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23 01: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声 电子设备 特别


1.本技术涉及发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当前市场对于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的外放效果追求越来越高,而移动终端的架构空间越来越小,目前的移动终端普遍都是设置的单一电声器件。单一电声器件除了传统动圈式扬声器以外,还可以利用屏幕发声来实现。但单一电声器件的单一外放效果,不足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更高外放效果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放效果,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更高外放效果的需求。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第二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其中,第一发声装置的一部分包括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或者,包括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一部分;或者,包括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和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一部分。共用壁构成第二发声装置的音腔的后腔壁的一部分,也可以构成第二发声装置的音腔的其它腔壁的一部分。
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通过共用壁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电声器件系统,由于共用壁的存在,第一发声装置振动发声过程中,共用壁会振动,这部分振动会传递给第二发声装置,第二发声装置会利用共用壁的这部分振动,使得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实现联动,不仅提升了电子设备的整体外放效果,还节约了电子设备的架构空间,满足了用户日益增长的更高外放效果的需求。
7.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声装置为点声源发声装置,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是通过出音孔发声,相当于点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音是从出音孔扩散;所述第二发声装置为面声源发声装置,所述面声源发声装置通过屏幕振动发声,相当于,面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音是从屏幕扩散。也可以理解为,面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音扩散的区域是一个面,点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音扩散的区域是一个点,面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面积大于点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面积;面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音是以“面”的形式向外扩散,点声源发声装置的外放音是以“点”的形式向外扩散。
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驱动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发声的信号源以及驱动所述面声源发声装置发声的信号源为同一个信号源,电子设备的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输出的同一个信号源,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可以同时工作,两路工作可以分别调试,达到点声源和面声源同时发声的更好的外放效果。
9.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分频器,同一个信号源通过所
述分频器驱动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和所述面声源发声装置分别在信号源的不同频段发声。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向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发送驱动信号,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输出的同一个信号源通过分频器驱动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分别在信号源的不同频段发声,例如第一发声装置突出在中、高频段振动发声外放,第二发声装置突出在低频段振动发声外放,从而电子设备可以外放不同频段的声音,用户体验佳。
10.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包括:扬声器或听筒,以及供所述扬声器或所述听筒发声用的第一音腔。扬声器和听筒具有出音孔,通过出音孔将外放音扩散。电子设备可以利用现有的扬声器或听筒的结构,节省开发成本。扬声器或听筒由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驱动发声,即,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会向扬声器或听筒发送驱动信号,扬声器或听筒通过出音孔发声,从而实现“点发声”。
11.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内置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时,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音腔关联的传音通道,所述传音通道用于将所述点声源发声装置的发声传出所述电子设备外。传音通道可以是一体成型有出音孔,或者是在设备上的其它部件(例如中框)上设置出音孔,出音孔与传音通道关联,无论出音孔的设置形式如何,都是能够将点声源发声装置的发声经传音通道传出电子设备外。
12.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面声源发声装置包括:面发声器以及供所述面发声器发声用的第二音腔,所述面发声器包括屏幕和驱动所述屏幕发声的振动组件,所述振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音腔内。面发声器由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驱动发声,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会向振动组件发送驱动信号,振动组件振动以驱动屏幕发声,从而实现“面发声”,这扩大了外放音的外放面积,提升电子设备的外放效果。
13.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幕构成所述第二音腔的前腔壁,所述共用壁构成所述第二音腔的后腔壁的一部分,共用壁不限于是第二音腔的后腔壁的一部分。电子设备的前腔壁和后腔壁相对且间隔设置,可以是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这节省了电子设备的架构空间,有利于整机系统设计时的架构设计。
14.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振动组件包括压电陶瓷片,所述压电陶瓷片与所述屏幕的背面连接。压电陶瓷片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是多个,且层叠设置。压电陶瓷片由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驱动而发生振动,相比于单个的压电陶瓷片,多个压电陶瓷片接收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驱动信号而发生振动产生的振幅较大,有利于提升屏幕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而且采用压电材料直接作为振动源振动发声,减小占用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压电陶瓷片不具有导电性,不会影响手机的信号,即不会影响天线的性能。
15.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压电陶瓷片和所述共用壁之间通过阻尼件连接。那么,在压电陶瓷片发生振动以驱动屏幕振动的过程中,压电陶瓷片产生的振动也会传递至共用壁,从而,第一发声装置也可以利用第二发声装置的振动,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实现振动联动,可以提升第一发声装置的外放效果。阻尼件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能够实现在压电陶瓷片振动的过程向共用壁传递振动以实现振动联动即可,例如是软胶,点胶,泡棉等。
16.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振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磁铁和线圈,所述磁铁与所述共用壁连接,所述线圈与所述屏幕的背面连接;或者,所述线圈与所述共用壁连接,所述磁铁与所述屏幕的背面连接。其中,磁铁可以为永磁铁,或者接收恒
定电流的电磁铁,磁铁会产生一个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恒定的磁场。而线圈是在接收到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发送的驱动信号时,会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线圈产生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着驱动信号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线圈接收到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发送的驱动信号的情况下,当线圈内的电流较大时,该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反之较小。此外,线圈内电流的传输方向可以控制线圈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在上述两个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可以使得线圈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切割磁感线上、下振动,从而驱动屏幕振动发声。
17.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铁与所述共用壁连接,并嵌入所述共用壁内。一方面降低了共用壁和屏幕之间安装振动组件的空间要求,弱化装配难度;另一方面,第二磁性器件在振动时可以提升共用壁的振动幅度,加强第一发声装置的外放效果。
18.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铁的一部分嵌入所述共用壁内,所述磁铁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共用壁外。即,磁铁不是完全嵌入共用壁内。
19.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铁位于所述共用壁外。即,磁铁没有嵌入共用壁内。
20.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铁伸入所述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21.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铁与所述线圈相对间隔设置。即,磁铁位于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之外。
22.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中框,所述第一发声装置安装于所述中框,所述中框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发声装置的音腔壁的一部分。中框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发声装置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包括:中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或者,中框的一部分与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或者中框的一部分与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以及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
23.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框上设置有开孔,所述共用壁与所述开孔对应。中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第一发声装置的一部分上没有开孔,在中框上开孔。开孔的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在开孔处存在共用部分以形成共用壁;另一方面,便于共用壁的振动以推动第二音腔内的空气振动,本实施例中是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振动推动第二音腔内的空气振动;再一方面,在提升电子设备外放效果的同时,还节省了电子设备的原料;还有一方面,设置开孔后,屏幕和共用壁之间在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增大,为后续在第二音腔内装配振动组件提供便利地安装空间,降低了电子设备整机装配的难度。
24.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框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共用壁,所述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和/或传音通道的通道壁上与所述共用壁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孔。中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上与共用壁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孔,在中框上没有开孔;或者,中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第一发声装置的传音通道的通道壁上与共用壁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孔,在中框上没有开孔;或者,中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以及传音通道的通道壁
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第一发声装置的音腔的音腔壁上与共用壁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孔,传音通道的通道壁的上与共用壁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孔,在中框上没有开孔。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立体图一;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侧视图一;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侧视图二;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俯视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立体图二;
30.图6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一;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二;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三;
3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外放效果仿真曲线图;
3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实现发声的信号传输示意图;
3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侧视图三;
37.图13为图12中b部分的放大图;
38.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四;
39.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五;
40.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六;
41.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七;
42.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八;
43.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电子设备的局部放大图九。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电子设备1包括例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车载电脑、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台式计算机、电视等任何具有屏幕和外放功能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对上述电子设备1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是以电子设备1为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下面以具体实施例介绍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
46.请参阅图1和图2,电子设备1包括屏幕20、中框10以及电池盖30,沿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图1和图2中z方向所示),屏幕20和电池盖30分别安装于中框10的相反两侧,屏幕20可以是柔性屏或硬性屏,此处不做任何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粘性物质(例如泡棉胶)将中框10和屏幕20以及电池盖30贴合在一起,但中框10和屏幕20以及电池盖30的连方式不限于是通过粘性物质,只要能够实现装配即可。
47.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沿电子设备1的长度方向(图1、图2和图4中x方向所示),中框1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通过第三部分13连接;沿电子设备1的宽度方向(图1、图3和图4中y方向所示),中框10包
括间隔设置的第四部分14和第五部分15,第四部分14和第五部分15分别沿电子设备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部分11、第四部分14、第二部分12及第五部分15相连接后形成外周框,外周框包围第三部分13;其中,电子设备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及厚度方向相互垂直。如图1所示,在中框10的第二部分12上设有五个出音孔44,但出音孔44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是一个、两个、六个等。
48.此外,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分别沿电子设备1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三部分13沿电子设备1的长度方向延伸,沿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相比于电池盖30,第三部分13更靠近屏幕2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1作为电子设备1的顶端,在第一部分11上可以设置降噪mic等电器件;第二部分12作为电子设备1的底端,在第二部分12上可以设置usb充电接口、后述的出音孔44等电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中框10的结构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架构设计采用其他结构,在此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49.请参阅图2至图4,本实施例中,屏幕20的背面的周边区域分别与中框10的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第四部分14和第五部分15位于同一侧的第一表面通过粘性层(图未示出)贴合,并与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沿厚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电池盖30的背面的周边区域分别与中框10的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第四部分14和第五部分15位于同一侧的第二表面通过粘性层(图未示出)贴合,并与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沿厚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
50.沿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第一部分1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于第一部分11的相反两侧,第二部分12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于第二部分12的相反两侧,第四部分14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于第四部分14的相反两侧,第五部分15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于第五部分15的相反两侧。其中,用户使用电子设备1时,屏幕20背向用户的表面为屏幕20的背面,电池盖30背向用户的表面为电池盖30的背面。
51.此外,中框10还用于支撑电子设备1的其他内部器件,例如,控制电路板、摄像头模组闪光灯、指纹模组等及其它功能性元器件,中框10同时还能够增加电子设备1的刚度。
52.请参阅图6,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还包括两个电声器件,分别是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现有技术中,一般仅设置第一发声装置40。下面先对第一发声装置40做具体说明,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声装置40内置于电子设备1内,第一发声装置40包括扬声器43、供所述扬声器43发声用的第一音腔41、与所述第一音腔41关联的传音通道42以及与传音通道42关联的出音孔44。
53.另外,扬声器43的具体类型也不做限制,能够利用电声换能原理振动发声即可,按其换能原理可分为电动式(即动圈式)、静电式(即电容式)、电磁式(即舌簧式)、压电式(即晶体式)等几种。
54.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声装置40安装于中框10上,具体是,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和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安装于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背向屏幕20的一侧,中框10的第二部分12面向第一部分11的一侧也安装有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的一部分以及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的一部分。
5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发声装置40与中框10的安装形式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架构设计采用其他安装形式,例如,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上仅安装有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或者,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上仅安装有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
一部分,在此并不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56.第一发声装置40的发声过程如下:扬声器43作为发声单元利用电声换能原理振动发声,经过传音通道42后通过出音孔44传出所述电子设备1外,由于外放音是从出音孔44扩散,相当于第一发声装置40构成电子设备1的点声源。也即,第一发声装置40作为电子设备1的点声源发声装置,形成电子设备1的第一外放源。
57.需说明的是,第一发声装置4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在一些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可将扬声器43替换为其它电声换能器件,例如听筒。并且,第一发声装置40也不限于是完全内置于电子设备1内,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声装置40是部分内置于电子设备1内,部分外置于电子设备1外。
58.下面对第二发声装发置50做具体说明,请继续参阅图2、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声装置50包括屏幕20、第二音腔51以及驱动屏幕20发声的振动组件52,振动组件52位于第二音腔51内,并与屏幕20的背面连接。请参阅图1至图6,中框10的第一部分11位于屏幕20和第三部分13之间的部分为第一子部分111,中框10的第二部分12位于屏幕20和第三部分13之间的部分为第二子部分121,中框10的第四部分14位于屏幕20和第三部分13之间的部分为第四子部分141,中框10的第五部分15位于屏幕20和第三部分13之间的部分为第五子部分151,第一子部分111、第二子部分121、第四子部分141、第五子部分151、第三部分13以及屏幕20这六部分构成了第二音腔51的音腔壁的一部分。相当于,屏幕20构成第二音腔51的前腔壁,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构成第二音腔51的后腔壁的一部分,前腔壁和后腔壁沿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音腔51的结构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架构设计采用其他形式。
59.其中,第二发声装置50的第二音腔51的音腔壁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40的一部分共用以构成共用壁4211(图6中虚线框所示),本实施例中,共用壁4211构成第二音腔51的后腔壁的一部分。即,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结合在一起形成电声器件组件,节省了电子设备1的架构空间,有利于整机系统设计时的架构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共用壁4211不限于是第二音腔51的后腔壁的一部分,也可以根据架构设计作为第二音腔51的其它腔壁的一部分。
60.需说明的是,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间的共用壁4211的组成形式不做具体限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
61.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40的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共用,即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构成共用壁4211(图6中虚线框所示)。
62.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在中框10上还设置有开孔53,具体是在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上设置有开孔53,共用壁4211与开孔53对应以构成第二音腔51的音腔壁的一部分。即,中框10在与共用壁4211相对应的这一部分处开孔。开孔53的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在开孔53处存在共用部分以形成共用壁4211;另一方面,便于共用壁4211的振动以推动第二音腔51内的空气振动,本实施例中是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振动推动第二音腔51内的空气振动;再一方面,在提升电子设备1外放效果的同时,还节省了电子设备1的原料;还有一方面,设置开孔53后,屏幕20和共用壁4211之间在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增大,为后续在第二音腔51内装配振动组件52提供便利地安装空间,降低了电
子设备1整机装配的难度。
63.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7,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40的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以及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共用,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以及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构成共用壁4211(图7中虚线框所示)。共用壁4211与中框10上的开孔53对应,图7中示出在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上开孔。
64.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中框的第三部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第一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共用,第一发声装置的第一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构成共用壁,共用壁与中框上的开孔对应。
65.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请参阅图8,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40的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共用,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的一部分为共用壁4211(图8中虚线框所示)。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不设置开孔,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在与共用壁4211相对应的这一部分处设有开孔53。
66.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请参阅图9,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40的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以及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共用,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的一部分为共用壁4211(图9中虚线框所示)。中框10的第三部分13不设置开孔,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以及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在分别与共用壁4211相对应的这一部分处设有开孔53。
67.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中框的第三部分的一部分与第一发声装置的第一音腔的音腔壁的一部分共用,中框的第三部分的一部分为共用壁。中框的第三部分不设置开孔,第一音腔的音腔壁在与共用壁相对应的这一部分处设有开孔。
68.第二发声装置50的发声过程如下:振动组件52振动,推动屏幕20振动(图6中z方向示出屏幕20振动方向),屏幕20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产生声音,从而整个屏幕20会发声。由于外放音是从整个屏幕20发出,相当于第二发声装置50构成电子设备1的面声源,扩大了外放面积,可以提高音量和音质。也即,第二发声装置50作为电子设备1的面声源发声装置,形成电子设备1的第二外放源。从而,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的点声源发声装置和面声源发声装置能够同时工作,第一外放源和第二外放源组合外放,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外放效果。也即,将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相结合,在实现更好的外放效果的前提下还同时解决了架构问题。
69.此外,由于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间的共用壁4211的存在,第一发声装置40振动发声时,共用壁4211会发生振动,第二发声装置50的第二音腔51可以利用这个振动,共用壁4211一定幅度的振动会带动第二音腔51内的空气振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第二发声装置50的外放效果。继而,进一步提升了电子设备1的整体外放效果。
70.相比于在电子设备1内单独设置第一发声装置40,第一发声装置40振动后,共用壁4211的振动会传递给第二发声装置40,第二发声装置40会利用共用壁4211的振动,这不仅提升了电子设备1的外放效果,还提高了振动能量的利用率。即,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因为共用壁4211的存在,在外放上实现了联动,不仅可以节省能源,而且可以保证音量和音效。也即,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的结合,在架构空间上实现了“1 1<
2”的效果,在外放性能上实现了“1 1>2”的效果。
71.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设有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时,与电子设备1仅设有第一发声装置40时,所测量的外放效果仿真曲线图,所使用的仿真软件是comsol,仿真条件:在电子设备1的额定功率下(2.83v)通过电子设备1的功放输出得到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在各频率下,本技术电子设备1的外放响度均优于现有技术的外放响度。
72.另外,由于本技术的电子设备1集成了第一发声装置40(点声源发声装置)和第二发声装置50(面声源发声装置),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可以同时工作,两路工作可以分别调试,达到点声源和面声源同时发声的更好的外放效果。具体而言,参考图11,电子设备1还包括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audio dsp),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可以直接设于电子设备1的电路板,第一发声装置40通过第一功放与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电连接,第二发声装置50通过第二功放与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电连接。
73.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向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发送驱动信号并控制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分别工作在不同的频段。而驱动第一发声装置40发声的信号源以及驱动第二发声装置50发声的信号源为同一个信号源,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输出的同一个信号源通过分频器驱动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分别在信号源的不同频段发声,从而电子设备1可以外放不同频段的声音,用户体验佳。
7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声装置40在中、高频段发声,例如频率高于250hz左右的信号源驱动第一发声装置40突出在中、高频段振动发声外放。第二发声装置50在低频段发声,例如频率低于250hz左右的信号源驱动第二发声装置50突出在低频段振动发声外放。从而,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可以分别调试,给用户不一样的外放体验。
75.请继续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的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上还具有音效算法和保护算法,其中,音效算法用于对音频数据进行音效处理,保护算法用于监控发声装置的功率,起到保护电子设备1的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发声装置40配置第一侦测模块,第一侦测模块将功率侦测的结果反馈至第一保护算法进行处理,若侦测到第一发声装置40的功率异常,则对第一发声装置40的功率进行调节,反之则不进行后续处理;第二发声装置50配置第二侦测模块,第二侦测模块将功率侦测的结果反馈至第二保护算法进行处理,若侦测到第二发声装置50的功率异常,则对第二发声装置50的功率进行调节,反之则不进行后续处理。这样设置后,能够有效地保护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延长电子设备1的使用寿命。
76.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1的外放联动性,请参阅图6至图9,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振动组件52不仅与屏幕20的背面连接,还与共用壁4211连接。如前实施例所述,由于共用壁4211的存在,使得第二音腔51可以充分利用第一发声装置40的振动,提升了电子设备1的外放效果。
77.本实施例中,由于振动组件52也与共用壁4211连接,而共用壁4211也作为第一发声装置40的一部分(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发声装置40的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或者,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或者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和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那么,在振动组件52发生振动,以驱动屏幕20振动的过程
中,振动组件52产生的振动也会传递至共用壁4211,从而,第一发声装置40也可以利用第二发声装置50的振动,以提升第一发声装置40的外放效果。
78.从而,在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驱动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同时振动发声的过程中,二者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振动,以提升自身的外放效果;继而,第一发声装置40和第二发声装置50实现了更好的振动联动,实现更好的外放联动,更进一步提升了电子设备1的整体外放效果。
79.需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振动组件52是屏幕20发声的激励器,通过振动组件52的振动,可以实现屏幕20的振动。振动组件52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振动器,本技术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下面对振动组件52的结构以及设置形式进行示例说明。
80.示例一
81.请参阅图5至图9,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52包括压电陶瓷片521,压电陶瓷片521与屏幕20的背面连接,且和共用壁4211之间通过阻尼件522连接,图6至图9示出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和压电陶瓷片521之间通过阻尼件522连接;但不限于此,在一些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压电陶瓷片521与共用壁4211的其它部分之间通过阻尼件522连接。另外,阻尼件522的具体类型也不做限制,能够实现在压电陶瓷片521振动的过程向共用壁4211传递振动以实现振动联动即可,例如是软胶,点胶,泡棉等。其中,压电陶瓷片521作为振动源直接接收音频信号并发生振动,进而带动屏幕20振动产生声音。在可能的一些替代方式中,可以不设置阻尼件522,即压电陶瓷片521仅与屏幕20连接。
82.此外,压电陶瓷片521的数量不做限制,图6至图9中示出一个压电陶瓷片521;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压电陶瓷片521为多个,多个压电陶瓷片521层叠设置,相比于单个的压电陶瓷片521,多个压电陶瓷片521接收驱动信号而发生振动产生的振幅较大,有利于提升屏幕20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而且采用压电材料直接作为振动源振动发声,减小占用电子设备1的内部空间。压电陶瓷片521不具有导电性,不会影响手机的信号,即不会影响天线的性能。
83.示例二
84.请参阅图12至图19,本实施例中,振动组件52包括相对设置的磁性器件,磁性器件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具有磁性的电路,此处不做任何限定,所有可以产生磁场或具有磁性的器件都可以称为磁性器件。
85.本实施例中,磁性器件包括沿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图13中z方向所示)相对设置的第一磁性器件523和第二磁性器件524,这有利于降低磁铁与线圈的对位精度,弱化了电子设备1整机装配的难度。其中,第一磁性器件523与屏幕20的背面连接,第二磁性器件524与共用壁4211(图13至图19中虚线框所示)连接,图13至图19示出第二磁性器件524与传音通道42的通道壁421的一部分连接;但不限于此,在一些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磁性器件524与共用壁4211的其它部分连接,例如与第一音腔41的音腔壁411的一部分连接。
86.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和图14,第二磁性器件524完全嵌入共用壁4211内,一方面降低了共用壁4211和屏幕20之间安装振动组件52的空间要求,弱化装配难度;另一方面,第二磁性器件524在振动时可以提升共用壁4211的振动幅度,加强第一发声装置40的外放效果。
87.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5至图18,第二磁性器件524与共用壁4211面向屏幕20的表面连接,并完全位于共用壁4211外。
88.在一些可能的替代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9,第二磁性器件524一部分嵌入共用壁4211内,其余部分位于共用壁4211外。
89.设置第一磁性器件523和第二磁性器件524后,通过改变第一磁性器件523或第二磁性器件524的极性,使得第一磁性器件523和第二磁性器件524产生同性相吸和异性相斥的效果。例如,保持第一磁性器件523的极性不变,不断改变第二磁性器件524的极性,或者,保持第二磁性器件524的极性不变,不断改变第一磁性器件523的极性。
90.利用磁性器件之间同性相吸和异性相斥的原理,使得第一磁性器件523与第二磁性器件524极性相同时,第一磁性器件523沿朝向屏幕20的方向运动,以顶起屏幕20,在第一磁性器件523与第二磁性器件524极性相反时,第一磁性器件523沿朝向共用壁4211的方向运动,以恢复屏幕20的位置,这样,周而复始,第一磁性器件523在电子设备1的厚度方向不断往复上下运动,从而带动屏幕20上下运动,以实现屏幕20的振动发声。
91.下面对磁性器件的具体类型进行示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磁性器件的具体类型不限于以下情形。
92.请参阅图15,第一磁性器件523为磁铁,第二磁性器件524为线圈。或者,请参阅图16,第一磁性器件523为线圈,第二磁性器件524为磁铁。如图15和图16所示,磁铁位于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之外,即,磁铁与线圈相对间隔设置。
93.在此情形下,以图16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当线圈通电后,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磁铁产生的磁场产生相吸的力,当线圈中通入的电流方向改变后,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与磁铁产生的磁场产生相斥的力,从而产生同性相吸和异性相斥的效果,继而带动屏幕20在厚度方向(图16中z方向所示)上下运动,以实现屏幕20的振动发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图16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的说明,图15所示实现屏幕20振动发声的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94.请参阅图17,第一磁性器件523为磁铁,第二磁性器件524为线圈。或者,请参阅图18,第一磁性器件523为线圈,第二磁性器件524为磁铁。与上述图15和图16所阐述的示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7和图18所示,磁铁伸入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95.在此情形下,以图18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当线圈接收到上述驱动信号时,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其中,线圈产生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着驱动信号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线圈接收到上述驱动信号的情况下,当线圈内的电流较大时,该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反之较小。此外,线圈内电流的传输方向可以控制线圈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磁铁可以为永磁铁,或者接收恒定电流的电磁铁,磁铁会产生一个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恒定的磁场。
96.在上述两个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可以使得线圈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图18中z方向所示),切割磁感线上、下振动,从而驱动屏幕20振动发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图18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的说明,图17所示实现屏幕20发声的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97.以上是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进行的示例说明。本技术的电子设备具有两个电声器件,形成新的电声器件系统,两个电声器件结合在一起,不仅提升了电子设备的整体外放效果,还节约了电子设备的架构空间,给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外放体验。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