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游丝、摆轮、钟表用机芯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2020-08-25 18: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摆轮 钟表 游丝 机芯
游丝、摆轮、钟表用机芯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游丝、摆轮、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背景技术:

在机械式钟表中,摆轮设定于预先规定振动周期的规定值内变得重要。因为,如果振动周期从规定值偏离,则机械式钟表的差率(钟表慢、快的程度)变化。作为用于调整差率的方法,一般已知利用快慢针来调整内端固定于摆轮的摆轴且外端固定于外桩的游丝的长度(有效长度)的方法。

金属制的游丝具备:沿着阿基米德曲线的漩涡状的部分;和外端曲线形部,其从漩涡状的部分的外端部经由弯折部来向径向方向外侧离开而以一定曲率延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外端曲线形部卡合于固定游丝的外端的外桩或调整游丝的有效长度的快慢针等。

游丝在被施加冲击时塑性变形,引起与其它零件的接触或自身接触,有时候振动周期和差率的等时性发生错乱。特别地,在上述的弯折部中,在具有曲率小的屈曲点的情况下,在冲击施加于游丝时,应力易于集中,存在塑性变形的可能性。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使对发条的永久变形的耐性提高,在游丝的外端区域施加热处理,除去内部应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098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当制造游丝时,由于追加热处理而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因此,在抑制游丝的制造成本的上升并同时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变形这一点上存在课题。

于是,本发明提供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并同时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变形的游丝、摆轮、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关于本发明的游丝,其特征在于,具备:主体部,其围绕中心轴线沿着阿基米德曲线延伸;外端曲线形部,其在比前述主体部更靠近径向方向的外侧沿着围绕前述中心轴线的周向方向延伸;以及弯折部,其将前述主体部与前述外端曲线形部连接,具有在与前述主体部的第一连接部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的第一折曲部、和在与前述外端曲线形部的第二连接部处比前述外端曲线形部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的第二折曲部,前述第一折曲部和前述第二折曲部中的至少一个弯曲。

依据本发明,在漩涡状的薄板簧的一部分进行例如折曲加工等而形成具有第一折曲部和第二折曲部的弯折部,由此,能够作为使快慢针等卡合的部位而在游丝的最外周部设有从主体部向径向方向的外侧离开的外端曲线形部。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第一折曲部和第二折曲部中的至少一个弯曲,因而与第一折曲部和第二折曲部折弯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在弯折部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提供抑制伴随着追加热处理等的制造成本的上升并同时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变形的游丝。

在上述的游丝中,也可以是,前述第一折曲部和前述第二折曲部中的前述至少一个以一定曲率弯曲。

依据本发明,能够使在第一折曲部和第二折曲部中的弯曲的至少一个中产生的应力大致均等地分散于以一定曲率弯曲的范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的变形。

在上述的游丝中,也可以是,前述第一折曲部和前述第二折曲部两者分别弯曲。

依据本发明,在第一折曲部和第二折曲部的两者中,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的变形。

在上述的游丝中,也可以是,前述第一折曲部和前述第二折曲部彼此连接。

依据本发明,由于弯折部的整体成为弯曲的折曲部,因而能够使在弯折部产生的应力分散于弯折部整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的变形。

关于本发明的摆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游丝、固定于前述游丝的内端部的摆轴以及固定于前述摆轴的平衡轮。

依据本发明,由于具备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并同时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变形的游丝,因而能够价廉地提供伴随着游丝的变形的差率的偏差小的高质量的摆轮。

关于本发明的钟表用机芯,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摆轮。

关于本发明的钟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钟表用机芯。

依据本发明,由于具备差率的偏差小的高质量且价廉的摆轮,因而能够价廉地提供时刻误差小的高质量的钟表用机芯和钟表。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并同时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变形的游丝。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外观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摆轮的俯视图。

图4是在图3的iv-iv线上的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图6是在游丝的一部分设有以一定曲率弯曲的折曲部、而示出该折曲部的曲率半径与应力弛豫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标记相同符号。而且,有时候省略那些构成的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钟表1在具有未图示的壳体后盖和玻璃2的钟表壳体3内具备:机芯10(钟表用机芯);文字板4,其具有至少示出与时有关的信息的刻度;以及指针,其包含示出时的时针5、示出分的分针5以及示出秒的秒针7。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芯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机芯10具有构成基板的主板11。在主板11,形成有柄轴引导孔11a。联接至图1所示的转柄8的柄轴12旋转自由地装入至柄轴引导孔11a。柄轴12由具有拨针杆13、离合杆14、离合杆弹簧15和背压件16的切换装置决定轴向方向的位置。此外,在柄轴12的引导轴部,旋转自由地设有立轮17。

在这样的构成下,如果使柄轴12旋转,则立轮17经由未图示的离合轮的旋转来旋转。如果立轮17旋转,则小钢轮20和棘轮21依次旋转,容纳于条盒轮22的未图示的发条被卷紧。此外,条盒轮22被轴支承于主板11与条盒夹板23之间。

二号轮25、三号轮26、四号轮27和擒纵轮35被轴支承于主板11与轮系夹板24之间。构成为,如果由于发条的复原力而导致条盒轮22旋转,则二号轮25、三号轮26和四号轮27依次旋转。这些条盒轮22、二号轮25、三号轮26和四号轮27构成表侧轮系。

此外,如果二号轮25旋转,则未图示的分轮基于该旋转而旋转,在分轮安装的分针6(参照图1)显示“分”。另外,如果分轮旋转,则未图示的时轮经由未图示的跨轮来旋转,在时轮安装的时针5(参照图1)显示“时”。另外,四号轮27旋转,由此,在四号轮27安装的秒针7(参照图1)显示“秒”。

在机芯10的表侧,配置有用于控制表侧轮系的旋转的擒纵调速机构30。擒纵调速机构30具备:擒纵轮35,其与四号轮27啮合;擒纵叉36,其使擒纵轮35擒纵而有规律地旋转;以及摆轮40。以下,对摆轮40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摆轮的俯视图。图4是在图3的iv-iv线上的截面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摆轮40具备摆轴41、平衡轮42以及游丝43。摆轮40利用游丝43的动力来围绕摆轴41的中心轴线o以一定的振动周期(摆角)往复旋转(正反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摆轴41的中心轴线o的方向称为轴向方向,将与中心轴线o正交而从中心轴线o以放射状延伸的方向称为径向方向,将在从轴向方向观察的俯视下环绕中心轴线o的方向称为周向方向。

摆轴41由例如黄铜等金属材料形成,成为沿着中心轴线o伸展的棒状部件。在摆轴41中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渐缩的第一轴榫41a和第二轴榫41b。摆轴41经由第一轴榫41a和第二轴榫41b来轴支承于主板11与未图示的摆轮夹板之间。关于摆轴41,轴向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例如压入而固定于平衡轮42的后述的嵌合孔49a内。由此,摆轴41和平衡轮42一体地固定。

圆环状的圆盘44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外嵌于在摆轴41定位成比平衡轮42更靠近第二轴榫41b的部分。圆盘44具有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凸缘部44a。用于使擒纵叉36摇动的冲击石45固定于凸缘部44a。而且,用于固定游丝43的环状的内桩46外嵌于在摆轴41定位成比平衡轮42更靠近第一轴榫41a的部分。

平衡轮42具备:圆环状的缘部47,其从径向方向的外侧包围摆轴41;和臂部48,其将缘部47与摆轴41沿径向方向联接。缘部47与中心轴线o同轴地配置。缘部47由例如黄铜等金属材料形成。臂部48沿径向方向伸展并且沿周向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在图示的示例中,臂部48以中心轴线o为中心隔开90度的间隔而配置四个。但是,臂部48的数量或配置、形状不限定于此情况。

各臂部48的径向方向的外端部相对于缘部47的内周部而一体地联接。各臂部48的径向方向的内端部彼此连接而成为一体。在各臂部48的内端部成为一体的联接部49,形成有与中心轴线o同轴的嵌合孔49a。如上所述,摆轴41通过例如压入而固定于嵌合孔49a内。

游丝43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薄板簧。游丝43由例如铁或镍等形成。游丝43在中心轴线o的垂直面内以漩涡状形成。游丝43的内端部经由内桩46来固定于摆轴41。游丝43中的最外周的部分的一部分经由后述的弯折部55来向径向方向外侧离开,并且,曲率半径与比弯折部55更位于内周的部分相比而更大地形成。游丝43的外端部固定于经由未图示的外桩环来安装的外桩67。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游丝43具备:主体部51,其围绕中心轴线o从轴向方向观察而沿着阿基米德曲线延伸;外端曲线形部53,其比主体部51更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沿着周向方向延伸;以及弯折部55,其将主体部51与外端曲线形部53连接。

主体部51以从轴向方向观察而沿径向方向大致等间隔地相邻的方式以多圈的圈数缠绕。在图示的示例中,关于主体部51,以内端部51a作为退绕位置,沿着从轴向方向观察而以中心轴线o为极坐标原点的阿基米德曲线进行退绕,以15圈的圈数形成。主体部51的内端部51a成为游丝43的内端部。以下,将周向方向中的、主体部51以内端部51a为起点而延伸的方向称为主体部51的退绕方向。

外端曲线形部53成为游丝43的最外周部分。外端曲线形部53围绕中心轴线o以一定曲率延伸。外端曲线形部53以曲率半径比主体部51更大地形成的圆弧状形成。此外,游丝43的各部分中的“曲率半径”作为对象的部位处的凹曲面的曲率的倒数。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一端部53a成为游丝43的外端部。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端部53b设于相对于主体部51的外端部51b而沿主体部51的退绕方向以既定角度偏离的位置。

弯折部55将主体部51的外端部51b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端部53b连接。弯折部55从主体部51的外端部51b向径向方向的外侧且沿主体部51的退绕方向延伸,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端部53b结合。弯折部55具有:第一折曲部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55a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和第二折曲部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中的至少一个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之中仅第一折曲部56弯曲。即,第一折曲部56弯曲,第二折曲部57折弯。第一折曲部56以一定曲率弯曲。第一折曲部56的曲率半径比弯折部55中的游丝43的厚度更大。第一折曲部56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平滑地连接至主体部51。此外,“平滑地连接”意味着在不屈曲地使切线的斜率连续的状态下的连接。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彼此连接。

当对本实施方式的游丝43中的各部分的尺寸和角度进行详细描述时,对游丝43的原形进行说明。游丝43的原形不因弯折部55而变形,整体具有沿着前述阿基米德曲线延伸的形状。即,游丝43的原形具有使游丝43中的构成弯折部55和外端曲线形部53的部分如图中的双点划线a所示地从主体部51的外端部51b进一步沿着前述阿基米德曲线延伸的形状。

从轴向方向观察,在通过中心轴线o和在游丝43的原形下的外端部的假想直线l上,将游丝43的原形的最外周部的内径定义为时间直径d。在时间直径d满足3.5mm≦d≦5.5mm,外端曲线形部53的曲率半径r满足0.25mm≦r-(d/2)≦0.65mm,弯折部55的两端之间的中心轴线o上的中心角θ满足10°≦θ≦35°的情况下,第一折曲部56的曲率半径r1满足0.35mm≦r1≦10mm是理想的。而且,第一折曲部56的曲率半径r1满足3mm≦r1≦7mm是更理想的。由此,能够使在第一折曲部56产生的应力的最大值弛豫达20%以上。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游丝43具备将主体部51与外端曲线形部53连接的弯折部55。弯折部55具有:第一折曲部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55a处比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和第二折曲部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第一折曲部56弯曲。

依据该构成,在漩涡状的薄板簧(游丝43的原形)的一部分进行例如折曲加工等而形成具有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的弯折部55,由此,作为使快慢针等卡合的部位,能够在游丝43的最外周部设有从主体部51向径向方向的外侧离开的外端曲线形部53。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第一折曲部56弯曲,因而与第一折曲部和第二折曲部折弯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在弯折部55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提供抑制伴随着追加热处理等的制造成本的上升并同时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变形的游丝4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的弯折部55而使外端曲线形部53从主体部51离开。这样的形状的游丝通过例如利用塑性变形来将薄板簧弯折而形成。在此,关于不具有比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的第一折曲部的游丝,在使外端曲线形部从主体部离开时的折曲量(角度)变得微小。因此,不能使薄板簧充分地塑性变形,存在外端曲线形部的位置精度恶化的可能性。依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因而能够在形成游丝43时通过塑性变形而将薄板簧容易地弯折,能够谋求外端曲线形部53的位置和形状的精度的提高。

另外,第一折曲部56以一定曲率弯曲。

依据该构成,能够使在第一折曲部56中产生的应力大致均等地分散于以一定曲率弯曲的范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43的变形。

在此,说明由于在游丝设有以一定曲率弯曲的折曲部而导致的应力弛豫的有效性。

图6是在游丝的一部分设有以一定曲率弯曲的折曲部、而示出该折曲部的曲率半径与应力弛豫率的关系的图表。在图6中,横轴表示折曲部的曲率半径。纵轴作为应力弛豫率而表示对于折曲部的曲率半径为0.15mm的情况的应力的最大值的减少率。此外,图6所示的结果是在将游丝的宽度设为0.078mm并将游丝的厚度设为0.028mm的情况下的结果。

如图6所示,能够确认随着折曲部的曲率半径变大,应力的弛豫率上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确认通过使第一折曲部56以一定曲率弯曲,从而能够抑制在弯折部55产生的应力集中。

而且,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摆轮40,由于具备上述的游丝43,因而能够作为伴随着游丝43的变形的差率的偏差小的高质量且价廉的摆轮40。

而且,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机芯10和钟表1,由于具备上述的摆轮40,因而能够作为时刻误差小的高质量的机芯10和钟表1。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而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弯折部155在第一折曲部156与第二折曲部157之间具备直线部158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弯折部155具有:第一折曲部1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155a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第二折曲部1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1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以及直线部158,其将第一折曲部156与第二折曲部15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156和第二折曲部157之中仅第一折曲部156弯曲。第一折曲部156以一定曲率弯曲。直线部158从轴向方向观察而以直线状延伸。直线部158从第一折曲部156的外端部向径向方向的外侧且沿主体部51的退绕方向延伸,与第二折曲部157结合。直线部158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平滑地连接至第一折曲部156。此外,对于时间直径d、外端曲线形部53的曲率半径r、弯折部155的两端之间的中心角θ和第一折曲部156的曲率半径r1,满足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条件是理想的。

如以上所说明的,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游丝43具备以一定曲率弯曲的第一折曲部156,因而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游丝43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而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折曲部256折弯,第二折曲部257弯曲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弯折部255具有:第一折曲部2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255a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和第二折曲部2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2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256和第二折曲部257之中仅第二折曲部257弯曲。第二折曲部257以一定曲率弯曲。第二折曲部257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平滑地连接至外端曲线形部53。第一折曲部256和第二折曲部257彼此连接。在时间直径d、外端曲线形部53的曲率半径r和弯折部255的两端之间的中心角θ满足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条件的情况下,第二折曲部257的曲率半径r2满足0.3mm≦r2≦2mm是理想的。而且,第二折曲部257的曲率半径r2满足0.5mm≦r2≦1mm是更理想的。由此,能够使在第二折曲部257产生的应力的最大值弛豫达20%以上。

如以上所说明的,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游丝43具备以一定曲率弯曲的第二折曲部257,因而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游丝43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而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在弯折部355在第一折曲部356与第二折曲部357之间具备直线部358的点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弯折部355具有:第一折曲部3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355a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第二折曲部3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3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以及直线部358,其将第一折曲部356与第二折曲部35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356和第二折曲部357之中仅第二折曲部357弯曲。第二折曲部357以一定曲率弯曲。直线部358从轴向方向观察而以直线状延伸。直线部358从第二折曲部357的内端部向径向方向的内侧且沿周向方向中的与主体部51的退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与第一折曲部356结合。直线部358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平滑地连接至第二折曲部357。此外,对于时间直径d、外端曲线形部53的曲率半径r、弯折部355的两端之间的中心角θ和第二折曲部357的曲率半径r2,满足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条件是理想的。

如以上所说明的,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游丝43具备以一定曲率弯曲的第二折曲部357,因而起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游丝43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而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两者弯曲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如图10所示,弯折部455具有:第一折曲部4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455a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和第二折曲部4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4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两者弯曲。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分别以一定曲率弯曲。第一折曲部456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平滑地连接至主体部51。第二折曲部457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平滑地连接至外端曲线形部53。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彼此平滑地连接。例如,第一折曲部456的曲率半径比第二折曲部的曲率半径更大。

在时间直径d、外端曲线形部53的曲率半径r和弯折部455的两端之间的中心角θ满足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条件的情况下,第一折曲部456的曲率半径r1满足0.35mm≦r1≦10mm且第二折曲部457的曲率半径r2满足0.3mm≦r2≦2mm是理想的。而且,第一折曲部456的曲率半径r1满足3mm≦r1≦7mm且第二折曲部457的曲率半径r2满足0.5mm≦r2≦1mm是更理想的。由此,能够使分别在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产生的应力的最大值弛豫达20%以上。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两者分别以一定曲率弯曲。依据该构成,在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两者中,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43的变形。

另外,第一折曲部456和第二折曲部457彼此连接。

依据该构成,由于弯折部455的整体成为弯曲的折曲部,因而能够使在弯折部455产生的应力分散于弯折部455的整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43的变形。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而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在弯折部555在第一折曲部556与第二折曲部557之间具备直线部558的点上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此外,除了以下所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都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游丝的俯视图。

如图11所示,弯折部555具有:第一折曲部556,其在与主体部51的第一连接部555a处比前述阿基米德曲线的切线t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外侧折曲;第二折曲部557,其在与外端曲线形部53的第二连接部555b处比外端曲线形部53更朝向径向方向的内侧折曲;以及直线部558,其将第一折曲部556与第二折曲部55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曲部556和第二折曲部557两者弯曲。第一折曲部556和第二折曲部557分别以一定曲率弯曲。直线部558从轴向方向观察而以直线状延伸。直线部558从第一折曲部556的外端部向径向方向的内侧且沿主体部51的退绕方向延伸,与第二折曲部557的内端部结合。直线部558从轴向方向观察而分别平滑地连接至第一折曲部556和第二折曲部557。此外,对于时间直径d、外端曲线形部53的曲率半径r、弯折部555的两端之间的中心角θ、第一折曲部556的曲率半径r1和第二折曲部557的曲率半径r2,满足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的条件是理想的。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折曲部556和第二折曲部557两者分别以一定曲率弯曲,因而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由于应力集中而导致的游丝43的变形。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而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的范围内,考虑各种各样的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端曲线形部53以一定曲率围绕中心轴线o延伸,但不限定于此。外端曲线形部沿着周向方向延伸即可,曲率也可以在一部分处略微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塑性变形而形成第一折曲部56和第二折曲部57,但游丝的形成方法未特别地限定。也可以通过例如电铸等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微机电系统)技术而形成游丝。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能够为适当的。

符号说明

1……钟表10……机芯(钟表用机芯)40……摆轮41……摆轴42……平衡轮43……游丝51……主体部53……外端曲线形部55、155、255、355、455、555……弯折部55a、155a、255a、355a、455a、555a……第一连接部55b、155b、255b、355b、455b、555b……第二连接部56、156、256、356、456、556……第一折曲部57、157、257、357、457、557……第二折曲部o……中心轴线t……切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