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层改造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2021-10-23 01: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改造 装置 特别 公开 方法


1.本公开涉及储层改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储层改造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的孔、缝、洞发育程度不均、搭配方式多样,储集空间类型复杂,且具有埋藏深、高温、高压、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通常需要对储层进行改造后再进行开采。
3.储层改造方法通常包括:以地质资料为基础,分析施工层段缝洞发育、油气显示、储层物性、储层污染、测井解释成果等因素,根据上述因素决定如何分层分段,使得物性相近或一致的层段合层,从而集中优质储层段,对同类储层进行集中改造。
4.然而,上述储层改造方法中,对具有不同特性的储层的改造过程针对性差,从而储层改造的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改造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目前常用的储层改造方法分层分段的准确性差,进而影响储层的针对性改造的改造效果的问题。
6.该技术方案如下:
7.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层改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8.基于储层中的测试储层段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产量数据和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包括多项影响因素对应的录测井数据;
9.获取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
10.将该测试储层段的每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11.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对该测试储层段进行分类;
12.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将各类别与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为储层改造图版;
13.获取该储层中的目标储层段的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包括各项该主控因素对应的数据;
14.对于该目标储层段,将每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15.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以及储层改造图版,对该目标储层段进行改造。
16.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多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效厚度、储层垂厚、ⅰ ⅱ比例、井斜角、漏失量、全烃、深浅电阻率比、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储能系数、补偿声波、补偿密度、深浅电阻率差、自然伽马、深侧向和浅侧向。
17.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产量数据、该第一路测井数据以及该第二录测井数据均已进行无因次化处理。
18.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包括:
19.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将对任一测试储层段改造效果最好的工艺获取为该测试储层段的目标改造工艺。
20.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包括:采用多种酸液组合注入。
21.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包括:采用前置液和酸液交替注入。
22.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层改造装置,该装置包括:
23.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基于储层中的测试储层段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产量数据和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包括多项影响因素对应的录测井数据;
24.权重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
25.储层改造系数获取模块,用于将该测试储层段的每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26.分类模块,用于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对该测试储层段进行分类;
27.储层改造图版获取模块,用于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将各类别与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为储层改造图版;
28.该数据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该储层中的目标储层段的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包括各项该主控因素对应的数据;
29.该储层改造系数获取模块,还用于对于该目标储层段,将每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30.储层改造模块,用于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以及储层改造图版,对该目标储层段进行改造。
31.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多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效厚度、储层垂厚、ⅰ ⅱ比例、井斜角、漏失量、全烃、深浅电阻率比、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储能系数、补偿声波、补偿密度、深浅电阻率差、自然伽马、深侧向和浅侧向。
32.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数据获取模块还用于:对该产量数据、该第一路测井数据以及该第二录测井数据均进行无因次化处理。
33.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储层改造图版获取模块,用于:
34.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将对任一测试储层段改造效果最好的工艺获取为该测试储层段的目标改造工艺。
35.本公开通过对各测试储层段的产量数据和第一录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并基于此获取储层改造系数。基于各储层改造系数对应的储层改造工艺,生成储层改造图版。对于待改造的目标储层段,基于其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以及上述储层改造图版对其进行改造,也即是对具有不同特性的储层进行针对性的改造,进而可以提高储层的导流能力。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方法的流程图;
38.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方法的流程图;
39.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系数剖面图;
40.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3.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设备,该实施例包括:
44.101、基于储层中的测试储层段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产量数据和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包括多项影响因素对应的录测井数据。
45.102、获取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
46.103、将该测试储层段的每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47.104、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对该测试储层段进行分类。
48.105、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将各类别与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为储层改造图版。
49.106、获取该储层中的目标储层段的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包括各项该主控因素对应的数据。
50.107、对于该目标储层段,将每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51.108、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以及储层改造图版,对该目标储层段进行改造。
52.本公开通过对各测试储层段的产量数据和第一录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并基于此获取储层改造系数。基于各储层改造系数对应的储层改造工艺,生成储层改造图版。对于待改造的目标储层段,基于其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以及上述储层改造图版对其进行改造,也即是对具有不同特性的储层进行针对性的改造,进而可以提高储层的导流能力。
53.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多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效厚度、储层垂厚、ⅰ ⅱ比例、井斜角、漏失量、全烃、深浅电阻率比、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储能系数、补偿声波、补偿密度、深浅电阻率差、自然伽马、深侧向和浅侧向。
54.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产量数据、该第一路测井数据以及该第二录测井数据均已进行无因次化处理。
55.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包括:
56.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将对任一测试储层段改造效果最好的工艺获取为该测试储层段的目标改造工艺。
57.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包括:采用多种酸液组合注入。
58.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包括:采用前置液和酸液交替注入。
59.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0.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2,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设备,该实施例包括:
61.201、基于储层中的测试储层段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产量数据和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
62.其中,该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包括多项影响因素对应的录测井数据。
63.在上述储层中,一部分储层段处于已开发状态,其各项参数以及产量可以被获知,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测试储层段。在该测试储层段中,选取多个已知各项参数和产量数据的点为样本点。另一部分储层段处于未开发状态,待确定改造方案,也即是待改造的目标储层段。
64.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多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效厚度、储层垂厚、ⅰ ⅱ比例、井斜角、漏失量、全烃、深浅电阻率比、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储能系数、补偿声波、补偿密度、深浅电阻率差、自然伽马、深侧向和浅侧向。
65.其中,有效厚度是指油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油层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可动油的储集层的厚度。储层垂厚是指在开采条件下由地面到储层的垂直高度。ⅰ ⅱ比例是指在测井解释中i、ii类储层厚度占总储层厚度的比例。井斜角是指油水井中某点的中轴线与地球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其范围为0
°
~180
°
,用来指示井眼轨迹的斜度。
66.漏失量是指钻井过程中漏失的钻井液体积。全烃是指录井测试获得的含烃量。深浅电阻率比是指测井中深电阻率与浅电阻率比值。孔隙度是指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渗透率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是表征土或岩石本身传导液体能力的参数。含水饱和度是指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67.储能系数是指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反应储层含油或气的富集程度的量。补偿声波是指所钻开地层的声速。补偿密度是在地质钻孔中反映岩层密度的量。深浅电阻率差是指双侧向测井中深浅电阻率的差。自然伽马是指用伽马射线探测器测量地层中总的自然伽马射线强度。深侧向是指双侧向测井中深侧向的电阻率。浅侧向是指双侧向测井中浅侧向的电阻率。
68.当然,上述多项录测井数据还可以包括其他影响因素,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9.请参见表1,表1所示的某碳酸盐岩气藏措施井地质参数统计表,表1中展示了上述多项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影响因素,本实施例仅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70.表1
[0071][0072][0073]
202、对该产量数据和该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进行无因次化处理。
[0074]
其中,上述无因次化处理的目的是:使上述数据在后续的数学计算过程不受单位制的影响和限制,便于后续计算不同影响因素对应的数据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并对上述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使后续的计算具有普遍意义,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0075]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无因次化处理过程包括:
[0076]
2021、获取每项第一录测井数据的多个样本点的平均数。
[0077]
例如,对于有效厚度,将各样本点的有效厚度数据取平均数即可,其他影响因素的平均数的获取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0078]
2022、对于每种数据,将每个样本点的数值除以该数据的平均数,得到该每个样本点的无因次化处理后的数据。
[0079]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基于下述公式(1)进行无因次化处理:
[0080][0081]
其中,x
j
(k)表示无因次化处理后的数据;
[0082]
x
j
(k)表示产量数据或第一录测井数据;
[0083]
表示产量数据或第一录测井数据的平均数;
[0084]
m表示样本点个数;
[0085]
n表示影响因素个数。
[0086]
例如,对于有效厚度,将各样本点的有效厚度数据除以有效厚度对应的平均数即可,其他影响因素的数据处理过程与此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0087]
请参见表2,表2所示的某碳酸盐岩气藏措施井地质参数无因次化统计表,表2中展示了上述多项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影响因素,本实施例仅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0088]
表2
[0089][0090]
203、获取经过无因次化处理过的产量数据与各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之间的第一相关系数。
[0091]
上述第一相关系数用于表征产量数据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获取经过无因次化处理过的产量数据与各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之间的第一相关系数,包括:
[0092]
基于下述公式(2)计算该第一相关系数:
[0093][0094]
其中,r
ab
表示该第一相关系数;
[0095]
x
a
表示产量数据;
[0096]
x
b
表示一项或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
[0097]
j表示样本点的序号;
[0098]
m表示样本点的总个数;
[0099]
avg表示平均数。
[0100]
204、将第一相关系数大于预设阈值的影响因素获取为主控因素。
[0101]
在该步骤中,从多个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对产量影响程度最大的若干项影响因素,也即是主控因素,该主控因素可以应用于后续目标储层段中录测井数据的采集中,从而减少数据采集的工作量。
[0102]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多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效厚度、储层垂厚、ⅰ ⅱ比例、井斜角、漏失量、全烃、深浅电阻率比、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以及储能系数。
[0103]
205、获取经过无因次化处理过的产量数据与各项主控因素对应的第一录测井数据之间的第二相关系数。
[0104]
其中,该第二相关系数体现了各项主控因素综合起来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基于下述公式(3)计算该第一相关系数:
[0105][0106]
其中,r
ab
表示该第一相关系数;
[0107]
x
a
表示产量数据;
[0108]
x
b
表示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
[0109]
j表示样本点的序号;
[0110]
m表示样本点的总个数;
[0111]
avg表示平均数。
[0112]
206、获取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
[0113]
具体地,可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每项该第一相关系数和该第二相关系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各项主控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权重。
[0114]
上述影响权重能够表示各项主控因素在对产量影响中的权重。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该第一相关系数和该第二相关系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各项影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权重,包括:
[0115]
基于下述公式(4)计算该影响权重:
[0116][0117]
式中:i
vip,j
表示影响因素t对测试产量的影响权重;
[0118]
p为自变量个数;
[0119]
r(y,t1,t2,

t
m
)表示第二相关系数;
[0120]
r(y,t
j
)表示第一相关系数;
[0121]
w
j
表示测试导流能力。
[0122]
207、将该测试储层段的每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0123]
其中,该储层改造系数能够量化的评价储层的剖面品质,通过储层改造系数的计算,能够达到量化评价非均质储层段、指导大斜度井水平井精细分层分段的目的。
[0124]
该方法能够用于量化评价储层改造品质及其非均质性,克服大斜度井水平井改造施工跨度大、层段改造针对性差的难点,明确立不同品质储层的改造工程目标,为大斜度井水平井精细分层分段及针对性改造工艺提供依据。
[0125]
例如,请参见图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系数剖面图,基于该剖面图,能够直观的观察该储层中各深度的储层改造系数。
[0126]
208、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对该测试储层段进行分类。
[0127]
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发育,但非均质性较强,在不同相带、不同区块储层均存在差异,单井之间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极大。因此,储层改造系数与储层特性一一对应,并可以
作为改造工艺选择的依据。例如,储层改造系数≥1.2的优质储层,储层特点为高孔高渗或天然缝洞发育,由于储层滤失较大,钻完井过程中对储层的伤害较大,改造以降滤失,解除近井地带伤害,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为目标。
[0128]
储层改造系数0.5~1.2的中等储层,天然缝洞欠发育,主要的改造目的为人为形成的酸蚀裂缝延伸沟通天然裂缝来提高储层渗透能力。
[0129]
储层改造系数<0.5的低品质储层,天然缝洞不发育,主要的改造目的为通过不断交替注入尽可能地提高酸蚀裂缝长度,同时提高近井地带的导流能力。
[0130]
209、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将各类别与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为储层改造图版。
[0131]
其中,该目标改造工艺的选择可以是基于不同的方式。该储层改造图版可以用于对待改造的目标储层段的改造工艺选择过程中。
[0132]
具体地,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将对任一测试储层段改造效果最好的工艺获取为该测试储层段的目标改造工艺。
[0133]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包括:采用多种酸液组合注入。
[0134]
例如,储层改造系数≥1.2的优质储层,需要考虑酸压工艺,用以压开天然裂缝,利用酸液溶蚀解除钻完井液污染的伤害,同时沟通储层高孔、高渗通道。
[0135]
通过不同酸液导流能力实验,开展了多种酸液体系评价优选,实验表明高温胶凝酸和高温有机转向酸能有效刻蚀岩石,酸化后能在岩石表面形成沟槽,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尤其是高温胶凝酸在高闭合压力下还能保持25.16μm2
·
cm的导流能力值,大大改善了储层的渗透能力。这两种酸液体系对储层酸化效果较好,过酸后能形成较深的沟槽。请参见表3,表3是该类储层采用不同酸的酸化前后导流能力对比表。
[0136]
表3
[0137][0138]
又例如,对于储层改造系数为0.5~1.2的中等储层,由于储层温度较高,要形成长缝就要采用前置液对储层进行降温,降低胶凝酸、转向酸的反应速率,以使主体酸液体系能在前置液的降温作用下,反应时间更长,酸蚀裂缝延伸距离更长。
[0139]
因此开展了温胶凝酸、高温有机转向酸和自生酸按照不同组合顺序注入实验。即高温胶凝酸 自生酸 高温有机转向酸、自生酸 高温胶凝酸 高温有机转向酸和自生酸 高温有机转向酸 高温胶凝酸三种注入顺序分别与岩心反应,测试过酸后的导流能力,注入酸量保持恒定值,优选合适的酸液注入顺序。
[0140]
从酸刻蚀后的导流能力值来看,自生酸 高温胶凝酸 高温有机转向酸注入顺序能有效的刻蚀岩石,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在储层高闭合压力状态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导流能力,改善了油气渗流通道。请参见表4,表4是该类储层采用不同酸的酸化后的导流能力对比表。
[0141]
表4
[0142][0143]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包括:采用前置液和酸液交替注入。
[0144]
例如,对于储层改造系数<0.5的低品质储层,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技术主要是通过前置液与酸液的交替注入得以实现,通过前置液增加人工裂缝的缝长,实现有效控制动态裂缝的变化和液体的滤失,降低有效酸液浓度的目的,从而延长有效酸蚀作用距离。
[0145]
前置液和酸液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满足深度酸压工艺要求,尽可能产生较长的有效酸蚀裂缝,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满足高温储层的酸液缓蚀能力,与储层配伍,对储层伤害小。前置液主要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降低地层温度,减缓酸岩反应速度,达到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另一方面前置液本身具有造壁降滤作用,其滤失控制机理是:利用前置液进行造缝,并在裂缝壁面形成滤饼,从而控制液体滤失,在酸穿透前一级前置液形成的壁面滤饼,并形成酸蚀孔洞的这段短时间内,再次注入一级前置液,封堵前一级酸液溶蚀出的孔洞,同时形成新的降滤失滤饼,使后一级酸液在穿透这层滤饼之前的滤失得到控制。交替注入前置液和酸液,可以减少后续酸液在前级酸液形成的酸蚀孔洞内的迅速滤失,而使其在裂缝壁面上充分反应;其次,前置液的流变性能及其对滤失的控制,使酸岩反应的面容比减小,从而明显延缓酸岩反应速度。
[0146]
在交替注入大排量多级交替注入酸压中,第二段前置液注入时将充填第一段酸液所产生的蚓孔,这样第二段酸液注入时,如果要产生滤失,则需要先顶替掉蚓孔中充填的前置液。因此其滤失必然是在酸液到达蚓孔尖端时才开始产生,从而就存在一个滤失滞后。因此,定义酸液到达缝中某点的时间与酸液在此点开始产生滤失的时间差为滤失滞后时间。因单个蚓孔直径大小的数量级为10-3
mm,可将其视为毛管力孔道考虑,同时考虑粘滞力和毛管力,可以推导出考虑蚓孔效应的滤失速率计算公式:
[0147][0148]
其中,v
li
——滤失速度,m/min;
[0149]
c
ti
——酸液浓度,%;
[0150]
t——当前注液时间,min;
[0151]
t
i
——裂缝到达此处的时间,min;
[0152]
t
whi
——裂缝到达蚓孔的时间,min;
[0153]
r
wh
——蚓孔半径,m;
[0154]
μ1——酸液粘度,cp;
[0155]
μ2——前置液粘度,cp;
[0156]
d——蚓孔直径,m;
[0157]
p1——缝中压力,mpa;
[0158]
p2——蚓孔末端压力,mpa;
[0159]
p
c
——毛管压力,mpa;
[0160]
c——比例常数,无因次;
[0161]
a
f
——裂缝模型面积,m2;
[0162]
v
acid
——酸液体积,m3;
[0163]
c
acid
——酸液浓度,%;
[0164]
mr——被溶解岩石的分子量,无因次;
[0165]
df——分形维数,无因次;
[0166]
l
f
——裂缝长度,m;
[0167]
η——酸消耗摩尔数/岩石熔解摩尔数,无因次;
[0168]
f——岩石基质百分数,%;
[0169]
ρ
r
——被溶解岩石密度,kg/m3。
[0170]
对于交替注入工艺,由于采用前置液和酸液交替注入,酸液进入裂缝驱替前置液的过程是一个用低粘液体驱替高粘液体的过程。此时,在两种液体的界面上将产生粘滞指进。粘滞指进不仅有利于增加酸液在裂缝中的穿透距离,还有利于形成非均质的刻蚀形态。
[0171]
酸液指进系数定义为:fa=h
f
/h,
[0172]
其中,h
f
——最前端的裂缝宽度,m;
[0173]
h——缝口的裂缝宽度,m。
[0174]
根据体积平衡原理,可建立指进系数微分方程:
[0175][0176]
初始条件:t=t0;f
a
=0;
[0177]
边界条件:x=0;f
a
=1;t>t0(t0为注酸开始时刻);
[0178]
设定压裂液、酸液逐级交替注入。固定施工排量,假设施工时间为t1,t2,
……
,t
j

……
,t
n
,相应时间段的注入量也分别为v1=t1q0,v2=t2q0,
……
,v
j
=t
j
q0,
……
,vn=t
n
q0。
[0179]
第一级前置液
[0180]
总注入量
[0181]
滤失总量
[0182]
总余量:vqs=qt
n-i;
[0183]
其中,q
o
裂缝入口流量,m3/min;
[0184]
v——滤失速度,m/min;
[0185]
w——缝宽,m;
[0186]
u——缝中流体流速,m/min;
[0187]
f
a
——酸液指进系数;
[0188]
t0——开始注酸时刻,min;
[0189]
q——地面施工排量,m3/min;
[0190]
i——滤失总量,m3。
[0191]
第一级酸液:
[0192]
判断裂缝扩展情况:
[0193]
剩余酸量(vas) 剩余压裂液量(vqs)=裂缝总体积(vf)(假设生成物体积恰好等于酸反应掉体积)。
[0194]
若vas vqs>vf,则裂缝扩展,计算裂缝几何尺寸;
[0195]
若vas vqs<vf,则裂缝不扩展。
[0196]
总酸量:
[0197]
剩余酸量:
[0198]
其中,vafl——滤失量,m3。
[0199]
第二级前置液:
[0200]
判断裂缝是否扩展,若扩展,即v
as
v
qs
>v
f
,计算裂缝几何尺寸。x>δx,缝中流体为酸液,裂缝在腐蚀情况下扩展,断裂韧性为k
ica
,再计算滤失量及余量。
[0201]
滤失量:
[0202]
缝中余量:v
qs
=v
1-v
11
[0203]
酸液消耗:
[0204]
其中,v
l
——注入酸量,m3。
[0205]
以此类推,完成多级交替注入裂缝几何尺寸及酸滤失完毕时间。
[0206]
通过fracpt软件模拟了在400m3规模下2级交替注入不同前置液与酸液比例下的动态缝长与酸蚀缝长,根据结果,推荐前置液与酸液比例为1:2,排量5~6m3/min。请参见表5和表6,其中,表5为软件输入参数,表6为前置液与酸液不同比例模拟结果。
[0207]
表5
[0208][0209]
表6
[0210][0211]
210、获取该储层中的目标储层段的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包括各项该主控因素对应的数据。
[0212]
其中,该第二录测井数据为经过无因次化处理后的数据,其过程与第一录测井数据的无因次化处理过程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0213]
211、对于该目标储层段,将每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0214]
212、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以及储层改造图版,对该目标储层段进行改造。
[0215]
例如,应用上述方干计算高石梯-磨溪区块大斜度井/水平井单井储层改造系数,在改造完成后,应用无阻流量来检测改造结果。其与对应的单井计算无阻流量的相关系数
达到0.76。大斜度井/水平井储层改造过程中采用非放射性示踪剂产气剖面测试技术,解释得到了分层分段后的单井单段产气无阻流量与单井单段对应的储层改造系数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75,说明通过此储层品质量化评价方法计算得到的储层改造系数与现场非放射性示踪剂产气贡献解释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证实了此方法量化储层改造品质评价精度的可靠性。
[0216]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217]
本公开通过对各测试储层段的产量数据和第一录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并基于此获取储层改造系数。基于各储层改造系数对应的储层改造工艺,生成储层改造图版。对于待改造的目标储层段,基于其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以及上述储层改造图版对其进行改造,也即是对具有不同特性的储层进行针对性的改造,进而可以提高储层的导流能力。
[0218]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改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4,该装置包括:
[0219]
数据获取模块401,用于基于储层中的测试储层段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产量数据和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一录测井数据包括多项影响因素对应的录测井数据;
[0220]
权重获取模块402,用于获取影响该储层产量的主控因素以及各该主控因素对应的影响权重;
[0221]
储层改造系数获取模块403,用于将该测试储层段的每项第一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0222]
分类模块404,用于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对该测试储层段进行分类;
[0223]
储层改造图版获取模块405,用于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获取每一类别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将各类别与对应的目标改造工艺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为储层改造图版;
[0224]
该数据获取模块401,还用于获取该储层中的目标储层段的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该多项第二录测井数据包括各项该主控因素对应的数据;
[0225]
该储层改造系数获取模块403,还用于对于该目标储层段,将每项第二录测井数据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将乘积之和获取为储层改造系数;
[0226]
储层改造模块406,用于基于该储层改造系数以及储层改造图版,对该目标储层段进行改造。
[0227]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多项影响因素包括:有效厚度、储层垂厚、ⅰ ⅱ比例、井斜角、漏失量、全烃、深浅电阻率比、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储能系数、补偿声波、补偿密度、深浅电阻率差、自然伽马、深侧向和浅侧向。
[0228]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数据获取模块401还用于:对该产量数据、该第一路测井数据以及该第二录测井数据均进行无因次化处理。
[0229]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该储层改造图版获取模块405,用于:
[0230]
对每一类别的测试储层段中的多个测试样本点,采用多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改造,将对任一测试储层段改造效果最好的工艺获取为该测试储层段的目标改造工艺。
[0231]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
一一赘述。
[0232]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设备5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501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存储器502,其中,上述存储器502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上述至少一条指令由上述处理器501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储层改造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然,该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具有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键盘以及输入输出接口等部件,以便进行输入输出,该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包括其他用于实现设备功能的部件,在此不做赘述。
[0233]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上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0234]
上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