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1-10-16 00: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制备方法 面板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oled显示面板是利用有机发光二极管制成,由于不需要背光源、且具有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可用于挠曲性面板、使用温度范围广、构造及制程较简单等优异特性,被认为是下一代的平面显示器新兴应用技术。而目前oled显示面板存在边框宽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以提升弯折部极限弯折半径效果,且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屏体,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弯折部和第二部;其中,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层叠且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层与所述第一部贴合,所述第二支撑层与所述第二部贴合;支撑体,与所述弯折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层和所述第二支撑层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用于固定所述弯折部的弯折形态;且所述支撑体由多个支撑块相互固定连接形成。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待弯折显示面板,所述待弯折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屏体和支撑膜,其中,所述柔性屏体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可弯折部和第二部,所述支撑膜包括在层叠方向上贯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柔性屏体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可弯折部;在所述第一开口位置处形成多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弯折部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支撑块的厚度大于所述支撑膜的厚度;弯折所述待弯折显示面板,使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侧面相互贴合并固定连接以形成支撑体。
6.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支撑体,支撑体与弯折部靠近第一支撑层和第二支撑层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用于固定柔性屏体的弯折部的弯折形态,且该支撑体是由多个支撑块相互固定连接形成。通过设置支撑块的形状可以使得弯折后的弯折部形状任意,可以提升弯折部的极限弯折半径效果。另外,通过多个支撑块的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支撑体的方式可以使得支撑体对弯折部的形状起到较好的固定效果,从而可以无需引入垫高块,以达到降低显示面板厚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
的附图,其中:
8.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1.图4为柔性屏体一实施方式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12.图5为驱动电路载体上多个引脚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13.图6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14.图7a为图6中步骤s101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5.图7b为图6中步骤s102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6.图8为图6中步骤s102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17.图9a为图8中步骤s201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9b为图8中步骤s202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9c为图8中步骤s203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0.图9d为图8中步骤s203对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为图6中步骤s102

步骤s103之间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1为图6中步骤s103之前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中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实现窄边框,目前一般采取将柔性屏体10的第二部100弯折至其非显示面一侧的方式。而为了固定柔性屏体10的弯折部102的形状,一般会引入垫高块12对弯折部102进行固定并控制弯折半径。上述方式对提升弯折部极限弯折半径效果一般,且不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2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屏体20、第一支撑层222、第二支撑层224和支撑体(未标示)。
26.其中,柔性屏体20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第一部200、弯折部206和第二部204;其中,第一部200和第二部204层叠且相对间隔设置,弯折部206可由可弯折部弯折形成。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200上设置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第一部200上的非显示区位于第一部200上的显示区和弯折部206之间;而弯折部206和第二部204可以均为非显示区。
27.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层叠设置于第一部200和第二部204之间,且第一支撑层222与部分第一部200贴合,第二支撑层224与部分第二部204贴合。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2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层膜层;例如,第一部200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基材、阵列层、发光层和封装层等。第一支撑层222可以固定设置于第一部200的非显示面一侧,即第一支撑层222固定设置于第一部200的柔性基材背离阵列层一侧。
28.支撑体与弯折部206靠近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的内表面直接接触,用于固定弯折部206的弯折形态,且支撑体由多个支撑块26相互固定连接形成。在上述设计方式中,通过设置支撑块26的形状可以使得弯折后的弯折部206形状任意,可以提升弯折部206的极限弯折半径效果。另外,通过多个支撑块26的相互固定连接形成支撑体的方式可以使得支撑体对弯折部206的形状起到较好的固定效果,从而可以无需引入垫高块,以达到降低显示面板厚度的目的。
2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胶24,其覆盖弯折部206背离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的外表面。上述保护胶24的引入可以对弯折部206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弯折部206在外力作用下损伤的概率。其中,在与第一部200至第二部204的第一层叠方向x1相互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保护胶24在第一部2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支撑层222在第一部20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大于0的第一预定间隔d1。与图1中现有技术相比,第一支撑层222相对于弯折部206和保护胶24向右内缩,该设计方式可以为后续形成支撑块提供足够的预留空间。同样地,保护胶24在第二部20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支撑层224在第二部204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大于0的第二预定间距d2。该设计方式同样能够达到上述效果。可选地,上述第一预定距离d1与第二预定距离d2相等。一般而言,保护胶24是通过涂覆的方式形成于柔性屏体20上方,上述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涂覆机构以相同的控制条件控制保护胶24相对两侧铺展的程度,以降低制备工艺难度。
30.进一步,请继续参阅图2,支撑体与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靠近弯折部206的一侧接触并固定连接。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支撑体与显示面板内的其余膜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以降低支撑体从显示面板中脱离的概率。
31.可选地,上述弯折部206在弯折前,多个支撑块26远离弯折部206的一侧形成齿状结构;该齿状结构可以使得弯折部206弯折过程较为容易。而在弯折部206弯折后,多个支撑块26相互接触且齿状结构闭合于一点;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最终形成的支撑体的结构较为紧密,其弯折固定效果较好。
32.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支撑块26为可固化的有机材料,支撑块26具有第一固化率,支撑体具有第二固化率,且第二固化率大于第一固化率,支撑体由多个支撑块26相互接触并固化形成。即在本实施例中,相邻支撑块26之间是通过化学反应交联固化连接在一起,该方式可以使得相邻支撑块26之间的结合力较高,相邻支撑块26之间分离的概率较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支撑块26相互接触固化形成支撑体后,支撑体可视为一个整体结构,相邻支撑块26之间的界线甚至能够消失。
33.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保护胶24背离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的外表面与第一切线m1相切,且第一切线m1与第一部200至第二部204的第一层叠方向x1平行;其中,第一支撑层222与第一切线m1之间具有第一水平距离d3,第二支撑层224与第一切线m1之间具有第二水平距离d4,第一水平距离d3小于第二水平距离d4。当发光单元仅设置于第一部200上时,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支撑块在不影响正常发光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设置于第一支撑层222与第二支撑层224之间的间隔空间内,以提高支撑块对弯折部206的弯折固定效果。且上述设计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在第一层叠方向x1上,整个支撑体的厚度降低,以使得显示面板的厚度降低;而且可以使得在垂直于第一层叠方向x1上,整个支撑体所占的边框宽度降低,以达到窄边框的目的。
34.此外,在第一部200至第二部204的第一层叠方向x1上,弯折部206包括与第一部200连接的第一端2060以及与第二部204连接的第二端2062;其中,第一端2060远离第一部200的一侧表面与第二端2062远离第二部204的一侧表面之间的最大间距h1大于第一部200的厚度、第二部204的厚度以及第一部200与第二部204之间的间距的和值h2。上述设计方式相比于图1中的现有技术而言,整个显示面板的厚度降低,有利于实现轻薄化。
35.进一步,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层叠方向x1上,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层21,缓冲层21的厚度小于最大厚度h1与和值h2的差值。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21贴附于第一支撑层222背离第一部200一侧。上述缓冲层21的引入可以对第一部20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上述厚度设置方式可以降低整个显示面板的厚度。
36.此外,请参阅图4,图4为柔性屏体一实施方式的局部俯视示意图。第二部204上设置有邦定区2040,邦定区2040上设置有焊盘组20400,焊盘组20400包括同排设置的多个焊盘a。如图5所示,图5为驱动电路载体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上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载体50,驱动电路载体50上包括至少两排引脚组500,每排引脚组500包括同排设置的多个引脚5000,且任意一排引脚组500内的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与其他引脚组500内的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同。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路载体5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pc、覆晶薄膜cof等。同一引脚组500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同;且同一引脚组500内的多个引脚5000可以沿第一方向p1排列,至少两排引脚组500可以沿第二方向p2排列,且第一方向p1与第二方向p2相互垂直。另外,不同排的引脚组500之间可以相互绝缘设置,不同排的引脚组500之间可以具有大于或等于0.1毫米的间隔距离。此外,为了方便对位,所有引脚组500具有沿第二方向p2延伸的同一对称轴l。
37.其中,第二部204上的焊盘组20400与其中一排引脚组500邦定连接;具体焊盘组20400选择与哪个引脚组500邦定连接的过程可参见后续制备方法部分,在此不再详述。
38.可选地,驱动电路载体50上设置有三排引脚组500,分别为第一引脚组500a、第二引脚组500b和第三引脚组500c,第二引脚组500b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2大于第三引脚组500c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3,且小于第一引脚组500a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1。焊盘组20400可以与第一引脚组500a或第二引脚组500b或第三引脚组500c邦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邦定连接之前,焊盘组20400中相邻焊盘a之间的间隔距离d与选定的引脚组500中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而在邦定连接之后,由于涨缩作用,焊盘组20400中相邻焊盘a之间的间隔距离d与选定的引脚组500中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
39.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异方性导电胶膜acf将选定的引脚5000和焊盘a邦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4和图5中所示意的焊盘a、引脚5000的延伸方向均与图5中的对称轴l相互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焊盘a、引脚5000的延伸方向也可与对称轴l相互倾斜设置。即本技术中对于焊盘a和引脚5000的具体形状结构不作限定。
40.下面先从制备方法的角度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作说明。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该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41.s101:提供待弯折显示面板(图7a未标示),待弯折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柔性屏体20和支撑膜22,其中,柔性屏体20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第一部200、可弯折部202和第二
部204,支撑膜22包括在第一层叠方向x上贯通的第一开口220,第一开口220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覆盖可弯折部202。
42.具体地,请参阅图7a,图7a为图6中步骤s101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层叠方向x2是指弯折前柔性屏体20至支撑膜22的层叠方向。第一开口220可以将支撑膜22划分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层222和第二支撑层224,且第一支撑层222与第一部220的部分区域贴合,第二支撑层224可以与第二部204的部分区域贴合。
43.进一步,支撑膜22上的第一开口220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可以覆盖可弯折部202;可选地,第一开口220的边界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位于可弯折部202的外围,且与可弯折部202的边界之间具有大于0的距离。该设计方式可以为后续形成支撑块预留空间。
44.另外,请继续参阅图7a,在上述步骤s101之前或者之后还可以包括:在可弯折部202背离支撑膜22一侧设置保护胶24,该保护胶24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覆盖可弯折部202。该保护胶24的设置可以对弯折后的可弯折部20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其在外力作用下损伤的概率。进一步,支撑膜22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位于保护胶24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的外围。该设计方式可以为后续形成的支撑块提供足够的预留空间,使得可弯折部202后续弯折固定的效果较好。可选地,保护胶24的边界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位于可弯折部202的边界与第一开口220的边界之间;即保护胶24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可弯折部202的面积,而第一开口220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保护胶24在柔性屏体2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45.s102:在第一开口220位置处形成多个支撑块26,支撑块26远离弯折部202的一端相互间隔设置,且支撑块26的厚度d1大于支撑膜22的厚度d2。
46.具体地,请参阅图7b,图7b为图6中步骤s102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层叠方向x上,支撑块26的侧面可以为平面或凹凸不平的表面等,支撑块26的竖截面可以为三角形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支撑块26的形状;且所有支撑块26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完全相同。
47.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8为图6中步骤s102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上述步骤s102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
48.s201:在支撑膜22背离柔性屏体20一侧形成遮挡层28,遮挡层28设置有在第一层叠方向x上贯通的第二开口280,且第二开口280在支撑膜22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口220重合。
49.具体地,请参阅图9a,图9a为图8中步骤s201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遮挡层28可以为后续易与支撑膜22分离的一些材料。例如,遮挡层28的材质为常见的光阻等材料;后续可通过曝光、显影等方式去除。或者,该遮挡层28为一侧表面具有粘性的载板等,后续可以通过改变粘性以去除载板。
50.s202:在第一开口220和第二开口280内形成支撑胶层30。
51.具体地,请参阅图9b,图9b为图8中步骤s202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胶层30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开口220的深度,且小于第一开口220的深度和第二开口280的深度之和。具体支撑胶层30可以通过涂覆等方式形成。此外,若图9a中整体结构中的遮挡层28位于下方,则在进行上述步骤s202之前,还包括:使图9a中的整体结构翻转,以使得遮挡层28位于上方。
52.s203:在支撑胶层30背离柔性屏体20一侧形成多个凹槽300,相邻凹槽300之间的支撑胶层30形成支撑块26的至少部分。
53.具体地,请参阅图9c,图9c为图8中步骤s203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表面具有凹陷400和凸起402的压合机构40从支撑胶层30背离柔性屏体20一侧进行压合。其中,支撑胶层30与凹陷400对应的位置形成支撑块26的至少部分,支撑胶层30与凸起402对应的位置形成凹槽300。
54.当在压合过程中,压合机构40的凸起402与柔性屏体20接触到时,支撑胶层30与凹陷400对应的位置形成完整的支撑块26,即相邻凹槽300之间的支撑胶层30形成完整的支撑块26。且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支撑块26背离柔性屏体20一侧可以形成齿状结构。
55.而为了降低压合过程中压合机构40对柔性屏体20的损伤,在压合的最低点,压合机构40上的凸起402可以与柔性屏体20之间具有预设安全距离,此时,请参阅图9d,图9d为图8中步骤s203对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经过压合机构(图9d中未示意图)压合后,支撑胶层30a形成的多个支撑块26a在靠近柔性屏体20a一侧是相互连接的,即相邻凹槽300a之间的支撑胶层30a形成支撑块26a的部分。多个支撑块26a背离柔性屏体20a一侧形成齿状结构。
56.进一步,对于去除遮挡层28的步骤可以位于上述步骤s203之后。一般而言支撑胶层30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如图9c所示,在压合机构40压合过程中,遮挡层28可以对支撑胶层30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降低支撑胶层30溢流至支撑膜22表面的概率。
57.此外,为了固定压合机构40压合之后所形成的支撑块26的形状,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胶层30可以采用在固化机构作用下能够发生固化的有机材质形成;例如,支撑胶层30中可以包含热引发剂或者紫外光引发剂、以及能够发生交联固化的有机材料。一般而言,在上述步骤s202中所形成的支撑胶层30的固化率小于第一固化率,例如,第一固化率可以为50%、60%、70%等。上述步骤s203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利用表面具有凹陷400和凸起402的压合机构40从支撑胶层30背离柔性屏体20一侧进行压合,并利用固化机构(图未示)使支撑胶层30固化至具有第一固化率。
5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块26也可预先形成,通过贴合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开口220位置处,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59.s103:弯折待弯折显示面板,使相邻两个支撑块26的侧面相互贴合并固定连接以形成支撑体(未标示)。
60.具体地,请再次参阅图2,多个支撑块26可以填充至少部分可弯折部202弯折后所形成的弯折空间。
6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102中在第一开口220位置处形成多个支撑块26时,多个支撑块26具有第一固化率,该第一固化率小于100%。进一步,上述步骤s103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使相邻两个支撑块26的侧面相互贴合,并利用固化机构使多个支撑块26固化至具有第二固化率;其中,第二固化率大于第一固化率。可选地,上述第二固化率可以为100%、98%等。即本技术中可以先通过预固化的方式在弯折前使支撑块26的形状固定,然后通过二次固化的方式使得弯折后的相邻支撑块26的侧面之间相互固定连接。该设计方式实现过程较为简单。
6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步骤s102中所设置的支撑块26也可完全固化,此时在上述
步骤s103之前还可以包括:在支撑块26的侧面形成粘附层。进一步,可以通过粘附层使得相邻支撑块26的侧面之间相互固定连接。
63.此外,请一并参阅图9c和图2,当在图9c中多个凹槽300形成齿状结构时,上述步骤s103具体包括:使相邻两个支撑块26的侧面相互贴合并使齿状结构闭合于一点。例如,可以使得所有支撑块26背离柔性屏体20的顶点汇聚至一点。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由多个支撑块26所形成的支撑体的结构较为稳固,支撑体对可弯折部202弯折后的弯折形态固定效果较好。
64.在上述制备方法中,通过设置支撑块26的形状可以使得弯折后的可弯折部202形状任意,可以提升可弯折部202的极限弯折半径效果;且通过支撑块26的侧面相互贴合并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使得支撑块26对弯折后的柔性屏体20的可弯折部202的形状固定,从而可以无需引入垫高块,以达到降低显示面板厚度的目的。
6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柔性屏体20损伤的概率,还可在上述步骤s102和步骤s103之间,增加在支撑膜22背离柔性屏体20一侧设置缓冲层21的步骤。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3,图10为图6中步骤s102

步骤s103之间对应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缓冲层21覆盖部分第一部200,且缓冲层21在支撑膜2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220的外部。即缓冲层21相对支撑膜22内缩,以提供避让空间,降低缓冲层21对支撑块26弯折过程的影响。可选地,该缓冲层21可以包括泡棉等。
66.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4,该柔性屏体20的第二部204还包括邦定区2040,且邦定区2040相对可弯折部(图4中未示意)远离第一部200(图4中未示意)。当可弯折部弯折后,邦定区2040位于下方。邦定区2040上设置有焊盘组20400,焊盘组20400包括同排设置的多个焊盘a;可选地,相邻焊盘a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请参阅图11,图11为图6中步骤s103之前本技术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步骤s103弯折待弯折显示面板的步骤之前的任一步骤位置处,本技术所提供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67.s301:获得柔性屏体20与驱动电路载体50之间的膨胀系数关系;其中,驱动电路载体50上包括至少两排引脚组500,每排引脚组500包括同排设置的多个引脚5000,且任意一排引脚组500内的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与其他引脚组500内的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同。具体驱动电路载体50的结构可参阅图5。s302:根据膨胀系数关系选定一排引脚组500,并使选定的引脚组500内引脚5000与焊盘组20400内的焊盘a一一对应且邦定连接。
68.具体地,以图5中为例,驱动电路载体50上设置有三排引脚组500,分别为第一引脚组500a、第二引脚组500b和第三引脚组500c,第二引脚组500b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2等于图4中焊盘组20400内相邻焊盘a之间的间隔距离d;第二引脚组500b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2大于第三引脚组500c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3,且小于第一引脚组500a内相邻引脚5000之间的间隔距离d1。上述步骤s302中根据膨胀系数关系选定一排引脚组500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为:
69.a、响应于柔性屏体20与驱动电路载体50的膨胀系数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选定第二引脚组500b。即当柔性屏体20与驱动电路载体50在邦定过程中涨缩相对一致时,可以选定引脚5000间隔距离与焊盘a间隔距离相同的第二引脚组500b与柔性屏体20进行邦定连接。
70.b、响应于柔性屏体20与驱动电路载体50的膨胀系数的差值小于预设范围的最小值,则选定第三引脚组500c。即当柔性屏体20在邦定过程中膨胀程度小于驱动电路载体50的膨胀程度时,可以选定引脚5000间隔距离小于焊盘a间隔距离的第三引脚组500c与柔性屏体20进行邦定连接。
71.c、响应于柔性屏体20与驱动电路载体50的膨胀系数的差值大于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则选定第一引脚组500a。即当柔性屏体20在邦定过程中膨胀程度大于驱动电路载体50的膨胀程度时,可以选定引脚5000间隔距离大于焊盘a间隔距离的第一引脚组500a与柔性屏体20进行邦定连接。
7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路载体50上也可设置有更多组引脚组,然后根据柔性屏体20与驱动电路载体50的膨胀系数关系选定合适的引脚组。
7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