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进出风处理装置和气体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18: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体循环 和气 装置 进出 设备


1.本技术涉及设备供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出风处理装置和气体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有需要频繁进出风的设备。例如,空调,各种加工设备等。设备的进风需满足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求,且设备中排出的风需要再过滤后排出避免污染空气。
3.现有的供风装置,有的无法对设备排出风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导致资源浪费。有的为了回收设备排出风中的热能,导致供风装置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出风处理装置和气体循环系统,以便于对设备排出风中的热能进行回收且结构简单。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出风处理装置,包括:框体,所述框体上设置有新风入口、排出风入口、新风出口和排出风出口,所述框体内设置有形成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之间的新风通道和形成于所述排出风入口和所述排出风出口之间的排出风通道;新风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新风除湿机构,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用于对新风进行除湿;余热回收机构,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且内部形成有排出风过流通道,以使新风流经所述余热回收机构时与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内部的排出风进行热交换;新风加热机构,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且位于所述余热回收机构之后;排出风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排出风通道内,用于对排出风进行过滤。
6.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余热回收机构位于新风通道内且其内有排出风过流通道,排出风流经余热回收机构内部时与在外部流经余热回收机构的新风进行热交换。该装置在具备余热回收、新风过滤、除湿、加热和排出风过滤等功能的基础上,各部件结构紧凑地集中设置于框体内,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降低成本。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过滤机构包括沿新风流动方向依次分布的过滤能力逐渐增强的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第三过滤器。
8.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新风经过三次不同等级的过滤,过滤效果更好,使得进入设备中的新风洁净度较高,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除湿机构为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之间的表冷器。
10.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表冷器对新风除湿,能够对新风湿度进行控制。且表冷器的除湿效率较高,能够满足不同流速新风的除湿需求。表冷器设置在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之间,能够在除湿前先初步过滤,避免杂质堆积在表冷器上,并且在除湿后进行二次过滤流动至余热回收机构,避免杂质堆积在余热回收机构上。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过滤器之后;以及,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风管,所述排出风在所述风管内部流动,所述新风穿过多个所述风管并在与所述风管的外壁接触时进行热量交换。
12.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多个风管能够增加新风和排出风的接触面积,且使排出风更为均匀地与新风进行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加热机构为设置在所述余热回收机构之后、所述第三过滤器之前的加热换热器。
14.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在余热回收机构处进行预加热的新风可以在加热换热器处加热到满足设备进风要求的温度。且在加热后、进入设备之前进行最后一次过滤保证进入设备的新风洁净度较高。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出风过滤机构为设置在所述余热回收机构之后的湿式除尘器。
16.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采用湿式除尘器,在满足过滤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排出气体的湿度,使排出气体更能满足环境需求,提高宜居性。湿式除尘器位于余热回收机构之后,避免除尘阶段带出热量导致热量浪费。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通道中设置有风机;和/或,所述排出风通道中设置有风机。
18.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风机提供抽取负压,便于气体流动。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入口处设置有风阀。
20.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便于对进风速率进行控制,可以根据不同新风需求量调节进风速度。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检修口。
22.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检修口,便于工作人员对框体内的部件进行检修。
2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体循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进出风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2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2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
框体、2

风阀、3

第一过滤器、4

新风除湿机构、5

第二过滤器、6

余热回收机构、7

风机、8

新风加热机构、9

第三过滤器、10

排出风过滤机构、11

检修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31]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出风处理装置,包括:框体1,框体1上设置有新风入口、排出风入口、新风出口和排出风出口,框体1内设置有形成于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之间的新风通道和形成于排出风入口和排出风出口之间的排出风通道;新风过滤机构,设置在新风通道内,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新风除湿机构4,设置在新风通道内,用于对新风进行除湿;余热回收机构6,设置在新风通道内,且内部形成有排出风过流通道,以使新风流经余热回收机构6时与余热回收机构6内部的排出风进行热交换;新风加热机构8,设置在新风通道内且位于余热回收机构6之后;排出风过滤机构10,设置在排出风通道内,用于对排出风进行过滤。
[0033]
框体1作为其余各部件的安装基础,其内形成有新风通道和排出风通道,其余各部件根据其功能安装在新风通道和排出风通道中的不同位置处。余热回收机构6作为新风和排出风进行热量交换的场所,其位于新风通道内,新风流动时能够流经余热回收机构6。余热回收机构6内部有排出风过流通道,也即,余热回收机构6内部的排出风过流通道为构成排出风通道的一部分。在余热回收机构6中流动的排出风和流经回收机构处的新风进行热量交换,完成排出风的热量回收功能。完整的气体流动过程如下所示:排出风从排出风入口进入框体1内,流经换热机构时热量传播给新风,流经排出风过滤机构10时被过滤,从排出风出口处排出的为回收热量后的洁净气体。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框体1,在新风通道中进行过滤和除湿,并在余热回收机构6进行加热后再经新风加热机构8进行加热,最后进入用风设备中。
[0034]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处理装置,余热回收机构6位于新风通道内且其内有排出风过流通道,排出风流经余热回收机构6内部时与在外部流经余热回收机构6的新风进行热交换。该装置在具备余热回收、新风过滤、除湿、加热和排出风过滤等功能的基础上,各部件结构紧凑地集中设置于框体1内,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降低成本。
[0035]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上述以及下述的“之前”、“之后”均以气体流动方向为基准,气体先流过之处为前,后流过之处为后。
[0036]
上述框体1可以为立方体、筒体或者各种不规则结构等,只要能在其内安装其余各部件,且能形成新风通道和排出风通道即可。例如,框体1可以为附图1至3所示的立方体结构。
[0037]
框体1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多个板面的结构,也可以先设置框体骨架,然后在框体骨架上蒙设外板获得。框体1可以为金属材质,或者塑料材质(例如,聚氯乙烯等)材质,本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
[0038]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新风过滤机构包括沿新风流动方向依次分布的过滤能力逐渐增强的第一过滤器3、第二过滤器5和第三过滤器9。
[0039]
如此设置,新风经过三次不同等级的过滤,过滤效果更好,使得进入设备中的新风洁净度较高,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0040]
上述第一过滤器3、第二过滤器5和第三过滤器9可以依次为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各个过滤器可以为滤网、活性炭吸附过滤、静电集尘过滤和/或生物催化过滤等各种类型的过滤器,本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定,只要能对新风依次过滤使进入设备的新风洁净度满足需求即可。
[004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新风除湿机构4为设置在第一过滤器3和第二过滤器5之间的表冷器。
[0042]
通过设置表冷器对新风除湿,能够对新风湿度进行控制。且表冷器的除湿效率较高,能够满足不同流速新风的除湿需求。表冷器设置在第一过滤器3和第二过滤器5之间,能够在除湿前先初步过滤,避免杂质堆积在表冷器上,并且在除湿后进行二次过滤之后流动至余热回收机构6,避免杂质堆积在余热回收机构6上。
[0043]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取其它任意气体除湿装置对表冷器进行替换,只要能达到除湿效果即可。且第一过滤器3、第二过滤器5和新风除湿机构4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上给出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安装空间等因素任意调整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0044]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余热回收机构6设置在第二过滤器5之后;以及,余热回收机构6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风管,排出风在风管内部流动,新风穿过多个风管并在与风管的外壁接触时进行热量交换。通过设置多个风管能够增加新风和排出风的接触面积,且使排出风更为均匀地与新风进行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0045]
多个风管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多个风管可以间隔并列设置,排出风分流进入多个风管后排出。或者,各个风管可以首尾相连的呈蛇形分布,排出风依次流经多个风管后排出。
[0046]
当然,余热回收机构6还可以为换热翅片等结构,只要能在内部形成排出风过流通道,外部能与新风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即可。
[0047]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新风加热机构8为设置在余热回收机构6之后、第三过滤器9之前的加热换热器。如此设置,在余热回收机构6处进行预加热的新风可以在加热换热器处加热到满足设备进风要求的温度。且在加热后、进入设备之前进行最后一次过滤保证进入设备的新风洁净度较高。
[0048]
可选地,新风加热机构8还可以为其它可以对气体进行加热的机构,例如,电阻丝加热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定,本实施例中对此不作限定。
[0049]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排出风过滤机构10为设置在余热回收机构6之后的湿式除尘器。通过采用湿式除尘器,在满足过滤的基础上,增加排出气体的湿度,使排出气体更能满足环境需求,提高宜居性。上述湿式除尘器位于余热回收机构6之后,避免除尘阶段带出热量导致热量浪费。
[0050]
上述各实现方式中所限定的位置关系,均为一种示例性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005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新风通道中设置有风机7;和/或,排出风通道中设置有风机7。通过设置风机7,提供抽取负压,便于气体流动。
[0052]
风机7在新风通道或排出风通道中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确定,只要能使结构紧凑且抽取效果较好即可。
[0053]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新风入口处设置有风阀2。如此设置,便于对进风速率进行控制,可以根据不同新风需求量调节进风速度。
[0054]
风阀2可以为电动或者手动等。风阀2叶片的启闭方式可以为对开式或顺开式等,通过叶片转动至不同的开度,可以对进风速率进行控制。叶片材质可以为碳钢板、镀锌板、铝合金板、不锈钢板等。本实施例中对风阀2的结构和规格尺寸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控制进风速率即可。
[0055]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新风入口处设置有防虫网。通过设置防虫网,能够避免蚊、虫或者其它大颗粒杂物进入框体1中发生杂物堆积阻塞等。
[0056]
上述防虫网可以为滤网,网孔直径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0057]
防虫网可以沿新风流动方向位于风阀2之前,一方面能够避免蚊、虫或者其它大颗粒杂物堵塞风阀2,另一方面能够便于更换防虫网或者取下防虫网进行清洗。
[0058]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框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检修口11。通过设置检修口11,便于工作人员对框体1内的部件进行检修。
[0059]
其中,检修口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具体设置位置可以设置在易损坏部位或者频繁更换的部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检修口11可以为供工作人员进出的框门,也可以为便于工作人员便于将手伸入其中进行操作的操作窗口。
[0060]
以下结合具体示例对本实施例的进出风处理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0061]
如附图1

3所示,框体1可以为立方体结构,加热换热器和第三过滤器9设置在框体1的右侧,框体1左侧通过隔板划分为上下两部分,框体1左侧上部与框体1右侧连通,框体1左侧下部与框体1右侧隔绝。框体1左侧上部区域和与其连通的框体1右侧构成新风通道。余热回收机构6的内部和框体1左侧下部区域构成排出风通道。
[0062]
风阀2、第一过滤器3、表冷器、第二过滤器5和余热回收机构6设置在框体1的左侧上部区域。新风通过框体1左上方开口处的风阀2进入框体1左侧上部区域,并顺次经过风阀2、第一过滤器3、表冷器、第二过滤器5和余热回收机构6,进入框体1右侧,经过加热换热器和第三过滤器9从框体1右侧的新风出口流出进入设备中。框体1的上部对应余热回收机构6的位置开设有排出风入口,余热回收机构6设置在框体1左侧的上部,且上方开口为排出风入口,下方开口对准框体1左侧下部区域,框体1左侧下部区域设置有湿式除尘器。也即,框体1左侧下部区域设置有除尘洗涤用液体。排出风经排出风入口进入余热回收机构6中,从余热回收机构6排出进入框体1左侧下部区域进行湿式除尘后从框体1左侧下部区域上的排出风出口排出。
[0063]
检修口11的数量为3个,一个检修口11设置在第一过滤器3之前的风阀2处。另一检修口11设置在表冷器和第二过滤器5之间。另一检修口11设置在框体1右侧对应加热换热器处。
[0064]
第二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体循环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进出风处理装置。
[0065]
该气体循环系统中,进出风处理装置的新风出口与设备的进风口连接,进出风处理装置的排出风入口与设备的排风口连接。也即,新风在进出风处理装置中进行过滤、除湿、加热后进入设备中,设备的排出风进入进出风处理装置进行余热回收和除尘后从进出
风处理装置中排出。
[0066]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体循环系统,通过采用如上进出风处理装置与设备进风口和排风口连接,余热回收机构6位于新风通道内且其内有排出风过流通道,排出风流经余热回收机构6内部时与在外部流经余热回收机构6的新风进行热交换。在具备余热回收、新风过滤、除湿、加热和排出风过滤等功能的基础上,各部件结构紧凑地集中设置于框体1内,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降低成本。
[0067]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68]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006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