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衬套辊的带、包括该带的装置、及该带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2021-11-26 23: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衬套辊(sleeve roll,套筒辊)的带。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带和衬套辊的装置(arrangement)。


背景技术:

2.造纸机以及纸板机、制浆机和生活用纸机通常配备有成形部、压榨部和干燥部。在纸、浆和纸板制造中,如何增加湿纤维幅材的脱水量以改进生产效率是一个问题。
3.现今,这些机器通常具有带和网(wires),用于从纤维幅材中去除水分。例如,可以在成形部上通过至少一个成形网去除水分。
4.例如,可以在成形部中使用衬套辊,以改进从幅材的脱水。衬套辊必须具有衬套辊带。然而,获得能够与衬套辊一起良好工作的带是具有挑战性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衬套辊的新颖的带。一种新颖的装置包括带和衬套辊。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衬套辊的改进的带。
7.衬套辊通常位于造纸机、纸板机、制浆机或生活用纸机的网部处。得益于衬套辊,可以改进网部的除水。
8.这种新颖的带(本文也称为衬套辊带)适用于造纸机、纸板机、制浆机或生活用纸机的衬套辊。在其外表面上具有曲线元件的衬套辊的结构不同于靴压(shoe press)的结构,因此,衬套辊带所需的性能不同于靴压带(shoe pressbelt)所需的性能。例如,靴压带必须能够处理由靴压的长压区(long nip) 引起的应力。靴压的长压区会在进入压榨区和从压榨区出来时由于急剧偏转而导致对靴压带的高应力。衬套辊没有所述长压区;因此,衬套辊带不需要处理这种应力。然而,衬套辊带必须具有合适的性能,以处理由衬套辊的曲线元件引起的不同应力。用于靴压的带不能与衬套辊一起适当地工作。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衬套辊的改进的带。
9.用于衬套辊的带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该带可以形成闭合环,并包括:
10.‑
弹性本体,以及
11.‑
加强结构。
12.加强结构可以是支撑弹性本体的支撑结构。
13.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形成第一纱线层的第一纱线。加强结构还可以包括形成第二纱线层的第二纱线。第二纱线层可以是最靠近所述带的外表面的最外部纱线层。
14.第一纱线在第一方向上布置,而第二纱线在第二方向上布置。第二方向优选垂直于或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还可以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带的行进方向。此外,第一方向可以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带的旋转轴线。
15.第二纱线层的第二纱线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带的弹性本体上。因此,第二纱线可以至少部分为人眼可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纱线没有被弹性本体的材料完全包
围,但是其可以被弹性本体的材料部分地包围。其技术效果在于,中性轴线(neutral axis)可以位于带的外表面附近。这可以显著减少带的磨损,并为带提供较长的寿命。此外,第二纱线可以在相邻的纱线之间形成凹槽。因此,可以改进除水率。
16.此外,或者替换地,第二纱线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弹性本体中。因此,在这个有利示例中,纱线可以至少部分地被弹性本体的材料包围。因此,中性轴线可以位于带的外表面附近。这可以减少带的磨损,并提供比现有的带更长的寿命。
17.因此,从弹性本体的外表面到第二纱线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测量,第二纱线可以布置到等于或小于2mm的深度。因此,第二纱线层的纱线可以布置在弹性本体上,或者部分地或完全地布置在弹性本体中。因此,纱线可以部分或完全地被弹性本体的材料包围。
18.有利地,从弹性本体的外表面到每根第二纱线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测量,第二纱线布置到等于或小于1.5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1.0mm 或等于或小于0.8mm、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0.5mm的深度。其技术效果在于,将带的中性轴线设置为使得带的磨损可以减少,与其他带相比这可以延长带的寿命。
19.第一纱线的数量可以在每米100根纱线与每米650根纱线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地为每米140根纱线至每米600根纱线。此外,第二纱线的数量可以在每米100根纱线与每米650根纱线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地为每米140根纱线至每米600根纱线。因此,带对于衬套辊可以具有良好的拉伸和强度特性。
20.第一纱线可以具有与第二纱线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直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纱线具有比第一纱线小的直径,例如,其直径比第一纱线小至少10%。如果第二纱线层中的纱线的直径小于第一纱线层中的纱线的直径,则第二纱线可以比第一纱线更具柔性。
21.第一纱线的直径可以为0.5mm到10.0mm。第一纱线的直径可以等于或小于5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2mm,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1.5mm。因此,可以获得薄的衬套辊带。此外,第一纱线层中的纱线的直径可以等于或大于 0.6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8mm,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0mm。因此,衬套辊带可以牢固地附在衬套辊上。
22.第二纱线的直径可以为0.5mm到10.0mm。第二纱线层中的纱线的直径可以等于或小于5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2mm,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1.5 mm。因此,衬套辊带可以具有布置在带的外表面附近和/或布置在弹性本体上的纱线,这些纱线能够在带的表面上形成凹槽。此外,第二纱线层中的纱线的直径可以等于或大于0.6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0mm,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3mm。因此,可以获得带的良好强度特性。此外,纱线可以在带的表面上形成凹槽。
23.第一纱线层优选地是最内部纱线层,最靠近于衬套辊带的内表面。因此,第一纱线优选地布置成最靠近于带的内表面。这些纱线可以嵌入弹性本体中。第一纱线优选地完全被弹性本体的材料包围,即,弹性本体的材料可以在所有侧上包围纱线。
24.第二纱线层优选地是最外部纱线层,最靠近于衬套辊带的外表面。因此,在第二方向上布置的第二纱线优选地布置在弹性本体的外表面上,和/或最靠近于带的外表面。第二纱线可以选择为使得这些第二纱线具有比第一纱线更好的耐磨性。
25.第二纱线可以结合(bond)至第一纱线。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被布置在弹性本体的外表面上和/或布置在弹性本体的外表面附近。结合至第二纱线的第一纱
线可以改进加强结构的强度特性。
26.第二纱线可以在带的外表面上形成凹槽。因此,可以获得改进的除水率。此外,因为可以由第二纱线形成凹槽,所以不需要由弹性本体的材料形成的凹槽。因此,由弹性本体材料形成的凹槽不会损害纱线。
27.由相邻的第二纱线形成的凹槽的深度可以大于0mm,优选地等于或小于2.0mm,诸如在0.3mm和1.5mm之间的范围内。
28.在本技术中,术语“弹性”是指当力被移除时,带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能力。弹性百分比(%)是表示带可以弹性拉伸到何种程度的值。新颖的衬套辊带可以被构造成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弹性拉伸等于或大于1.5%,使得在拉伸所述带的力被移除之后,衬套辊带将恢复到其原始长度。此外,衬套辊带可以被构造成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弹性拉伸等于或大于1.8%,诸如2.0%到至少3%,使得在拉伸所述带的力已被移除之后,衬套辊带将恢复到其原始长度。
29.第一纱线的弹性可以比第二纱线的弹性小,例如,比第二纱线的弹性小至少10%。因此,新颖的衬套辊带可以被构造成在第二方向比在第一方向多弹性拉伸至少1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纱线的弹性比第二纱线的弹性小至少20%。
30.特定伸长率(elongation)下的载荷(lase)是指确定的伸长率所需的载荷,即,用于特定伸长率所施加的载荷。例如,lase 2%是定义为当伸长率为2%时载荷的值。这是根据标准sfs 2983确定的。这些值可以通过使用 lorentzen&wettre ab(瑞典lorentzen&wettre公司)的alwetron tct 20 设备来确定。
3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2%的特定伸长率下的载荷 (lase 2%)可以等于或大于28kn/m且优选地等于或小于40kn/m。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的4%的特定伸长率下的载荷(lase 4%)可以等于或大于49kn/m且优选地等于或小于60kn/m。这可以为衬套辊带提供良好的性能。
32.在一实施例中,衬套辊带可以被构造成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以30 kn/m的力拉伸,使得在拉伸该带的力被移除之后,衬套辊带将恢复其原始长度。因此,在带的行进方向上该带可以具有改进的拉伸性和弹性。由于其中的曲线元件的存在,这可能特别适用于衬套辊。
33.衬套辊带可以具有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确定的等于或大于100 kn/m(诸如170kn/m到230kn/m)的断裂强度。其技术效果在于,所述带在高应力(heavy stress)下也能良好地工作。断裂强度可以根据标准sfs 2983 确定。这些值可以通过使用lorentzen&wettre ab(瑞典lorentzen&wettre 公司)的alwetron tct 20设备来确定。
34.得益于该新颖的解决方案,可以获得适用于衬套辊的改进的带。新颖的衬套辊带可以具有新颖的加强结构。此外,新颖的衬套辊带可以具有位于带的外表面附近的中性轴线。因此,可以减少带的磨损。此外,可以减少与带接触的网的磨损。
附图说明
35.在下文中,将通过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
36.图1a至图1b示出衬套辊的示例,
37.图2a示出带的示例,以及
38.图2b至图4b示出带的内部结构的示例。
39.这些附图是可以不按比例绘制的图示。相似的部件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40.本技术中的所有实施例均作为说明性示例呈现,它们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本技术中使用以下附图标记:
41.10
ꢀꢀꢀ

42.11
ꢀꢀꢀ
带的内表面
43.12
ꢀꢀꢀ
带的外表面
44.15
ꢀꢀꢀ
弹性本体
45.15a
ꢀꢀ
弹性本体的外表面
46.30
ꢀꢀꢀ
加强结构
47.31
ꢀꢀꢀ
加强结构的第一纱线层
48.31a
ꢀꢀ
第一纱线,形成第一纱线层
49.32
ꢀꢀꢀ
加强结构的第二纱线层
50.32a
ꢀꢀ
第二纱线,形成第二纱线层
51.32a

i 第二纱线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即,第二纱线的最内部表面
52.50
ꢀꢀꢀ
带的外表面上的凹槽
53.60
ꢀꢀꢀ
衬套辊带的附接点
54.d1
ꢀꢀꢀ
带的第一方向
55.d2
ꢀꢀꢀ
带的第二方向
56.md
ꢀꢀꢀ
带的行进方向
57.cd
ꢀꢀꢀ
带的横向方向
58.100
ꢀꢀ
衬套辊
59.102
ꢀꢀ
衬套辊的支撑轴
60.110
ꢀꢀ
衬套辊的曲线元件(curve element)
61.10a
ꢀꢀ
可移动的曲线元件的第一位置处的表面
62.10b
ꢀꢀ
可移动的曲线元件的第二位置处的表面
63.t1
ꢀꢀꢀ
从弹性本体的外表面到第二纱线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所测得的深度
64.c1
ꢀꢀꢀ
衬套辊的第一曲线(curve)
65.c2
ꢀꢀꢀ
衬套辊的第二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66.衬套辊带10可以是非渗透带。衬套辊带是指适用于衬套辊的带。
67.在本技术中,术语“纱线(yarn)”是指具有相对较小横截面的长结构。纱线可以由具有或没有加捻(twist)的纤维和/或长丝(filaments)组成。纱线可以是多股合股纱线(plied yarn)。纱线可以基于合成聚合物。
68.术语“长丝”是指长度很大的纤维。
69.术语“第一纱线层”和“第一纱线”是指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纱线。第一纱线层可以是最内部纱线层。第一纱线可以沿衬套辊带的横向方向布置。
70.术语“第二纱线层”和“第二纱线”是指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纱线。第二纱线可以沿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布置。第二纱线层可以是最外部纱线层。
71.因此,术语“第一纱线”是指第一纱线层的纱线,术语“第二纱线”是指第二纱线层的纱线。该带可以包括第一纱线层和第二纱线层。因此,衬套辊带可以具有沿至少两个方向布置的若干纱线。
72.第一纱线层可以由单独的纱线组成。因此,第一纱线层的相邻纱线可以彼此隔开。
73.此外,第二纱线层可以由单独的纱线组成。因此,第二纱线层的相邻纱线可以彼此隔开。
74.在本技术中,使用术语“行进方向”md和“横向方向”cd。行进方向 md是指使用中的衬套辊带的旋转方向。横向方向cd是指横向于带10的行进方向md的纵向方向。在使用中,横向方向平行于衬套辊带的旋转轴线。
75.在本技术中,术语“基本平行”是指一个方向从所述基本平行的方向偏离不超过15度,更有利地不超过10度,最优选地不超过5度。因此,例如在本技术中,“基本平行于行进方向”是指一方向从所述行进方向偏离不超过 15度,更有利地不超过10度,优选地不超过5度。此外,例如在本技术中,“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是指一方向从所述横向方向偏离不超过10度,更有利地不超过5度,优选地不超过3度。
76.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方向”d1是指布置第一纱线所沿的方向。第一方向优选地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带的横向方向。此外,术语“第二方向”d2 是指布置第二纱线所沿的方向。第二方向优选地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带的行进方向。
77.然而,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相对于带的横向方向具有10
°
至25
°
范围内的角度,和/或第二方向相对于带的行进方向具有10
°
至25
°
范围内的角度。
78.此外,将会使用术语“带的厚度”,指的是衬套辊带的深度方向。
79.典型地,在造纸机、纸板机、制浆机和生活用纸机中,在由生产线中连续布置的若干设备形成的组件中生产和处理纤维幅材。典型的生产线包括:具有流浆箱和网的成形部;压榨部;干燥部以及最后的卷纸机(reel

up)。此外,生产线通常例如包括用于形成用户卷的至少一个复卷机。
80.在成形部中,流浆箱用于形成纤维幅材。此外,可以通过至少一个成形网去除一些水。衬套辊100可以位于成形部中,用于改进其中的除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衬套辊100的衬套辊带10。衬套辊100可以例如位于底层网环(wire loop)中。衬套辊例如可以用于在双网成形部分的衬套辊与相对的网之间的衬套辊压区中结合(join)多层纤维幅材的各层。
8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带”和“衬套辊带”是指适用于衬套辊的带。该带10可以适用于造纸机、纸板机、制浆机或生活用纸机的衬套辊。衬套辊带10可以布置在衬套辊100上,衬套辊可以位于例如造纸机、纸板机、制浆机或生活用纸机的网部处。衬套辊带10通常成形为环形的 (endless,无端部的)环。衬套辊带可以用于改进网部中非常湿的纤维幅材的除水。
82.衬套辊100的示例在图1a至图1b中示出。衬套辊100可以包括支撑轴 102。衬套辊还包括位于衬套辊100外表面周围的衬套辊带10。衬套辊带10 可以被引导为围绕支撑轴102成环。
83.更进一步,衬套辊100可以包括在支撑轴102上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定位的支撑元
件。可围绕衬套辊的外表面成环的衬套辊带10可以由支撑元件支撑。
84.衬套辊100还可以包括曲线元件110。在操作中,衬套辊带通常穿过曲线元件上的脱水区。曲线元件110可导致拉伸所述曲线元件110上的衬套辊带的力增加。曲线元件110可以是可移动的,即,可以通过使曲线元件110 移向衬套辊的中心、或者从衬套辊的外表面向外移动来控制曲线元件110表面上的衬套辊带的曲率半径。因此,衬套辊带10的拉伸可以从正常比率变化到非常高的比率。
85.衬套辊带10被布置或能够被布置成以这样的方式与衬套辊100连接,即,其外表面12面向纤维幅材,且其内表面11面向衬套辊。因此,衬套辊100 可以被具有环形形状的衬套辊带10环绕。
86.由于可移动曲线元件110的存在,在带的操作时间期间衬套辊带的周长可以增大和减小。因此,衬套辊带可以具有高弹性,以便能够处理由衬套辊的曲线元件110引起的拉伸。此外,衬套辊带可以具有良好的强度特性,使得其不容易断裂。
87.图1a示出衬套辊100的示例,其包括固定(stationary,稳定的)支撑轴 102和衬套辊带10。衬套辊带10被引导以环绕固定支撑轴102。此外,网可以通过曲线型(curvilinear)脱水区c1、c2被引导,所述脱水区可以由衬套辊带10支撑。
88.衬套辊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曲线型脱水区c1、c2,其典型地包括至少两个局部曲线c1、c2,使得第一局部曲线c1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第二局部曲线c2的曲率半径,所述第二局部曲线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md上跟随该第一局部曲线。这可以改进纤维幅材中的除水。
89.曲线型脱水区c1、c2可以由衬套辊100的曲线元件110形成。曲线元件110的曲率度可以在带10的行进方向上增加,使得增加的脱水压力被施加到在曲线元件110上的所述至少一个曲线型脱水区c1、c2上的网之间行进的纤维幅材。曲线元件110上的曲线型脱水区c1、c2可以包含若干曲线,使得在网的运行方向上曲率半径优选地减小。这可以改进纤维幅材中的除水。
90.衬套辊100可以在衬套辊带10的内表面11与衬套辊100的外表面之间包含润滑剂。因此,衬套辊可以包括例如润滑泵,所述润滑泵可用于将润滑剂泵送到所述带10与衬套辊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91.曲线元件110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置之间移动。因此,曲线元件110 可以用于控制曲线元件110上的带10的曲率半径。
92.曲线元件110的第一位置可以在曲线元件上形成第一表面10a,该第一表面10a在衬套辊上可以具有与曲线元件附近的表面基本相同的曲率半径。
93.在曲线元件110的第二位置中,曲线元件的外表面可以向外移动。因此,曲线元件110的第二位置可以在曲线元件上形成第二表面10b,该第二表面 10b可以至少部分地具有减小的曲率半径。在曲线元件110的第二位置中,由于曲线元件110的存在,衬套辊带10可能需要拉伸。此外,如果曲线元件 100是可移动的,则当曲线元件移动回到第一位置时,衬套辊带10可能需要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因此,衬套辊带10可能需要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及合适的强度特性。
94.如上所述,衬套辊带10可以布置成围绕衬套辊100运行。衬套辊带10 的内表面11可以抵靠衬套辊100的外表面滑动。待处理的纤维幅材可被引导至衬套辊带10,所述纤维幅
材通常由一种或多种织物(例如网)支撑。
95.衬套辊带10具有横向长度、周长和厚度。厚度是最小的尺寸。周长和长度可以被选择成使带适用于衬套辊100。衬套辊带10的周长被确定为使得衬套辊带10的内径在操作时适合于使用。
96.衬套辊带10的周长(即,一次旋转的长度(the length of one rotation)) 可以等于或大于2.2m,例如等于或大于3.0m,或者等于或大于3.4m。此外,衬套辊带的周长优选地不大于6.3m,例如等于或小于6.0m,或者等于或小于5.8m。衬套辊带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根据机器宽度来确定,并且例如可以在1.5m与12.6m之间的范围内。
97.衬套辊带的厚度可以是至少1.5mm,更优选地至少2.0mm,最优选地至少2.5mm。因此,第一纱线可以容易地布置到带中。此外,带可以具有良好的强度。此外,衬套辊带的厚度可以等于或小于7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5mm,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4mm,例如在2.5mm至5mm的范围内。该厚度可特别适用于衬套辊。此外,所述厚度与带的结构和材料一起能够为衬套辊带提供良好的强度特性。
98.衬套辊带的外表面12可以是光滑的或基本光滑的,使得所述外表面(12) 上的每个偏差(deviation)具有小于0.3mm的深度。例如,如图2b、图3a 和图3b所示,即,弹性本体在其外表面上可以不具有例如凹槽。有利地,如果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具有凹槽50(不包括由纱线形成的凹槽),则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0.4mm,最优选地小于0.3mm。然而,弹性本体的外表面15a可以完全没有凹槽。因此,第二纱线32a可以布置在带的外表面12 附近和/或布置在外表面12上。因此,可以改进衬套辊带的性能,使得带的表面和其中的网可以更少地磨损。带的外表面12可以布置成与第二纱线32a 一起适当地工作(perform,作业),使得第二纱线32a不会例如由于所述凹槽而受到损害。
99.衬套辊带的外表面12可以包括若干平行凹槽50。每个凹槽50可以形成在两个相邻的第二纱线32a之间,以改进衬套辊带的脱水性能。例如,图4b 中示出了形成在第二纱线32a之间的凹槽50。因此,第二纱线32a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弹性本体的表面上,使得凹槽形成在所述相邻纱线之间。因此,凹槽50可以被第二纱线32a分开。
100.在使用中,衬套辊带10可以以如下方式安装或旨在安装在目标中,所述方式为,当面对纤维幅材时,所述脱水凹槽50将在纤维幅材的运行方向上 (即,在带的行进方向上,或者至少基本上在带的所述行进方向上)延伸。形成在第二纱线32a之间的脱水凹槽50的功能用于增强从待通过衬套辊带 10脱水的纤维幅材中的除水,从而增加所述纤维幅材的干度。当纤维幅材在曲线元件110和其中的衬套辊带上运行时,至少一些水可以通过网流入凹槽 50中。
101.衬套辊的外表面可以具有形成在第二纱线32a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覆盖由带的外表面的总面积确定的从0%到99%的面积。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套辊的外表面包括由带的外表面的总面积确定的50%以上(诸如在55%与85%之间的范围内)的凹槽。在这种情况下,凹槽的深度优选地等于或小于形成凹槽的所述纱线的直径。
102.在相邻的第二纱线32a之间形成的凹槽50的深度优选地为0.1mm至形成所述凹槽的第二纱线的直径。从脱水凹槽的最深点到第二纱线32a的外表面测量,在两个相邻的第二纱线32a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深度可以是例如至少 0.4mm且不大于2.0mm。从脱水凹槽的最深点到第二纱线32a的外表面(即,顶表面)测量,在两个相邻的第二纱线32a之间形成的凹槽
50的深度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1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2mm,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0.3 mm。因此,可以改进带的除水率。此外,通过将第二纱线32a布置在带的表面附近,可以减少带的磨损。此外,从脱水凹槽的最深点到第二纱线32a的外表面(即,顶表面)测量,在两个相邻的第二纱线32a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深度优选地小于1.5mm,诸如等于或小于1.0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0.7 mm,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0.5mm。因此,可以改进外表面的光滑度。此外,可以使用直径相当小的纱线。
103.在第二纱线32a之间形成的脱水凹槽50的宽度例如可以等于或大于0.5 mm且不大于2.0mm。两个平行相邻的脱水凹槽50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为至少1.0mm且不大于5.0mm。第二纱线32a的宽度(即,典型地,所述纱线的直径)在两个脱水凹槽50之间形成平台(land,凸部),该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1.0mm且不大于5.0mm。影响衬套辊带的外表面的水量的因素包括脱水凹槽的横截面积以及脱水凹槽的密度(在横向方向上每米的数量)。脱水凹槽50的数量可以是至少每米140个,有利地至少每米200个,并且有利地不大于每米670个。在脱水凹槽50具有上述特征(凹槽的宽度、深度、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脱水凹槽的数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所述脱水凹槽50更有效地从幅材中去除水。通常,这些益处实现得越好,在衬套辊带 10中实施的上述特征越多。
104.在两个相邻的第二纱线32a之间形成的凹槽的深度例如可以在从形成凹槽的纱线的直径计算的10%和100%之间的范围内,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20% (诸如在20%与80%之间),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30%(诸如在30%与60%之间)。此外,从形成所述凹槽的纱线32a的直径计算,凹槽的深度优选等于或小于90%,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70%,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50%。
105.衬套辊带可以是可弯曲的,即,该带能够至少弯曲到预定曲率半径而不会断裂。在曲线元件110的任何位置中,该预定曲率半径可以小于曲线元件 110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因此,带不容易损坏。
106.衬套辊带10可以包括弹性本体15,以便具有良好的弹性。在本技术中,术语“弹性”是指带在拉伸或压榨之后恢复其原始形状的能力。衬套辊带10 还可以包括加强结构30,以便获得良好的强度特性。然而,衬套辊带的弹性可能需要相当(substantially)高,因此,加强结构不应该过多地降低衬套辊带的弹性。
107.衬套辊带的内表面可以基本上是光滑的。衬套辊带10在带10的内表面 11上可以包括或可以不包括图案。内表面11可以包括轻微的图案化(slightpatterning),即,所谓的打磨(buffing)。打磨的深度例如可以为0至15μm,优选地为0.01μm至4.00μm。此外,打磨的深度可以至少为0.05μm。带的内表面的所述粗糙度可能对衬套辊带的耐用性有显著影响。例如,如果润滑油膜的均匀性被破坏,则衬套辊的表面与衬套辊带的粗糙内表面的组合对减速将不会像衬套辊的光滑金属表面与衬套辊带的光滑内表面的组合那样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打磨的内表面11的衬套辊带可能不像具有更光滑内表面的带那样容易被损坏。
108.带10的外表面12优选地设计成不会在纤维幅材中留下痕迹。此外,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可以基本上是光滑的,以便为第二纱线32a提供均匀的(even)表面。然而,衬套辊带的外表面12可以包括轻微的图案化,即,所谓的打磨。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上的打磨的深度例如可为0至50μm。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本体的外表面15a上的打磨的深度可以不
大于20μm。此外,弹性本体的外表面15a上的打磨的深度可以至少为0.01μm。在某些情况下,弹性本体的外表面15a的所述粗糙度可以对其与造纸机织物一起的作用具有有利的影响。
109.衬套辊带10可以由适用于造纸机、纸板机、制浆机和生活用纸机的材料制成,这些材料不损害网或纤维幅材,并且具有合适的拉伸和强度特性。
110.衬套辊带可以包括聚合物。弹性本体15可以包括弹性材料(elastomermaterial)或由弹性材料组成。弹性材料优选地是衬套辊带的主要原料。
111.衬套辊带可以包括以下材料或由以下材料组成:
112.‑
聚氨酯,和/或
113.‑
天然橡胶(nr),和/或
114.‑
合成橡胶(sr),
115.所述材料的量优选地为根据带总重量计算的至少50wt.%,更优选地至少 70wt.%,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0wt.%。因此,可以改进带的弹性和可弯曲性。这些材料可用于获得良好的强度和弹性特性;因此,带能够在操作时间拉伸和弯曲而不会断裂。此外,衬套辊带可以包括根据衬套辊带的总重量计算的不超过99.8wt.

%,更有利地不超过97wt.

%,并且优选地不超过95wt.

%的所述材料。例如,加强结构通常包括其他材料。
116.衬套辊带可以包括聚氨酯。优选地,弹性本体由聚氨酯组成或主要包含聚氨酯。有利地,衬套辊带包括根据衬套辊带的总重量计算的至少50wt.

%,更有利地至少70wt.

%,优选地至少80wt.

%的聚氨酯。此外,衬套辊带可以包括根据衬套辊带的总重量计算的不超过99.9wt.

%,更有利地不超过 97wt.

%,并且优选地不超过95wt.

%的聚氨酯。聚氨酯可以改进衬套辊带的性能(诸如弹性和可弯曲性),并且特别适合与衬套辊的曲线元件结合使用。
117.衬套辊的曲线元件110可能对衬套辊带造成高应力。因此,衬套辊带10 可能需要具有合适的加强结构。然而,由于通常迫使衬套辊带拉伸和/或压缩的曲线元件的存在,衬套辊带可能需要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良好的弹性两者。常规地,获得适用于衬套辊的带是具有挑战性的。通常,加强结构不应阻止例如曲线元件110上的带的拉伸。
118.衬套辊带的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
119.‑
布置在带中的纱线,使得弹性本体的材料包围纱线,和/或
120.‑
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弹性本体上的纱线,使得所述纱线至少部分地为人眼可见。
121.衬套辊带的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第二纱线32a,这些第二纱线:
122.‑
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带10中,使得弹性本体的材料至少部分地包围纱线,和/或
123.‑
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上,使得所述第二纱线 32a至少部分地为人眼可见。
124.因此,带可以包括第二纱线32a,这些第二纱线布置到带的外表面和/或布置在带的外表面附近。因此,新颖的衬套辊带可以具有改进的加强结构30,其可以具有良好的强度特性以及良好的弹性和拉伸能力。此外,得益于所述新颖的加强结构,可以减少带的磨损。
125.图2b、图3a至图3f和图4a至图4b示出包括弹性本体15和纱线32a、 31a的带10的示例结构。弹性本体15可以具有在压榨和拉伸之后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能力。因此,弹性本体15能够具有在被压缩后恢复其初始形状的能力。所述视图示出第一纱线31a和第二纱线32a。该带可以包括相邻的第一纱线31a之间的弹性本体15的材料。
126.如上所述,衬套辊带10可以包括加强结构30,其可以是由纱线31a、32a 形成的支撑结构。纱线31a、32a优选地在弹性本体15内分层布置。加强结构30可以为衬套辊带提供合适的强度特性,以及在例如由曲线元件110导致的拉伸后恢复其原始形状的能力。
127.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第一纱线层31和第二纱线层32。第一纱线层31 包括沿第一方向d1布置且优选地布置在弹性本体15内的第一纱线31a。第二纱线层32包括沿第二方向d2布置的第二纱线32a。
128.第一纱线31可以布置成垂直或基本垂直于第二纱线32。技术效果在于,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和横向方向上提供良好的强度特性。优选地,总共提供两个加强纱线层31、32。
129.如上所述,衬套辊带10的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平行于第一方向d1形成的第一纱线31a。第一方向可以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衬套辊带的横向方向 cd。第一纱线31a与横向方向cd之间的角度优选地小于15
°
、更优选地小于10
°
、最优选地小于5
°
。第一纱线31a可能不需要具有高拉伸性,因为带在横向方向上基本没有拉伸。然而,第一纱线31a可能需要具有良好的强度。第一纱线31a的技术效果是改进衬套辊带在横向方向上的尺寸稳定性。
13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纱线的弹性小于第二纱线的弹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纱线的弹性不小于第二纱线的弹性。
131.加强结构30可以包括第二纱线32a。第二纱线32a平行于第二方向d2 形成。第二纱线可以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d1形成。第二方向可以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md。第二纱线32a与带的行进方向md之间的角度优选地小于15
°
、更优选地小于10
°
、最优选地小于5
°
。因此,可以对于衬套辊带10的行进方向形成良好的加强结构。由于衬套辊的曲线元件 110的存在,第二纱线层32的纱线32a可以具有高拉伸性。此外,第二纱线可以具有良好的强度特性。
132.第二纱线32a的技术效果是改进衬套辊带的拉伸性和/或弹性,同时提供足够的尺寸稳定性和强度。
133.带的中性轴线优选地定位于衬套辊带的外表面附近,以防止带磨损过快。因此,第二纱线优选地布置在带的外表面12附近。因此,第二纱线32a可以布置在弹性本体的外表面12上,和/或布置在衬套辊带的外表面附近。因此,带可能不像传统的那样容易磨损。因此,可以改进带的成本效率。
134.如图3c至图3f和图4a至图4b所示,第二纱线32a对于人眼是可见的。优选地,第二纱线32a至少部分嵌入弹性本体中,如图2b、图3a至图3f和图4a至图4b所示。
135.第二纱线32a可以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带10的弹性本体15中。从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到第二纱线32a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32a

i测量,第二纱线32a可以布置到深度t1,该深度t1在0mm和2.0mm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地,从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到第二纱线32a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32a

i测量,第二纱线32a布置到等于或大于0.1mm的深度t1、更优选地布置到等于或大于0.3mm的深度t1、并且最优选地布置到等于或大于0.5mm的深度。此外,从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到第二纱线32a的在带的深度方向上的底部32a

i测量,第二纱线32a优选地布置到等于或小于 2.0mm的深度t1、更优选地布置到等于或小于1.5mm的深度t1、最优选地布置到等于或小于1.0mm的深度t1(诸如在0.2mm至1mm范围内的深度t1)。技术效果在于,带的中性轴线可以在衬套辊带的外表面附近。因此,在使用中,可
以减小带的外表面以及网的与带接触的表面这两者之间的速度差。此外,得益于该新颖的解决方案,可以减小带与网之间的摩擦。因此,可以减少带的表面磨损以及网的表面磨损。此外,纱线可以在带的表面上形成凹槽。因此,可以改进带的除水效率。
136.因此,第二纱线32a优选地布置在带的外表面上,和/或布置在带的外表面附近。如果第二纱线层32的第二纱线32a在带的行进方向上对准(至少基本上对准),并且布置在带的外表面附近,则可以显著降低带的磨损以及网的磨损。因此,由带引起的成本可以降低。
137.得益于新颖的解决方案,曲线元件110上的曲率半径可以比传统的小。因此,有可能使用这样的曲线元件,其致使带的曲率半径非常小。这可以改进衬套辊100的效率。
138.如上所述,第二纱线32a对于人眼是可见的,即,可以看到所述纱线的至少一些表面。如果第二纱线32a对于人眼是可见的,那么带的中性轴线通常非常靠近衬套辊带的外表面。因此,在使用中,带的速度水平可能更容易得到控制,因此,带与网之间的速度差可能非常小。因此,可以减少带和网的磨损。
139.通过将带的中性轴线布置在带的外表面附近,带的外表面可以磨损得更少,而带的内表面可以磨损得更多。然而,这不会对带造成问题,因为在衬套辊与带的内表面之间通常存在润滑剂层(诸如油层)。因此,带与衬套辊之间的摩擦通常非常小。因此,即使带的中性轴线位于带的外表面附近,带的内表面也不会磨损太多。
140.如上所述,衬套辊带10可以包括加强纱线31a、32a的两层31、32或由加强纱线31a、32a的两层31、32组成,这些加强纱线优选地彼此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布置。纱线31a、32a优选地为具有加捻的复丝纱线(multifilamentyarns)。有利地,纱线层31、32基本上彼此垂直地布置。第一纱线层的第一纱线31a与第二纱线层的第二纱线32a之间的角度优选地为大约90
°
(诸如在80
°
与100
°
之间)。
141.第一纱线31a可以以如下方式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彼此相邻布置,所述方式为,使得弹性本体材料安置(settle)在纱线31a周围。
142.第二纱线32a可以以如下方式彼此间隔一定距离地彼此相邻布置,所述方式为,使得弹性本体材料可以安置在第二纱线32a的一些表面上(如图3c 至图3f和图4a至图4b所示),或者安置在纱线周围(如图2b和图3a至图3b所示)。
143.优选地,第一纱线31a布置在弹性本体中,而第二纱线32a可以布置到弹性本体15的外表面15a。纱线的直径以及在衬套辊带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纱线数量会对衬套辊带的性能产生影响。
144.该带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布置的每米100至650根第一纱线31a,该第一方向优选地为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带的横向方向。每米第一纱线31a的数量优选地等于或大于每米140根第一纱线,更优选至少每米170根第一纱线,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每米200根第一纱线31a。此外,第一纱线的数量优选地等于或小于每米620根第一纱线,更优选地小于每米600根第一纱线,最优选等于或小于每米580根第一纱线31a。因此,可以获得在带的横向方向上具有良好强度和尺寸稳定性的衬套辊带。
145.该带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布置的每米100至650根第二纱线32a,该第二方向优选地平行于或基本平行于带的行进方向md。第二纱线32a的数量优选地等于或大于每米140根第二纱线32a,更优选地至少每米180根第二纱线,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每米200根第二纱线32a。此外,第二纱线32a 的数量优选地等于或小于每米620根第二纱线,更优选地小于每米
600根第二纱线,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每米580根第二纱线32a。因此,可以在带的行进方向上获得良好的弹性以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146.在一个实施例中,带中的纱线的相对数量(rny),即,沿第二方向布置的纱线数量与沿第一方向布置的纱线数量之比(rny=d2/d1)等于或大于 0.5(诸如在1.1与3.0之间)。
147.加强纱线层31、32可以彼此上下叠置,并且可以彼此分离。因此,纱线层不必彼此固定或以任何方式彼此约束。
148.因此,不同层31、32中的纱线31a、32a可以与下一层的纱线接触或结合,或者它们可以彼此隔开。
149.第一纱线31a可以结合到第二纱线32a。其技术效果在于,第一纱线结合到第二纱线可以提高第二纱线层的强度。如果第二纱线(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带的表面上,这可能是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
150.第二纱线层32可以布置在第一纱线层31上方,例如距第一纱线层一小段距离。第二纱线可以布置成例如在第一纱线上方0mm至1.5mm,优选地0.2mm至1.0mm。
151.第一纱线层31可以是最靠近衬套辊带10的内表面11的最内部纱线层。第一纱线层31可以由单独的纱线组成。因此,相邻纱线可以彼此隔开。优选地,第一层的第一纱线均匀地或基本均匀地间隔开。
152.第一纱线层的每根纱线可以布置成与相邻纱线间隔相等的距离。第一纱线层的相邻的纱线可以间隔0.5mm至10mm。有利地,第一纱线层的相邻的纱线的间隔等于或大于0.5mm且等于或小于10mm。相邻的第一纱线之间的区域优选由弹性本体材料组成。
153.第二纱线层32可以是最靠近衬套辊带的外表面12的最外部纱线层。第二纱线层可以由单独的纱线组成,其中相邻的纱线彼此隔开。优选地,第二层的纱线均匀地或基本均匀地间隔。
154.第二纱线层32的每根纱线可以布置成与相邻纱线间隔相等的距离。第二加强纱线层的相邻加强纱线可以间隔0.5mm到10mm。有利地,第二纱线层的相邻纱线以等于或大于0.5mm且等于或小于3mm间隔。如果没有形成凹槽,则相邻第二纱线之间的区域可以由弹性本体材料组成。
155.每个纱线层的纱线可以是例如彼此相邻的单独的纱线,或者它们可以由一根或多根平行地、螺旋地放置的纱线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带包括弹性本体15表面上的织物层,该织物层包括第一纱线31a和第二纱线32a。可以例如机械地和/或通过使用高温水平将织物层附接到弹性本体的所述表面。织物层可以在弹性本体的表面上形成闭合环。
156.加强纱线的粗度(thickness)可以相同或不同。优选地,第一纱线的粗度彼此基本相同。此外,第二纱线的粗度优选地彼此基本相同。
157.第二纱线32a可以具有与第一纱线31a相同的粗度。然而,第二纱线32a 可以比第一纱线31a更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强度特性,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具有改进的弹性,以及在衬套辊带的横向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158.每根第一纱线31a的直径可以是例如0.5mm到2.0mm。第一纱线31a 布置成平行于第一方向d1。其技术效果在于,获得在带的横向方向上的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良好的强度性能。
159.每根第二纱线32a的直径可以是例如0.5mm到2.0mm。第二纱线32a 布置成平行于
第二方向d2。第二纱线32a优选地布置到衬套辊带的外表面,或者布置到衬套辊带的外表面附近。其技术效果在于,获得在带的行进方向上的良好的弹性和良好的强度特性。
160.衬套辊带的加强结构30的加强纱线31a、32a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成。第一纱线层31和第二纱线层32可以包括单丝纱线和/或复丝纱线。因此,每根纱线可以是单丝或复丝。单丝是指每根纱线只有一根长丝。复丝是指每根纱线有一根以上的长丝。复丝结构可以具有捻在一起的长丝。有利地,纱线层31、32包括复丝纱线或由复丝纱线组成。长丝的数量对纱线的性能有影响。优选地,纱线是其中每根纱线具有5至10 000根的长丝的复丝纱线。
161.第一纱线31a可以为: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大于5根的长丝,更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大于200根的长丝,最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大于 500根的长丝。此外,第一纱线可以为: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小于10 000根的长丝,更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小于4000根的长丝,最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小于2000根的长丝。
162.第二纱线32a可以为: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大于5根的长丝,更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大于200根的长丝,最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大于 500根的长丝。此外,第二纱线32a可以为: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小于10000 根的长丝,更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小于4000根的长丝,最优选地每根纱线具有等于或小于2000根的长丝。
163.当衬套辊带10在衬套辊的曲线元件110上拉伸和/或弯曲时,衬套辊带 10会受到高应力。因此,第二纱线层32的纱线32a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可以允许衬套辊带以所需的曲率半径弯曲,以使其能够在曲线元件的表面10a、10b上通过。
164.纱线31a、32a可以包括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高弹性模量的合成纤维。纱线可以包括:
165.‑
聚酰胺(pa),如尼龙,和/或
166.‑
聚丙烯(pp),和/或
167.‑
聚乙烯(pe),优选为所谓的高强度聚乙烯,和/或
168.‑
人造丝,和/或
169.‑
粘胶纤维(viscose),和/或
170.‑
聚酯,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或
171.‑
聚乙烯醇(pva、pvoh),和/或
172.‑
聚芳酰胺,和/或
173.‑
聚苯硫醚(pps),和/或
174.‑
液晶塑料(lcp),和/或
175.‑
聚酰亚胺,和/或
176.‑
碳纤维,和/或
177.‑
碳纤维/热塑性复合物,和/或
178.‑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或
179.‑
聚醚醚酮(peek)。
180.根据纱线的总重量计算,所述材料的量优选地为至少60wt.%,更优选地至少 80wt.%,最优选地至少95wt.%。因此,包含上述材料或由上述材料组成的纱线可以使带变硬,但仍然允许带的必要程度的弯曲和拉伸。
181.第一纱线31a优选地包括以下材料或由以下材料组成:
182.‑
聚酰胺(pa),和/或
183.‑
聚乙烯(pe),和/或
184.‑
聚酯,优选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或
185.‑
芳香族聚酰胺,和/或
186.‑
碳纤维,和/或
187.‑
碳纤维/热塑性复合物纱线。
188.例如,碳纤维可以用于改进带的强度并使带变硬。此外,碳纤维可以用于使带在横向方向上的拉伸最小化。聚酯和聚酰胺可以为带的横向方向提供良好的支撑。第一纱线优选地为复丝纱线,其通过本身已知的方式以高加捻水平被绞合(strand,成股)或加捻(twist)。
189.第二纱线32a优选包括以下材料或由以下材料组成:
190.‑
聚酰胺(pa),和/或
191.‑
聚乙烯(pe),和/或
192.‑
聚酯,优选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或
193.‑
芳香族聚酰胺,和/或
194.‑
碳纤维,和/或
195.‑
碳纤维/热塑性复合物纱线。
196.例如,聚酯可以在带的行进方向上提供良好的支撑。如果第二纱线包括碳纤维复合物,在某些情况下,带可能不会像一些其他材料那样拉伸。然而,碳纤维复合物可以改进带的强度。第二纱线优选地为复丝纱线,其通过本身已知的方式以高加捻水平被绞合或加捻。第二纱线可以比第一纱线具有更大的拉伸性。第二纱线可以具有例如比第一纱线大至少4%、更优选地大至少 8%的拉伸性。在这种情况下,带可以在衬套辊的曲线元件上容易地拉伸,同时在带的横向方向上提供良好的刚度。
197.每根第二纱线32a的纱线的强度(即,特定应力(specific stress,比应力) (n/tex))可以例如在0.4n/tex与3n/tex之间的范围内。n/tex是指牛顿(n) /特克斯(tex)。因此,可以在带的行进方向上获得良好的强度特性。
198.每根第一纱线31a的纱线的强度(即,特定应力(n/tex))可以例如在 0.4n/tex与3n/tex之间的范围内。因此,可以为带获得良好的横向强度特性。
199.衬套辊带的断裂强度可以是例如,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测量,等于或大于100kn/m(诸如170kn/m到230kn/m)。因此,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由于机器的紧急停止,或者如果在衬套辊的外表面与衬套辊带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太多油(例如,由于机器停机后启动衬套辊),带也不容易损坏。此外,为了保护衬套辊,带的断裂强度优选地小于衬套辊的断裂强度。此外,所述断裂强度还可以为衬套辊带提供良好的弹性。
200.带的弹性是当力被移除时带恢复到其原始形状的能力。衬套辊带可以是有弹性的,以便当由曲线元件引起的力被移除时,该衬套辊带将恢复到其初始形状和长度。带的拉伸可以由衬套辊带的加强结构30控制。
201.新颖的衬套辊带在带的第二方向d2上比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更轻的加强结构。其技术效果在于,在第二方向上具有良好的拉伸性。因此,当衬套辊带由于曲线元件110而弯
曲使其可能需要拉伸时,第二纱线32a可以屈服并因此在其纵向方向上拉伸。然而,加强结构能够控制带的拉伸水平。因此,新颖的衬套辊带不会像没有所述加强结构的带那样容易损坏。替代地,新颖的衬套辊带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与在第二方向上相同的加强结构或具有比在第二方向上更轻的加强结构。
202.基于标准sfs 2983确定特定伸长率下的载荷以及断裂强度。这些值可以通过使用lorentzen&wettre ab(瑞典lorentzen&wettre公司)的alwetrontct 20设备来确定。在确定试验值时,使用恒定的伸长率(cre)。以使样本的伸长率保持不变的方式施加载荷。电脑控制系统可以用来保持恒定的力。应用于样本的伸长率为10mm/分钟。在测量过程中,固定夹具和移动夹具之间的样本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距离(10mm/分钟)延伸,并测量这样做所需的力。断裂伸长率通过夹具位移计算得出。
203.测试样本的总尺寸为240mm
×
30

40mm,其中测试样本的长度为240 mm,样本在其两端的宽度为40mm,而在其中间的宽度为30mm。与夹具接触的样本宽度为40mm。在测量过程中,最大载荷小于1.7kn的样本使用 2kn
±
0.1%的载荷。此外,对于最大载荷等于或大于1.7kn的样本,使用20kn
ꢀ±
0.1%的载荷。
204.衬套辊带在特定伸长率为2%的情况下可以具有处于28kn/m至50kn/m 的范围内的载荷。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确定并根据标准sfs 2983进行测量时,特定伸长率为2%的情况下的载荷可以等于或大于28kn/m,优选地等于或大于30kn/m(诸如等于或大于35kn/m)。此外,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确定并且根据标准sfs 2983进行测量时,在特定伸长率为2%的情况下的载荷范围可以等于或小于50kn/m,或者等于或小于40kn/m。因此,带可以具有良好的拉伸性以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在特定伸长率为2%的情况下的载荷是指引起所述伸长率的载荷。
205.衬套辊带在特定伸长率为4%的情况下可以具有在47kn/m至60kn/m范围内的载荷范围。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确定并根据标准sfs 2983进行测量时,特定伸长率为4%的情况下的载荷可以等于或大于47kn/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50kn/m,最优选地等于或大于52kn/m。此外,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确定时,在特定伸长率为4%的情况下的载荷范围可以小于60 kn/m(例如等于或小于58kn/m)。其技术效果在于,该带可以在高载荷的情况下良好地工作,并且具有良好的拉伸性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此外,具有所述特定伸长率(2%和4%)的带可以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即,可以在不同的应力下预测带的伸长量。
206.衬套辊带可以被构造成在带的行进方向上拉伸等于或大于1.5%(诸如在 1.5%和至少3.0%之间的范围内),使得在拉伸所述带的力被移除之后,该带将恢复到其原始长度。优选地,衬套辊带可以被构造成在衬套辊带的行进方向上拉伸至少1.8%,更优选地至少2.1%,使得在拉伸所述带的力被移除之后,衬套辊带将恢复到其原始长度。
207.衬套辊带以及其中的纱线层可以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制成。衬套辊带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造:
208.‑
提供若干支撑纱线;
209.‑
通过抵靠模制表面(mold surface)模制至少一种弹性材料来成形用于衬套辊带的弹性本体;以及
210.‑
使框架固化。
211.衬套辊带旨在安装在纸板机、造纸机、制浆机或生活用纸机的衬套辊上,优选地安
装在其中的网部上。衬套辊带还可以包括例如带的多个附接点60,用于带的安装。
212.已经借助于图示和示例描述了本发明。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