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薄型手表防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8-31 13: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手表 结构 防震 薄型
一种薄型手表防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型手表防震结构。



背景技术:

在手表的佩戴过程中,为了适应用户不同的生活场景及运动行为等,往往要求手表具有优良的防震功能,以避免因机芯受震荡造成的表针转动失灵甚至手表失效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手表的可靠使用。具体的,对于手表自身结构而言,正常工作的手表的各组件之间配合精密,手表性能与其装配可靠性密切相关,若手表的防震能力弱,易使得手表在日常使用因受震颤出现指示组件和机芯组件的松动移位,影响手表功能。而传统的薄型手表内部空间有限,无法设置复杂的减震结构和提供可靠的防震性能,使得薄型手表的防震性能较差,从而限制了薄型手表的应用场景,不利于提升薄型手表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因内部空间有限造成的减震机构不易设置,手表防震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兼顾手表厚度与防震性能的薄型手表防震结构。

一种薄型手表防震结构,包括表壳体、设于所述表壳体的顶部并与所述表壳体过盈配合的前圈以及设于所述表壳体的底部的后盖,所述表壳体、所述前圈以及所述后盖合围形成表内空间,所述表内空间中收容有机芯,该薄型手表防震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芯与所述表壳体之间的减震件;

所述减震件包括分别由弹性材料制成且相互卡接的下内罩和上内罩,所述下内罩的底部设有第一凸位,所述第一凸位与所述后盖轴向抵接配合构成第一减震区,所述下内罩的内壁与所述机芯的外壁接触构成第一接触区,所述上内罩的外壁设有第二凸位,所述第二凸位与所述表壳体的内壁抵接配合构成第二减震区,所述上内罩的内壁与所述机芯的外壁接触构成第二接触区;

所述第一减震区用于为所述机芯提供轴向防震保护,所述第二减震区用于为所述机芯提供径向防震保护;所述第一接触区及所述第二接触区用于柔性包覆所述机芯并为所述机芯提供减震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内罩的顶面向所述上内罩的中心方向凸起形成第三凸位,所述第三凸位的底面与所述机芯抵接以限定所述机芯沿轴向的位移并为所述机芯提供轴向减震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位、所述第二凸位以及所述第三凸位的横截面分别为圆弧状或波浪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位、所述第二凸位以及所述第三凸位的数量分别为三个或以上,各所述第一凸位沿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下内罩的底部,各所述第二凸位沿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上内罩的外壁,各所述第三凸位沿周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上内罩的内壁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内罩的周向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沿径向延伸并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凸位的第一镂空避位部,所述上内罩的周向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并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凸位的第二镂空避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内罩的底部设有第一圆台以及与所述第一圆台同心设置并设于所述第一圆台的外缘的第二圆台,所述第一圆台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圆台的高度,所述第三凸位设于所述第一圆台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圆台的底面与所述下内罩的顶面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台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圆台的顶部并向底部延伸、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圆台高度的限位缺口以及贯穿所述第二圆台的底部并向顶部延伸、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圆台高度的导向缺口,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导向缺口连通,所述限位缺口与所述第一圆台的底部空间连通以贯通所述上内罩的内外侧,所述下内罩的外壁上设有经由所述导向缺口进入所述限位缺口并与所述限位缺口限位配合的卡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缺口的深度与所述第二圆台的高度差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圆台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内罩上开设有贯穿所述上内罩的顶部并分别与所述导向缺口及所述限位缺口连通的避位孔,所述上内罩的外壁上对应所述避位孔的部位形成有可相对于所述避位孔摆动并部分倾斜嵌入所述避位孔的弹片,所述弹片的外侧壁设有所述第二凸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内罩和所述上内罩分别由非晶合金制成。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薄型手表防震结构,在机芯与表壳体之间设置由下内罩与上内罩构成的减震件,该减震件由弹性材料制成,通过下内罩上设置的第一凸位与后盖抵接配合,用以缓冲机芯及后盖受到的轴向冲击力,通过上内罩上设置的第二凸位与表壳体的抵接配合,用以缓冲机芯及表壳体受到的径向冲击力,且下壳体的内壁以及上壳体的内壁分别包覆并与机芯的外壁接触配合,实现了对机芯的防震保护,减震件仅占用机芯与表壳体之间的径向宽度,并不影响薄型手表的厚度,充分利用了薄型手表的表内空间,如此,仅需在机芯与表壳体之间设置减震件的预留位即可将减震件安装在薄型手表内,兼顾了手表的厚度与防震性能,降低了减震件的安装难度,有利于提升薄型手表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薄型手表防震结构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下内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内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下内罩与上内罩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兼顾手表厚度与防震性能的薄型手表防震结构10,该薄型手表防震结构10包括表壳体100、设于表壳体100的顶部并与表壳体100过盈配合的前圈200以及设于表壳体100的底部的后盖300,表壳体100、前圈200以及后盖300合围形成表内空间400,表内空间400中收容有机芯500。该薄型手表防震结构10还包括设置于机芯500与表壳体100之间的减震件600,即减震件600仅占用机芯500与表壳体100之间的径向宽度以充分利用薄型手表的表内空间400,以减小减震件600对薄型手表厚度的影响。需要在此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机芯500的径向是指沿机芯500的中部指向机芯500边缘的方向,轴向是指薄型手表的厚度方向,周向则是指以机芯500中部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其他实施例中可参考此解释。

减震件600包括分别由弹性材料制成且相互卡接的下内罩610和上内罩620,优选的,下内罩610和上内罩620分别由非晶合金制成,非晶合金可以是锆基非晶合金、铁基非晶合金、铜基非晶合金、钛基非晶合金以及钯基非晶合金中的一种,上述非晶合金的弹性极限可以达到1.5%~2.8%,硬度达到430~700hv,屈服强度大于1000mpa,这样一来,减震件600的加工过程中,在保证零部件弹性性能的条件下,可以将下内罩610与上内罩620的厚度控制在毫米级,从而减小了减震件600的尺寸以降低减震件600的安装难度并充分利用薄型手表的表内空间400。

请结合图2与图3,下内罩610的底部设有第一凸位611,第一凸位611与后盖300轴向抵接配合构成第一减震区,下内罩610的内壁与机芯500的外壁接触构成第一接触区,上内罩620的外壁设有第二凸位621,第二凸位621与表壳体100的内壁抵接配合构成第二减震区,上内罩620的内壁与机芯500的外壁接触构成第二接触区;第一减震区用于为机芯500提供轴向防震保护,第二减震区用于为机芯500提供径向防震保护;第一接触区及第二接触区用于柔性包覆机芯500并为机芯500提供减震保护。

具体的,当后盖300受外部冲击时,后盖300将受到的因冲击产生的机械能经由第一凸位611传递至下内罩610,并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储存在下内罩610中,在此情况下,由于下内罩610的内壁包覆机芯500的外壁,下内罩610内壁处的形变量极小,由下内罩610的内壁传递至机芯500的势能极小,从而实现了对机芯500的轴向防震保护。同样的,当表壳体100受外部冲击时,表壳体100将因受冲击产生的机械能经由第二凸位621传递至上内罩620,并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储存在上内罩620中,且由于上内罩620的内壁包覆机芯500的外壁,从第二凸位621处传递至上内罩620内壁处的弹性势能极小,如此,由上内罩620内壁传递至机芯500的势能极小,从而实现了对机芯500的径向防震保护。

请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上内罩620的顶面向上内罩620的中心方向凸起形成第三凸位622,第三凸位622的底面与机芯500抵接以限定机芯500沿轴向的位移并为机芯500提供轴向减震保护。优选的,第三凸位622的底面为平面,如此,增大了第三凸位622与机芯50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二者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上内罩620的顶部还设有与前圈200限位配合的表盘700,如此,上内罩620及下内罩610在表盘700与后盖300的共同限定下分别与机芯500紧配,以包覆机芯500并实现对机芯500的限位,防止在机芯500与减震件600连接处存在缝隙时造成的机芯500因受冲击震颤晃动问题,从而提升薄型手表的防震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一实施例中,第一凸位611、第二凸位621以及第三凸位622的横截面分别为圆弧状或波浪状结构。通过将第一凸位611、第二凸位621以及第三凸位622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弧状结构或波浪状结构,在利于上内罩620及下内罩610定位设置的同时,减小了上内罩620及下内罩610的材料使用量,从而降低了薄型手表的生产成本及整体重量。

请结合图2与图3,一实施例中,第一凸位611、第二凸位621以及第三凸位622的数量分别为三个或以上,各第一凸位611沿周向均匀设置在下内罩610的底部,各第二凸位621沿周向均匀设置在上内罩620的外壁,各第三凸位622沿周向均匀设置在上内罩620的内壁顶部。通过在上内罩620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一凸位611和第三凸位622,在下内罩610上均匀设置多个第二凸位621,保证了上内罩620与表壳体100及机芯500构成的连接体受力平衡,同时保证了下内罩610与后盖300接触时形成的连接体受力平衡,亦即,提升了薄型手表的表内空间400各零部件配合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薄型手表的性能。

进一步的,一实施例中,下内罩610的周向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沿径向延伸并一一对应第一凸位611的第一镂空避位部612,上内罩620的周向上均匀开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并一一对应第二凸位621的第二镂空避位部623。如此,在薄型手表组装完成后,当后盖300或表壳体100中的任一部件受外部冲击力时,因受外部冲击产生的机械能将经由第一凸位611传递至下内罩610或经由第二凸位621传递至上内罩620,且在该过程中,第一凸位611周围部位或第二凸位621周围部位将产生弹性形变,该变形部位可以向第一镂空避位部612或第二镂空避位部623挤压,换言之,第一镂空避位部612及第二镂空避位部623的设置增大了下内罩610及上内罩620的弹性形变能力,第一凸位611在受后盖300挤压时压缩,实现下内罩610与后盖300的柔性配合,同样的,第二凸位621在受表壳体100挤压时压缩,实现上内罩620与表壳体100的柔性配合,在实现防震及减震保护的同时,提升了表内空间400各零部件连接的稳定性。

请结合图3与图4,一实施例中,上内罩620的底部设有第一圆台624以及与第一圆台624同心设置并设于第一圆台624的外缘的第二圆台625,第一圆台624的高度小于第二圆台625的高度,第三凸位622设于第一圆台624的内壁,且第一圆台624的底面与下内罩610的顶面配合。进一步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圆台625上开设有贯穿第二圆台625的顶部并向底部延伸、深度小于第二圆台625高度的限位缺口626以及贯穿第二圆台625的底部并向顶部延伸、深度小于第二圆台625高度的导向缺口627,限位缺口626与导向缺口627连通,限位缺口626与第一圆台624的底部空间连通以贯通上内罩620的内外侧,下内罩610的外壁上设有经由导向缺口627进入限位缺口626并与限位缺口626限位配合的卡块613。可以理解为,限位缺口626与导向缺口627共同构成用于限定卡块613位置的卡口,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圆台625上均匀设有多个卡口,卡块613的数量与卡口一一对应,这样,在下内罩610与上内罩620的装配组合过程中,仅需将下内罩610上的卡块613一一对应嵌入相应的导向缺口627,当卡块613在导向缺口627内的位置同导向缺口627与限位缺口626连通部位齐平时,使下内罩610相对上内罩620转动直至卡块613进入限位缺口626内,如此,卡块613在限位缺口626内壁的约束下难以相对于上内罩620晃动,从而实现了下内罩610与上内罩620的轴向定位。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一实施例中,导向缺口627的深度与第二圆台625的高度差等于或小于第一圆台624的高度。可以理解为,导向缺口627的内顶面与第二圆台625的底面齐平或高于第二圆台625的底面,以避免因导向缺口627与限位缺口626连通部位过窄造成的卡块613难以通过的问题,从而降低下内罩610与上内罩620的装配及拆卸难度。

请再次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上内罩620上开设有贯穿上内罩620的顶部并分别与导向缺口627及限位缺口626连通的避位孔628,上内罩620的外壁上对应避位孔628的部位形成有可相对于避位孔628摆动并部分倾斜嵌入避位孔628的弹片629,弹片629的外侧壁设有第二凸位621。如此,当表壳体100受外部震荡或冲击时,弹片629上的第二凸位621受表壳体100挤压并将该作用力传递至弹片629,使得弹片629受力折弯并嵌入避位孔628内,如此,表壳体100受震颤时产生的机械能经由第二凸位621传递至弹片629并转化为弹片629的弹性势能,从而避免或减小了上内罩620内壁处的形变量,以达到对机芯500的防震或减震效果。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薄型手表防震结构10,在机芯500与表壳体100之间设置由下内罩610与上内罩620构成的减震件600,该减震件600由弹性材料制成,通过下内罩610上设置的第一凸位611与后盖300抵接配合,用以缓冲机芯500及后盖300受到的轴向冲击力,通过上内罩620上设置的第二凸位621与表壳体100的抵接配合,用以缓冲机芯500及表壳体100受到的径向冲击力,且下壳体的内壁以及上壳体的内壁分别包覆并与机芯500的外壁接触配合,实现了对机芯500的防震保护,减震件600仅占用机芯500与表壳体100之间的径向宽度,并不影响薄型手表的厚度,充分利用了薄型手表的表内空间400,如此,仅需在机芯500与表壳体100之间设置减震件600的预留位即可将减震件600安装在薄型手表内,兼顾了手表的厚度与防震性能,降低了减震件600的安装难度,有利于提升薄型手表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