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的制作方法

2021-07-09 14:3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引航 船舶 小水 结构 线面


1.本发明涉及船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


背景技术:

2.引航船是用来接送引航员上下大船的工具。引航员每天要面对不同的船舶,不同素质的引航人员以及不同的海况和天气,因此引航工作的风险很高。为了尽量降低引航工作的风险,需要为引航员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登乘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3.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能够大大提高耐波性,使得引航员能更加安全地登乘到大船上。
4.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从船首到船尾依次垂直设置第一舱壁、第二舱壁、第三舱壁、第四舱壁和第五舱壁,第一舱壁、第二舱壁、第三舱壁、第四舱壁和第五舱壁分别上下贯穿整个船体,船体上从船首到船尾设置主甲板,所述主甲板下方设置连接桥;
6.所述连接桥内船首位置设置船首空舱,船首空舱和船尾之间中部依次设置压载舱、第二通道、日用燃油舱、第三通道、生活污水舱和上平台第二空舱,压载舱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一通道和上平台第一空舱,第一通道内设置锚链舱,第二通道、日用燃油舱、第三通道和生活污水舱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机舱,上平台第二空舱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四通道和舵机舱;
7.所述连接桥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上平台,上平台下方通过支柱连接下平台,下平台下端连接潜体;所述支柱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艏尖舱、第五通道、下平台第一空舱、泵舱、舱底水舱、第六通道、第四通道和尾轴冷却水舱;所述潜体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下艏尖舱、下平台第二空舱、淡水舱、下泵舱、燃油舱、中间轴承舱、尾轴舱和下尾轴冷却水舱,下艏尖舱和艏尖舱上下连通,下泵舱和泵舱上下连通,下尾轴冷却水舱和尾轴冷却水舱上下连通。
8.进一步的,主甲板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升降梯基座,主甲板两侧的升降梯基座中任意一个通过连接件能够可拆卸的连接升降梯,主甲板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引航平台,主甲板后部并排设置服务舱和引航员生活舱。
9.进一步的,服务舱顶部设置驾驶甲板,驾驶甲板上设置船员舱,船员舱顶部设置罗经甲板。
10.进一步的,压载舱、第一通道和船首空舱之间通过第一舱壁分隔开,第一通道和上平台第一空舱之间通过第二舱壁分隔开,压载舱和第二通道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平台第一空舱和机舱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生活污水舱和上平台第二空舱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机舱和第四通道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第四通道和舵机舱之间通过第五
舱壁分隔开。
11.进一步的,艏尖舱和第五通道通过第一舱壁分隔开,第五通道和下平台第一空舱之间通过第二舱壁分隔开,下平台第一空舱和泵舱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第六通道和第四通道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第四通道和尾轴冷却水舱之间通过第五舱壁分隔开。
12.进一步的,下艏尖舱和下平台第二空舱之间通过第一舱壁分隔开,下平台第二空舱和淡水舱之间通过第二舱壁分隔开,淡水舱和下泵舱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中间轴承舱和尾轴舱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下艏尖舱和下尾轴冷却水舱之间通过第五舱壁分隔开。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多个垂直设置的舱壁上下贯穿整个船体,对船体起到分隔支撑的作用;本发明的船体包括连接桥、支柱和潜体,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船体稳定性,配备灵活的升降梯,使得引航员能更加安全地登乘到大船上;将机舱布置在主甲板下方,便于对主机的维修和调试;尾轴冷却水舱和舱底水舱这样的液舱布置在形状狭窄且不规则的潜体舱室中,将空间规整且较大连接桥舱室用来放置机械设备,提高舱室利用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16.图2为本发明右视图。
17.图3为本发明主甲板俯视图。
18.图4为本发明连接桥内部结构图。
19.图5为本发明支柱内部结构图。
20.图6为本发明潜体内部结构图。
21.其中:100、船体;101、主甲板;102、驾驶甲板;103、罗经甲板;104、上平台;105、下平台;106、第一舱壁;107、第二舱壁;108、第三舱壁;109、第四舱壁;110、第五舱壁;111、船首空舱;112、第一通道;113、锚链舱;114、上平台第一空舱;115、压载舱;116、机舱;117、第二通道;118、日用燃油舱;119、第三通道;120、生活污水舱;121、第四通道;122、舵机舱;123、上平台第二空舱;124、艏尖舱;125、第五通道;126、下平台第一空舱;127、泵舱;128、舱底水舱;129、第六通道;130、尾轴冷却水舱;131、下平台第二空舱;132、淡水舱;133、燃油舱;134、中间轴承舱;135、尾轴舱;136、服务舱;137、引航员生活舱;138、船员舱;139、升降梯;140、引航平台;141、支柱;142、潜体;143、连接桥;144、升降梯基座;145、下艏尖舱;146、下泵舱;147、下尾轴冷却水舱。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主要包括船体100,船体100从船首到船尾依次垂直设置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分别上下贯穿整个船体100,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对船体100起到分隔支撑的作用。
24.如图2所示,船体100上从船首到船尾设置主甲板101,主甲板101下方设置连接桥
143。
25.如图4所示,连接桥143内船首位置设置船首空舱111,船首空舱111和船尾之间中部依次设置压载舱115、第二通道117、日用燃油舱118、第三通道119、生活污水舱120和上平台第二空舱123,压载舱115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一通道112和上平台第一空舱114,第一通道112内设置锚链舱113。第二通道117、日用燃油舱118、第三通道119和生活污水舱120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机舱116。上平台第二空舱123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四通道121和舵机舱122。
26.如图4所示,压载舱115、第一通道112和船首空舱111之间通过第一舱壁106分隔开,第一通道112和上平台第一空舱114之间通过第二舱壁107分隔开,压载舱115和第二通道117之间通过第三舱壁108分隔开,平台第一空舱114和机舱116之间通过第三舱壁108分隔开。生活污水舱120和上平台第二空舱123之间通过第四舱壁109分隔开,机舱116和第四通道121之间通过第四舱壁109分隔开。第四通道121和舵机舱122之间通过第五舱壁110分隔开。
27.如图3所示,主甲板101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升降梯基座144,主甲板101两侧的升降梯基座144中任意一个通过连接件能够可拆卸的连接升降梯139,根据使用需要,升降梯139能够与左舷和右舷的升降梯基座144分别连接固定,实现模块化安装与拆卸。主甲板101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引航平台140,在工作时,引航员站在引航平台140上实现引航。主甲板101后部并排设置服务舱136和引航员生活舱137。
28.如图1所示,服务舱136顶部设置驾驶甲板102,驾驶甲板102上设置船员舱138,船员舱138顶部设置罗经甲板103。
29.如图2所示,连接桥143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上平台104,上平台104下方通过支柱141连接下平台105,下平台105下端连接潜体142。
30.如图5所示,支柱141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艏尖舱124、第五通道125、下平台第一空舱126、泵舱127、舱底水舱128、第六通道129、第四通道121和尾轴冷却水舱130。艏尖舱124和第五通道125通过第一舱壁106分隔开,第五通道125和下平台第一空舱126之间通过第二舱壁107分隔开,下平台第一空舱126和泵舱127之间通过第三舱壁108分隔开,第六通道129和第四通道121之间通过第四舱壁109分隔开,第四通道121和尾轴冷却水舱130之间通过第五舱壁110分隔开。
31.如图6所示,潜体142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下艏尖舱145、下平台第二空舱131、淡水舱132、下泵舱146、燃油舱133、中间轴承舱134、尾轴舱135和下尾轴冷却水舱147,下艏尖舱145和艏尖舱124上下连通,下泵舱146和泵舱127上下连通,下尾轴冷却水舱147和尾轴冷却水舱130上下连通。下艏尖舱145和下平台第二空舱131之间通过第一舱壁106分隔开,下平台第二空舱131和淡水舱132之间通过第二舱壁107分隔开,淡水舱132和下泵舱146之间通过第三舱壁108分隔开,中间轴承舱134和尾轴舱135之间通过第四舱壁109分隔开,下艏尖舱145和下尾轴冷却水舱147之间通过第五舱壁110分隔开。各个液体舱尽可能布置在潜体142内,有利于提高船体的稳定性。
32.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