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吊扇衣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02:03: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专利名称:吊扇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供室内吊风扇防护,装饰用的吊扇衣。
用户停用吊扇时,为使吊扇免受烟尘侵染而又省去吊扇冬拆夏装环节,往往给其包上一层纸或布,但这样包扎烦琐,费时费料,且不美观。因吊扇叶片呈放射形,叶片又有柄端宽末端窄(称竹叶形叶片)的和柄端窄末端宽(称花瓣形叶片)的两大类型,要做件宜于套包且外形美观的吊扇衣有一定困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吊扇停用时能使吊扇免受烟尘侵染的防护、装饰装置,它能恰到好处地包住吊扇,有效地节省时间、材料,且有助于环境美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按照每台吊扇的类型和大小,用彩色布、化纤塑料膜或其他什么面料做好一个电机套和三个扇叶袋,然后在留有合理开口的前提下组合成叶片为竹叶形的吊扇衣和叶片为花瓣形的吊扇衣。用户套包吊扇时,让吊扇从开口进入吊扇衣,开口处用拉链、尼龙搭扣或其他什么方式合好口,吊扇就被保护、装饰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图8中的粗黑线为吊扇进出吊扇衣的开口。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吊扇衣的主体部件——电机套侧视图,电机套由上罩①和下托②组成,上罩做成开有直口③的倒漏斗形,下托做成圆盆形。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叶片为竹叶形的吊扇衣部件——扇叶袋俯视图。这种扇叶袋由两片形如图5的同样大小的面料在留有合理开口(开口留法后面具体说明)的前提下周边缝合而成。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叶片为花瓣形的吊扇衣部件——扇叶袋俯视图,制作方法同上。上述两种扇叶袋的柄端虚线都是其上下面料片分别与电机套上罩、下托的缝合线。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叶片为竹叶形的吊扇衣俯视图。这种吊扇衣由一个
图1所示的电机套和三个形如图5的扇叶袋组成。扇叶袋⑦与电机套组合时应与电机套共同留有开口④(A到B)和开口⑤(C到D),扇叶袋⑧、⑨与电机套组合时应与之共同留有开口⑥(E到F),其他周边应上下面料缝合,套包这种吊扇时,一个叶片插入开口⑥经过电机套和开口④、⑤进入扇叶袋⑦,同时电机经开口⑥进入电机套,吊扇柄(电机轴)经过直缝⑩到电机上罩中心漏斗口位置,另两个叶片也经开口⑥分别进入扇叶袋⑧和⑨,闭合开口④、⑤、⑥和直缝⑩,吊扇就被套包好了。前后历时只需3分钟。这种吊扇衣也可做成形如图3(俯视图)的无叶柄形式。这时只需留开口(11)(G到H)和电机上罩的直缝,图4的开口(12)是图3开口(11)的侧视图。这种吊扇衣的电机套下托应留有三个等距离的开口(13),开口(13)与下托盆口所在平面成10度夹角。无柄扇叶袋上下面料口沿与此开口上下沿缝合即可。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叶片为花瓣形的吊扇衣的俯视图。这种吊扇衣也是由一个如
图1所示的电机套和三个如图7所示的扇叶袋组合而成。组合的方式与叶片为竹叶形的吊扇衣的组合方式相仿,只是开口留法不同。由于扇叶片形式所限,只能留开口(14)(M到N)和开口(15)(P到Q)。套包这种吊扇时,先将一个叶片插入开口(15)经电机套和开口(14)进入扇叶袋(17),同时电机经开口(15)(扇柄经上罩直缝(20)进入中心)进入电机套,也在同时另两叶片经开口(15)进入扇叶袋(18)和(19),闭合开口(14)(15)和直缝(20)即可。图8是这种吊扇衣的侧视图,开口(16)是开口(15)的侧视图。
权利要求1.一种供吊风扇防护、装饰用的吊扇衣,该吊扇衣的特征在于由一个电机套和三个扇叶袋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扇衣,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电机套,电机套由上罩和下托组成,上罩做成留有直口的倒漏斗形,下托做成圆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吊扇衣,其特征在于有三个扇叶袋相组合,如果吊扇叶片是柄端宽末端窄的竹叶形,或两端一样宽的叶片,则应配以叶片为竹叶形的扇叶袋,如果叶片为柄端窄末端宽的花瓣形,则应配以叶片为花瓣形的扇叶袋。
专利摘要吊扇衣,是一种供吊风扇停用时防护、装饰用的装置。它能使吊扇免受烟尘侵染,省略吊扇冬拆夏装环节和美化环境。它由一个电机套和三个扇叶袋组成。根据扇叶形状分为叶片为竹叶形(包括无叶柄的)的吊扇衣和叶片为花瓣形的吊扇衣两大类。两类吊扇衣都有特定的开口方式,开口处采取适当方式合口。
文档编号F04D29/00GK2072163SQ88218189
公开日1991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1988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1988年7月15日
发明者单觉民 申请人:单觉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