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船用一体式梯子的制作方法

2021-07-09 12: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体式 梯子 船舶 船用 装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用一体式梯子。


背景技术:

2.在船舶的各层甲板之间上下时,一般都需要用到直梯或斜梯。由于斜梯占用空间较大且重量较重,且上顶甲板或驾驶甲板的梯子不作为通道,其通常采用直梯。目前,上顶甲板或驾驶甲板通常采用的直梯结构形式为:扶手和直梯梯架为分离的两个部分,分开安装,其中,直梯梯架采用扁铝,通过耳板与上顶甲板螺栓连接,扶手再单独与甲板连接,整个安装形式比较复杂,且实用性不强。在使用过程中,人员需要俯身向下倾斜,抓住扶手,脚才能往下落在直梯上,使用费力,且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用一体式梯子,以解决现有梯子使用费力且不安全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所述船用一体式梯子,用于连接上下设置在船舶上的第一甲板和第二甲板,包括:
6.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梯柱,所述梯柱的一端与第一甲板连接,另一端沿靠近位于所述第一甲板上方的第二甲板的方向延伸,并延伸超出第二甲板所在平面,与第二甲板连接,其中,所述梯柱延伸出所述第二甲板的部分作为扶手,在未延伸超出第二甲板所在平面的两根梯柱之间布置有多个踏步。
7.优选地,所述梯柱延伸超出所述第二甲板的部分包括第一竖直部和倾斜部,所述第一竖直部沿所述梯柱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部呈设定角度,所述倾斜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直部连接,所述倾斜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甲板连接。
8.优选地,所述梯柱延伸超出所述第二甲板的部分还包括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部平行,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一端与所述倾斜部连接,所述第二竖直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甲板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倾斜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倾斜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
10.优选地,延伸出所述第二甲板的两根梯柱之间的间隔大于未延伸出所述第二甲板的两根梯柱之间的间隔。
11.优选地,所述第二甲板上设置有垫板,所述梯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垫板连接。
12.优选地,所述踏步沿所述梯柱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13.优选地,所述梯柱与所述踏步垂直。
14.优选地,所述梯柱与所述踏步焊接固定。
15.优选地,所述梯柱采用φ32x3的铝管,所述踏步采用φ30x3的铝管。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船用一体式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船用一体式梯子将梯架与扶手连成一体,将梯柱向上延伸,超出甲板的部分作为扶手,无需梯架和扶手单独安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只需要两根梯柱和踏步即可。并且,在工作人员使用时,无需俯身倾斜,安全系数高。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船用一体式梯子的主视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船用一体式梯子的侧视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梯柱与踏步的连接主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梯柱与踏步的连接俯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船用一体式梯子在船舶中的应用示意图;
23.图中,1、梯柱;11、第一竖直部;12、倾斜部;13、第二竖直部;2、踏步;3、第一甲板;4、第二甲板;5、第三甲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船用一体式梯子,用于连接上下设置在船舶上的第一甲板3和第二甲板4,包括: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梯柱1,所述梯柱1的一端与第一甲板3连接,另一端沿靠近位于所述第一甲板3上方的第二甲板4的方向延伸超出第二甲板4所在平面,并与第二甲板4连接,其中,所述梯柱1延伸出所述第二甲板4的部分作为扶手,在未延伸超出第二甲板4所在平面的两根梯柱1之间布置有多个踏步2。优选地,所述第二甲板4上设置有垫板,所述梯柱1的另一端与所述垫板连接,可焊接固定。垫板与第二甲板4可通过螺栓连接,也可焊接固定。
26.本实用新型将梯柱1向上延伸超出相应甲板的部分作为扶手,将梯架和扶手连成一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只需要梯柱1之间布置踏步2即可。并且,使用时无需俯身倾斜,安全系数高。
2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甲板3和第二甲板4中的“第一”和“第二”只是为了对甲板进行区分,而不表示顺序或次序等。本实用新型的船用一体式梯子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甲板,而不仅限于第一甲板3和第二甲板4。
28.如图2所示,所述梯柱1延伸超出所述第二甲板4的部分包括第一竖直部11和倾斜部12,所述第一竖直部11沿所述梯柱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倾斜部12与所述第一竖直部11呈设定角度,所述倾斜部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直部11连接,所述倾斜部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甲板4连接。其中,第一竖直部11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沿梯子上行时抓扶,倾斜部12可方便工作人员沿梯子下行时抓扶。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部11与所述倾斜部12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梯柱1延伸超出第二甲板4的部分,即充当扶手作用的部分,不限于上述第一竖直部11和倾斜部12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例如,梯柱1可以沿长度方向向上延伸至超出第二甲板4后,使用圆弧过渡至第二甲板4上,与第二
甲板4连接。
30.进一步地,所述梯柱1延伸超出所述第二甲板4的部分还包括第二竖直部13,所述第二竖直部13与所述第一竖直部11平行,所述第二竖直部13的一端与所述倾斜部12连接,所述第二竖直部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甲板4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竖直部13与所述倾斜部12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
31.如图1所示,延伸出所述第二甲板4的两根梯柱1之间的间隔大于未延伸出所述第二甲板4的两根梯柱1之间的间隔。其中,未延伸出第二甲板4的梯柱1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竖直放置的梯柱1,长度与第一甲板3和第二甲板4的间距等长,另一部分是倾斜延伸的梯柱1,竖直高度与第二甲板4的厚度等长。通过倾斜延伸的梯柱1连接位于第二甲板4上下两侧的梯柱1。并且,在倾斜延伸的梯柱1与竖直放置的梯柱1之间设置圆角。
3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梯柱1与所述第一甲板3和所述第二甲板4均是焊接固定。当然,梯柱1与甲板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在第一甲板3和第二甲板4上均设置垫板,在梯柱1的端部可设置垫块,垫块与垫板可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实现梯柱1与相应甲板之间的连接。
3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踏步2沿所述梯柱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具体的间距可根据实际应用确定,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梯柱1与所述踏步2优选为垂直设置,以避免人员在其上站立时倾倒。所述梯柱1与所述踏步2优选为焊接固定,以使得梯子稳固。梯柱1与踏步2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在梯柱1上设置与踏步2截面形状相匹配的凹槽,连接时,将踏步2插入相应的凹槽中。
3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梯柱1采用φ32x3的铝管,所述踏步2采用φ30x3的铝管。两根梯柱1之间间距400mm,踏步2长度为389mm。未延伸出第二甲板4的两根梯柱1之间的间隔为400mm,延伸出第二甲板4的两根梯柱1之间的间隔为600mm。第一甲板3的上表面与第二甲板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403mm,第一甲板3的上表面与第二甲板4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975mm,第二甲板4的厚度为428mm。梯柱1与第一甲板3连接的端部与向上延伸的最高点之间的竖直高度为3273mm,第一竖直部11的长度为870mm,倾斜部12的长度为871mm,第二竖直部13的长度为87mm,第一竖直部11与第二竖直部13的水平距离为760mm,倾斜部12与第一竖直部11、第二竖直部13之间的连接圆角半径均为100mm。
35.图5中示出三个甲板,第一甲板3位于第二甲板4的上方,第二甲板4位于第三甲板5的上方,采用两个船用一体式梯子分别连接第一甲板3和第二甲板4、第二甲板4和第三甲板5。以第一甲板3为顶甲板,第二甲板4为驾驶甲板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36.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船用一体式梯子连接驾驶甲板和顶甲板时,梯柱1的一端与驾驶甲板固定,梯柱1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至超出顶甲板后,向下倾斜,再与顶甲板固定。并且,在梯柱1之间间隔布置有多个踏步2。使用时,可将梯柱1超出顶甲板的部分作为扶手使用,工作人员可直接在踏步2上站立,手扶扶手,而无需俯身倾斜。
37.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船用一体式梯子连接第二甲板4和第三甲板5的方式与上述相同,不再详细赘述。
38.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一体式梯子,其将梯柱1延伸的部分作为扶手,无需单独安装扶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且由于竖直向上的梯柱1向上延伸至超出甲板的位置后,再与相应的甲板连接,使得在使用时,无需俯身倾斜,安全系数高。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