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盒的制作方法

2021-09-08 00: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打印


1.本技术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盒。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热转印和热敏打印机,由此发展出适用于各类标签打印装置的带盒,此类打印装置和配对带盒广泛应用于办公。已知一种带盒,在盒内具有粘性带,打印带以及碳带,其安放在各自的容纳空间内,并在行走路径内进给。打印带在过带轮处会与粘性介质带粘合形成打印标签带。
3.为保证带盒内打印带的送带及打印的正常,需要将打印带的出带力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现有带盒的打印带在经过带盒角部时需要拐过较大的角度,所以一般会在角部上设置有多个过带胶柱,为打印带提供过带路径和合适的出带力。
4.但是使用多个胶柱构造过带路径,则不同的打印带绕柱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出带力,然而进行重复的装配时员工无法保证每个带盒都被正确装配,因此存在带盒出带不良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简单进而能够减小装配失误的带盒。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盒,应用于打印设备,该带盒包括:
8.盒体,所述盒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打印带卷、粘性带卷及碳带卷;
9.圆弧形引导壁,所述圆弧形引导壁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盒体的角部,所述打印带卷输出的打印带通过所述圆弧形引导壁的外壁进行引导传送。
10.优选地,所述圆弧形引导壁设置于所述碳带卷靠近所述盒体角部的一侧。
11.优选地,所述圆弧形引导壁的弧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碳带卷的周向匹配。
12.优选地,所述圆弧形引导壁连接于所述盒体的底壁并沿第一方向延伸。
13.优选地,所述圆弧形引导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打印带的宽度。
14.优选地,所述带盒还包括圆形凸起,所述圆形凸起沿所述圆弧形引导壁的弧长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圆弧形引导壁的外壁,并且所述圆形凸起沿第一方向延伸。
15.优选地,所述带盒还包括可旋转引导辊,所述可旋转引导辊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圆弧形引导壁的进带端。
16.优选地,所述带盒包括下盒体和上盒体,所述下盒体和所述上盒体连接,形成所述容纳腔。
17.优选地,所述带盒还包括卷绕轮,所述卷绕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卷绕由所述碳带卷送出的碳带。
18.优选地,所述带盒还包括过带轮,所述过带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用于将所述打
印带卷送出的打印带及所述粘性带卷送出的粘性带送出所述盒体之外。
1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带盒包括盒体和圆弧形引导壁,盒体具有用于容纳打印带卷、粘性带卷及碳带卷容纳腔,圆弧形引导壁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位于盒体的角部;在打印时,打印带通过圆弧形引导壁的外壁进行引导传送,通过合理控制打印带行进过程中的摩擦面积,能够达到控制打印带的出带力的作用,同时圆弧形引导壁的设置,能够简单地指示出打印带需要经过的路径,装配时无需考虑复杂的走带装配操作,能够简单地实现打印带在盒内的过带装配,由此减少装配失误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打印设备的立体图。
21.图2为图1中的安装腔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盒的立体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视角的带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盒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盒的局部放大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盒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盒安装于打印设备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识:
29.1、打印设备;10、主体部;101、操作区;102、安装区;103、带排出口;11、键盘;12、显示器;13、盒盖;131、排出窗;14、安装部;140、安装腔;141、角支撑部;142、头支架;143、热敏头;144、驱动电动机;145、第一齿轮;146、第二齿轮;147、第三齿轮;148、第四齿轮;149、第五齿轮;150、碳带卷绕轴;151、第一带驱动辊;152、第二带驱动辊;153、引导轴;2、带盒;200、第一角部;201、第二角部;202、第三角部;203、第四角部;204、过带轮孔;205、定位孔;206、卷绕轮孔;207、引导孔;208、插入孔;209、开口区;21、盒体;211、下盒体;211a、第一容纳区域;211b、第二容纳区域;211c、第三容纳区域;212、上盒体;22、前臂部;23、圆弧形引导壁;24、可旋转引导辊;25、过带轮;26、卷绕轮;27、打印带卷;28、碳带卷;29、粘性带卷;30、圆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
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33.参照图1所示,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打印设备1,该打印设备1为能够使用热敏式、接收式、层叠式和管式等各种带盒的通用型打印设备。其中,热敏式带盒具备热敏纸带,接收式带盒具备打印带和墨带,层叠式带盒具备双面胶带、薄膜带和墨带,管式带盒具备管状带和墨带。
34.具体地,该打印设备1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其包括主体部10、键盘11、显示器12、盒盖13和安装部14。主体部10具有操作区101和安装区102,键盘11和显示器12分别设置于操作区101,键盘11用于操作执行打印工作,显示器12用于显示打印操作信息。安装部14设置于安装区102,用于安装带盒。盒盖13连接于主体部10并能够打开或盖合安装部14,以便安装或拆卸带盒。
35.进一步地,在安装部14的侧壁上开设有带排出口103,用于供打印完成的标签从安装部14内送出打印设备外。在盒盖13上开设有排出窗131,排出窗131的位置与带排出口103的位置对应设置,在盒盖13盖合于安装部14的情况下,通过排出窗131使带排出口103暴露于打印设备的外表面。
36.参照图2所示,安装部14开设有安装腔140,安装腔140的形状与带盒的形状大致对应。安装部14包括角支撑部141、头支架142和热敏头143。角支撑部141设置于安装腔140的周边,用于支撑带盒。在将带盒安装于安装腔140内时,角支撑部141对带盒的周缘的下表面进行支撑。头支架142设置于安装腔140内并位于安装腔140的侧部。热敏头143连接于头支架142,该热敏头143能够发热。在将带盒安装到安装腔140内时,头支架142插入到带盒中的插入孔内。
37.同时参照图2和图8所示,安装部14还包括驱动电动机144、第一齿轮145、第二齿轮146、第三齿轮147、第四齿轮148、第五齿轮149、碳带卷绕轴150、第一带驱动辊151、第二带驱动辊152和引导轴153。驱动电动机144设置于安装部14的侧部,第一齿轮145连接于驱动电动机144的输出端。第二齿轮146、第三齿轮147、第四齿轮148和第五齿轮149分别设置于安装腔140内,并且第二齿轮146与第一齿轮145啮合,第三齿轮147与第二齿轮146啮合,第四齿轮148与第三齿轮147啮合,第五齿轮149与第四齿轮148啮合。碳带卷绕轴150连接于第三齿轮147,碳带卷绕轴150是能够相对于带盒中的碳带卷绕轮安装或拆卸的轴体。第一带驱动辊151连接于第四齿轮148,第二带驱动辊152连接于第五齿轮149。引导轴153设置安装腔140的侧部,其能够插入带盒的引导孔中或从带盒的引导孔拔出。
38.当带盒安装于安装部14进行打印时,驱动电动机144驱动第一齿轮145旋转,第一齿轮145经第二齿轮146带动第三齿轮147旋转,第三齿轮147的旋转带动碳带卷绕轴150旋转。同时,第三齿轮147的转动会带动第四齿轮148、第五齿轮149的旋转,第四齿轮148、第五齿轮149的旋转会带动第一带驱动辊151、第二带驱动辊152旋转。
39.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盒2,该带盒2为层叠式带盒,其整体呈箱状结构,具有第一角部200、第二角部201、第三角部202和第四角部203,第一角部200、第二角部201、第三角部202在带盒的俯视视角中大致呈直角的方式分布于带盒的侧
面,第四角部203不呈直角形。在将带盒2安装于打印设备的安装部14时,角支撑部141支撑于带盒2的四个角部的下表面。
40.具体地,带盒2包括盒体21和前臂部22,盒体21包括下盒体211和上盒体212,下盒体211和上盒体212连接,组合形成能够用于容纳打印带卷、碳带卷及粘性带卷的容纳腔。前臂部22连接于盒体21,并位于第三角部202和第四角部203之间,用于作为碳带及打印带的行进通道。
41.进一步地,盒体21具有过带轮孔204、定位孔205、卷绕轮孔206、引导孔207和插入孔208。引导孔207设置于带盒2的下盒体211,但未贯穿于带盒的上下表面。过带轮孔204、定位孔205、卷绕轮孔206和插入孔208分别贯穿于带盒2的上下表面,并且插入孔208具有开口区209,插入孔208用于供打印设备的打印头插入,打印头在开口区209处对由前臂部22的出带口送出的打印带和碳带进行热转印,使具有打印信息的打印带在过带轮处与粘性带结合为带有所需信息的标签,该标签经安装于过带孔上的过带轮输送并排出带盒外。
42.参照图5所示,下盒体211包括第一容纳区域211a、第二容纳区域211b和第三容纳区域211c。带盒2还包括圆弧形引导壁23、可旋转引导辊24、过带轮25和卷绕轮26、打印带卷27、碳带卷28和粘性带卷29。打印带卷27设置于第一容纳区域211a,碳带卷28设置于第二容纳区域211b,粘性带卷29设置于第三容纳区域211c并与定位孔205对应设置。圆弧形引导壁23连接下盒体211的底壁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指下盒体指向上盒体的方向,图3中的z方向),并且圆弧形引导壁23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打印带的宽度。可旋转引导辊24连接于下盒体211并位于打印带的过带路径上,具体位于圆弧形引导壁23进带端。过带轮25连接于下盒体211并位于盒体21的出带口处,过带轮25与过带轮孔204对应设置。卷绕轮26连接于下盒体211并与卷绕轮孔206对应设置。
43.在打印时,打印带从第一容纳区域211a的开口行进,经由可旋转引导辊24和圆弧形引导壁23进进入前臂部22,通过前臂部22出带口进入开口区209,之后再从过带轮25处送出。粘性带直接由第三容纳区域211c进入过带轮25处,与打印带结合为标签。碳带通过前臂部22进入开口区209,而后绕回盒体21并缠绕在卷绕轮26上。
44.带盒主要是通过带驱动辊将打印带送送带盒外,如果打印带的出带力不够,则在带驱动辊处容易形成褶皱,造成打印印记不良,若出带力过大,又会导致送带困难,影响打印效率。但是由于打印带卷27位于盒体21靠近第二角部201的区域,因此,在打印带行进时,需要在带盒2的第三角部202设置引导结构并配合盒体21内零部件(如碳带卷)的布置而构造出一个大的弯曲角度,以形成正确的走带路径。本技术在盒体21内的第三角部202设置有圆弧形引导壁23,该圆弧形引导壁23由下盒体211的底壁向上(第一方向)延伸,其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打印带的宽度,并从碳带卷28的右侧(图5中的右侧)延伸到碳带卷28前侧(图5中的前侧),以用于限制打印带在第三角部202处的运动轨迹。
45.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圆弧形引导壁23的圆弧形面与碳带卷28的外周表面大致匹配,即圆弧形引导壁23的弧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碳带卷28的周向匹配。带盒2还包括圆形凸起30,圆形凸起30沿圆弧形引导壁23的弧长方向间隔设置于圆弧形引导壁23的外壁,并且圆形凸起30沿第一方向延伸。
46.本技术通过使圆弧形引导壁23的圆弧形面与碳带卷28的外周表面大致匹配,进而能够对碳带卷28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避免碳带卷28散开。同时,在打印时,打印带被圆弧
形引导壁23引导传送,打印带与圆形凸起30接触,通过合理控制打印带行进过程中的摩擦面积,以达到控制打印带的出带力的作用。同时,通过在打印带的过带路径中弯曲角较大的位置处设置有可旋转引导辊24,使得打印带进一步能够实现有效的传送,减少堵塞的可能性。另外,本技术在盒体的角部中设置连续的圆弧形引导壁23,可以简单地指示出打印带需要经过的路径,工人在装配时无需考虑复杂的走带装配操作,能够简单地实现打印带在盒体内的过带装配,由此减少装配失误的可能性。
47.参照图8所示,具体实施时,将带盒2装入打印设备1中的安装部14内,打印设备上的碳带卷绕轴150插入位于带盒2的卷绕轮26中,引导轴153插入带盒的引导孔207中,打印设备的定位轴插入定位孔205中,附有打印头的头支架142伸入插入孔208中。第一带驱动辊151将开口区209的透明的打印带与碳带一同抵压在位于插入孔208内的头支架142上,第二带驱动辊152将标签抵压在过带轮25上。在打印设备上输入所需的打印信息后,开始进行打印,此时打印头发热,同时碳带卷绕轴150、第一带驱动辊151和第二带驱动辊152转动,卷绕轮26卷绕经打印头转印后的碳带,第一带驱动辊151传动带有打印信息的透明的打印带,第二带驱动辊152传动打印带带与粘性带结合的标签。
4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