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1: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两栖 车辆 地说 水路 散热


1.本发明属于船舶或水路两栖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船舶或水路两栖车辆技术领域,船或两栖车辆的现有散热方式为通过风扇、抽舷外水冷却发动机防冻液方式,达到发动机的热平衡。由于船或两栖车的轻量化设计,提高其性能。抽舷外水散热发动机冷却液方式,其零部件多、整体重量偏高、维护困难、动力损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利用船或两栖车在水中航行时船体前部迎水面的压力,通过布置在水线以下的进水口和管道引流至机舱内的热交换器,与发动机防冻液进行热交换后,同时通过水的重力和船体底板下部因水流速快产生的负压将高温的舷外水排出,有效提高散热效率,保障船或两栖车辆安全行驶,不增加散热成本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
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本发明为一种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舷外水进水管一端连通船体前部,舷外水进水管另一端连通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上设置舷外水出水管,发动机通过发动机进水管连通热交换器进水口,发动机出水管连通热交换器出水口,舷外水进水管设置为位于船体水线以下位置结构。
6.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船体前部迎水面,舷外水进水管一端连通船体前部的船体前部迎水面。
7.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舷外水出水管布置在船体底板上,舷外水出水管连通船体外部。
8.所述的热交换器包括散热管道和冷却腔体,发动机通过发动机进水管连通热交换器的散热管道进水口,发动机出水管连通热交换器的散热管道出水口。
9.所述的舷外水进水管连通热交换器的冷却腔体进水口,舷外水出水管连通热交换器的冷却腔体出水口。
10.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舷外水出水管不突出于船体底板,舷外水出水管高度低于舷外水进水管。
1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散热管道位于冷却腔体内。
12.所述的舷外水进水管进水口设置过滤网孔。
13.所述的舷外水出水管连通冷却腔体出水口的一端的水平高度设置为舷外水出水管连通船体外部一端水平高度。
14.所述的舷外水进水管设置为呈水平状态布置的结构。
15.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16.本发明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在船体前部迎水面上,水线以下设置的舷外水进水管的进水口,并在船体内部布置水流管道至热交换器的进水口。在热交换器内实现可靠换热,热交换器的舷外水出水管口布置在船底板上,且不突出于船体底板,高度低于舷外水进水管口,利于舷外水顺畅排出热交换器,提高散热效率。而热交换器另外单独设置两个发动机防冻液的进出水口,且连接热交换器内部多条散热管道,以达到与舷外冷却水热交换的目的,发动机防冻液与舷外水不相通,防冻液散热管道浸没在舷外冷却水里,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发动机防冻液则通过发动机自带水泵往复循环。本发明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利用船或两栖车在水中航行时船体前部迎水面的压力,通过布置在水线以下的进水口和管道引流至机舱内的热交换器,与发动机防冻液进行热交换后,同时通过水的重力和船体底板下部因水流速快产生的负压将高温的舷外水排出,有效提高散热效率,保障船或两栖车辆安全行驶,不增加散热成本。
附图说明
1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船体;2、舷外水进水管;3、舷外水出水管;4、热交换器;5、发动机;6、发动机进水管;7、发动机出水管;8、船体水线;9、散热管道;10、冷却腔体;11、过滤网孔;12、船体前部迎水面。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3.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舷外水进水管2一端连通船体1前部,舷外水进水管2另一端连通热交换器4,热交换器4上设置舷外水出水管3,发动机5通过发动机进水管6连通热交换器4进水口,发动机出水管7连通热交换器4出水口,舷外水进水管2设置为位于船体水线8以下位置结构。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巧妙的构思,提出改进方案。在船体前部迎水面上,水线以下设置的舷外水进水管2的进水口,并在船体内部布置水流管道至热交换器的进水口。在热交换器内实现可靠换热,热交换器的舷外水出水管口布置在船底板上,且不突出于船体底板,高度低于舷外水进水管口,利于舷外水顺畅排出热交换器,提高散热效率。热交换器另外单独设置两个发动机防冻液的进出水口,且连接热交换器内部多条散热管道,以达到与舷外冷却水热交换的目的,发动机防冻液与舷外水不相通,防冻液散热管道浸没在舷外冷却水里,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发动机防冻液则通过发动机自带水泵往复循环。本发明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结构简单,利用船或两栖车在水中航行时船体前部迎水面的压力,通过布置在水线以下的进水口和管道引流至机舱内的热交换
器,与发动机防冻液进行热交换后,同时通过水的重力和船体底板下部因水流速快产生的负压将高温的舷外水排出,提高散热效率,保障船或两栖车辆安全行驶,不增加散热成本。
24.所述的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包括船体前部迎水面12,舷外水进水管2一端连通船体1前部的船体前部迎水面12。上述结构,在船体或两栖车辆行驶于水面时,利用船体前部的迎水面压力,将舷外冷却水引入船舱内部的热交换器,与发动机防冻液进行热交换的散热方式,通过船底板排水口将高温的舷外水排出,此为一个循环。
25.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舷外水出水管3布置在船体1底板上,舷外水出水管3连通船体1外部。上述结构,通过水的重力和船体下部因水流速快产生的负压,将高温的舷外水排出。
26.所述的热交换器4包括散热管道9和冷却腔体10,发动机5通过发动机进水管6连通热交换器4的散热管道9进水口,发动机出水管7连通热交换器4的散热管道9出水口。上述结构,热交换器内部设置多条散热管道,以达到与舷外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目的,发动机防冻液与舷外水不相通,防冻液散热管道浸没在舷外冷却水里,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发动机防冻液则通过发动机自带水泵往复循环。
27.所述的舷外水进水管2连通热交换器4的冷却腔体10进水口,舷外水出水管3连通热交换器4的冷却腔体10出水口。
28.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舷外水出水管3不突出于船体1底板,舷外水出水管3高度低于舷外水进水管2。
29.所述的热交换器4的散热管道9位于冷却腔体10内。
30.所述的舷外水进水管2进水口设置过滤网孔11。上述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为防止舷外进出水口被异物进入导致堵塞,布置网孔。
31.所述的舷外水出水管3连通冷却腔体10出水口的一端的水平高度设置为舷外水出水管3连通船体1外部一端水平高度。
32.所述的舷外水进水管2设置为呈水平状态布置的结构。
33.本发明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的优点是,结构紧凑简单、维护方便、动力损耗小、耐久性能好、使用成本低。1)因其结构简单,可靠性稳定,减轻整体重量。2)维护方便,使用过程中,因舷外水中含有泥沙等杂质,易造成堆积,该热交换器拆卸简单,方便清洗,同时减少海水腐蚀。3)动力损耗小,该散热系统无需增加额外的风扇和抽舷外水动力,对发动机动力损耗较小。4)该散热系统成本较低,大大降低成本。5)便于制作加工,能快速安装使用
34.本发明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在船体前部迎水面上,水线以下设置的舷外水进水管的进水口,并在船体内部布置水流管道至热交换器的进水口。在热交换器内实现可靠换热,热交换器的舷外水出水管口布置在船底板上,且不突出于船体底板,高度低于舷外水进水管口,利于舷外水顺畅排出热交换器,提高散热效率。而热交换器另外单独设置两个发动机防冻液的进出水口,且连接热交换器内部多条散热管道,以达到与舷外冷却水热交换的目的,发动机防冻液与舷外水不相通,防冻液散热管道浸没在舷外冷却水里,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发动机防冻液则通过发动机自带水泵往复循环。本发明所述的船舶或两栖车辆发动机散热装置,利用船或两栖车在水中航行时船体前部迎水面的压力,通过布置在水线以下的进水口和管道引流至机舱内的热交换器,与发动机防冻液进行热交
换后,同时通过水的重力和船体底板下部因水流速快产生的负压将高温的舷外水排出,有效提高散热效率,保障船或两栖车辆安全行驶,不增加散热成本。
3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