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2020-06-09 19: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钟表 装置 开关 电子设备 具备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钟表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钟表的开关装置中,如日本特开2005-274362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公知以下构造:使被称作柄轴的操作部件能够滑动及旋转地插入在基座部件的轴插入孔内,使被称作调节杆的防脱部件的卡合部配置在该操作部件的卡合槽内,当根据操作部件的滑动使卡合部移动而使防脱部件旋转时,由旋转限制部对因卡合部的移动而产生的防脱部件的旋转进行限制,从而对操作部件的滑动位置进行限制。

这样的开关装置构成为:为了防止防脱部件的卡合部从操作部件的卡合槽脱离,由按压板对配置在操作部件的卡合槽内的防脱部件的卡合部进行按压。

然而,在这样的开关装置中,当朝向外部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或者一边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一边使之旋转时,防脱部件的卡合部克服按压板的按压力而从操作部件的卡合槽内升起,从而卡合部从卡合槽脱离,操作部件从基座部件脱出而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该方式之一是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基座部件,其设有轴插入孔;操作部件,其能够滑动及旋转地插入在上述基座部件的上述轴插入孔内,并且在外周面设有卡合槽;防脱部件,其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配置在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卡合槽内并伴随上述操作部件的滑动而移动;以及脱离限制部,其防止上述卡合部从上述卡合槽内脱离,当上述操作部件朝向上述基座部件的外部被拉出时,上述卡合部的前端部通过上述脱离限制部而朝向上述操作部件的轴中心被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示出组装于图1所示的手表的开关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后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开关装置的a-a视角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开关装置的b-b视角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图2所示的开关装置中朝向外部拉出操作部件后的状态的放大后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开关装置的c-c视角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开关装置的d-d视角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图3所示的开关装置中防脱部件的按压操作部被按压而防脱部件倾斜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图4所示的开关装置中当防脱部件倾斜时防脱部件的卡合部从操作部件的卡合槽脱离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9对应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手表具备表壳1。在该表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表带(未图示)的表带安装部2。并且,在该表壳1的2点侧、3点侧、以及4点侧分别设有开关装置3。

并且,如图1所示,在该表壳1的表面侧的开口部1a设有钟表玻璃g。另外,在该表壳1的内部设有钟表模块(未图示)。该钟表模块具备使指针运行来指示时刻的钟表机芯、电光学地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部、以及电控制地驱动上述部件的电路部等钟表功能所需要的各种部件。

然而,多个开关装置3中,如图2~图7所示,3点侧的开关装置3具备基座部件4、能够滑动及旋转地插入在该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内的操作部件6、以及限制该操作部件6的滑动位置的滑动限制机构7。基座部件4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如图2~图7所示,该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设置在从表壳1的3点侧向表壳1连接中心的线上。在该情况下,轴插入孔5从表壳1的中心侧起依次具备小径孔5a、第一凹部8a、第一中径孔5b、第二凹部8b、第二中径孔5c、第一大径孔5d、第三凹部8c、以及第二大径孔5e。

如图2~图7所示,操作部件6是被称作柄轴的棒状部件,从内端部侧起依次设有小径部6a、非圆形部6b、大径部6c、凸边部6d、以及安装部6e。小径部6a形成为圆棒状,能够滑动及旋转地插入在轴插入孔5的圆形的小径孔5a内。非圆形部6b是直径比小径部6a的直径大、并且形成为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非圆形的花键部。

如图2~图7所示,该非圆形部6b能够滑动及旋转地配置在轴插入孔5的第一凹部8a、第一中径孔5b、第二凹部8b、第二中径孔5c内。并且,如图2~图7所示,操作部件6的大径部6c形成为直径比非圆形部6b的直径大的圆形的圆棒状,并能够滑动及旋转地配置在第一大径孔5d、第三凹部8c、第二大径孔5e内。

另外,如图2~图7所示,操作部件6的凸边部6d的直径比大径部6c及第二大径孔5e的直径大,并且配置为相对于基座部件4的外表面能够接近、分离。并且,操作部件6的安装部6e形成为直径与大径部6c的直径大致相同,从基座部件4朝向表壳1的外部突出,并且在该突出的部分安装表把9(参照图1)。

在该情况下,如图3及图6所示,轴插入孔5的小径孔5a形成为大小与操作部件6的小径部6a的外径相同的圆形,并且能够滑动及旋转地配置有小径部6a。第一中径孔5b、第二中径孔5c形成为大小与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外径相同的圆形,并且能够滑动及旋转地配置有非圆形部6b。第一大径孔5d、第二大径孔5e形成为大小与操作部件6的大径部6c的外径相同的圆形,并且能够滑动及旋转地配置有大径部6c。

另一方面,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基座部件4的第一凹部8a呈比非圆形部6b的外径大的凹部状地设于基座部件4,并在其内部,以从基座部件4露出的状态配置有开关轮10。该开关轮10为如下构造:外周形成为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非圆形,而且在轴中心设有与非圆形部6b相同的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非圆形的轴孔11。

在该情况下,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在开关轮10的外周,呈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非圆形地设有第一环状槽10a和第二环状槽10b。由此,开关轮10构成为:在非圆形部6b能够滑动地插入在轴孔11内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部件6的旋转而与非圆形部6b一起旋转。

并且,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基座部件4的第二凹部8b呈比非圆形部6b的外径大的凹部状地设于基座部件4,并在其内部,以从基座部件4露出的状态配置有星轮12。该星轮12成为如下构造:在外周设有多个突起部(未图示),并在轴中心设有与非圆形部6b相同的四边形等非圆形的轴孔12a。由此,星轮12构成为,在非圆形部6b能够滑动地插入在轴孔12a内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部件6的旋转而与非圆形部6b一起旋转。

另外,如图2~图7所示,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构成为:与大径部6c对应地呈凹部状地设于基座部件4,能够滑动及旋转地配置有操作部件6的大径部6c,并使该大径部6c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露出。在该情况下,在操作部件6的大径部6c,呈环状地设有卡合槽13。该卡合槽13的内径为与非圆形部6b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轴向长度以第三凹部8c的轴向长度的1/3左右的长度较短地形成。

即,如图2~图7所示,该卡合槽13设为,当操作部件6被压入至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内时,在位于基座部件4的中心部侧的内端面与第三凹部8c的内端面对应的状态下,该卡合槽13位于大径部6c的内端部侧。由此,卡合槽13构成为:在与设于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对应的状态下,卡合槽13以能够滑动及旋转的状态在该第三凹部8c内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2~图7所示,滑动限制机构7具备:被称作调节杆的防脱部件14,其具备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卡合部15;位置限制部件16,其限制该防脱部件14的旋转位置;以及按压板17,其为了将维持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状态而按压防脱部件14。

如图2~图4所示,防脱部件14是板状部件,能够旋转地安装在设于基座部件4的固定轴18上,当卡合部15根据操作部件6的滑动而移动时,防脱部件14随着该卡合部15的移动而以固定轴18为中心旋转。在该情况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构成为,从防脱部件14的外周朝向操作部件6突出,该突出的前端部侧横跨地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并朝向与防脱部件14的固定轴18相反的一侧突出。

即,如图2~图4所示,该卡合部15大致形成为菱形,在与操作部件6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横跨地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该卡合部15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滑动时,维持卡合部15的两侧部的一部分总是与卡合槽13内的两侧面接触的状态,并与操作部件6一起移动。

并且,如图2及图5所示,滑动限制机构7的位置限制部件16是一端部固定于基座部件4的板状的弹簧部件。在作为该位置限制部件16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设有旋转限制部20,该旋转限制部20能够卡合分离地以三个阶段来卡定设于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在该旋转限制部20设有第一~第三卡定凹部20a~20c,该第一~第三卡定凹部20a~20c利用作为位置限制部件16的挠曲力的弹力来能够卡合分离地卡定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

由此,如图2所示,旋转限制部20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被压入至基座部件4而防脱部件14以固定轴18为中心逆时针旋转时,克服位置限制部件16的弹力而在第一卡定凹部20a处卡定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由此将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一旋转位置,并将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一滑动位置。

并且,该旋转限制部20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在一个阶段中从基座部件4拉出而防脱部件14以固定轴18为中心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时,克服位置限制部件16的弹力而在第二卡定凹部20b处卡定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由此将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二旋转位置,并将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二滑动位置。

另外,如图5所示,该旋转限制部20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在两个阶段中从基座部件4拉出、防脱部件14进一步以固定轴18为中心顺时针旋转时,克服位置限制部件16的弹力而在第三卡定凹部20c处卡定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由此将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三旋转位置,并将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三滑动位置。

并且,如图2、图4、图5及图7所示,滑动限制机构7的按压板17利用螺丝22而安装于埋入在基座部件4中的筒状的螺纹部件21。该按压板17具备:第一按压部17a,其推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的根部,维持使卡合部15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状态;第二按压部17b,其按压下述的多个开关板23a~23c;以及第三按压部17c,其被推压到星轮12的外周。

在该情况下,多个开关板23a~23c构成为: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在各一端部由第二按压部17b推压至基座部件4上而固定的状态下,各另一端部侧被推压到开关轮10的外周面。由此,多个开关板23a~23c构成为:根据伴随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的开关轮10的旋转,各另一端部的前端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接近、分离的方向上位移,从而相对于设于基座部件4的接点电极(未图示)能够接近、分离地进行接触。

即,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在多个开关板23a~23c中,第一开关板23a构成为:另一端部被推压到开关轮10的第一环状槽10a内,根据伴随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的开关轮10的旋转,各另一端部的前端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接近、分离的方向上位移,从而相对于设于基座部件4的接点电极(未图示)能够接近、分离地进行接触。

并且,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第二开关板23b构成为:另一端部被推压到开关轮10的第一环状槽10a与第二环状槽10b之间的外周面,根据伴随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的开关轮10的旋转,各另一端部的前端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接近、分离的方向上位移,从而相对于设于基座部件4的接点电极(未图示)能够接近、分离地进行接触。

另外,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第三开关板23c构成为:另一端部被推压到开关轮10的第二环状槽10b内,根据伴随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的开关轮10的旋转,各另一端部的前端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接近、分离的方向上位移,从而相对于设于基座部件4的接点电极(未图示)能够接近、分离地进行接触。

由此,多个开关板23a~23c构成为检测操作部件6的旋转速度、操作部件6的旋转方向。在该情况下,在基座部件4设有当操作部件6在一个阶段中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时成为接通状态的第一开关、和当操作部件6在两个阶段中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时成为接通状态的第二开关,但对此未图示。上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分别是切换模式的开关。

因此,当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中任一个成为接通状态时,对钟表模块赋予因与第一~第三开关板23a~23c的接点电极接触而产生的开关信号,并基于该开关信号使钟表模块驱动。并且,当上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均不处于接通状态时,即使对钟表模块赋予因与第一~第三开关板23a~23c的接点电极接触而产生的开关信号,也不会驱动钟表模块。

另一方面,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按压板17的第三按压部17c是从按压板17延长的板簧部,一端部侧被推压到星轮12的外周,每当依次越过伴随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的星轮12的外周部的多个突起部(未图示)时,对操作部件6赋予点击感。

然而,如图2~图4、图8及图9所示,在防脱部件14,沿与操作部件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呈比固定轴18的外径稍长的长孔状地形成有供固定轴18插入的轴孔14a。并且,在该防脱部件14设有用于使防脱部件14倾斜的按压操作部14b。该按压操作部14b用于在被按压操作时使防脱部件14以基座部件4的位于固定轴18的周围的支点部4a为中心倾斜,来向上按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

即,如图2、图8及图9所示,该按压操作部14b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被压入而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卡定在位置限制部件16的第一卡定凹部20a时,按压操作部14b位于按压板17的侧方而露出。由此,防脱部件14构成为:当位于按压板17的侧方的按压操作部14b被按压操作时,以基座部件4的支点部4a为中心倾斜,向上按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使之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脱离。

在该情况下,如图2~图7所示,在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设有脱离限制部24,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脱离限制部24防止滑动限制机构7中的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脱离。

如图2~图7所示,该脱离限制部24是能够滑动地按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的檐部,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脱离限制部24供在卡合槽13内横跨并突出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进入。也就是说,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由脱离限制部24朝向操作部件6的轴中心限制卡合部15的前端部。

即,如图2~图7所示,该脱离限制部24与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对应地一体设于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的内侧面。也就是说,该脱离限制部24与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的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对应地一体设于第三凹部8c的内侧面。

并且,如图2~图7所示,该脱离限制部24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滑动而被压入时,解除卡合部15的前端部的进入,从而卡合部15能够从卡合槽13内脱离。即,在除与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压入操作部件6时的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对应的部位、也就是说与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压入操作部件6时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对应的部位以外的部位设有该脱离限制部24。

并且,如图2~图7所示,该脱离限制部24以在脱离限制部24的下表面与位于被推压到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的内周面的卡合部15的下表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侧的操作部件6的大径部6c中的上部侧的外周面对应的状态下,朝向位于卡合部15的前端部侧的操作部件6的大径部6c中的侧部侧的外周面接近的方式,从第三凹部8c的内侧面突出地设置。

在该情况下,如图2~图7所示,当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时,与防脱部件14侧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在卡合槽13内横跨地朝向脱离限制部24侧突出。该突出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是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与脱离限制部24对应的部分。在该卡合部15的前端部,与脱离限制部24对应地设有切口部15a。

由此,脱离限制部24构成为:如图5~图7所示,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并由滑动限制机构7限制在第二滑动位置和第三滑动位置的任一位置时,卡合部15中的前端部的切口部15a与脱离限制部24对应地进入脱离限制部24的下侧,由此防止卡合部15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脱离。

并且,如图2~图4、图8、图9所示,该脱离限制部24构成为: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压入操作部件6并由滑动限制机构7限制在第一滑动位置时,卡合部15中的前端的切口部15a从脱离限制部24离开,解除脱离限制部24的限制,由此能够使卡合部15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脱离。

即,如图2~图4、图8、图9所示,滑动限制机构7的防脱部件14构成为:当操作部件6被压入而位置限制在第一滑动位置、并解除脱离限制部24对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的限制时,若防脱部件14的按压操作部14b被按压操作,则防脱部件14以基座部件4的支点部4a为中心倾斜,向上按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

因此,该防脱部件14构成为:如图2~图4、图8、图9所示,当以基座部件4的支点部4a为中心倾斜时,不会被脱离限制部24妨碍地向上按压卡合部15,从而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脱离。由此,操作部件6构成为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脱出而被拆下。

接下来,对这样的手表的开关装置3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该开关装置3中,通常,操作部件6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被压入,并由滑动限制机构7限制在第一滑动位置。

在该状态下,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与操作部件6一起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移动,防脱部件14随着该卡合部15的移动而以固定轴18为中心逆时针旋转。随着该防脱部件14的旋转,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克服位置限制部件16的弹力而移动,并卡定在第一卡定凹部20a。由此,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一旋转位置,并且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一滑动位置。

此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非处于接通状态。因此,使操作部件6旋转,而开关轮10旋转,随着该开关轮10的旋转,第一~第三开关板23a~23c相对于基座部件4的接点电极(未图示)能够接近、分离地进行接触,来输出开关信号,即使如此,钟表模块(未图示)也不会被该开关信号驱动,从而不会进行时刻修正等动作。

并且,当由该开关装置3使钟表模块(未图示)驱动来进行时刻修正等动作时,在一个阶段中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这样,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与操作部件6一起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移动,防脱部件14追随该卡合部15的移动而以固定轴18为中心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

由此,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克服位置限制部件16的弹力而卡定在第二卡定凹部20b,从而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二旋转位置,并且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二滑动位置。此时,第一开关(未图示)处于接通状态,并切换至第一模式,从而成为能够进行钟表模块的驱动的状态。

并且,若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以两个阶段拉出操作部件6,则如图5所示,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与操作部件6一起进一步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移动,防脱部件14追随该卡合部15的移动而以固定轴18为中心顺时针旋转。

由此,防脱部件14的突起部19克服位置限制部件16的弹力而卡定在第三卡定凹部20c,从而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三旋转位置,并且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三滑动位置。此时,第二开关(未图示)处于接通状态,并切换至第二模式,从而成为能够进行钟表模块的驱动的状态。

这样,在操作部件6被拉出而位置限制在第二滑动位置和第三滑动位置的任一位置的状态下,若使操作部件6旋转,则开关轮10随着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这样,随着开关轮10的旋转,第一~第三开关板23a~23c的各前端部在相对于基座部件4接近、分离的方向上位移,从而相对于基座部件4的接点电极(未图示)接近、分离。

由此,检测操作部件6的旋转速度、操作部件6的旋转方向,并基于该检测到的信号,钟表模块在由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选择的模式中进行时刻修正等动作。并且,此时,星轮12随着操作部件6的非圆形部6b的旋转而旋转,每当被推压到该星轮12的外周的按压板17的第三按压部17c依次越过星轮12的外周的多个突起部时,对操作部件6赋予点击感。

这样,在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二滑动位置和第三滑动位置的任一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中的前端部的切口部15a与设置在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内的脱离限制部24对应地进入该脱离限制部24的下侧。此时,防脱部件14中的卡合部15的根部被按压板17推压,而卡合部15被按压到卡合槽13,从而卡合部15的前端部不会抵接于脱离限制部24,顺利地进入脱离限制部24的下侧。

因此,即使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6、或者一边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6一边使之旋转,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中的前端部的切口部15a也被脱离限制部24按压,从而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不会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升起而脱出。由此,操作部件6不会意外地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脱出而脱落。

并且,在因维护等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拆下操作部件6的情况下,首先,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压入操作部件6将其位置限制在第一滑动位置。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中的前端部的切口部15a从脱离限制部24离开,解除基于脱离限制部24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的进入,从而卡合部15能够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脱离。

此时,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一旋转位置,该防脱部件14的按压操作部14b位于按压板17的侧方而露出。若对该露出的按压操作部14b进行按压操作,则防脱部件14以基座部件4的支点部4a为中心倾斜,从而不会被脱离限制部24妨碍地向上按压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由此,防脱部件14的卡合部15从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脱离,从而操作部件6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脱出而被拆下。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开关装置3,具备:能够滑动及旋转地插入在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内而且在外周面呈环状地设有卡合槽13的操作部件6;具备横跨地配置在该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并随着操作部件6的滑动而移动的卡合部15的防脱部件14;以及防止卡合部15从卡合槽13内脱离的脱离限制部24,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卡合部15的前端部由脱离限制部24朝向操作部件6的轴中心限制,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件6的意外的脱落。

即,在该手表的开关装置3中,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由脱离限制部24朝向操作部件6的轴中心限制横跨地配置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卡合部15从卡合槽13内脱离。因此,即使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6、或者一边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6一边使之旋转,卡合部15也不会从卡合槽13内脱出,从而操作部件6不会意外地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脱出而脱落。

也就是说,在该开关装置3中,当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在卡合槽13内横跨并突出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进入脱离限制部24的下侧,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卡合部15从卡合槽13内脱离。因此,即使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6、或者一边强力地拉出操作部件6一边使之旋转,卡合部15也不会从卡合槽13内升起而脱出,从而操作部件6不会意外地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脱出而脱落。

并且,在该手表的开关装置3中,当使操作部件6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滑动而将其压入时,解除基于脱离限制部24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的进入,卡合部15能够从卡合槽13内脱离,由此当使操作部件6朝向基座部件4的内部滑动而将其压入时,能够使卡合部15从卡合槽13内脱离,从而当维护等时,能够从基座部件4的轴插入孔5容易地脱出而良好地拆下操作部件6。

并且,在该手表的开关装置3中,以与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拉出操作部件6时的卡合部15的前端部对应的方式,在基座部件4的第二凹部8c的内侧面一体地设有脱离限制部24,由此当使操作部件6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滑动而将其拉出时,能够使卡合部15的前端部可靠且良好地进入脱离限制部24的下侧。

在该情况下,脱离限制部24一体地设于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中的内侧面,由此不需要使用独立的部件,从而即使具备脱离限制部24,也能够在不增加部件件数的情况下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进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并且,在该手表的开关装置3中,脱离限制部24以在与位于被推压到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的内周面的卡合部15的下表面的相反侧的上表面侧的操作部件6的上部侧的外周面对应的状态下,朝向位于卡合部15的前端部侧的操作部件6的侧部侧的外周面接近的方式突出设置,由此当使操作部件6朝向基座部件4的外部滑动而将其拉出后,能够使卡合部15的前端部可靠且良好地进入脱离限制部24的下侧。

在该情况下,卡合部15在操作部件6的卡合槽13内横跨而前端部突出,并在该卡合部15的前端部,与脱离限制部24对应地设有切口部15a,由此卡合部15的前端部的厚度能够因该切口部15a而变薄,从而即使在基座部件4设有脱离限制部24,也能够使基座部件4整体的厚度变薄,由此能够实现开关装置3的轻薄化,并且能够实现手表整体的轻薄化。

另外,在该手表的开关装置3中,通过由滑动限制机构7以多个阶段来限制操作部件6的滑动位置,能够由一个开关装置3增加多个开关功能。

即,由于滑动限制机构7具备设有卡合部15的防脱部件14、和利用第一~第三卡定凹部20a~20c来限制该防脱部件14的旋转位置的位置限制部件16,所以能够利用位置限制部件16的第一~第三卡定凹部20a~20c来将防脱部件14限制在第一~第三旋转位置,进而能够可靠地将操作部件6限制在第一~第三滑动位置。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在基座部件4的第三凹部8c的内表面一体地设有脱离限制部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以下构造:将脱离限制部24形成为独立的部件,将该独立的部件的脱离限制部安装于基座部件4而配置在第三凹部8c内。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操作部件6构成为以三个阶段进行滑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操作部件6也可以构成为以两个阶段进行滑动,也可以构成为以四个阶段以上进行滑动。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位于表壳1的3点侧的开关装置3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于2点侧、4点侧的开关装置3。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一定是手表,例如能够应用于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并且,本发明不一定是钟表,也能够应用于移动电话、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