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音频对讲方法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1-10-09 14: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音频 方法 开启 请求 存储介质

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音频对讲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对讲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音频对讲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ptt (push

to

talk),即按下即可通话,是一种通过按下开关切换送、受信状态的通信方式,常用于使用半双工方式的通信渠道,包括对讲机。
3.现有的对讲机上都设置有一个ptt按钮,对讲机需要实现通话功能时,需要一直按住ptt按钮,才能发送对讲请求,或者请求说话时按一下ptt按钮,结束说话时按一下ptt按钮,导致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达到便于操作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音频对讲方法及存储介质。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包括: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声纹信号,得到所述声纹信号的音量值;以及,判断所述音量值是否大于预设的音量阈值,如果是,则确定所述声纹信号有效,并发起对讲开启请求。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声纹信号,自动识别判断用户声纹信号的音量值,自动请求说话权限,免除了传统对讲机需要说话时先按住ptt键的操作,从而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7.可选的,所述音量阈值包括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为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所述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的设定方法包括:对讲机开机后,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作为第一阈值。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采集到的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大于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时,确定该声纹信号有效,并认为该对讲机发起对讲请求,有效减少周围环境声音的干扰。
9.可选的,所述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的设定方法还包括:实时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环境音频音量值,并对所述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进行更新。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对讲机所处环境对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进行实时更新,以适应环境声音变化的场景,有效减少把环境声当成有效说话声输入的可能,提高自动识别的准确性。
11.可选的,所述音量阈值还包括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为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所
述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的设定方法包括:对讲机开启后,获取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根据所述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设置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录入首次有效声音,得到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并根据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得到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允许有效声音的波动范围,便于提高声音识别的准确性。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方法,基于对讲机组实现,所述对讲机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讲机;所述方法基于上述任一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包括:接收第一对讲机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其余对讲机当前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拒绝开启请求;如果否,则接受所述第一对讲机的对讲开启请求,使得第一对讲机进入对讲状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收第一对讲机的对讲开启请求后,判断该对讲机组中的其余对讲机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即信道是否被占用,如果是,则拒绝第一对讲机的对讲开启请求,如果否,则接受第一对讲机的对讲开启请求,第一对讲机进入对讲状态,便于其余对讲机接收第一对讲机的音频信号,实现第一对讲机与其余对讲机的对话。
15.可选的,所述音频对讲方法还包括: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若有效声纹信号的输入时间大于预设的第一时间阈值,则将对讲状态切换至收听状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效声纹信号的输入时间超过预设时间阈值时,自动切换至收听状态,有效减少周围人的说话声音较大被误认为有效声音的可能,便于提高声音自动识别的准确性。
17.可选的,所述音频对讲方法还包括: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若获取的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小于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且获取的声纹信号的输入时间大于预设的第二时间阈值,则将对讲状态切换至收听状态。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获取的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小于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且获取的声纹信号的输入时间大于预设的第二时间阈值时,切换至收听状态,有效减少用户声音时大时小、断断续续的可能,并减少环境声被误认为有效声音的可能,进而便于提高声音自动识别的准确性。
19.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方法,基于对讲机组实现,所述对讲机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讲机;所述方法基于上述任一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包括:接收第一对讲机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所述第一对讲机是否为最高权限对讲机,如果是,则接受所述第一对讲机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进入音频对讲状态;如果否,则采用第二方面中任一所述的音频对讲方法。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最高权限对讲机发起对讲请求时,响应最高权限对讲机的对讲请求,向其余对讲机发送请求命令,即使该对讲机组中的其中一个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自动将该对讲机的对讲状态切换至收听状态,收听最高权限对讲机的音频信号。
21.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对讲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对讲机,包括:麦克风,用于采集对讲机所在区域的音频信号;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所述音频信号,并根据上述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及接收的所述音频信号判断是否发起对讲开启请求,如果是,则发起对讲开启请求;第二处理模块,根据返回的对讲开启请求的接受或拒绝结果选择切换到对讲状态或收听状态;第三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其他对讲机发送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自身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拒绝所接收的对讲开启请求;如果否,则接受所接收的对讲开启请求;扬声器,用于播放音频信号。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麦克风采集对讲机所在区域的音频信号,并发送至该对讲机的第一处理模块,第一处理模块接收音频信号,并基于该音频信号判断是否发起对讲请求;当第一处理模块发起对讲开启请求时,其他对讲机的第三处理模块接收第一处理模块发送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自身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拒绝所接收的对讲开启请求,当该对讲机的第二处理模块接收到拒绝结果后,该对讲机仍保持收听状态;如果否,则接受所接收的对讲开启请求,此时,该对讲机进入对讲状态,并通过其他对讲机的扬声器播放音频信号,实现对讲机之间的对话。
23.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中所述的任一方法中的计算机程序。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声纹信号,自动识别判断用户声纹信号的音量值,自动请求说话权限,免除了传统对讲机需要说话时先按住ptt键的操作,从而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另外,通过获取对讲开启请求以及对讲机自身的工作状态实现至少两个对讲机之间的对话。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对讲系统的结构框图。
26.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对讲系统的结构框图。
27.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的流程图。
28.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对讲方法的流程图。
29.附图标记说明:2、第一对讲机;3、第二对讲机;4、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3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
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1.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名词进行介绍。
32.对讲状态:是指对讲机在讲话过程中,即对讲机的信道中存在有该对讲机向其他对讲机传输的信号时;其中,信道是信号在至少两个对讲机之间传输的通道,信号从发射端传输到接收端所经过的传输媒介所构成。
33.收听状态:是指对讲机未讲话,即对讲机的信道中不存在有该对讲机向其他对讲机传输的信号时。
34.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音频对讲系统。
36.如图1所示,音频对讲系统包括对讲机组,对讲机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讲机,对讲机组中的每个对讲机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通信;其中,对讲机组包括第一对讲机2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对讲机3。
37.作为音频对讲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对讲机组中的每一个对讲机均包括麦克风、第一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第三处理模块以及扬声器。
38.作为本实施例中对讲机开关机的一种实施方式,对讲机上设有用于控制对讲机开机或关机的总开关,按下总开关,对讲机开机或关机。作为本实施例中对讲机开关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对讲机上设有用于控制对讲机开机的第一开关以及控制对讲机关机的第二开关,按下第一开关,对讲机开机;按下第二开关,对讲机关机。
39.第一对讲机2开机后,第一对讲机2的麦克风采集第一对讲机2所在区域的音频信号,其中,音频信号包括声纹信号以及环境音频信号。
40.通过第一对讲机2的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环境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并通过实时获取第一对讲机2所在区域的环境音频音量值,对初始环境音量值进行更新,并根据初始环境音量值得到音量阈值。
41.通过第一对讲机2的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声纹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并将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发送至第一对讲机2的第一处理模块,第一对讲机2的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接收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并判断声纹信号的音量值是否大于音量阈值,如果是,则向该对讲机组中的第二对讲机3发起对讲开启请求。
42.第二对讲机3的第三处理模块接收第一对讲机2的第一处理模块发送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自身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即信道是否被占用,如果是,则拒绝所接收的对讲开启请求;如果否,则接受所接收的对讲开启请求。
43.作为第二处理模块控制对讲机进入对讲状态的判定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当第一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接收到第二对讲机3的第三处理模块发送的拒绝开启请求后,第一对讲机2仍保持收听状态;当第一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在设定时间内未接收到第二对讲机3的第三处理模块发送的拒绝开启请求后,第一对讲机2进入对讲状态,第二对讲机3通过设有的数模转换器将接收到的声纹信号的音量值转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第二对讲机3的扬声器进行播放。
44.作为第二处理模块控制对讲机进入对讲状态的判定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
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根据返回的对讲开启请求的接受或拒绝结果选择切换到对讲状态或收听状态,即当第一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接收到第二对讲机3的第三处理模块发送的接受开启请求后,第一对讲机2进入对讲状态;当第一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接收到第二对讲机3的第三处理模块发送的拒绝开启请求后,第一对讲机2仍保持收听状态。
45.如图2所示,作为音频对讲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系统还包括服务器4,其中服务器4可以独立于对讲机,也可以集成于对讲机内;当服务器4集成于对讲机内时,始终仅有一个对讲机的服务器处于开启的状态。
46.对讲机组中的每一个对讲机均包括麦克风、第一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以及扬声器。
47.第一对讲机2的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获取的声纹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并将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发送至第一对讲机2的第一处理模块,第一对讲机2的第一处理模块接收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并判断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是否大于预设的音量阈值,如果是,则向该对讲机组中的服务器4发起对讲开启请求。
48.作为服务器4控制方式的一种实施方式,服务器4接收第一对讲机2发送的对讲开启请求后,判断第二对讲机3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服务器4向第一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发送拒绝开启请求;如果否,则服务器4向第一对讲机2的第二处理模块发送接受开启请求,并将第一对讲机2切换至对讲状态。
49.作为服务器4控制方式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服务器4接收第一对讲机2的第一处理模块发送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将该对讲开启请求发送至第二对讲机3,第二对讲机3判断自身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向服务器4发送拒绝开启请求;如果否,则向服务器4发送接受开启请求,服务器4根据接收到的接受开启请求或拒绝开启请求选择将第一对讲机2切换到对讲状态或收听状态。
50.下面结合音频对讲系统对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的实施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声纹信号,得到声纹信号的音量值。
51.具体来说,利用麦克风采集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声纹信号,并通过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声纹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得到该声纹信号的音量值。
52.s11、判断音量值是否大于预设的音量阈值,如果是,则确定声纹信号有效,并发起对讲开启请求。
53.作为音量阈值设定的一种实施方式,音量阈值包括第一阈值,第一阈值为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
54.作为环境初始音量值设定的一种实施方式,当按下对讲机的总开关,对讲机开机,在对讲机开机的预设时间段后,例如200ms;麦克风采集当前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初始环境音频信号,通过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初始环境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得到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并将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作为第一阈值。
55.根据公式d1=d a得到有效环境音频音量值d1,其中,d为获取的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a为偏移量。另外,偏移量a根据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d的不同而改变,以d=30db,a=5db为初始值,d每增加5db,a增加1db; d每减少5db,a减少1db。例如d=40db,则d1=40db 5db 2db=
47db。
56.为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更进一步地,实时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环境音频音量值,并对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进行更新。
57.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讲机处于收听状态时,以对讲机处于收听状态的时刻为起始点,以时间周期为间隔获取对讲机所在区域的实时环境音频信号,并通过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实时环境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得到环境音频音量值。
58.根据环境音频音量值对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进行实时更新,以减少对讲机所处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初始环境音频信号发生改变的可能,便于提高自动识别的准确性。
59.作为音量阈值设定的另一种实施方式,音量阈值包括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第一阈值为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第二阈值为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且第二阈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
60.作为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设定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通过对讲机的麦克风获取用户录入的首次有效声音的初始声纹信号,并通过麦克风内设有的音频信号模数转换器将有效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得到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
61.根据公式b1=b*n得到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b1,b为获取的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n为波动容忍度,且有效声纹信号音量值b1小于初始声纹信号音量值b且大于有效环境音频音量值d1。例如b=50db,d1=40db,n=0.9,则b1=50db *0.9=45db。
62.下面结合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以及音频对讲系统对音频对讲方法的实施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实现自动ptt的音频对讲方法。
63.作为音频对讲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对讲机2向对讲机组中的第二对讲机3发送对讲开启请求,第二对讲机3接收第一对讲机2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自身接收该对讲开启请求的时刻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即信道是否被占用。如果是,则向第一对讲机2发送拒绝开启请求;如果否,则不发送信息。第一对讲机2在设定时间内未收到第二对讲机3发送的拒绝开启请求后,进入对讲状态。
64.需要说明的是,当对讲机组中的其中一个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则表示此时信道正在被占用,其余对讲机不能再进行操作。
65.举例来说,第一对讲机2包括对讲机a,第二对讲机3设定为对讲机b和对讲机c。当对讲机a向对讲机b以及对讲机c发起对讲请求时,若对讲机b处于对讲状态,对讲机c处于收听状态,则信道被占用,则对讲机b向对讲机a发送拒绝请求,对讲机c不发送信息。
66.作为音频对讲方法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对讲机2向服务器4发送对讲开启请求,服务器4将该对讲开启请求发送至对讲机组中的第二对讲机3,第二对讲机3接收服务器4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自身当前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向服务器4发送拒绝开启请求;如果否,则向服务器4发送接受开启请求。服务器4根据接收到的接受开启请求或拒绝开启请求选择将第一对讲机2切换到对讲状态或收听状态,即当服务器4接收到第二对讲机3的接受开启请求时,将第一对讲机2切换到对讲状态;当服务器4接收到第二对讲机3的拒绝开启请求时,第一对讲机2仍保持收听状态。
67.作为音频对讲方法的又一实施方式,第一对讲机2向服务器4发送对讲开启请求,服务器4接收该对讲开启请求后,判断第二对讲机3当前是否处于对讲状态,如果是,则向第
一对讲机2发送拒绝开启请求;如果否,则向第一对讲机2发送接受开启请求,并将第一对讲机2切换至对讲状态。
68.另外,在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若有效声纹信号的输入时间大于预设的第一时间阈值,则自动将对讲状态切换至收听状态。其中,第一时间阈值与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有关,当初始环境音频音量值越小,则第一时间阈值越长,有效减少周围环境声音的干扰。
69.当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若获取的声纹信号的音量值小于有效声纹音量值且获取的声纹信号的输入时间大于预设的第二时间阈值,则自动将对讲状态切换至收听状态。
70.作为音频对讲方法的又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对讲机组中设定有最高权限对讲机,且最高权限对讲机所处环境较为固定。当最高权限对讲机发起对讲开启请求时,该对讲机组中的其余对讲机接收最高权限对讲机的对讲开启请求,此时,其余对讲机进入收听状态。即使该对讲机组中的其中一个对讲机处于对讲状态时,自动将该对讲机的对讲状态切换至收听状态,收听最高权限对讲机的音频信号。
7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对讲机3接收第一对讲机2的对讲开启请求,并判断第一对讲机2是否为最高权限对讲机,如果是,则第一对讲机2切换至对讲状态,第二对讲机3切换至收听状态;如果否,则采用上述三种音频对讲方法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
72.基于上述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能够被处理器加载执行时实现上述音频对讲开启请求方法和音频对讲方法流程中的各个步骤。
73.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74.所属领城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化,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系统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项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75.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对本电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但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