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12: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装置 控制 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由于其机身薄、显示画面柔和不伤眼、无辐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以及电视等家电设备中。
3.目前终端设备的机身正面通常会同时设置显示面板和图像采集装置,为提高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板占比,会将图像采集装置与液晶显示面板集成。
4.在相关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与图像采集装置集成时,需要在集成图像采集装置的区域开孔或开槽,而开孔区域或开槽区域无法正常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的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7.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二显示区;
8.显示面板;
9.背光模组,设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的第一通孔;
10.补光源,设在所述背光模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补光源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周;
11.反射板,是可移动的结构,在第一模式下位于第一位置,使所述补光源照射到所述反射板上的光线反射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在第二模式下位于第二位置,使外界光线穿过所述第二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处用于设置光感元件。
12.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13.在第一模式下,控制所述反射板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并打开所述补光源;
14.在第二模式下,控制所述反射板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并关闭所述补光源,使外界光线穿过所述第二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光感元件在第二模式下接收所述外界光线。
15.基于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所述的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或好处:
16.通过增设可移动的反射板,即在第一模式下反射板位于第一位置,从而通过反射板将补光源照射的光线反射到背光模组开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显示区,保证第二显示区的光线均匀性,实现了第二显示区的均匀补光,即实现全面屏显示;在第二模式下反射板位于第二位置,外界光线可以穿过第二显示区和第一通孔,以为第一通孔处设置的光感元件提
供外界光线,光感元件实现信号采集。由此,上述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区既能透光又可显示,便于实现光感元件的屏下集成和显示装置的全面屏显示设计。
17.另外,若使补光源直接照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将造成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因此本发明中设置补光源位于第一通孔的外周,结合反射板的可移动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实现全面屏显示。
18.进一步地,与传统的实现全面屏的结构,如升降式前置摄像头设计相比,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增设可移动的反射板便可同时实现全面屏显示和光感元件的屏下集成,结构简单实用,并且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21.图2a至图2b为本发明沿图1中aa’的两种不同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c为本发明沿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a至图3b为本发明根据图2a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反射板在不同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24.图3c为本发明根据图2a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反射板翻转状态截面结构示意图;
25.图3d为本发明根据图2a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反射板分离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发明根据图2a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弧面反射板示意图;
27.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根据图2a所示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具有多个倾斜反射面的反射板示意图;
28.图6a至图6c为本发明根据图2a所示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具有多个倾斜反射面的反射板示意图;
29.图7a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30.图7b为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筒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7c为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补光源安装在筒状结构内的示意图;
32.图7d为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补光源安装在筒状结构内的示意图;
33.图8为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35.在本发明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
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lcd,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示例。
37.图1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aa和第二显示区aa1,第一显示区aa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aa1。例如,在图1中,第一显示区aa围绕第二显示区aa1的整个外周设置。
38.图2a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2a、图2b所示,图2a和图2b具体为图1中沿aa’的两种不同状态的截面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补光源30、以及可移动的反射板40。
39.显示面板10可以是lcd面板,其包括阵列基板、位于阵列基板上的彩膜基板以及夹设于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并且显示面板10在第一显示区aa和第二显示区aa1都排布有像素。
40.显示面板10位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侧,背光模组20用于为显示面板10提供光源。背光模组20上开设有与第二显示区aa1相对的第一通孔201,并且第一通孔201处用于设置光感元件50,第一通孔201使得在第二显示区aa1处背光模组20不为显示面板10提供光源,此时光感元件50可以通过第一通孔201接收外界光线。可选的,光感元件可以是光敏电阻、感应灯、呼吸灯、图像采集装置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本发明中,以光感元件50为图像采集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41.补光源30设置在背光模组20背离显示面板10的一侧,并且补光源位于第一通孔201的外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补光源30可以为顶发光式或者侧发光式,亦或者补光源30的各个面均可以发光,本发明对补光源30的具体发光面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保证补光源30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到反射板40上,以为第二显示区aa1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即可,因此补光源30的发光方式可以灵活设置。
42.反射板40具体为一可移动的结构,在第一模式下位于第一位置(图2a中所示的位置),即位于光感元件50的上方,此时补光源30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板40反射后,均匀进入第一通孔201和第二显示区aa1,使得第二显示区aa1得到均匀补光,尤其对于第二显示区中心区域也会得到补光,实现第二显示区aa1的正常显示功能;在第二模式下位于第二位置(图2b中所示的位置),即反射板40离开光感元件50的上方,此时能够使外界光线穿过第二显示区aa1和第一通孔201,使得光感元件50能够接收到外界光线,实现光感元件50的感光功能。例如,光感元件50为图像采集装置时,此时便可实现图像采集装置的拍摄功能。其中,显示装置的第一模式可以是正常显示模式,第二模式可以是感光模式。
4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增设可移动的反射板,即在第一模式下反射板位于第一位置,从而补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板反射后,均匀进入背光模组开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显示区,保证第二显示区的光线均匀性,实现了第二显示区的均匀补光,即实现全面屏显示;在第二模式下反射板位于第二位置,外界光线可以穿过第二显示区和第一通孔,以为第一通孔处设置的光感元件提供外界光线,实现光感元件的信号采集。由此,上述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区既能透光又可显示,便于实现光感元件的屏下集成和显示装置的全
面屏显示设计。
44.另外,若使补光源直接照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将造成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因此本发明中设置补光源位于第一通孔的外周,结合反射板的可移动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一性,实现全面屏显示。
45.进一步地,与传统的实现全面屏的结构,如升降式前置摄像头设计相比,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增设可移动的反射板便可同时实现全面屏显示和光感元件的屏下集成,结构简单实用,并且制造成本低。
46.可选的,反射板40位于第一位置(如图2a所示的位置)时,反射板40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要完全覆盖补光源30和第一通孔20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使得反射板10能够更好的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反射到第一通孔201和第二显示区aa1,实现第二显示区aa1的均匀补光。
47.相对应的,反射板40位于第二位置时,反射板40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要位于第一通孔20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之外,即反射板40和第一通孔201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使得在第一通孔201处设置的光感元件50能够最大程度感应到来自外界的光线,实现光感元件50的信号采集。
48.也就是说,反射板40位于第一位置时,补光源30和第一通孔20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投影,被反射板4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反射板40位于第二位置时,反射板40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一通孔201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0方向上的投影外边。
49.下面针对显示装置中反射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进行详细阐述:
50.图2c为沿图1中aa’的另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如图2c所示,还包括驱动结构60,以用于驱动反射板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实现第二显示区aa1的均匀补光功能以及第一通孔201处的光感元件50感应外界光线功能。
51.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结构60可以由电机、齿轮、齿条等结构实现,或者也可以由固定件、连接件、磁铁等结构实现,本发明对驱动结构60的实现形式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反射板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即可。
52.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驱动结构60可以是内置结构,即设置在显示装置内部,与显示面板一体设置,通过显示屏幕中的操作按钮进行模式切换;也可以是外置结构,即设置在显示装置外部,用户直接通过机械按钮进行控制。
53.图3a和图3b为反射板在不同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在一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a和图3b所示,驱动结构60包括支撑杆601和控制键602。具体地,支撑杆601的一端固定连接控制键602,另一端固定连接反射板40,从而通过控制键602可以驱动支撑杆601带动反射板40从第一位置(图3a所示)平移至第二位置(图3b所示),也就是说,反射板40以平移方式的方式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平面内移动,通过平移可以节省占用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之间的空间,同时位于光感元件50侧边的其他结构布置也不受影响。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装置中,反射板40的重量很轻,并且需要的尺寸也比较小,因此在控制键602的驱动下,支撑杆601可以完全带动反射板40移动,驱动结构60只有支撑杆601和控制键602两部分,结构简单且易实现。
55.可选的,控制键602可以为拨动方式,也可以为旋转方式,本发明对控制键602的具体驱动方式不进行具体限定。当然,为了进一步保证反射板40的平稳移动,驱动结构60还可以包括导轨、磁铁等,对于实现反射板40移动的任意具体驱动结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6.在具体实施时,以显示装置为手机为例,控制键602可以复用手机中的一些现有按键,例如手机边框外侧的震动/铃声模式的切换键。参见图3a和图3b所示,控制键602位于手机边框外侧,用户通过拨动控制键602,可以驱动反射板40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平面内移动,实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
5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板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方式除了是平移方式,还可以是旋转方式或翻转方式。
58.对于旋转方式,当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控制键602驱动支撑杆601带动反射板4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反射板40还可以以旋转方式,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平面内旋转,节省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之间的空间占用。
59.对于翻转方式,如图3c所示,当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反射板40可以从光感元件50上方直接翻转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反射板40的翻转方式是从位于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水平面上直接翻转至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垂直面上,或者直接翻转至近似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平面内,以到达如图3c所示的第二位置,这种反射板整片式翻转,可以很好的实现第二显示区均匀补光。
60.若是直接翻转,则需要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之间预留有足够的空间实现反射板的翻转,为了避免反射板40直接翻转,占用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之间过多的空间,当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还可以在第一阶段先控制反射板40在位于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水平面内平移离开光感元件50的上方后,在第二阶段再控制反射板40整体翻转至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垂直面上,或者直接翻转至近似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平面内,以到达如图3c所示的第二位置,这样不需要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之间预留太多的空间,使得光感元件50能够接收到更多外界光线,并且只要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下方的其他结构90之间的距离l1设置,能够保证反射板40翻转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显示装置中,位于光感元件50下方的其他结构90是用来实现显示装置中的其他功能,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此外,具体采用直接翻转的方式,还是先平移后翻转的方式,可以结合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之间的距离设计,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6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图3a至图3c给出的具体驱动结构实现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对用于实现反射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驱动结构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反射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功能即可。
62.在另一可选的具体实现方式中,在将反射板40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时,还可以将反射板40分离为多个部分。由于反射板40在由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是分离为多个部分分别移动,一方面每一部分的尺寸相对完整的反射板40的尺寸小很多,这样可以减少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下方的其他结构90之间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相对于反射板的整体移动,分离为多个部分的反射板更易于实现移动。
63.下面以反射板40分离为两部分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64.如图3d所示,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反射板40分离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翻转,并且
两个部分沿相反方向翻转至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垂直面上,或者直接翻转至近似垂直于显示面板10的平面内,使得两个部分分别位于光感元件50的相对两侧。
65.将图3c与图3d进行对比,上述图3c所示的反射板40整体翻转所需要的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下方的其他结构90之间的距离l1,要比图3d所示的反射板40分离为多部分分别翻转所需要的背光模组20与光感元件50下方的其他结构90之间的距离l2要大。
66.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反射板40分离为两部分后也可以通过平移方式,在平行于显示面板的水平面内分别沿不同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上述采用控制键控制多个部分反射板的驱动方式仅为示意,也可以采用其他可行的驱动方式,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67.可以理解的是,反射板40分离的每一部分均与一个驱动结构连接,并且每个驱动结构均相同,以保证各个部分的同步移动。
68.下面针对显示装置中反射板40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阐述:
69.在一可选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反射板40具体可以是一平面反射板,加工工艺简单,并且也可以实现光线的反射。
70.在另一可选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反射板40具体也可以是一弧面反射板,并且弧面反射板靠近显示面板10的表面为凹面。由于弧面反射板的凹面能够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更多的聚集到第一通孔201,因此可以为第二显示区aa1更好的补光。
71.在又一可选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反射板40可以包括主体部401和分支部402。具体地,分支部402位于主体部401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分支部402包括多个朝向第一通孔201倾斜的反射面4021。
72.其中,多个倾斜的反射面4021能够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更多的聚集到第一通孔201,因此也可以为第二显示区aa1更好的补光。
73.在一个例子中,如图5a所示,分支部402可以由多个楔形底座结构组成,每个楔形底座结构提供一个朝向第一通孔201倾斜的反射面4021,以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聚集到第一通孔201,为第二显示区aa1更好的补光。
74.在另一个例子中,每个楔形底座结构提供一个朝向第一通孔201倾斜的反射面4021,除了是上述图5a所示的平面状之外,还可以是如图5b所示的凸面状和如图5c所示的凹面状。
75.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5a至图5c所示,分支部402具有的多个反射面也可以是平面状、凹面状、以及凸面状的组合,因此本发明对反射面具体形状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更多的聚集到第一通孔201即可。
76.由上述图5a至图5c可以看出,主体部401均为平面状。
77.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a至图6c所示,反射板40包括主体部401和分支部402,与上述图5a至图5c同样原理,分支部402位于主体部401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且分支部402包括多个朝向第一通孔201倾斜的反射面4021。
78.进一步地,分支部402可以由多个楔形底座结构组成,每个楔形底座结构提供一个朝向第一通孔201倾斜的反射面4021,以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聚集到第一通孔201,为第二显示区aa1更好的补光。并且分支部402具有的多个反射面可以是平面状、凹面状、以及凸面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79.具体地,图6a至图6c所示的主体部401均为弧面状,由于弧面状的主体部401本身具有聚集光线的作用,再辅助分支部402提供的多个朝向第一通孔201倾斜的反射面4021,可以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更好的聚集到第一通孔201,为第二显示区aa1更好的补光。
80.下面针对显示装置中补光源30的具体设置位置进行详细阐述: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再如上述图2a所示,背光模组20包括底框,该底框包括底板202和侧板203,其中,底板202包围背光模组20背离显示面板10的表面以及背光模组20的边缘,侧板203立设于底板202并围绕第一通孔201设置,从而使得背光模组20向显示面板10提供的光源不会漏光。
82.具体地,补光源30安装在底板202上,补光源30的出光面朝向反射板40设置,通过反射板40将补光源30发射的光线反射到第一通孔201,保证了第一通孔201的光线均匀性,实现第二显示区aa1的补光,同时避免了补光源30直接照射第二显示区aa1的显示面板10,造成第二显示区aa1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第一显示区aa的显示亮度而产生亮度差异。
83.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图7a为本发明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在上述图2a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筒状结构70,其围绕第一通孔201的外周,并且连接于底板202背离所述显示面板10的一侧,补光源30位于筒状结构70的内部。
8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背光模组20与反射板40之间增设一筒状结构70,以将补光源30包围在筒状结构70内,即将补光源30设置在筒状结构70靠近第一通孔201的一侧,这样补光源30发出的光线在筒状结构70内部经过多次漫反射,并经反射板40的反射,最终到达第一通孔201,保证了第一通孔201的光线均匀性,实现第二显示区aa1的补光,从而避免了补光源30光线外漏的问题。
85.图7b为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筒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在具体实施时,如上述图7a所示,筒状结构70可以包括连接部702和筒部701,连接部702向筒部701的外周侧延伸,并且连接部702与背光模组20的底板202连接,由图7b可以看出,连接部702为环状结构,并且平行于底板202设置。
86.可选的,连接部702与底板20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部702,可以确保筒状结构70与背光模组20的底板202进行稳固的连接。
87.再如上述图7a所示,可选的,补光源30包括柔性电路板302以及位于柔性电路板302上的多个发光元件301,这多个发光元件301环绕排布于第一通孔201的外周,发光元件301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88.如上述图7b所示,可选的,筒状结构70的筒部701可以开设有开口op,柔性电路板302的一部分经由开口op延伸至筒部701外周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补光源30的多个发光元件301设置在筒状结构70的内周侧,通过在筒部701上开设开口op,便于柔性电路板302从筒状结构70的内周侧穿出至筒状结构70的外周侧,从而便于柔性电路板302与筒状结构70外周侧的其他部件电连接,以便于实现筒状结构70内周侧的多个发光元件301的供电及发光控制。
89.对于补光源30的具体安装位置,在一个例子中,如上述图7a所示,补光源30可以安装在位于筒状结构70内部的底板202上。
90.在另一个例子中,如图7c所示,补光源30还可以安装在筒状结构70的内壁面上。
91.筒状结构70的结构、补光源30在筒状结构70内部的安装位置不限于上述示例,还可以是其他情形,以下将示例另一种可替代的实施方式。
92.在一可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7d所示,筒状结构70还包括承载板703,承载板703位于筒状结构70背离背光模组20一侧,并向筒状结构70的内周侧延伸,从而补光源30安装于承载板703背离反射板40的一面。
93.也就是说,补光源安装在筒状结构70内部的承载板703上,这样补光源30发出的光线同样在筒状结构70内部经过多次漫反射,并经反射板40的反射,最终到达第一通孔201,保证了第一通孔201的光线均匀性,实现第二显示区aa1的补光,从而避免了补光源30光线外漏的问题。
94.承载板703包括第二通孔704,第二通孔704的轮廓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通孔201的轮廓在显示面板10上的正投影的外周,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aa1的显示面板10以及背光模组20上的第一通孔201,穿过第二通孔704后到达光感元件50,光感元件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
95.在本实施例中,补光源30同样可以为顶发光式或者侧发光式,亦或者补光源30的各个面均可以发光,本发明对补光源30的具体发光面不进行具体限定,只要保证补光源30发出的光线被反射板40反射到第一通孔201中,以为第二显示区aa1的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即可,因此补光源30的发光方式可以灵活设置。
96.基于上述实施例描述的补光源30的不同安装位置,如上述图7a、图7c、及图7d所示,补光源30的柔性电路板302可以连接于背光模组20的底板202上,还可以连接于筒状结构70的筒部701的内壁面上。在筒状结构70还包括承载板703时,柔性电路板302也可以连接于承载板703上。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80,盖板80位于显示面板10的背离背光模组20的一侧,其用于为显示面板10提供保护。
98.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第一通孔201处设置的光感元件50的感光面的至少部分要位于第二显示区aa1,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即光感元件50需要实现感光功能时,外界光线能够穿过第二显示区aa1的显示面板10以及背光模组20的第一通孔201,到达光感元件50的感光面,光感元件50能够识别接收的光线,实现相应的感光功能。
9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用于控制根据前述本发明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
100.图8为本发明根据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流程示意图,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1.步骤801:在第一模式下,控制反射板移动至第一位置,并打开补光源。
102.其中,显示装置在第一模式下,反射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反射板位于第一通孔处设置的光感元件的正上方,此时打开补光源后,补光源处于发光状态,并且补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板反射,均匀进入第一通孔和第二显示区,实现第二显示区的正常显示功能。
103.步骤802:在第二模式下,控制所述反射板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并关闭所述补光源,使外界光线穿过第二显示区和第一通孔。
104.其中,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关闭补光源,反射板离开光感元件的上方,移动至
第二位置,此时打开第一通孔处设置的光感元件,外界光线穿过第二显示区和第一通孔后,被光感元件接收,便可实现光感元件的感光功能。
10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显示装置在第一模式下,控制反射板移动至第一位置,并打开补光源,从而通过反射板将补光源发出的光线均匀反射到背光模组开设的第一通孔和第二显示区,保证第二显示区的光线均匀性,实现了第二显示区的补光;显示装置在第二模式下反射板移动至第二位置,并打开第一通孔处设置的光感元件,外界光线穿过第二显示区和第一通孔,被光感元件接收,实现了光感元件的感光功能。由此,上述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区既能透光又可显示,便于实现光感元件的屏下集成和显示装置的全面屏显示设计。
106.另外,由于本发明中的补光源的光线是通过反射板反射到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避免了补光源直接照射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显示亮度,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一性。
107.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108.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0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