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溺亡者打捞装置及其打捞方法与流程

2021-06-22 17: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打捞 尸体 装置 专利 方法
溺亡者打捞装置及其打捞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专利涉及尸体打捞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溺亡者打捞装置及其打捞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每年由于不慎溺水或者投水自杀的人数在5-10万人,溺亡后尸体打捞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尸体经过水泡之后有一定的病菌并漂浮在水面上,在打捞的过程中不易直接接触;

另外,在尸体打捞的过程中需要格外细心,不能够使尸体破损,现有主要是以使用工具将尸体勾或者拉拽出至岸边,该种方式均不能避免打捞人员与尸体接触,在打捞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尸体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溺亡者打捞装置,通过动力机构提供动力,保证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移动,在接近至溺亡者的尸体时,转动壳以及内舱上的转动罩打开,底部升降装置作用使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最后将溺亡者装入至内舱中,再关闭内舱与转动壳,底部升降装置将水排出,溺亡者打捞装置上升,最后移动至岸边即可,无需人员搜救,避免了打捞人员与尸体接触感染细菌,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要是以使用工具将尸体勾或者拉拽出至岸边,该种方式均不能避免打捞人员与尸体接触,在打捞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尸体的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溺亡者打捞装置,包括外舱板,所述外舱板的顶端中部设置有底部升降装置,所述底部升降装置的上部设置有内舱,所述内舱的下部四侧均设置有内舱固定机构,所述内舱固定机构的下部连接在外舱板的外壁上,所述外舱板的上部边缘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上部活动连接有转动壳,所述转动壳下部与外舱板间设置有内腔,所述内舱设置在内腔中,所述连接座的一侧设置有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的两侧均设置有尾翼,所述溺亡者打捞装置上设置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分别与底部升降装置、内舱、内舱固定机构、动力机构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升降装置包括蓄水舱,所述蓄水舱的一侧连通有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位于连接座的上部,所述蓄水舱的入水口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水面下连通时,所述蓄水舱内进水,所述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所述空气压缩机将外部空气压入至蓄水舱内部时,水分由电磁阀排出实现溺亡者打捞装置上浮。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壳的一侧与连接座铰接,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与处理器相连接,所述处理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实现转动壳在连接座上转动,使所述内腔开启或封闭。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座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下部延伸至外舱板的下方,所述外舱板与连接头间设置有减阻通口,所述减阻通口呈长条状。

进一步地,所述内舱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均呈弧形状。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所述侧板一侧设置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下方的底板上均设置有旋转液压缸,所述旋转液压缸的上部设置有转动罩,所述转动罩的一侧与固定罩铰接,且所述转动罩的另一侧下部与另一个侧板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内舱固定机构固定在另一个侧板与转动罩的两侧外壁上,所述内舱固定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抵接座,所述抵接座的下侧均抵接在外舱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舱板上设置有抵接槽,所述抵接槽与抵接座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器的一端连接有无线处理模块,所述无线处理模块与操作者手上的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控制器发送操纵指令至无线处理模块,所述无线处理模块将信号发送至处理器上,所述处理器接收信号后发送至相对应的机构实现控制,所述溺亡者打捞装置通过操控对溺亡者进行打捞操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溺亡者打捞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的底部升降装置、动力机构、内舱、内舱固定机构实现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的打捞,动力机构提供动力,保证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移动,在接近至溺亡者的尸体时,转动壳以及内舱上的转动罩打开,底部升降装置作用使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最后将溺亡者装入至内舱中,再关闭内舱与转动壳,底部升降装置将水排出,溺亡者打捞装置上升,最后移动至岸边即可,无需人员搜救,避免了打捞人员与尸体接触感染细菌,同时也防止了人员打捞过程中容易造成尸体的损坏;

2、内舱固定机构实现了外舱板与内舱的固定,在进行打捞时,内舱固定机构上的气缸推动抵接座与抵接槽相抵接固定,在溺亡者打捞装置移动至岸边时,气缸收缩使抵接座与抵接槽相分离,此时内舱便可从内腔中取出,搜救人员仅需将内舱抬出即可实现尸体打捞,操作便捷,降低了打捞成本与人员的危害。

溺亡者打捞装置的打捞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人员发现溺亡者漂浮在水面上,将溺亡者打捞装置推入水面上,通过控制器控制动力机构启动,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前行直至到溺亡者面前停止,此时再控制伸缩液压杆推动转动壳打开,使内腔开启,内舱上的转动罩在旋转液压缸的作用下开启;

s2:再控制底部升降装置,底部升降装置上的蓄水舱开始进水,使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使内舱沉入水面下2/3处停止,再启动动力机构,动力机构推动内舱移动,使溺亡者进入至内舱中,进入后空气压缩机启动,将蓄水舱内部的水排出,此时溺亡者打捞装置上浮,之后关闭内舱上的转动罩,再关闭转动壳;

s3:操控人员在操控溺亡者打捞装置移动至岸边,再启动内舱固定机构,内舱固定机构上的气缸控制抵接座收缩,使得抵接座与抵接槽相分离,此时便可将内舱从内腔中取出;

s4:取出后的内舱通过挡架抬起,最后将溺亡者从内舱中取出,即完成溺亡者的打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溺亡者打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溺亡者打捞装置的侧面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溺亡者打捞装置的正面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溺亡者打捞装置中内舱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溺亡者打捞装置的控制线路框图。

图中:1-外舱板、2-底部升降装置、3-内腔、4-连接座、5-动力机构、6-尾翼、7-转动壳、8-内舱、9-底板、10-固定罩、11-转动罩、12-旋转液压缸、13-侧板、14-内舱固定机构、15-气缸、16-抵接座、17-抵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5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溺亡者打捞装置,包括外舱板1,外舱板1的顶端中部设置有底部升降装置2,底部升降装置2的上部设置有内舱8,内舱8的下部四侧均设置有内舱固定机构14,内舱固定机构14的下部连接在外舱板1的外壁上,外舱板1的上部边缘固定有连接座4,连接座4的上部活动连接有转动壳7,转动壳7下部与外舱板1间设置有内腔3,内舱8设置在内腔3中,连接座4的一侧设置有动力机构5,动力机构5的两侧均设置有尾翼6,溺亡者打捞装置上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分别与底部升降装置2、内舱8、内舱固定机构14、动力机构5相连接,动力机构5提供动力,保证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移动,在接近至溺亡者的尸体时,转动壳7以及内舱8上的转动罩11打开,底部升降装置2作用使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最后将溺亡者装入至内舱8中,再关闭内舱8与转动壳7,底部升降装置2将水排出,溺亡者打捞装置上升,最后移动至岸边即可,无需人员搜救,避免了打捞人员与尸体接触感染细菌,同时也防止了人员打捞过程中容易造成尸体的损坏。

具体的,动力机构5为螺旋桨,螺旋桨工作,带动水的流动,而水被弄成螺旋状,推动了溺亡者打捞装置的移动;

具体的,尾翼6设置在溺亡者打捞装置的两侧,便于减小溺亡者打捞装置后部的阻力;

具体的,内舱8能够将溺亡者与外部隔离,避免了人员与尸体接触,同时也不会造成尸体的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升降装置2包括蓄水舱,蓄水舱的一侧连通有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位于连接座4的上部,蓄水舱的入水口设置有电磁阀,电磁阀水面下连通时,蓄水舱内进水,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空气压缩机将外部空气压入至蓄水舱内部时,水分由电磁阀排出实现溺亡者打捞装置上浮,通过蓄水舱内部水量实现溺亡者打捞装置的升降,从而保证溺亡者能够进入至内舱8中。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壳7的一侧与连接座4铰接,连接座4上设置有液压伸缩杆,液压伸缩杆与处理器相连接,处理器控制液压伸缩杆实现转动壳7在连接座4上转动,使内腔3开启或封闭,保证内腔3开启后,内舱8能够进行尸体的盛装。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4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的下部延伸至外舱板1的下方,外舱板1与连接头间设置有减阻通口,减阻通口呈长条状,这样能够较小移动时的阻力,减小溺亡者打捞装置的能源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内舱8包括底板9,底板9的顶端两侧均设置有侧板13,侧板13均呈弧形状,其中一个侧板13一侧设置有固定罩10,固定罩10下方的底板9上均设置有旋转液压缸12,旋转液压缸12的上部设置有转动罩11,转动罩11的一侧与固定罩10铰接,且转动罩11的另一侧下部与另一个侧板13相接触,侧板13能够对转动罩11与底板9的连接处进行防护。

在本实施例中,内舱固定机构14固定在另一个侧板13与转动罩11的两侧外壁上,内舱固定机构14包括气缸15,气缸15的输出端连接有抵接座16,抵接座16的下侧均抵接在外舱板1上,外舱板1上设置有抵接槽17,抵接槽17与抵接座16相适配,内舱固定机构14实现了外舱板1与内舱8的固定,在进行打捞时,内舱固定机构14上的气缸15推动抵接座16与抵接槽17相抵接固定,在溺亡者打捞装置移动至岸边时,气缸15收缩使抵接座16与抵接槽17相分离,此时内舱8便可从内腔3中取出。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的一端连接有无线处理模块,无线处理模块与操作者手上的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发送操纵指令至无线处理模块,无线处理模块将信号发送至处理器上,处理器接收信号后发送至相对应的机构实现控制,溺亡者打捞装置通过操控对溺亡者进行打捞操控。

本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处理器的一端连接有无线处理模块,处理器发送信号,无线处理模块输送至处理器,处理器通过设置的底部升降装置2、动力机构5、内舱8、内舱固定机构14实现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的打捞,动力机构5提供动力,保证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移动,在接近至溺亡者的尸体时,转动壳7以及内舱8上的转动罩11打开,底部升降装置2作用使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最后将溺亡者装入至内舱8中,再关闭内舱8与转动壳7,底部升降装置2将水排出,溺亡者打捞装置上升,最后移动至岸边即可,无需人员搜救,避免了打捞人员与尸体接触感染细菌,同时也防止了人员打捞过程中容易造成尸体的损坏,内舱固定机构14实现了外舱板1与内舱8的固定,在进行打捞时,内舱固定机构14上的气缸15推动抵接座16与抵接槽17相抵接固定,在溺亡者打捞装置移动至岸边时,气缸15收缩使抵接座16与抵接槽17相分离,此时内舱8便可从内腔3中取出,搜救人员仅需将内舱8抬出即可实现尸体打捞,操作便捷,降低了打捞成本与人员的危害。

参照图6,为溺亡者打捞装置的控制线路框图,溺亡者打捞装置的打捞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人员发现溺亡者漂浮在水面上,将溺亡者打捞装置推入水面上,通过控制器控制动力机构启动,溺亡者打捞装置在水面上前行直至到溺亡者面前停止,此时再控制伸缩液压杆推动转动壳打开,使内腔开启,内舱上的转动罩在旋转液压缸的作用下开启;

s2:再控制底部升降装置,底部升降装置上的蓄水舱开始进水,使溺亡者打捞装置下沉,使内舱沉入水面下2/3处停止,再启动动力机构,动力机构推动内舱移动,使溺亡者进入至内舱中,进入后空气压缩机启动,将蓄水舱内部的水排出,此时溺亡者打捞装置上浮,之后关闭内舱上的转动罩,再关闭转动壳;

s3:操控人员在操控溺亡者打捞装置移动至岸边,再启动内舱固定机构,内舱固定机构上的气缸控制抵接座收缩,使得抵接座与抵接槽相分离,此时便可将内舱从内腔中取出;

s4:取出后的内舱通过挡架抬起,最后将溺亡者从内舱中取出,即完成溺亡者的打捞。

本实施例中,整个操作过程可由无线信号控制,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且在各个操作环节中,可以通过设置传感器,进行信号反馈,实现步骤的依序进行,这些都是目前自动化控制的常规知识,在本实施例中则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