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过滤装置及吸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2: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及吸尘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吸尘设备中,是通过主机中的过滤装置对含尘流体中的灰尘颗粒进行过滤分离。过滤装置中通常包括旋风锥体组,利用旋风分离的技术对灰尘和流体进行分离。然而,锥体组围绕在流体通道的外侧,并且锥体组中的锥体位于与流体通道连接的流体外壳内。由于流体外壳的内部空间有限,导致锥体组中锥体的数量较少,会降低对灰尘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装置,包括:流体管道组件,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一次过滤组件,围绕流体管道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位于流体出口的下游;二次过滤组件,位于一次过滤组件的下游并且包括锥体组,锥体组沿着流体管道的轴向方向上位于一次过滤组件的一侧。
4.进一步地,锥体组由沿周向方向排列的多个锥体构成,多个锥体均倾斜布置并且内部形成收纳腔。
5.进一步地,流体管道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流体管道和流体外壳,流体出口设在流体外壳上,一次过滤组件的一端与流体外壳连接。
6.进一步地,二次过滤组件还包括导尘壳体和二次集尘部,锥体组位于导尘壳体顶部,锥体组的底端通过导尘壳体与二次集尘部连通,二次集尘部围绕在流体管道组件的外部。
7.进一步地,在流体外壳上设有装配凸起,在导尘壳体上设置有与装配凸起配合的装配槽。
8.进一步地,导尘壳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导尘通道、第二导尘通道和第三导尘通道,第一导尘通道为环形通道结构,第二导尘通道和第三导尘通道为弧面结构,第三导尘通道的底部为敞开结构并且与二次集尘部连接。
9.进一步地,二次集尘部包括集尘部与底板部,底板部设置在集尘部的一侧并能够相对于集尘部在轴向方向上进行移动,第三导尘通道的底部与集尘部连接。
10.进一步地,集尘部包括环状集尘罩,集尘罩的内部形成集尘腔,集尘罩与一次过滤组件的下部连接,一次过滤组件围绕在第三导尘通道与集尘罩的外侧。
11.进一步地,底板部包括相互连接的柱体与底板,柱体置于集尘罩的内部,底板能够与集尘罩的底端紧密接触或者远离集尘罩。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尘设备,所述吸尘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过滤装置。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至少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之一:锥体组位于一次
过滤部件的一侧,且沿周向方向排列,可以增加锥体组中锥体的数量,以增加分离过滤效果;导尘壳体与流体外壳之间增加有装配凸起与装配槽,在装配时便于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14.图1是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示意图;
15.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16.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过滤装置的截面图;
17.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流体外壳的示意图;
18.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过滤组件的示意图;
19.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过滤组件的柱体位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20.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过滤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1.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过滤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22.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二次过滤组件的去掉锥体的局部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00流体管道组件;110第一流体管道;120第二流体管道;130流体外壳;131第三流体管道;132流体出口;133装配凸起;134中空区域;200一次过滤组件;210上搭接部;220下搭接部;300二次过滤组件;310锥体组;310a第一锥体组;310b第二锥体组;311锥体;312收纳腔;320导尘壳体;321第一导尘通道;3211直接导尘区域;3212间接导尘区域;3213第一导尘板;3214第二导尘板;322第二导尘通道;323第三导尘通道;324收纳区域;325装配槽;326装配部;330二次集尘部;331集尘部;332底板部;333集尘罩,334集尘腔;335敞开部;336柱体;337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吸尘设备通常包括壳体、电机部件和过滤装置。电机部件和过滤装置设置在壳体内。过滤装置可包括流体管道组件100、一次过滤组件200和二次过滤组件300,流体管道组件100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一次过滤组件200围绕流体管道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位于流体出口的下游;
27.流体管道组件100的底端形成流体入口并与壳体的流体入口相对接,流体管道组件100的顶端形成流体出口132。也就是说,含尘流体通过流体入口进入流体管道组件100,然后通过流体出口132流出后,进入过滤装置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气体经过电机部件然后排出到主机的外部。
28.二次过滤组件300位于一次过滤组件200的下游并且包括锥体组310,锥体组310沿着流体管道组件100的轴向方向上位于一次过滤组件的一侧。
29.详细地说,过滤装置还可包括前置过滤部件。二次过滤组件300包括锥体组310,锥体组310由多个锥体311周向排列构成。在锥体组310的内部形成收纳腔312,前置过滤部件位于电机部件的前方,前置过滤部件和/或电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置于收纳腔312中。由于前置过滤部件和/或电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置于收纳腔中。
30.具体地,图1至图9示出的过滤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空间布置上,流体管道组件100可包括由下至上相连通的第一流体管道110、第二流体管道120和第三流体管道131。或者说,第一流体管道110、第二流体管道120和第三流体管道131沿着流体流入的方向布置。第一流体管道110的底端与壳体的流体入口相对接,顶端与第二流体管道120的底端接触。第二流体管道120与第三流体管道13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第三流体管道131的末端出口形成流体出口132。其中,第一流体管道110和第二流体管道120为纵向管道,第三流体管道131为弧状的横向管道。含尘流体经第一流体管道110的底端进入,由流体出口132排出。在空间布置上,即,沿着流体管道的轴线方向上,流体出口132位于一次过滤组件200与锥体组310之间。锥体组310位于一次过滤组件200的下游。一次过滤组件200可以为过滤网罩,其中,过滤网罩可以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含尘流体从流体出口132排出后,经过一次过滤组件200进行初次过滤,然后进入锥体组310,进行二次过滤,锥体组310位于一次过滤组件200的一侧,且不围绕流体管道组件100,这样的布置可以在不增大吸尘设备体积的同时,增加锥体组310中锥体311的数量,从而提高过滤效果。
31.此外,流体管道组件100还可包括流体外壳130,第二流体管道120延伸至流体外壳130的下方,第三流体管道131位于流体外壳130的内部,流体出口132开设在流体外壳130的侧壁上。在流体外壳130上还包括环状的连接部,其与一次过滤组件200的上搭接部210连接。也就是说,流体外壳130与一次过滤组件200的上部连接。在流体外壳130中还包括中空区域134,中空区域134围绕第二流体管道120和/或第三流体管道131的一部分。另外,在第三流体管道131的顶部端面上还设有装配凸起133,用于与二次过滤组件300进行装配。
32.如前面所述,二次过滤组件300包括锥体组310,二次过滤组件300还可包括导尘壳体320与二次集尘部330,锥体组310的底端通过导尘壳体320与二次集尘部330的内部连通。导尘壳体320装配在流体外壳130的上方位置。
33.也就是说,锥体组310位于导尘壳体320顶部,锥体组310中多个锥体311的底端与导尘壳体320的内部连通。其中,锥体311可以倾斜布置或垂直布置。优选的,锥体310采用倾斜布置,可以减小过滤装置整体的体积。为了确保过滤效果,锥体311的数量为至少12个。在本实施例中,锥体的数量为18个。
34.导尘壳体320包括第一导尘通道321、第二导尘通道322和第三导尘通道323,第二导尘通道322和第三导尘通道323为弧面结构,第一导尘通道321为环形通道结构。第三导尘通道323的底部为敞开结构,靠近其底部端面的区域形成装配部326,装配部326可与二次集尘部330进行装配,也就是说,第三通道323通过装配部326与二次集尘部330连接。
35.第一导尘通道321包括直接导尘区域3211与间接导尘区域3212。锥体组310中包括位于直接导尘区域3211上方的第一锥体组和位于间接导尘区域3212上方的第二锥体组。间接导尘区域3212的下方区域与第二导尘通道322和第三导尘通道323的弧面结构的内部区域形成收纳区域324,收纳区域324可用于容纳第三流体管道131。
36.具体地说,第一锥体组中的锥体与直接导尘区域3211的内部连通,使得第一锥体
组的锥体中的灰尘颗粒可依次经直接导尘区域3211、第二导尘通道322进入第三导尘通道323。
37.第二锥体组中的锥体与间接导尘区域3212的内部连通,使得第二锥体组的锥体中的灰尘颗粒可依次经间接导尘区域3212、直接导尘区域3211、第二导尘通道322进入第三导尘通道323。
38.为了使得第二锥体组的锥体中的灰尘颗粒快速被导入直接导尘区域3211中,将间接导尘区域3212的底部设置为倾斜状结构,以形成能够将间接导尘区域3212中的灰尘导入直接导尘区域3211的导尘板。在本实施例中,导尘板包括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尘板3213与第二导尘板3214。由于第三导尘通道323不是环状结构,而收纳区域324上方也有一些锥体,这些锥体中的灰尘无法直接导出,设置第一导尘板3213与第二导尘板3214更易于对导尘板上方由锥体中滤出的灰尘颗粒进行分流、导向,将灰尘颗粒快速导向直接导尘区域。
39.第三流体管道131的顶部端面上的装配凸起133可置于收纳区域324中,在导尘壳体320上可设置有装配槽325,装配槽325与装配凸起133相配合,便于对流体外壳130与导尘壳体320之间进行定位。导尘壳体320与流体外壳130装配时,第二导尘通道322与第三导尘通道323置于中空区域134中,装配凸起133与装配槽325相配合,使得导尘壳体320装配在流体外壳130的上方位置。
40.下面详细介绍二次过滤组件300中的二次集尘部330,二次集尘部330可包括集尘部331与底板部332,底板部332可相对于集尘部331在纵向方向上进行移动。集尘部331包括环状集尘罩333,其内部形成集尘腔334。集尘罩333的顶部的局部区域与底部均形成敞开部335,第三导尘通道323中的装配部326置于敞开部335中,使得第三导尘通道323中的灰尘可进入集尘腔334中。
41.另外,在集尘罩333的下部还包括环状的连接部,其与一次过滤组件200的下搭接部220连接。也就是,集尘罩333与一次过滤组件的下部连接。一次过滤组件200围绕在第三导尘通道323与集尘罩333的外侧。也就是说一次过滤组件200围绕在二次集尘部330的外侧。
42.底板部332为中空状结构,其包括柱体336与底板337,柱体336置于集尘罩333的内部,并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上方。当柱体部的顶端处于第一位置时,底板337与集尘罩333的底端紧密接触,底板337形成集尘罩333的底板,灰尘可滞留在集尘腔334中。当柱体336的顶端处于第二位置时,底板337远离集尘罩333,使得灰尘离开集尘腔334,便于对其进行清理。
43.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尘设备,该吸尘设备包括上述的过滤装置。锥体组位于一次过滤组件的一侧,且沿周向方向排列,可以增加锥体组中锥体的数量,以增加分离过滤效果。
44.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