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污水处理 高效 装置 循环 生活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目前已相当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改进及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如:括氧化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baf)、a

0 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dmbr、cass、ibr 等。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在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已较少使用。
3.目前常用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有:1.氧化沟技术;2.ao工艺;3.sbr工艺;4.曝气生物滤池;5.mbr工艺。应用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装置建设的乡镇乡村生活污水时,就存在以下问题:池容大从而占地面积大,投资总额大,污水处理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各种各样的弊端,导致已建成的部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无法正常运行。
4.因此,如何解决目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水力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污水处理动力消耗大、处理成本高的缺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在装置内形成上下两层的内循环流态,水力停留时间短,可高效地处理污水,从而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较小,并可与其它工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的高效。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了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还包括外壳、布水系统、中间筒、内筒、出水口,所述容器外部设有外壳,所述布水系统位于容器的底部,所述容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内筒、中间筒,所述中间筒的高度高于内筒;所述出水口安装在容器上部。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填料、填料筒,所述填料位于填料筒内。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填料支架,所述填料筒支撑安装在填料支架上。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出水堰,所述出水堰设在填料筒上方,出水堰与出水口连接。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位于中间筒的上方,三相分离器为倒“y”型结构,三相分离器的边缘与中间筒的筒壁形成通道。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曝气系统,曝气系统位于中间筒的中部,所述曝气系统的下方形成厌氧区内循环,曝气系统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内循环;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中间筒的外侧为污泥沉降区。
13.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是:
14.本实用新型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是基于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的演变而开发,主要区别特点是污水在装置内形成上下两层的内循环流态。污水从本装置底部的布水系统均匀进入容器,污水在缺氧区内利用水流动力及污泥比重不同产生内循环流态,使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进行吸附及反硝化反应等处理,从而进行脱氮;曝气系统置于中部进行曝气供氧,利用气流及污水的密度差而形成污水自下而上后经三相分离器及内筒、中间筒的导流后双自上而下形成上部内循环。本装置无需污泥回流泵,污泥自动内循环回流。采用好氧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生活污水,hrt(水力停留时间)短,高效地处理污水,从而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较小,并可与其它工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的高效。
附图说明
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17.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名称:
18.布水系统1、外壳2、填料支架3、内筒4、中间筒5、曝气系统6、填料7、填料筒8、出水堰9、三相分离器10、厌氧区内循环11、好氧区内循环12、污泥沉降区13。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还包括外壳2、布水系统1、中间筒5、内筒4、出水口,所述容器外部设有外壳2,所述布水系统1位于容器的底部,所述容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内筒4、中间筒5,所述中间筒5的高度高于内筒4;所述出水口安装在容器上部。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填料7、填料筒8,所述填料7位于填料筒8内。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填料支架3,所述填料筒8支撑安装在填料支架3上。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出水堰9,所述出水堰9设在填料筒8上方,出水堰9与出水口连接。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三相分离器10,所述三相分离器10位于中间筒5的上方,三相分离器10为倒“y”型结构,三相分离器10的边缘与中间筒5的筒壁形成通道。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曝气系统6,曝气系统6位于中间筒5的中部,所述曝气系统6的下方形成厌氧区内循环11,曝气系统6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内循环12;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中间筒5的外侧为污泥沉降区13。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29.污水从容器的布水系统1均匀进入,经过处理后从上部的出水堰9流出。
30.各部件的作用为:
31.内筒4、中间筒5、填料筒8的作用是隔绝各处理阶段的污水并导流。
32.曝气系统6的作用是供氧。
33.填料7的作用是泥水分离。
34.三相分离器10的作用是曝气时气、水、固分离。
35.填料支架3是作为安装填料筒8的固定支架。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污水从布水系统1均匀进入容器,污水在内筒4利用水动力以及污泥比重不同产生内循环流态,即形成厌氧区内循环11。使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进行吸附及反硝化反应等处理,从而进行脱氮。
37.曝气系统6位于中间筒5的中部,进行曝气供氧,利用气流及污水的密度差而形成污水自下而上后经三相分离器10及内筒4、中间筒5的导流后双自上而下形成上部内循环,即好氧区内循环12。
38.此时,本处理装置形成了双内循环处理系统。
39.污水经三相分离器10通过中间筒5往两边溢出,经过填料7的泥水分离后,污泥在下部的污泥沉淀区进行沉淀、水从上部的出水堰9流出。完成整个污水处理过程。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2)、布水系统(1)、中间筒(5)、内筒(4)、出水口,所述容器外部设有外壳(2),所述布水系统(1)位于容器的底部,所述容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内筒(4)、中间筒(5),所述中间筒(5)的高度高于内筒(4);所述出水口安装在容器上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料(7)、填料筒(8),所述填料(7)位于填料筒(8)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料支架(3),所述填料筒(8)支撑安装在填料支架(3)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水堰(9),所述出水堰(9)设在填料筒(8)上方,出水堰(9)与出水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相分离器(10),所述三相分离器(10)位于中间筒(5)的上方,三相分离器(10)为倒“y”型结构,三相分离器(10)的边缘与中间筒(5)的筒壁形成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曝气系统(6),曝气系统(6)位于中间筒(5)的中部,所述曝气系统(6)的下方形成厌氧区内循环(11),曝气系统(6)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内循环(1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5)的外侧为污泥沉降区(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内循环高效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外壳、布水系统、中间筒、内筒、出水口,所述容器外部设有外壳,所述布水系统位于容器的底部,所述容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有内筒、中间筒,所述中间筒的高度高于内筒;所述出水口安装在容器上部。还包括出水堰,所述出水堰设在填料筒上方,出水堰与出水口连接。还包括曝气系统,曝气系统位于中间筒的中部,所述曝气系统的下方形成厌氧区内循环,曝气系统的上方形成好氧区内循环。本实用新型污水在装置内形成上下两层的内循环流态,水力停留时间短,可高效地处理污水,从而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较小,并可与其它工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污水处理的高效。水处理的高效。水处理的高效。


技术研发人员:黄成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西风向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9
技术公布日:2021/10/1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