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22 20: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公路路基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路桥梁对人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施工技术自然也在不断进步。近些年,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公路桥梁建设。公路桥梁不只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3.路基是路面的基础,也是道路的承载主体,所以说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条路面的质量。
4.路基沉降是公路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危害行车安全的现象,由于公路长时间承受较高的负荷作用,造成路基整体下沉,形成高低不平,车辆行驶在这高低不平的公路路面上时,颠簸难行,容易疲劳,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的生命。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路基沉降问题主要有路基内部渗水所致,即路基受到渗水而软化,从而导致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路基的防沉降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从下自上依次包括基层、支撑层、透水层和用于与路面连接的连接层,其中支撑层与透水层之间的交界处设有多根横向设置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开设有位于所述透水层内的进水孔;两个相邻排水管之间设有第一隔水膜,且所述第一隔水膜铺设于支撑层与透水层之间交界处。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公路路面上的积水将透过连接层而进入透水层内,由于第一隔水膜的隔绝作用,使得该渗水被膜隔绝于透水层内,然后该渗水可通过进水孔进入排水管,然后通过排水管排至公路侧边的排水沟内,从而减少水渗漏进支撑层和基层内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路基的沉降;并且通过设置支撑层,能够有效确保路基的支撑稳定性,以减少路面碾压而导致透水层和连接层沉降的情况发生。
10.可选的,所述排水管沿水平面对半分为上半弧板和下半弧板,所述进水孔开设于所述上半弧板的侧边缘处,所述第一隔水膜的侧边通过所述上半弧板和所述下半弧板的侧边缘之间的间隙处而伸入所述排水管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隔水膜上表面所积聚的水将沿第一隔水膜进行流动,并且流动水可穿过上半弧板和下半弧板之间的间隙处的进水孔而较为轻易进入排水管内,从而能够尽可能快速且完全地完成透水层内水的排出,有效减少水的滞留;并且由于第一隔水膜的侧边伸入排水管内,因此透水层内的水大部分将沿第一隔水膜进入排水管内,以大大减少透水层内的水避开第一隔水膜而进入支撑层内的情况发生。
12.可选的,所述下半弧板的侧边缘处向外侧延伸有承接侧边,所述第一隔水膜搭接
固定于所述承接侧边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第一隔水膜的侧边与排水管的之间的连接面积和连接稳定性,以减少第一隔水膜的位置偏移,从而确保第一隔水膜的隔水效果稳定。
14.可选的,所述上半弧板的侧边缘处固定有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的橡胶条,且所述橡胶条抵压于所述第一隔水膜的上表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半弧板受到透水层内的向下压力,该压力迫使橡胶条发生形变,使得橡胶条紧贴于第一隔水膜上表面,一来,能够提高第一隔水膜与承接侧边之间的抵接密封性,以减少水渗入支撑层内的情况发生,二来,提高第一隔水膜与承接侧边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有效减少第一隔水膜的位置偏移,从而确保第一隔水膜的隔水效果稳定。
16.可选的,所述下半弧板的内凹处固定有竖向设置的定位杆,所述上半弧板开设有供所述定位杆向上穿设的定位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上半弧板相对下半弧板的位置偏移,从而确保排水效果。
18.可选的,所述支撑层的上表面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排水管之间的部位凸出构造有支撑凸起,所述第一隔水膜的中部覆盖于所述支撑凸起,且所述支撑凸起的最高处高于所述进水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凸起,使得第一隔水膜的中部向上凸起,从而使得第一隔水膜上表面所积聚的水能够顺着第一隔水膜的斜面而向两侧下流,从而提高水进入排水管内的效率。
20.可选的,所述透水层的上表面铺设有第二隔水膜。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路面的水进行第一次阻隔,以减少水进入透水层内,以减少透水层内的积聚水和减少排水管的排水压力。
22.可选的,所述第一隔水膜和所述第二隔水膜内均夹设有柔性骨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第一隔水膜和第二隔水膜的结构强度,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第一隔水膜和第二隔水膜的破损。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通过透水层和第一隔水膜,使得公路路面所渗入的水被第一隔水膜隔绝于透水层内,然后该渗水可通过进水孔进入排水管以排出,从而减少水渗漏进支撑层和基层内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路基的沉降;
26.通过设置将排水管分为上半弧板和下半弧板,使得第一隔水膜的侧边伸入排水管内,而第一隔水膜上表面可作为水的流动载体,以尽可能快速且完全地完成透水层内水的排出,并且还大大减少透水层内的水避开第一隔水膜而进入支撑层内的情况发生;
27.通过设置支撑凸起,使得第一隔水膜的中部向上凸起,从而使得第一隔水膜上表面所积聚的水能够顺着第一隔水膜的斜面而向两侧下流,从而提高水进入排水管内的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3是本实施例的第二隔水膜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基层;2、支撑层;21、支撑凸起;3、透水层;4、第二隔水膜;41、柔性骨架;5、连接层;6、排水管;61、上半弧板;62、下半弧板;63、进水孔;64、承接侧边;65、橡胶条;66、定位杆;67、定位孔;68、压簧;69、螺母;7、第一隔水膜。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参照图1,公路路基防沉降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基层1、支撑层2、透水层3、第二隔水膜4、连接层5,其中基层1为夯实填土体,支撑层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透水层3则为多层碎石所铺设而成的透水结构;第二隔水膜4为hdfe材质,能够有效减少路面的水的下渗,从而减少路基的渗水;连接层5为水泥砂浆层,其具有找平作用,以便于后续的公路路面的铺设。
34.如图1所示,透水层3与支撑层2之间的交界处设有多个排水管6,排水管6的长度沿公路横向设置,且排水管6的两端均与公路两侧的排水沟连接,即排水管6内的水可经由排水沟排出。
35.如图2所示,排水管6为上下对半分离结构,排水管6分为上半弧板61和下半弧板62,上半弧板61和下半弧板62的侧边缘处相对设置;上半弧板61位于透水层3内,上半弧板61的侧边缘处开设有多个进水孔63,进水孔63贯穿上半弧板61的侧边缘下部,且各进水孔63沿排水管6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下半弧板62位于支撑层2内,下半弧板62的侧边缘处向外延伸有承接侧板,承接侧板与下半弧板62同等长度设置,并且承接侧板倾斜向上设置。
36.如图2、图3所示,相邻两个排水管6之间连接有第一隔水膜7,第一隔水膜7可以为hdpe材质,并且第一隔水膜7和第二隔水膜4均夹设有柔性骨架41,柔性骨架41可以为塑料格网,以大大提高第一隔水膜7和第二隔水膜4的结构强度,以确保其隔水效果。
37.各第一隔水膜7和各排水管6进行连接组合,以将透水层3和支撑层2隔开,使得透水层3内水尽可能通过进水孔63而进入排水管6内,并经由排水管6排出。
38.如图1、图2所示,支撑层2上表面的位于相邻两个排水管6之间的部位凸出构造有支撑凸起21,且支撑凸起21的最高处高于进水孔63;安装时,使得第一隔水膜7的中部贴合覆盖于支撑凸起21的表面,第一隔水膜7的侧边则向下倾斜设置,并且第一隔水膜7的侧边向下倾斜穿过上半弧板61和下半弧板62的侧边缘之间的间隙处,此时第一隔水膜7搭接于承接侧边64上,然后使第一隔水膜7的侧边伸入至排水管6内壁。
39.当路面上的水经由第二隔水膜4而意外渗入透水层3内时,水将沿透水层3而下流并积聚于第一隔水膜7处,而第一隔水膜7上表面所积聚的水将沿第一隔水膜7的斜面而向两侧下流,并且流动水可穿过上半弧板61和下半弧板62之间的间隙处的进水孔63而较为轻易进入排水管6内,从而能够尽可能快速且完全地完成透水层3内水的排出,有效减少水的滞留,进而有效减少路基的渗水情况,以减少路基的沉降情况的发生。
40.并且上半弧板61的侧边缘固定有橡胶条65,橡胶条65沿上半弧板61的长度方向设置,由于上半弧板61受到透水层3的向下压力,因此上半弧板61的压力使得橡胶条65紧贴于第一隔水膜7上,使得第一隔水膜7紧紧抵接在承接侧边64上,以大大提高第一隔水膜7与排
水管6之间的连接位置的密封效果,以减少透水层3内的水渗入支撑层2内的情况发生。
41.为了提高上半弧板61和下半弧板62之间的安装稳定性,做出了如下设置,如图2所示,上半弧板61的中部开设有定位孔67,下半弧板62的内凹处固定有竖直设置的定位杆66,定位杆66竖直向上穿过定位孔67,即通过定位杆66与定位孔67的配合,对上半弧板61进行水平方向的限位,以减少上半弧板61的位置偏移。并且,定位杆66的上端套设有压簧68,并定位杆66的上端螺纹连接有螺母69,螺母69迫使压簧68形变,然后通过压簧68的弹力,以迫使上半弧板61向下紧贴下半弧板62,从而大大提高了上半弧板61与下半弧板62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