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黄河流域 监测 降雨 侵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槽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


背景技术:

2.降雨侵蚀力,是指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雨水侵蚀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地理现象。这种侵蚀作用能使土壤、土体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雨水侵蚀是水力侵蚀(包括面蚀和沟蚀)的一种形式。土壤侵蚀的重要类型其中之一就是雨水侵蚀,雨水侵蚀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建筑物、土壤、动植物经过雨水长时间连续不断的接触、冲刷作用使得物质原有的一些理化参数、性质发生变化,降雨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大小,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土壤性质、坡度、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降雨侵蚀进行监测,但是现有的降雨侵蚀监测槽还存在一些问题:
3.现有的降雨侵蚀监测槽在控制条件变化情况下通常只能对一种侵蚀因素进行控制,对降雨侵蚀数据进行监测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包括监测槽骨架,所述的监测槽骨架的内部设置有槽体,所述的槽体底部的两端设置有集流槽,通过监测槽骨架对监测槽进行固定支撑,增加监测槽的强度;
6.所述的槽体包括第一监测槽、中间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所述的第一监测槽位于中间监测槽的一端,所述的第二监测槽位于中间监测槽远离第一监测槽的一端。
7.优选的,所述的监测槽骨架埋藏于地面坡面的内部,所述的监测槽骨架的顶面和坡面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使监测槽能够和坡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监测槽对降雨进行监测。
8.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监测槽的宽度大于中间监测槽的宽度,所述的中间监测槽的宽度大于第二监测槽的宽度,所述的第一监测槽、中间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位于同一水平线,所述的第一监测槽、中间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的倾斜角度相同,对不同监测槽的监测条件进行控制,便于对监测条件进行控制。
9.优选的,所述的集流槽有两个,两个所述的集流槽的倾斜角度相同,两个所述的集流槽的宽度相同,能够对监测槽两端的降雨进行收集。
10.优选的,一个所述的集流槽和第一监测槽连接,另一个所述的集流槽和第二监测槽连接,能够将收集的降雨导入不同的监测槽,对不同的监测槽变化进行观测。
11.优选的,所述的集流槽的宽度和中间监测槽的宽度相同,所述的集流槽的倾斜角度和中间监测槽的倾斜角度不同,对倾斜角度的因素进行控制,便于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监测。
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3.该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在降雨落下时,雨水落入槽体和集流槽的内部,使雨水能够同时落入到第一监测槽、中间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内部,通过雨水对第一监测槽、中间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进行侵蚀,对侵蚀后第一监测槽、中间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的宽度进行测量,将侵蚀前的宽度和侵蚀后的宽度进行对比,能够得到槽体宽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通过集流槽将降雨导入第一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的底部,通过对第一监测槽和第二监测槽上下两端的对比能够得到雨水流量造成侵蚀的区别,通过对集流槽的尺寸和中间监测槽尺寸的对比能够得到倾斜角度对雨水侵蚀的影响,进而能够同时对多种降雨侵蚀的因素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

监测槽骨架,2

槽体,201

第一监测槽,202

中间监测槽,203

第二监测槽,3

集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的。
20.如图1所示,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它包括监测槽骨架1,监测槽骨架1的内部设置有槽体2,槽体2底部的两端设置有集流槽3,通过监测槽骨架1对监测槽进行固定支撑,增加监测槽的强度;槽体2包括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第一监测槽201位于中间监测槽202的一端,第二监测槽203位于中间监测槽202远离第一监测槽201的一端,监测槽骨架1埋藏于地面坡面的内部,监测槽骨架1的顶面和坡面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使监测槽能够和坡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监测槽对降雨进行监测,第一监测槽201的宽度大于中间监测槽202的宽度,中间监测槽202的宽度大于第二监测槽203的宽度,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倾斜角度相同,对不同监测槽的监测条件进行控制,便于对监测条件进行控制,集流槽3有两个,两个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相同,两个集流槽3的宽度相同,能够对监测槽两端的降雨进行收集,一个集流槽3和第一监测槽201连接,另一个集流槽3和第二监测槽203连接,能够将收集的降雨导入不同的监测槽,对不同的监测槽变化进行观测,集流槽3的宽度和中间监测槽202的宽度相同,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和中间监测槽202的倾斜角度不同,对倾斜角度的因素进行控制,便于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监测。
21.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22.s1、将监测槽骨架1埋藏在坡面的内部,沿监测槽骨架1的形状将黄河流域的土样覆盖于检测槽骨架1的表面形成监测槽;
23.s2、对监测槽的宽度和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24.s3、降雨在重力作用下同时落入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
和集流槽3的内部,使雨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槽壁造成损坏;
25.s4、通过雨水的动能将损坏的槽壁土样带出监测槽的内部;
26.s5、对雨水作用后的监测槽进行倾斜角度和宽度的数据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27.s6、将降雨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公示计算能够得出降雨对监测槽的侵蚀数据;
28.s7、对不同时期的降雨侵蚀进行监测,将降雨侵蚀的数据绘制成线图。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降雨落下时,雨水落入槽体2和集流槽3的内部,使雨水能够同时落入到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内部,通过雨水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进行侵蚀,对侵蚀后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宽度进行测量,将侵蚀前的宽度和侵蚀后的宽度进行对比,能够得到槽体宽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通过集流槽3将降雨导入第一监测槽201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底部,通过对第一监测槽201和第二监测槽203上下两端的对比能够得到雨水流量造成侵蚀的区别,通过对集流槽3的尺寸和中间监测槽202尺寸的对比能够得到倾斜角度对雨水侵蚀的影响,进而能够同时对多种降雨侵蚀的因素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30.如图2所示,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它包括监测槽骨架1,监测槽骨架1的内部设置有槽体2,槽体2底部的两端设置有集流槽3,通过监测槽骨架1对监测槽进行固定支撑,增加监测槽的强度;槽体2包括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第一监测槽201位于中间监测槽202的一端,第二监测槽203位于中间监测槽202远离第一监测槽201的一端,监测槽骨架1埋藏于地面坡面的内部,监测槽骨架1的顶面和坡面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使监测槽能够和坡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监测槽对降雨进行监测,第一监测槽201的角度大于中间监测槽202的角度,中间监测槽202的角度大于第二监测槽203的角度,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宽度相同,对不同监测槽的监测条件进行控制,便于对监测条件进行控制,集流槽3有两个,两个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相同,两个集流槽3的深度相同,能够对监测槽两端的降雨进行收集,一个集流槽3和第一监测槽201连接,另一个集流槽3和第二监测槽203连接,能够将收集的降雨导入不同的监测槽,对不同的监测槽变化进行观测,一个集流槽3的宽度大于另一个集流槽3的宽度,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和中间监测槽202的倾斜角度相同,对宽度的因素进行控制,便于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监测。
31.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32.s1、将监测槽骨架1埋藏在坡面的内部,沿监测槽骨架1的形状将黄河流域的土样覆盖于检测槽骨架1的表面形成监测槽;
33.s2、对监测槽的宽度和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34.s3、降雨在重力作用下同时落入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内部,使雨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槽壁造成损坏;
35.s4、通过雨水的动能将损坏的槽壁土样带出监测槽的内部;
36.s5、对雨水作用后的监测槽进行倾斜角度和宽度的数据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
录;
37.s6、将降雨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公示计算能够得出降雨对监测槽的侵蚀数据;
38.s7、对不同时期的降雨侵蚀进行监测,将降雨侵蚀的数据绘制成线图。
3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雨水落入槽体2和集流槽3的内部,使雨水能够同时落入到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内部,通过雨水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进行侵蚀,对侵蚀后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将侵蚀前的倾斜角度和侵蚀后的倾斜角度进行对比,能够得到槽体倾斜角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通过集流槽3将降雨导入第一监测槽201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底部,通过对两个集流槽3的宽度的测量,对宽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观测,进而能够同时对多种降雨侵蚀的因素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40.如图3所示,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它包括监测槽骨架1,监测槽骨架1的内部设置有槽体2,槽体2底部的两端设置有集流槽3,通过监测槽骨架1对监测槽进行固定支撑,增加监测槽的强度;槽体2包括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第一监测槽201位于中间监测槽202的一端,第二监测槽203位于中间监测槽202远离第一监测槽201的一端,监测槽骨架1埋藏于地面坡面的内部,监测槽骨架1的顶面和坡面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使监测槽能够和坡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监测槽对降雨进行监测,第一监测槽201的深度大于中间监测槽202的深度,第一监测槽201的宽度和中间监测槽202的宽度相同,中间监测槽202的深度和第二监测槽203的深度相同,中间监测槽202的宽度大于第二监测槽203的宽度,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倾斜角度相同,对不同监测槽的监测条件进行控制,便于对监测条件进行控制,集流槽3有两个,两个集流槽3的宽度相同,两个集流槽3的深度相同,能够对监测槽两端的降雨进行收集,一个集流槽3和第一监测槽201连接,另一个集流槽3和第二监测槽203连接,能够将收集的降雨导入不同的监测槽,对不同的监测槽变化进行观测,一个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大于另一个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和中间监测槽202的倾斜角度相同,对倾斜角度的因素进行控制,便于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监测。
41.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42.s1、将监测槽骨架1埋藏在坡面的内部,沿监测槽骨架1的形状将黄河流域的土样覆盖于检测槽骨架1的表面形成监测槽;
43.s2、对监测槽的宽度、深度和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44.s3、降雨在重力作用下同时落入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内部,使雨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槽壁造成损坏;
45.s4、通过雨水的动能将损坏的槽壁土样带出监测槽的内部;
46.s5、对雨水作用后的监测槽进行倾斜角度和宽度的数据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47.s6、将降雨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公示计算能够得出降雨对监测槽的侵蚀数据;
48.s7、对不同时期的降雨侵蚀进行监测,将降雨侵蚀的数据绘制成线图。
4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使雨水能够同时落入到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内部,通过雨水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进行侵蚀,对侵蚀后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对比第一监测槽201和中间监测槽202被侵蚀前后的深度,能够得到槽体深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对比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的宽度能够得到宽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通过集流槽3将降雨导入第一监测槽201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底部,通过对两个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的测量,对倾斜角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观测,进而能够同时对多种降雨侵蚀的因素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50.如图4所示,一种黄河流域降雨侵蚀监测槽,它包括监测槽骨架1,监测槽骨架1的内部设置有槽体2,槽体2底部的一端设置有集流槽3,通过监测槽骨架1对监测槽进行固定支撑,增加监测槽的强度;槽体2包括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第一监测槽201位于中间监测槽202的一端,第二监测槽203位于中间监测槽202远离第一监测槽201的一端,监测槽骨架1埋藏于地面坡面的内部,监测槽骨架1的顶面和坡面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使监测槽能够和坡面位于同一平面,便于监测槽对降雨进行监测,第一监测槽201的宽度、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宽度相同,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深度相同,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倾斜角度相同,保证不同监测槽的监测条件相同,便于对监测条件进行控制,集流槽3有两个,两个集流槽3的宽度相同,两个集流槽3的深度相同,两个集流槽3关于中间监测槽202对称分布,两个集流槽3的底部均和中间监测槽202固定连接,能够对监测槽两端的降雨进行收集,对不同的监测槽变化进行观测,一个集流槽3的深度大于另一个集流槽3的深度,集流槽3的倾斜角度和中间监测槽202的倾斜角度相同,对倾斜角度的因素进行控制,便于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监测。
51.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52.s1、将监测槽骨架1埋藏在坡面的内部,沿监测槽骨架1的形状将黄河流域的土样覆盖于检测槽骨架1的表面形成监测槽;
53.s2、对监测槽的宽度、深度和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54.s3、降雨在重力作用下同时落入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内部,使两个集流槽3内部的雨水聚集到中间监测槽202的内部,使雨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对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第二监测槽203和集流槽3的槽壁造成损坏;
55.s4、通过雨水的动能将损坏的槽壁土样带出监测槽的内部;
56.s5、对雨水作用后的监测槽进行倾斜角度和宽度的数据测量,将测量数据进行记录;
57.s6、将降雨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对中间监测槽202与第一监测槽201、和第二监测槽203的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公示计算能够得出降雨对监测槽的侵蚀数据;
58.s7、对不同时期的降雨侵蚀进行监测,将降雨侵蚀的数据绘制成线图。
5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通过对两个集流槽3的深度度的测量,对深度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行观测,通过两个集流槽3将雨水导入中间监测槽202的内部,同时使雨水能够同时落入到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内部,通过雨水对第一监
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进行侵蚀,对侵蚀后第一监测槽201、中间监测槽202和第二监测槽203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对比中间监测槽202与第一监测槽201和中间监测槽202被侵蚀前后的深度和宽度,能够得到雨水流量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进而能够同时对多种降雨侵蚀的因素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6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