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02:10: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专利名称: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该增压器用于内燃发动机等。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No.4-72424 (JP-A-4-7242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No.4-8825 (JP-A-4-8825)、日本实用新 型公开 6-40908 (JP-Y-6-40908)、日本实用新型公开 62-35195 (JP-U-62-35195)、以及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8-284675 (JP-A-8-284675)描述了一种轴承装置,其中在配合于旋转 轴上的成对滚珠轴承的外圈之间设有诸如圈簧之类的弹性构件,由弹性构件的斥力产生 的预负荷施加于滚珠轴承,并且油膜减振器支撑滚珠轴承的外圈。另外,例如,日本专 利申请公开2002-369474(JP-A-2002-369474)描述了一种轴承装置,其中,在成对滚珠 轴承的内圈之间及其外圈之间均设有间隔件,以在滚珠轴承之间保持固定距离,并且通 过使外圈的端面抵靠于外壳侧的抵接部而使外圈在其轴向方向上受到约束。前一种轴承 装置和后一种轴承装置具有不同的使外环在轴向方向上定位的结构。换言之,在诸如前 一种轴承装置的、通过外圈之间的弹性构件施加预负荷的轴承装置中,由于弹性构件的 力将外圈(或者与外圈一体结合的构件)朝滚动元件挤压,所以有必要使外圈在其被推 出、即沿轴向方向向外的方向上不受约束。另一方面,在诸如不采用用于预负荷的弹性 元件的后一种轴承装置的轴承装置中,通常外圈沿轴向方向向外受到约束,以避免外圈 移位。对于旋转轴的高速旋转而言,优选地,要降低滚珠轴承的摩擦损失。然而,摩 擦损失随着预负荷而增加。同时,在超过100,OOOrpm的高速旋转范围内有必要通过油膜 减振器支撑滚珠轴承。为了满足这两个要求,在诸如JP-A-2002-369474中所描述的、 外圈之间不设有诸如弹簧的弹性构件的轴承装置中,与轴承箱分离地设有保持构件,滚 珠轴承的外圈配合于该保持构件,并且在保持构件与轴承箱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油膜。然 而,如果通过使外圈的外端表面沿外圈的轴向方向抵靠于轴承箱而使外圈受到约束,如 JP-A-2002-369474中的装置那样,则当外圈因油膜减振器的振动吸收效应而沿轴向方向 移位时,轴向力从轴承箱作用在轴承的外圈上。因此,从内圈经由滚动元件传递到外圈 的轴向力与从轴承箱侧作用在外圈上的力之间的冲突将不合适的轴向力作用在轴承上。 其结果是,有可能发生诸如外圈移位之类的不利后果,从而降低轴承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于高速旋转具有高适应性并具有高轴承耐久性的用 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包括一对滚珠轴承,所述一对 滚珠轴承设置在所述增压器的旋转轴上;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是与所述一对滚珠轴 承分离的部件,并且所述一对滚珠轴承的外圈配合于所述保持构件;轴承箱,所述轴承箱与所述保持构件组装在一起以形成油膜减振器,所述油膜减振器是用作为支撑所述外 圈的减振器的油膜;内圈间隔件,所述内圈间隔件设置在所述一对滚珠轴承的内圈之间 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所述内圈之间保持固定距离;以及外圈间隔件,所述外圈间隔件设 置在所述外圈之间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所述外圈之间保持固定距离。所述外圈在轴向方 向上位于所述保持构件的轴向端面的内侧并且以沿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束的状态配合于 所述保持构件。在根据本发明该方面的轴承装置中,内圈间隔件在轴承的内圈之间保持固定距 离,外圈间隔件在轴承的外圈之间保持固定距离。因此,能够通过将各个间隔件的尺寸 保持在轴向方向上的适当范围内而优化内圈和外圈的位置,从而降低滚珠轴承的摩擦损 失。由于轴承的外圈由油膜减振器支撑,所以还能够提高振动吸收效应。因此,能够 提高增压器对于高速旋转的适应性。另外,由于外圈位于保持构件的两个轴向端面的内 侧,所以当外圈沿轴向方向移位时,保持构件的端面抵靠于轴承箱。因此,轴承箱不与 外圈相接触。保持构件是与滚动轴承的外圈分离的部件,并且外圈以沿轴向方向向外不 受约束的状态配合于保持构件。因此,仅从内圈经由滚动元件向外圈上施加轴向力,并 且没有与该轴向力冲突的力从轴承箱侧作用在外圈上。因此,没有沿轴向方向的不合适 的力作用在滚珠轴承上,从而能够提高轴承的耐久性。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保持构件可以与外圈间隔件彼此一体形成。在 保持构件与外圈间隔件一体形成的构造中,能够防止保持构件与外圈间隔件之间的错 位。例如,当外圈间隔件配合在保持构件的内周中时,保持构件与外圈间隔件之间的位 置关系有可能改变。当轴向力频繁作用在外圈上时、当异物侵入保持构件与外圈间隔件 的配合表面之间时、或者当配合表面中发生腐蚀时,有可能发生位置关系的改变。然 而,通过一体形成保持构件和外圈间隔件,能够使保持构件与外圈间隔件之间的位置关 系保持恒定。因此,能够通过防止内圈与外圈的错位而提高轴承的耐久性。此外,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保持构件和外圈间隔件可形成为彼此分 离的部件,并且可以结合在一起以防止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根据该方面,由于保 持构件和外圈间隔件形成为彼此分离的部件,所以能够提高保持构件所用材料和外圈间 隔件所用材料的选择方面的自由度。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保持构件和外圈间隔件可通过压配合或收缩配 合而形成,以防止沿轴向方向的相对移位。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油膜可形成在保持构件与轴承箱之间的间隙 中,并且保持构件的外周和其轴向端面可经由形成有所述油膜的间隙面对轴承箱。根据 该方面,由于存在沿保持构件的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间隙,所以保持构件能够沿径向 方向和轴向方向平顺地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油膜减振器的振动吸收效应。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保持构件的轴向端面可由轴承箱保持。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间隙可形成在保持构件的外周及其轴向端面的 面对轴承箱的整个区域中。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增压器可以是涡轮增压器。在位于涡轮转子侧 的所述滚珠轴承与所述涡轮转子之间设有能够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的挡油环,在所述 挡油环中设有圆筒形部和从所述圆筒形部沿径向方向突出到外周的翼片。所述保持构件的位于所述涡轮转子侧的所述轴向端面与所述轴承箱之间的间隙定位于所述圆筒形部之 上。根据该方面,从保持构件的轴向端面与轴承箱之间的间隙中排出的润滑油落到挡油 环的圆筒形部上以冷却挡油环。然后,润滑油可以通过离心力从挡油环的翼片上甩到外 周。因此,能够防止可能因涡轮转子侧的热造成的轴承周围温度升高,并防止润滑油侵 入涡轮转子侧。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可将内圈间隔件与外圈间隔件的轴向尺寸设定 成防止在滚珠轴承上作用预负荷。在上述构造中,能够显著改善增压器对高速旋转的适 应性,同时能够使滚珠轴承的摩擦损失最小化。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轴承装置中,所述一对滚珠轴承可以是支撑径向负荷和向外 的轴向负荷的角接触轴承。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中,内圈之间的固定距离和外圈 之间的固定距离分别由内圈间隔件和外圈间隔件保持,并且轴承的外圈由油膜减振器支 撑。因此,能够通过抑制轴承的摩擦损失并通过提高振动吸收效应而改善增压器对高速 旋转的适应性。另外,保持构件和外圈是彼此分离的部件。外圈设置在保持构件的轴向 端面的内侧,并且以沿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束的状态配合于所述保持构件。因此,仅从 内圈经由滚动元件向外圈上施加轴向力,从而没有不合适的轴向力作用在滚珠轴承上。 因此,能够提高轴承的耐久性。


从结合附图的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它目 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似的标记用于指代相似的元件,并且其 中图1是沿增压器轴向方向的轴向横截面图,该增压器中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方 式的轴承装置;图2是图1中的增压器的轴承组件的放大图;图3是沿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以及图4是图1中涡轮转子侧的轴承附近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增压器1。增压器1构成 如下的增压器,其包括涡轮转子2,其设置在内燃发动机的排气道中;压缩机叶轮3, 其设置在内燃发动机的进气道中;以及涡轮轴4,其用作耦接涡轮转子2与压缩机叶轮3 以共同旋转的旋转轴。涡轮转子2和涡轮轴4彼此一体且同轴地形成。涡轮轴4是阶梯 轴,从涡轮转子2侧到压缩机叶轮3侧依次设有大直径部4a、中直径部4b以及小直径部 4c ο中直径部4b插入到增压器1的轴承箱5中,而小直径部4c延伸穿过轴承箱5并 插入到压缩机壳体(未示出)中。轴承箱5采用以下构造保持器5B借助诸如螺栓的 紧固装置接合于箱体5A的一端。一对轴承11和12配合到中直径部4b的外周上。轴 承11和12是滚珠轴承,分别包括内圈Ila和12a、外圈lib和12b、以及多个滚珠lie和12c,所述滚珠Ilc和12c分别设置在内圈Ila和12a与外圈lib和12b之间作为滚动元 件。更具体地,轴承11和12是沿一个方向支撑径向负荷和轴向负荷的角接触轴承。轴 承11和12的内圈Ila和12a配合在涡轮轴4上。涡轮轴4与各个内圈Ila和12a之间的 配合公差在过渡配合(介于紧配合与松配合之间)的范围内。轴承11支撑沿从压缩机叶 轮3到涡轮转子2的方向的轴向负荷,而轴承12支撑从涡轮转子2到压缩机叶轮3的轴 向负荷。在轴承11的内圈Ila与大直径部4a之间设有挡油环13。在内圈Ila与12a之 间设有衬套14作为内圈间隔件。轴环15和16以及压缩机叶轮3依次配合在小直径部4c 的外周上。小直径部4c端部处的外螺纹4d从压缩机叶轮3伸出。通过在外螺纹4d上 设置螺母17并拧紧螺母17,将挡油环13、内圈11a、衬套14、内圈12a、轴环15和16、 以及压缩机叶轮3保持在大直径部4a与螺母17之间的适当位置,并将它们各自保持在轴 向方向上的特定位置。因此,涡轮转子2、涡轮轴4、挡油环13、内圈11a、衬套14、内 圈12a、轴环15和16、压缩机叶轮3、以及螺母17构造成能够绕涡轮轴4的轴线CL 一 体旋转的旋转组件6。在大直径部4a和轴环16上分别设有密封环18和19,以密封涡轮 壳体与轴承箱之间的空间以及轴承箱与压缩机壳体之间的空间。各个轴承11和12的相应的外圈lib和12b与保持器20配合在一起。保持器20 与轴承箱5中的箱体5A的保持器容纳部5a配合在一起。轴承箱5的保持器5B附接于保 持器容纳部5a的开口端(压缩机叶轮3侧的一端)。这样,保持器20在涡轮轴4的轴向 方向上保持在轴承箱5的突起5b与保持器5B之间。应当注意,衬套14和保持器20均 为与轴承11和12分离的部件。因此,与用于内圈Ila和12a以及外圈lib和12b的轴 承钢等相比,衬套14和保持器20可以由较为低廉的材料制成。例如,衬套14和保持器 20可以由用于机械结构的碳钢制成。如图2中详细所示,保持器20采用以下构造用作保持构件的圆筒形外壳22设 置在外圈lib和12b的外周上,该外壳22与作为外圈间隔件的间隔件23—体结合,该间 隔件23伸到外壳22的内周侧并插置在外圈lib与12b之间。外壳22的轴向方向上的端 面22a和22b在轴向方向上位于外圈lib和12b外侧。换言之,外圈lib和12b以外圈 lib和12b在轴向方向上位于外壳22的端面22a和22b内侧的方式配合到保持器20。保 持器20与各个外圈lib和12b之间的配合公差在过渡配合(介于紧配合与松配合之间) 的范围内。间隔件23的两端抵靠外圈lib和12b。因此,外圈lib和12b在轴向方向上被 定位从而在轴向方向上在外圈lib与12b之间保持固定距离。这样,通过将轴承11和 12、衬套14和保持器20恰当地组装在一起而形成轴承组件7。通过将间隔件23的轴向 尺寸X和衬套14的轴向尺寸Y保持在适当范围内,可使内圈Ila和12a与外圈lib和 12b在轴向方向上的错位最小化。因此,将内圈Ila和12a以及外圈lib和12b保持在不 向内圈Ila和12a以及外圈lib和12b上作用预负荷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使涡轮轴 4的轴向方向上的游隙最小化并通过设定涡轮转子2与涡轮壳体之间的微小间隙以及压缩 机叶轮3与压缩机壳体之间的微小间隙而改善增压性能。这里,在外圈lib和12b的轴 向方向上的外侧不设置用于从外侧将外圈lib和12b保持于恰当空间的构件。换言之, 外圈lib和12b均以关于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束的状态配合于保持器20。另外,在外圈lib和12b之间不设置诸如弹簧的弹性构件来将外圈lib和12b沿轴向方向推出并向外圈 lib和12b施加预负荷。能够通过在没有预负荷的情况下组装轴承11和12而抑制轴承 11和12中的摩擦损失。在保持器20与轴承箱5之间设有微小间隙25。间隙25包括保持器20的外周侧 上的径向间隙25a、以及保持器20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处的轴向间隙25b和25c。径向 间隙25a延伸跨过保持器20的整个外周,而轴向间隙25b和25c分别延伸跨过保持器20 的整个端面22a和22b。换言之,当没有形成油膜(下面描述)时,保持器20能够相对 于轴承箱5沿径向方向自由移动与径向间隙25a相等的距离,并且还能够沿轴向方向自由 移动与轴向间隙25b和25c相等的距离。如图3所示,轴承箱5设有油道26,该油道26从轴承箱5的底面5c通向径向间 隙25a。润滑油经过油道26被供给并填充到径向间隙25a中以在保持器20与轴承箱5之 间形成油膜。油膜、保持器20以及轴承箱5构成油膜减振器8。外圈lib和12b通过油 膜减振器8来支撑。如上所述,能够通过设置油膜减振器8而有效地吸收轴承组件7的 振动。因此,能够改善增压器1对于超过100,OOOrpm的高速旋转范围的适应性。由于 沿保持器20的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设有间隙25a、25b和25c,所以保持器20能够相对于 轴承箱5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平稳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改善油膜减振器8的振动吸 收性。由于保持器20的端面22a和22b分别抵靠轴承箱5的突起5b和保持器5B,所 以抑制了轴承组件7沿轴向方向的振动。另外,由于外圈lib和12b位于保持器20的端 面22a和22b 二者的内侧,所以外圈lib和12b不会与轴承箱5直接接触。此外,保持器 20与外圈lib和12b是彼此分离的部件,并且外圈lib和12b以关于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 束的状态配合于保持器20。因此,外圈lib和12b仅随从内圈Ila和12a经由滚珠Ilc 和12c传递的轴向力而移位,因此没有不必要的外力沿轴向方向作用在轴承11和12上。 因此,提高了轴承11和12的耐久性。换言之,在于外圈之间设有用于预负荷的弹性构 件的常规轴承装置中,施加预负荷的前提是外圈关于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束。相反,本 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不存在这种前提,因为在外圈lib和12b之间不设置用于预负荷 的弹性构件。还可能约束外圈lib和12b防止其沿轴向方向向外移动。然而,虽然存在 以上可能性,但是外圈lib和12b仍然保持关于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束。这样,该轴承 装置与常规轴承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圈的位置结构,其中不设有用于预负荷的弹性构 件。另外,由于采用了带有油膜减振器8的支撑结构,在该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中允 许轴承组件7轴向位移,从而使得能够从轴承箱5侧向外圈lib和12b施加轴向力。为 了消除这种可能性,外圈lib和12b不受约束。应当注意,图1至图3中夸大了间隙25。间隙25的大小应当仅为形成油膜所 需的最小尺寸。由于油料从轴承箱5的底面向上供给到间隙25,所以能够用流入间隙25 中的润滑油的压力将保持器20抬起。因此,即使液压降低,也能够容易地确保油膜减振 器8的振动吸收效应。如图2所示,衬套14的两个端面14a、14b的直径小于衬套14的中央部14c的 直径。端面14a、14b的直径与内圈Ila和12a的直径大致相同。同时,在涡轮轴4的 中央部4b与衬套14配合的配合部中形成有凹部4e。凹部4e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比衬套14的中央部14c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短,并且凹部4e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位于衬套14中 央部14c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的内侧。此外,凹部4e的深度设定成尽可能浅。通过设 置这样的凹部4e,当将轴承11的内圈Ila与涡轮轴4组装在一起时,内圈Ila能够容易 地在凹部4e中移动。因此,能够顺利地组装内圈11a。由于衬套14的中央部14c具有 与凹部4e对应的大直径,并且由于中央部14c在凹部4e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侧上设有足够 的长度,所以能够增强涡轮轴4周围的刚度,并提高增压器1对于高速旋转的适应性。在保持器20的外周中形成两个环形槽30以形成完整的圆。在每个环形槽30 中,设有喷油孔31以向轴承11和12供给润滑油。这里,尽管图2中仅示出了轴承11 中的喷油孔31,但轴承12中也设有相同的喷油孔31。如图4所示,喷油孔31设置成使 得喷油孔31的中心线31a朝内圈Ila的抵靠衬套14的表面延伸。因此,形成油膜的部 分润滑油从喷油孔31供给到内圈Ila与衬套14的匹配表面及其周围区域。因此,与润 滑油直接喷洒到滚珠Ilc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润滑油的循环损失,从而提高增压效率。 同样的功能和优点也可应用于轴承12。另外,尤其是当涡轮转子2侧的喷油孔31如上述 那样形成时,能够通过用来自喷油孔31的润滑油吸收从涡轮转子2经由涡轮轴4传递到 轴承11和衬套14的热、而提高增压器1的冷却效率。如图4中清晰所示,挡油环13在圆筒形部13a的一端形成有盘形翼片13b。圆 筒形部13a的直径或者等于、或者小于内圈Ila的外径。同时,翼片13b的直径略小于 外圈lib的外径。保持器20的轴向方向上的端面22a与轴承箱5的突起5b之间的轴向 间隙25b位于挡油环13的圆筒形部13a的外周上。因此,从轴向间隙25b排出的润滑油 粘附在圆筒形部13a上、从圆筒形部13a向翼片13b移动同时冷却挡油环13、然后通过离 心力甩到翼片13b的外周。因此,能够防止润滑油进入涡轮壳体侧或排气道。从挡油环 13甩到轴承箱5内侧的润滑油经由轴承箱5的排出部27(图1和图3)排放。另外,供给 到轴承11和12的油经由保持器20的排出孔20a(图1和图2)排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以多种实施方式实施。例如,保持 器20可构造成使得外壳22和间隔件23是在后加工中组装的分离部件。在这种情况下, 优选地通过诸如压配合或收缩配合之类的结合方法将间隔件23与外壳22组装在一起, 使得间隔件23不能沿轴向方向相对于外壳22移位。本发明的轴承装置不仅能够应用于 涡轮增压器的旋转轴,而且能够应用于由内燃发动机的输出轴驱动的机械增压器的旋转 轴。滚珠轴承并不局限于角接触滚珠轴承,而是可以采用任何形式的滚珠轴承,只要该 轴承具有滚动构件设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的构造即可。虽然已经结合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或结构。相反,本发明意在覆盖各种变型和等效布置。另外, 虽然已经在多种示例性结合和构造示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个元件,但是包括更多、 更少或仅一个单独构件的其它结合和构造也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增压器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滚珠轴承,所述一对滚珠轴承设置在所述增压器的旋转轴上; 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是与所述一对滚珠轴承分离的部件,并且所述一对滚珠轴 承的外圈配合于所述保持构件;轴承箱,所述轴承箱与所述保持构件组装在一起以形成油膜减振器,所述油膜减振 器是用作为支撑所述外圈的减振器的油膜;内圈间隔件,所述内圈间隔件设置在所述一对滚珠轴承的内圈之间并且在轴向方向 上在所述内圈之间保持固定距离;以及外圈间隔件,所述外圈间隔件设置在所述外圈之间并且在轴向方向上在所述外圈之 间保持固定距离,其中,所述外圈在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保持构件的轴向端面的内侧并且以沿轴向方 向向外不受约束的状态配合于所述保持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外圈间隔件彼此一体形成。
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外圈间隔件形成为彼此 分离的部件并且组装到一起以防止彼此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和所述外圈间隔件通过压配合 或收缩配合而组装,以防止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移位。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油膜形成在所述保持构件与所述轴承箱之间的间隙中,并且所述保持构件的外周和所述轴向端面经由形成有所述油膜的所述间隙面对所述轴承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轴向端面由所述轴承箱保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间隙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的所述外周和 所述轴向端面面对所述轴承箱的整个区域中。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 所述增压器是涡轮增压器,在位于涡轮转子侧的所述滚珠轴承与所述涡轮转子之间设有与所述旋转轴一体旋转 的挡油环,在所述挡油环中设有圆筒形部和从所述圆筒形部沿径向方向突出到外周的翼片,并且所述保持构件的位于所述涡轮转子侧的所述轴向端面与所述轴承箱之间的间隙定位 于所述圆筒形部之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以不在所述滚珠轴承上作用预 负荷的方式设定所述内圈间隔件与所述外圈间隔件的轴向尺寸。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中,所述一对滚珠轴承是支撑径 向负荷和向外的轴向负荷的角接触轴承。
全文摘要
一种轴承装置,包括一对轴承(11,12),所述一对轴承(11,12)设置在增压器(1)的涡轮轴(4)上;外壳(22),所述外壳(22)是与所述一对轴承分离的部件,并且轴承的外圈(11b,12b)配合到外壳(22)中;轴承箱(5),所述轴承箱(5)与外壳组装在一起以形成油膜减振器(8);衬套(14),所述衬套(14)设置在轴承的内圈(11a,11b)之间以在轴向方向上在内圈之间保持固定距离(Y);以及间隔件(23),其设置在外圈之间以在轴向方向上在外圈之间保持固定距离(X),在该轴承装置中,外圈位于外壳的轴向端面(22a,22b)的内侧,并且外圈沿轴向方向向外不受约束。
文档编号F04D29/056GK102016325SQ200980115003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8日
发明者北田孝佳, 奥村刚史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