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及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02:12: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专利名称:压缩机及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制冷剂进行两级压缩的压缩机及设有该压缩机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由低级侧压缩室和高级侧压缩室依次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已为人所 知。在这种压缩机中,包括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上连接有用来将该制冷剂回路中 的中压制冷剂导入高级侧压缩室的中间注入通路的压缩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两台流体机械的压缩机。在该压缩机中, 第一流体机械和第二流体机械分别形成有两个压缩室。在对制冷剂进行两级压缩的两级压 缩动作中,第一流体机械的第一压缩室和第二流体机械的第二压缩室成为低级侧压缩室, 第一流体机械的第三压缩室和第二流体机械的第四压缩室成为高级侧压缩室。在两级压缩 动作中,来自中间注入通路的中压制冷剂混入到已由第一压缩室及第二压缩室压缩了的制 冷剂中以后,被送向第三压缩室及第四压缩室。还有,在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的各台流体机械中,汽缸成为可动部件,设有活塞的 罩体(housing)成为固定部件。在各台流体机械中,可动部件的镜板部和固定部件的镜板 部之间形成有压缩室。在具有这种镜板部的压缩机中,当压缩制冷剂之际,压缩室中的制冷剂压力作为 分离力作用于可动部件的镜板部的正面。为此,具有镜板部的压缩机便构成为将高压冷冻 机油导入可动部件的镜板部的背面,利用该高压冷冻机油将可动部件推压在固定部件上, 以免可动部件由于所述分离力而离开固定部件。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7-239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_在具有镜板部的现有压缩机中,在制冷剂回路上连接有中间注入通路的情况下, 当处于将来自中间注入通路的制冷剂导入高级侧压缩室的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就 会存在与分离力相比将可动部件向固定部件推压的推压力过大的问题。具体来说,在进行中间注入动作的过程中,从低级侧压缩室喷出的制冷剂和来自 中间注入通路的制冷剂一起流入高级侧压缩室。相对于此,在停止注入动作的过程中,只有 从低级侧压缩室喷出的制冷剂流入高级侧压缩室。不过,因为在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 中及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高级侧压缩室所吸入的制冷剂的体积都是一定的,所以与注入 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低级侧压缩室中制冷剂的压缩比减小。为 此,从低级侧压缩室喷出的中压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因此,由于低级侧压缩室的喷出侧压力 及高级侧压缩室的吸入侧压力降低,所以分离力减小。另一方面,推压力被设定为在分离力较大的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中不让可动部 件离开固定部件。因此,在现有的压缩机中,在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推压力要比分离力大
4很多,由于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产生摩擦,而使压缩机构的能量损失增大。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对制冷剂进行两级压缩的 压缩机中,使处于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的压缩机构的能量损失降低。-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_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压缩机20为对象。所述压缩机20包括形成有低级侧压缩 室61、62和高级侧压缩室63、64并由高级侧压缩室63、64进一步对已由低级侧压缩室61、 62压缩了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30,该压缩机20在连接着用来将制冷剂回路10中 的中压制冷剂向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高级侧压缩室63、64之间注入的中间注入通路 18的状态下设置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中。并且,在该压缩机20中,所述压缩机构30构成为具有在基端侧设置有面向所述 压缩室61 64的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固定部件51、52、55、56以及在基端 侧设置有隔着该压缩室61 64与该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相向的可动侧镜板 部5la、52a、55a、56a的可动部件51、52、55、56,让该可动部件51、52、55、56偏心旋转,对制 冷剂进行压缩。所述压缩机构30进一步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 56a的背面相向地形成并与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喷出侧连通的中压背压室85、95,让 该中压背压室85、95的内压作用于该可动侧镜板部5la、52a、55a、56a,将所述可动部件51、 52、55、56推压在所述固定部件51、52、55、56上。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中,所述压缩 机构30包括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该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分别具有 所述固定部件51、52、55、56及所述可动部件51、52、55、56,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形成在所 述第一机构部24及所述第二机构部25中的至少一机构部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 56a的背面一侧。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中,所述压缩 机构30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及所述第二机构部25分别形成有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 和所述高级侧压缩室63、64,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及所述 第二机构部25这两个机构部的可动侧镜板部5l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中,在所述压 缩机构30中,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所述高级侧压缩室 63,64仅形成在所述第二机构部25,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形成在所述第二机构部25的可 动侧镜板部55a、56a的背面一侧。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中,所述中压 背压室85、95也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la、52a的背面一侧。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中,在所述压 缩机构30中,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所述高级侧压缩室 63,64仅形成在所述第二机构部25,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的可 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中,所述压缩 机构30仅具有一对所述固定部件51、52、55、56及所述可动部件51、52、55、56,在该固定部 件51、52、55、56的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与可动部件51、52、55、56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之间形成有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所述高级侧压缩室63、64。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 的压缩机中,所述压缩机构成为由所述压缩机构30对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九方面的发明以一种制冷装置为对象,该制冷装置1包括设置有第一方面至第 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20并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在所述制 冷剂回路10中,设置有用来向所述压缩机20的高级侧压缩室63、64导入中压制冷剂的中 间注入通路18以及打开、关闭该中间注入通路18的开关机构16。-作用-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 背压室85、95的可动部件51、52、55、56被中压背压室85、95内的中压制冷剂的压力推压在 固定部件51、52、55、56上。在此,如上所述,与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中间注入 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中压制冷剂的压力较低。为此,由于中压背压室85、95存在于背面,所 以与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 55、56上的推压力较小。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与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中间注入 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分离力较小。在该第一方面的发明 中,在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分离力较小的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使作 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力减小。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压缩机构30具有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第一机 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都具有固定部件51、52、55、56和可动部件51、52、55、56。在第一 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中的至少一机构部的可动侧镜板部5la、52a、55a、56a的背面一 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因此,在所述分离力较小的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作用 于在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的可动部件51、 52、55、56上的推压力减小。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中的各个机构部24、25, 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高级侧压缩室63、64。并且,在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 25这两个机构部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形成有高级侧压缩室63、64的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 镜板部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在此,在从进行中间注入动作的状 态转换到停止中间注入动作的状态的情况下,因为中压制冷剂的压力减小,所以低级侧压 缩室61、62的喷出侧压力及高级侧压缩室63、64的吸入侧压力下降。在低级侧压缩室61、 62的喷出侧及高级侧压缩室63、64的吸入侧,压力下降了同一数值。此时,与低级侧压缩 室61、62相比,高级侧压缩室63、64更容易受到中压制冷剂压力变化的影响,并且由于停止 中间注入动作而导致分离力变化的变化率较大。在该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由于停止中间 注入动作而导致分离力变化的变化率比第一机构部24大的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 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 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中压背压室85、95不仅形成在第二机 构部25,还形成在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在此,如上所述,与 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低级侧压缩室61、62中制冷剂的压缩比减小。因此,在第一机构部24,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作功量随注入动作的停止而减少。 在该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作功量随注入动作的停止而减少的第一机 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 止过程中,使作用在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力减小。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与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相同,在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作功 量随注入动作的停止而减少的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 压背压室85、95,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使作用在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 力减小。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压缩机构30仅具有一对固定部件51、52、55、56及可动部件
51、52、55、56。在该一对固定部件51、52、55、56及可动部件51、52、55、56中的可动部件51、
52、55、56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由压缩机构30对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压缩。二氧化碳制冷 剂由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高级侧压缩室63、64进行两级压缩。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若开关机构16将中间注入通路18设定为打开状态,就进行 向压缩机20的高级侧压缩室63、64导入中压制冷剂的中间注入动作。另一方面,若开关机 构16将中间注入通路18设定为关闭状态,中间注入动作便会停止。在该第九方面的发明 中,能够将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20、亦即在中间注入动 作停止过程中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力变小的压缩机20用作进行中间注 入动作的制冷装置1中的压缩机20。_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可动侧镜板部5l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压背压室 85、95,而能够在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分离力较小的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 程中,使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力减小。为此,在仅由导入到可动侧镜板部 51a、52a、55a、56a背面一侧的高压流体(冷冻机油或高压制冷剂)获得推压力的现有压缩 机中,中间注入动作停止前后推压力大致是一定的;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压缩机20中,因 为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推压力变小,所以在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推压力和分 离力之差减小。因此,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由于推压力和分离力之差而产生的摩 擦力减小,所以能够使压缩机构30的能量损失降低。还有,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由于停止中间注入动作而导致分离力变化的 变化率比第一机构部24大的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 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也就是说,如果不像本发明那样在可动侧镜板部51a、52a、 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则与第一机构部24相比,第二机构部25在中 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由于推压力和分离力之差而引起的能量损失较大,在该能量损失 较大的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为 此,因为在第二机构部25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所获得的效果比第一机构部24大,所以能 够有效地使压缩机构30的能量损失降低。还有,在所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不仅在第二机构部25,在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 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也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因此,不仅在第二机构部25,就 是在第一机构部24也能使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下降,所以能够降低压缩机构30的能量损失。还有,在所述第五方面、第六方面的各个发明中,在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作功量随 注入动作的停止而减少的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压背 压室85、95,在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使作用于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力减 小。在此,在仅由导入到可动侧镜板部背面一侧的高压流体(冷冻机油或高压制冷剂)获 得推压力的现有压缩机中,虽然在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的机构部,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作 功量随注入动作的停止而减少,但是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增大。为此,在 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的机构部,在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压缩效率大幅度下降。相对于此, 在该第五方面、第六方面的各个发明中,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作用于第一机构部 24的可动部件51、52、55、56上的推压力减小。为此,与现有压缩机相比,由于推压力和分离 力之差而产生的摩擦力减小,所以能够抑制在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压缩效率下降。还有,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将在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作用于可动部件 51、52、55、56上的推压力变小的压缩机20用作进行中间注入动作的制冷装置1中的压缩机 20。为此,因为在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压缩机20的能量损失减小,所以能够使制冷装 置1的运转效率提高。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构部(第二机构部)的横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推压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构部(第二机构部)的横剖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机构部(第二机构部)的横剖视图。
图10是第J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推压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符号说明-
1空调机
10制冷剂回路
20压缩?机
41中部板(middle plate)
79中间连接通路
80第— 推压部
81密封环
85中压背压室
90第二推压部
91密封环
95 中压背压室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是一种切换着进行室内制热和制冷的 空调机1。该空调机1具有让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并构成所谓的 热泵式空调机。在制冷剂回路10中,填充二氧化碳作制冷剂。如图1所示,在制冷剂回路10中,作为主要构成设备,设置有压缩机20、室内热交 换器11、膨胀阀12及室外热交换器13。室内热交换器11设置在室内机中。该室内热交换器11让室内风扇(省略图示) 送来的室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室外热交换器13设置在室外机中。该室 外热交换器13让室外风扇(省略图示)送来的室外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还有,膨胀 阀12设置在下述内部热交换器15和下述桥接回路19的第二端之间。该膨胀阀12由可调 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构成。还有,在制冷剂回路10中,设置有四通换向阀14、桥接回路19、内部热交换器15、 减压阀16及贮液器(receiver) 17。四通换向阀14具有四个阀口,这四个阀口是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四通换向阀14 的第一阀口与压缩机20的喷出管31连接,其第二阀口与室内热交换器11连接,其第三阀 口经由贮液器17与压缩机20的吸入管32连接,其第四阀口与室外热交换器13连接。该 四通换向阀14构成为能够在使第一阀口 P1和第二阀口 P2连通的同时使第三阀口 P3和 第四阀口 P4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所示的实线状态)、及使第一阀口 P1和第四阀口 P4 连通的同时使第二阀口 P2和第三阀口 P3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所示的虚线状态)之间 进行切换。桥接回路19是将第一连接管线19a、第二连接管线19b、第三连接管线19c和第四 连接管线19d进行桥式连接而形成的回路。第一连接管线19a将室外热交换器13和内部 热交换器15的一端侧连接起来。第二连接管线19b将室内热交换器11和内部热交换器15 的一端侧连接起来。第三连接管线19c将室外热交换器13和内部热交换器15的另一端侧 连接起来。第四连接管线19d将室内热交换器11和内部热交换器15的另一端侧连接起来。在第一连接管线19a上,设置有禁止制冷剂从内部热交换器15的一端侧向室外热 交换器13流动的第一止回阀CV1。在第二连接管线19b上,设置有禁止制冷剂从内部热交 换器15的一端侧向室内热交换器11流动的第二止回阀CV2。在第三连接管线19c上,设置 有禁止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3向内部热交换器15的另一端侧流动的第三止回阀CV3。 在第四连接管线19d上,设置有禁止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11向内部热交换器15的另一 端侧流动的第四止回阀CV4。内部热交换器15构成具有第一热交换用流路15a和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的套 管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用流路15a被布置成为横跨将第一连接管线19a的出口端和第 二连接管线1%的出口端连接而成的桥接回路19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接管线19c的入口端 和第四连接管线19d的入口端连接而成的桥接回路19的第二端连结起来的制冷剂管道。第
9二热交换用流路15b被布置成为横跨从内部热交换器15和桥接回路19的第一端之间分 支出来的中间注入管道18。中间注入管道18构成中间注入通路,并连接在下述中压连接 管33上。在中间注入管道18上,构成开关机构的减压阀16设置在内部热交换器15的上 游侧。并且,在内部热交换器15中,流经第一热交换用流路15a的高压液态制冷剂和流经 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的中压制冷剂能够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0构成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压缩机。 压缩机20具有由第一机构部24和第二机构部25构成的压缩机构30。在各个机构部24、 25中分别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61、62及高级侧压缩室63、64。此外,在下文中将对压缩机 2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压缩机20上连接有多根管道。具体来说,在第一机构部24的低级侧压缩室61 的吸入侧连接有从吸入管32分支出来的第一吸入分支管42a。在第二机构部25的低级侧 压缩室62的吸入侧连接有从吸入管32分支出来的第二吸入分支管42b。还有,在第二机 构部25的低级侧压缩室62的喷出侧连接有中压连接管33。第二机构部25的低级侧压缩 室62的喷出侧在压缩机20的内部与第一机构部24的低级侧压缩室61的喷出侧连通。还 有,在第一机构部24的高级侧压缩室63的吸入侧连接有从中压连接管33分支出来的第一 中间分支管43a。在第二机构部25的高级侧压缩室64的吸入侧连接有从中压连接管33分 支出来的第二中间分支管43b。从第二中间分支管43b分支出与下述中间连接通路79连接 的连接管69。(压缩机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0中,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成 为在汽缸52、56和活塞53、57中汽缸52、56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的活塞固定方式。此外,就 这一点而言,下述第二实施方式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2所示,压缩机20具有纵向长度较长的封闭容器状壳体21。在壳体21的内 部,收纳有电动机22和压缩机构30。该压缩机20由壳体21内充满高压制冷剂的所谓高压 圆顶型压缩机构成。电动机22具有定子26和转子27。定子26被固定在壳体21的躯干部。转子27 布置在定子26的内侧,并连结在驱动轴23的主轴部23a上。此外,利用变频控制,能够改 变电动机22的旋转速度。也就是说,压缩机20由容量可变的变频式压缩机构成。在驱动轴23上形成有位于靠其下部的第一偏心部23b和位于靠其中央部的第二 偏心部23c。第一偏心部23b和第二偏心部23c分别从驱动轴23的主轴部23a的轴心偏 心。还有,第一偏心部23b和第二偏心部23c以驱动轴23的轴心为中心,相位相互错开180 度。压缩机构30布置在电动机22的下侧。压缩机构30具有靠壳体21底部一侧的第 一机构部24和靠电动机22 —侧的第二机构部25。第一机构部24包括固定在壳体21上的第一罩体51和收纳在该第一罩体51内的 第一汽缸52。第一罩体51构成固定部件,第一汽缸52构成可动部件。第一罩体51具有圆盘状固定侧镜板部51a和从固定侧镜板部51a的上表面朝上 方突出的环状第一活塞53。另一方面,第一汽缸52具有圆盘状可动侧镜板部52a、从可动 侧镜板部52a的内周端部朝下方突出的环状内侧汽缸部52b以及从可动侧镜板部52a的外周端部朝下方突出的环状外侧汽缸部52c。第一偏心部23b嵌入第一汽缸52的内侧汽缸部 52b中。并且,第一汽缸52构成为随着驱动轴23的旋转以主轴部23a的轴心为中心进行
偏心旋转。还有,在第一汽缸52中,在其内侧汽缸部52b的外周面和外侧汽缸部52c的内周 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第一汽缸室54。并且,第一活塞53布置在第一汽缸室54中。其结果是, 第一汽缸室54被划分成形成在第一活塞53的外周面和第一汽缸室54的外壁之间的第一 低级侧压缩室61和形成在第一活塞53的内周面和第一汽缸室54的内壁之间的第一高级 侧压缩室63。还有,在第一汽缸52的外侧汽缸部52c中,形成有使第一汽缸52外侧的吸入 空间38与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连通的第一连通路59。如图3所示,在第一汽缸52中,设置有从外侧汽缸部52c的内周面延伸到内侧汽 缸部52b的外周面的叶片45。叶片45将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及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划 分为成为吸入侧的低压室和成为喷出侧的高压室。另一方面,第一活塞53形成为“C”字形 形状,是将环状的一部分切掉后而形成的,叶片45插通该断开处。还有,半圆形衬套46、46 夹着叶片45嵌合在活塞53的断开处。衬套46、46构成为在活塞53的端部自由摇动。在 上述结构下,汽缸52能够在叶片45的延伸方向上进退,还能够与衬套46、46 —起摇动。若 驱动轴23旋转,汽缸52就按照从图3 (A)到图3(D)的顺序进行偏心旋转,在第一低级侧压 缩室61及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中制冷剂被压缩。第二机构部25由与第一机构部24相同的机械要素构成。第二机构部25是以与 第一机构部24之间夹着中部板41并与第一机构部24成为上下反转的状态设置好的。具体来说,第二机构部25包括固定在壳体21上的第二罩体55和收纳在该第二罩 体55内的第二汽缸56。第二罩体55构成固定部件,第二汽缸56构成可动部件。第二罩体55具有圆盘状固定侧镜板部55a和从固定侧镜板部55a的下表面朝下 方突出的环状第二活塞57。另一方面,第二汽缸56具有圆盘状镜板部56a、从镜板部56a 的内周端部朝上方突出的环状内侧汽缸部56b以及从镜板部56a的外周端部朝上方突出的 环状外侧汽缸部56c。第二偏心部23c嵌入第二汽缸56的内侧汽缸部56b中。并且,第二 汽缸56构成为随着驱动轴23的旋转以主轴部23a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偏心旋转。还有,在第二汽缸56中,在其内侧汽缸部56b的外周面和外侧汽缸部56c的内周 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第二汽缸室58。并且,第二活塞57布置在第二汽缸室58中。其结果是, 第二汽缸室58被划分成形成在第二活塞57的外周面和第二汽缸室58的外壁之间的第二 低级侧压缩室62和形成在第二活塞57的内周面和第二汽缸室58的内壁之间的第二高级 侧压缩室64。还有,在第二汽缸56的外侧汽缸部56c中,形成有使第二汽缸56外侧的吸入 空间39与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连通的第二连通路60。与第一机构部24相同,在第二机构部25,若驱动轴23旋转,第二汽缸56就进行偏 心旋转。其结果是,在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及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中制冷剂被压缩。此外,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中的各个机构部被设计成使高级侧压缩室 63,64与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吸入容积比成为0. 8 1. 3之间的值(例如1. 0)。喷出管31、第一吸入分支管42a、第二吸入分支管42b、中压连接管33、第一中间分 支管43a及第二中间分支管43b贯穿壳体21。喷出管31贯穿壳体21的顶部,其余的管42、 43贯穿壳体21的躯干部。喷出管31朝着在压缩机20运转时成为高压空间的内部空间37开口。第一吸入分支管42a及第一中间分支管43a连接在第一机构部24上。第一吸入 分支管42a经由第一连通路59与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吸入侧连接。第一低级侧压缩室 61的喷出侧经由相对于第一罩体51、中部板41及第二罩体55而形成的连接通路49与第 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喷出侧连接。还有,第一中间分支管43a与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 吸入侧连接。此外,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喷出侧经由未图示出来的连接通路与内部空间 37连接。还有,在第一机构部24中,外侧喷出口 65及内侧喷出口 66形成在第一罩体51上。 外侧喷出口 65使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喷出侧与连接通路49连通。在外侧喷出口 65设 置有第一喷出阀67。第一喷出阀67构成为若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喷出侧制冷剂压力 在连接通路49 一侧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外侧喷出口 65开放。另一方面,内侧喷出口 66 使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喷出侧与内部空间37连通。在内侧喷出口 66设置有第二喷出 阀68。第二喷出阀68构成为若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喷出侧制冷剂压力在壳体21的 内部空间37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内侧喷出口 66开放。第二吸入分支管42b、中压连接管33及第二中间分支管43b连接在第二机构部25 上。第二吸入分支管42b经由第二连通路60与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吸入侧连接。中压 连接管33与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喷出侧连接。还有,第二中间分支管43b与第二高级 侧压缩室64的吸入侧连接。此外,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喷出侧经由未图示出来的连接 通路与内部空间37连接。还有,在第二机构部25中,与第一机构部24相同,外侧喷出口 75及内侧喷出口 76 形成在第二罩体55上。外侧喷出口 75使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喷出侧与中压连接管33 连通。在外侧喷出口 75设置有第三喷出阀77。第三喷出阀77构成为若第二低级侧压缩 室62的喷出侧制冷剂压力在中压连接管33—侧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外侧喷出口 75开 放。另一方面,内侧喷出口 76使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喷出侧与壳体21的内部空间37 连通。在内侧喷出口 76设置有第四喷出阀78。第四喷出阀78构成为若第二高级侧压缩 室64的喷出侧制冷剂压力在壳体21的内部空间37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内侧喷出口 76 开放。还有,在壳体21的底部,形成有贮存冷冻机油的贮油部。在驱动轴23的下端设置 有浸渍在贮油部中的油泵28。在驱动轴23的内部,形成有油泵28吸上来的冷冻机油流通 的供油通路(省略图示)。在该压缩机20中,随着驱动轴23的旋转,油泵28吸上来的冷冻 机油经由供油通路被供向各个机构部24、25的滑动部以及驱动轴23的轴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中部板41设置有推压机构80、90。推压机构80、 90由相对第一机构部24设置的第一推压部80和相对第二机构部25设置的第二推压部90 构成。第一推压部80构成为将第一汽缸52推压在第一罩体51上。第一推压部80具 有形成第一中压背压室85的第一内侧密封环81a和第一外侧密封环81b以及形成在中部 板41内部的中间连接通路79。第一内侧密封环81a及第一外侧密封环81b构成分隔部件。第一内侧密封环81a以围绕着驱动轴23所插入的中部板41的通孔的方式嵌入到 形成在中部板41下表面的第一内侧环状槽83中。另一方面,第一外侧密封环81b以围绕
12着第一内侧环状槽83的方式嵌入到形成在中部板41下表面的第一外侧环状槽84中。第 一内侧环状槽83与第一外侧环状槽84同心设置。第一中压背压室85在中部板41的下表 面和第一汽缸5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在第一内侧环状槽83的外周和第一外侧环状槽84的 内周之间。中间连接通路79的一端在中部板41的外周面上开口,并在该一端上连接着连接 管69。中间连接通路79由从中部板41的外周面朝内侧延伸的主通路79a、在主通路79a 的内侧端朝下侧分支出来的第一分支通路79b以及在主通路79a的内侧端朝上侧分支出来 的第二分支通路79c构成。第一分支通路79b在中部板41的下表面朝第一中压背压室85 开口。第二分支通路79c在中部板41的上表面朝下述第二中压背压室95开口。第一中压背压室85经由第一分支通路79b及主通路79a与连接管69连通。为此, 流向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中压制冷剂被导入第一中压背压室85。还有,来自驱动轴23 一侧的高压冷冻机油被导入第一内侧密封环81a的内侧。还有,第一外侧密封环81b的外 侧与吸入空间38连通。第一推压部80构成为利用第一内侧密封环81a内侧的高压冷冻 机油、第一中压背压室85的中压制冷剂及第一外侧密封环81b外侧的低压制冷剂将第一汽 缸52推压在第一罩体51上。还有,第二推压部90构成为将第二汽缸56推压在第二罩体55上。第二推压部 90具有形成第二中压背压室95的第二内侧密封环91a和第二外侧密封环91b以及所述中 间连接通路79。第二内侧密封环91a及第二外侧密封环91b构成分隔部件。在推压机构 80,90中,第一推压部80和第二推压部90共用中间连接通路79的主通路79a。第二内侧密封环91a以围绕着中部板41的通孔的方式嵌入到形成在中部板41上 表面的第二内侧环状槽93中。另一方面,第二外侧密封环91b以围绕着第二内侧环状槽93 的方式嵌入到形成在中部板41上表面的第二外侧环状槽94中。第二内侧环状槽93与第 二外侧环状槽94同心设置。第二中压背压室95在中部板41的上表面和第二汽缸56的下 表面之间形成在第二内侧环状槽93的外周和第二外侧环状槽94的内周之间。第二中压背压室95经由第二分支通路79c及主通路79a与连接管69连通。为此, 流向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中压制冷剂被导入第二中压背压室95。还有,来自驱动轴23 一侧的高压冷冻机油被导入第二内侧密封环91a的内侧。还有,第二外侧密封环91b的外 侧与吸入空间39连通。第二推压部90构成为利用第二内侧密封环91a内侧的高压冷冻 机油、第二中压背压室95的中压制冷剂及第二外侧密封环91b外侧的低压制冷剂将第二汽 缸56推压在第二罩体55上。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0中,伴随驱动轴23的旋转,各个机构部 24,25中的各个汽缸52、56相对各个活塞53、57进行相对偏心旋转运动。其结果是,通过使 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中的各个压缩室61 64的容积产生周期变化,从而能够 在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的各个压缩室61 64中对制冷剂进行压缩。-运转动作-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1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该空调机1中 能够切换地进行下述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等。(制热运转)在空调机1的制热运转下,四通换向阀1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同时膨胀阀12的开度得到适当调节。在该状态下,若压缩机20运转,则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室内热交换器 11成为放热器且室外热交换器13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此外,在该空调机1中,进行制 冷循环的高压压力超过二氧化碳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超临界制冷循环。就这一点而言,下 述制冷运转也与该制热运转相同。此外,在该空调机1中,在所需要的制热能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减压阀16被设定为 打开状态。若减压阀16被设定为打开状态,就能够进行经由中间注入管道18向压缩机20 的各个机构部24、25的高级侧压缩室63、64注入制冷循环的中压制冷剂的中间注入动作。 在进行中间注入动作的过程中,减压阀16的开度被适当地调节。另一方面,在所需要的制 热能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减压阀16被设定为关闭状态,中间注入动作便会停止。首先,对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已从压缩机20 的喷出管3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14后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流动。在室内 热交换器11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其结果是能够进行室内的制热。已在室内热交换器11中冷却的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15的第一热交换用流路 15a中流动,并由膨胀阀12减至低压后,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3。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制 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蒸发的制冷剂经由贮液器17被送 向压缩机20的吸入侧。已流向压缩机20的吸入侧的制冷剂朝第一吸入分支管42a及第二吸入分支管42b 分流。已流入第一吸入分支管42a的制冷剂在第一机构部24的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内被 压缩。已流入第二吸入分支管42b的制冷剂在第二机构部25的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内被 压缩。已在各个低级侧压缩室61、62中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汇合在一起,然后流经中压连接 管33,并朝第一中间分支管43a及第二中间分支管43b分流。已流入第一中间分支管43a 的制冷剂在第一机构部24的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内被压缩。已流入第二中间分支管43b 的制冷剂在第二机构部25的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内被压缩。已在各个高级侧压缩室63、 64中被压缩了的制冷剂一起流入壳体21的内部空间37并被从喷出管31喷出。接着,对中间注入动作执行过程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下面,对与中间 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在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中,已在室内热交换 器11中被冷却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由减压阀16减至中压后,流入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 为此,在内部热交换器15中,成为高压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用流路15a中流动,中压制冷剂 在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中流动的状态。在内部热交换器15中,第一热交换用流路15a — 侧的制冷剂的热量被供向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 —侧的制冷剂,该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 一侧的制冷剂蒸发。已在第二热交换用流路15b中蒸发的制冷剂与已在各个低级侧压缩室 61、62中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汇合在一起,然后在各个高级侧压缩室63、64中被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各个机构部24、25设置的推压部80、90具有在可动侧镜板 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的密封环81、91。各个机构部24、 25的汽缸52、56被中压背压室85、95内的中压制冷剂压力推压在罩体51、55上。在此,如 上所述,与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中压制冷剂的压 力减小。为此,与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各个推压部 80、90的推压力减小。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与中间注入动作的执行过程相比,在中间注入动 作的停止过程中作用在汽缸52、56上的分离力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各个机构部24、25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设置密封环81、91,从而在作用于可动 部件51、52、55、56上的分离力减小的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能使推压机构80、90的 推压力减小。(制冷运转)在空调机1的制冷运转下,四通换向阀1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同时膨胀阀12的开 度得到适当调节。在该状态下,若压缩机20运转,则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 13成为放热器且室内热交换器11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此外,在制冷运转下,与制热运 转相同能够进行注入动作,下面仅对处于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说明。具体来说,已从压缩机20的喷出管3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四通换向阀14后在 室外热交换器13中流动。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已在室外热交 换器13中冷却的制冷剂由膨胀阀12减至低压后,流经室内热交换器11。在室内热交换器 11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其结果是能够进行室内的制冷。已在室内热交换 器11中蒸发的制冷剂经由贮液器17被送向压缩机20的吸入侧。与制热运转相同,在压缩机20中,制冷剂在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分别 得到两级压缩。已在各个机构部24、25被压缩了的制冷剂从喷出管31被再次喷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上所述,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可动侧镜板部52a、56a的背面一 侧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的密封环81、91,从而在作用于汽缸52、56上的分离力变小的中间 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能使推压机构80、90的推压力减小。为此,在仅由导入到可动侧镜 板部52a、56a背面一侧的高压冷冻机油获得推压力的现有压缩机中,中间注入动作停止前 后推压机构80、90的推压力大致是一定的;相对于此,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0中,因 为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推压力减小,所以在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推压力和分 离力之差减小。因此,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由于推压力和分离力之差而产生的摩 擦力减小,所以能够使压缩机构30的能量损失降低。还有,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在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推压机构80、90的 推压力变小的压缩机20用作进行中间注入动作的制冷装置1中的压缩机20。为此,因为在 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压缩机20的能量损失降低,所以能够使制冷装置1的运转效率提
尚ο(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1中,压缩机2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 同。下面,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0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机构部24形成有第一低级侧 压缩室61及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在第二机构部25形成有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及第二高 级侧压缩室64。在第一机构部24的吸入侧连接着吸入管32。第一机构部24的喷出侧经由中压连 接管33与第二机构部25的吸入侧连接。如图6及图7所示,在第一机构部24中,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形成在第一活塞53 的外周面和第一汽缸室54的外壁之间,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形成在第一活塞53的内周面 和第一汽缸室54的内壁之间。,在第一汽缸52中,在外侧汽缸部52c形成有第一外侧连通路59a,在内侧汽 缸部52b形成有第一内侧连通路59b。第一外侧连通路59a使第一汽缸52外侧的吸入空间 38与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吸入侧连通。第一内侧连通路59b使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 吸入侧与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吸入侧连通。在第一机构部24中,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 的吸入侧经由第一外侧连通路59a与吸入管32连接。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吸入侧经由 第一外侧连通路59a及第一内侧连通路59b与吸入管32连接。还有,在第一机构部24中,外侧喷出口 65及内侧喷出口 66形成在第一罩体51上。 外侧喷出口 65使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喷出侧与第一喷出空间46连通。在外侧喷出口 65设置有第一喷出阀67。第一喷出阀67构成为若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的喷出侧制冷剂 压力在第一喷出空间46中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外侧喷出口 65开放。另一方面,内侧喷 出口 66使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喷出侧与第一喷出空间46连通。在内侧喷出口 66设置 有第二喷出阀68。第二喷出阀68构成为若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喷出侧制冷剂压力在 第一喷出空间46中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内侧喷出口 66开放。中压连接管33朝第一喷 出空间46开口。在第二机构部25中,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形成在第二活塞57的外周面和第二汽 缸室58的外壁之间,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形成在第二活塞57的内周面和第二汽缸室58 的内壁之间。还有,在第二汽缸56中,在外侧汽缸部56c形成有第二外侧连通路60a,在内侧汽 缸部56b形成有第二内侧连通路60b。第二外侧连通路60a使第二汽缸56外侧的吸入空间 39与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吸入侧连通。第二内侧连通路60b使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 吸入侧与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吸入侧连通。在第二机构部25中,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 的吸入侧经由第二外侧连通路60a与中压连接管33连接。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吸入侧 经由第二外侧连通路60a及第二内侧连通路60b与中压连接管33连接。还有,在第二机构部25中,外侧喷出口 75及内侧喷出口 76形成在第二罩体55上。 外侧喷出口 75使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喷出侧与第二喷出空间47连通。在外侧喷出口 75设置有第三喷出阀77。第三喷出阀77构成为若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的喷出侧制冷剂 压力在第二喷出空间47中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外侧喷出口 75开放。另一方面,内侧喷 出口 76使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喷出侧与第二喷出空间47连通。在内侧喷出口 76设置 有第四喷出阀78。第四喷出阀78构成为若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喷出侧制冷剂压力在 第二喷出空间47中的制冷剂压力以上,就让内侧喷出口 76开放。第二喷出空间47与内部 空间37连通。此外,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的推压机构80、9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仅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第一机构部24设置的第一推压 部80具有形成中压背压室85的第一内侧密封环81a及第一外侧密封环81b。还有,相对 仅形成有高级侧压缩室63、64的第二机构部25设置的第二推压部90具有形成中压背压室 95的第二内侧密封环91a及第二外侧密封环91b。为此,在作用于汽缸52、56上的分离力 减小的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在各个机构部24、25,推压机构80、90的推压力减小。在此,例如当高级侧压缩室63、64与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吸入容积比为1. 0时, 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吸入侧压力与喷出侧压力相等,中
16压制冷剂的压力与被吸入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制冷剂压力相等。也就是说,在中间注入 动作的停止过程中,成为在第一机构部24中制冷剂实质上未被压缩,第一汽缸52进行空转 的状态。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因为第一推压部80的推压 力减小,所以进行空转的第一汽缸52的能量损失下降。_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_如上所述,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由于停止中间注入动作而导致分离力变化 的变化率比第一机构部24大的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56a的背面一侧,设置有密 封环91。也就是说,如果不用本实施方式即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件81、91在可动侧镜板 部52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则与第一机构部24相比,第二机构部25在 中间注入动作的停止过程中由于推压力和分离力之差而引起的能量损失较大,在该能量损 失较大的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56a的背面一侧设置有密封环91。为此,因为在第 二机构部25形成中压背压室85、95所获得的效果比第一机构部24大,所以能够有效地使 压缩机构30的能量损失降低。还有,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不仅在第二机构部25,在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 镜板部52a的背面一侧也设置有密封环81。因此,不仅在第二机构部25,就是在第一机构 部24也能使中间注入动作停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下降,所以能够降低压缩机构30的能量 损失。还有,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压缩制冷剂所需要的作功量随注入动作的停止 而减少的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2a的背面一侧设置密封环81,在中间注入动作的 停止过程中,使作用于可动部件52上的推压力减小。为此,与现有压缩机相比,在第一机构 部24由于推压力和分离力之差而产生的摩擦力减小,所以能够抑制在注入动作停止过程 中压缩效率下降。(第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一种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压缩机20的空调机1。第三 实施方式中的压缩机2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该压缩机20的各个机 构部24、25成为在汽缸52、56和活塞53、57中活塞53、57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的活塞可动方 式。下面,对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地方进行说明。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机构部24包括固定在壳体21上的作为固定部件的第一 汽缸52以及具有环状第一活塞53并由驱动轴23驱动的第一可动部件51。第一机构部24 被设置为下述可动侧镜板部51a的背面朝向第二机构部25 —侧。第一汽缸52具有圆盘状固定侧镜板部52a、从固定侧镜板部52a上表面的靠内侧 位置开始向上方突出的环状内侧汽缸部52b以及从固定侧镜板部52a上表面的外周部开始 向上方突出的环状外侧汽缸部52c。第一汽缸52在内侧汽缸部52b和外侧汽缸部52c之间 具有环状第一汽缸室54。另一方面,第一可动部件51具有圆盘状可动侧镜板部51a、上述第一活塞53及从 可动侧镜板部51a下表面的内周端部朝下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51b。可动侧镜板部51a与 固定侧镜板部52a —起面向第一汽缸室54。第一活塞53从可动侧镜板部51a下表面的略 靠外周的位置开始向下方突出。第一活塞53相对第一汽缸52偏心并被收纳在第一汽缸 室54中,将第一汽缸室54划分成外侧的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和内侧的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此外,第一活塞53和第一汽缸52成为在第一活塞53的外周面与外侧汽缸部52c 的内周面在一点实质接触的状态(严格地说,是具有微米级间隙,但在该间隙下制冷剂的 泄漏不会成为问题的状态)下,在相位与该接点相差180度的位置,第一活塞53的内周面 和内侧汽缸部52b的外周面在一点实质接触。就这一点而言,第二机构部25与该第一机构 部24相同,并且上述实施方式的各个机构部24、25亦与该第一机构部24相同。第一偏心部23b嵌入环状突出部51b中。第一可动部件51随着驱动轴23的旋转 以主轴部23a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偏心旋转。此外,在第一机构部24中,虽然在环状突出部 51b和内侧汽缸部52b之间形成有空间99,但在该空间99中不进行制冷剂的压缩。还有,如图9所示,第一机构部24具有从内侧汽缸部52b的外周面延伸到外侧汽 缸部52c的内周面的叶片45。叶片45与第一汽缸52成为一体。叶片45布置在第一汽缸 室54中,将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划分为低压室61a和高压室61b,并将第二低级侧压缩室 62划分为低压室62a和高压室62b。叶片45插通具有“C”字形形状的第一活塞53的断开 处,该“C”字形形状是将环状的一部分切掉后形成的。还有,半圆形衬套46、46夹着叶片45 嵌合在第一活塞53的断开处。衬套46、46构成为相对第一活塞53的端面自由摇动。由此, 第一活塞53能够在叶片45的延伸方向上进退,且能与衬套46、46 —起摇动。在第一机构部24上连接着吸入管32。吸入管32与形成在固定侧镜板部52a的第 一连接通路86连接。第一连接通路86的入口侧在固定侧镜板部52a的径向上延伸,中途 朝上方弯折,出口侧在固定侧镜板部52a的轴向上延伸。第一连接通路86的出口端朝第一 低级侧压缩室61和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开放。还有,在第一机构部24中,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外侧的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喷出的 外侧喷出口 65、使制冷剂从内侧的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喷出的内侧喷出口 66以及外侧喷 出口 65及内侧喷出口 66的开口所朝向的第一喷出空间46。外侧喷出口 65使第一低级侧 压缩室61的高压室61b与第一喷出空间46连通。在外侧喷出口 65设置有第一喷出阀67。 另一方面,内侧喷出口 66使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的高压室62b与第一喷出空间46连通。 在内侧喷出口 66设置有第二喷出阀68。中压连接管33的入口端朝第一喷出空间46开放。在上述结构下,若驱动轴23旋转,第一活塞53就按照从图9 (A)到图9(H)的顺序 进行偏心旋转。并且,伴随该偏心旋转,已经由吸入管32被导入的低压制冷剂在第一低级 侧压缩室61及第二低级侧压缩室62中被压缩。从第一低级侧压缩室61及第二低级侧压 缩室62喷出的制冷剂流入中压连接管33。第二机构部25由与第一机构部24相同的机械要素构成。第二机构部25是以与 第一机构部24之间夹着下述中部板41并与第一机构部24成为上下反转的状态设置好的。具体来说,第二机构部25包括固定在壳体21上的作为固定部件的第二汽缸56 以及具有环状第二活塞57并由驱动轴23驱动的第二可动部件55。第二机构部25被设置 为下述可动侧镜板部55a的背面朝向第一机构部24 —侧。第二汽缸56具有圆盘状固定侧镜板部56a、从固定侧镜板部56a下表面的靠内侧 位置开始向下方突出的环状内侧汽缸部56b以及从固定侧镜板部56a下表面的外周部开始 向下方突出的环状外侧汽缸部56c。第二汽缸56在内侧汽缸部56b和外侧汽缸部56c之间 具有环状第二汽缸室58。
18
另一方面,第二可动部件55具有圆盘状可动侧镜板部55a、上述第二活塞57以及 从可动侧镜板部55a上表面的内周端部朝上方突出的环状突出部55b。可动侧镜板部55a 与固定侧镜板部56a —起面向第二汽缸室58。第二活塞57从可动侧镜板部55a上表面的 略靠外周的位置开始向上方突出。第二活塞57相对第二汽缸56偏心并被收纳在第二汽缸 室58中,将第二汽缸室58划分成外侧的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和内侧的第二高级侧压缩室 64。第二偏心部23c嵌入环状突出部55b中。第二可动部件55随着驱动轴23的旋转以主 轴部23a的轴心为中心进行偏心旋转。此外,在第二机构部25中,虽然在环状突出部55b 和内侧汽缸部56b之间形成有空间100,但在该空间100中不进行制冷剂的压缩。还有,第二机构部25具有从内侧汽缸部56b的外周面延伸到外侧汽缸部56c的内 周面的叶片45。叶片45与第二汽缸56成为一体。叶片45布置在第二汽缸室58中,将第 一高级侧压缩室63划分为低压室63a和高压室63b,并将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划分为低压 室64a和高压室64b。叶片45插通具有“C”字形形状的第二活塞57的断开处,该“C”字形 形状是将环状的一部分切掉后形成的。还有,半圆形衬套46、46夹着叶片45嵌合在第二活 塞57的断开处。衬套46、46构成为相对第二活塞57的端面自由摇动。由此,第二活塞57 能够在叶片45的延伸方向上进退,且能与衬套46、46 —起摇动。在第二机构部25上连接着中压连接管33。中压连接管33与形成在固定侧镜板部 56a的第二连接通路87连接。第二连接通路87的入口侧在固定侧镜板部56a的径向上延 伸,中途朝下方弯折,出口侧在固定侧镜板部56a的轴向上延伸。第二连接通路87的出口 端朝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和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开放。还有,在第二机构部25中,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外侧的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喷出的 外侧喷出口 75、使制冷剂从内侧的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喷出的内侧喷出口 76以及外侧喷 出口 75及内侧喷出口 76的开口所朝向的第二喷出空间47。外侧喷出口 75使第一高级侧 压缩室63的高压室63b与第二喷出空间47连通。在外侧喷出口 75设置有第三喷出阀77。 另一方面,内侧喷出口 76使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的高压室64b与第二喷出空间47连通。 在内侧喷出口 76设置有第四喷出阀78。第二喷出空间47经由内部空间37与喷出管31连
ο在上述结构下,若驱动轴23旋转,第二活塞57就与第一活塞53同样地进行偏心 旋转。并且,伴随该偏心旋转,已经由中压连接管33被导入的中压制冷剂在第一高级侧压 缩室63及第二高级侧压缩室64中被压缩。从第一高级侧压缩室63及第二高级侧压缩室 64喷出的制冷剂流入喷出管31。还有,在本实施方式即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中部板41设置有由第一 推压部80和第二推压部90构成的推压机构80、90。此外,因为各个推压部80、90的结构与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其它实施方式)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成为下述结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填充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也可以是除二氧化碳以外 的制冷剂(例如,碳氟化合物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机20构成使用碳氟化合物制 冷剂的压缩机。使用碳氟化合物制冷剂的压缩机20被设计成高级侧压缩室63、64与低级 侧压缩室61、62的吸入容积比成为比使用二氧化碳的压缩机的所述吸入容积比小的值(例
19如,0. 7)。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也可以利用气液分离器40获得被送往压 缩机20的中压气态制冷剂。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压缩机20也可以是低压圆顶型压缩机。还有,就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而言,在第一机构部24和第二机构部 25中可以仅在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 也可以仅在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95。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机构部24、25之一也可以是在可动部件51、52、55、56和 固定部件51、52、55、56上没有镜板部的这一类型的机构部(例如,旋转式流体机械)。在这 种情况下,在具有镜板部的那个机构部24、25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 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还有,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机构30也可以只有一个机构部24、25。还有,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机构部24、25中的一机构部或这两个机构部24、25 可以由涡旋式流体机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涡旋式流体机械的动涡旋盘52、56的背面 一侧形成有中压背压室85、95。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 对象或它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制。_产业实用性-综上所述,本发明对进行制冷剂 两级压缩的压缩机及设有该压缩机的制冷装置 很有用。
权利要求
一种压缩机,包括形成有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高级侧压缩室(63、64)并由高级侧压缩室(63、64)进一步对已由低级侧压缩室(61、62)压缩了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30);所述压缩机在连接着用来将制冷剂回路(10)中的中压制冷剂向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高级侧压缩室(63、64)之间注入的中间注入通路(18)的状态下设置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30)构成为具有在基端侧设置有面向所述压缩室(61~64)的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固定部件(51、52、55、56)以及在基端侧设置有隔着该压缩室(61~64)与该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相向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可动部件(51、52、55、56),让该可动部件(51、52、55、56)偏心旋转,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所述压缩机构(30)进一步构成为具有与所述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相向地形成并与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的喷出侧连通的中压背压室(85、95),让该中压背压室(85、95)的内压作用于该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将所述可动部件(51、52、55、56)推压在所述固定部件(51、52、55、5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30)包括第一机构部(24)及第二机构部(25),该第一机构部(24)及第 二机构部(25)分别具有所述固定部件(51、52、55、56)及所述可动部件(51,52,55,56),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及所述第二机构部(25)中的至 少一机构部的可动侧镜板部(5l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缩机构(30)中,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及所述第二机构部(25)分别形成有 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和所述高级侧压缩室(63、64),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分别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及所述第二机构部(25)这 两个机构部的可动侧镜板部(5l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缩机构(30)中,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 所述高级侧压缩室(63、64)仅形成在所述第二机构部(25),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形成在所述第二机构部(25)的可动侧镜板部(55a、56a)的背面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也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 的背面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缩机构(30)中,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62)仅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 所述高级侧压缩室(63、64)仅形成在所述第二机构部(25),所述中压背压室(85、95)形成在所述第一机构部(24)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的背面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30)仅具有一对所述固定部件(51、52、55、56)及所述可动部件(51、.52、55、56),在该固定部件(51、52、55、56)的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与可动部件 (51、52、55、56)的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之间形成有所述低级侧压缩室(61、 62)和所述高级侧压缩室(63、6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构成为由所述压缩机构(30)对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压缩。
9.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冷装置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20)并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10),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0)中,设置有用来向所述压缩机(20)的高级侧压缩室(63、64) 导入中压制冷剂的中间注入通路(18)以及打开、关闭该中间注入通路(18)的开关机构 (16)。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及制冷装置。在包括压缩机构(30)的压缩机(20)中,在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与低级侧压缩室(61、62)连通的中压背压室(85、95)。该压缩机构(30)构成为相对于在基端侧设置有固定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固定部件(51、52、55、56)而言,边将在基端侧设置有可动侧镜板部(51a、52a、55a、56a)的可动部件(51、52、55、56)推压在固定部件(51、52、55、56)上,边让该可动部件(51、52、55、56)进行偏心旋转运动,由此来对制冷剂进行两级压缩。
文档编号F04C18/32GK101939548SQ20098010414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4日
发明者古庄和宏, 外岛隆造, 清水孝志, 芝本祥孝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