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的制作方法

2021-11-06 05: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手提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


背景技术:

2.手提袋,是一种简易的袋子,制作材料有纸张、塑料、无纺布工业纸板等。通常用在厂商盛放产品;也有在送礼时盛放礼品;很多时尚前卫的西方人更将手提袋用做包类产品使用,可与其它装扮相匹配。手提袋还有被称为手挽袋、手袋等。
3.现有的公开号为cn10379964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手提袋,包括本体、发光体,发光体设置于本体的外表面上,本体的内部空间内固定有两个水平隔断及一个垂直隔断,以将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四个独立的容置空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手提袋虽然具有个性化的优点,但是上述手提袋在人们不使用时,只能通过本体底部与两个侧壁之间的对折,简单的将本体折成平面状,由于折叠后的本体占地面积还是较大,导致不方便人们对上述手提袋进行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包括袋体,袋体的一端开设有连通袋体内部与外界的袋口,袋体的两侧均呈往复折叠状且相互堆叠在一起。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们使用袋体时,将袋口打开,把需要的物品放置到袋体内,用袋体盛放物品,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袋体时,将袋体的两侧依次沿着朝向袋口的方向进行往复折叠,最终将袋体的两侧分别堆叠呈长条状,将袋体折叠成面积大小约为袋体底部面积大小的长条状,使折叠后的袋体面积大小大大小于袋体侧壁的面积大小,具有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的效果。
9.可选的,当所述袋体堆叠在一起时,袋体的两端均设有加强拉布,加强拉布将袋体两侧折叠后的位置全部包裹连接在一起。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拉布加强了袋体折叠边缘处的连接强度,将袋体折叠后的全部边缘端部连接在一起,当袋体不使用时,将袋体堆叠好后,人们只需用双手拉住两端的加强拉布,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轻拉加强拉布,进而将整体袋体进行拉伸,将不平的袋体拉伸展开,进一步的方便人们对袋体进行折叠、收纳。
11.可选的,所述袋体一侧的加强拉布上设有连接片,连接片上设有连接组件,当堆叠后的袋体沿着袋体折叠的方向翻卷后,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片与袋体的底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对折叠后的袋体进行翻卷或者对折折叠,沿着折叠后袋体的长度方向将袋体卷起来,此时将连接片伸出,通过连接组件将连接片与袋体连接起来,将袋体进一步的收卷成圆柱状,进一步的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和收纳。
13.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按扣头和按扣座,按扣座与连接片连接,按扣头与袋体
底端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扣头与按扣座相互适配,操作员将收卷后袋体的连接片靠近袋体的底部,将按扣头正对按扣座,通过按扣头与按扣座之间的连接,进而将连接片与袋体可拆式的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方便人们的使用。
15.可选的,所述连接片上设有加强片一,加强片一连接按扣座与连接片,袋体的底端设有加强片二,加强片二连接按扣头与袋体。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袋体收卷成圆柱状时,此时受力点大部分集中在按扣头与按扣座的位置处,加强片一加强了连接片与按扣座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将按扣座更加稳固的连接在连接片上,连接片二加强了袋体与按扣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将按扣头更加稳固的连接在袋体上。
17.可选的,所述袋体靠近袋口边缘的位置上设有两个提拉片,两个提拉片呈对称状分布,提拉片上设有提拉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拉片连接袋体与提拉带,两个提拉片首尾相连,共同组成袋体新的袋口,人们握住提拉带,进而将袋体提拉起来并使用,方便人们提拿袋体。
19.可选的,所述提拉片靠近提拉带一侧的两端分别设有收纳片,提拉带的端部置于提拉片与收纳片之间,提拉片的长度等于提拉带的长度且大于两个收纳片的长度。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纳片与提拉片将提拉带的两端分别包裹起来,当人们不使用袋体时,提拉带的端部置于收纳片与提拉片之间,进一步对提拉带进行收集和位置上的固定,方便人们收纳袋体的同时,顺便对提拉带进行收纳;当人们使用袋体时,此时提拉带的中部位置被人手提起,袋体内装好需要放置的物品后,此时人们将收纳片和提拉片一同向靠近提拉带根部的位置撸起,从而缩小了袋口张开的大小,减少了物品从袋体内掉出的可能性。
21.可选的,两个所述提拉片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闭合组件,闭合组件连接两个提拉片。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通过闭合组件将两个提拉片连接在一起,将袋口封住,进一步的防止放置在袋体内的物品掉出,提高了放置在袋体内部物品的放置稳定性,当袋体折叠堆放在一起时,通过闭合组件,进一步将袋口封住,更加方便人们对袋体进行折叠或收卷。
23.可选的,所述闭合组件包括拉链,拉链连接两个提拉片。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将拉链拉上,将两个提拉片连接在一起,将袋口封住,进一步的防止放置在袋体内的物品掉出,提高了放置在袋体内部物品的放置稳定性,当袋体折叠堆放在一起时,通过拉链,进一步将袋口封住,更加方便人们对袋体进行折叠或收卷。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当人们使用袋体时,将袋口打开,把需要的物品放置到袋体内,用袋体盛放物品,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袋体时,将袋体的两侧依次沿着朝向袋口的方向进行往复折叠,最终将袋体的两侧分别堆叠呈长条状,将袋体折叠成面积大小约为袋体底部面积大小的长条状,使折叠后的袋体面积大小大大小于袋体侧壁的面积大小,具有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的效果;
27.2.加强拉布加强了袋体折叠边缘处的连接强度,将袋体折叠后的全部边缘端部连接在一起,当袋体不使用时,将袋体堆叠好后,人们只需用双手拉住两端的加强拉布,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轻拉加强拉布,进而将整体袋体进行拉伸,将不平的袋体拉伸展开,进一步的方便人们对袋体进行折叠、收纳;
28.3.人们对折叠后的袋体进行翻卷或者对折折叠,沿着折叠后袋体的长度方向将袋体卷起来,此时将连接片伸出,通过连接组件将连接片与袋体连接起来,将袋体进一步的收卷成圆柱状,进一步的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和收纳。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袋体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袋体收卷成圆柱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袋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连接片通过连接组件直接连接袋体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袋体;11、袋口;2、加强拉布;3、连接片;4、连接组件;41、按扣头;42、按扣座;43、加强片一;44、加强片二;5、提拉片;6、提拉带;7、收纳片;8、闭合组件;81、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全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
38.实施例一:
39.参照图1,一种便携折叠式手提袋,包括袋体1,袋体1的一端开设有连通袋体1内部与外界的袋口11,袋体1靠近袋口11边缘的位置上缝制有两个提拉片5,两个提拉片5呈对称长条状分布,提拉片5上的两端分别缝制有一条提拉带6。人们将需要放置的物品通过袋口11放置到袋体1内部,进而带物品进行放置,再握住提拉带6,将袋体1提起,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使用。
40.参照图1,提拉带6呈扁平长条状,人们握住提拉带6进行使用时,扁长状的提拉带6增大了与人手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了人手单位面积上的受力大小,提高了人们提拉袋体1时的舒适度。
41.参照图1,提拉带6的外表面为粗糙面,人们握住提拉带6进行使用袋体1时,粗糙面增大了提拉带6与人手之间的摩擦力,减少了提拉带6与人手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提拉带6的使用效果。
42.参照图1和图2,袋体1由两各侧面一体式组成,同时袋体1的两侧均是往复折叠状,且袋体1的每一个侧面都相互堆叠在一起。当人们使用袋体1时,将袋口11打开,用袋体1盛放物品;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袋体1时,将袋体1的侧面依次沿着朝向袋口11的方向进行往复折叠,将袋体1的两侧分别堆叠呈长条状,最终将袋体1折叠成两条加起来约等于袋体1底部面积大小的长条状,大大减少袋体1存放占地面积的同时,还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
43.参照图1和图2,当袋体1的两侧分别堆叠在一起时,袋体1的两端均缝制有加强拉布2,加强拉布2呈环状且全部包裹住袋体1一端的全部边缘处,通过加强拉布2将袋体1两侧折叠后的位置全部包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端部。当袋体1不使用时,人们将袋体1堆叠好后,只需用双手拉住两端的加强拉布2,并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轻拉加强拉布2,将整体袋体1进行拉伸,把不平的袋体1拉伸并展平,从而方便人们对折叠后的袋体1进行收纳。
44.参照图2和图3,袋体1一侧的加强拉布2的边缘上缝制有连接片3,连接片3远离加强拉布2的一端呈圆弧状,连接片3上缝制有连接组件4。人们对折叠后的袋体1进行翻卷或者对折折叠,沿着折叠后袋体1的长度方向将袋体1卷起或折起来,此时将连接片3伸出,通过连接组件4将连接片3与袋体1连接起来,最终将袋体1收卷成圆柱状,进一步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和收纳。
45.参照图4和图5,连接组件4包括按扣头41和按扣座42,按扣座42与连接片3缝制连接,按扣头41与袋体1底端缝制连接。按扣头41与按扣座42相互适配,操作员将收卷后袋体1的连接片3靠近袋体1的底部,将按扣头41正对按扣座42,通过按扣头41与按扣座42之间的连接,将连接片3与袋体1可拆式的连接在一起,从而方便人们的操作使用。当人们不对折叠后的袋体1进行收卷时,单独的将连接片3翻转,通过按扣头41与按扣座42之间的连接,将连接片3与袋体1连接在一起,使连接片3与袋体1之间形成挂环状,进而方便人们将袋体1进行挂起,进一步方便人们的操作使用。按扣头41与按扣座42之间的可拆式连接,也可通过魔术贴或者拉链、钮扣等连接方式进行替换,只要实现连接片3与袋体1底部之间的可拆式连接即可。
46.参照图4,连接片3上缝制有方片状的加强片一43,加强片一43连接按扣座42与连接片3,袋体1的底端缝制有方片状的加强片二44,加强片二44连接按扣头41与袋体1。当袋体1收卷成圆柱状,此时受力点大部分集中在按扣头41、按扣座42与袋体1、连接片3的位置处。加强片一43加强了连接片3与按扣座42之间的牢固性,连接片3二加强了袋体1与按扣头41之间的牢固性,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片3与袋体1之间连接的使用寿命。
47.参照图1,提拉片5靠近提拉带6一侧的两端分别缝制有收纳片7,提拉带6的端部置于提拉片5与收纳片7之间,提拉片5的长度等于提拉带6的长度。收纳片7与提拉片5将提拉带6的两端分别包裹起来。当人们不使用袋体1时,提拉带6的端部置于收纳片7与提拉片5之间,进一步对提拉带6进行收集和位置上的固定,方便人们收纳袋体1的同时,顺便对提拉带6进行收纳。
48.参照图1和图2,提拉片5的长度大于两个收纳片7的长度,提拉带6的中间位置从两个收纳片7之间露出。当人们使用袋体1时,此时提拉带6的中部位置被人手提起,袋体1内装好需要放置的物品后,人们将收纳片7和提拉片5一同向靠近提拉带6根部的位置撸起,从而缩小了袋口11张开的大小,进而减少了物品从袋体1内掉出的可能性。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实施原理为:当人们使用袋体1时,提拉带6的中部位置被人手提起,袋体1内装好需要放置的物品后,人们将收纳片7和提拉片5一同向靠近提拉带6根部的位置撸起,缩小了袋口11张开大小的同时对袋体1进行装物使用;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袋体1时,将袋体1的侧面依次沿着朝向袋口11的方向进行往复折叠,将袋体1的两侧分别堆叠呈长条状,再沿着折叠后袋体1的长度方向将袋体1卷起或折起来,将连接片3伸出,通过按扣座42和按扣头41将连接片3与袋体1连接起来,最终将袋体1收卷成圆柱状,方便人们对手提
袋进行携带和收纳。
50.实施例二:
51.参照图6,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提拉片5相互靠近的一侧缝制有闭合组件8,通过闭合组件8连接两个提拉片5,将袋口11封闭起来,防止放置在袋体1内的物品掉出;当袋体1折叠堆放在一起时,通过闭合组件8的连接,将袋口11封住,更加方便人们对袋体1进行折叠或收卷。
52.参照图6,闭合组件8包括拉链81,拉链81的长度等于提拉片5一侧的长度,拉链81将两个提拉片5连接起来,通过拉链81将袋口11封住,进一步的防止放置在袋体1内的物品掉出;当袋体1折叠堆放在一起时,通过拉链81,进一步将袋口11封住,更加方便人们对袋体1进行折叠或收卷。拉链81的可拆式连接,也可通过魔术贴或者按扣、钮扣等连接方式进行替换,只要实现两个提拉片5之间的可拆式连接即可。
53.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实施原理为:当人们使用袋体1时,提拉带6的中部位置被人手提起,袋体1内装好需要放置的物品后,再通过拉链81将袋口11进行封闭,对袋体1进行装物使用;当人们不需要使用袋体1时,将袋体1的侧面依次沿着朝向袋口11的方向进行往复折叠,将袋体1的两侧分别堆叠呈长条状,再将拉链81拉上,最后沿着折叠后袋体1的长度方向将袋体1卷起或折起来,将连接片3伸出,通过按扣座42和按扣头41将连接片3与袋体1连接起来,最终将袋体1收卷成圆柱状,方便人们对手提袋进行携带和收纳。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