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挂脖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4: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降温产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市面上已经出现很多挂脖风扇,但现有的挂脖风扇通常是将扇轮设在颈戴架远离人体颈部的端部,这就导致了人体颈部和人体头部后侧出风力度不足,风力弱,使得用户在使用挂脖风扇进行散热降温时体验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能够吹向人体不同部位,风力强劲,增强用户使用时的体验感。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一种挂脖风扇,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包括颈戴架、分别设于所述颈戴架两端的两个第一扇轮、以及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扇轮之间的两个第二扇轮,所述颈戴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扇轮对应的第一出风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扇轮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扇轮运转时产生的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颈戴架面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扇轮运转时产生的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朝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颈戴架背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正对所述第二扇轮设置。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颈戴架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环绕于所述第二扇轮的周缘,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扇轮与所述颈戴架的内部空间隔开,所述隔板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连接,形成将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风道。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颈戴架上与所述第二扇轮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所述颈戴架的内侧壁上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扇轮之间。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颈戴架内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环绕于所述第二扇轮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的周缘,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连接,所述隔板、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共同限定形成出风部,所述出风部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扇轮工作时产生的风经所述出风部汇集到所述开口处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颈戴架包括第二壳体及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两端连接的两个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扇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所述第二扇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可转动地连接。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二者其中之一设有连接部,另一设有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连接槽,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分别设有枢转柱,所述连接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枢转柱对应的枢转槽,所述连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连接槽内,所述第一壳体
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内侧转动。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与所述第一扇轮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内还分别设有挡风件,所述挡风件从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下缘位置向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缘位置倾斜延伸,所述挡风件将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别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扇轮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至少一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电路板;和/或,
13.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顺沿所述第一壳体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出风孔,所述第一壳体内还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挡风片,所述挡风片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扇轮运转时产生的风经所述挡风片分流后分别从不同位置的所述出风孔吹出。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内于两个所述第二扇轮之间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收容电池和/或电路板。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分别设于所述颈戴架端部的两个第一扇轮、以及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扇轮之间的两个第二扇轮,所述颈戴架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扇轮对应的第一出风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扇轮对应的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扇轮运转时产生的风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颈戴架面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扇轮运转时产生的风从所述第二出风口朝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当挂脖风扇佩戴于人体颈部时,从所述第一出风口吹出的风可向人体面部,用于给人体面部散热降温,从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的风可给人体颈部两侧或人体后颈部散热,通过所述第一扇轮和第二扇轮的配合,不仅可以解决人体多个不同部位的散热,且使得所述挂脖风扇吹出的风风力强劲,同时也能满足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分解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另一角度分解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立体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挂脖风扇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技术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可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用于给人体散
热降温,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颈戴架、分别设于颈戴架两端的两个第一扇轮101、以及设于两个第一扇轮101之间的两个第二扇轮201,颈戴架上设有分别与第一扇轮101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02、以及分别与第二扇轮201对应的第二出风口202,第一扇轮101运转时产生的风从第一出风口102吹向人体面部,可用于给人体面部散热降温;第二出风口202位于颈戴架面向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第二扇轮201运转时产生的风从第二出风口202朝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
25.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扇轮101设于颈戴架的两端,运转时产生的风从第一出风口102可吹向人体面部,用于给人体面部散热降温,第二扇轮201的位置与人体颈部位置对应,且第二出风口202位于所述颈戴架面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第二扇轮201产生的风由第二出风口202朝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将挂脖风扇佩戴于人体颈部时,吹向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的风可直接吹向处于围设区域内的人体颈部的两侧或人体后颈部,从而直接给人体颈部两侧或人体后颈部吹风散热,通过第一扇轮101和第二扇轮201的配合,不仅可以解决人体多个不同部位的散热,且使得挂脖风扇吹出的风风力强劲,同时也能满足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26.其中,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是指形成于颈戴架的内侧壁之内、且与所述内侧壁正对的区域,所述区域的高度与所述颈戴架顶面与底面之间的高度基本相同。颈戴架佩戴于人体颈部时,由于颈戴架与人体颈部两侧以及人体后颈部对应的位置段的内侧壁靠人体颈部的皮肤较近,对于现有的挂脖风扇设计而言,与颈戴架相对靠近的人体颈部两侧以及人体后颈部风量很难到达或到达的风量很少,从而容易成为挂脖风扇散热的盲区,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扇轮201和第二出风口202的设置,使得第二扇轮201产生的风可以由第二出风口202朝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从而可以首先朝颈戴架的内侧直接吹向人体颈部两侧及人体后颈部,有效的提高对人体颈部两侧及人体后颈部的散热效率。其次,第二扇轮201产生的风由第二出风口202朝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充分填充于人体颈部两侧及人体后颈部与颈戴架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内后再流向颈戴架上下侧,气流的流向始终保持与人体颈部紧靠,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27.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扇轮201为轴流风扇,颈戴架背离人体颈部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203,第二出风口202和第二进风口203分别正对第二扇轮201设置。其中,轴流扇轮设于颈戴架与人体后颈部位置对应的一段的两端,第二出风口202的位置与第二扇轮201正对,从而两个第二扇轮201运转时产生的风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202朝颈戴架的内侧壁相向吹出,形成朝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风的效果。第二进风口203设于颈戴架的外侧壁,用于在第二扇轮201工作时抽取空气到颈戴架内,第二扇轮201高速旋转形成气流直接从第二出风口202吹向人体人体颈部两侧的位置,第二出风口202设于颈戴架的内侧壁上,轴流扇轮产生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202向朝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出时,从第二出风口202吹出的风直接吹向人体颈部的两侧,可针对性地提升对人体颈部位置的散热效率。
28.进一步的,颈戴架内还设有隔板204,隔板204分别环绕于第二扇轮201的周缘,隔板204将第二扇轮201与颈戴架的内部空间隔开,隔板204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连接,形成将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2连通的风道。其中,隔板204分别呈弧形,分别与第二扇轮20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2位于轴流扇轮的相
对两侧,隔板204连接于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2之间,形成将第二进风口203和第二出风口202连通的风道,使得第二扇轮201的气流路径更加顺畅,减少扰流,风力可更加集中地直接吹向人体颈部位置,散热效果更佳。
29.在一实施例中,颈戴架包括第二壳体20及分别与第二壳体20的相对两端连接的两个第一壳体10,第一扇轮101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0远离第二壳体20的端部,第二扇轮201位于第二壳体20的两端,第一壳体10相对于第二壳体20可转动地连接。本实施例中,颈戴架由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多段连接组成,且第一壳体10相对于第二壳体20可转动,用户在使用挂脖风扇的时候,可根据自身需要弯折第一壳体10向第二壳体20的内侧壁靠近来改变挂脖风扇的吹风位置,用户在外出时,可将第一壳体10向第二壳体20弯折转动,使得挂脖风扇的占用空间的体积变小,方便用户收纳以及外出携带,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弯折第一壳体10向第二壳体20的外侧壁靠近,方便用户佩戴挂脖风扇。
30.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二者其中之一设有连接部113,另一设有与所述连接部113配合的连接槽2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上设有连接112,第二壳体20上设有连接槽210,连接部112的两侧分别设有枢转柱113,连接槽210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枢转柱113对应的枢转槽210,连接部112通过枢转柱113插入枢转槽210内而枢转连接于连接槽210内,使得第一壳体10可相对于第二壳体20朝向内侧壁的方向旋转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枢转方式连接。
31.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与第一扇轮10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03,第一出风口102设于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上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出风口102设于第一壳体10的上侧壁上。第一壳体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进风口103,有利于增加第一扇轮101的进风量,第一出风口102沿第一壳体10的长度延伸,从而第一扇轮101运转时产生的风可经第一出风口102吹向更大的范围,用于给人体面部和头部散热降温。
32.进一步的,第一壳体10内还分别设有挡风件105,挡风件105从靠近第一扇轮101的下缘位置向设有第一出风口102的上缘位置倾斜延伸,挡风件105将第一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别分隔为第一腔室107和第二腔室108,第一扇轮101设于第一腔室107内,第一出风口102与第一腔室107连通,至少一个第一壳体10的第二腔室108内设有电路板。通过挡风件105的设置,可以将第一扇轮101产生的风导引流向第一出风口102的位置,且隔离形成收容电路板的相对独立的第二腔室108,可以避免其他元件的装设影响气流流动,优化挂脖风扇的结构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02包括顺沿第一壳体10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出风孔,第一壳体10内还分别设有至少两个挡风片109,挡风片109沿所述第一壳体1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第一扇轮101运转时产生的风经过挡风片109的分流后分别从不同位置的出风孔吹出。挡风片109两两之间形成与出风孔对应的气流流道,可使得各出风孔的出风强度更加均匀,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
33.进一步的,第二壳体20内于两个第二扇轮201之间还设有安装槽213,安装槽213用于收容电池212和/或电路板(未图示)。安装槽213可提供电池、电路板的装设空间,有效的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电池212发热,从第二出风口202吹出热风的情况出现。可选的,驱动第二扇轮201工作的电路板也可以是与驱动第一扇轮工作的电路板共用,此时,安装槽内可不装设电路板。
34.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挂脖风扇,请参阅图5和6,其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主要在于第二扇轮、第二出风口和隔板的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二扇轮214为涡轮扇轮,颈戴架上与第二扇轮214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二进风口205,第二出风口207设于颈戴架的内侧壁上且位于两个第二扇轮214之间,即与第二扇轮214错位设置。涡轮扇轮设于颈戴架与人体后颈部位置对应的一段的两端,第二出风口207设于颈戴架的内侧壁上且位于两个第二扇轮214之间,从而两个第二扇轮214产生的风分别从其对应的第二出风口207朝颈戴架中央部分的内侧壁向后吹出,形成朝所述颈戴架围设形成的区域内吹风的效果。其中,第二进风口205可以设于仅设于颈戴架背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外侧壁上,也可以仅设于颈戴架面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还可以是同时设于颈戴架面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内侧壁和背向所述人体颈部的外侧壁上。
35.本实施例中,第二扇轮214为涡轮扇轮,第二扇轮214的位置与人体颈部位置对应,第二出风口207位于颈戴架面向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且位于两个第二扇轮214之间,从而第二扇轮214产生的风可由第二出风口207吹向人体后颈部位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挂脖风扇的风量在人体后颈部位置往往最弱,从而无法有效解决人体颈部散热问题的缺陷,通过第一扇轮101和第二扇轮214的配合,不仅可以解决多个不同部位的散热,而且可增加挂脖风扇的整体风量,满足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36.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隔板209环绕于对应的第二扇轮214远离第二出风口207的一侧的周缘,隔板209的两端分别与内侧壁和外侧壁连接,隔板209、内侧壁和外侧壁共同限定形成出风部,出风部开口方向朝向第二出风口207,第二扇轮214工作时产生的风经出风部汇集到开口处从第二出风口207吹出。通过隔板209的设置,将位于涡轮扇轮相对两端的第二进风口205与位于涡轮扇轮一侧的第二出风口207相应连通,有利于形成更加流畅的气流流动路径。
37.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挂脖风扇,用于供用户出风散热,包括颈戴架、分别设于颈戴架两端的两个第一扇轮101、以及设于两个第一扇轮101之间的两个第二扇轮201/214,挂脖风扇佩戴于人体颈部时,第二扇轮201/214所在的位置与人体颈部位置对应,颈戴架上设有分别与第一扇轮101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02、以及分别与第二扇轮201/214对应的第二出风口202/207,第一扇轮101运转时产生的风从第一出风口102吹向人体面部,用于给人体面部散热降温;第二出风口202/207位于颈戴架面向人体颈部的内侧壁上,第二扇轮201/214工作时产生的风由第二出风口202/207吹向处于颈戴架围设形成区域内的人体颈部位置,用于给人体颈部的两侧或人体后颈部散热降温,通过所述第一扇轮和第二扇轮的配合,不仅可以解决人体多个不同部位的散热,且使得所述挂脖风扇吹出的风风力强劲,同时也能满足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