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载具及翻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7 23:11: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组件装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载具及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光伏组件技术的发展,组件尺寸越来越大。目前主流的210电池组件,长宽可达2384mm
×
1303mm。此类大尺寸组件在包装时,受限于集装箱、板车、道路限高等因素,业内普遍采用竖包方式。采用竖包方式包装的整托光伏组件,其高度达2400mm,重量约1200kg。竖向包装虽然提高了运输效率,但是整托光伏组件的重心过高,竖向堆放容易倾倒。因此,项目现场在组件拆包和安装前,需要将竖向堆放的整托光伏组件调整为横向堆放。
3.因此,为了提高大尺寸竖向包装的整托光伏组件的安装效率,降低安全风险,需要将竖向堆放的组件90度翻转变成横向堆放。
4.然而,由于整托光伏组件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人力操作具有较大的风险和较低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上述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载具和翻转装置,以部分或全部地改善、甚至解决相关技术中整托光伏组件难以翻转的问题。
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在第一方面,本技术的示例提供了一种载具,包括:通过连接件纵横相连的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第一载物台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载物面和第一底面,第二载物台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二载物面和第二底面,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通过连接件相连;
8.固定件,固定件包括间隔设置于第一载物台远离连接件的两个第一挂钩,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载物台远离连接件的两个第二挂钩;
9.第一吊装带和第二吊装带,第一吊装带与两个第一挂钩相连,第二吊装带与两个第二挂钩相连。
1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载具包括呈纵横设置的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即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呈l形设置),且两个载物台通过连接件相连,使得放置于第一载物台的放置物(如整托光伏组件),能够在载具翻转后,放置于与第一载物台纵横设置的第二载物台。
11.并且,在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远离连接件处分别间隔设置两个第一挂钩和两个第二挂钩,并设置吊装带分别与两个第一挂钩和两个第二挂钩相连。则借助于该载具进行目标物的翻转(纵横方向的翻转)时,将第一载物台放置于地面(或其它操作台),待翻转的目标物放置于第一载物台,提供翻转动力的机械(例如起重机等)通过第一吊装带和第二吊装带抬升载具。由于吊装带设置于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远离连接件的一端,在抬升过程中,载具会发生翻转,使得目标物倾斜并倚靠于第二载物台,然后随着起重机的缓慢下降,使得放置有目标物的第二载物台与地面(或其它操作台)接触,进而完成目标物的翻转
(纵横方向的翻转)。
12.同样,借助于该载具进行目标物的翻转(纵横方向的翻转)时,可以将第二载物台放置于地面(或其它操作台),因此将待翻转的目标物放置于第二载物台,在提供翻转动力的机械(例如起重机等)通过第一吊装带和第二吊装带抬升载具的过程中,载具会发生翻转,使得目标物倾斜并倚靠于第一载物台,然后随着起重机的缓慢下降,使得放置有目标物的第一载物台与地面(或其它操作台)接触,进而完成目标物的翻转(纵横方向的翻转)。
13.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具有对立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通过第一表面相连,第二表面设置为凸出的弧面。
14.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将连接件与载物面相背的一面设置为凸出的弧面,则在载具缓慢抬升或下降的过程中,载具与地面(或其它操作台)接触的部分呈凸出弧面的曲线型。设置曲线型的接触面,能够避免载具在提升或下降过程中造成连接件的崩坏或对地面(或其它操作台)造成划伤和凹坑,以降低目标物翻转作业的成本(降低作业成本是通过降低载具以及操作台的损耗率来实现的)。
15.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具有对立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通过第一表面相连;
16.载具还包括:
17.车轮,车轮设置于连接件,且车轮的转轴与第二表面相连。
1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连接件背离载物面的一面设置车轮,在载具的缓慢提升或下降过程中,车轮能够使得载具与地面滑动接触,进一步降低连接件与地面之间的集中作用力。设置车轮使得载具与地面滑动接触,还能够降低起重机提升载具使得待翻转的目标物放置于另一个载物台发生翻转的作用力。
19.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车轮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滚轮。
2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连接件背离载物面的一面间隔设置两个滚轮,在载具的缓慢提升或下降过程中,使得载具对车轮的作用力更加均匀的传递至两个滚轮处,进一步降低车轮在载具的提升或下降过程中发生损坏(例如单个滚轮承受压力过重,容易发生变形或折断等压坏的情况)的几率。
21.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载具还设置有支座;
22.支座包括间隔设置于第一底面的两个支脚;
23.或者,支座包括间隔设置于第二底面的两个支脚;
24.或者,支座包括间隔设置于第一底面的两个第一支脚,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底面的两个第二支脚。
2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底面设置支座,能够使载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由于连接件背离载物面的一面设置有车轮,车轮若要滑动,则需要凸出载物台的底面之外一定高度。在载物台的底面设置支座,能够使得载物台更加平稳,避免待翻转的目标物在翻转前后从支撑台上滑落)。
26.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载物台和第
二载物台为钢架,连接件为连接两个钢架的焊接件。
2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将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设置为钢架,钢架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支撑重量较大的目标物,以避免在借助于载具进行目标物的翻转的过程中,由于载物台的强度不够而导致目标物的掉落,进而导致目标物的损坏,增加目标物翻转作业的成本。
28.并且,相比于平板状的钢板而言,钢架具有一定面积的镂空区域,能够降低载具的自身重量,以降低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例如起重机)的耗能。
29.除此之外,将连接件设置为焊接两个纵横设置的钢架的焊接件,焊接件与钢架间的牢固性更高,以进一步提高载具的稳定性。
30.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挂钩和/或第二挂钩为镀锌钢筋挂钩。
3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将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为镀锌钢筋挂钩,使得挂钩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在载具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挂钩断裂导致目标物掉落。并且,镀锌钢筋挂钩与钢架的载物台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使得镀锌钢筋挂钩与载物台的连接更加紧固。
32.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载具还包括:
33.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与第一载物面相连,加强筋的另一端与第二载物面相连。
34.结合第一方面,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筋包括两根间隔设置的钢管。
3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将目标物放置于第一载物台或第二载物台,目标物的自重较大对相应的第一载物台或第二载物台产生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对连接件产生较大的拉力。在放置有目标物的载具的提升或下降过程中,设置两端分别与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相连的加强筋,能够将目标物对其中一个载物台产生的压力传递至另一载物台,以提高载具的稳定性。并且,设置两端分别与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相连的加强筋,还能够加强连接件对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的连接作用(避免连接件承受过大的挤压力而无法有效连接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
36.将加强筋设置两根间隔设置的钢管,能够使加强筋承受的作用力更加均匀(能够将目标物对其中一个载物台产生的压力更加均匀的传递至另一载物台)。并且,钢管具有较高的强硬度以及较低的制造成本,能够较好的维持载具的稳定性和提升载具的经济适用性。
37.在第二方面,本技术的示例提供了一种翻转装置,包括:
38.第一方面提供的载具;
39.起重臂,第一吊装带和第二吊装带吊挂于起重臂。
4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将目标物放置于载具的其中一个载物台,起重臂通过第一吊装带和第二吊装带缓缓提升载具。在提升过程中,由于吊装带设置于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远离连接件的一端,所以载具会发生翻转(发生翻转是指:与地面或其它工作台接触的载物台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会逐渐增加至一定角度),使得目标物倾斜并倚靠于另一载物台,然后随着起重臂的缓慢下降,使得倚靠有目标物的另一载物台与地面(或其它操作台)接触,进而完成目标物的翻转(纵横方向的翻转)。
41.上述翻转装置结构简单,在翻转目标物的过程中,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体力,提高目标物的翻转效率。
附图说明
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4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4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5.图标:100-载具;10-第一载物台;20-第二载物台;30-连接件;41-第一挂钩;42-第二挂钩;51-第一吊装带;52-第二吊装带;60-滚轮;70-支座;200-翻转装置;80-起重臂。
具体实施方式
4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应视为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47.以下针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载具和翻转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48.随着光伏组件技术的发展,组件尺寸越来越大。目前主流的210电池组件,长宽可达2384mm
×
1303mm。此类大尺寸组件在包装时,受限于集装箱、板车、道路限高等因素,业内普遍采用竖包方式。采用竖包方式包装的整托光伏组件,其高度达2400mm,重量约1200kg。竖向包装虽然提高了运输效率,但是整托光伏组件的重心过高,竖向堆放容易倾倒。因此,项目现场在组件拆包和安装前,需要将竖向堆放的整托光伏组件调整为横向堆放。
49.因此,在光伏组件的安装过程中,为了提高光伏组件的安装效率,降低安全风险,需要将竖向堆放的组件90度翻转变成横向堆放。
50.然而,由于整托光伏组件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且没有相应的翻转工具,目前大尺寸竖包光伏组件90度翻转堆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51.第一种,先用拆包支架支撑住每托电池组件防止组件倾倒,随后拆除包装,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将光伏组件逐块90度翻转堆放。
52.第二种是,不采用辅助支架,直接用绳索捆住整托组件,用吊车将光伏组件吊起,工人推动整托组件上端,使组件90度翻转堆放。
53.然而,第一种方式中,工人体力消耗很高,且光伏组件很重,易失手导致安全事故。第二种方式中,由于没有辅助支架支撑,在工人推动的过程中,组件翻转方向难以控制,易导致光伏组件损坏和人员受伤。上述两种方式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较低的翻转效率。
54.因此,发明人提供了一种载具和翻转装置,载具包括呈纵横设置的第一载物台和第二载物台,且两个载物台通过连接件相连,使得放置于其中一个载物台的整光伏组件,能够在起重臂的作用下使得载具呈纵横方向的翻转后放置于另一载物台,进而完成竖向放置的整托光伏组件的横向堆放。
55.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载具和翻转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6.实施例1
57.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一种载具100,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载具100的结构示意图。载具100包括第一载物台10、第二载物台20、连接件30、第一挂钩41、第二挂钩42、第一吊装带51和第二吊装带52。
58.其中,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通过连接件30纵横相连(即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呈l形设置),使得翻转前后的整托光伏组件均能够放置于相应的载物台。第一载物台10远离连接件30处设置有第一挂钩41,第二载物台20远离连接件30处设置有第二挂钩42,并设置有与第一挂钩41相连的第一吊装带51,以及与第二挂钩42相连的第二吊装带52。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通过第一吊装带51和第二吊装带52抬升和降落载具100,使得载具100呈纵横方向的翻转之后稳定的放置于相应的工作台。
5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示例的第一载物台10、第二载物台20、连接件30、第一挂钩41、第二挂钩42、第一吊装带51和第二吊装带52进行详细的描述。
60.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用于放置待翻转的如整托光伏组件的目标物。示例中,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为板状的钢架结构,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垂直相连,且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即连接件30为焊接件)。
61.为了适应整托光伏组件的翻转(整托光伏组件翻转前的竖向长度大于其横向的长度),示例中,载具100翻转前竖向设置的第一载物台10的竖向长度大于横向设置的第二载物台20的横向长度。
62.本技术不限制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的具体设置形式,相关人员可以在保证待翻转的目标物能够在翻转前后放置于相应的载物台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6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待翻转的目标物的重量和尺寸,设置合适强度和大小的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以避免载物台承受过重的目标物而发生失稳的情况。例如,用于翻转重量较大的目标物时,可以将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设置为钢板结构。用于翻转重量较小的目标物时(例如一些难以通过人工翻转的竖向尺寸较长的目标物),可以将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设置为木板或木架结构。
64.或者,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可以不垂直设置,第一载物台10的载物面与第二载物台20的载物面之间的夹角(即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之间的夹角)可以在90度左右的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80度、85度、89度、95度或者120度等。然而,将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稍大于90度时,竖向包装的整托光伏组件在翻转前与其中一个载物面接触,整托光伏组件的高度方向不与另一个载物面接触(或者接触面积较小),由于整托光伏组件的重心过高,容易发生倾倒,增加翻转作业的不稳定性。将第一载物面和第二载物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稍小于90度时,待翻转的目标物在翻转过程中与另一个支撑面的接触面积较小,可能会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目标物的损坏。
65.为了使纵横设置的第一载物台10与第二载物台20相连,还设置有连接件30。
66.示例中,为了使钢架结构的两个载物台的连接更加牢固,连接件30设置为焊接件。
67.本技术不限制连接件30的具体设置形式,相关人员可以在保证连接件30能够使纵横设置的两个载物台牢固连接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6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30可以设置为l形的钢片,l形钢片的两端设置螺纹孔,并通过螺钉与螺纹孔的配合将钢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载物台连接。或者,连接件30可以与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为一体式。例如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为钢板
弯曲90度而成的一体式。
69.为了便于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翻转载具100,还设置有与第一载物台10相连的第一挂钩41,以及与第二载物台20相连的第二挂钩42。
70.示例中,第一挂钩41设置为两个镀锌钢筋挂钩,两个第一挂钩41间隔设置于竖向设置的第一载物台10的顶端(与顶端相对的底端通过连接件30与第二载物台20相连)。第二挂钩42设置为两个镀锌钢筋挂钩,两个第二挂钩42间隔设置于横向设置的第二载物台20的右端(与右端相对的左端通过连接件30与第一载物台10相连)。
71.本技术不限制第一挂钩41和第二挂钩42的具体设置形式,相关人员可以在保证通过与第一挂钩41和第二挂钩42相连的吊装带抬升或降落载具100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挂钩41或者第二挂钩42可以分别设置为3个挂钩,三个挂钩间隔设置于竖向设置的第一载物台10的顶端或者横向设置的第二载物台20的右端。或者,第一挂钩41和第二挂钩42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设置为圆环。圆环可以是载物台远离连接件30的一端设置的通孔构成。
72.为了便于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翻转载具100,还设置有与第一挂钩41相连的第一吊装带51,以及与第二挂钩42相连的第二吊装带52。
73.示例中,第一吊装带5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挂钩41相连,第二吊装带5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挂钩42相连,以使得第一吊装带51和第二吊装带52能够吊挂于用于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
74.本技术不限制第一吊装带51和第二吊装带52的具体设置形式,相关人员可以在保证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能够通过吊装带抬升载具100并使载具100发生翻转(翻转是指载具100发生90度翻转,使得纵横设置的载物台在翻转前后轮流与地面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7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吊装带51设置为独立的两条,每一个第一挂钩41均与其中一条第一吊装带51的两端固定。在使用载具100翻转目标物时,两个第一吊装带51均与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相连。第二吊装带52的设置形式可以与第一吊装带51的设置形式不同(即第二吊装带52可以设置为独立的两条,第一吊装带51可以设置为一条)。
76.示例中,载具100还包括间隔设置于连接件30处的两个滚轮60,滚轮60的转轴与连接件30背离载物面的一面相连。在连接件30背离载物面的一面设置滚轮60,在载具100的缓慢抬升或降落过程中,载具100能够通过滚轮60与地面滑动接触,进一步降低连接件30与地面之间的集中作用力和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的能耗。
77.本技术不限制载具100是否设置滚轮60,相关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为了缓解载具100的翻转过程中连接件30与地面的集中作用力,降低提供翻转动力的装置的能耗,可以将连接件30背离载物面的一面设置为凸出的弧面。例如,将垂直相连的第一载物台10和第二载物台20连接处的直角,设置为倒圆角结构(与载物面相连的内直角和背离载物面的外直角均可以设置为倒圆角结构,或者仅将外直角设置为倒圆角结构)。
78.为了使载具100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由于连接件30背离载物面的一面设置有滚轮60,滚轮60若要滑动,则需要凸出载物台的底面之外一定高度),在载物台的底面设置有支座70,支座70的支出高度与滚轮60的凸出高度相一致。示例中,在第一载物台10的底面
间隔设置有两个支座70(滚轮60支出第一载物台10的底面,滚轮60与第二载物台20的底面平齐,则第二载物台20的底面可以不设置支座70)。
79.本技术不限制支座70的具体设置形式,相关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载物台10设置一个支座70,支座70与两个滚轮60呈三角形布置。或者,当滚轮60相对于第二载物台20支出一定高度时,可以在第二载物台20的底面设置支出同样高度的支座70。或者,不设置支座70。
80.实施例2
81.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一种翻转装置200。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翻转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翻转装置200包括实施例1提供的载具100和起重臂80,起重臂80设置有用于吊挂吊装带的挂钩。
82.本技术不限制起重臂80的具体设置形式,相关人员可以在保证起重臂80能够通过吊装带翻转载具100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8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放置中,起重臂80可以设置为与横梁垂直连接的伸缩臂。或者,可以通过起重车与吊装带相连来抬升和降落载具100,进而实现载具100的翻转。
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