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打印机及打印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02: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打印 打印机 机及 方法


1.本技术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打印机及打印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打印机受制于空间的限制,只能装一种天线,这样导致有很多标签打印机里面的天线是不能读写的,限制了打印机的使用范围,而且打印机内部结构多,内部金属部件对标签影响大,干扰多,如果打印后需要检验,还要回退检验,导致检验效率低,而若对标签先进行检测再退回打印,则导致打印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印机及打印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打印机不能读写多种标签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机,包括:
5.机架;
6.打印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的一侧具有第一纸道;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入打印介质的一侧具有第二纸道;
7.天线机构,包括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纸道,所述第二天线组件位于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入打印介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纸道。
8.上述的打印机,打印机构用于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操作,例如对标签进行打印,第二纸道用于将待打印的标签输入到打印机构中,打印后的标签从打印机构中输出到第一纸道中,再从第一纸道中输出到外部,由于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一纸道设置在打印机构同一侧,第二天线组件和第二纸道设置在打印机构同一侧,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且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天线组件也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因此可以对多种多样的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提升了打印机的使用范围,同时装载了多种天线组件,写入和检验的性能更可靠。此外,由于在打印机构的两侧分别设置了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在对标签打印的整个过程中,位于打印机构一侧的第二天线组件,即位于打印机内部的第二天线组件,其可以对待打印的标签进行检验,确定标签的内部信息是否完整,确定标签能否正常通讯,若检验合格,则再对标签进行打印,这样相对于单独在打印机外部设置一个天线进行检测而言,不用检验合格后再退回到打印机构进行打印,而可以检验合格后直接通过第二纸道输入到打印机构中进行打印,打印效率高;在打印机构对打印完成后,由于打印机内部的结构多,内部金属部件对标签影响大,干扰多,而且打印机构对标签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需要对打印后的标签进行检测,使用打印机外部的第一天线组件可以有效检测打印后的标签其内部的信息是否仍完整,防止流出不良品,相比较将打印后的标签退回到打印机内部的天线处进行检测而言,检验效
率高,因此打印机构的内部和外部分别设置了第二天线组件和第一天线组件,既可以保证打印机对标签的高打印效率,又可以保证打印机对标签的高检验效率。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印机还包括介质支撑板,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纸道的上方,所述介质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纸道的下方,所述介质支撑板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所述介质支撑板用于支撑打印介质,所述第一纸道的一端邻近所述打印机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介质支撑板包括相连接的水平部分和支撑部分,所述水平部分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所述支撑部分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支撑部分用于支撑所述水平部分。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纸道的下方,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用于支撑打印介质。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上下间隔分布,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纸道的上方,另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纸道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用于支撑打印介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包括第一天线架和第一天线,所述第一天线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天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架内,且朝向所述第一纸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纸道的下方,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二纸道,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用于支撑打印介质。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第二天线架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天线架内的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二天线架位于所述第二纸道的下方,位于所述第二纸道的下方的所述第二天线架用于支撑打印介质。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印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的打印头组件和打印胶辊组件,所述打印头组件和所述打印胶辊组件之间形成打印空间,所述打印空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纸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纸道连通;所述第二纸道与所述打印空间之间设置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上方空间的一端与所述打印空间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纸道连通。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纸道与所述第一纸道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钝角。
18.一种打印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打印机,所述打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9.s1、通过第二天线组件对位于第二纸道的打印介质进行印前检验,判断打印介质内部信息是否完整;
20.s2、若打印介质的印前检验合格,则将打印介质输入至打印机构中进行打印操作;
21.s3、通过第一天线组件对打印后输出到第一纸道的打印介质进行印后检验,判断打印介质内部信息是否仍完整;
22.s4、若打印介质的印后检验合格,则输出打印介质。
23.上述的打印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打印机,打印机的打印机构用于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操作,例如对标签进行打印,第二纸道用于将待打印的标签输入到打印机构中,打印后的标签从打印机构中输出到第一纸道中,再从第一纸道中输出到外部,由于第一天线组件
和第一纸道设置在打印机构同一侧,第二天线组件和第二纸道设置在打印机构同一侧,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且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天线组件也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因此可以对多种多样的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提升了打印机的使用范围,同时装载了多种天线组件,写入和检验的性能更可靠。此外,由于在打印机构的两侧分别设置了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在对标签打印的整个过程中,位于打印机构一侧的第二天线组件,即位于打印机内部的第二天线组件,其可以对待打印的标签进行检验,确定标签的内部信息是否完整,确定标签能否正常通讯,若检验合格,则再对标签进行打印,这样相对于单独在打印机外部设置一个天线进行检测而言,不用检验合格后再退回到打印机构进行打印,而可以检验合格后直接通过第二纸道输入到打印机构中进行打印,打印效率高;在打印机构对打印完成后,由于打印机内部的结构多,内部金属部件对标签影响大,干扰多,而且打印机构对标签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需要对打印后的标签进行检测,使用打印机外部的第一天线组件可以有效检测打印后的标签其内部的信息是否仍完整,防止流出不良品,相比较将打印后的标签退回到打印机内部的天线处进行检测而言,检验效率高,因此打印机构的内部和外部分别设置了第二天线组件和第一天线组件,既可以保证打印机对标签的高打印效率,又可以保证打印机对标签的高检验效率。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之后,还包括:
25.若打印介质的印后检验不合格,则通过第一天线组件对打印后的打印介质重新进行信息写入,再进行所述印后检验。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重复所述“若打印介质的印后检验不合格,则通过第一天线组件对打印后的打印介质重新进行信息写入,再进行所述印后检验”的步骤n次,若最后一次印后检验不合格,则将打印介质作废,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
28.通过第一天线组件对打印介质进行信息写入。
29.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
3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图1所示打印机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打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8.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点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联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4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打印机,包括机架、打印机构和天线机构。所述打印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的一侧具有第一纸道;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入打印介质的一侧具有第二纸道;所述天线机构包括第一天线组件和第二天线组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纸道,所述第二天线组件位于所述打印机构的用于输入打印介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纸道。
42.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打印机10,包括机架100、打印机构200和天线机构300。所述打印机构20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打印机构200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20的一侧具有第一纸道400;所述打印机构200的用于输入打印介质20的一侧具有第二纸道500。所述天线机构300包括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打印机构200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20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一纸道40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位于所述打印机构200的用于输入打印介质20的一侧,且朝向所述第二纸道500。
43.上述的打印机10,打印机构200用于对打印介质20进行打印操作,例如对标签进行打印,第二纸道500用于将待打印的标签输入到打印机构200中,打印后的标签从打印机构200中输出到第一纸道400中,再从第一纸道400中输出到外部,由于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一纸道400设置在打印机构200同一侧,第二天线组件320和第二纸道500设置在打印机构200同一侧,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且第一天线组件
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天线组件310也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因此可以对多种多样的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提升了打印机10的使用范围,同时装载了多种天线组件,写入和检验的性能更可靠。此外,由于在打印机构200的两侧分别设置了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在对标签打印的整个过程中,位于打印机构200一侧的第二天线组件320,即位于打印机10内部的第二天线组件320,其可以对待打印的标签进行检验,确定标签的内部信息是否完整,确定标签能否正常通讯,若检验合格,则再对标签进行打印,这样相对于单独在打印机10外部设置一个天线进行检测而言,不用检验合格后再退回到打印机构200进行打印,而可以检验合格后直接通过第二纸道500输入到打印机构200中进行打印,打印效率高;在打印机构200对打印完成后,由于打印机10内部的结构多,内部金属部件对标签影响大,干扰多,而且打印机构200对标签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需要对打印后的标签进行检测,使用打印机10外部的第一天线组件310可以有效检测打印后的标签其内部的信息是否仍完整,防止流出不良品,相比较将打印后的标签退回到打印机10内部的天线处进行检测而言,检验效率高,因此打印机构200的内部和外部分别设置了第二天线组件320和第一天线组件310,既可以保证打印机10对标签的高打印效率,又可以保证打印机10对标签的高检验效率。
44.为了保证打印介质20顺利输送到第一纸道400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打印机构200的用于输出打印介质20的一侧设有导出支撑部600,所述导出支撑部600靠近所述打印机构200设置,所述导出支撑部60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和所述打印机构200之间,这样导出支撑部600可以起到对刚从打印机构200输出的打印介质20进行支撑和导向的作用,保证打印介质20顺利输送到第一纸道400中。
45.为了能够对抗金属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且能保证形成第一纸道40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打印机10还包括介质支撑板700,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上方,所述介质支撑板70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下方,所述介质支撑板700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400,所述介质支撑板700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一端邻近所述打印机构200,另一端与外界连通,这样介质支撑板700可以起到支撑打印介质20的作用,且介质支撑板700的上方空间可以形成第一纸道400,用于输送打印介质20,由于第一纸道400的上方设置了第一天线组件310,因此当第一纸道400输送的打印介质20是抗金属标签时,相对于在第一纸道400下方设置天线而言,上方设置的第一天线组件310不受抗金属标签底部的金属膜影响,可以正常对抗金属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
46.为了便于介质支撑板700设置和支撑打印介质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介质支撑板700包括相连接的水平部分710和支撑部分720,所述水平部分710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400,所述支撑部分72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支撑部分720用于支撑所述水平部分710,介质支撑板700的水平部分710用于形成第一纸道400下方的支撑结构,支撑部分720则用于对水平部分710进行支撑。
47.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柔性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纸道的下方,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用于支撑打印介质,当打印介质为柔性标签时,由于柔性标签在移动过程中受自身重力影响,会向下贴紧支撑结构,即贴紧第一天线组件,相对于第一天线组件设置在上方而言,设置在第一纸道下方的第一天线组件与柔性标签直接接触,距离短,写入和检验
的效果更好,而且第一天线组件可以起到形成第一纸道的作用和支撑打印介质的作用。
48.为了能够保证对抗金属标签和柔性标签均具有较好的写入和检验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上下间隔分布,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上方,另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400,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这样打印介质20为抗金属标签时,位于第一纸道400上方的第一天线组件310不受抗金属标签底部的金属膜影响,可以正常对抗金属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当打印介质20为柔性标签时,位于第一纸道400下方的第一天线组件310与柔性标签直接接触,距离短,写入和检验的效果更好,而且第一天线组件310可以起到形成第一纸道400的作用和支撑打印介质20的作用,因此可以保证对抗金属标签和柔性标签均具有较好的写入和检验效果。
49.为了保证第一天线组件310稳定对打印介质20进行写入和检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包括第一天线架311和第一天线312,所述第一天线架311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第一天线312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架311内,且朝向所述第一纸道400,通过设置第一天线架311可以稳固设置第一天线312,以及保护第一天线312,因此保证第一天线312能够稳定进行写入和检验操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上方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的所述第一天线架311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间隔大于标签的厚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下方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的所述第一天线架311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400,所述第一天线架311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
50.为了便于设置第二天线组件3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位于所述第二纸道500的下方,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二纸道50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由于打印机10的内部空间有限,打印机10内部的第二纸道500的上方具有其他许多部件,这样在第二纸道500下方设置第二天线组件320,避免了第二天线组件320没有设置空间以及设置在上方难度高的问题,而且当打印介质20为柔性标签时,由于柔性标签在移动过程中受自身重力影响,会向下贴紧支撑结构,即贴紧第二天线组件320,相对于第二天线组件320设置在上方而言,设置在第二纸道500下方的第二天线组件320与柔性标签直接接触,距离短,写入和检验的效果更好,而且第二天线组件320可以起到形成第二纸道500的作用和支撑打印介质20的作用。
51.为了保证第二天线组件320稳定对打印介质20进行写入和检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包括第二天线架32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天线架321内的第二天线322,所述第二天线架321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所述第二天线架321位于所述第二纸道500的下方,位于所述第二纸道500的下方的所述第二天线架321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通过设置第二天线架321可以稳固设置第二天线322,以及保护第二天线322,因此保证第二天线322能够稳定进行写入和检验操作。
5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数目为多个,两个所述第二天线组件上下间隔分布,一所述第二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纸道的上方,另一所述第二天线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纸道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二纸道,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用于支撑打印介质,设置上下第二天线组件便于写入和检验多种标
签。
53.为了能够保证对抗金属标签和柔性标签均具有较好的写入和检验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上下间隔分布,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上方,另一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位于所述第一纸道400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一纸道400,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天线组件310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位于所述第二纸道500的下方,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的上方空间形成所述第二纸道50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320用于支撑打印介质20,这样打印介质20为抗金属标签时,位于第一纸道400上方的第一天线组件310不受抗金属标签底部的金属膜影响,可以正常对抗金属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当打印介质20为柔性标签时,位于第一纸道400下方的第一天线组件310与柔性标签直接接触,距离短,写入和检验的效果更好,而且第一天线组件310可以起到形成第一纸道400的作用和支撑打印介质20的作用,挡柔性标签在打印前的第二纸道500中时,位于第二纸道500下方的第二天线组件320与柔性标签直接接触,距离短,写入和检验的效果更好,而且第二天线组件320可以起到形成第二纸道500的作用和支撑打印介质20的作用,因此可以保证对抗金属标签和柔性标签均具有较好的写入和检验效果;此外由于打印机10的内部空间有限,打印机10内部的第二纸道500的上方具有其他许多部件,这样在第二纸道500下方设置第二天线组件320,避免了第二天线组件320没有设置空间以及设置在上方难度高的问题。
54.为了可以将打印介质20顺利引导至打印机构200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打印机构200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上的打印头组件210和打印胶辊组件220,所述打印头组件210和所述打印胶辊组件220之间形成打印空间,所述打印空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纸道4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纸道500连通;所述第二纸道500与所述打印空间之间设置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上方空间的一端与所述打印空间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纸道500连通,这样通过过渡板可以将打印介质20顺利引导至打印空间中,避免打印介质20掉落或者弯曲而不能进入打印机构200的打印空间中。
55.为了保证打印的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纸道500与所述第一纸道400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钝角,这样可以保证打印介质20在打印头组件210和打印胶辊组件220之间充分接触打印头组件210和打印胶辊组件220,保证了打印的质量,相对于锐角和直角而言,钝角可以有效保证打印介质20进入到打印空间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120
°
至170
°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150
°

56.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打印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打印机10,所述打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第二天线组件320对位于第二纸道500的打印介质20进行印前检验,判断打印介质20内部信息是否完整;s2、若打印介质20的印前检验合格,则将打印介质20输入至打印机构200中进行打印操作;s3、通过第一天线组件310对打印后输出到第一纸道400的打印介质20进行印后检验,判断打印介质20内部信息是否仍完整;s4、若打印介质20的印后检验合格,则输出打印介质20。
57.如图4所示,一种打印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打印机10,所述打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8.810、通过第二天线组件320对位于第二纸道500的打印介质20进行印前检验,判断
打印介质20内部信息是否完整。本实施例中,打印介质20为标签,例如为rfid标签。这样可以在打印前检验标签,确定标签的内部信息是否完整,从而确定标签能否正常通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810之前,还包括:通过第一天线组件310对打印介质20进行信息写入,这样对没有写入信息的标签可以进行写入,再进行检验。
59.820、若打印介质20的印前检验合格,则将打印介质20输入至打印机构200中进行打印操作。如果印前检验合格,即检验到标签的内部信息完整,则标签可以正常通讯,能够进行打印,一条线先检验再打印,无需检验后回退打印,打印效率高。
60.830、通过第一天线组件310对打印后输出到第一纸道400的打印介质20进行印后检验,判断打印介质20内部信息是否仍完整。在打印了标签之后,打印后的标签需要再次检验,以确定标签的内部信息是否有丢失导致不完整或者全部消失,以避免流出不良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830之后,还包括:若打印介质20的印后检验不合格,则通过第一天线组件310对打印后的打印介质20重新进行信息写入,再进行所述印后检验,这样在打印后的标签被检验到不合格时,可以通过第一天线组件310重新写入信息,然后可以再检验,避免一次检验不合格就作废,节约了材料和成本,重新写入信息后,如果能保证正常通讯,则打印后的标签重新成为良品,可以输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重复所述“若打印介质20的印后检验不合格,则通过第一天线组件310对打印后的打印介质20重新进行信息写入,再进行所述印后检验”的步骤n次,若最后一次印后检验不合格,则将打印介质20作废,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这样可以进行多次写入信息,以避免一次写入不成功而直接作废标签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的数值为3,这样进行合适次数的重新写入后,如果最后检验仍不合格,说明标签损坏比较严重,不能写入完整信息了,而且避免多次重复进行导致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
61.840、若打印介质20的印后检验合格,则输出打印介质20。如果印后检验合格,即第一天线组件310检验到的打印后的标签其内部信息仍然完整,仍可以保证正常通讯,则可以输出,避免了使用内部天线再检测不方便的问题。
62.上述的打印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打印机10,打印机10的打印机构200用于对打印介质20进行打印操作,例如对标签进行打印,第二纸道500用于将待打印的标签输入到打印机构200中,打印后的标签从打印机构200中输出到第一纸道400中,再从第一纸道400中输出到外部,由于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一纸道400设置在打印机构200同一侧,第二天线组件320和第二纸道500设置在打印机构200同一侧,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且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天线组件310也可以带有不同的天线,因此可以对多种多样的标签进行写入和检验,提升了打印机10的使用范围,同时装载了多种天线组件,写入和检验的性能更可靠。此外,由于在打印机构200的两侧分别设置了第一天线组件310和第二天线组件320,在对标签打印的整个过程中,位于打印机构200一侧的第二天线组件320,即位于打印机10内部的第二天线组件320,其可以对待打印的标签进行检验,确定标签的内部信息是否完整,确定标签能否正常通讯,若检验合格,则再对标签进行打印,这样相对于单独在打印机10外部设置一个天线进行检测而言,不用检验合格后再退回到打印机构200进行打印,而可以检验合格后直接通过第二纸道500输入到打印机构200中进行打印,打印效率高;在打印机构200对打印完成后,由于打印机10内部的结构多,内部金属部件对标签影响大,干扰多,而且打印机构200对标
签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需要对打印后的标签进行检测,使用打印机10外部的第一天线组件310可以有效检测打印后的标签其内部的信息是否仍完整,防止流出不良品,相比较将打印后的标签退回到打印机10内部的天线处进行检测而言,检验效率高,因此打印机构200的内部和外部分别设置了第二天线组件320和第一天线组件310,既可以保证打印机10对标签的高打印效率,又可以保证打印机10对标签的高检验效率。
63.在本技术所有实施例中,“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对此类相对用语的表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不再多加赘述。
64.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技术所必须的。
65.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必然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6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