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扁平状复合材料、包装外套及具有梯形山墙的包装的制作方法

2022-07-10 14:48: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包装的扁平状复合材料,其包括:聚合物外层、聚合物内层、布置在该聚合物外层和聚合物内层之间的含纤维的载体层,其中该扁平状复合材料具有多条折叠线,这些折叠线的排列和设计使得可以通过沿着折叠线折叠扁平状复合材料并且通过连接所述扁平状复合材料的接缝面来生产封闭的包装,该扁平状复合材料还包括外套面,所述外套面包括前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背面和第二背面,该扁平状复合材料还包括底面,其中该底面包括三角形底面和四边形底面,该扁平状复合材料还包括山墙面其中山墙面包括三角形山墙面和四边形山墙面,其中底面和山墙面布置在外套面的相对侧。
2.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由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制造包装的包装外套,其包括:外套面,其中,该外套面包括前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背面和第二背面;底面,其中该底面包括三角形底面和四边形底面;山墙面,其中山墙面包括三角形山墙面和四边形山墙面;两条暗折叠线(scheinfaltlinien),其彼此平行地延伸穿过外套面;一条纵向接缝,其将复合材料的两个边缘区域连接以形成环绕的包装外套,该包装外套在底面区域和山墙面区域中都是开放的,其中底面和山墙面布置在外套面的相对侧,并且其中包装外套沿两条暗折叠线折叠。
3.本发明最后涉及一种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包装,其中该包装由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扁平状的复合材料制造,或者该包装由根据权利要求14的前序部分的包装外套制造,并且包装在底面区域和山墙面区域中被封闭。尤其可以设定,所述包装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状复合材料制造,或者所述包装由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外套制造,并且其中所述包装在底面区域和山墙面区域中被封闭。


背景技术:

4.包装材料(处于填充状态:“包装”)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制造,并且可以由极其多样的材料制造。一种广泛使用的制造可能性包括通过裁切由扁平状的复合材料制造“裁切件”,通过折叠和进一步的步骤首先由该裁切件形成包装外套,最后形成包装。替代性地,也可以直接由复合材料制造包装,即无需包装外套的中间步骤。这种制造方式的优点尤其在于,复合材料和包装外套非常平整,因此可以节省空间地堆叠。这样,复合材料和包装外套可以在与包装折叠和填充不同的地点制造。复合材料是常用的材料,例如,由纸、纸板、塑料和/或金属,尤其是铝的多个薄层组成的扁平状复合材料。这种包装尤其广泛用于食品工业。
5.第一制造步骤通常包括通过裁切由扁平状复合材料制造“裁切件”,并通过折叠和焊接或粘合接缝由该从裁切件生产环绕的包装外套。折叠通常沿着压制的折叠线进行。因此,折叠线的位置在此通常对应于待由包装外套制造的包装的边棱的位置。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扁平状复合材料或由其制成的裁切件和包装外套总是仅在最终包装中须被折叠的位置处折叠。例如,从wo 2015/003852 a9(尤其是图1a至图1e)中已知一种用于由包装外套
制造包装的方法。其中说明的包装具有矩形横截面并且总体是立方体形的。
6.然而,沿着随后的包装边棱折叠包装外套的一个缺点是只能制造具有棱角横截面的包装。此外,仅可以制造其横截面在包装的竖直方向上相同的包装。相反,替代设计,例如倒圆或自由形式而不是边缘的设计是不可能的。
7.为了实现更可变的成形,已经提出了包装外套,其折叠边棱不对应于由该包装外套制造的包装的包装边棱。这通过沿着所谓的“暗折叠线”折叠包装外套来实现,该暗折叠线在包装的制造过程中再次折回并且因此不形成包装的任何边棱。这使得可以制造其外套面没有边棱或至少没有直边棱的包装。例如,从de 10 2016 003 824 a1(尤其是图2a到图3g')中已知这种包装外套和由其制造的包装。
8.虽然“暗折叠线”的使用使得包装的外套面形状设计的灵活性稍大一些,但暗折叠线对包装的底部和山墙的设计没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9.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和扩展开头所述和上面更详细说明的扁平状复合材料,使得可以生产在山墙和底部区域也具有更复杂的几何形状的包装,尤其是液密包装。
10.在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扁平状复合材料的情况下,该目的通过至少一个四边形山墙面来实现,其具有两个小于90
°
的小山墙面角和两个大于90
°
的大山墙面角,且角度和大于360
°

11.根据本发明的扁平状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包装。可以将扁平状复合材料裁切成定义尺寸,其中该尺寸足以制造多个包装或仅足以制造单个包装。因此,裁切成定义尺寸,尤其是裁切成单个包装的尺寸的复合材料也称为“裁切件”。扁平状复合材料具有多个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层,从而形成扁平状复合材料。扁平状复合材料包括聚合物外层、聚合物内层和布置在聚合物外层和聚合物内层之间的含纤维的载体层。聚合物内层和聚合物外层赋予复合材料液体密封性能,因为其是由塑料制成的。与此相对,含纤维的载体层(优选:纸或纸板)主要用于赋予复合材料更好的机械性能,尤其是更好的刚性。选择性地,还可以设置阻隔层,该阻隔层也布置在聚合物外层和聚合物内层之间(优选地在含纤维的载体层和聚合物内层之间)。阻隔层可以例如由铝制成并且旨在防止光和/或氧气通过。扁平状复合材料具有外套面,该外套面包括前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背面和第二背面。扁平状复合材料还具有底面,该底面包括三角形底面和四边形底面。扁平状复合材料还具有山墙面,该山墙面包括三角形山墙面和四边形山墙面。底面和山墙面优选分别具有两个或三个四边形面和六个三角形面。四边形面用于折叠包装的底部和山墙部。三角形面用于将多余的复合材料折叠成突出的“耳部”,然后将其贴靠在包装上。底面和山墙面布置在外套面的相对两侧。优选地,在立式包装中,山墙面布置在外套面之上,并且底面布置在外套面之下。扁平状复合材料还具有多条折叠线,这些折叠线的排列和设计使得可以通过沿着折叠线折叠扁平状复合材料并且通过连接所述扁平状复合材料的接缝面来生产封闭的包装。折叠线(尤其在折叠之前也称为:“折痕线”)因此应该有助于扁平状复合材料的折叠;其可以通过材料弱化来产生。由于要由复合材料制造的包装是液密的,因此不使用穿孔作为材料弱化部,而是使用(通常是线形的)材料挤压部,其通过压制工具压印到复合材料中。
12.根据本发明,设置至少一个四边形山墙面,其具有两个小于90
°
的小山墙面角和两个大于90
°
的大山墙面角,且角度总和大于360
°
。通过不等于90
°
的角度实现了其形状偏离矩形或正方形的山墙面。具有两个小的(《90
°
)和两个大的(》90
°
)山墙面角的四边形山墙面可以例如通过梯形、平行四边形或菱形来实现。例如,偏离360
°
的角度总和可以通过四边形山墙面的一个或多个侧面不是直地延伸,而是弯曲延伸(例如在拱形四边形或拱形多边形的情况下)来实现。通过四边形山墙面的至少一侧向外弯曲可以实现大于360
°
的角度总和。与此相对,底面角度优选为90
°
,从而得到矩形的、尤其是正方形的底面形状。根据本发明的山墙面的设计具有多个优点。除了视觉上更吸引人的形状之外实现了使得待由扁平状复合材料制造的包装可以更容易地用一只手抓握的技术效果,因为山墙面的一个边棱(优选前边棱)比其他边棱(尤其是后边棱)更短,因此包装在正面更窄。根据本发明的设计还产生如下技术效果,即彼此相邻布置的包装(例如在运输过程中或在销售货架上)之间的接触面小于侧面几乎完全接触的长方体包装的情况。换言之,在彼此相邻布置的包装之间存在间隙或自由空间,空气可以通过该间隙或自由空间循环。这具有降低因潮湿而发霉的风险的优点。通过大于360
°
的角度总和,还使得有更大的空间用于倾倒元件。优选地,四边形山墙面具有至少370
°
、尤其至少380
°
、优选至少390
°
的角度总和。在390
°
和410
°
之间范围内的角度总和已被证明是有利的。
13.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一个扩展方案,四边形山墙面中的至少一个是近似梯形的。通过将复合材料的山墙面设计为近似梯形,由此制造的包装的山墙部也变为梯形。梯形的优点是,两个平行的侧边或边棱之一(优选是山墙部的前边棱)比相对的侧边或边棱(优选是山墙部的后边棱)短,这与菱形相反,菱形中相对侧边的长度相同。这使得用一只手也能够简单地从前侧抓住较大体积的包装。梯形一般理解为两条边相互平行的四边形。此处,梯形四边形也应理解为具有弯曲侧边的四边形,前提是当四个角由(虚构的)直线连接时,其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14.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一种设计方案,四边形山墙面具有邻接前面并且弯曲的前边棱。优选地,当从山墙面观察时,山墙面的前边棱在前面的方向上弯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山墙面,例如,这有利于附接具有更大直径的倾倒元件。山墙部的弯曲前边棱也影响复合材料的前面的形状,因此也影响由复合材料制造的包装的前侧的形状。尤其地,沿前面方向弯曲的前边棱可以实现包装的向外拱曲(凸出)的前侧(“前面板”)。除了吸引人的外观外,这还具有前面所述的技术优势,即改善了相邻排列的包装之间的空气循环,从而降低了发霉的风险。
15.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的特征在于两条暗折叠线,其彼此平行地延伸穿过外套面。暗折叠线被理解为与传统折叠线不同的折叠线,其后来不形成包装的边棱,而是布置在包装的边棱之间,例如,在侧面中。暗折叠线用于由复合材料产生包装外套,该包装外套优选地沿两条暗折叠线叠平,以便以尽可能节省空间的方式堆叠和运输。
16.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设定,外套面具有至少一个应力释放面,该应力释放面布置在前面和两个侧面之一之间。应力释放面用于在前面和侧面之间产生尽可能平滑的过渡。优选地,应力释放面在外套面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即从底面到山墙面,并因此将前面与两个侧面分开。应力释放面的技术效果是,与长方体包装的90
°
边棱相比,复合材料需要折叠或弯折的程度更小,因为从前面到两个侧面的过渡通过两个不太强烈弯折
(“更钝”)的边棱进行。这使得复合材料上的应力更小,尤其使得复合材料的含纤维的载体层(纸层或纸板层)中纤维破裂或断裂的风险更低。所述外套面优选具有两个应力释放面,所述两个应力释放面分别布置在前面与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之间。与长方体包装不同,通过应力释放面还实现了在相邻包装之间在应力释放面的区域中产生间隙或自由空间,空气可循环通过该间隙或自由空间。这具有降低因潮湿而发霉的风险的优点。应力释放面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与应力释放面邻接的面可以设计得更窄,因此更稳定,由此在倾倒填充的包装时可以获得增加的抓握刚度。
17.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设定,至少一个应力释放面在底面区域中与一个四边形底面邻接并且在山墙面区域中与一个三角形山墙面邻接。底部区域和山墙区域中的三角形面通常分配给扁平状复合材料的侧面,因此邻接由其制造的包装的侧面。与此相对,底部区域和山墙区域中的四边形面通常分配给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前面和背面,并因此邻接由其制造的包装的前侧和后侧。通过使应力释放面在底部区域中邻接与在山墙区域中不同的面,实现了应力释放面在其下部区域中分配给包装的正面,而在其上部区域分配给包装的侧面。因此,应力释放面围绕包装的(假想的)垂直边棱“转动”。应力释放面的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前面描述的技术效果(减少复合材料上的应力,改善空气循环)不仅出现在包装的一侧,而是出现在包装的两侧。替代地或附加地可以设定,至少一个应力释放面在底部区域中与三角形底面邻接并且在山墙面区域中与四边形山墙面邻接。优选地,彼此邻接的面不仅在一点彼此接触,而且还以线形方式,即沿线段彼此邻接。
18.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设定,在至少一个应力释放面和与其邻接的前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外套折叠线,该第一外套折叠线优选至少区段性地弯曲。通过在应力释放面和前面之间设置折叠线,实现了具有定义延伸的折叠边棱,这有利于包装的制造。与无边棱的弯曲形状相比,折叠边棱还改善了包装的结构特性,尤其是刚度。外套折叠线的弯曲延伸还使其更容易形成凸面或凹面,从而在相邻包装之间形成气隙,其改善空气循环。可以设定,在两个应力释放面和与其邻接的前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外套折叠线,其优选至少区段性地弯曲。也可以设定,第一外套折叠线连续弯曲地延伸。
19.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在至少一个应力释放面和与其邻接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外套折叠线,该第二外套折叠线优选至少区段性地弯曲。如已经结合第一外套折叠线解释的,通过第二外套折叠线也实现了具有定义延伸的折叠边棱,这有利于包装的制造。与无边棱的弯曲形状相比,折叠边棱还改善了包装的结构特性,尤其是刚度。外套折叠线的弯曲延伸还使其更容易形成凸面或凹面,从而在相邻包装之间形成气隙,其改善空气循环。可以设定,在两个应力释放面和与其邻接的侧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外套折叠线,其优选至少区段性地弯曲。也可以设定,第二外套折叠线连续弯曲地延伸。
20.在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规定,在至少一个侧面和与其邻接的背面之间设置第三外套折叠线,该第三外套折叠线优选至少区段性地弯曲。如已经结合第一和第二外套折叠线解释的,通过第三外套折叠线也实现了具有定义延伸的折叠边棱,这有利于包装的制造。与无边棱的弯曲形状相比,折叠边棱还改善了包装的结构特性,尤其是刚度。外套折叠线的弯曲延伸还使其更容易形成凸面或凹面,从而在相邻包装之间形成气隙,其改善空气循环。可以设定,在两个侧面和与其邻接的背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三外套折叠线,其优选至少区段性地弯曲。也可以设定,第三外套折叠线连续弯曲地延伸。
21.针对这种设计方案还设定,第三外套折线具有多个区段,其中至少一个区段是弯曲的,并且其中至少一个区段是直的。通过在第三外套折叠线中除了设置弯曲区段还设置了直区段,包装的制造得以简化。
22.根据另一种设计方案,第三外套折叠线具有多个区段,其中邻接底面的区段和邻接山墙面的区段是直的。使用邻接底面和邻接山墙面的直区段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使用更简单的工具来制造包装的底部和山墙部。
23.根据另一设计方案,第三外套折叠线具有多个区段,其中至少两个区段具有相反的弯曲方向。尤其可以设定,一个区段在背面的方向上是弯曲的并且一个区段在侧面的方向上是弯曲的。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包装。优选地,第三外套折叠线的沿侧面方向弯曲的区段布置在所述第三外套折叠线的沿背面方向弯曲的区段的上方。这导致在上部区域中,尤其是在包装的上半部中,包装具有宽的、凹入的后侧。由于包装优选在其上部区域,尤其是在上半部具有窄的、凸出的前侧,因此可以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将多个包装放置在彼此的前面或后面,从而很好地利用空间。此外,通过相反的弯曲方向可以实现,由于一个弯曲方向而减少的填充体积通过另一个弯曲方向补偿,使得对于给定包装体积而言,包装高度可以保持不变。
24.根据扁平状复合材料的另一种设计方案,复合材料的含纤维的载体层具有主纤维方向,该主纤维方向大致垂直于复合材料的从底面延伸到山墙面的纵向边棱延伸。纸和纸板是由纸浆纤维制成的材料。虽然在传统(手动)纸张生产中纤维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分布,但在机械纸张生产中可以实现纤维的定向排列。由于纸在纤维方向上的机械性能与纤维方向的横向不同(各向异性),因此可以利用纤维的定向来获得对相应应用而言的最佳材料性能。主纤维方向应与复合材料的两个纵向边棱大致成直角延伸。由于纵向边棱从底部区域延伸到山墙区域(即在包装的情况下在垂直方向上),这意味着在包装的情况下主纤维方向在包装的周向上延伸,即围绕外套面延伸。这样做的优点是纸板纤维在包装的纵向边棱(横向于纤维方向延伸)出现折痕的情况下被断裂。在随后的折叠和成型过程中,这导致包装具有锐利明显的包装边棱,从而提高了包装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包装受到压缩应力的情况下(例如,在托盘上进行多层堆叠的情况下),与纤维沿纵向定向的包装相比,稳定性显著提高,因为包装仅在更高的压缩应力下溃缩。
25.开头所述的目的也通过由复合材料制成的用于制造包装的包装外套来实现。该包装外套包括外套面,其中该外套面包括前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背面和第二背面,该包装外套还包括底面,其中底面包括三角形底面和四边形底面,该包装外套还包括山墙面,其中该山墙面包括三角形山墙面和四边形山墙面,该包装外套还包括两条相互平行地延伸穿过外套面的暗折叠线,并且该包装外套还包括纵向接缝,其将复合材料的两个边缘区域连接为环绕的包装外套,该包装外套在底面区域和山墙面区域中均开口,其中该底面和山墙面布置在外套面的相对侧上,并且其中包装外套沿两条暗折叠线折叠。对于包装外套的那些已经存在于扁平复合材料中的特性,参见相应的说明。包装外套具有连接复合材料的两个边缘区域以形成环绕的包装外套的纵向接缝。通过纵向接缝可以由复合材料的平坦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为矩形的裁切件制造在周向上封闭的环绕的包装外套。纵向接缝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和/或焊接产生。由于纵向接缝,这种包装外套也被称为纵向接缝密封的包装外套。包装外套沿两条暗折叠线折叠,由此形成前侧和后侧以及内侧和外侧。
26.根据本发明,所述包装外套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四边形山墙面,其具有两个小于90
°
的小山墙面角,以及两个大于90
°
的大山墙面角,并且其角度总和大于360
°
。通过山墙部的这种设计实现了偏离矩形或正方形的山墙面形状。与此相关的特性和优点已经结合权利要求1进行了解释,并且可以以相应的方式从扁平状复合材料转移到包装外套上。
27.根据包装外套的一种设计方案,包装外套由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扁平状复合材料制成。由于包装外套由前述扁平状复合材料中的一种制成,扁平状复合材料的诸多特性和优点同样适用于包装外套,请参见相应的实施方案。
28.根据包装外套的另一种设计,复合材料具有至少一个由纸或纸板制成的层,其在包装外套内延伸的纵向接缝的边棱上被覆盖。由纸或纸板制成的层优选为载体层。纸层或纸板层的覆盖具有防止包装内容物与该层之间的任何接触的目的。这一方面用于防止液体通过非液密纸层或纸板层泄漏,另一方面保护包装内容物免受通过纸层或纸板层(例如纸浆纤维)的污染。
29.关于这种设计方案,进一步提出,由纸或纸板制成的层通过密封条和/或通过在纵向接缝区域中翻转复合材料来覆盖。实现所述覆盖的一种可能性是固定单独的密封条。密封条例如可以由与复合材料的最内层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可以粘附或焊接到该层。覆盖的另一种可能性涉及在纵向接缝区域中翻转或翻折复合材料。这样,不是所有的层,而是只有复合材料的最内层现在出现在包装外套内延伸的纵向接缝的边棱上。然而,最内层无论如何都必须由适合与包装内容物接触的材料制成。
30.在包装外套的另一种设计中,复合材料在纵向接缝区域中被削薄。“削薄的”复合材料被理解为在削薄的区域中具有比在其他区域中更少的层的复合材料。尤其是在多个材料层重叠的区域中,削薄带来了厚度增加不太明显的优点。因此,如果复合材料被翻转或翻折,例如在纵向接缝区域,则使用削薄的复合材料是特别有利的。
31.开头所述的目的还通过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包装实现,其中该包装由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扁平状复合材料制造,或者其中该包装由根据权利要求14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包装外套制造,并且其中所述包装在底面区域和山墙面区域中被封闭。该包装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四边形山墙面有两个小于90
°
的小山墙面角,两个大于90
°
的大山墙面角,并且其角度总和大于360
°
。山墙部的这种设计实现了形状偏离矩形或正方形的山墙面。相关的特性和优点已经在前面说明并且可以以相应的方式从复合材料和包装外套转移到包装上。该包装可以直接由扁平状复合材料制造,或者可以由先前已经由扁平状复合材料制造的包装外套制造。
32.根据包装的一种设计方案,包装在山墙部的区域中具有鳍状接缝,该鳍状接缝在前面的方向上翻转。例如,在向前倾斜的倾斜山墙情况下,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从山墙面排出水分,因为没有形成可以收集水分的向上开口的“口袋”。这种设计方案还为从内部密封的倾倒器提供了更多空间。
33.根据包装的另一种设计设定,该包装具有近似梯形的山墙部。山墙部的梯形形状的优点是,两个平行的侧边或边棱之一(优选是山墙部的前边棱)比相对的侧边或边棱(优选是山墙部的后边棱)短,这与对边长度相同的菱形不同。这使得用一只手也可以轻松从前侧抓住较大体积的包装。
34.包装的另一种设计方案设定,包装具有倾斜山墙部。尤其可以设定包装的山墙部
向前倾倒,即在包装的前侧区域中低于包装的后侧区域。通过山墙部的倾斜延伸,可以实现布置在山墙部区域中的倾倒元件对包装堆垛的损害小于具有平坦山墙部的包装。这是因为倾倒元件在具有倾斜山墙部的包装中不一定形成包装的最高点,这与具有平坦山墙部的包装不同。此外,可以实现从山墙面更好地排出水分。
35.根据包装的另一种设计设定,包装在前面区域中是凸出形成的和/或在背面区域中是凹入形成的。尤其可以设定,包装在上部区域,尤其是上半部,在前面区域中是凸出的,和/或在上部区域中,尤其是在上半部,在背面区域中是凹入的。通过凸出的前侧和凹入的后侧的组合,尽管外观设计复杂,但包装可以以节省空间的方式依次前后排列。
36.最后,根据包装的另一种设计方案设定,包装具有应力释放面,该应力释放面区段性地与前面位于一个平面中,并且区段性地与侧面位于一个平面中。如前已经结合扁平状复合材料说明的那样,这种设计方案具有以下结果,即,应力释放面从包装的一侧(例如前侧)围绕(虚构的)边棱向包装另一侧的方向转动。因此,应力释放面用于在前面和侧面之间产生尽可能平滑的过渡。优选地,应力释放面在外套面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即从底面到山墙面,因此将前面与两个侧面分开。应力释放面的技术效果是,与长方体包装的90
°
边棱相比,复合材料需要折叠或弯折的程度更小,因为从前面到两个侧面的过渡通过两个不太强烈弯折(“更钝”)的边棱进行。这使得复合材料上的应力更小,尤其使得复合材料的纸层或纸板层中纤维破裂或断裂的风险更低。
附图说明
37.下面参照仅示出了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其中:
38.图1a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已知的用于折叠包装外套的扁平状复合材料的俯视图,
39.图1b示出了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由图1a中所示的扁平状复合材料形成的包装外套的前视图,
40.图1c示出了图1b中的包装外套的后视图,
41.图1d示出了处于展开状态的图1b和图1c中的包装外套,
42.图1e示出了带有封闭底部的图1d中的包装外套,
43.图1f示出了由图1b所示的包装外套形成的、焊接后的包装,
44.图1g示出了带有贴靠的耳部的图1f中的包装,
45.图2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折叠包装外套的扁平状复合材料的俯视图,
46.图2b示出了图2a的扁平状复合材料的第一区域的放大视图,
47.图2b示出了图2a的扁平状复合材料的第二区域的放大视图,
48.图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装外套的前视图,其由图2a中所示的扁平状复合材料形成,
49.图3b示出了图3a中的包装外套的后视图,
50.图4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装的透视图,其由图3中所示的包装外套形成,
51.图4b示出了图4a中的包装的前视图,
52.图4c示出了图4a中的包装的后视图,以及
53.图4d示出了图4a中的包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4.图1a以俯视图示出了从现有技术已知的扁平状复合材料1,可以由其形成包装外套。扁平状复合材料1可以包括多个不同材料的层,例如纸、纸板、塑料或金属,尤其是铝。复合材料1具有多条折叠线2,其旨在简化复合材料1的折叠并将复合材料1分成多个面。复合材料1可分为外套面3、密封面4、底面5和山墙面6。可通过折叠复合材料1,使得密封面4与外套面3的相对的边缘区域连接,尤其是焊接,来由复合材料1形成包装外套。除了密封面4之外,外套面3在复合材料1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复合材料1在外套面3的区域中具有两个暗折叠线7。该两条暗折叠线7是直的并且彼此平行延伸。此外,暗折叠线7穿过底面5的三个相邻三角形面8的接触点sb并穿过山墙面6的三个相邻三角形面8的接触点sg。外套面3由暗折叠线7分成一个内部部分区域3a和两个外部部分区域3b。内部部分区域3a位于两条暗折叠线7之间,而外部部分区域3b位于两条暗折叠线7的旁边或外侧。
55.底面5具有四个角点e5,并且山墙面6具有四个角点e6。角点e5、e6是要由复合材料1制造的包装的角点。底面5的每个角点e5对应于一个山墙面6的相应角点e6,该相应角点分别是当包装竖立时布置在该角点e5上方的角点e6。角轴ea穿过相互对应的两个角点e5、e6,在传统的长方体包装中,该角轴对应于垂直的包装边棱。因此,在图1a中所示的复合材料1中存在四个角轴ea,在由其制造的包装外套和由其制造的包装中也是这样(为清楚起见,总是仅画出一个角轴ea)。在底面5的角点e5和与其对应的山墙面6的角点e6之间,即沿着角轴ea,没有设置折叠线。
56.图1b以正视图示出了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由图1a所示的扁平状复合材料1形成的包装外套9。已经结合图1a说明的包装外套9的区域在图1b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包装外套9已由复合材料1分两步制成:首先,将复合材料1沿两条暗折叠线7折叠。然后在密封面4的区域内将外套面3的两个部分区域3b(左)和3b(右)连接在一起,尤其是焊接在一起,由此形成纵向接缝10(在图1b中被隐藏)。包装外套9因此具有环绕的、周向封闭的结构,并且在底面5的区域中具有开口以及在山墙面6的区域中具有开口。在前视图中可见外套面3的内部部分区域3a,其两侧由暗折叠线7界定。外套面3的其余部分区域3b位于包装外套9的背面,因此在图1b中被隐藏。
57.在图1c中示出了来自图1b的包装外套9的后视图。已经结合图1a和图1b说明的包装外套9的区域在图1c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在后视图中可以看到外套面3的两个外部部分区域3b,其通过纵向接缝10连接在一起,并在两侧由暗折叠线7界定。外套面3的内部部分区域3a位于包装外套9的前侧,因此在图1c中被隐藏。
58.图1d示出了处于展开状态的图1b和图1c中的包装外套9。已经结合图1a至图1c说明的包装外套9的区域在图1d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通过沿着穿过外套面3的暗折叠线7将包装外套9折回以实现展开状态。外套被折回大约180
°
。这种沿着暗折叠线7折回的结果是,外套面3的邻接暗折叠线7的两个部分区域3a、3b不再相互叠置,而是布置在同一平面中。因此,包装外套9仅在其平坦状态(图1b、图1c)下沿着暗折叠线7折叠;与此相对,在展开状态(图1d),包装套9(待由其制造的包装也一样)不再沿暗折叠线7折叠。因此,命名为“暗”折叠线7。
59.图1e示出了具有封闭底部的来自图1d的包装外套9。已经结合图1a至图1d说明的包装外套9的区域在图1e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预折叠状态表示(如图1d所示)山墙面6
区域中的两条折叠线2已经被预折叠的状态。与此相对,底面5已经完全折叠和焊接,使得包装外套9具有封闭的底部。
60.图1f示出了由图1b所示的包装外套9形成的、焊接后的包装11。已经结合图1a至图1e说明的包装11的区域在图1f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包装11在焊接后示出,即处于填充和封闭状态。在封闭之后,在底面5的区域和山墙面6的区域中形成鳍状接缝12。底面5的区域中的鳍状接缝12已经贴靠到包装11上,而在山墙面6的区域中的鳍状接缝12仍然从包装11突出。山墙面6的部分区域在预折叠时向外折叠(参见图1e)并由过量材料形成也称为“耳部”13的突出区域,并在随后的制造步骤中贴靠在包装11上,例如通过粘合工艺。在图1f中,耳部13仍然从包装11突出并且在随后的制造步骤中贴靠,例如通过粘合工艺。
61.图1g示出了带有贴靠的耳部的来自图1f的包装11。已经结合图1a至图1f说明的包装11的区域在图1g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将布置在山墙面6区域中的上部耳部13向下折叠并平面贴靠到包装11的外套面3上。优选地,上部耳部13粘附或焊接到外套面3。
62.图2a以俯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折叠包装外套的扁平状复合材料1'。已经结合图1a至图1g说明的复合材料1'的区域在图2a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复合材料1'的底面5可以分为三角形底面5'和四边形底面5”。三角形底面5'形成耳部13(见图1f),其被向内或向外折叠并贴靠在包装上;与此相对,四边形底面5”决定了底部的形状。在图2a所示的复合材料1'中,四边形底面5”的角大致成直角(α
β
=90
°
),因此,由这种复合材料1'制造的包装也具有近似矩形、尤其近似正方形的底部。相应地,复合材料1'的山墙面6可以分为三角形山墙面6'和四边形山墙面6”。三角形山墙面6'形成耳部13(见图1f),耳部向内或向外折叠并贴靠在包装上;与此相对,四边形山墙面6”决定山墙的形状。在图2a所示的复合材料1'中,四边形山墙面6”的角不是直角,而是略小于90
°

g1
《90
°
)或略大于90
°

g2
》90
°
),形成近似梯形。由这种复合材料1'制造的包装因此也具有近似梯形的山墙部。小山墙面角α
g1
优选在80
°
和90
°
之间的范围内,而大山墙面角α
g2
在90
°
和100
°
之间的范围内。邻接前面14的四边形山墙面6”的一侧也称为前边棱v。前边棱v优选在前面14的方向上弯曲。
63.图2a所示的复合材料1'的外套面3具有多条折叠线,其将外套面3分成多个面。外套面3包括前面14、第一背面15a和第二背面15b、第一侧面16a和第二侧面16b、第一应力释放面17a和第二应力释放面17b。前面14在底部区域中邻接四边形底面5”并且在山墙区域中邻接四边形梯形山墙面6”。前面14侧向邻接第一应力释放面17a和第二应力释放面17b。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在底部区域中也邻接四边形底面5”(即,类似于前面14);然而,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在山墙区域中分别邻接三角形山墙面6'中的一个。两个侧面16a、16b在底部区域中邻接三角形底面5'之一并且其在山墙区域中邻接三角形山墙面6'之一。两个侧面16a、16b在侧向分别在其内侧邻接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中的一个并且每个在其外侧邻接两个背面15a、15b中的一个(第一侧面16a邻接第一背面15a和第一应力释放面17a并且第二侧面16b邻接第二背面15b和第二应力释放面17b)。两个背面15a、15b在底部区域中邻接四边形底面5”并且在山墙区域中邻接四边形山墙面6”。两个背面15a、15b在侧向分别在其内侧邻接两个侧面16a、16b中的一个(第一背面15a邻接第一侧面16a并且第二背面15b邻接第二侧面16b)。
64.在图2a所示的扁平状复合材料1'中,外套面3具有多条外套折叠线18'、18”、18”'。第一外套折叠线18'侧向界定前面14并形成前面14与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之间的边界。
优选地,两条第一外套折叠线18'至少区段性弯曲。两条第二外套折叠线18”形成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与两个侧面16a、16b之间的边界。优选地,两条第二外套折叠线18”也至少区段性弯曲。两条第三外套折叠线18”'形成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和两个背面15a、15b之间的边界。优选地,两条第三外套折叠线18”'也至少区段性弯曲。复合材料1'还具有纸或硬纸板层,其主要纤维方向f横向延伸(即与从底面5穿过外套面3延伸到山墙面6的两条纵向边棱l成直角)穿过形成外套面的面14、15a、15b、16a、16b、17a、17b,并因此在由复合材料1'制造的包装中沿包装的周向延伸。此外,复合材料1'具有可用于限定倾倒元件的位置的弱化区19。弱化区19可以设计为覆层的孔或完全穿过复合材料1'的孔。
65.图2b以放大图示出了来自图2a的复合材料1'的第一区域。已经结合图1a至图2a描述的复合材料1'的区域在图2b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图2b中示出的复合材料1'的第一区域涉及山墙面6的区域,尤其是山墙面角α
g1
、α
g2
的区域。如前所述,四边形山墙面6”的角不是直角,而是比90
°
略小(α
g1
《90
°
)或略大(α
g2
》90
°
)。对于后部(对应于包装的背面)山墙面角α
g1
,与直角的偏差是由于邻接角α
g1
的两条折叠线之一不与复合材料1'的边棱成直角延伸,而是相对于垂线s1倾斜一定角度β1(α
g1
=90
°‑
β1)。对于前部(对应于包装的前面)山墙面角α
g2
,与直角的偏差有两个原因:首先,邻接角α
g2
的两条折叠线之一不与复合材料1'的边棱成直角延伸,而是相对于垂线s2倾斜一定角度β2。其次,同样邻接该角α
g2
的前边棱v不是直线延伸,而是在前面14的方向上弯曲,其中前边棱v(或切线,其在角区域或角α
g2
区域内与前边棱v相接触)相对于水平线w(其平行于复合材料1'的上边缘延伸)倾斜一定的角度γ(α
g2
=90
°
β2 γ)。角度β1等于角度β2;这两个角度优选在2
°
和6
°
之间的范围内。因此,两个后部山墙面角α
g1
例如可以具有大约86
°
的角度。角度γ优选在15
°
和25
°
之间的范围内。两个前部山墙面角α
g2
因此可以例如具有大约113
°
的角度。从所描述的设计方案,尤其是从弯曲的前边棱v,得出四边形山墙面6”的角总和大于360
°
(2*α
g1
2*α
g2
》360
°
)。
66.图2c以放大图示出了来自图2a的扁平状复合材料1'的第二区域。已经结合图1a至图2b说明的复合材料1'的区域在图2c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图2c中示出的复合材料1'的第二区域涉及第三外套折叠线18”'的区域,其将侧面16a、16b与背面15a、15b分开。布置在侧面16a、16b和邻接的背面15a、15b之间的第三外套折叠线18”'具有四个区段i-iv:第一区段i邻接底面5并且直线延伸。第二区段ii邻接第一区段i并且弯曲延伸(在背面15a、15b的方向上)。由于弯曲,在第三外套折叠线18”'和垂线s之间存在最大距离d
ii
,该距离可以在0.5mm和2.5mm之间的范围内。第三区段iii邻接第二区段ii并且弯曲延伸(在侧面16a、16b的方向上)。由于弯曲,在第三外套折叠线18”'和垂线s之间存在最大距离d
iii
,其可以在0.5mm和2.5mm之间的范围内。第二区段ii和第三区段iii因此具有相反的弯曲或弯曲方向。第四区段iv邻接第三区段iii并邻接山墙面6并且直线延伸。第三外套折叠线18”'因此区段性地直线延伸(在与底面5相邻的区段i中和在与山墙面6相邻的区段iv中)并且区段性地弯曲延伸(在两个“中心”区段ii、iii中)。
67.图3a以前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装外套9',其由图2a所示的扁平状复合材料1'形成。已经结合图1a至图2c说明的包装外套9'的区域在图3a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包装外套9'由复合材料1'分两步制成:首先,将复合材料1'沿两条暗折叠线7折叠。然后将第一背面15a和第二背面15b在密封面4的区域中连接在一起,尤其是焊接,由此产生纵向接缝10(在图3a中被隐藏)。包装外套9'因此具有环绕的、在周向方向上封闭的结构,其在底面
5的区域中具有开口并且在山墙面6的区域中具有开口。前视图示出了前面14,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和(部分地)两个侧面16a、16b。背面15a、15b位于包装外套9'的后侧,因此在图3a中被隐藏。
68.图3b以后视图示出了来自图3a的包装外套9'。已经结合图1a至图3a说明的包装外套9'的区域在图3a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在后视图中,两个背面15a、15b是可见的,其通过纵向接缝10彼此连接并且在两侧由第三外套折叠线18”'界定。另外,两个侧面16a、16b是(部分)可见的。前面14和两个应力释放面17a、17b位于包装外套9'的前侧,因此在图3b中被隐藏。
69.图4a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包装20,其由图3所示的包装外套9'形成。已经结合图1a至图3b说明的包装20的区域在图4a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在图4a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到,应力释放面17a(以及未示出的应力释放面17b)在底部区域中对应包装20的前面,而应力释放面17a在山墙区域中对应于包装20的左侧(未示出的应力释放面17b相应地在山墙区域中对应于包装20的右侧)。应力释放面17a、17b因此从包装20的前侧绕包装20的一个(虚拟的)边棱沿包装的一侧的方向“转动”。应力释放面17a、17b因此形成从包装20的前侧(其与前面14相邻的地方)到包装20的两侧(其与两个侧面16a、16b相邻的地方)的过渡部。在图4a中还可以看出,包装20具有倾斜的山墙部(“倾斜山墙部”),螺旋盖21布置在该倾斜山墙部上。还可以看到山墙部的梯形设计,这是通过四边形山墙面6”具有偏离90
°
的角度来实现的(在图4a中,与背面15a、15b相邻的两个小山墙面角α
g1
具有《90
°
的角度,并且与前面14相邻的两个大山墙面角α
g2
具有》90
°
的角度)。此外,在图4a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外套折叠线18'和第二外套折叠线18”以及第三外套折叠线18”'是弯曲的。
70.图4b以正视图示出了图4a所示的包装20。已经结合图1a至图4a说明的包装20的区域在图4b中设置有对应的附图标记。山墙部的梯形设计在图4b中清晰可见。此外,第一外套折叠线18'和第二外套折叠线18”的弯曲延伸也清晰可见。
71.图4c以后视图示出了图4a所示的包装20。已经结合图1a至图4b描述的包装20的区域在图4c中设置有对应的附图标记。在图4c中特别清楚地看出由两个背面15a、15b组成包装20的后侧。此外,第三外套折叠线18”'的弯曲延伸清晰可见。
72.最后,图4d以侧视图示出了图4a所示的包装20。已经结合图1a至图4c说明的包装20的区域在图4d中设置有相应的附图标记。在图4d中特别清楚地看出由第一侧面16a和部分第一应力释放面17a组成包装20的左侧。(折回的)暗折叠线7也穿过第一侧面16a。这同样适用于图4d中未示出的包装20的相对而置的右侧,因为两侧设计为彼此相同的(镜像对称)。此外,在图4d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包装20在其前侧的上部区域(图4d中的右侧)向外凸出拱曲并且在其后侧的上部区域(图4d中的左侧)向内凹入拱曲。
73.附图标记说明
74.1,1’:扁平状复合材料
75.2:折叠线
76.3、3a、3b:外套面
77.4:密封面
78.5,5',5”:底面
79.6,6',6”:山墙面
80.7:暗折叠线
81.8:三角形面
82.9、9':包装外套
83.10:纵向接缝
84.11:包装
85.12:鳍状接缝
86.13:耳部
87.14:前面
88.15a、15b:第一和第二背面
89.16a、16b:第一和第二侧面
90.17a、17b:第一和第二应力释放面
91.18'、18”、18”':外套折叠线
92.19:弱化区
93.20:包装
94.21:螺旋盖
95.αb:底面角(底部区域中的折叠线)
96.α
g1
、α
g2
:山墙面角(山墙区域中的折叠线)
97.β1、β2:倾斜角度(相对于垂线s1、s2)
98.γ: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线w)
99.d
ii
、d
iii
:距离(第三外套折叠线18”'和垂线s之间)
100.ea:角轴
101.e5:角点(底面5)
102.e6:角点(山墙面6)
103.f:主纤维方向
104.l:纵向边棱
105.s、s1、s2:垂线
106.sb:接触点(底面5的三角形面8)
107.sg:接触点(山墙面6的三角形面8)
108.v:前边棱(四边形山墙面6”)
109.w:水平线
110.i、ii、iii、iv:区段(第三外套折叠线1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