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平行流冷凝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冷凝器 壳体 平行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凝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行流冷凝器壳体。


背景技术:

2.冷凝器是空调中的主要换热部件,空调系统吸收的热量和压缩机做功产生的热量全要靠它散发到外界空气中去。到目前为止冷凝器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是管片式,其结构为铜管穿铝翅片;带二代为管带式,是将挤压铝扁管弯成蛇形,再在中间焊上带状铝翅片,由于取消了铜全部采用铝结构,且优化了制冷剂的通道结构,散热效率得到了提高,所以重量大大减轻;第三代是平行流结构。
3.平行流冷凝器是在管带式的基础上做的重大改进,将铝扁管的水力半径进一步缩小,强化制冷剂侧的传热并在冷凝器的两边配上集流管,按照制冷剂从气态到液态体积不断缩小的规律设计制冷剂通道,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这样可以把冷凝器设计的很薄,风阻大大减小,重量也减轻了。
4.平行流冷凝器上设有多个扁管,为保证冷凝器使用的可靠性,扁管一般采用焊接方式固定在集流管上,冷凝器上的力全部作用在扁管上,对扁管的负荷较大,冷凝器使用寿命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平行流冷凝器壳体。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平行流冷凝器壳体,包括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及设于所述第一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之间的多个散热管,所述散热管上方设有上边板,下方设有下边板,所述第一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上,所述套管上设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上边板相配合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设有与所述上边板相配合的限位板;在套管和上边板的配合下,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在一起,使集流管和边板一同配合形成框架,不再依靠散热管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使冷凝器在使用时将力作用在边板上,减少散热管和集流管连接处的受力,散热管仅需搭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即可完成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对散热管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延长冷凝器使用寿命;当个别的扁管损坏需要维护更换时,可将套管从集液管上取出,或将上边板从连接槽内取出,使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分离,从而单独对散热管做维护,降低冷凝器维护难度,减小冷凝器的报废率。
7.所述连接槽侧壁上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限位板设于所述第一活动槽内,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的第一滑块。
8.所述第一活动槽内壁上设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内设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连接槽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凸块,所述上边板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块相配合的第一凹槽。
9.所述套管内壁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集液管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套管侧壁上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集液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环。
10.所述第一集液管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散热管相配合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壁上设有凸沿;所述第一集液管上还设有多个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内穿设有挡板。
11.所述挡板上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侧壁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挡板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通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穿设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设有第一推板。
12.所述第二集液管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三通槽内设有储液干燥器。
13.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滑槽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连接块底部设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上可转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配合的螺母。
14.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槽相通的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腔内设有夹爪,所述夹爪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腔内,所述第一活动腔侧壁上设有第四通槽,所述第四通槽内穿设有推块。
15.所述储液干燥器上设有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二集液管上设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内壁上设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壁上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配合的挡块;所述第一进液管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的连接套,当所述连接套往所述储液干燥器方向移动时,所述挡块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伸出。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在套管和上边板的配合下,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在一起,使集流管和边板一同配合形成框架,不再依靠散热管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使冷凝器在使用时将力作用在边板上,减少散热管和集流管连接处的受力,散热管仅需搭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即可完成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对散热管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延长冷凝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9.图3为图2中沿a

a处的剖视图。
20.图4为图3中的a处放大图。
21.图5为图3中的b处放大图。
22.图6为图3中的c处放大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4.图8为图7中沿b

b处的剖视图。
25.图9为图8中的d处放大图。
26.图10为图7中沿g

g处的剖视图。
27.图11为图10中的e处放大图。
28.图12为图7中沿c

c处的剖视图。
29.图13为图12中的f处放大图。
30.图14为图7中沿e

e处的剖视图。
31.图15为图14中的g处放大图。
32.图16为图7中沿f

f处的剖视图。
33.图17为图16中的h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如图1

17所示,一种平行流冷凝器壳体,包括第一集液管1、第二集液管2及设于所述第一集液管1和所述第二集液管2之间的多个散热管3,所述散热管3上方设有上边板4,下方设有下边板5,所述第一集液管1和所述第二集液管2上设有套管7,所述套管7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液管1和所述第二集液管2上,所述套管7上设有第一连接板73,所述第一连接板73上设有与所述上边板4相配合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设有与所述上边板4相配合的限位板76;在套管和上边板的配合下,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在一起,使集流管和边板一同配合形成框架,不再依靠散热管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连接,使冷凝器在使用时将力作用在边板上,减少散热管和集流管连接处的受力,散热管仅需搭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即可完成冷凝器的正常工作,对散热管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延长冷凝器使用寿命;当个别的扁管损坏需要维护更换时,可将套管从集液管上取出,或将上边板从连接槽内取出,使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分离,从而单独对散热管做维护,降低冷凝器维护难度,减小冷凝器的报废率。
35.所述连接槽侧壁上设有第一活动槽75,所述限位板76设于所述第一活动槽75内,所述第一活动槽75内壁上设有第一滑槽751,所述限位板7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751相配合的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的相互配合下,将限位板连接于第一活动槽内,防止限位板从第一活动槽内脱出;在连接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时,分别将上边板两端放入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顶部的连接槽内,推动限位板,将限位板推送至上边板一侧,对上边板起限位作用,防止上边板从连接槽内脱出,保证连接槽与上边板的连接效果。
36.所述第一活动槽75内壁上设有第二活动槽752,所述第二活动槽752内设有限位弹簧753,所述限位弹簧753上设有第一限位块 754;所述连接槽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凸块74,所述上边板4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凸块74相配合的第一凹槽;上边板两端嵌入到连接槽内后,推动限位板移动至上边板一侧,限位板将上边板固定在连接槽内,当限位板处于上边板一侧后,下第一限位块从第二活动槽内伸出,第一限位块移动至限位板一侧为限位板提供支撑力,将限位板固定在第一活动槽一端,避免限位板在第一活动槽内移动,保证限位板对上边板的固定效果;上边板嵌入到连接槽内后,第一凸块嵌入到第一凹槽内,在第一凸块与第一凹槽的相互配合下,对上边板起到良好固定作用,以便在上边板作用下使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形成整体,保证冷凝器的结构稳定性。
37.所述套管7内壁上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一集液管1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块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套管7侧壁上设有环槽71,所述环槽71内设有第一连接环72,所述第
一集液管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环72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环;在安装套管时,将第二凸块与第二凹槽相对齐,在第二凸块与第二凹槽的相互配合下,对套管起定位作用,使第一连接板处于指定位置上,以便将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连接;当第二凸块移动至第二凹槽底部后,往下推动第一连接环,转动第一连接环,在螺纹配合下将第一连接环固定在第二连接环上,直至第一连接环移动至环槽底部,在第一连接环作用下将套管固定在第一集液管上,保证套管与第一集液管的固定效果。
38.所述第一集液管1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散热管3相配合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内壁上设有凸沿;所述第一集液管1上还设有多个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内穿设有挡板11;散热管两端分别设有橡胶垫,在装配冷凝器时,将散热管插入到第一通槽内后,再将上边板放入到连接槽内,当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在上边板作用下连接后,散热管被夹持在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之间,完成冷凝器的装配;在橡胶垫与凸沿的配合下,增加散热管与集液管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发生泄漏情况;挡板对散热管内的流向进行控制,使冷凝器内的流体来回流动,提升冷凝器对流体的散热效果。
39.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结构相同,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套管,套管与第一集流管的连接方式和套管与第二集流管的连接方式相同,上边板与集流管的连接方式和下边板与集流管的连接方式相同,从而使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上边板及下边板形成四边形结构,为散热管提供框架,减少散热管使用过程中受力,对散热管起保护作用。
40.所述挡板11上设有第一空腔111,所述第一空腔111侧壁为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挡板11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块112,所述第一连接块11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111相通的第二空腔113,所述第二空腔113内穿设有推杆115,所述推杆115一端设有第一推板114;第二空腔侧壁上设有第四通孔,推杆穿设于第四通孔内,推杆与第四通孔通过螺纹相配合;在安装挡板时,将挡板插入到第二通槽内,挡板侧壁与集液管内壁相接触,使挡板将集液管内部分隔,转动推杆,在螺纹配合下使推杆在转动过程中往第二空腔内移动,第一推板往第二空腔内移动时推动第二空腔内的气流进入到第一空腔内,第一空腔内的气压增加后推动第一空腔侧壁产生形变,第一空腔侧壁抵在第二通槽内壁上,将挡板与第二通槽的连接处密封,保证挡板与集液管的连接效果;在螺纹配合下使第一推板在移动后自动固定在指定位置上,防止气流重新进入第二空腔内,保证挡板与集液管的连接效果。
41.所述第二集液管2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块21,所述第二连接块 21上设有第二滑槽22,所述第二滑槽22内设有第二滑块81,所述第二滑块81上设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上设有第三通槽,所述第三通槽内设有储液干燥器6;在第二滑槽与第二滑块配合下,使支撑板可拆卸连接于第二集液管上,安装板为储液干燥器提供安装空间,将储液干燥器安装在第二集液管一侧,增加冷凝器使用的安全性,可单独的对储液干燥器进行更换,降低储液干燥器的维护难度。
42.所述第二滑块81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滑槽22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穿设有第一连接杆 83,所述第一连接杆83一端设有第二限位块831,所述第二连接块 21底部设有第三连接块82,所述第三连接块82上可转动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83相配合的螺母821,第一连接杆底部设有与所述螺母相配合的螺纹;在安装安装板时,将第二滑块推入到第二滑槽内,第二滑块移动至第二滑槽底端后,将第一连
接杆插入到第二通孔内,第二限位块置于第二滑块顶部,第一连接杆底端穿出第三通孔,将第三连接块移动至第二连接块底部,螺母处于第一连接杆底部,转动螺母,在螺纹配合下将螺母转动至第一连接杆底部,将第一连接杆固定,从而为第二滑块提供固定作用,使第二滑块稳定的置于第二滑槽底部,保证安装板与第二集液管的连接效果;所述的第二通孔为两组,相对应的第一连接杆和螺母也为两组,在两组螺母设置下,减小因震动对螺母的影响,防止螺母在使用过程中从第一连接杆上行脱开,保证冷凝器使用的可靠性。
43.所述支撑板8上设有与所述第三通槽相通的第一活动腔84,所述第一活动腔84内设有夹爪841,所述夹爪841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活动腔84内,所述第一活动腔84侧壁上设有第四通槽,所述第四通槽内穿设有推块842;夹爪与第一活动腔的连接处设有扭簧,其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夹子;夹爪内壁上设有橡胶垫,以增加夹爪与储液干燥器的摩擦力;在将储液干燥器放入到安装板上时,往第一活动腔内推动推块,推块与夹爪一端相接触,推动夹爪绕连接点转动,夹爪进入到第一活动腔内,使储液干燥器能够正常插入打第四通槽内,当储液干燥器处于第四通槽内后,释放推块,在扭簧作用下夹爪自动往第四通槽内移动,夹爪侧壁贴在储液干燥器侧壁上,将储液干燥器固定,以完成储液干燥器的安装。
44.所述储液干燥器6上设有第一进液管61,所述第二集液管2上设有第一出液管23,所述第一进液管61内壁上设有第二连接板62,所述第二连接板62上设有第三通孔622,所述第三通孔622内壁上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腔内设有与所述第三通孔622相配合的挡块621;所述第一进液管61上还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进液管 61和第一出液管23的连接套65,当所述连接套65往所述储液干燥器6方向移动时,所述挡块621从所述第二活动腔内伸出;第一集液管上设有第二进液管,储液干燥器侧壁上还设有第二出液管;储液干燥器装入到安装板上后,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相对,在连接套作用下将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出液管相连,此时第三通孔处于开启状态;在更换储液干燥器时,移动连接套,将连接套完全移动至第一进液管上,挡块往第三通孔方向移动将第三通孔封闭,避免液滴进入到储液干燥器内,保证储液干燥器的使用有效性。
45.所述第一进液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活动腔相通的第二空腔623,第一进液管侧壁上设有第三连接环63,第三连接环上设有第三空腔 631,第一进液管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和所述第三空腔的连接腔624;所述第三空腔内设有第二推板64,第二推板上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三空腔内,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设有第三推板641,连接套设于第三推板一侧;第三连接环上设有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为现有技术,利用卡扣结构可将第三推板固定在第三连接环上;挡块侧壁上设有连接弹簧,在连接弹簧作用下使挡板在不受力时处于第二活动腔内;在对储液干燥器做更换时,往储液干燥器方向推动连接套,连接套推动第三推板移动,第三推板推动第二推板移动,第二推板将第三空腔内的气流推送至第二活动腔内,在气压作用下推动挡块往第二活动腔外侧移动,从而在挡块作用下将第三通孔封闭,降低储液干燥器的维护难度;在锁扣结构下可将第三推板固定在第三连接环上,使挡板持续的从第二活动腔内伸出,为储液干燥器的更换提供充足时间,使储液干燥器的更换更为方便。
46.所述第二出液管的结构与第一进液管的结构相通,从而使储液干燥器在更换时内部处于密封状态,防止水滴进入到储液干燥器内部。
47.本技术中未提及的其他部件与现有技术中的平行流冷凝器结构相同。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