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0-09-11 21: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地说 穿戴 电子设备 设备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且随之用户对产品功能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集成了心率检测、体脂检测等生物信息监测功能。以手表为例,常见的体脂检测多通过在壳体上单独设置上电极和下电极,上电极通过点胶等方式组装到金属体上,用户佩戴手表时,下电极与用户腕部接触,当用户用手指接触上电极时将检测回路导通,即可进行体脂检测。

然而,由于上电极安装于金属体上,而常规设计上电极为一个小物料,需要配合绝缘片和螺丝等物料组装到金属体,测体脂时手指只能接触上电极,触碰金属体后会导致体脂测试不准或者测试不出,因而操作较为不便。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可穿戴设备进行体脂等生物信息监测时操作较为不便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其进行体脂等生物信息监测时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的带体,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电路板,所述上壳包括绝缘部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部至少一端的金属部,两所述金属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作进行生物信息监测的上电极,所述下壳包括与所述绝缘部配合的下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下主体部至少一端的下连接部,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连接部配合并与所述带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下壳为绝缘材质,且所述下壳的下表面固定有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在均与用户皮肤接触时导通以进行生物信息监测。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绝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上电极,且所述上电极或所述下连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生耳孔并通过生耳与所述带体连接。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连接部中的一者开设有定位槽,另一者具有插入所述定位槽内以定位的定位凸起。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螺钉的头部尺寸,所述定位凸起的端部具有插入所述通孔的螺钉柱,所述螺钉柱上具有螺钉孔,所述螺钉固定至所述螺钉孔内且头部抵于所述通孔外。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下壳为塑胶壳。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下壳的底面具有两个电极安装槽,两个所述电极安装槽内分别固定安装有所述下电极。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上电极与所述电路板之间通过弹片电连接,所述弹片的两端分别具有与所述上电极和所述电路板接触的凸包。

优选地,上述可穿戴设备中,所述下壳内设置有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焊接的弹簧针,所述弹簧针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电极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与设备主体连接的带体。其中,设备主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二者固定连接,上壳与下壳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电路板,上壳包括绝缘部和固定连接于绝缘部至少一端的金属部,金属部与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作进行生物信息监测的上电极,下壳包括与绝缘部配合的下主体部和位于下主体部至少一端的下连接部,上电极和下连接部配合并与带体固定连接。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上壳包括绝缘部和金属部,金属部直接用作上电极,需要监测生物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指等接触上电极以进行相应生物信息监测。由于上电极作为常规上壳的部分,用户接触时不会因同时触碰到上电极和金属壳体而导致测试不准或者测试不出,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操作。且上电极和下连接部配合并与带体固定连接,也就是上电极对应与带体连接的位置,因而上电极受空间限制较小,尺寸相对较大,从而进一步便于用户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爆炸结构示意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设备主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设备主体另一位置截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下壳的仰视示意图;

图10为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上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上电极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镜片及屏幕模组1,上壳2,上电极21,绝缘部22,定位凸起23,螺钉柱24,点胶槽25,生耳孔26,下壳3,下连接部31,下主体部32,定位槽33,通孔34,按键孔35,电极安装槽36,凹槽37,弹片4,电池支架5,按键fpc双面胶6,按键fpc模组7,电池8,电路板9,螺钉10,心率fpc11,下电极12,弹簧针1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以便于用户进行体脂等生物信息监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爆炸结构示意图的结构示意图;图2-12为图1不同截面及各部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与设备主体连接的带体。

其中,带体用于将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对应位置,如将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腕部用作手表或手环。带体的具体结构基于设备主体的连接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设备主体包括上壳2和下壳3,二者固定连接。下壳3指设备主体在佩戴状态下与用户接触一端的壳体,上壳2则为相对的另一端壳体。在可穿戴设备具有镜片及屏幕模组1时,则镜片及屏幕模组1固定于上壳2内。具体可以在上壳2上开设镜片安装槽,将镜片及屏幕模组1通过点胶等方式固定于镜片安装槽内。上壳2与下壳3的固定连接方式具体可以为螺钉连接、卡接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上壳2与下壳3之间形成有内腔,内腔中设置有电路板9,上壳2包括绝缘部22和固定连接于绝缘部22至少一端的金属部,各金属部分别与电路板9电连接以用做进行生物信息监测的上电极21。也就是上壳2除上电极21外的剩余部分均采用绝缘材料。具体的,绝缘部22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金属部,也就是通过将壳体相对的两端分别用作上电极21,两上电极21之间的壳体部分为绝缘部22,以将两上电极21间绝缘。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时,则两金属部可以分别为对应12点与6点钟方向。采用两端作为上电极21,可利用的面积较大,以便于上电极21具有更大的接触基础。在可穿戴设备具有镜片或屏幕时,镜片或屏幕可以大部分安装于绝缘部22内,小部分位于金属部,也就是上电极21内。如图10所示,具体可以在绝缘部22上设置点胶槽25,并通过点胶将镜片及屏幕模组1固定于其中。

下壳3包括与绝缘部22配合的下主体部32和位于下主体部32至少一端的下连接部31,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配合并与带体固定连接,下连接部31具体可以为绝缘材料以将上电极21与用户腕部等皮肤隔开。下壳3具体为一体式结构,下连接部31与上电极21对应设置。即在绝缘部22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电极21时,则下主体部32两端分别连接有下连接部31。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配合与带体固定连接,包括上电极21与带体固定连接,下连接部31固定于上电极21下方;也包括下连接部31与带体固定连接,上电极21固定于下连接部31上方;还包括上电极21与下连接部31固定连接,带体固定于二者连接处,也就是带体与上电极21及下连接部31均固定连接。在绝缘部22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电极21时时,则位于两端的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配合分别与带体的两端固定连接;在绝缘部22的仅一端连接上电极21时,带体的另一端可以与则绝缘部22的端部和与下连接部31配合处连接。

用户通过接触上电极21将连接上电极21及电路板9的回路导通,从而进行相应生物信息监测。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生物信息监测具体可以为体脂监测,也可以为通过电极能够进行的心电等监测。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体脂监测为例说明。具体的,电路板9上具有相应模块,如生物阻抗测量模块,即可在回路导通时获得对应的生物阻抗数据,以反映用户的体脂监测结果。具体生物阻抗测量模块的结构及测量原理等均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需要,可以在下壳的下表面或带体的下表面设置与上电极21配合的下电极12,则上电极21和下电极12在均与用户皮肤接触时导通以进行生物信息监测。上电极21的数量一般为一个或两个,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当上电极21为两个时,则两个上电极21以外的上壳2部分均采用绝缘材质。由于上电极21直接作为上壳2,故上电极21的尺寸可以做的较大,以进一步便于用户操作。且直接用作上壳2,无需单独在上壳2和上电极21之间额外设置绝缘材料,简化了结构,且加工简单,可以通过cnc精密机械加工成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主要将上电极21的设置方式进行了改进,其仍利用现有技术中常规体脂等生物监测的原理。因而根据现有技术中常规生物监测所需要设置的电极数量相应设置上电极21及下电极12的数量即可,此处不做限定。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可穿戴设备,上壳2包括绝缘部22和金属部,金属部直接用作上电极21,需要监测生物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指等接触上电极21以进行相应生物信息监测。由于上电极21作为常规上壳2的部分,用户接触时不会因同时触碰到上电极和金属壳体而导致测试不准或者测试不出,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操作。且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配合并与带体固定连接,也就是上电极21对应与带体连接的位置,因而上电极1受空间限制较小,尺寸相对较大,从而进一步便于用户操作。

具体的,下壳3为绝缘材质,故下壳将上电极21与用户皮肤隔开。在需要进行生物信息监测时,用户可通过手指等接触上电极21以将回路导通。进一步地,下壳3的下表面固定有与电路板9电连接的下电极12,上电极21和下电极12在均与用户皮肤接触时导通以进行生物信息监测。下电极12由于固定于下壳3,故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下电极12自然与用户皮肤接触。上电极21作为部分上壳2,与下电极12不导通且由于下壳3的存在并不与用户腕部等皮肤接触。上电极21与下电极12均和电路板9电连接,故当用户手指等接触上电极21时,人体作为导体将上电极21与下电极12导通形成回路。一般的,可以设置两个下电极12,如在下壳3的下表面间隔固定两个下电极12,由于下壳3为绝缘材质,则两下电极12间绝缘。在体脂监测时,可设置一个或两个上电极21,以与两个下电极12配合进行检测,具体各电极配合检测原理请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上电极21具有相对设置的生耳孔26,并通过生耳和带体固定连接,也就是上壳2通过上电极21固定连接带体。由于上电极21为金属部,故与生耳配合能够可靠将带体固定。根据需要,也可以将下连接部31上设置生耳孔26,并通过生耳与带体固定连接。带体与设备主体采用生耳连接,结构简单,空间占用小。当然,带体与设备主体也并不局限于生耳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扣等其他方式固定连接。

上壳2与下壳3采用上述结构,也就是将设备主体的壳体由两端分别与带体连接处起向中间延伸并相接的面作为分型面,将壳体整体分为上壳2和下壳3。换言之,壳体由上下方向的中间整体分型为上壳2和下壳3,当然,此处的中间指位于壳体上下表面之间的部分,并不局限于中线处。而上壳2又可以包括上电极21和与上电极21连接的绝缘部22。上壳2与下壳3采用上述分型方式,户佩戴时,下壳3能够将上壳2与用户皮肤隔开。

具体的,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固定连接以将上壳2与下壳3固定。上壳2与下壳3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之间的固定连接。如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之间通过螺钉10连接,则上壳2与下壳3整体被紧固。如此设置,避免了固定连接结构对绝缘部22和下主体部32内部空间的占用,进而为各零部件的布局预留更大的空间。

为了实现上壳2和下壳3的精确定位,金属部和下连接部31中的一者开设有定位槽33,另一者具有插入定位槽33内以定位的定位凸起23。则装配时,将定位凸起23插入至定位槽33中,通过上壳2与下壳3的精确定位,便于后续二者的固定连接,且上壳2与下壳3的精确配合保证了设备主体的外观效果。具体的,可以在上电极21上设置定位凸起23,下连接部31上设置定位槽33。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对换定位凸起23与定位槽33的设置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定位凸起23与定位槽33配合以定位,则二者的形状应对应设置,如定位槽33为矩形槽时,则定位凸起23为尺寸和矩形槽尺寸一致的矩形凸起,从而从四周方向上均能起到有效定位。同时,定位槽33和定位凸起23设置于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上,不会占用内腔空间。为了更好的起到定位效果,分别位于绝缘部22两端的上电极21和位于下主体部32两端的下连接部31上均设置有配合的定位槽33和定位凸起23,从而从上壳2和下壳3的两端进行精确定位,定位精度更高。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仅在一侧的上电极21和下连接部31上设置定位槽33和定位凸起23。

进一步地,定位凸起23与定位槽33的槽底通过螺钉10连接。则装配时,将定位凸起23插入定位槽33后,通过螺钉10将定位凸起23锁紧于定位槽33内,从而实现上壳2与下壳3的固定。如此设置,装配操作简便,结构简单,连接可靠。优选的定位凸起23设置于上电极21朝向下连接部31的下端面上,定位槽33开设于下连接部31的朝向上电极21的上端面上,则定位槽33的槽底位于下连接部31的底部,从而螺钉10同定位槽33的槽底与定位凸起23连接后,螺钉10的头部位于下连接部31的底部,不会对上壳2的外观造成影响,且用户佩戴时,螺钉10不易受外力而松动。

更进一步地,定位槽33的槽底开设有通孔34,通孔34的尺寸小于螺钉10的头部尺寸,定位凸起23的端部具有插入通孔34的螺钉柱24,螺钉柱24上具有螺钉孔,螺钉10固定至螺钉孔内且头部抵于通孔34外。如图5、7和12所示,定位槽33的槽底具有通孔34,定位凸起23端部的螺钉柱24插入通孔34内,螺钉柱24的形状及尺寸应与通孔34的形状及尺寸一致,如螺钉柱24为圆柱时,则通孔34相应为尺寸一致的圆孔,则通孔34和螺钉柱24间也起到精确定位作用,结合定位槽33与定位凸起23的定位,使得上壳2与下壳3的定位更为精确。螺钉柱24的端面开设有螺钉孔,螺钉10拧紧于螺钉孔中,由于螺钉10的头部尺寸大于通孔34的尺寸,故螺钉10的头部卡阻于通孔34四周的壁面,从而实现上电极21与下连接部31的固定连接。优选的,定位槽33槽底背离定位槽33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37,也就是通孔34的一端连通至定位槽33,另一端连通至凹槽37,螺钉10的头部位于凹槽37内,从而避免了螺钉10头部外露,使得上壳2及下壳3整体结构更为规整的同时,能够避免螺钉10意外受力而松动,使得上壳2和下壳3的连接更为可靠。

具体以定位凸起23设置于上电极21朝向下连接部31的下端面上,定位槽33开设于下连接部31的朝向上电极21的上端面上为例,则下连接部31的下端面上设置凹槽37,凹槽37和定位槽33之间的壁面具有通孔34,通孔34将凹槽37和定位槽33连通,通孔34的尺寸小于螺钉10头部的尺寸。从而螺钉柱24插入通孔34内,螺钉10固定至螺钉柱24上的螺钉孔内,且螺钉10的头部抵于通孔34外,也就是凹槽37和定位槽33的壁面上,从而将上壳2与下壳3锁紧。当然,螺钉10用于将上壳2和下壳3锁紧,则定位槽33与通孔34之间形成的台阶面和定位凸起23与螺钉柱24之间形成的台阶面应避免对上壳2和下壳3的无缝连接造成干涉。螺钉柱24和定位凸起23的总长度应不大于定位槽33和通孔34的总深度,以避免对上壳2和下壳3的无缝连接造成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槽33与定位凸起23之间设置有防水双面胶。也就是定位槽33与定位凸起23通过螺钉10连接的同时,可以通过设置防水双面胶,即通过防水粘结层粘结,实现高级别防水,如满足5atm防水要求。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下壳3为塑胶壳。塑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进而能够可靠保证天线净空要求。同时,塑胶能够方便的着色,以满足可穿戴设备壳体多样化的颜色需求。且塑胶材质触感较好,用户佩戴时有更好的体验。当然,根据需要,下壳3也可以采用其他常规的绝缘材质。

具体的,下壳3的底面具有两个电极安装槽36,两个电极安装槽36内分别固定安装有下电极12。也就是具有两个下电极12,具体下电极12可以呈月牙状,则相应的电极安装槽36呈月牙形。下电极12可以与下壳3点胶固定。如图9所示,两下电极12相对的位于下壳3的两端,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时,则两下电极12可分别对应12点和6点钟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上电极21与电路板9之间通过弹片4电连接,弹片4的两端分别具有与上电极21和电路板9接触的凸包。弹片4即片状结构,其占用空间较小,且能够根据上壳2与下壳3内部空间相应的调整走向,以保证将上电极21与电路板9有效电连接的同时,更好的减少空间占用。弹片4的两端分别具有凸包,具体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凸包,一端的凸包与上电极21接触,具体可以与上电极21的侧壁接触,另一端的凸包则与电路板9接触,实现上电极21与电路板9的有效连接。在上电极21设置有两个等情况下,弹片4与上电极21一一对应设置,以分别与电路板9电连接。上电极21上具体可以设置与弹片4端部相抵的卡位,以保证与弹片4的可靠接触。根据需要,上电极21与电路板9之间也并不局限于弹片4连接,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常规的电连接方式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下电极12与电路板9通过弹簧针13(pogopin)连接。即下壳3内设置有一端与电路板9焊接的弹簧针13,弹簧针13的另一端与下电极12接触。具体可以将弹簧针13的顶端贴片焊接在电路板9底面,弹簧针13的底端则与下电极12接触,具体在设置有电池支架5时,则在电池支架5组件固定在下壳3后,弹簧针13的针头和下电极12接触实现导通。

组装时,具体可以将下电极12固定于下壳3,如点胶固定于下壳3。在该可穿戴设备还通过光电容积法测量心率时,则可将相应心率fpc11组装至下壳3内,具体可以通过热熔固定于下壳3内。可穿戴电子设备一般具有电池8,为了便于电池8的固定设置有电池支架5,则具体可以将电路板9固定于电池支架5上,如通过螺钉10锁紧于电池支架5上,将弹片4组装到电池支架5,再将电池支架5固定于下壳3内,如通过螺钉10固定于下壳3内。上壳2与下壳3之间可以通过点胶固定,在上壳2包括绝缘部22和作为上电极21的金属部时,则将上电极21和绝缘部22通过点胶固定于下壳3上。最后可组装镜片及屏幕模组1组件。

可穿戴设备如手表一般具有按键,则下壳3上开设有按键孔35,按键孔35内密封连接有按键。也就是将按键密封安装于下壳3内,根据需要,按键孔35也可以部分开设于上壳2另外部分开设于下壳3,具体根据空间需要设置即可。下壳3内与按键配合的设置有按键fpc模组7,其具体结构及按键工作原理等请参考现有技术。为了保证密封性,可以设置按键fpc双面胶6。按键孔35具体可以设置于对应三点钟位置。

具体的,按键包括头部和杆部,杆部外固定套设有巴管,且巴管与按键孔35过盈配合,头部位于按键孔35外。按键的杆部与巴管固定,巴管又与按键孔35过盈配合而固定,且过盈配合可同时实现密封的作用,从而按键被密封安装于下壳3和上壳2上。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