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绿色循环制备高电容性能碳纳米笼的方法及碳纳米笼与流程

2021-10-19 22: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纳米 多孔 制备 电容 循环


1.本发明属于多孔碳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绿色循环制备高电容性能碳纳米笼的方法及碳纳米笼。


背景技术:

2.碳基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应用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军事装备、能源、交通等领域。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多孔碳材料因为高比表面积被广泛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制备多孔碳材料的典型方法包括:活化法、水热碳化法、模板法等。
3.其中,模板法具有形貌可控、比表面积高等优点,是制备高性能碳材料的一种潜在策略。其中,以co2为原料的模板法是近几年新兴的碳材料制备方法,具有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产物后处理方便等优点,有望成为解决规模化制备高性能碳材料的途径之一。如专利cn201210545871.2,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烧杯中燃烧金属镁,通过盐酸去除模板后得到氮掺杂介孔石墨烯。
4.尽管上述模板法可以有效地将温室气体co2转化为有用的碳材料,但也存在着不足:(1)这些模板法制备碳材料的过程中,生成的mgo模板不能循环利用,会造成模板的大量浪费;(2)在去除mgo模板过程中会使用hf、hcl等有毒试剂,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绿色循环制备多孔碳材料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循环制备多孔碳材料的方法及多孔碳材料,本发明所述多孔碳材料具有为碳纳米笼的结构单元。本发明所述方法,克服了现有模板法使用有毒试剂hf、hcl去除模板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mgo模板浪费的缺陷,实现了碳纳米笼循环制备。整个过程绿色、简便、快捷。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笼能够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双电层电容性能。
6.本发明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循环制备高电容性能碳纳米笼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碱式碳酸镁和镁粉混合,得混合粉末;(2)将混合粉末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升温至600

800℃,保温1

2h,冷却至室温,得黑色粉末;(3)向黑色粉末中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加热至80

100℃,保温1

2h,冷却至室温;(4)搅拌,持续通入二氧化碳,过滤,对滤体进行干燥,即得碳纳米笼;(5)收集过滤后的滤液,于55

100℃搅拌,保温,即得到碱式碳酸镁。
8.将步骤(5)得到的碱式碳酸镁干燥后作为原料,即可循环制备碳纳米笼。对于碱式碳酸镁干燥的温度与时间不作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在80

100℃下,干燥8

12h。
9.优选地,步骤(1)中,镁粉与碱式碳酸镁质量比为1:1

12;优选地,镁粉与碱式碳酸镁质量比为1:1

8。
10.优选地,步骤(2)中,惰性气体为氩气或氦气;更优选地,所述惰性气体为纯度为99.99%的高纯氩气。
11.优选地,步骤(2)中,升温速率为5

15℃/min。
12.优选地,步骤(3)中,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以碱式碳酸镁与去离子水的质量体积比计为1

3:250g/ml,搅拌速率为800

1200r/min。
13.优选地,步骤(4)中,搅拌速率均为800

1200r/min;所述二氧化碳的通入时间为1

2h;干燥温度为80

100℃,干燥时间为8

12h。
14.优选地,步骤(5)中,搅拌速率为300

800r/min。
15.优选地,镁粉平均粒径为100

200目。
1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碳纳米笼,所述碳纳米笼根据上述方法制备得到。
17.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色循环制备碳纳米笼的方法,将镁粉(mg)与碱式碳酸镁(4mgco3·
mg(oh)2·
4h2o)混合,高温燃烧生成氧化镁(mgo)模板和碳前驱体二氧化碳(co2),碳前驱体二氧化碳与原料中的镁粉反应生成氧化镁模板和碳复合物(c@mgo),生成的碳包覆在氧化镁模板上;产物中的氧化镁模板进一步与去离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使碳脱模板后形成碳纳米笼,而氧化镁模板则重新转化为碱式碳酸镁原料,实现了连续循环制备碳纳米笼,并且整个循环过程中碱式碳酸镁原料不断增多。
19.本发明所述方法简单易行,以碱式碳酸镁和镁粉的混合粉末为原料,来源广泛。不仅实现了碱式碳酸镁原料的循环再生,而且克服了现有的去除氧化镁模板时大量使用hf、hcl对环保造成的压力,并成功地将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电容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笼,整个过程绿色环保。
20.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笼兼具微孔、介孔和大孔,以介孔为主,所得碳纳米笼比表面积大且电容性能优异,能够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双电层电容性能。
21.在优选方案中,通过对镁粉和碱式碳酸镁配比进行控制,能够获得少层碳纳米笼材料,其电容性能更加优异。
附图说明
22.图1a

b是本发明实施例1循环第一次和第十次所得碳纳米笼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
2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所得碳纳米笼和原料循环第一次和第十次x射线衍射(xrd)图谱;
24.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1循环第一次和第十次所得碳纳米笼在koh电解液中循环伏安曲线;
25.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1循环第一次和第十次所得碳纳米笼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质量比电容;
26.图4是本发明反应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应该明确提出这些实施例用于举例说明,但是不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8.实施例1
29.(1)取2g碱式碳酸镁与0.5g镁粉,混合均匀后放于瓷舟中;其中所述金属镁粉纯度为99.9%,平均粒径为100目;
30.(2)将上述瓷舟放入真空管式炉中,抽真空后,通入高纯氩气(纯度99.99%),在氩气的保护下,以10℃/min速率升温到800℃,保温2h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黑色产物;
31.(3)将产物倒入烧杯中并加入500ml去离子水,放入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中,以800r/min的搅拌速率在80℃下搅拌并保温2h,随后冷却至室温;
32.(4)将上述溶液在搅拌条件下(搅拌速率为800r/min)持续通入两小时co2后过滤,将滤体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80℃下干燥8h,得到黑色碳材料即为碳纳米笼;
33.(5)用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将上述得到的滤液在80℃下以500r/min的搅拌速率搅拌2h,即得碱式碳酸镁。
34.将步骤(5)得到的碱式碳酸镁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于90℃干燥8h;与镁粉混合,重复步骤1

5,即得循环制备的碳纳米笼。
35.实施例2
36.(1)取4g碱式碳酸镁与4g镁粉,混合均匀后放于瓷舟中;其中所述金属镁粉纯度为99.9%,平均粒径为100目;
37.(2)将上述瓷舟放入真空管式炉中,抽真空后,通入高纯氩气(纯度99.99%),在氩气的保护下,以15℃/min速率升温到800℃,保温2h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黑色产物;
38.(3)将产物倒入烧杯中并加入500ml去离子水,放入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中,以800r/min的搅拌速率在80℃下搅拌并保温2h,随后冷却至室温;
39.(4)将上述溶液在搅拌条件下(搅拌速率为800r/min)持续通入两小时co2后过滤,将滤体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80℃下干燥8h,得到黑色碳材料即为碳纳米笼;
40.(5)用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将上述得到的滤液在55℃下以800r/min的搅拌速率搅拌2h,即得碱式碳酸镁。
41.将步骤(5)得到的碱式碳酸镁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于100℃干燥8h;与镁粉混合,重复步骤1

5,即得循环制备的碳纳米笼。
42.实施例3
43.(1)取6g碱式碳酸镁与0.5g镁粉,混合均匀后放于瓷舟中;其中所述金属镁粉纯度为99.9%,平均粒径为200目;
44.(2)将上述瓷舟放入真空管式炉中,抽真空后,通入氦气,在氦气的保护下,以5℃/min速率升温到600℃,保温1.5h并冷却至室温后取出黑色产物;
45.(3)将产物倒入烧杯中并加入500ml去离子水,放入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中,以1200r/min的搅拌速率在100℃下搅拌并保温1h,随后冷却至室温;
46.(4)将上述溶液在搅拌条件下(搅拌速率为1200r/min)持续通入1小时co2后过滤,将滤体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00℃下干燥12h,得到黑色碳材料即为碳纳米笼;
47.(5)用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将上述得到的滤液在100℃下以300r/min的搅
拌速率搅拌2h,即得碱式碳酸镁。
48.将步骤(5)得到的碱式碳酸镁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于80℃干燥12h;与镁粉混合,重复步骤1

5,即得循环制备的碳纳米笼。
49.性能测试:
50.对实施例1第1次和第10次循环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笼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详见附图1

4。
51.图1,1a、1b分别为第1次和第10次循环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笼透射电镜图(第n次循环得到的材料记为ren,如第10次循环得到的记为re10),从透射电镜图可以看出是多孔碳呈笼子状堆积在一起。
52.图2,2a为多次循环得到原料的x射线衍射图谱,说明co2可以有效地将mgo模板去除,并且经过一系列步骤最终又转化为碱式碳酸镁原料;2b为多次循环得到的碳纳米笼的x射线衍射图谱,只有碳材料(002)、(100)两个晶面。
53.图3,其中,3a中多次循环得到的多孔碳在100m v s
‑1的扫速下呈现出矩形,表明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笼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3b为上述材料不同电流密度下的质量比电容,随着电流密度不断增大,制备得到的碳纳米笼质量比电容下降平缓,这可以归因于材料含有介孔较多,增加了在大电流密度下的离子传输。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