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8 22: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漏光 显示 背板 缺口


1.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背板角落缺口处具有防漏光设计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过去改良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块的过程,推广到以无胶框设计优化的显示装置。然而,当以无胶框设计或是胶框缩小化设计来制造显示面板产品时,背光模块的背板应机构设计的考量而在角隅部附近仍有缺口,往往容易导致外漏光的情形。
3.为解决外漏光的问题,传统上可以胶带包覆背板角落缺口。然而,在此样的设计上,胶带在没有支撑的状况下将易于干涉到显示面板及背光单元等内部元件,因此无法完全遮蔽角隅部附近的缺口。因此仍需要找其他有效遮蔽角隅部缺口的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背板的设计来达成减少自角隅部附近的缺口漏光的情形。
5.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当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在不设置胶框或减少胶框的体积下仍可控制自角隅部附近的缺口漏光的情形。
6.本发明之目的在于当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背板的设计来增加角隅部的防撞能力。
7.显示装置包括包含背板的背光模块以及设置于背光模块上的显示装置。背板包含共同夹成第一角隅部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具有相连接于沿第一侧壁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部的第一本体及第一翻折部,且第一本体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的第一端。第二侧壁具有相连接于沿第二侧壁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棱线部的第二本体及第二翻折部,且第二本体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的第二端。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为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围绕。
8.其中,第一端及第二端于第一角隅部彼此相间隔以夹成缺口,第一翻折部具有至少部分沿伸超出第一端的第一延伸部。缺口于第一翻折部所在平面垂直投影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延伸部重叠。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为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围绕。
9.藉由上述设计,原本可能自角隅部附近缺口射出的光线将至少部分被第一延伸部所阻挡,进而达成减少漏光的功效。
附图说明
10.图1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1.图1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12.图1c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13.图1d为所示在图1b中沿a

a’线的剖面图。
14.图1e为所示在图1b中沿b

b’线的剖面图。
15.图1f为所示在图1b中沿c

c’线的剖面侧视图。
16.图2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
17.图2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对应图1d的位置的剖面图。
18.图2c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在对应图1e的位置的剖面图。
19.图3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0.图3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的俯视示意图。
21.图3c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22.图4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3.图4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24.图4c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25.图5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6.图5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
27.图6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8.图6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的俯视示意图。
29.图6c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30.图6d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爆炸图。
31.图7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32.图7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变化实施例的部分剖面图。
33.图8a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34.图8b为所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35.其中,附图标记:
36.1 显示装置
37.10 背光模块
38.11 背光单元
39.20 显示面板
40.21 显示面
41.30 偏光片
42.40 胶带
43.40a 第一胶带
44.40b 第二胶带
45.100 背板
46.101 底板
47.110 第一侧壁
48.110a 第一端
49.110b 第一棱线部
50.111 第一本体
51.112 第一翻折部
52.112a 第一外折片
53.112b 第一内折片
54.112c 第一折点
55.113 第一延伸部
56.113a 第一自由端
57.113b 凹部
58.120 第二侧壁
59.120a 第二端
60.120b 第二棱线部
61.121 第二本体
62.122 第二翻折部
63.122a 第二外折片
64.122b 第二内折片
65.123 第二延伸部
66.123a 第二自由端
67.123b 凸部
68.130 连接部
69.131 间隙
70.150 第一角隅部
71.151 缺口
72.r1 第一圆角
73.r2 第二圆角
74.p 垂直投影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7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76.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可以指物理及/或电性连接。再者,“电性连接”或“耦合”系可为二元件间存在其它元件。
77.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及/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
78.这里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内容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包括“至少一个”。“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
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还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的存在及/或部件,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7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将进一步理解的是,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和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度正式的意义,除非本文中明确地这样定义。
80.本文参考作为理想化实施例的示意图的截面图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因此,可以预期到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及/或公差的结果的图示的形状变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如本文所示的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例如由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特征。此外,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因此,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是旨在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并且不是旨在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
81.第一实施例
82.请一并参阅图1a

1e,图1a、1b及1c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俯视示意图及从另一角度(显示装置1的外面)的立体示意图。图1d及1e分别所示为在图1b中沿a

a’线及沿b

b’线的部分剖面图。
83.如图1a

1e所示,显示装置1包括背光模块10、设置于背光模块10的显示面板20及设置于显示面板20上的偏光片30。背光模块10包括背板100及位于背板100内部的背光单元11,显示面板20为设置于背光单元11上。背光单元11例如可包含背光源、导光板、扩散片等光学模片等,但不以此为限。背板100包括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交界处共同夹成第一角隅部150,并且显示面板20至少部分为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所围绕。背板100较佳包含有底板101,如图1c至图1e所示,而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分别连接底板101的相邻两侧。底板101较佳为完整的板体,但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为中空的框体,或为其他设计。
84.第一侧壁110具有第一本体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本体111与第一翻折部112相连接于沿第一本体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部11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线部110b亦可视为第一侧壁110的顶端。第一本体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样地,第二侧壁120包括第二本体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与第二本体121相连接于沿第二本体1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棱线部120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棱线部120b亦可视为第二侧壁120的顶端。第二本体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间隔以夹成缺口151。
8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

1c所示,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并且第二翻折部12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如图1a

1c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侧可选择性地部分或全部相接,例如相抵触或以胶带等方式连接。此外,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较佳系彼此垂直,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f,图1f所示为在图1b中沿c

c’线的剖面侧视图。如上所述,在此一实施例中,缺口151系在第一角隅部150由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夹起而成的空间,或者说是连接部130上方空缺且位于第一端110a及第
二端120a之间的区域范围。如图1f所示,缺口151于第一翻折部112所在平面具有垂直投影范围p,因此在图1f的侧视角度中,垂直投影范围p在第一翻折部112所在平面中可为对应连接部130(详细内容后述)上方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延伸部113重叠。同样地,缺口151于第二翻折部122所在平面具有垂直投影范围(未图示),其垂直投影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亦与第二延伸部123重叠,因此能够有效防止自缺口151产生漏光的情形。
86.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分别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及第二自由端123a,第一自由端113a与第二自由端123a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侧至少一部分相接。在本实施例中,亦可使用螺丝等方式固定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的相接位置,但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的相接位置可为由胶带包覆。再者,在本发明中,不限于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外侧相接,两者亦可不相接,或是仅设有第一延伸部113而不设有第二延伸部123。
8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线部110b及第二棱线部120b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的顶面,并且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分别为自第一棱线部110b及第二棱线部120b沿与第一本体111及第二本体12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翻折而成,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及/或第二翻折部122可由两个以上的折片所构成。
88.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与显示面板20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1的相对侧,且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分别位于第二本体121的相对侧。藉此,可将第一翻折部112(第二翻折部122)及所延伸出第一延伸部113(第二延伸部123)与显示面板20间的距离拉大,而在背光模块10的背板100内部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设置显示面板20及偏光片30等内部元件,亦即能够减少压迫内部元件的机率。
89.如图1a

1e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角隅部150的连接部130,连接部130的两端分别为连接于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连接部130较佳与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为一体成形的设置,因此可能没有实际的界线,但不以此为限。如图1a所示,连接部130、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别于不同位置围绕缺口151,亦即位于缺口151的三边。且如图1b所示,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连接部130之间具有间隙131。例如,在此实施例中,连接部130在第一角隅部150形成第一圆角r1,且第一延伸部113实质上为与第二延伸部123垂直方向延伸而相接,因此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至少一部分分别与连接部130之间具有间隙131,且间隙131的形状类似于三角锥体。但连接部130、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延伸方式不以此为限制。藉由此保留间隙131的设计,受到外力时能够对显示装置1提供良好的缓冲能力。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依实际需要背光模块10亦可不包括连接部130。
9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d及1e所示,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较佳为突出或齐平于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21所在的平面,据此不容易自第一延伸部113及/或第二延伸部123的上面发生漏光的情形。再者,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较佳为齐平于第一棱线部110b及第二棱线部120b所在的平面,以确保结构安定性及防止漏光。
91.第二实施例
92.请参阅图2a、2b及图2c,图2a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且图2b及图2c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在对应图1d及图1e的位置的剖面图。在本实施例
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处在于显示装置1进一步包含胶带40,胶带40为至少部分包覆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相接的位置,以防止第一延伸部113及/或第二延伸部123位置偏移而造成漏光的情形。进一步而言,在此一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胶带40可包含第一胶带40a及第二胶带40b。例如,第一胶带40a为用以连续地包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上与显示面板20相对的一面,并在第一角隅部150弯折至包覆第二延伸部123及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相对面的一部分。第一胶带40a另包覆于显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着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一胶带40a包覆底板101的范围可以随着靠近第一角隅部150减少。第二胶带40b连续地包覆第二延伸部123及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相对的一面。第二胶带40b另包覆于显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着第二翻折部122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二胶带40b包覆底板101的范围可以随着靠近第一角隅部150减少。在此一实施例中,第一胶带40a及第二胶带40b亦可分为多条胶带并以连续地包覆上述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b及图2c所示,胶带40以连续地包覆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21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棱线部110b、第一延伸部113的顶端及与显示面板20的相对面、第一翻折部112与第一本体110的相对面、连接部130与底板101的相接处及底板101的至少一部分。同样地,胶带40亦可以连续地包覆第二棱线部120b、第二延伸部123的顶端及与显示面板20相对面及第二翻折部122与第二本体120的相对面。此外,胶带40亦可另延伸至第一本体111及第二本体112靠近显示面板20的一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较佳为齐平于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21所在的平面,便于以齐平的方式设置胶带40;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略为突出于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21所在的平面,以对显示面板20有较佳的保护效果。胶带40较佳为遮光胶带(cell tape),藉此,除了增强元件之间的连接安定性,进一步减少自连接部130与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之间的间隙或显示面板20与第一棱线部110b及第二棱线部120b之间的间隙等元件与元件之间的间隙产生漏光的情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例如,依实际需要亦可选择地设置胶带40以包覆上述全部或部分的范围。
93.第一变化实施例
94.请一并参阅图3a

3c,图3a、3b及3c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俯视示意图及从另一角度(显示装置1的外面)的立体示意图。除了改变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设计外,本实施例的元件设计方式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体说明。
95.如图3a

3c所示,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并且第二翻折部12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分别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及第二自由端123a,且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侧至少部分相接。具体而言,在此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自由端113a的端面抵接于第二延伸部123朝向第一延伸部113的表面,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自由端113a的端面抵接于第二自由端123a的端面。藉由此一设计,除了能够使缺口151于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重叠,还能够进一步定位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的相接位置。此外,因为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间相干涉的面积增加,因此可进一步减少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位置偏移而导致漏光的情形。
96.第二变化实施例
97.请一并参阅图4a

4c,图4a、4b及4c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俯视示意图及从另一角度(显示装置1的外面)的立体示意图。除了改变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设计外,本实施例的元件设计方式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体说明。
98.在第二变化实施例中,如图4a

4c所示,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并且第二翻折部12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第二延伸部123具有第二自由端123a。第一自由端113a具有凹部113b并且第二自由端123a具有凸部123b,凹部113b与凸部123b为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侧彼此卡合,使得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至少部分相接。藉由此一设置,除了能够使缺口151于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重叠外,由于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的相接位置为固定,因此助于防止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位置偏移,而导致往外露光的情形。
99.第三变化实施例
100.请一并参阅图5a及5b,图5a及5b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部分剖面图,其中,部分剖面图的位置为对应第一实施例的图1e的位置。除了改变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的设计外,本实施例的元件设计方式可与第一实施例、或其他变化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体说明。
101.在此一变化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0具有第一本体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翻折部112包含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一内折片112b,第一本体111与第一外折片112a相连接于沿第一本体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部110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棱线部110b亦可视为第一侧壁110的顶端。第一内折片112b在第一外折片112a与第一本体111之间,自第一外折片112a相对第一棱线部110b的第一折点112c朝向第一棱线部110b延伸而成。第一本体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样地,第二侧壁120包括第二本体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包含第二外折片122a及第二内折片122b,第二外折片122a与第二本体121相连接于第二棱线部120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棱线部120b亦可视为第二侧壁120的顶端。第二内折片122b在第二外折片122a与第二本体121之间,自第二外折片122a相对第二棱线部120b的第二折点(未图示)朝向第二棱线部120b延伸而成。第二本体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间隔以夹成缺口151。
102.在此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与显示面板20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1的相对侧,且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分别位于第二本体121的相对侧。第一外折片112a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并且第二外折片122a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由于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二外折片122a分别为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离显示面板20较远的位置,因此此一设计可使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与显示面板20等背板100内部的元件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当受到外力时可提供显示装置1良好的保护。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不以此为限制,例如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亦可包含与第一内折片112b及第二内折片122b重叠翻折的多个
内折片。
103.第三实施例
104.请一并参阅图6a

6c,图6a、6b及6c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俯视示意图及从另一角度(显示装置1的外面)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显示装置1包括背光模块10、设置于背光模块10的显示面板20及设置于显示面板20上的偏光片30。背光模块10包括背板100,背板100包括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交界处共同夹成第一角隅部150,并且显示面板20至少部分为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所围绕。背板100较佳包含有底板101,如图6c所示,而第一侧壁110与第二侧壁120分别连接底板101的相邻两侧。底板101较佳为完整的板体,但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为中空的框体,或为其他设计。第一侧壁110具有第一本体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本体111与第一翻折部112相连接于沿第一本体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部110b。第一本体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样地,第二侧壁120包括第二本体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与第二本体121相连接于第二棱线部120b。第二本体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间隔以夹成缺口151。
105.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部分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第一延伸部113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第一延伸部113于第一角隅部150弯折至第一自由端113a与第二翻折部122的端部相对。换言之,第一延伸部113系至少部分围绕于第一角隅部150的外侧。藉由此一设置,亦可使缺口151于第一翻折部112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与第一延伸部113重叠,因此能够防止自缺口151往外漏光的情形。
10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a及6b所示,第一翻折部112与显示面板20较好为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1的相对侧,且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较好为分别位于第二侧壁120的相对侧。藉此,可将第一翻折部112及所延伸出第一延伸部113与显示面板20间的距离拉大,而在背光模块10的背板100内部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设置显示面板20及偏光片30等内部元件,亦即能够减少压迫内部元件的机率。
107.请参阅图6d,图6d所示为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的第三实施例的爆炸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d所示,显示装置1可选择地包括胶带40用以覆盖第一自由端113a与第二翻折部122的端部间夹有的缝隙,藉此不但不易发生第一延伸部113的位置偏移,而且可防止自缝隙产生漏光。例如,胶带40可包含第一胶带40a及第二胶带40b;其中,第一胶带40a为用以连续地包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上与显示面板20相对的一面,并在第一角隅部150弯折至包覆第一自由端113a与第二翻折部122的端部间夹有的缝隙。第一胶带40a另包覆于显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着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一胶带40a包覆底板101的范围可以随着靠近第一角隅部150减少。第二胶带40b连续地包覆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相对的一面至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第二胶带40b包覆第一自由端113a与第二翻折部122的端部间夹有的缝隙。第二胶带40b另包覆于显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着第二翻折部122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二胶带40b包覆底板101的范围可以随着靠近第一角隅部150减少。胶带40较好为使用遮光胶带(cell tape),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108.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角隅部150的连接部130,连接部130
的两端分别为连接于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连接部130较佳与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为一体成形的设置,因此可能没有实际的界线,但不以此为限。如图6a所示,连接部130、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别于不同位置围绕缺口151,亦即位于缺口151的三边。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与连接部130之间具有间隙131,且间隙131的形状类似于三角锥体。
109.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a

6b所示,连接部130在第一角隅部150形成第一圆角r1,且第一延伸部113在第一角隅部150弯折以在连接部130的外侧形成第二圆角r2,第二圆角r2的曲率半径较佳为小于第一圆角r1的曲率半径,使得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与连接部130之间有间隙131。藉由此一设计,当受到外力时,对显示装置1提供良好的缓冲能力。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1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较好为突出或齐平于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21所在的平面,据此不容易自第一延伸部113的上面产生漏光的情形。再者,第一延伸部113较好为齐平于第一棱线部110b所在的平面,以确保结构安定性及防止漏光。
111.一变化实施例
112.图7a及7b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三实施例的一变化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部分剖面图,其中部分剖面图的位置为对应第一实施例的图1e的位置。除了改变的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的设计外,本实施例的元件设计方式可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体说明。
113.第一侧壁110具有第一本体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翻折部112包含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一内折片112b,第一本体111与第一外折片112a相连接于沿第一本体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棱线部110b。第一内折片112b在第一外折片112a与第一本体111之间,自第一外折片112a相对第一棱线部110b的第一折点112c朝向第一棱线部110b延伸而成。第一本体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样地,第二侧壁120包括第二本体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包含第二外折片122a及第二内折片122b,第二外折片122a与第二本体121相连接于第二棱线部120b。第二内折片122b在第一外折片122a与第二本体121之间,自第二外折片122a相对第二棱线部120b的第二折点(未图示)朝向第二棱线部120b延伸而成。第二本体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间隔以夹成缺口151。
114.在此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与显示面板20分别位于第一本体111的相对侧,且第二翻折部122与显示面板20分别位于第二本体121的相对侧。第一外折片112a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第一延伸部113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第一延伸部113于第一角隅部150弯折至第一自由端113a与第二外折片122a的端部相对。由于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二外折片122a分别为第一侧壁110及第二侧壁120离显示面板20较远的位置,因此此一设计使第一延伸部113与显示面板20等背板100内部的元件之间保持适当的间距,当受到外力时对显示装置1可提供良好的保护。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不以此为限制,例如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亦可包含分别与第一内折片112b及第二内折片122b重叠翻折的多个内折片。
115.另一变化实施例
116.请参阅图8a及图8b,图8a及图8b分别所示为显示装置1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变化
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及俯视图。本变化实施例从另一角度(显示装置1的外面)的立体示意图可与第三实施例相似,因此请一并参阅图6c。如上所述,在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可包括连接部130,且连接部130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因此连接部130助于增强显示装置1在第一角隅部150附近的结构安定性及整体刚性。但在本实施例中,依显示装置1产品所要求的刚度基准或制造成本等实际的需要,背光模块10亦可不包括连接部130。因此,在此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间隔以夹成缺口151且底板101的一部分、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别于不同位置围绕缺口151,亦即位于缺口151的三边。除了背光模块10不包括连接部130外,图8a及图8b所示的元件连接结构可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其他变化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亦可不包括连接部130,以底板101的一部分、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别于不同位置围绕缺口151。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117.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申请专利范围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