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切换传动轮、自动上弦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2021-03-12 13: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钟表 上弦 机芯 传动 切换
切换传动轮、自动上弦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切换传动轮、自动上弦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作为将发条卷紧的机构,已知具备自动上弦机构的机械式钟表。一般而言,自动上弦机构具备:旋转锤,能够沿两个方向旋转;和切换传动轮,用于将旋转锤的两个方向的旋转切换成一个方向的旋转。

作为这种切换传动轮,一直以来已知各种各样的类型的切换传动轮,例如已知利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离合器轮的切换传动轮。离合器轮具备:旋转轴部,能够围绕轴线旋转;棘轮,固接于旋转轴部;齿轮,相对于旋转轴部可相对旋转地组合;切换爪部,具有卡合爪,卡合爪可摆动地联接至齿轮,并且卡合于棘轮;以及弹簧部,一体地组合于齿轮,向棘轮侧推压卡合爪。

依据如此构成的离合器轮,在齿轮相对于旋转轴部沿围绕轴线的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切换爪部能够摆动,使得卡合爪的卡合脱落。由此,旋转轴部不旋转,齿轮仅能够沿一个方向旋转。与此相对,在齿轮相对于旋转轴部沿围绕轴线的另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卡合爪与棘轮的卡合状态,能够使棘轮和旋转轴部与齿轮一起沿另一方向旋转。

如此,通过利用离合器轮,从而即使由于旋转锤的旋转而齿轮沿围绕轴线的一个方向和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也能够使旋转轴部始终沿相同方向旋转。其结果是,能够经由旋转轴部使大钢轮始终沿相同方向旋转,能够将发条卷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46-98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上述现有技术的离合器轮为旋转以便用卡合爪将棘轮推出的所谓推爪型的构成。具体地,从切换爪部中的卡合爪与棘轮中的齿部的卡合面彼此卡合的状态起,齿轮旋转以便卡合爪沿周向方向推动卡合面,从而能够维持卡合爪与卡合面的卡合状态,同时使切换爪部和棘轮一起转动。

关于上述构成,从棘轮先旋转的观点来看,在棘轮从卡合爪沿朝向切换爪部的摆动中心的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卡合爪与卡合面的卡合状态,同时使切换爪部和棘轮一起转动。即,切换爪部形成为从摆动中心朝向棘轮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伸。而且,在切换爪部的顶端部形成的卡合爪相对于棘轮中的齿部的卡合面从棘轮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卡合。由此,在棘轮旋转时,能够使卡合爪与卡合面彼此卡合,以便压缩力对切换爪部起作用,并能够使切换爪部和棘轮一起转动。

如上所述,由于现有技术的离合器轮为所谓的推爪型,因而如果以从摆动中心直至卡合爪的臂长变长的方式形成切换爪部,则卡合爪与棘轮中的齿部的卡合面的卡合(啮合)易于变得不足,卡合变得易于脱落。因此,难以将臂长形成得长。

可是,在通过解除卡合爪与卡合面的卡合从而使切换爪部相对于棘轮自由地旋转的情况下,要求尽可能地降低针对棘轮的负荷。为了响应这样的需要,考虑例如将切换爪部的臂长形成得长,大大地确保从摆动中心直至卡合爪的距离(即,决定旋转力矩的臂的长度)。因为,由此能够降低在抵抗弹簧部推开卡合爪时对棘轮的负荷。

然而如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离合器轮为所谓的推爪型,因而难以延长切换爪部自身的臂长。因此,难以降低施加至离合器轮的旋转负荷。其结果是,利用离合器轮的自动上弦机构,卷紧效率差,卷紧性能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降低旋转负荷且能够导致卷紧性能的提高的切换传动轮、自动上弦机构、钟表用机芯以及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涉及的切换传动轮,其特征在于,具备:旋转轴部,围绕第一轴线可旋转地配置,具有对被传递轮系传输动力的切换传动小齿轮;切换轮,相对于前述旋转轴部可相对旋转地组合,通过从动力源传递的动力而围绕前述第一轴线旋转;旋转板,一体地组合于前述旋转轴部;以及切换爪部,围绕第二轴线可摆动地一体地组合于前述旋转板,前述切换轮具备多个切换齿部,切换齿部具有朝向围绕前述第一轴线绕转的周向方向的一侧的卡合面和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的倾斜面,前述切换爪部具备切换臂部和卡合部,切换臂部形成为从前述第二轴线朝向前述周向方向的一侧延伸,卡合部形成于前述切换臂部的顶端部,相对于前述卡合面以能够从前述周向方向的一侧脱离的方式卡合,前述切换爪部被弹簧部件偏压,使得前述卡合部相对于前述卡合面被推压。

依据本发明涉及的切换传动轮,在通过从动力源传递的动力而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围绕第一轴线旋转的情况下,与此相伴地,多个切换齿部沿相同方向旋转。此时,切换爪部的卡合部相对于切换齿部中的卡合面从周向方向的一侧卡合,因而能够维持卡合面与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因此,能够伴随着切换轮的旋转而使切换爪部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另外,切换爪部旋转,从而能够经由旋转板使旋转轴部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因此,能够将传输至切换轮的动力经由旋转轴部的切换传动小齿轮传输至被传递轮系。

接着,与上述情况相反,在通过从动力源传递的动力而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围绕第一轴线旋转的情况下,与此相伴地,多个切换齿部沿相同方向旋转。在此情况下,切换齿部中的倾斜面移动而越过切换爪部的卡合部,因而切换爪部抵抗弹簧部件导致的偏压力(推压力),同时围绕第二轴线摆动。由此,卡合部相对于卡合面的卡合被解除,因而能够使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围绕第一轴线空转。

因此,在如使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那样的动力传输至切换轮的情况下,能够维持使切换齿部的卡合面与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同时使旋转板和旋转轴部的整体沿相同方向旋转,能够将动力传输至被传递轮系。另外,与此相反,在如使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旋转那样的动力传输至切换轮的情况下,能够仅使切换轮空转,能够防止动力传输至被传递轮系。因此,即使切换轮沿两个方向旋转,也能够传输动力,使得被传递轮系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利用切换传动轮在例如自动上弦机构等中利用。

特别地,切换爪部具有切换臂部,切换臂部形成为从作为摆动中心的第二轴线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延伸,在该切换臂部的顶端部形成有卡合部。因此,在切换轮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时,能够使切换爪部旋转而拉动切换臂部。因此,与现有技术不同,能够作为如使拉力对切换臂部起作用那样的所谓拉爪型的切换爪部起作用。

在此情况下,即使将切换臂部的臂长形成得长,也与现有技术的推爪型不同,能够易于维持卡合面与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确保卡合难以脱落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切换臂部的长度比现有技术更长,相应地能够抵抗弹簧部件的偏压力而以小的力将卡合部推开。因此,能够降低切换轮空转时的旋转负荷,能够在利用于自动上弦机构等的情况下导致卷紧性能的提高。

(2)也可以是,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切换轮朝向前述周向方向的一侧围绕前述第一轴线旋转时,维持相对于前述卡合面的卡合状态,并且在前述切换轮朝向前述周向方向的另一侧围绕前述第一轴线旋转时,通过前述倾斜面解除相对于前述卡合面的卡合。

在此情况下,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即,即使切换轮沿两个方向旋转,也能够传输动力,使被传递轮系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能够利用切换传动轮在例如自动上弦机构等中利用。

(3)也可以是,在前述旋转板设有限制部件,限制部件在前述卡合部相对于前述卡合面的卡合被解除时,限制前述切换爪部围绕前述第二轴线的摆动。

在此情况下,当卡合部相对于卡合面的卡合被解除从而切换轮空转时,能够利用例如抵接件等限制部件来限制切换爪部围绕第二轴线的摆动。由此,能够防止切换爪部过度地摆动,由此例如能够防止弹簧部件大大地变形而塑性变形。由此,能够在长期内稳定地工作,能够谋求工作可靠性的提高。特别地,在施加下落冲击的情况或进行手动的手动上弦操作等的情况下,设想切换爪部过度地摆动的情况。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弹簧部件大大地变形。

(4)也可以是,前述弹簧部件与前述切换爪部分体地形成,相对于前述旋转板组合。

在此情况下,由于将弹簧部件与切换爪部分体地形成,因而能够单独地设计弹簧部件,并且能够选择例如与切换爪部不同的材料、镀层等。

(5)也可以是,前述弹簧部件与前述切换爪部一体地形成,相对于前述旋转板组合。

在此情况下,由于将切换爪部和弹簧部件一体地形成,因而能够减少零件数,能够谋求轻质化、低成本化以及组装性的提高。

(6)本发明涉及的自动上弦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述切换传动轮;旋转锤,能够以第三轴线为中心沿两个方向旋转,作为前述动力源起作用;以及前述被传递轮系,将前述切换传动小齿轮和卷紧发条的大钢轮连接,前述切换轮和前述切换爪部以夹着前述旋转板配置于前述第一轴线方向的两侧的方式分别设置一对,一对前述切换轮中的比前述旋转板更位于前述切换传动小齿轮侧的切换轮为伴随着前述旋转锤的旋转而旋转的第一切换轮,一对前述切换轮中的剩余的切换轮为伴随着前述旋转锤的旋转而朝向与前述第一切换轮相反的方向旋转的第二切换轮,一对前述切换爪部中的比前述旋转板更位于前述切换传动小齿轮侧的切换爪部为与前述第一切换轮关联而工作的第一切换爪部,一对前述切换爪部中的剩余的切换爪部为与前述第二切换轮关联而工作的第二切换爪部。

依据本发明涉及的自动上弦机构,如果旋转锤以第三轴线为中心沿两个方向旋转,则伴随着其旋转而第一切换轮和第二切换轮围绕第一旋转轴线彼此反向地旋转。因此,在由于旋转锤的旋转而例如第一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旋转。

如果第一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则与先前描述的情况同样地,第一切换爪部与第一切换轮一起沿相同方向旋转,由此,旋转板和旋转轴部沿相同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将传输至第一切换轮的动力经由切换传动小齿轮传输至被传递轮系,并且能够经由被传递轮系传输至大钢轮,将发条卷紧。

在上述的第一切换轮的旋转时,第二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旋转。此时,伴随着上述的旋转板的旋转,第二切换爪部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因此,相对于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的第二切换爪部,第二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旋转。由此,与先前描述的情况同样地,由于第二切换轮中的切换齿部的卡合面和第二切换爪部中的卡合部并非彼此卡合,因而第二切换轮成为空转的状态。因此,不会由于第二切换轮的旋转而使旋转轴部旋转。

接着,与上述的情况相反,在伴随着旋转锤的旋转而第一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另一侧旋转,并且第二切换轮朝向周向方向的一侧旋转的情况下,活动变得与上述的情况相反,因而能够将传输至第二切换轮的动力经由切换传动小齿轮传输至大钢轮,能够使大钢轮沿与刚才相同的方向旋转而卷紧发条。另外,对于第一切换轮,由于进行空转,因而不会由于第一切换轮的旋转而使旋转轴部旋转。

因此,能够利用沿两个方向旋转的旋转锤所导致的动力,使具有切换传动小齿轮的旋转轴部始终沿相同方向旋转,能够使大钢轮旋转而卷紧发条。特别地,能够降低第一切换轮和第二切换轮空转时的旋转负荷,因而能够导致卷紧性能的提高。

(7)本发明涉及的钟表用机芯,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述自动上弦机构。

(8)本发明涉及的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述钟表用机芯。

在此情况下,由于具备上述的自动上弦机构,因而能够为卷紧性能提高的可靠性高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降低旋转负荷,能够导致卷紧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钟表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机芯中的自动上弦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切换传动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状态拆卸上级切换齿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切换传动轮的纵截面图,是沿着图6所示的a-a线的纵截面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上级切换爪轮、上级切换爪部以及弹簧部件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沿着图5所示的b-b线观察的俯视图,是示出下级切换爪轮、下端切换爪部以及弹簧部件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上级切换爪轮、上级切换爪部以及弹簧部件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上级切换爪轮、上级切换爪部以及弹簧部件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图,是示出上级切换爪轮、上级切换爪部以及弹簧部件的关系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钟表的一个示例,举例说明自动上弦式的机械式钟表。

(钟表的基本构成)

一般而言,将钟表的包括驱动部分的机械体称为“机芯”。将在该机芯安装文字板、针并放入钟表壳体中而成为完成品的状态称为钟表的“成品”。将构成钟表的基板的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玻璃的一侧(即,存在文字板的一侧)称为机芯的“背侧”。另外,将底板的两侧中的存在钟表壳体的壳体后盖的一侧(即,与文字板相反的一侧)称为机芯的“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文字板朝向壳体后盖的方向作为上侧,将其相反侧作为下侧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的成品在由未图示的壳体后盖和玻璃3构成的钟表壳体2内,具备:机芯(本发明涉及的钟表用机芯)10;文字板4,具有表示至少与时间有关的信息的刻度等;以及指针,包括表示时钟的时针5、表示分钟的分针6和表示秒钟的秒针7。

机芯10具备未图示的底板、比底板更配置于表侧的未图示的轮系夹板和摆轮游丝机构夹板等。在底板与轮系夹板和摆轮游丝机构夹板之间,主要配设有表侧轮系、控制表侧轮系的旋转的擒纵器、对擒纵器调速的调速器、手动上弦机构以及图2所示的自动上弦机构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表侧轮系、擒纵器、调速器以及手动上弦机构的图示。在底板的背侧,配设有未图示的背侧轮系等,并且文字板4以能够通过玻璃3视觉辨认的方式配置。

在底板,形成有未图示的柄轴引导孔,图1所示的柄轴12以能够围绕轴线旋转的方式装入至柄轴引导孔。转柄13联接至柄轴12。由此,能够经由转柄13旋转操作柄轴12。

柄轴12通过具有拨针杆、离合杆、离合杆弹簧等未图示的切换装置,确定轴向方向的位置。在柄轴12的引导轴部,以能够相对于柄轴12旋转、并且不能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未图示的立轮。在柄轴12中的比立轮更位于顶端侧的部分,以不能相对于柄轴12旋转、并且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未图示的离合轮。

例如,当将柄轴12设定于沿着轴向方向最接近机芯10的柄轴12位置(零级位置)时,立轮和离合轮能够彼此啮合。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经由转柄13旋转操作柄轴12,从而经由离合轮使立轮围绕与柄轴12同轴的轴线旋转。

立轮旋转,从而能够经由手动上弦机构使图2所示的大钢轮20旋转。进而,大钢轮20旋转,从而能够将容纳于条盒轮21的内部的发条(机芯的动力源)卷紧。

表侧轮系主要具备条盒轮21、二号轮、三号轮以及四号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二号轮、三号轮以及四号轮的图示。这些二号轮、三号轮以及四号轮伴随着利用被卷紧的发条的弹性复原力来旋转的条盒轮21的旋转而依次旋转。

此外,图1所示的秒针7基于四号轮的旋转而旋转,并且以通过擒纵器和调速器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分钟内旋转1圈。分针6基于二号轮的旋转或基于伴随着二号轮的旋转而旋转的未图示的分轮的旋转来旋转,并且以通过擒纵器和调速器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小时内旋转1圈。时针5经由未图示的跨轮,基于伴随着二号轮的旋转而旋转的未图示的时轮的旋转来旋转,并且以通过擒纵器和调速器调速的旋转速度旋转,即12小时或24小时内旋转1圈。

擒纵器具备:擒纵轮,与四号轮啮合,并且通过从发条传递的动力而旋转;和擒纵叉,使擒纵轮进行擒纵并有规律地旋转,擒纵器利用来自摆轮游丝机构的有规律的振动来控制表侧轮系。调速器主要具备摆轮游丝机构,将未图示的游丝作为动力源,以与条盒轮21的输出扭矩对应的稳定振幅(摆角)往复旋转(正反旋转)。

如图2所示,条盒轮21具备:条盒轴23,被底板和轮系夹板可旋转地轴支承;和条盒壳体22,相对于条盒轴23可相对旋转地组合,在内部容纳发条。在条盒壳体22,形成有与二号轮啮合的条盒齿轮22a。

发条在相对于条盒轴23以漩涡状缠绕的状态下容纳于条盒壳体22内。发条通过条盒轴23的旋转而被卷紧,并且通过松开时的弹性复原力而使条盒壳体22旋转,经由二号轮将动力(旋转扭矩)传输至表侧轮系。

大钢轮20配置于条盒壳体22与轮系夹板之间,相对于条盒轴23通过例如压入等固定。大钢轮20具有与构成手动上弦机构的未图示的传递齿轮啮合的大钢轮齿轮20a,能够朝向预定的方向围绕轴线o1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如下的情况:从上方(壳体后盖侧)观察,大钢轮20如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沿顺时针转方向(以下,简称为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能够通过大钢轮20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而经由条盒轴23将发条卷紧。此外,后述的自动上弦机构11中的二号传动轮52的二号传动齿轮52a与大钢轮齿轮20a啮合。因此,能够经由二号传动轮52使大钢轮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能够通过自动上弦机构11将发条卷紧。

此外,限制大钢轮20的反转的未图示的棘爪卡合于大钢轮20,以便防止卷紧的发条的松开。通过棘爪,容许大钢轮20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且限制向其相反的逆时针转方向(以下,简称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自动上弦机构)

自动上弦机构11是通过例如与使用者的手腕的活动等对应地工作的旋转锤30的旋转而将发条自动地卷紧的机构,具备旋转锤30、切换传动轮60、配置于旋转锤30与切换传动轮60之间的居中轮系40、以及配置于大钢轮20与切换传动轮60之间的传动轮系(本发明涉及的被传递轮系)50。

旋转锤30能够以轴线(本发明涉及的第三轴线)o2为中心沿两个方向旋转,作为使自动上弦机构11工作的动力源起作用。具体地,旋转锤30具备滚珠轴承31、旋转锤体35以及旋转重锤36,与使用者的手腕的活动等对应地以轴线o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滚珠轴承31具备:内圈32,固定于未图示的夹板部件;外圈33,包围内圈32;以及未图示的多个滚珠,可转动地介于内圈32与外圈33之间。由此,外圈33能够经由滚珠相对于内圈32围绕轴线o2相对旋转。在外圈33的外周面,遍及整周形成有旋转锤小齿轮33a。

旋转锤体35以俯视扇形状形成,外嵌于外圈33。旋转重锤36固定于旋转锤体35的外周缘部。因此,旋转重锤36、旋转锤体35以及外圈33能够成为一体而围绕轴线o2旋转。

居中轮系40具备:一号居中轮41,围绕轴线o3旋转;二号居中轮42,围绕轴线o4旋转;以及三号居中轮43,围绕轴线o5旋转。这些一号居中轮41、二号居中轮42以及三号居中轮43分别被未图示的夹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

一号居中轮41具备与旋转锤小齿轮33a啮合的一号居中齿轮41a和一号居中小齿轮41b。由此,一号居中轮41能够伴随着旋转锤30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3旋转,并且相对于旋转锤30的旋转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旋转。

二号居中轮42具备与一号居中小齿轮41b啮合的二号居中齿轮42a和二号居中小齿轮42b。由此,二号居中轮42能够伴随着一号居中轮41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4旋转,并且沿与旋转锤3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三号居中轮43具备与二号居中小齿轮42b啮合的三号居中齿轮43a。由此,三号居中轮43能够伴随着二号居中轮42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5旋转,并且相对于旋转锤30的旋转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旋转。

传动轮系50具备围绕轴线o6旋转的一号传动轮51和围绕轴线o7旋转的二号传动轮52。这些一号传动轮51和二号传动轮52分别被未图示的夹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

一号传动轮51具备:一号传动齿轮51a,与切换传动轮60中的后述的切换传动小齿轮73啮合;和一号传动小齿轮51b。由此,一号传动轮51能够伴随着切换传动小齿轮73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6旋转。特别地,切换传动小齿轮73在后面详细地说明,构成为始终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一号传动轮51能够伴随着切换传动小齿轮73的旋转而始终朝向顺时针方向围绕轴线o6旋转。

二号传动轮52具备与一号传动小齿轮51b和大钢轮齿轮20a分别啮合的二号传动齿轮52a。由此,二号传动轮52能够伴随着一号传动轮51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7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二号传动轮52如前所述,能够使大钢轮20始终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切换传动轮)

如图2所示,切换传动轮60起到如下的作用:通过经由上述的居中轮系40传递的旋转锤30的动力而围绕轴线(第一轴线)o8旋转,并且在将旋转锤30的两个方向的旋转切换成一个方向的旋转的状态下,经由传动轮系50将旋转锤30的动力传输至大钢轮20。

如图3至图5所示,切换传动轮60具备:轮轴(本发明涉及的旋转轴部)65,能够围绕轴线o8旋转;一对切换轮61,相对于轮轴65可相对旋转地组合,通过经由居中轮系40从旋转锤30传递的动力而围绕轴线o8旋转;旋转板62,一体地组合于轮轴65;以及一对切换爪部63,以能够围绕摆动轴线(本发明涉及的第二轴线)o9摆动的方式一体地组合于旋转板62。

此外,在从作为切换传动轮60的中心轴的轴线o8的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将与轴线o8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方向,将围绕轴线o8绕转的方向称为周向方向。

轮轴65的上榫头部70和下榫头部71分别被未图示的夹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在轮轴65中的比上榫头部70更位于下方的部分,形成有切换传动小齿轮73,一号传动轮51中的一号传动齿轮51a啮合该切换传动小齿轮73。另外,在轮轴65中的比切换传动小齿轮73更位于下方的部分,形成有第一级部74,在比第一级部74更位于下方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级部75。

在轮轴65中的第一级部74,通过压入等固定有圆筒状的上座80。上座80具备:第一上座筒81,固定于第一级部74;第二上座筒82,从第一上座筒81的下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并且与第一上座筒81相比而缩小直径;以及环状的上座凸缘部83,从第一上座筒8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延伸。如此构成的上座80以上座凸缘部83相对于切换传动小齿轮73从下方接触的状态固定于第一级部74。

在轮轴65中的第二级部75,通过压入等固定有圆筒状的下座85。下座85具备:下座筒86,固定于第二级部75;和环状的下座凸缘部87,从下座筒86的下端部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延伸。如此构成的下座85以比上座80更位于下方的状态固定于第二级部75。

旋转板62相对于第二上座筒82通过压入等被固定。由此,旋转板62经由上座80一体地组合于轮轴65。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旋转板62以与上座凸缘部83和下座凸缘部87相比而扩大直径的圆板状形成。但是,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例如将上座凸缘部83和下座凸缘部87形成为与旋转板62相比而扩大直径。在旋转板62,通过压入等固定有在外周缘部侧沿周向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的三个联接销90、91、92。这些联接销90、91、92以圆柱状形成,形成为向旋转板62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突出。

一对切换轮61夹着旋转板62配置于上下两侧。一对切换轮61中的比旋转板62更位于切换传动小齿轮73侧的切换轮61为上级切换轮(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切换轮)100。另外,一对切换轮61中的比旋转板62更位于下方的切换轮61为下级切换轮(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切换轮)110。

一对切换爪部63夹着旋转板62配置于上下两侧。一对切换爪部63中的比旋转板62更位于切换传动小齿轮73侧的切换爪部63为与上级切换轮100关联而工作的上级切换爪部(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切换爪部)120。另外,一对切换爪部63中的比旋转板62更位于下方的切换爪部63为与下级切换轮110关联而工作的下级切换爪部(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切换爪部)130。

对上级切换轮100和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关系详细地说明。如图5和图6所示,上级切换轮100具备:上级切换爪轮101,相对于上座80中的第一上座筒81可相对旋转地组合;和上级切换齿轮105,相对于上级切换爪轮101固定。

上级切换爪轮101遍及整周而具有多个切换齿部102,并且具有从内周缘部朝向上方突出的上级联接筒103。切换齿部102为具有卡合面102a和倾斜面102b的齿部,卡合面102a朝向作为围绕轴线o8绕转的周向方向的一侧的逆时针方向,倾斜面102b朝向作为周向方向的另一侧的顺时针方向。

如图3和图5所示,上级切换齿轮105相对于上级联接筒103通过压入等被固定。由此,上级切换轮100的整体经由上座80相对于轮轴65可相对旋转地组合。另外,上级切换齿轮105具有与二号居中轮42中的二号居中小齿轮42b啮合的上级切换齿部105a。因此,上级切换轮100的整体能够伴随着二号居中小齿轮42b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8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二号居中轮42的旋转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旋转(即,相对于旋转锤30的旋转方向而沿相反的方向旋转)。

如图5和图6所示,上级切换爪部120以配置于旋转板62与上级切换齿轮105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承载于旋转板62中的上表面侧。因此,上级切换爪部120比上级切换爪轮101更配置于径向方向外侧。

上级切换爪部120以沿周向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其中央部121相对于固定至旋转板62的联接销90可相对旋转地组合。由此,上级切换爪部120能够以联接销90为中心沿径向方向摆动。此外,联接销90的中心轴线为摆动轴线o9。因此,上级切换爪部120以能够围绕摆动轴线o9摆动的方式经由联接销90一体地组合于旋转板62。

上级切换爪部120具备:第一切换臂部(本发明涉及的切换臂部)122,形成为从组合于联接销90的中央部121朝向逆时针方向延伸;和第二切换臂部123,形成为从中央部121朝向顺时针方向延伸。在第一切换臂部122的顶端部形成有卡合部124,卡合部124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突出设置,相对于上级切换爪轮101中的切换齿部102可脱离地卡合。

卡合部124在相对于切换齿部102中的倾斜面102b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切换齿部102中的卡合面102a以能够从逆时针方向侧脱离的方式卡合。由此,卡合部124以从径向方向的外侧进入至沿周向方向互相邻接的切换齿部102之间的方式卡合。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上级切换爪部120被弹簧部件140围绕摆动轴线o9偏压,以便卡合部124相对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被推压。

弹簧部件140与上级切换爪部120分体地形成,并且利用剩余的两个联接销91、92组合于旋转板62的上表面侧,以便配置于旋转板62与上级切换齿轮105之间的间隙。

弹簧部件140具备:基部141,配置于夹着轴线o8与上级切换爪部120在径向方向上相反的一侧;和弹簧主体142,形成为沿周向方向延伸,基端部142a连接至基部141,并且顶端部142b将上级切换爪部120的第二切换臂部123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按压。

基部141以沿着周向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周向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嵌合于联接销91、92。由此,弹簧部件140的整体利用两个联接销91、92一体地固定于旋转板62。

弹簧主体142是沿着周向方向延伸的例如板簧,如上所述,基端部142a连接至基部14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主体142与基部141一体地形成。另外,弹簧主体142形成为以从基端部142a绕入基部141外侧的方式沿着周向方向向逆时针方向侧延伸,其顶端部142b相对于上级切换爪部120的第二切换臂部123从径向方向的内侧接触。

由此,弹簧主体142利用自身的弹性复原力将第二切换臂部123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按压。因此,上级切换爪部120始终被偏压,使得卡合部124向切换齿部102侧被推压。

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上级切换轮100和上级切换爪部120,因而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在上级切换轮100朝向逆时针方向围绕轴线o8旋转时,维持相对于卡合面102a的卡合状态,并且在上级切换轮100朝向顺时针方向围绕轴线o8旋转时,通过倾斜面102b解除相对于卡合面102a的卡合状态。对于这点,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另外,在弹簧部件140中的基部141,形成有抵接部(本发明涉及的限制部件)143,抵接部143以比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一切换臂部122的顶端部更位于径向方向外侧的方式朝向顺时针方向突出。

当卡合部124相对于卡合面102a的卡合被解除时,抵接部143能够限制上级切换爪部120围绕摆动轴线o9的摆动。具体地,当卡合部124相对于卡合面102a的卡合被解除时,上级切换爪部120抵抗弹簧部件140导致的推压力(偏压力)而围绕摆动轴线o9摆动,使得第一切换臂部122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移动。此时,当上级切换爪部120以一定量摆动时,能够使第一切换臂部122相对于抵接部143接触。因此,能够利用抵接部143限制上级切换爪部120的摆动,防止上级切换爪部120过度地摆动。

接着,对下级切换轮11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下级切换轮11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与上述的上级切换轮100和上级切换爪部120同样地构成,而且为同样的相对位置关系。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级切换爪部130配置在相对于上级切换爪部120的位置以轴线o8为中心沿周向方向偏离120°的位置。因此,下级切换爪部130利用联接销91组合,而非联接有上级切换爪部120的联接销90。此外,不限定于该情况,下级切换爪部130也可以按夹着旋转板62在上级切换爪部120的下方相对配置的方式利用同一联接销90组合。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下级切换轮110具备:下级切换爪轮111,相对于下座85中的下座筒86可相对旋转地组合;和下级切换齿轮115,相对于下级切换爪轮111固定。

下级切换爪轮111遍及整周具有多个切换齿部112,并且具有从内周缘部朝向下方突出的下级联接筒113。切换齿部112为具有卡合面112a和倾斜面112b的齿部,卡合面112a朝向作为围绕轴线o8绕转的周向方向的一侧的逆时针方向,倾斜面112b朝向作为周向方向的另一侧的顺时针方向。

下级切换齿轮115相对于下级联接筒113通过压入等被固定。由此,下级切换轮110的整体经由下座85相对于轮轴65可相对旋转地组合。另外,下级切换齿轮115具有与三号居中轮43中的三号居中齿轮43a啮合的下级切换齿部115a。因此,下级切换轮110的整体能够伴随着三号居中轮43的旋转而围绕轴线o8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三号居中轮43的旋转方向沿相反的方向旋转(即,沿与旋转锤30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下级切换爪部130以配置于旋转板62与下级切换齿轮115之间的间隙的方式承载于下级切换齿轮115的上表面侧。下级切换爪部130相对于固定至旋转板62的联接销91可相对旋转地组合,能够以联接销91为中心沿径向方向摆动。因此,下级切换爪部130以能够围绕作为联接销91的中心轴线的摆动轴线o10摆动的方式,经由联接销91一体地组合于旋转板62。

下级切换爪部130具备:第一切换臂部(本发明涉及的切换臂部)132,形成为从组合于联接销91的中央部131朝向逆时针方向延伸;和第二切换臂部133,形成为从中央部131朝向顺时针方向延伸。在第一切换臂部132的顶端部形成有卡合部134,卡合部134朝向径向方向内侧突出设置,相对于下级切换爪轮111中的切换齿部112可脱离地卡合。

卡合部134在相对于切换齿部112中的倾斜面112b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切换齿部112中的卡合面112a以能够从逆时针方向侧脱离的方式卡合。由此,卡合部134以从径向方向的外侧进入至沿周向方向互相邻接的切换齿部112之间的方式卡合。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下级切换爪部130被弹簧部件150围绕摆动轴线o10偏压,使得卡合部134相对于切换齿部112的卡合面112a被推压。弹簧部件150与下级切换爪部130分体地形成,并且利用两个联接销90、92组合于下级切换齿轮115的上表面侧。

弹簧部件150具备基部151和弹簧主体152。基部151以沿着周向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周向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嵌合于联接销90、92。由此,弹簧部件150的整体利用两个联接销90、92一体地固定于旋转板62。

弹簧主体152是沿着周向方向延伸的例如板簧,形成为以从基端部152a绕入基部151外侧的方式沿着周向方向向逆时针方向侧延伸,其顶端部152b相对于下级切换爪部130的第二切换臂部133从径向方向的内侧接触。

由此,弹簧主体152利用自身的弹性复原力将第二切换臂部133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按压。由此,下级切换爪部130围绕摆动轴线o10始终被偏压,使得卡合部134向切换齿部112侧被推压。

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下级切换轮11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因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卡合部134在下级切换轮110朝向逆时针方向围绕轴线o8旋转时,维持相对于卡合面112a的卡合状态,并且在下级切换轮110朝向顺时针方向围绕轴线o8旋转时,通过倾斜面112b解除相对于卡合面112a的卡合状态。

另外,在弹簧部件150中的基部151形成有抵接部(本发明涉及的限制部件)153,抵接部153以比下级切换爪部130中的第一切换臂部132的顶端部更位于径向方向外侧的方式朝向顺时针方向突出。

(自动上弦机构的作用)

接着,对具备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切换传动轮60的自动上弦机构1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旋转锤30例如与使用者的手腕的活动对应地以轴线o2为中心沿两个方向适当旋转。旋转锤30旋转,从而其动力(旋转扭矩)经由一号居中轮41、二号居中轮42以及三号居中轮43传递至切换传动轮60,因而能够使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围绕轴线o8彼此反向地旋转。

具体地说明。在图2所示的旋转锤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使一号居中轮4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二号居中轮4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三号居中轮4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使与二号居中小齿轮42b啮合的上级切换轮10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与三号居中齿轮43a啮合的下级切换轮1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使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彼此反向地旋转。此外,即使在旋转锤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仅仅上述各轮的旋转方向变得相反,因而在结果上,能够使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彼此反向地旋转。

例如,在旋转锤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上级切换轮10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与此相伴地,具有切换齿部102的上级切换爪轮10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由于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相对于切换齿部102中的卡合面102a从逆时针方向侧卡合,因而能够维持卡合面102a与卡合部124的卡合状态。因此,如图6所示的箭头f1所示的那样,能够将上级切换轮100的旋转扭矩传输至上级切换爪部120,能够使上级切换爪部120以朝向逆时针方向拉动的方式旋转。

然后,由于上级切换爪部120旋转,从而旋转板62旋转,因而在结果上如图2所示,能够使轮轴65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将传输至上级切换轮100的动力经由切换传动小齿轮73传输至传动轮系50侧,并且能够经由传动轮系50传输至大钢轮20,将发条卷紧。即,轮轴65和切换传动小齿轮7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使一号传动轮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使二号传动轮5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使大钢轮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能够卷紧发条。

可是,通过旋转板6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如图7所示,与此相伴地,下级切换爪部130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除此之外,旋转锤3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如前所述,对于下级切换轮1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这些情况互相结合,相对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下级切换爪部130,下级切换轮1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此情况下,下级切换齿轮115中的切换齿部112的卡合面112a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卡合部134并非彼此卡合,因而下级切换轮110成为空转的状态。因此,不会由于下级切换轮110的旋转而使轮轴65和切换传动小齿轮73旋转。

详细地说明。在下级切换轮110相对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下级切换爪部130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切换齿部112中的倾斜面112b如图7所示的箭头f2所示的那样,将下级切换爪部130的卡合部134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推动,同时移动而沿周向方向越过卡合部134。由此,下级切换爪部130抵抗弹簧部件150导致的偏压力(推压力),同时围绕摆动轴线o10摆动。由此,卡合部134相对于卡合面112a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是,能够使下级切换轮110沿逆时针方向空转。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由于旋转锤30的旋转而上级切换轮10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维持使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与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卡合的状态,同时使旋转板62、轮轴65以及切换传动小齿轮73的整体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能够将动力传输至传动轮系50。另外,与此同时,即使下级切换轮11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也能够使下级切换轮110沿顺时针方向空转,因而能够防止动力从下级切换轮110传输至传动轮系50。

因此,即使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也能够传输动力,使得传动轮系50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使大钢轮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发条卷紧。

接下来,对图2所示的旋转锤3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与上述情况相反,伴随着旋转锤30的旋转,上级切换轮10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下级切换轮11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由于活动变得与上述情况相反,因而能够维持使下级切换轮110中的切换齿部112的卡合面112a与下级切换爪部130的卡合部134卡合的状态,同时使旋转板62、轮轴65以及切换传动小齿轮73的整体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能够将动力传输至传动轮系50。另外,与此同时,能够使上级切换轮100沿顺时针方向空转,因而能够防止动力从上级切换轮100传输至传动轮系50。因此,在此情况下也同样能够传输动力,使得传动轮系50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因而能够使大钢轮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发条卷紧。

出于以上的情形,能够利用沿两个方向旋转的旋转锤30的动力来使具有切换传动小齿轮73的轮轴65始终沿作为相同方向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因而能够使大钢轮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进行发条的自动上弦。

特别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60,如图6和图7所示,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具有以从摆动轴线o9、o10朝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切换臂部122、132,并在其顶端部形成有卡合部124、134。

因此,例如若举例说明上级切换爪部120,则如图6所示,在上级切换轮10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切换爪部63旋转,以便拉动第一切换臂部122。因此,与现有技术不同,能够作为如使拉力对第一切换臂部122起作用那样的所谓拉爪型的切换爪部起作用。

在此情况下,即使将第一切换臂部122的臂长h形成得长,也与现有技术的推爪型不同,能够易于维持卡合面102a与卡合部124的卡合状态,确保卡合难以脱落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第一切换臂部122的臂长h比现有技术更长,相应地能够降低在卡合面102a抵抗弹簧部件140的偏压力将第一切换爪部63推开时的对上级切换轮100的负荷。因此,能够降低在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空转时的旋转负荷,因而能够导致卷紧性能的提高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依据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60的自动上弦机构11、以及具备自动上弦机构11的机芯10和钟表1,能够降低旋转负荷,能够谋求卷紧性能的提高。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60如图6和图7所示,具有限制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摆动的抵接部143、153。因此,当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空转时,能够利用抵接部143、153限制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摆动,能够防止过度地摆动。由此,能够防止例如弹簧部件140、150中的弹簧主体142、152大大地变形而塑性变形。因此,能够使切换传动轮60在长期内稳定地工作,能够谋求工作可靠性的提高。

特别地,在下落冲击或利用转柄13的通过手动进行手动上弦操作等的情况下,设想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过度地摆动。尤其是,在通过手动上弦操作使大钢轮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切换传动轮60的轮轴65经由传动轮系50强制性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此情况下,由于旋转锤30处于停止的状态,因而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相对于停止的上级切换轮100和下级切换轮11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易于被切换齿部102、112拨动同时大大地摆动。因此,弹簧主体142、152存在易于塑性变形的倾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抵接部143、153,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弹簧主体142、152大大地变形。

而且,由于将弹簧部件140、150与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分体地形成,因而能够单独地设计弹簧部件140、150,而且例如能够选择与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不同的材料、镀层等。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弹簧主体142、152为通过将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第二切换臂部123、133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偏压从而将卡合部124、134朝向切换齿部102、112侧推压的构成,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簧主体构成为将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第一切换臂部122、132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偏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上级切换爪部120。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160具备弹簧部件161,弹簧部件161具有从连接至基部141的基端部162a朝向顺时针方向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弹簧主体162。

弹簧主体162以将基部141和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一切换臂部122从外侧绕入的方式从基端部162a朝向顶端部162b沿顺时针方向延伸。而且,弹簧主体162的顶端部162b从径向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偏压第一切换臂部122。由此,朝向切换齿部102推压在第一切换臂部122的顶端形成的卡合部124。

另外,抵接部143形成为从基部141朝向逆时针方向突出,以便比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二切换臂部123的顶端部更位于径向方向的内侧。

即使是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160,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分别具备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的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具备多个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上级切换爪部120。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170具备两个上级切换爪部120。此外,上级切换爪部120的数量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例如三个以上。

上级切换爪部120以夹着轴线o8沿径向方向相对的方式对称配置。因此,两个上级切换爪部120分别经由联接销90组合于旋转板62。

而且,在上级切换爪部120,一体地形成有板簧状的弹簧部件171。弹簧部件171以沿着周向方向延伸的大致圆弧状形成,并且基端部171a连接至第二切换臂部123。而且,弹簧部件171形成为将第二切换臂部123的外侧绕入,同时比第二切换臂部123更沿顺时针方向延伸,并且比沿周向方向相邻的另一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一切换臂部122更配置于径向方向的外侧。

而且,弹簧部件171的顶端部171b从径向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偏压沿周向方向相邻的另一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一切换臂部122。由此,形成于第一切换臂部122的顶端的卡合部124朝向切换齿部102分别被推压。

而且,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二切换臂部123的顶端针对沿周向方向相邻的另一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第一切换臂部122,作为位于径向方向外侧的抵接部(本发明涉及的限制部件)173起作用。

即使是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170,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切换齿部102的齿数设为奇数。因此,当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相对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卡合时,另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相对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的卡合被解除。

由此,在截至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脱离并卡合于邻接的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的期间,另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能够相对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卡合。其结果是,能够减小所谓的非工作角。即,从旋转锤30开始反转直到轮轴65再次开始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所需要的旋转锤30的旋转角度变小,能够更高效地使大钢轮20旋转而卷紧发条。

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构成的情况:将两个上级切换爪部120以夹着轴线o8沿径向方向相对的方式对称配置,而且将切换齿部102的齿数设为奇数,从而当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相对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卡合时,另一个上级切换爪部120的卡合部124相对于切换齿部102的卡合面102a变得不卡合。然而,不限定于此情况。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两个上级切换爪部120配置成从以轴线o8为中心变为点对称的位置沿周向方向偏离切换齿部102的一个齿的一半的角度,而且切换齿部102的齿数成为偶数。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情况同样地减小所谓的非工作角,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与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分体地分别设置弹簧部件140、150的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弹簧部件与上级切换爪部120和下级切换爪部130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上级切换爪部120。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180具备一体地形成有板簧状的弹簧部件181的上级切换爪部120。上级切换爪部120为一体地形成有弹簧部件181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切换臂部123的构成,相对于固定至旋转板62的联接销190可摆动地组合。

联接销190以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平坦切面191和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面192的俯视椭圆状形成。与此相对,在上级切换爪部120的中央部121,形成有用于使联接销190插入贯通的联接孔195。联接孔195与联接销190的形状对应地,以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直线部196和彼此相对的一对圆弧部197的俯视椭圆状形成。

由此,上级切换爪部120能够以作为联接销190的中心轴线的摆动轴线o9为中心,在直线部196和圆弧部197的连接部分p1与切面191和圆弧面192的连接部分p2接触的角度范围内摆动。

弹簧部件181形成为,基端部181a连接至上级切换爪部120的中央部121,从基端部181a朝向顶端部181b沿顺时针方向延伸。而且,弹簧部件181的顶端部181b相对于固定至旋转板62的联接销200嵌合。由此,弹簧部件181通过自身的弹性复原力偏压上级切换爪部120,从而相对于切换齿部102推压上级切换爪部120中的卡合部124。

即使是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切换传动轮180,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将上级切换爪部120和弹簧部件181一体地形成,因而能够减少零件数,能够谋求切换传动轮180的轻质化、低成本化以及组装性的提高等。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实施方式,不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在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包含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设想的示例、实质相同的示例、等同范围的示例等。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自动上弦机构中利用切换传动轮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自动上弦机构,也可以在其它钟表机构中采用。特别地,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了在自动上弦机构中采用,为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切换轮和切换爪部而配备上级切换轮、下级切换轮、上级切换爪部和下级切换爪部的切换传动轮,但在除了自动上弦机构以外的钟表机构中采用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将切换轮和切换爪部分别仅配备一个的构成。

符号说明

o2……轴线(第三轴线)

o8……轴线(第一轴线)

o9、o10……摆动轴线(第二轴线)

1……钟表

10……机芯(钟表用机芯)

11……自动上弦机构

20……大钢轮

30……旋转锤(动力源)

60、160、170、180……切换传动轮

61……切换轮

65……轮轴(旋转轴部)

62……旋转板

63……切换爪部

73……切换传动小齿轮

100……上级切换轮(第一切换轮)

102、112……切换齿部

102a、112a……卡合面

102b、112b……倾斜面

110……下级切换轮(第二切换轮)

120……上级切换爪部(第一切换爪部)

122、132……第一切换臂部(切换臂部)

124、134……卡合部

130……下级切换爪部(第二切换爪部)

140、150、161、171、181……弹簧部件

143、153、173……抵接部(限制部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