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2021-09-28 23: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救生圈 充气 救护 用品


1.本发明属于安全救护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


背景技术:

2.水上活动场所均配备有救生设备,救生圈是救生设备中的一种主要种类,通常是作为水 上救灾及相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救生圈是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 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和塑料等,而内部填充空气进行使用。
3.随着我国水上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乘船或水上作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水上 事故时有发生,救生圈作为水中的安全器具,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救生圈保障了水 上人员的人身安全。
4.目前,传统的救生圈存在以下问题:(1)体积庞大,携带很不方便;(2)需要预先充气 才能使用,占用了救援时间,无法及时进行救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以解决现有的救生圈体积大以及需要预先充 气才能使用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包括:气囊以及充气机构;
8.所述充气机构包括高压储气钢瓶、顶针、充气嘴以及运动组件,其中,所述顶针以及所 述运动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充气嘴内,且所述充气嘴的一端连通所述高压储气钢瓶,所述充气 嘴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气囊;
9.所述高压储气钢瓶的瓶口设置有一层密封膜,所述顶针固定在所述运动组件上,且所述 顶针的针尖端正对所述瓶口;
10.所述充气嘴上还设有落水检测元件,其中,所述落水检测元件在检测到所述气囊落入水 中时,使所述运动组件向所述高压储气钢瓶的瓶口运动,以使所述顶针刺破所述密封膜。
11.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发明通过在充气嘴上设置落水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气囊是否落 水,同时,在充气嘴内设置有高压储气钢瓶以及运动组件,且运动组件上固定有顶针;而当 落水检测元件检测到气囊落入水中时,即可使运动组件朝向高压储气钢瓶的瓶口运动,利用 顶针刺破瓶口上的密封膜,从而释放出高压储气钢瓶内的气体,向气囊充气,进而实现救生 圈的自动充气功能。
12.通过上述设计,本发明无需预先充气,进而缩小了救生圈的体积,便于随身携带;同时, 通过使用充气机构在落水时实现自动充气,可对落水人员进行快速救援,不仅提高了救援速 度,还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13.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落水检测元件包括至少一个水敏感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 个水敏感元件中的每个水敏感元件设置于所述充气嘴内,且所述充气嘴的表面设置
有若干进 水孔。
14.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发明使用水敏感元件作为落水检测元件,水敏感元件实质为一 种触发剂,又称“水溶片”或“救生衣药片”,主要材料为膨化剂,遇水前为固体,而遇水 后会迅速软化,崩解,因此;当气囊落入水中时(相当于充气嘴也随之掉落至水中),水流 通过进水孔进入充气嘴内,与水敏感元件接触,从而造成水敏感元件软化,进而实现落水检 测。
15.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运动组件包括:所述运动组件包括:压簧、顶针座以及压簧 底座;
16.所述压簧处于压缩状态,且所述压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压簧底座上,所述压簧的另一端 固定在所述顶针座上;
17.所述压簧底座固定在所述充气嘴面向所述气囊的一端内,所述顶针座背向所述压簧的端 面上固定有所述顶针,且所述水敏感元件将所述顶针座抵触,以在所述气囊未落入水中时, 阻挡所述压簧运动。
18.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发明公开了运动组件的具体结构,即利用压缩后的压簧作为动 力源,而压簧的一端固定在压簧底座上,从而实现压簧的固定,其另一端则作为伸缩端,固 定有顶针座,且顶针座上固定有顶针,同时,本发明使用水敏感元件作为顶针座的阻挡件; 因此,在气囊未落入水中时,水敏感元件处于固化状态,顶针座无法运动;而一旦气囊10 落入水中,水流则会通过进水孔进入充气嘴中,进而与水敏感元件接触,使其软化崩解,此 时,水敏感元件则无法阻挡顶针座,在压簧弹力的作用下,即可朝向高压储气钢瓶的瓶口运 动,进而刺破瓶口的密封膜,从而释放出高压储气瓶内的气体,为气囊充气。
19.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顶针座包括连接部以及阻挡部,其中,所述阻挡部的形状与 所述充气嘴内腔的形状相同;
20.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顶针面向所述压簧的端面上,所述阻挡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远 离所述顶针的一端;
21.所述水敏感元件固定在所述充气嘴的内壁上,且所述阻挡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抵触 所述水敏感元件;
22.当所述顶针刺破所述密封膜时,所述阻挡部将所述充气嘴上的进水孔封堵。
23.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发明公开了顶针座的具体结构,即通过连接部实现与顶针的固 定连接,而阻挡部则与水敏感元件抵触,从而实现顶针座的限位;同时,本发明将阻挡部设 置为与充气嘴内腔的形状相同(例如,内腔为圆柱形,阻挡部也为圆柱形),可在水敏感元 件遇水软化时,使阻挡部在压簧的驱动下,将充气嘴上的进水孔全部封堵,从而防止高压储 气钢瓶中的气体从进水孔逸出,保证对气囊的充气效果。
24.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顶针采用中空结构,其中,所述顶针的针尖端设置有进气孔, 所述顶针面向所述顶针座的端面上设置有出气孔。
25.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发明通过在顶针上开设进气孔,可实现气体的导流,从而使气 体从顶针内部输送至气囊中,以实现气囊的充气。
26.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压簧底座采用环形结构,所述充气嘴与所述气囊的连接端内 设置有环形卡槽,所述压簧底座卡接在所述环形卡槽内。
27.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本发明公开了压簧底座的具体结构,即使用环形底座,并卡
接在 充气嘴内的环形卡槽内,从而实现压簧底座的固定。
28.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气囊套设于圈体内,其中,所述气囊在充气后涨破所述圈体, 以形成圆环形结构。
29.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通过设置圈体,可起到保护气囊的目的。
30.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握把,其中,所述高压储气钢瓶以及所述充气嘴均设置于 所述握把内,且所述握把上设有与所述进水孔位置相对应的进水口。
31.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握把的底端嵌设有警示灯。
32.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通过在握把上设置警示灯,能够引救援人员,提高救援的及时性。
33.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握把的表面还设置有防滑纹。
34.基于上述公开的内容,通过设置防滑纹,能够便于落水人员或工作人员抓握。
3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6.(1)本本发明无需预先充气,进而缩小了救生圈的体积,便于随身携带;同时,通过 使用充气机构在落水时实现自动充气,可对落水人员进行快速救援,不仅提高了救援速度, 还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37.(2)本发明在顶针刺破高压储气钢瓶瓶口的密封膜时,能够通过顶针座封堵充气嘴上 的进水孔,可有效防止高压储气钢瓶内的气体从进水孔逸出,保证了对气囊的充气效果。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40.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的剖视图。
41.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充气机构与气囊的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42.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未充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充气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的固定示意图。
44.附图标记:10

气囊;20

充气机构;21

高压储气钢瓶;22

顶针;23

充气嘴;30

水敏 感元件;23a

进水孔;24

压簧;25

顶针座;26

压簧底座;25a

连接部;25b

阻挡部;22a
‑ꢀ
进气孔;23b

环形卡槽;40

圈体;51

进水口;50

握把;52

警示灯;53

防滑纹;60

放置 座。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 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 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发明, 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发明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46.实施例
47.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在使用时无需预先充气, 其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同时,也能通过投掷的方式向落水者提供救援,使用便捷
性高; 另外,还可在落水时自动充气,可对落水人员进行快速救援,提高了救援速度。
48.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自动充气救生圈,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气 囊10以及充气机构20;即气囊10作为救生圈,而充气机构20则在气囊10落水时,对气囊 10进行充气,以作为落水人员的救援工具。
49.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下述提供一种充气机构20的具体结构:
50.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所述充气机构20包括高压储气钢瓶21、顶针22、充气嘴23以及 运动组件,其中,所述顶针22以及所述运动组件均安装于所述充气嘴23内,且所述充气嘴 23的一端连通所述高压储气钢瓶21,所述充气嘴23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气囊10;所述高压储 气钢瓶21的瓶口设置有一层密封膜,所述顶针22固定在所述运动组件上,且所述顶针22 的针尖端正对所述瓶口。
51.通过上述阐述,即只要运动组件带动顶针22向瓶口运动,即可刺破瓶口的密封膜,从 而释放高压储气钢瓶21内的气体,并输送至气囊10中,进而完成气囊10的自动充气。
52.在本实施例中,举例高压储气钢瓶21内存储的气体可以但不限于为:二氧化碳。
53.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气囊10通过一进气管连通充气嘴23,且进气管的进气口将 充气嘴23的出气口包裹。
54.另外,为了保证气囊10在落入水中时,能够触发运动组件的运动,从而快速刺破高压 储气钢瓶,及时对气囊10充气,本实施例还在所述充气嘴23上设有落水检测元件;即利用 落水检测元件检测气囊10是否落水,只要所述落水检测元件在检测到所述气囊10落入水中 时,即可使所述运动组件向所述高压储气钢瓶21的瓶口运动,以使所述顶针22刺破所述密 封膜,从而实现对气囊10的自动充气。
55.由此通过前述设计,本发明无需在使用前预先充气,进而大大减少了救生圈的体积,便 于人们随身携带;同时,也便于在人员落水时进行投掷;即无论是人员携带该救生圈落水, 还是将救生圈投掷至落水者,均可在落水时实现自动充气,从而保证对落水人员的快速救援。
56.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下述提供一种充气机构20实现自动充气的具体结构:
57.首先,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所述落水检测元件可以但不限于包括至少一个水敏感元件30,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水敏感元件30中的每个水敏感元件30设置于所述充气嘴23内,即如 图1和图2所示。
58.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水敏感元件30可以但不限于设置有2个,如图3和图4所示。
59.同时,为了实现气囊10的落水检测,本实施例还在所述充气嘴23的表面设置有若干进 水孔23a,如图1和图5所示;通过上述设计,只要气囊10落入水中(相应的,充气嘴23 也随之落入水中),此时,水则会通过进水孔23a进入充气嘴23内,与水敏感元件30接触, 从而实现气囊10的落水检测。
60.在本实施例中,水敏感元件30实质为一种触发剂,又称“水溶片”或“救生衣药片”, 主要材料为膨化剂,遇水前为固体,而遇水后会迅速软化,崩解,因此;当其接触水时,即 可软化以及崩解,进而实现落水检测。
61.而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运动组件,则是基于前述水敏感元件30实现运动的,下述对其进 行详细阐述:
62.首先,阐述运动组件的具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举例其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压簧
对气囊10的保护。
72.在本实施例中,举例圈体40可以但不限于采用乳胶材质,即保证气囊10充气后,能够 涨破圈体40,形成圆环形结构,实现救生圈功能,即如图6所示。
73.在本实施例中,圈体40还可为其余形状,例如椭圆形或船形等等,在此不做限定,可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设定。
74.在本实施例中,还将高压储气钢瓶21以及充气嘴23套设在握把50内,以实现对前述 部件的保护;同时,还在握把50上设有与所述进水孔23a位置相对应的进水口51,以便在 气囊10落水时,使水流能够流入充气嘴23内,进而实现气囊10的自动充气。
75.同时,本实施例中,还在握把50的底端嵌设有警示灯52,以便指引救援人员落水人员 的位置,从而提高救援的速度,提高落水人员的生还概率。
76.另外,本实施例中,还在握把50表面设置有防滑纹53,以便落水人员或工作人员抓握, 从而使落水人员抓住救生圈,实现对落水人员内的救援。
77.同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救生圈的辨识度,可以但不限于在气囊10的表面设置 若干反光条,以在搜索时,反射灯光,便于救援人员搜索。
78.当然,本实施例还可在握把50上设置一储物屉,在内部存储压缩食品和淡水等物质, 从而提高落水人员的生存能力;同时,还可在握把50上嵌设一gps定位器,从而实时发送 落水人员的位置信息,保证救援的及时性。
79.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救生圈在不使用时,可放置在放置座60中,如图7所示;在本实 施例中,举例在放置座60的顶面设置有固定孔,而救生圈的握把50,则固定在固定孔内, 同时,固定孔内可以但不限于设置有与进水口51相适配的橡胶塞,以便在握把50塞入固定 孔内时,将进水口51封堵,从而避免握把50内部的水敏感元件受潮。
80.当然,还可在进水口51处设置一个密封层(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密封胶),从而将进水口 51封堵,以避免握把50内部的水敏感元件受潮;当需要使用时,只需撕掉密封层即可。
81.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一个放置座60的顶面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固定孔,从而实现一个或 多个救生圈的放置;当然,固定孔的数量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使用而设定。
8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