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1: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管柱 适用于 下注 油水 分离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水分离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


背景技术:

2.随着油田的深入开发,地层能量逐渐递减,为了补充地层能量,油田采用精细注水开发日趋迫切,因此同井抽注技术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目前,同井抽注管柱较为复杂,同时只能满足采油层在上,注水层在下的油藏条件。
3.公开号为cn101187305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单管同井抽注工艺系统,采用便于修井的单管柱结构,管柱能够承受注水高压,而且产水量大,满足油田实际要求;还能够有效地避免了电泵机组和大通径钢管内壁之间的相对转动而保证小扁电缆不被损坏。
4.但上述方案不能在采油层在下、两个或多个注水层在上等较为复杂的油藏条件下实施同井抽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使用方便,能够在较为复杂的油藏条件下实施同井抽注。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提供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包括管柱,所述管柱内设有互不连通的注水层、采油层;所述管柱内还设有注水流道和油液举升流道;所述注水流道的流入端、流出端分别与外界、所述注水层相连通;所述油液举升流道的流入端、流出端分别与所述采油层、外界相连通,所述油液举升流道上设有举升驱动机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管柱能够通过注水流道将地面的水注入至注水层中,同时管柱还能够通过油液举升流道、举升驱动机构将油田中的产出液从采油层流动至井口处,能够用于注水层在上、采油层在下的同井合采的油藏条件。
9.优选地,所述注水流道包括第一管道和与第一管道连接且连通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注水层相连通;所述油液举升流道包括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与第四管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三管道的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采油层相连通;所述举升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三管道上;所述第二管道插接于所述第四管道内构成双层油管结构。
10.优选地,所述双层油管结构上插接有若干测调管件,所述测调管件位于注水层处且与注水层相连通。测调管件的设置,能够按需下入配套测调仪器进行监测和流量监控。
11.优选地,所述测调管件包括第一测调管段和插接于所述第一测调管段内的第二测调管段,所述第二测调管段上设有水嘴,所述水嘴伸出所述第一测调管段后与注水层相连通。
12.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机构。第一阀门机构的设置,使得流入第一
管道的液体流量能够得到控制。
13.优选地,所述举升驱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三管道上的第二阀门机构、电泵机组。
14.优选地,所述管柱内还设有环空层,所述注水层、采油层均不与所述环空层相连通,所述第三管道与第四管道相连通的一端位于所述环空层内。
15.优选地,所述管柱内设有多个第三密封件,相邻的第三密封件与管柱内壁构成所述注水层。其中,两个第三密封件分别构成注水层上下两端的密封。
16.优选地,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套接于所述双层油管结构上的密封圈,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管柱内壁的封隔器,所述封隔器与密封圈相抵接。
17.优选地,位于所述采油层一端的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用于供油液流入的通孔。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管柱能够通过注水流道将地面的水注入至注水层中,同时管柱还能够通过油液举升流道、举升驱动机构将油田中的产出液从采油层流动至井口处,能够用于注水层在上、采油层在下的同井合采的油藏条件。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注水流道和油液举升流道的液体流动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测调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0024]1‑
管柱,11

环空层,12

注水层,13

采油层,2

注水流道,21

第一管道,211

第一油管,212

管内对接密封,213

第三油管,3

油液举升流道,31

第三管道,311

第二油管,312

y型接头,313

y型接头配套工作筒,4

举升驱动机构,41

第二阀门机构,42

电泵机组,43

第一液控管线,44

电泵电缆,5

双层油管结构,51

第二管道,52

第四管道,521

通孔,6

测调管件,61

第一测调管段,62

第二测调管段,63

水嘴,7

第一阀门机构,71

第二液控管线,8

第一密封件,9

第二密封件,10

第三密封件,101

密封圈,102

封隔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7]
实施例1
[0028]
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采下注上的同井抽注管柱的第一实施
例,包括管柱1,管柱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互不连通的环空层11、注水层12、采油层13,其中注水层12可设置多个,多个注水层12之间也互不连通;管柱1内沿管柱延伸方向上插设有注水流道2和油液举升流道3。
[0029]
其中,注水流道2包括第一管道21和第二管道51,第一管道21的一端与第二管道51的一端连接且连通,第一管道21的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第二管道51的另一端与注水层12相连通。油液举升流道3包括第三管道31和第四管道52,第三管道31的一端与第四管道52的一端相连通,第三管道31的另一端与外界相连通,第四管道52的另一端与采油层13相连通;第三管道31与第四管道52相连通的一端位于环空层11内;第二管道51插接于第四管道52内构成双层油管结构5,即第二管道51构成双层油管结构5的内管,第四管道52构成双层油管结构5的外管;举升驱动机构4位于环空层11内且与第三管道31连接。位于采油层13一端的第四管道52上设有用于供油液流入的通孔521。
[0030]
其中,双层油管结构5上插接有多个测调管件6,测调管件6位于注水层12处且与注水层12相连通。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测调管件6包括第一测调管段61和插接于第一测调管段61内的第二测调管段62,第二测调管段62上设有水嘴63,水嘴63伸出第一测调管段61后与注水层12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测调管段61与第四管道52连接且连通,第二测调管段62与第二管道51连接且连通。
[0031]
还有,第一管道21上设有第一阀门机构7。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机构7为深井安全阀,深井安全阀上连接有第二液控管线71,第二液控管线71的一端与深井安全阀相连,另一端引至管柱1上端井口处。
[0032]
其中,举升驱动机构4包括设于第三管道31上的第二阀门机构41、电泵机组42。本实施中举升驱动机构4还包括第一液控管线43和电泵电缆44,第一液控管线43的一端与第二阀门机构41相连,另一端引至管柱1上端井口处,第二阀门机构41为深井安全阀;电泵电缆44的一端与电泵机组42相连,另一端引至管柱1上端井口处。
[0033]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21包括第一油管211、第三油管213,第一油管211与第三油管213的一端通过管内对接密封212连接且连通,第三油管213的另一端与第二管道51连接且连通;第三管道31包括第二油管311、y型接头312、y型接头配套工作筒313,其中y型接头312倒置,y型接头312的上端接口与第二油管311连接且连通,y型接头312下端的其中一个接口与y型接头配套工作筒313的一端连接,y型接头配套工作筒313的另一端与第三油管213上端连接,y型接头312下端的另一个接口通过油管管件依次连接第二阀门机构41、电泵机组42。第一阀门机构7位于第三油管213上。还有,本实施例中第一油管211为小直径油管,第二油管311为大直径油管。
[0034]
使用时,如图2所示,将管柱1的采油层13插入油田中,然后启动电泵机组42,油田中的产出液通过通孔521进入第四管道52、第一测调管段61并流动至环空层11中,然后再依次通过电泵机组42、第二阀门机构41、y接头312、第二油管311流动至井口处。而地面的水则依次通过第一油管211、管内对接密封212、第三油管213、第一阀门机构7、第二管道51、第二测调管段62、水嘴63流动至注水层12处。
[0035]
实施例2
[003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管柱1内设置有第一密封件8、第二密封件9、第三密封件10,通过第一密封件8、第二密封件9、第三密封件10以及管柱
1内壁构成环空层11。其中,第一密封件8构成环空层11的上端密封,第二密封件9与第三密封件10构成环空层11的下端密封;即,在管柱1内第一密封件8与第二密封件9之间的空间为环空层11。如图1至图2所示,第一密封件8位于第一油管211、第二油管311处,且与管柱1内壁连接;第一密封件8为esp封隔器。第三油管213与双层油管结构5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9连接,第三密封件10位于第二密封件9的下方。第二密封件9为定位密封。
[0037]
还有,管柱1内设置有多个第三密封件10,通过相邻的第三密封件10以及管柱1内壁构成多个互不连通的注水层12,其中,两个相邻的第三密封件10分别构成注水层12上下两端的密封;即,在管柱1内相邻的第三密封件10之间的空间均为注水层12。具体地,第三密封件10包括套接于双层油管结构5上的密封圈101,还包括连接于管柱1内壁的封隔器102,封隔器102与密封圈101相抵接。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注水层12。
[0038]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