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动机 油管 倾斜 组件 摩托车


1.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为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


背景技术:

2.在摩托车发动机领域,油底壳即通常位于发动机底部并贮存、收集发动机机油的油池,其作用是正常机油储量的前提下,确保发动机各部件正常润滑用油。油底壳通常分为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前者主要通过机外油箱储油/供油,后者直接将油底壳作为储油/供油空间。本文介绍的为湿式油底壳结构。
3.吸油管是连接油底壳和油泵的结构,通常安装在油底壳内部,将油底壳的机油导向机油泵。摩托车,尤其是山地摩托、越野摩托等经常行驶在倾斜、摇摆的工况,在一定的机油液位高度,发动机倾斜可能会使吸油管进口处于液面以上,使机油泵不能可靠吸油,因而影响发动机的可靠运行。
4.现有技术中,有的在油底壳增加挡板,也有的在油底壳布置液位计配合机械结构,但上述改进结构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不可控、可靠性低;2、零部件多、结构复杂。因此,亟需一种可靠高且结构简单的吸油管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能够保证发动机在摇晃或前后大倾斜角度工况下可靠工作运行,且防止吸油管吸入空气,提高润滑系统的可靠性。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包括吸油管本体,所述吸油管本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吸油管本体上设有用于机油进入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用于机油流出的出油口;
8.所述吸油管本体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包括采用连接杆相连接的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与所述吸油管本体内壁滑动配合;
9.所述活塞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一进油口最远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第一端口到所述第二进油口最近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且所述活塞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端口到所述第二进油口最远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第二端口到所述第一端口最近点之间沿所述吸油管本体轴线方向的间距;
10.所述出油口设在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之间。
11.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内均设有滤网。
12.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吸油管本体的同一侧,所述出油口设在所述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相对的一侧。
13.进一步,所述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14.进一步,所述吸油管本体内设有与其内壁贴合的金属内套,所述金属内套在所述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出油口对应位置处均设有开口,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与所述金属内套间隙配合。
15.进一步,所述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直径的两倍。
16.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吸油管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组件上,所述安装组件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接口和第二安装接口。
17.进一步,所述吸油管本体采用塑料制成。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该组件能够使摩托车在摇晃或倾斜时,通过活塞在吸油管本体中的移动来控制机油进口和出油口的连通,能够在保证机油泵可靠吸油的前提下,同时防止吸油管吸入空气,提高润滑系统的可靠性,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中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

a线的剖视图;
23.图3为摩托车在上坡状态时吸油管本体的剖视图;
24.图4为摩托车在下坡状态时吸油管本体的剖视图;
25.图5为吸油管本体的剖视图;
26.图6为活塞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吸油管本体;2

第一端口;3

活塞;31

第一柱塞;32

第二柱塞;33

连接杆;4

第一进油口;5

第二进油口;6

出油口;7

滤网;8

金属内套;9

第一安装接口;10

第二安装接口;13

第二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30]
如图1

图2所示,分别为本发明一种自动适应发动机倾斜的吸油管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剖视图,包括吸油管本体1,吸油管本体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口2和第二端口13,吸油管本体1上设有用于机油进入的第一进油口4、第二进油口5和用于机油流出的出油口6,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均位于吸油管本体1的下侧,如图2中所示;
[0031]
吸油管本体1内设有活塞3,活塞3包括采用连接杆33相连接的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与吸油管本体1内壁滑动配合。具体的,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的直径大于连接杆33直径的两倍,能够形成较大的用于机油流过的通道,便于机
油在吸油管本体1内腔中流动;
[0032]
活塞3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端口2到第一进油口4最远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第一端口2到第二进油口5最近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且活塞3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二端口13到第二进油口5最远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小于等于第二端口13到第一端口4最近点之间沿吸油管本体1轴线方向的间距;
[0033]
出油口6设在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之间,且位于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相对的一侧,有利于吸油管本体1在发动机上的安装。
[0034]
吸油管组件沿发动机前后方向设置,其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0035]
(1)当发动机处于水平状态运行时,活塞3处于吸油管本体1内腔中间位置附近,如图2所示,机油从储油室通过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两处进入吸油管本体1内腔,并流向出油口6。
[0036]
(2)当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向后仰或处于上坡运行状态时,如图3所示,随着坡度增加,活塞3在机油浮力和重力作用下沿着吸油管本体1内腔向发动机后方移动,第二进油口5处进口不断变大,第一进油口4处进口不断变小,当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活塞3向后移动到极限位置,此时,机油全部从第二进油口5进入吸油管本体1内部,并流向出油口6。
[0037]
(3)当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向前倾或处于下坡运行状态时,如图4所示,随着坡度增加,活塞3在机油浮力和重力作用下沿着吸油管本体1内腔向发动机前方移动,第二进油口5处进口不断变小,第一进油口4处进口不断变大,当坡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活塞3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此时,机油全部从第一进油口4进入吸油管本体1内部,并流向出油口6。
[0038]
由上可知,通过控制活塞3的长度和出油口6的位置,能够使得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不论遇到平路、上坡或者下坡均能够保证机油能够稳定地从第一进油口4和\或第二进油口5流动到出油口6,并且能够保证在倾斜角度较大时,通过第一柱塞31或第二柱塞32将其所在一侧的进油口与出油口6之间阻断,防止吸油管本体1内腔中吸入空气。
[0039]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13、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内均设有滤网7,且滤网7大小分别与对应各个开口大小相等,能够提升过滤效果。其中,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进油口4和第二进油口5处的滤网7大于位于第一端口2、第二端口13处的滤网7。
[0040]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第一进油口4、第二进油口5和出油口6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有利于机油在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流动。
[0041]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吸油管本体1内设有与其内壁贴合的金属内套8,金属内套8在第一进油口4、第二进油口5和出油口6对应位置处均设有开口,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与金属内套8间隙配合。金属内套8能够优化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在吸油管本体1内的滑动配合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柱塞31和第二柱塞32与金属内套8采用小间隙配合。
[0042]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吸油管组件还包括安装组件,吸油管本体1固定设置在安装组件上,安装组件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接口9和第二安装接口10。可通过第一安装接口9和第二安装接口10将吸油管组件固定在油底壳上。
[0043]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吸油管本体1采用塑料制成。
[004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