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制冷检测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12-13 20:39: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数据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制冷检测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针对汽车空调制冷功能工厂下线阶段检测方法,目前只能用感温探头检测汽车出风口的温度,来判断汽车空调制冷效果是否良好。目前认为如果在气温低于11℃时,则此时空调吹出的冷风会让人难以忍受,因此将会在低于11℃时候停止汽车空调制冷功能测温。所以在气温普遍低于11℃时的冬天,汽车空调制冷功能将无法得到保障。目前生产的大部分汽车均带有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行车电脑),因此空调系统信号均可以通过ecu进行传输判断,所以下线检测时,能通过设备读取ecu中空调数据来自动判断空调制冷是否工作,并将结果存入工控机当中,车辆检测记录可以追溯并导出。但是上述检测时需要室温条件在3度以上,空调才满足启动条件。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在冬天进行汽车空调制冷检测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制冷检测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环境温度信息;响应于获取环境温度信息,进行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响应于完成汽车信息初始化,进行车辆型号的识别;根据车辆型号进入不同检测模式,获取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5.如上的,其中,若环境温度信息低于指定温度,则进行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
6.如上的,其中,其中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包括,令空调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令车辆处于未启动状态。
7.如上的,其中,当识别车辆为手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一检测模式,当识别车辆为自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二检测模式。
8.如上的,其中,第一检测模式包括,识别获取空调输入输出信号,在规定时间内能正常接收空调传输过来的电信号,则说明空调的检测结果为合格。
9.如上的,其中,第二检测模式具体为,直接读取空调的蒸发器温度,判断空调的蒸发器温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10.如上的,其中,判断空调的蒸发器温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之前,还包括,预先进行温度标准的设置,温度标准中包括室外温度与空调蒸发器温度的对应关系。
11.如上的,其中,将读取空调蒸发器的温度与温度标准进行比对,若空调蒸发器的温度在温度标准的指定范围内,则空调蒸发器的温度正常,则空调的检测结果为合格。
12.一种空调制冷检测系统,具体包括:获取单元,初始化单元、识别单元、检测单元以及显示单元;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环境温度信息;初始化单元,用于若室外温度低于指定温度,则进行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识别单元,用于进行车辆型号的识别;检测单元,用于根据车辆型号进入不同检测模式,获取检测结果;显示单元,用于将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13.如上的,其中,检测单元具体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二检测模块;其中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当识别车辆为手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一检测模式。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当识别车辆为自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二检测模式。
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技术能够在冬天进行汽车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温度过低而导致的不能在冬天进行空调制冷检测的问题,同时检测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
16.(2)本技术在检测过程中,针对手动空调,抓取了汽车空调压缩机的驱动信号,确保电路正常,冷媒正常。针对自动空调可以抓取蒸发器温度,可以直接检测制冷效果,对不同型号的车型制定了不同的检测模式,保证了无论是自动空调型还是手动空调型的车辆均能在冬天进行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测。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制冷检测的方法的流程图;
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制冷检测系统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一
22.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制冷检测系统,进行车辆中空调的制冷功能的检测,其中该系统与车辆通过电缆进行连接,具体将系统中的电缆插入到车辆的obd(on board diagnostics,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接口使车辆与系统能够进行通讯和数据传输,系统根据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测。
23.其中空调制冷检测系统具体包括:获取单元110,初始化单元120、识别单元130、检测单元140、显示单元150。
24.其中获取单元110用于获取环境温度信息。
25.其中获取单元110可以是能够进行室外温度测量的温度传感器,具体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温度传感器,具体型号在此不进行限定。
26.初始化单元120与获取单元110连接,用于若室外温度低于指定温度,则进行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
27.识别单元130与初始化单元120连接,用于进行车辆型号的识别。
28.检测单元140与识别单元130连接,用于根据车辆型号进入不同检测模式,获取检测结果。
29.其中检测单元140具体包括第一检测模块和第二检测模块。
30.其中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当识别车辆为手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一检测模式。
31.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当识别车辆型号为自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二检测模式。
32.显示单元150与检测单元140连接,用于将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33.其中显示单元150具体可以是屏幕显示器,在屏幕显示器上显示检测结果合格或检测结果不合格。
34.实施例二
35.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制冷检测的方法,具体进行车辆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6.步骤s210:获取环境温度信息;
37.其中获取室外环境温度信息,若室外环境温度低于指定温度,则执行执行步骤s220,若高于指定温度信息,则流程退出。
38.优选地,指定温度可以为3度。
39.步骤s220:响应于获取环境温度信息,进行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
40.其中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具体包括,令车辆进入空调测温工位,空调ac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令车辆变速器位于空挡,车辆制动器处于放松状态。
41.步骤s230:响应于完成车辆状态信息的初始化,进行车辆型号的识别。
42.具体地,系统中的电缆插入到汽车的obd接口系统,扫描跟车单vin号和sap后能够自动识别记录车型,并识别手动空调车型或者自动空调车型。
43.步骤s240:根据车辆型号进入不同检测模式,获取检测结果。
44.其中当需要进行空调检测时,按下空调的ac开关,系统自动识别空调控制信号。
45.当识别车辆型号为手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一检测模式。
46.具体地,其中第一检测模式具体为,系统识别获取空调输入输出信号,在规定时间内系统能正常接收空调传输过来的电信号,则说明空调的检测结果为合格。
47.若在规定时间内系统不能接收到或接收不完全空调传输过来的电信号,则说明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测结果为不合格。
48.优选地,规定时间可以为5s。
49.其中当识别车辆型号为自动空调车型,则进入第二检测模式。
50.具体地,其中第二检测模式具体为,可以通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通讯,系统直接读取空调的蒸发器温度信号,并根据温度信号转化为具体温度。
51.进一步地,根据预先设定的温度标准,以及蒸发器温度判断当前室温下所对应的蒸发器温度是否正常。
52.具体来说,若在规定时间内蒸发器的温度在温度标准范围内,则说明蒸发器正常,反之则蒸发器异常。
53.其中预先设定的温度标准包括室外温度与空调蒸发器温度的对应关系,作为举例,若室外温度为7-10℃,则对应的空调蒸发器的标准温度应该在5℃左右,若室外温度为15-20℃,则对应的空调蒸发器的标准温度应该在10℃左右,其中室外温度和空调蒸发器温度的具体对应关系由工作人员预先进行设置,上述温度数值仅作为举例,温度的具体数值
在此不进行限定。
54.若此时室外温度为10℃,则识别的空调蒸发器的温度在预先设定的温度标准范围内,以上述设定的标准为例,若识别的空调蒸发器的温度为5℃,则说明此时空调蒸发器正常,若识别的空调蒸发器的温度为10℃,则说明此时空调蒸发器异常。
55.进一步地,空调蒸发器正常则空调制冷功能检测结果为合格,空调蒸发器异常则空调制冷功能检测结果不合格。
56.步骤s250:将检测结果进行显示。
57.具体地,将检测结果显示在系统的设备显示器上。
58.通过上述检测过程,可比对车型排查流水号,若检查出的对应车型的空调异常,则系统及时提醒通知工厂查明原因。
59.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60.(1)本技术能够在冬天进行汽车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温度过低而导致的不能在冬天进行空调制冷检测的问题,同时检测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
61.(2)本技术在检测过程中,针对手动空调,抓取了汽车空调压缩机的驱动信号,确保电路正常,冷媒正常。针对自动空调可以抓取蒸发器温度,可以直接检测制冷效果,对不同型号的车型制定了不同的检测模式,保证了无论是自动空调型还是手动空调型的车辆均能在冬天进行空调制冷功能的检测。
62.虽然当前申请参考的示例被描述,其只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对实施方式的改变,增加和/或删除可以被做出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
6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