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与流程

2021-10-27 14:1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组 摄像 驱动 方法 潜望式


1.本技术涉及摄像模组领域,且更为具体地,涉及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被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3.近年来,能够同时实现近景和远景拍摄的终端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远景拍摄的要求是不断深化。但是,远景拍摄需要的摄像模组配置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和薄型化发展趋势相矛盾:为了实现远景拍摄,摄像模组需要具有更大的焦距,在传统的直立式的模组设计中,这必然导致摄像模组的整体尺寸的增加(尤其是高度尺寸),影响摄像模组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
4.为此,市场上提出了一种通过转折光路的方案来实现远景拍摄,即,潜望式摄像模组。相较于常规的直立式摄像模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系统较为特殊,其通过光路的弯折来容许摄像模组具有较大的焦距,而其高度尺寸却与直立式模组相近,因此,能满足终端设备的组装要求。
5.虽然现有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远景拍摄的能力,但是,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要求。并且,相较于常规的直立式摄像模组,潜望式的光学系统设计更为复杂,结构设计更为复杂、同时,潜望式摄像模组也满足配置光学防抖、自动调焦等功能,这些因素都限制着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特定的光学系统设计,以使得其能够在所取得的光学性能和光学系统调整的难易度方面取得较优的综合性能。
7.本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特定的光学系统设计,以使得其具有相对更为紧凑的结构配置。具体来说,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可小于等于35,其高度尺寸可小于等于8mm,并且,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更接近于1。
8.本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采用特定的光学系统设计,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相对较长的有效焦距,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的范围大于15mm。
9.本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在一倍空间内实现大于等于2倍的光学调整效率。
10.本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
动方法,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能够通过控制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内的光学元件的移动方向,以可选择地实现自动调焦功能或光学防抖功能。
11.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其包括:
12.第一光转折元件,用于转折外界光束以形成第一光束,所述第一光束的第一光轴垂直于所述外界光束的外界光轴;
13.对应于所述第一光转折单元的透镜组,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束以形成第二光束,所述第二光束的第二光轴与所述第一光束的第一光轴对应于所述透镜组设定的中轴线;
14.光转折组件,包括第二光转折元件和第三光转折元件,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对应于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用于转折所述第二光束以形成第三光束,所述第三光束的第三光轴垂直于由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外界光轴形成的平面;所述第三转折元件对应于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用于转折所述第三光束以形成第四光束,所述第四光束的第四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三光轴;
15.用于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特定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调整的驱动组件;以及
16.对应于所述光转折组件的感光芯片,用于接收所述光束。
17.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被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特定方向移动。
18.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第一驱动元件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第二驱动元件。
19.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至少沿着两个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至少沿着两个方向移动。
20.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21.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不同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22.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不同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23.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24.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25.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驱动
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26.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27.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驱动组件适于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28.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光转折组件进一步包括第四光转折元件,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对应于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用于转折所述第四光束以形成第五光束,其中,所述第五光束的第五光轴垂直于所述第四光轴,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的第三驱动元件。
29.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第三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至少沿着两个方向移动。
30.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的范围大于等于15mm。
31.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35mm,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等于8mm。
32.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的范围为1至2
33.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多摄摄像模组,其包括:
34.如上所述的潜望式摄像模组;以及
35.第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等效焦距与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等效焦距的比值大于或等于3
36.在根据本技术的多摄摄像模组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等效焦距与所述第二摄像模组的等效焦距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0。
37.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其包括:
38.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和/或
39.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40.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
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以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
42.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
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
43.通过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及
44.通过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45.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
46.通过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47.通过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48.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
49.通过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50.通过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51.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
52.通过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不同方向进行移动。
53.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
54.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
55.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
56.通过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57.通过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
58.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
59.通过第一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及
60.通过第二驱动元件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的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61.在根据本技术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62.驱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沿着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63.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技术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64.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65.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66.图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67.图2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68.图3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69.图4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驱动控制示意图。
70.图5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另一驱动控制示意图。
71.图6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驱动控制示意图。
72.图7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变形实施及其一种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73.图8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74.图9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另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示意图。
75.图10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另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76.图1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77.图12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78.图13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79.图14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80.图15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又一变形实施及其驱动控制的示意图。
81.图16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82.图17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83.图18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84.图19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85.图20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多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6.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87.示意性摄像模组
88.图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潜望式摄像模组的光学系统的立体示意图,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具有特定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案,以使得围绕该光学系统构建的潜望式摄像模组在结构上具有更为紧凑的结构。并且,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所具有的光学设计方案适于进行对其光学性能进行调整,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采用特定的驱动模式进行光学调整,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学调整效率。
89.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情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光学系统沿着其感光路径,依次包括:第一光转折元件21、透镜组10、光转折组件20和感光芯片30,其中,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用于接收并转折来自被摄物体的光束以形成第一光束;所述透镜组10对应于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光束以形成第二光束;所述光转折组件20对应于所述透镜组10,用于对所述第二光束进行折叠,以允许所述潜望式模组具有相对更大有效焦距;所述感光芯片30对应于所述光折叠组件,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转折组件20的成像光束。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组件20至少能够对来自所述透镜组10的第二光束进行两次反射,也就是,所述光转折组件20至少具有两个光转折面。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折组件20包括至少二光转折元件,用于对来自所述透镜组10的第二光束多次反射,以进行光路折叠,通过这样的方式,利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结构设计。
90.如图1所示,所述光转折组件20包括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第三光转折元件23,其中,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对应于所述透镜组10,用于转折所述第二光束以形成第三光束;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对应于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用于转折所述第三光束,以形成第四光束。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30对应于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用于接收所述第四光束,以进行成像。
91.更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设置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入光口,外界光束通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入光口传播至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并被其所反射,以形成具有第一光轴的第一光束,所述第一光束的第一光轴基本垂直于所述外界光束的光轴,即,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将所述外界光束进行基本成90
°
的转折。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具有一第一光转折面210,所述第一光转折面210与外界光束的轴线基本成45
°
夹角,其中,外界光束在所述第一光转折面210处发生转折以形成所述第二光束。
92.所述透镜组10对应于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更明确地,所述透镜组10沿着所述第一光轴方向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的后方,其中,所述透镜组10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光轴齐平。相应地,所述第一光束穿过所述透镜组10,以形成具有第二光轴的第二光束,所述第二光轴与所述第一光轴同轴。
93.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对应于所述透镜组10,更明确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第二光轴方向被设置于所述透镜组10的一侧,用于转折所述第二光束以形成第三
光束,其中,所述第三光束的光轴基本垂直于由所述第一光轴(或所述第二光轴)和所述外界光束的光轴所设定的平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具有一第二光转折面220,所述第二光转折面220与所述第二光轴基本成45
°
夹角,其中,所述第二光束所述第二光转折面220处发生转折以形成所述第三光束。
94.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对应于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更明确地,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一侧,用于转折所述第三光束以形成第四光束,其中,所述第四光路的第四光轴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三光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具有一第三光转折面230,所述第三光转折面230与所述第三光轴基本成45
°
夹角,其中,所述第三光束在所述第三转折面处发生转折以形成所述第四光束。
95.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感光路径为:首先外界光束通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入光口进入模组内;接着,该外界光束在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处发生90
°
转折,以形成第一光束;接着,所述第一光束穿过所述透镜组10以形成第二光束;接着,所述第二光束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处再次发生90
°
转折,以形成第三光束;接着,所述第三光束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处再次发生90
°
转折,以形成第四光束;最终,所述第四光束被所述感光芯片30所接收,以进行成像反应。
96.通过上述光学系统设计,所述透镜组10至所述感光芯片30的光束行程被折叠,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具有更大的后焦距,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可以具有更大的有效焦距。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有效焦距(efl)可达到大于15mm,甚至可以达到大于20mm,例如,15mm、20mm、25mm、30mm、35mm等;其视场角fov可以小于25
°
,甚至小于等于20
°
97.应可以理解,当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具有相对较大的有效焦距时,如果不对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光学系统进行特殊配置,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会具有较长的后焦距和光学总长,导致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整体长度过长,也会导致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长宽比过大。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将纵向的外界光束转为横向的第一光束,以缩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高度尺寸,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其高度方向方向上的尺寸可达到小于等于8mm,甚至是小于或等于7mm。并且,所述光转折组件20对来自透镜组10的光束进行折叠,以有效地缩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总长度。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具有特殊的布设方式,使得所述第三光路垂直于由所述第一光路和所述第二光路所设定的平面,这样,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具有相对更为紧凑的结构,特别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可小于等于35mm,并且,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和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可更接近于1,即,长宽比更接近于1,其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长度方向为图示的沿着x轴的方向,其宽度方向为沿着y轴的方向,该高度方向为沿着图示z轴的方向。更具体地,在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和其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可小于等于2,进一步地,可小于等于1.5,甚至可小于等于1.3。
98.在本技术一个具体应用示例中,当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安装于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时,由于所述潜望式摄像的长宽比更接近1,即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形状上
更接近正方形,这使得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终端设备的内部器件排布方式更加规整、紧凑。并且,当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被配置于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终端设备的上半部时,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缩减,可以使得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终端设备在宽度方向上容纳更多的器件,可以使得其上半部结构更加紧凑,诸如智能手机之类的终端设备可留出更多的空间来放置体积更大的电子元器件,例如,电池。
9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以及,所述光转折组件20中的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可以被实施为任何具有反射功能的光学元件,包括但不限于:转折棱镜、平面反射镜、光波导、光栅等。
100.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组10包括至少三光学透镜,其中,更优选地,紧邻所述第一光转折元件21的所述光学透镜为玻璃透镜,所述玻璃透镜具有相对极高的折射率,可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具有更高的进光量。剩余的所述光学透镜的制成材料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其可以由玻璃透镜或者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制成,例如,塑料透镜等,考虑到所述透镜组10的成本、重量、组装等因素,优选地,剩余的所述光学透镜为塑料透镜。更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组10包括至少一具有正光焦度的光学透镜和一具有负光焦度的光学透镜,以提高成像质量。
101.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可为所述透镜组10配置一防抖马达(图中未示意),用于作动所述透镜组10以实现光学防抖的效果。
10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与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相互配合,以对来自所述透镜组10的第二光束进行折叠。应注意到,由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转折元件构成的所述光转折组件20被设置于所述透镜组10和所述感光芯片30之间,因此,可通过调整所述光转折组件20相对于所述感光芯片30和/或所述透镜组10的位置能实现光学调整功能,具体地,可通过调整所述光转折组件20相对于所述感光芯片30和所述透镜组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实现自动调焦和/或光学防抖。
103.具体来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进一步提供一驱动组件40,所述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20的至少一部分,以以进行光学调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被配置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特定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调整。
104.更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分别为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配置了驱动元件,分别为第一驱动元件41和第二驱动元件4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用于作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用于作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当然,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40也可以同时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以进行光学调整,例如,将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安装于同一载体,然后,通过所述驱动组件40驱动该载体,以同时移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105.图4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驱动控制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或者,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和所述第二驱
动元件42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不同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106.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以4种驱动模式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20,其中,驱动方式a: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以沿着方向一移动,其中,方向一为沿着第三光轴朝向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方向;驱动方式b: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以沿着方向二移动,其中,方向二为沿着第三光轴朝向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方向。应可以理解,驱动方式a和驱动方式b的组合可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y轴方向上具有光学防抖能力,以补偿摄像模组在y轴方向上的抖动。驱动方式c: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一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二移动,这样可以延长像距(即,所述透镜组10至所述感光芯片30的距离),缩小物距(即,所述透镜组10至被拍物体的距离),实现近景拍摄。驱动方式d: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二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一移动,这样可以缩短像距(即,所述透镜组10至所述感光芯片30的距离),延长物距(即,所述透镜组10至被拍物体的距离),实现远景拍摄。值得一提的是,驱动方式c和驱动方式d组合可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提升自动对焦的能力,应注意到,在驱动方式c或者驱动方式d中,移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距离为a可以改变2a长度的像距,其中,调整距离a的范围为300um~600um,相比与常规镜头移动自动对焦,本方案移动距离可缩小一半,也就是,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能够在一倍空间内实现2倍的光学调整效率。并且,由于缩小了所述驱动组件40在自动对焦时的移动量,从而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整体尺寸设计可得以缩减。
107.图5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另一驱动控制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不同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或者,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108.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以4种驱动模式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20,其中,驱动方式e: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三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四移动,其中,方向三为沿着第二光轴或第四光轴远离所述透镜组10或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方向四为沿着第二光轴或第四光轴靠近所述透镜组10或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驱动方式f: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四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三移动;驱动方式e和驱动方式f的组合可以使得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y轴方向上具有光学防抖能力,以补偿摄像模组在y轴方向上的抖动。驱动方式g: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驱动而沿着方向三移动,这样可以延长像距,缩小物距,实现近景拍摄。驱动方式h: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四移动,这样可以缩短像距,延长物距,实现远景拍摄。应可以理解,驱动方式g和驱动方式h组合可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提升自动对焦的能力:移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距离为a可以改变2a长度的像距,其中,调整距离a的范围为300um~600um,相比与常规镜头移动自动对焦,本方案移动距离可
缩小一半,也就是,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能够在一倍空间内实现2倍的光学调整效率。并且,由于缩小了所述驱动组件40在自动对焦时的移动量,从而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整体尺寸设计可得以缩减。
109.图6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又一驱动控制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或者,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或者,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或者,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被配置以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
110.如图6所示,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以4种驱动模式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20,其中,驱动方式i: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七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五移动,其中,方向五为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方向七为沿着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驱动方式j: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八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六移动,其中,方向六为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靠近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方向八为沿着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特别地,驱动方式i和驱动方式j组合可以使得长焦摄像模组具有在y轴方向上的防抖能力。驱动方式k: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八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五移动,这样可以延长像距,缩小物距,实现近景拍摄。驱动方式l: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七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六移动,这样可以缩短像距,延长物距实现远景拍摄。应可以理解,驱动方式g和驱动方式h组合可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提升自动对焦的能力:移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距离为a可以改变2a长度的像距,其中,调整距离a的范围为300um~600um,相比与常规镜头移动自动对焦,本方案移动距离可缩小一半,也就是,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能够在一倍空间内实现2倍的光学调整效率。并且,由于缩小了所述驱动组件40在自动对焦时的移动量,从而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整体尺寸设计可得以缩减。
111.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可以配置驱动方式abcdefgh i jkl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以实现光学防抖和/或自动对焦的光学调整功能。
112.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被阐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
80具有特定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案,以使得围绕该光学系统构建的潜望式摄像模组80在结构上具有更为紧凑的结构。并且,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所具有的光学设计方案适于进行对其光学性能进行调整,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采用特定的驱动模式进行光学调整,具有相对较高的光学调整效率。
113.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所述光转折组件20包括两块光转折元件为示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光转折元件还包括包括更多数量的光转折元件,或者说,所述光转折组件20可以配置更多的光转折面,以对光束进行更多次的折叠,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满足结构设计上的要求。
114.例如,在如图7至图10所示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中,所述光转折组件20进一步包括第四光转折元件24,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对应于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用于转折所述第四光束以形成第五光束,其中,所述第五光束的第五光轴垂直于所述第四光轴。相应地,在如图7至图10所示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中,所述驱动组件40还可以为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配置一第三驱动元件43,以通过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3驱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以配合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光调整效率。应可以理解,在加入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和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3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驱动控制模式可变化出更多的可能性和组合。
115.更具体地,在如图7和图8所示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中,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以4中驱动模式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20。
116.驱动方式a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四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被驱动沿着方向一或者方向三移动,这样可以缩短像距,延长物距,实现远景拍摄,其中,方向一为沿着第四光轴靠近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方向三为沿着第二光轴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第四方向第二光轴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
117.驱动方式b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三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沿着方向二或者方向四移动,这样可以延长像距缩小物距,实现近景拍摄,其中,方向二为沿着第三光轴靠近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方向。
118.特别地,驱动方式a1和驱动方式b1的组合可以提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自动对焦的能力。应可以理解,在驱动方式a1或者驱动方式b1中,所述光转折元件的移动距离为a,可以改变3a长度的像距,可以提升所述驱动组件40的自动对焦效率、缩小所述驱动组件40自动对焦的移动量,从而可以缩小所述驱动组件40中各所述驱动元件的体积,以缩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体积。
119.驱动方式c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二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沿着方向四或者方向二移动。
120.驱动方式d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一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沿着方向三或者方向一移动。
121.特别地,驱动方式c1和驱动方式d1组合可以使得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具有在y轴方向上的防抖能力。
122.更具体地,在如图9和图10所示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中,所述驱动组件40能够以4中驱动模式来驱动所述光转折组件20。
123.驱动方式e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七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
元件23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六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被驱动沿着方向八移动,这样可以缩短像距,延长物距,实现远景拍摄,其中,方向六为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靠近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方向七为沿着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靠近所述光学镜头的方向,方向八为沿着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远离所述光学镜头的方向。
124.驱动方式f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而沿着方向八移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五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沿着方向七移动,这样可以延长像距,缩小物距,实现近景拍摄,其中,方向五为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远离所述感光芯片30的方向。
125.特别地,驱动方式e1和驱动方式f1组合可以提升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自动对焦的能力。应可以理解,在驱动方式a1或者驱动方式b1中,所述光转折元件的移动距离为a,可以改变3a长度的像距,可以提升所述驱动组件40的自动对焦效率、缩小所述驱动组件40自动对焦的移动量,从而可以缩小所述驱动组件40中各所述驱动元件的体积,以缩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体积。
126.驱动方式g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七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保持不动或者被驱动而沿着方向五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被驱动沿着方向七移动。
127.驱动方式h1: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八移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保持不动或者被驱动而沿着方向六移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被驱动沿着方向八移动。
128.特别地,驱动方式g1和驱动方式h1组合可以使得长焦摄像模组具有在y轴方向上的防抖能力。
129.再如,在如图11和图15所示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中,所述光转折组件20进一步包括第五光转折元件25,所述第五光转折元件25对应于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用于转折所述第五光束以形成第六光束,其中,所述第六光束的第六光轴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五光轴。相应地,在如图11至图15所示意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中,所述驱动组件40还可以为所述第五光转折元件25配置一第四驱动元件44,以通过所述第四驱动元件44驱动所述第五光转折元件25,以配合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和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光调整效率。应可以理解,在加入所述第五光转折元件25和所述第三驱动元件43后,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驱动控制模式可变化出更多的可能性和组合,对此,不再赘述。
130.示意性多摄摄像模组
131.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通过多次光路转折设计,可实现有效焦距超过15mm,进一步地可实现大于等于25mm。现设定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等效焦距为p,有效焦距f=24mm,相机标准芯片的对角线长为43.27mm,所述感光芯片30的对角线长l=5.238mm(其中,所述感光芯片30的对角线长在具体实施中,可作调整),p=f*43.27/l,即,p*l=f*43.27,通过计算可知,可得到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等效焦距p=24*43.27/5.238≈198.26mm,也就是说,如果给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再配备至少一个第二摄像模组90,以形成多摄摄像模组100,如图16所示,例如所述第二摄像模组90的等效焦距p2为19.5mm,p/p2≈10,即可实现10倍光学变焦,再如所述第二摄像模组90的等效焦距p2
为33mm,p/p2≈6,即可实现6倍光学变焦。
132.在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应用中,例如,将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组装于智能手机上,可选用p/p2≥6的第二摄像模组90来搭配使用到终端设备中,实现多摄摄像模组100大于大于6倍光学变焦,甚至10倍光学变焦及以上。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中,还可配备更多数量的摄像模组,如图17至20所示,在如图17至19示意的三摄摄像模组中,假设p为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等效焦距,p2为第二摄像模组90的等效焦距,p3为第三摄像模组91的等效焦距,p/p2≈10,p3/p2≈5(p3/p2≈3),从而实现流畅的3倍以上的光学变焦、流畅的5倍光学变焦、流畅的10倍光学变焦,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133.示意性驱动方法
134.根据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驱动方法,其包括:
135.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潜望式摄像模组80的驱动方法,其包括: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和/或,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136.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以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
137.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
138.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及,通过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
139.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及,通过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
140.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一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包括: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及,通过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
141.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1和第二驱动元件42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轴的不同方向进行移动。
142.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元件41和所述第二驱动元件42分别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
23沿着所述第二光轴的同一方向进行移动。
143.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及,通过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远离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
144.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和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第二预设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包括:通过第一驱动元件41驱动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沿着所述所述第二光转折元件22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及,通过第二驱动元件42驱动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沿着所述第三光转折元件23的法线以靠近所述透镜组10的方向移动,以进行自动调焦。
145.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方法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驱动所述第四光转折元件24沿着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146.应可以理解,通过如上所述的驱动方式,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能够在一倍空间内实现大于等于2倍的光学调整效率。并且,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能够通过控制所述潜望式摄像模组80内的光学元件的移动方向,以可选择地实现自动调焦功能或光学防抖功能。
14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