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8-03 12: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水下 装置 释放 熔断
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下释放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熔断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海洋观测领域,常需要观测设备完成抛载动作。以深海潜标为例:在执行观测任务时,压载锚坐底,压载锚上方系有缆绳,缆绳顶部连接有浮力球,浮力球依靠自身正浮力拉直缆绳,观测设备通常挂在压载锚与浮力球之间的缆绳上,当观测结束需要回收观测设备时,缆绳下方需要与压载锚分离,此时就需要水下释放装置来执行分离动作,分离后,缆绳上端的浮球在浮力作用下带着一系列观测设备浮出水面,供打捞回收。相似的释放分离需求还同样被应用到坐底式深海潜标观测系统、auv、深海浮标、深海着陆器及常规的深海水下运动平台上。

现有水下释放装置包括基于电解池原理的熔断释放装置和基于电机驱动、爆炸驱动的释放机构,其中,熔断释放装置无需水密环境、体积小且重量轻,应用更为广泛。然而,现有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为单一执行机构,其额定负载较小,而且,当该执行机构受环境影响失效时,会导致整套释放机构失效,无法完成分离动作,可靠性差。

因而,如何提供一种可靠性高且负载大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其具有并联的熔断释放结构,其中任一熔断释放结构正常熔断即可完成释放动作,可靠性更高,且由并联的熔断释放结构共同承担载重,负载能力更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内设有两组熔断释放组件,每组所述熔断释放组件均包括正极、负极、熔断丝、电极丝和释放杆,所述正极和负极分别安装于所述基体,所述熔断丝一端连接于所述正极,所述电极丝一端连接于所述负极、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基体,所述释放杆位于所述熔断丝下方,所述释放杆一端支撑于所述基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熔断丝远离所述正极的一端;所述基体的底部对应于两根所述释放杆分别开设有用于释放对应释放杆的第一释放口,所述第一释放口位于其对应的所述释放杆下方,且所述第一释放口自该释放杆与基体的支撑处延伸至该释放杆与熔断丝相连接一端的下方,以使该释放杆可绕该释放杆与基体的支撑处旋转翻入所述第一释放口;所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待释放物的挂载组件,所述挂载组件包括挂载杆,所述挂载杆的两端分别搭置于两组所述熔断释放组件的释放杆上,所述基体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挂载杆穿过的第二释放口,所述第二释放口位于所述挂载杆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对应于两根所述释放杆分别开设有用于限制对应释放杆位置的释放杆限位槽,所述释放杆容纳于其对应的所述释放杆限位槽内,所述释放杆限位槽底部除靠近该释放杆与基体支撑处以外的其他部分均敞开以形成所述第一释放口。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挂载杆位置的挂载杆限位槽,所述挂载杆容纳于所述挂载杆限位槽内,所述挂载杆限位槽的底部敞开以形成所述第二释放口。

作为优选,所述挂载组件还包括锚链,所述锚链的端部链环套于所述挂载杆外,所述基体开设有供所述锚链穿过的第三释放口,所述第三释放口与第二释放口相连通,所述锚链穿设于所述第三释放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锚链位置的锚链限位槽,所述端部链环容纳于所述锚链限位槽内,所述锚链限位槽的底部敞开以形成所述第三释放口。

作为优选,所述熔断丝除所述熔断丝与释放杆连接处以外的其他部分均套设有绝缘保护套。

作为优选,所述电极丝与基体相固定的一端靠近所述熔断丝与释放杆相连接的一端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释放杆与熔断丝相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熔断丝安装孔,所述熔断丝穿过所述熔断丝安装孔后弯折构成熔断丝固定扣,所述熔断丝固定扣系于所述释放杆的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电极丝与基体相固定的一端弯折构成电极丝固定扣,所述电极丝固定扣通过电极丝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基体;沿所述释放杆的延伸方向,以所述释放杆与熔断丝相连接的一端为前、以所述释放杆与基体相支撑的一端为后,所述电极丝固定扣位于所述释放杆与熔断丝连接端的前方。

作为优选,两根所述释放杆呈水平设置且等长,两根所述释放杆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所述挂载杆垂直于所述释放杆设置;所述挂载杆与释放杆的搭置点和所述释放杆与基体支撑端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释放杆与熔断丝的连接点和所述释放杆与基体支撑端之间的距离为l2,l2为l1的3~10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其设有两组独立执行的熔断释放组件,挂载杆由两组熔断释放组件的释放杆共同支撑,任一熔断释放组件的熔断丝正常熔断均可释放挂载杆,以完成释放分离动作,可靠性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中,挂载杆的载重由两组熔断释放组件的释放杆共同承担,提高了负载能力,具备大负载水下工作能力;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其重量轻、负载大、释放可靠性高,可适用于全海深的工作环境,可应用于水下移动平台、坐底观测系统等深海观测、探测装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左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剖开的去除基体盖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轴侧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中两组熔断释放组件与挂载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沿图5中b-b线剖开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中释放杆和挂载杆的受力分析图;

以上各图中:1、基体;11、基体盒;12、基体盖;2、熔断释放组件;21、熔断丝;211、熔断丝固定扣;22、电极丝;221、电极丝固定扣;23、释放杆;231、熔断丝安装孔;24、电极丝固定件;25、正极;26、负极;27、正极连接卡套;28、负极连接卡套;29、绝缘保护套;3、挂载组件;31、挂载杆;32、锚链;4、释放杆限位槽;5、挂载杆限位槽;6、锚链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包括基体1;基体1内设有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每组熔断释放组件2均包括正极25、负极26、熔断丝21、电极丝22和释放杆23,正极25和负极26分别通过正极连接卡套27和负极连接卡套28安装于基体1的后侧,且正极25和负极26均自基体1外部延伸至基体1内部,熔断丝21和电极丝22均自基体1后侧延伸至前侧,熔断丝21后端连接于正极25,电极丝22后端连接于负极26、前端固定于基体1的前侧,释放杆23位于熔断丝21下方,释放杆23也自基体1后侧延伸至前侧,释放杆23后端支撑于基体1、前端连接于熔断丝21的前端;基体1的底部对应于两根释放杆23分别开设有用于释放对应释放杆23的第一释放口,第一释放口位于其对应的释放杆23下方,且第一释放口自该释放杆23与基体1的支撑处延伸至该释放杆23与熔断丝21相连接一端的下方,以使该释放杆23可绕该释放杆23与基体1的支撑处旋转翻入第一释放口;水下熔断释放装置还包括用于连接待释放物的挂载组件3,挂载组件3包括挂载杆31,挂载杆31的两端分别搭置于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的释放杆23上,基体1的底部开设有供挂载杆31穿过的第二释放口,第二释放口位于挂载杆31的下方。

上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工作时,将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的正极25和负极26分别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并使水下熔断释放装置整体浸泡于海水或电解质溶液等导电介质内,当电源接通时,熔断丝21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丝22上发生还原反应,随着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熔断丝21最终被腐蚀熔断,与熔断丝21相连的释放杆23将绕该释放杆23与基体1的支撑处旋转翻入第一释放口,并从第一释放口落出,而搭置于该释放杆23上的挂载杆31随之从第二释放口滑落,从而使挂载杆31连接的待释放物与该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分离,完成释放分离动作。由于挂载杆31的两端分别搭置于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的释放杆23上,因而,当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中任一组的熔断丝21正常熔断,挂载杆31即可被释放。

上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其设有两组独立执行的熔断释放组件2,挂载杆31由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的释放杆23共同支撑,任一熔断释放组件2的熔断丝21正常熔断均可释放挂载杆31,以完成释放分离动作,可靠性高。同时,上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中,挂载杆31的载重由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的释放杆23共同承担,提高了负载能力,具备大负载水下工作能力。此外,上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重量轻、负载大、释放可靠性高,可适用于全海深的工作环境,可应用于水下移动平台、坐底观测系统等深海观测、探测装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中,如图1所示,基体1包括基体盒11和盖于基体盒11上的基体盖12,基体盖12通过螺丝紧固于基体盒11,两组熔断释放组件2和挂载组件3均安装于基体盒11内。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下熔断释放装置中,基体1、释放杆23均采用高强度绝缘材质,例如聚醚醚酮、聚甲醛等工程塑料,熔断丝21和电极丝22均采用导电材质,例如不锈钢等,以确保熔断释放组件2能够基于电解池原理而实现熔断。

为了防止释放杆23因晃动而导致误释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基体1对应于两根释放杆23分别开设有用于限制对应释放杆23位置的释放杆限位槽4,释放杆23容纳于其对应的释放杆限位槽4内,释放杆限位槽4底部除靠近该释放杆23与基体1支撑处以外的其他部分均敞开以形成第一释放口。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释放杆限位槽4限制释放杆23后端以及左右位置,而释放杆23前端的位置由熔断丝21限制,从而实现了释放杆23在前后左右方向的限位,避免释放杆23因晃动而导致误释放。

为了防止挂载杆31因晃动而导致误释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基体1开设有用于限制挂载杆31位置的挂载杆限位槽5,挂载杆31容纳于挂载杆限位槽5内,挂载杆限位槽5的底部敞开以形成第二释放口。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挂载杆限位槽5,实现了挂载杆31在前后左右方向的限位,避免了挂载杆31因晃动而导致误释放的问题。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挂载待释放物,如图3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挂载组件3还包括锚链32,锚链32的端部链环套于挂载杆31外,基体1开设有供锚链32穿过的第三释放口,第三释放口与第二释放口相连通,锚链32穿设于第三释放口内。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锚链32可连接压载锚等重物。

为了防止锚链32因晃动而导致误释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基体1开设有用于限制锚链32位置的锚链限位槽6,端部链环容纳于锚链限位槽6内,锚链限位槽6的底部敞开以形成第三释放口。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锚链限位槽6,实现了锚链32在前后左右方向的限位,避免了锚链32因晃动而导致误释放的问题。

为了控制熔断丝21在与释放杆23的连接处熔断,以确保释放杆23能够在熔断丝21熔断后立即释放,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熔断丝21除熔断丝21与释放杆23连接处以外的其他部分均套设有绝缘保护套29。

进一步的,为了加快熔断丝21的熔断速度,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极丝22与基体1相固定的一端靠近熔断丝21与释放杆23相连接的一端设置。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熔断丝21与释放杆23的具体连接方式为:释放杆23与熔断丝21相连接的一端开设有熔断丝安装孔231,熔断丝21穿过熔断丝安装孔231后弯折构成熔断丝固定扣211,熔断丝固定扣211系于释放杆23的端部。电极丝22与基体1的具体固定方式为:电极丝22与基体1相固定的一端弯折构成电极丝固定扣221,电极丝固定扣221通过电极丝固定件24(例如螺钉)固定于基体1,电极丝固定扣221位于释放杆23与熔断丝21连接端的前方。需要说明的是,电极丝固定件24采用绝缘材质,例如工程塑料等。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两根释放杆23呈水平设置且等长,两根释放杆23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挂载杆31垂直于释放杆23设置。这样设置时,释放杆23和挂载杆31的受力分析如图8所示,其中,挂载杆31与释放杆23的搭置点和释放杆23与基体1支撑端之间的距离为l1,释放杆23与熔断丝21的连接点和释放杆23与基体1支撑端之间的距离为l2,挂载杆31受力为g,每根熔断丝21所受拉力为f2,本实施例中,l2为l1的5倍,根据受力平衡可知,2*l2*f2=l1*g,则f2为g的1/10,即负载力g仅有1/10传递到每根熔断丝21上,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水下熔断释放装置具备大负载水下工作能力。为了提高水下熔断释放装置的负载能力,l2优选为l1的3~10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