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钟表壳体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2020-04-24 18: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钟表 壳体
钟表壳体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钟表壳体以及钟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钟表壳体的侧面设置贯穿孔,且在该贯穿孔内配置筒状部件并将按钮的轴部插入在筒状部件内的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为了确保钟表壳体的防水性,而在按钮的轴部的外周设置多个防水密封圈,从而对筒状部件与轴部之间实施防水。

在专利文献1的防水结构中,由于防水密封圈由o型密封圈等树脂制部件构成,因此会出现经年劣化。因此,为了针对防水密封圈的经年劣化而维持防水性,需要进行防水密封圈的更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8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钟表壳体具备:外壳主体,其由金属玻璃构成;按钮部,其与所述外壳主体由一体而形成,且具有可挠性。

优选为,在本公开的钟表壳体中,所述金属玻璃的弹性模量为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弹性极限为2%以上且20%以下。

在本公开的钟表壳体中,也可以设为,在所述外壳主体上形成有从内周面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内配置有按钮轴部,所述按钮轴部以与所述按钮部的操作连动的方式进行移动。

在本公开的钟表壳体中,也可以设为,具备:引导管,其被安装在所述凹部的内周面上,且对所述按钮轴部进行引导;复位弹簧,其被配置在所述引导管以及所述按钮轴部之间,并相对于所述引导管而向所述按钮部侧对所述按钮轴部进行施力。

在本公开的钟表壳体中,也可以设为,在所述外壳主体上形成有从内周面凹陷的凹部,所述按钮部与被配置于所述凹部内的按钮轴部一体地形成。

在本公开的钟表壳体中,也可以设为,在所述外壳主体上设置有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对所述按钮轴部进行引导。

在本公开的钟表壳体中,也可以设为,所述按钮部被形成为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周面凹陷的形状。

本公开的钟表具备:钟表壳体,其具备由金属玻璃构成的外壳主体以及与所述外壳主体一体地形成且具有可挠性的按钮部;机芯,其通过所述按钮部的动作来选择动作功能,且被收纳在所述钟表壳体内。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也可以设为,在所述外壳主体上形成有从内周面凹陷的凹部,在所述凹部内配置有按钮轴部,所述按钮轴部以与所述按钮部的操作连动的方式进行移动,并且,所述按钮轴部被设置在所述钟表壳体或者所述机芯上。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也可以设为,具备中框,所述中框被配置在所述外壳主体与所述机芯之间,且将所述机芯固定在所述外壳主体上,在所述中框上形成有将所述外壳主体侧和所述机芯侧连通的连通部,在所述连通部中配置有按钮轴部,所述按钮轴部以与所述按钮部的操作连动的方式进行移动。

在本公开的钟表中,也可以设为,所述按钮部被形成为从所述外壳主体的外周面凹陷的形状。

本公开的钟表具备:钟表壳体,其具备外壳主体、以及隔膜部,所述外壳主体由金属玻璃构成,所述隔膜部与所述外壳主体一体地形成且根据所作用的压力而发生变形;检测部,其对作用于所述隔膜部上的压力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的立体概要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钟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钟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变形例的钟表的立体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进行说明。钟表1具备钟表用外装部件10,钟表用外装部件10具有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

钟表壳体20为收纳机芯25的壳体。被收纳在钟表壳体20内的机芯25既可以是具备水晶振子、电池、电机、轮系、指针等的水晶式机芯,也可以是具备发条、擒纵轮、擒纵叉、轮系、指针等的机械式机芯。另外,也可以在钟表壳体20中收纳不具备指针的数字显示装置。

钟表壳体20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且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并且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而被一体地构成。

表带30与钟表壳体20被构成为分体,且具备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的12点钟侧的第一表带31和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的6点钟侧的第二表带32。

因此,钟表用外装部件10被构成为具备:外壳主体21、与外壳主体21分体的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

作为构成钟表壳体20的金属玻璃,能够利用以pt、au、ti、mg、pd、zr为基础的金属玻璃。具体而言,可以利用以zr55al10ni5cu30、mg65cu25al10、pt60cu18p22、au65cu15.5ag7.5si17、ti43zr2hf5cu42ni7si1(atm%)为组成成分的金属玻璃。

如果对构成钟表壳体20的金属玻璃的材料特性进行例示,则如上文所述,优选为,具有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并且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特性。此外,优选为,金属玻璃具有硬度在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的范围内的特性。另外,钟表壳体20的厚度尺寸是根据钟表壳体20所需的强度等而被设定的。即,钟表壳体20被设定为,能够确保可收纳并保持机芯25的强度的厚度尺寸。

在金属玻璃制的钟表壳体20中,在弹性模量小于30gpa的情况下,钟表壳体20变得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因而需要增大钟表壳体20的厚度尺寸,从而使重量增加。另外,在弹性模量超过140gpa的情况下,后述的按钮部41的可挠性降低,从而使按钮部41变得难以发生变形。因此,优选为,构成钟表壳体20的金属玻璃的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

在构成钟表壳体20的金属玻璃的弹性极限小于2%的情况下,与结晶性金属同样地,当在使用中对钟表壳体20施加了力的情况下等有可能使钟表壳体20发生破损。此外,在对钟表壳体20施加较大的力从而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存在发生塑性变形从而无法返回原样的情况。

在弹性极限超过20%的情况下,弹性范围变大,从而变得难以实施锻造、冲压等塑性加工。例如,即使与通常的结晶金属同样地实施按压,也会因回弹而返回到原来的形状,除了使加工负载增加之外,也无法获得塑性加工的尺寸精度。

另一方面,只要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则不容易出现钟表壳体20的使用中的破损或变形,并且能够防止成型加工时的负载的增加和尺寸精度的降低等。

在钟表壳体20的硬度小于hv300的情况下,在使用中钟表壳体20容易发生损伤。在硬度超过hv500的情况下,钟表壳体20的加工变得困难,且装饰性降低。因此,能够应用于钟表壳体20的装饰要素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只要硬度在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则能够防止钟表壳体20损伤,并且能够提高装饰性而且也能够减少装饰要素的限制。

金属玻璃制的钟表壳体20能够通过利用了模具的成型加工来成型。作为利用了模具的成型加工,能够利用注塑成型加工以及铸造加工、和利用了过冷却液体状态的加工方法。作为利用了过冷却液体状态的加工方法,可列举出锻造加工、拉拔成型加工、挤压成型加工、冲压加工等。由于金属玻璃具有高转印性,因此在对钟表壳体20进行加工成型时,将钟表壳体表面的装饰等也形成在模具中,从而能够同时也对表面装饰进行加工。另外,金属玻璃制的钟表壳体20也能够通过3d打印机来成型。

如图2所示,在钟表壳体20的外壳主体21内配置有表盘22和机芯25。此外,在外壳主体21的表面侧的开口上安装有表镜23,且在外壳主体21的背面侧的开口上安装有后盖24。

在机芯25上,设置有通过后述的操作按钮40而被操作的开关弹簧26、以及通过与开关弹簧26接触而检测出按钮输入的检测电极27。

在组装钟表1时,先将表镜23安装在外壳主体21上,再从背面侧的开口向外壳主体21内插入表盘22以及机芯25,然后安装后盖24,从而完成钟表1。

如图1所示,表带30具备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分别通过由金属玻璃构成的单一部件构成。构成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的金属玻璃能够利用与构成钟表壳体20的金属玻璃同样的材料。但是,由于优选为在佩戴于利用者的手腕上时沿着手腕柔性地发生变形,因此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的弹性模量的上限与在钟表壳体20中使用的金属玻璃相比而被设定得较低。因此,第一表带31用以及第二表带32用的金属玻璃使用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的金属玻璃。第一表带31用以及第二表带32用的金属玻璃的其他的特性,例如,弹性极限或硬度则与钟表壳体20用的金属玻璃相同。

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沿着各个表带31、32的长边方向而弯曲。即,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具有: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上的基端部311、321;作为基端部311、321的相反侧的端部的顶端部312、322;以及被设置于基端部311、321以及顶端部312、322之间的中间部313、323。中间部313、323从基端部311、321朝向顶端部312、322弯曲地被形成。

因此,如图1所示,在从侧面对钟表1进行观察时,钟表壳体20、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被形成为大致c字状。

此时,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即使在如女性或儿童那样的手腕较细的用户佩戴了表带30的情况下,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也会发生挠曲而扩展,从而在顶端部312、322间产生间隙。因此,在手腕较粗的用户佩戴了表带30的情况下,各个表带31、32会进一步发生挠曲而扩展,从而使顶端部312、322间的间隙也扩大。以这样的方式而在佩戴时使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沿着手腕发生弹性变形而挠曲,并且通过欲回复为原来的形状的弹力而使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紧贴在手腕上,从而将钟表1稳定地佩戴在手腕上。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的基端部311、321形成有供生耳杆穿插的贯穿孔。因此,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能够利用生耳杆而被安装在形成于钟表壳体20上的表耳29上,并且能够采用与金属节表带、皮革表带、树脂表带等同样的表带连结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对被设置于钟表壳体20上的操作按钮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操作按钮40在钟表壳体20中被设置在表盘22的大致10点钟方向的位置。但是,操作按钮40既可以设置在钟表壳体20的大致2点钟、4点钟、8点钟等其他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多个位置。

如图2所示,操作按钮40被构成为,具备与外壳主体21被形成为一体的按钮部41和被配置于外壳主体21内的按钮单元50。

按钮部41被构成为,与钟表壳体20的外壳主体21一体地被形成且具有可挠性。即,按钮部41与金属玻璃制的外壳主体21一体地成型,并且为了具有可挠性而被形成为厚度尺寸与外壳主体21相比较小的薄壁状。

如图1、图2所示,按钮部41被形成为,从外壳主体21的侧面突出的大致圆台状。即,按钮部41具备与外壳主体21连续的侧面部42和与侧面部42连续的大致圆板状的上表面部43。因此,当钟表1的利用者按压上表面部43时,侧面部42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上表面部43朝向外壳主体21的内部移动。另外,通过将上表面部43的厚度设为与侧面部42相比较厚,从而能够增加按钮部41的刚性,进而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叩击感和操作感。

在外壳主体21上,形成有从外壳主体21的内周面凹陷而成的凹部210。

在凹部210内,搭载有以与按钮部41连动的方式而进行移动的按钮单元50。按钮单元50由引导管51、按钮轴部件52和复位弹簧53构成。

引导管51具备大致圆筒状的侧面部511和与侧面部511的一端侧连续形成的底面部512。在引导管51的底面部512的中心处形成有贯穿孔513。该引导管51也能够压入并固定在凹部210中,或者利用粘合剂等而被安装在凹部210的内周面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管51的侧面部511上形成外螺纹,并通过将该外螺纹与形成于凹部210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进行螺合而将引导管51安装在凹部210中。

按钮轴部件52具备由引导管51的侧面部511引导的引导部521、和与引导部521相比被设为小径且穿插于所述贯穿孔513中的轴部522,并且被配置为能够在引导管51内沿着轴向进行移动。另外,按钮轴部件52为本公开内容的按钮轴部的一个示例。

复位弹簧53由在引导管51内被配置于引导管51的底面部512与按钮轴部件52的引导部521之间的线圈弹簧构成。复位弹簧53相对于引导管51,而向朝向按钮部41的上表面部43的方向对按钮轴部件52进行施力。因此,按钮轴部件52被设置为,与按钮部41的上表面部43抵接。

按钮轴部件52的轴部522被设置为,与被设置于机芯25上的开关弹簧26对置。此外,在按钮部41未被按下的状态下,按钮轴部件52通过复位弹簧53而向按钮部41侧被施力,从而在轴部522以及开关弹簧26之间设置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该间隙的尺寸被设定为,与当按压按钮部41时按钮轴部件52所能够移动的移动量相比而较小。

当钟表1的利用者对钟表壳体20的按钮部41进行按压时,在与上表面部43抵接的按钮轴部件52上施加与复位弹簧53的施力相比较大的力,从而使按钮轴部件52朝向开关弹簧26移动。而且,当按钮轴部件52移动了所述间隙的尺寸以上时,轴部522与开关弹簧26抵接。因此,开关弹簧26也向机芯25的内部侧移动,并与被设置在机芯25上的检测电极27接触,从而被设置于钟表1上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41被按压的情况。即,机芯25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按钮部41的动作而选择动作功能。具体而言,机芯25被构成为,根据检测出了按钮部41被按压的情况的时间和次数而选择时刻修正、时间检测等动作功能。

当钟表1的利用者所进行的对按钮部41进行按压的动作被解除时,按钮轴部件52通过复位弹簧53的施力而向与开关弹簧26分离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开关弹簧26与检测电极27分离,从而钟表1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41的按压操作被解除的情况。

另外,复位弹簧53经由按钮轴部件52而使按钮部41的上表面部43向钟表壳体20的外侧移动,从而使按钮部41返回至从钟表壳体20突出的原来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钟表壳体20的外壳主体21上一体地形成有具有可挠性的按钮部41。而且,由于在从外壳主体21的内周面凹陷而被形成的凹部210内配置有按钮单元50,因而能够防止水从按钮部41经由凹部210浸入的情况。因此,不需要如在现有技术那样设置o型密封圈等防水密封圈,并且也不需要因经年劣化而更换防水密封圈,从而能够确保防水性。

另外,由于钟表壳体20通过由金属玻璃一体地形成的外壳主体21以及按钮部41构成,因此能够提高钟表壳体20的外观的统一感,也能够改善钟表1的外观设计。另外,由于钟表1通过由金属玻璃形成的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构成,因此也能够提高钟表1整体的外观的统一感,并且能够进一步改善钟表1的外观设计。

按钮部41由与外壳主体21一体的金属玻璃形成,由于金属玻璃的强度较高,因此侧面部42的薄壁化成为可能,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按钮部41的可挠性。此外,由于金属玻璃是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的低弹性模量,因此在按压上表面部43时,侧面部42柔软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增大上表面部43的移动量以及返回量,进而能够容易地构成具有可挠性的按钮部41。

由于操作按钮40由按钮部41和具有按钮轴部件52的按钮单元50构成,因此即使在钟表壳体20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对应。即,在男性用和女性用等壳体大小不同的钟表壳体20内收纳了相同种类的机芯25的情况下,从按钮部41到开关弹簧26的长度不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更换按钮单元50而进行对应。特别是,由于只要准备轴部522的长度尺寸不同的多个种类的按钮轴部件52就能够使引导管51和复位弹簧53通用化,因此能够以低成本来对应各种各样的大小的钟表壳体20。

由于在按钮部41与开关弹簧26之间配置了按钮单元50,因此能够根据侧面部42而缩小按钮部41的上表面部43的厚度尺寸。因此,使按钮部41的加工成型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外壳主体21。

按钮单元50具备对按钮轴部件52向按钮部41侧进行施力的复位弹簧53,并且设定为,在按钮部41未被按压的初期状态下在轴部522与开关弹簧26之间确保预定尺寸的间隙。因此,在将按钮单元50组装在凹部210内的状态下,能够在将机芯25插入到外壳主体21内时防止按钮单元50与开关弹簧26发生干涉的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机芯25配置在外壳主体21内,从而能够提高钟表1的生产率。

由于分别通过由金属玻璃构成的单一的部件来形成构成表带30的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因此与金属节型的表带相比,能够提高相合感。即,由金属节构成的表带由于在仅各个节的连结部分折弯,因此在手腕与表带的各个金属节之间容易产生间隙,从而在佩戴于手腕上时的相合感上具有界限。针对于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使用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的低弹性模量的金属玻璃,因此在将钟表1佩戴于手腕上时沿着手腕柔软地发生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提高相合感。另外,在金属节表带中,由于需要金属节的连结作业,因而难以提高生产率,但是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分别为单一的部件,因此与金属节表带相比能够容易地提高生产率。

由于第一表带31以及第二表带32由金属玻璃构成,因此与皮革表带或树脂表带相比,能够提高耐用性、防水性,还可以获得金属感。

此外,由于金属玻璃与结晶性合金相比而能够提高硬度,因此难以受到损伤。因此,能够防止因损伤而损害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外观的情况。例如,相对于pt合金的硬度在hv50以上且hv100以下的情况,以pt为基础的金属玻璃的硬度则在hv400以上且hv500以下。因此,金属玻璃制的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硬度能够设定在hv300以上且hv500以下的较高的水平,并且弹性极限也在2%以上,因此难以受到损伤,而且也难以发生使用中的破损或塑性变形,从而能够提供一种难以损坏的高强度的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

由于能够通过金属玻璃的模具加工成型来制造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因此能够形成装饰性良好的钟表壳体和表带。尤其是,由于金属玻璃具有高转印性,因此通过事先在模具上形成装饰用的图案而能够在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模具加工成型时也同时实施表面装饰加工,从而能够共同地提高生产率以及装饰性。例如,能够在钟表壳体20上一体地形成对时差或时区进行显示的数字、文字、或供指针指示的刻度等。在表带30上,也能够一体地形成图案和装饰用的孔等。

由于金属玻璃与结晶性金属相比熔点较低,并且通过铸造而实现的制造也容易,因此,能够提高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生产率。

由于金属玻璃的强度较高,因此使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薄壁化成为可能,从而能够使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轻量化。

由于金属玻璃的热传导率较低,因此在手腕上佩戴了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时,不会感觉到冷。因此,也能够防止刺激钟表1的佩戴者的冷的感觉,从而防止给佩戴者带来不适感。

由于金属玻璃的弹性变形区域较大,因此具备柔软性,从而难以受到损伤。因此,能够在钟表1掉落的情况下等防止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受到损伤。

由于金属玻璃的凝固收缩较小,因此因铸造而导致的形状变化较小,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铸造。

由于金属玻璃能够处于粘性较低的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状态即过冷却液体状态,因此能够实施粘弹性加工。即,由于金属玻璃能够通过加热而处于过冷却液体的状态下,因此能够进行通过加热加工而实现的高变形率加工,从而也能够实现纳米级的高精度转印。因此,能够在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表面上施加精细的装饰,从而能够在模具成型加工时实现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的高精度加工,因此能够减轻精加工作业,从而大幅地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玻璃无晶界,因此在对表面进行研磨来实施精加工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研磨性并消除由晶界引起的起伏不平。

通过利用具有以上那样特性的金属玻璃来制造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在各种各样的特性上优异的钟表壳体20和表带30。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而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2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2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钟表2具备钟表壳体20b和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b上的省略图示的表带。由于表带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表带30相同的部件,因此省略说明。

钟表壳体20b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b。外壳主体2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21相同,并且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

接下来,对被设置于钟表壳体20b上的操作按钮60的结构进行说明。操作按钮60具备与外壳主体21b一体地形成的按钮部61和与按钮部61一体地形成的按钮轴部65。

按钮部61与外壳主体21b一体地形成并且被设为具有可挠性的结构。即,按钮部61与金属玻璃制的外壳主体21b一体地形成,并且为了具有可挠性而被形成为与外壳主体21b相比厚度尺寸较小的薄壁状。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钮部41同样地,按钮部61被形成为从外壳主体21b的侧面突出的大致圆台状,且具备与外壳主体21b连续的侧面部62和与侧面部62连续的大致圆板状的上表面部63。因此,当按压上表面部63时,侧面部62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上表面部63朝向外壳主体21b的内部进行移动。由于该上表面部63的厚度被设为与侧面部62相比较厚而使按钮部61的刚性增加,因此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叩击感和操作感。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210同样地,在外壳主体21b上形成有从外壳主体21b的内周面凹陷的凹部210b。

在凹部210b内,配置有与按钮部61一体地形成的按钮轴部65。按钮轴部65与按钮部61的上表面部63连续形成,且从上表面部63朝向外壳主体21b的内部侧、也就是朝向机芯25而延伸。因此,按钮轴部65被设置为,与被设置于机芯25上的开关弹簧26b抵接。开关弹簧26b通过被配置于开关弹簧26b以及机芯25的主夹板和轮系夹板等树脂部件之间的线圈弹簧28而向与按钮轴部65抵接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开关弹簧26b始终与按钮轴部65抵接。此外,对开关弹簧26b向按钮轴部65侧进行施力的结构并不限于与开关弹簧26b分体的线圈弹簧28,也可以使用开关弹簧26b自身的弹力。

当钟表2的利用者按压钟表壳体20b的按钮部61时,上表面部63以及按钮轴部65向外壳主体21b的内部侧移动。因此,与按钮轴部65抵接的开关弹簧26b也向机芯25侧移动,且与被设置在机芯25上的检测电极27接触,从而被设置于钟表2上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61被按压了的情况。

当钟表2的利用者的对按钮部61进行按压的动作被解除时,开关弹簧26b以及按钮轴部65通过线圈弹簧28而朝向钟表壳体20b的外侧被施力而进行移动。因此,开关弹簧26b与检测电极27分离,从而钟表2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61的按压操作被解除了的情况。

此外,当按钮轴部65朝向钟表壳体20b的外侧进行移动时,与按钮轴部65一体的按钮部61的上表面部63也向钟表壳体20b的外侧进行移动,从而按钮部61返回至从钟表壳体20b突出的原来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钟表壳体20b的外壳主体21b上,一体地形成具有可挠性的按钮部61。而且,由于在从外壳主体21b的内周面凹陷而被形成的凹部210b内配置有按钮轴部65,因此能够起到如下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能够防止水从按钮部61经由凹部210b浸入的情况等。

另外,由于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单元50而设置有与按钮部61一体地形成的按钮轴部65,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也能够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钟表2中,追加对与按钮部61一体地形成的按钮轴部6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67。引导部件67被形成为板状,并且以与外壳主体21b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被安装。此外,引导部件67具备供按钮轴部65的顶端部插穿的引导孔671。

由于只要具备这样的引导部件67就能够通过引导部件67的引导孔671来对按钮轴部65的顶端部进行引导,因此能够防止按钮轴部65的顶端部发生摇晃的情况,从而也能够稳定地维持与开关弹簧26b的抵接状态。

另外,虽然在图4中,于机芯25和开关弹簧26b之间配置了线圈弹簧28,但是也可以在引导部件67与侧面部62之间,也就是凹部210b内配置线圈弹簧。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而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3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钟表3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钟表3具备钟表壳体20c和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c上的省略图示的表带。由于表带能够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表带30相同的部件,因此省略说明。

钟表壳体20c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c。外壳主体21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21同样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

如图5所示,钟表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按钮40同样地具备操作按钮40c,该操作按钮40c具有与外壳主体21c一体地形成的按钮部41c。而且,按钮部41c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与外壳主体21c连续的侧面部42c和与侧面部42c连续的大致圆板状的上表面部43c。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凹部210同样地,在外壳主体21c上形成有从外壳主体21c的内周面凹陷的凹部210c。

而且,在凹部210c中配置有与机芯25的开关弹簧26c一体地设置的按钮轴部261c。在本实施方式中,按钮轴部261c从开关弹簧26c朝向外壳主体21c的外部侧、也就是朝向按钮部41c而延伸设置。而且,按钮轴部261c通过经由开关弹簧26c而被线圈弹簧28施力,从而始终与按钮部41c的上表面部43c抵接。

当钟表3的利用者按压钟表壳体20c的按钮部41c时,上表面部43c以及按钮轴部261c向外壳主体21c的内部侧进行移动。因此,与按钮轴部261c一体地设置的开关弹簧26c也向机芯25侧进行移动,并且与被设置于机芯25上的检测电极27接触,从而被设置于钟表3上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41c被按压了的情况。

当钟表3的利用者所进行的按压按钮部41c的动作被解除时,开关弹簧26c以及按钮轴部261c被线圈弹簧28朝向钟表壳体20c的外侧施力从而进行移动。因此,开关弹簧26c与检测电极27分离,从而钟表3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41c的按压操作被解除了的情况。

此外,当按钮轴部261c朝向钟表壳体20c的外侧进行移动时,与按钮轴部261c以及该按钮轴部261c抵接的按钮部41c的上表面部43c也向钟表壳体20c的外侧进行移动,从而按钮部41c返回至从钟表壳体20c突出的原来的状态。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钟表壳体20c的外壳主体21c上,一体地形成具有可挠性的按钮部41c。而且,由于在从外壳主体21c的内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10c内配置有被设置于机芯25上的按钮轴部261c,因此能够起到如下的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能够防止水从按钮部41c经由凹部210c浸入的情况等。

另外,由于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单元50而在开关弹簧26c上一体地设置按钮轴部261c,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也能够降低成本。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而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4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4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钟表4具备钟表壳体20d和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d上的省略图示的表带。由于表带能够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表带30相同的部件,因此省略说明。

钟表壳体20d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d。外壳主体21d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21同样地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

此外,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外壳主体21d上形成有从内周面凹陷的凹部210d。

如图6所示,钟表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按钮40同样地具备操作按钮40d,该操作按钮40d具有与外壳主体21d一体地形成的按钮部41d。而且,按钮部41d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与外壳主体21d连续的侧面部42d和与侧面部42d连续的大致圆板状的上表面部43d。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主体21d与机芯25之间配置有中框70,该中框70将机芯25固定于外壳主体21d中。

在中框70中,形成有连通外壳主体21d侧和机芯25侧的连通部71,且在该连通部71中配置有按钮轴部件81和复位弹簧82。另外,按钮轴部件81为本公开内容的按钮轴部的一个示例。

按钮轴部件81具备引导部811、和与引导部811相比被设为小径的轴部812,且被设置为能够在连通部71内于轴向上进行移动。此时,引导部811被连通部71的内周面引导。

此外,按钮轴部件81的引导部811被配置在凹部210d内。而且,按钮轴部件81被设为能够在凹部210d内于轴向上进行移动。

复位弹簧82由在连通部71内被配置于中框70的底面部72与按钮轴部件81的引导部811之间的线圈弹簧构成。复位弹簧82相对于中框70而向朝向按钮部41d的上表面部43d的方向对按钮轴部件81进行施力。因此,按钮轴部件81被设置为,与按钮部41d的上表面部43d抵接。

按钮轴部件81的轴部812被设置为,与被设置在机芯25上的开关弹簧26d对置。此外,在按钮部41d未被按压的状态下,通过复位弹簧82而使按钮轴部件81向按钮部41d侧被施力,从而在轴部812与开关弹簧26d之间设置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该间隙的尺寸被设定为,与按压了按钮部41d时按钮轴部件81所能够移动的移动量相比较小。

当钟表4的利用者按压钟表壳体20d的按钮部41d时,在与上表面部43d抵接的按钮轴部件81上施加与复位弹簧82的施力相比较大的力,从而使按钮轴部件81朝向开关弹簧26d进行移动。而且,当按钮轴部件81移动了所述间隙的尺寸以上时,轴部812与开关弹簧26d抵接。因此,开关弹簧26d也向机芯25的内部侧移动,并且与被设置在机芯25上的检测电极27接触,从而被设置于钟表4上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41d被按压了的情况。

当通过钟表4的利用者所进行的按压按钮部41d的动作被解除时,按钮轴部件81通过复位弹簧82的施力而向与开关弹簧26d分离的方向进行移动。因此,开关弹簧26d与检测电极27分离,从而使钟表4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41d的按压操作被解除了的情况。

此外,复位弹簧82经由按钮轴部件81而使按钮部41d的上表面部43d向钟表壳体20d的外侧移动,从而按钮部41d返回至从钟表壳体20d突出的原来的状态。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钟表壳体20d的外壳主体21d上,一体地形成有具有可挠性的按钮部41d。而且,由于在从外壳主体21d的内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10d内配置有按钮轴部件81,因此能够起到如下的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能够防止水从按钮部41d经由凹部210d浸入的情况等。

另外,由于通过中框70的连通部71来对按钮轴部件81进行引导,因此能够通过利用者按压按钮部41d而使开关弹簧26d和检测电极27更加确切地进行接触。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而对第五实施方式的钟表5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钟表5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钟表5具备钟表壳体20e和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e上的省略图示的表带。由于表带能够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表带30相同的部件,因此省略说明。

钟表壳体20e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e。外壳主体21e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21同样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钟表5具备操作按钮90。

而且,操作按钮90具备按钮部91,该按钮部91被一体地形成为从外壳主体21e的外周面凹陷的形状,且具有可挠性。

按钮部91具备与外壳主体21e连续的侧面部92和与侧面部92连续且与开关弹簧26e对置设置的底面部93。

而且,在按钮部91未被按压的状态下,在底面部93与开关弹簧26e之间设置有预定尺寸的间隙。该间隙的尺寸被设定为,与在按压了按钮部91时底面部93所能够移动的移动量相比而较小。

当钟表5的利用者用笔等棒状部件按压按钮部91时,底面部93朝向开关弹簧26e进行移动。而且,当底面部93移动了所述间隙的尺寸以上时,底面部93与开关弹簧26e抵接。因此,开关弹簧26e向机芯25的内部侧移动,且与被设置于机芯25上的检测电极27接触,从而被设置于钟表5上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91被按压了的情况。

当钟表5的利用者所进行的按压按钮部91的动作被解除时,底面部93返回至原来的状态。由此,开关弹簧26e与检测电极27分离,从而钟表5的控制装置能够检测出按钮部91的按压操作被解除了的情况。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钟表5具备按钮部91,该按钮部91被一体地形成为从外壳主体21e的外周面凹陷的形状,且具有可挠性。

因此,无法通过手指而简单地对操作按钮90进行操作,而需要用笔等棒状部件来进行按压,因此在设定复位按钮等要难以被误操作的按钮的情况下有效。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而对第六实施方式的钟表6进行说明。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钟表6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钟表1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钟表6具备钟表壳体20f和被安装于钟表壳体20f上的省略图示的表带。由于表带能够利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表带30相同的部件,因此省略说明。

钟表壳体20f具备被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f。外壳主体21f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主体21同样地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140gpa以下、弹性极限在2%以上且20%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

此外,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外壳主体21f上形成有从内周面凹陷的凹部210f。

如图8所示,钟表6具备与外壳主体21f一体地形成的隔膜部100。隔膜部100被形成为,与外壳主体21f相比而厚度尺寸较小的薄壁状。由此,隔膜部100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气压、也就是压力而发生变形。

在凹部210f内配置有气压传感器101。而且,气压传感器101的检测部102与隔膜部100接触。由此,检测部102被构成为,能够对作用于隔膜部100上的气压、也就是压力进行检测。

第六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钟表6具备与外壳主体21f一体地形成且根据进行作用的压力而发生变形的隔膜部100。而且,钟表6具备气压传感器101,该气压传感器101具有对作用于隔膜部100上的压力进行检测的检测部102。

因此,在具备气压传感器101的钟表6中,能够防止水经由气压传感器101与外壳主体21f之间的间隙等浸入的情况。

其他的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表带30与钟表壳体20、20b、20c、20d、20e、20f由分体构成,但是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钟表7那样,将钟表壳体20g和表带30g形成为一体。钟表壳体20g具备大致环状的外壳主体21g,表带30g具备第一表带31g以及第二表带32g。这些外壳主体21g、第一表带31g、第二表带32g由金属玻璃而一体地形成。另外,在将外壳主体21g和第一表带31g以及第二表带32g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优选为,由弹性模量在30gpa以上且70gpa以下的金属玻璃构成。这是因为,当弹性模量大于70gpa时,表带30g变得难以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在沿着手腕佩戴表带30g时的佩戴感降低。

钟表7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操作按钮40。因此,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不仅外壳主体21g以及操作按钮40,表带30g也由金属玻璃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钟表7的强度以及外观设计性。

另外,在钟表7中,也可以代替操作按钮40而设置图3、图4所示的操作按钮60。此外,在钟表7中,也可以设置图5所示的操作按钮40c、或图6所示的操作按钮40d、或图7所示的操作按钮90。另外,在钟表7中,也可以设置图8所示的隔膜部100以及气压传感器101。

与外壳主体21、21b、21c、21d、21e形成为一体的操作按钮40、40c、40d、60、90并不限定于设置在外壳主体21、21b、21c、21d、21e的侧面上的所谓的侧面按钮,也能够利用于设置在外壳主体21、21b、21c、21d、21e的表面侧的所谓的正面按钮中。

被设置在凹部210内的按钮单元5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作为按钮单元50,也可以不具备引导管51以及复位弹簧53,而仅由以能够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插入到凹部210内的按钮轴部件52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只要设置使开关弹簧26与按钮轴部件52抵接的线圈弹簧28等,并经由开关弹簧26而对按钮轴部件52向按钮部41侧进行施力即可。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钟表4中,也可以不在连通部71内配置复位弹簧8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开关弹簧26d与按钮轴部件81抵接,并通过线圈弹簧28的施力而对按钮轴部件81向按钮部41d侧进行施力。

由于使用了所述操作按钮40、40c、40d、60、90的钟表1、2、3、4、5能够提高防水性能,因此特别适于如潜水表那样的需要防水性的钟表。此外,为了提高防水性,也可以采用由金属玻璃而一体地形成钟表壳体20、20b、20c、20d、20e和后盖24的单体(one-piece)型的钟表壳体。如果采用单体型的钟表壳体,则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性能,并且,由于能够消除外壳主体与后盖的连接部分的高低差,因此能够提高佩戴于手腕时的相合感。

另外,为了提高防水性,也可以构成不具备表冠的钟表。由于表冠贯穿钟表壳体而被配置,因此会影响钟表整体的防水性能。因此,如果构成没有表冠而仅设置了操作按钮40、40c、40d、60、90的钟表,则能够提高钟表整体的防水性能。另外,虽然在普通的钟表中,通过表冠来实施指针的修正操作,但是如果是使用了水晶式机芯的电子钟表,则能够通过仅由按钮操作来使电机工作而对指针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不具备表冠的钟表。

在钟表1、2、3、4、5、6、7中,也可以将表盘22与外壳主体21、21b、21c、21d、21e、21f、21g一体地形成。如果外壳主体21、21b、21c、21d、21e、21f、21g与表盘22一体地形成,则能够提高钟表壳体20、20b、20c、20d、20e、20f、20g的刚性。另外,也能够在表盘22上一体地形成作为表盘的结构要素的数字、标志、刻度等,从而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作为钟表壳体20、20b、20c、20d、20e、20f、20g和表带30、30g的制造方法,只要是将金属玻璃作为材料的制造方法即可,也可以根据制造的产品的结构等采用适当的制造方法。

此外,与钟表壳体20、20b、20c、20d、20e、20f、20g分体的表带30并不限定于由金属玻璃构成的部件。例如,既可以是对多个金属节进行连结的金属节型的表带,也可以是皮革表带或树脂表带。

使用了所述操作按钮40、40c、40d、60、90的钟表1、2、3、4、5也可以是除了具备显示时刻的功能之外还具备其他功能的钟表。例如,也可以为具备对温度、湿度、气压、紫外线、光等进行检测的环境传感器,并且具备能够通过指针或数字显示装置来对这些环境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指示的功能的钟表。此外,也可以为具备对佩戴了钟表1、2、3、4、5的佩戴者的身体的运动、体温、血压、心率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并且具备能够通过指针或数字显示装置来对这些传感器的检测值进行指示的功能的钟表。另外,也可以为具备与智能手机等其他设备的通信功能,并且具备能够通过指针或数字显示装置来对通信状态和通信内容进行指示的功能的钟表。

符号说明

1、2、3、4、5、6、7…钟表;10…钟表用外装部件;20、20b、20c、20d、20e、20f、20g…钟表壳体;21、21b、21c、21d、21e、21f、21g…外壳主体;22…表盘;23…表镜;24…后盖;25…机芯;26、26b、26c、26d、26e…开关弹簧;261c…按钮轴部;27…检测电极;28…线圈弹簧;29…表耳;30、30g…表带;31、31g…第一表带;32、32g…第二表带;40、40c、40d…操作按钮;41、41c、41d…按钮部;42、42c、42d…侧面部;43、43c、43d…上表面部;50…按钮单元;51…引导管;52…按钮轴部件;53…复位弹簧;60…操作按钮;61…按钮部;62…侧面部;63…上表面部;65…按钮轴部;67…引导部件;70…中框;71…连通部;72…底面部;81…按钮轴部件;82…复位弹簧;90…操作按钮;91…按钮部;92…侧面部;93…底面部;100…隔膜部;101…气压传感器;102…检测部;210、210b、210c、210d、210f…凹部;311…基端部;312…顶端部;313…中间部;321…基端部;322…顶端部;323…中间部;511…侧面部;512…底面部;513…贯穿孔;521…引导部;522…轴部;671…引导孔;811…引导部;812…轴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