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园林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1-11-17 18: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机,特别涉及园林作业用吹风机。


背景技术:

2.园林吹风机主要用于吹扫落叶、路面灰尘、积水、积雪等。吹风机具有风扇和驱动风扇的电机,所生成的气流通过吹风机的导风通道行进。近几年利用具有康达效应的引导表面的导风通道可以为吹风机带来更大的风量和风速。然而,现有吹风机的具有引导表面的导风通道并不适用于具有长的导风管的园林吹风机。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设计一种园林吹风机,其能够利用康达效应的引导表面,增加园林吹风机的风量和风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园林吹风机,其能够利用产生康达效应的引导表面来提高风量和风速。
5.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得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因此,上述对象陈述不是穷尽的,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许多目的中的一些。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园林吹风机,包括手柄壳体和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导风管,导风管沿纵向方向限定纵向轴线,园林吹风机包括气流形成装置,气流形成装置包括风扇和驱动风扇转动的电机,气流形成装置相对于导风管呈角度布置。
7.在部分实施例中,气流形成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导风管外部,优选至少部分位于手柄壳体内。
8.在部分实施例中,导风管包括主进风口和主出风口,气流形成装置包括以下任一者或两者:不同于主进风口的次进风口;以及不同于主出风口的次出风口。
9.在部分实施例中,气流形成装置沿轴向位于导风管的中部附近,优选沿轴向位于导风管的中间1/3段。
10.在部分实施例中,园林吹风机还包括与气流形成装置和导风管流体连通的流体连通界面,流体连通界面包括具有双层结构的通道以及与通道流体连通的喷嘴,优选喷嘴朝向导风管的远侧定向。
11.在部分实施例中,通道大致具有环形或弧形横截面,优选通道与导风管同轴设置。
12.在部分实施例中,喷嘴由具有流线型突起的第一引导表面和相对的第一配合表面构成,第一引导表面将通道内的气流引导到通道的外部,优选引导至导风管向远侧行进,更优选引导至导风管的纵向轴线附近区域向远侧行进。
13.在部分实施例中,流体连通界面包括第二引导表面,第二引导表面将环境空气引导到喷嘴附近的区域,优选地第二引导表面远离第一引导表面位于第一配合表面的相对面,优选第二引导表面具有流线型突起。
14.在部分实施例中,邻近第二引导表面设置有面向周围环境的辅助进风口。
15.在部分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园林吹风机,包括手柄壳体和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导风管,导风管沿纵向方向限定纵向轴线,园林吹风机包括气流形成装置,气流形成装置包括风扇和驱动风扇转动的电机,气流形成装置位于导风管内,电机的输出轴位于纵向轴线上,导风管内设置有具有中空内部的导风结构,导风结构与导风管一起限定具有双层结构的通道,导风结构具有第一引导表面,第一引导表面将气流形成装置生成的气流引导到通道的内部。
16.在部分实施例中,导风管上设置有辅助进风口,辅助进风口穿过通道的外层和内层,辅助进风口将环境空气与导风结构的中空内部连通,而不与通道的内部连通,优选地辅助进风口在轴线与导风结构至少部分地重叠。
17.在部分实施例中,喷嘴位于通道的远端末端,与通道流体连通。
18.在部分实施例中,通道的远端终止于导风管的远端附近,喷嘴由具有流线型突起的第二引导表面和相对的第一配合表面构成,第二引导表面将通道内的气流引导到通道的外部,优选引导至导风管向远侧行进,更优选引导至导风管的纵向轴线附近区域向远侧行进。
19.在部分实施例中,通道设置有流线型突起的第三引导表面,第三引导表面引导通道内部的气流,第三引导表面与第二引导表面错开地相向布置。
附图说明
20.从以下仅作为示例并结合附图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另外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中:
21.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园林吹风机的示意图;
22.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园林吹风机的分解图;
23.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24.图4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形成装置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手柄壳体中的示意图;
25.图4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形成装置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手柄壳体中的示意图;
26.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道和喷嘴的剖面图;
27.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道和喷嘴沿着x轴线的截面图;
28.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辅助进风口的示意图;
29.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形成装置位于导风管中的示意图;
30.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管的示意图;
31.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道和喷嘴沿着x轴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随后的权利要求和本实用新型的前述描述中,除了由于表达语言或必要暗示所带来的上下文另外需要外,词语“包括”或例如变型(例如,“包含”或“含有”)以包括性的方式使用,即,指明所述特征的存在,但不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存在或添加另外特征。
33.例如本文所用的“水平”、“竖直”、“横向”、“纵向”、“上方”、“下方”以及类似的术语是为了以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中的定向来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任何特定的定向。
34.应该理解的是,如果在本文中被引用任何现有技术出版物,那么这样的参考文献并不构成承认该出版物形成了在任何国家中、本领域中公知常识的一部分。
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行描述。
36.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园林吹风机100(以下简作吹风机100)的示意图。吹风机100包括手柄壳体110和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导风管120,该纵向方向限定纵向轴线x轴。为了便于说明,定义x轴正向为“远侧”,x轴负向为“近侧”;而“远端”指代部件的最远侧位置,“近端”指代部件的最近侧位置;“中央”指代部件的围绕纵向轴线附近的区域。手柄壳体110可具有各种构型,目的在于具有足够的空间能够容纳其中的部件、方便握持、平衡重量等。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手柄壳体110接合可充电电池。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包括但不限于ac电源、充电电池等。手柄壳体110上具有各种控制键,可以包括吹风机100的开关、调速及其它附加功能等。为了方便作业,导风管120的纵向轴线可根据需要略微向地面倾斜延伸。吹风机100通常具有长的导风管120。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导风管120的沿纵向轴线的长度l是其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截面的平均外径的3倍或以上,也可以是4倍或以上,或者5倍或以上。导风管120可设置成近侧和远侧径向尺寸相同或者从近侧到远侧径向尺寸逐渐减小。
37.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吹风机100的分解图。手柄壳体110可通过本领域常见的机构附接到导风管120上。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手柄壳体110通过其下部的套环112附接到导风管120上,但其它的连接方式也是可行的。在部分实施例中,手柄壳体110与导风管120的内部具有连通的通道,以便于来自导风管120的空气可以冷却手柄壳体110内的电子装置,例如控制电路板(未示出)。可以理解,控制电路板也可以布置在其他位置。导风管120可以一体形成。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导风管120也可以由可拆卸的至少两部分构成。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导风管120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近端提供主进风口310的进风管122,第一导风管124、中间连接管126和提供主出风口330的第二导风管128。四部分可以用本领域常见的接合方式接合在一起。导风管120内限定了延其轴线x延伸的风道。手柄壳体110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由多个不同的部分组装而成。
38.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形成装置200的示意图。气流形成装置200包括风扇220和驱动风扇220的电机210。该气流形成装置200可以正向(风扇220面向风向)或反向(风扇220背离风向)布置。电机210不限于有刷或无刷电机,优选采用无刷电机。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机210为25000rpm的三相无刷电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或转速的电机。风扇220包括但不限于轴流风扇和混流风扇,风扇220可设置有稳流部件。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风扇220采用的是轴流风扇。电机210的输出轴可连接到风扇220的转动轴,驱动风扇220转动。
39.在常规吹风机的设计中,气流形成装置200由导风管120的主进风口310进气,从导风管120的主出风口330吹气。也即,气流形成装置200完全位于导风管120中,与导风管120同轴布置。本实用新型设想将上述气流形成装置200以不同的方式布置。特别的,本实用新型设想将气流形成装置200相对于导风管120呈一定角度布置。或者说,本实用新型设想将
气流形成装置200至少部分地形成在导风管120之外。由此,导风管120的内部可以全部用于形成风道。或者,导风管120的内部可以安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流体连通界面,这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上述气流形成装置200的布置方式以及流体连通界面的设置为本实用新型的吹风机带来了诸多优点,包括但不限于以较小的体积实现了较大的吹风量。
40.图4a和4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形成装置200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手柄壳体110中的示意图。电机210的输出轴与纵向轴线形成角度α,该角度α定义为x轴正向与y轴反向的夹角,其中y轴位于电机210的输出轴上并以近导风管120一侧为正向。该角度α可以是锐角(参见图4b)、直角(参见图4a)、甚至钝角。在该实施例中,主进风口310依然位于吹风机100的近侧,主出风口330依然位于吹风机100的远侧。气流形成装置200将具有不同于主进风口310的次进风口320,和/或不同于主出风口330的次出风口340。气流形成装置200从次进风口320吸入空气,从次出风口340吹出空气。在部分实施例中,次进风口320可位于手柄壳体110处,直接或间接暴露于环境空气,次进风口320可不限于沿着y轴的反向布置,例如次进风口320可设置在气流形成装置200的侧面。在部分实施例中,次出风口340可位于导风管120限定的风道中,或者与风道流体连通。由此,经由气流形成装置200吹出的空气进入导风管120,其促进额外的空气进入主进风口310和离开主出风口330,从而增加了吹风机100的吹风量。
41.在部分实施例中,气流形成装置200在x轴方向上大致位于导风管120的中间位置处。在部分实施例中,气流形成装置200在x轴方向上大致位于导风管120距近端1/3的导风管120总长度l的位置处(图8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气流形成装置200在x轴方向上大致位于导风管120中段1/3的位置处。
42.将气流形成装置200布置在手柄壳体110中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手柄壳体110的内部空间。但是,以其他方式来布置气流形成装置200也是可能的。例如,可以从导风管120分支出一个分支管,气流形成装置200安装在该分支管中。或者,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吹风机壳体,以容纳该气流形成装置200。
43.本发明的设计允许使用更高转速但更小尺寸的电机(因此更小的吹风机尺寸),并同时能够实现相较于甚至优于传统吹风机的风量和风力,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果。
44.在部分实施例中,导风管120的风道在与手柄壳体110的接合处与气流形成装置200流体连通,使得气流形成装置200生成的气流能够进入导风管120的风道。该接合处限定了流体连通界面。该流体连通界面可以是导风管120的一部分,或者是手柄壳体110的一部分,或者由导风管120的一部分和手柄壳体110的一部分共同限定,或者是单独的结构。该流体连通界面可以完全位于导风管120内,或者至少部分位于导风管120内,或者完全位于手柄壳体110内。该流体连通界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双层结构的通道350,该通道350与气流形成装置200和导风管120流体连通,使得气流形成装置200生成的气流能够流动到通道350,进而通过通道350进入导风管120的风道内。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通道350的截面可以为环形、弧形或者线性的。为简明起见,以下说明仅针对基本上环形的通道。然而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将该教导应用于其他构型和布置的通道350。
45.在通道350为基本上环形的实施例中,该环形的通道350可例如位于导风管120内与其同轴布置,并且在y轴的正方向上与手柄壳体110的内部连通。通道350设置有喷嘴300,优选喷嘴300朝向导风管120的远侧定向。参见图5,图5示意性的示出了通道350和喷嘴300
的剖面,箭头指示了空气流动的方向。图6示出了图5实施例中的通道350和喷嘴300沿着x轴线的横截面,示出了喷嘴300的细节。横截面尺寸仅是示意性的,不代表实际尺寸。以上说明也适用于图7和10。在图5和6的实施例中,喷嘴300设置在通道350终止于导风管120处,喷嘴300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如图6所示,喷嘴300由流线型突起的第一引导表面360和第一配合表面380构成。通道350内部的气流从喷嘴300的夹缝中高速喷出到通道350外部。此时,气流始终会贴附在第一引导表面360上流动,并在离开喷嘴300后,在导风管120的风道中继续向远侧行进。
46.由于气流在喷嘴300处高速喷出,环形的喷嘴300附近直到其中央区域会形成低压区。该低压区能够将导风管120近侧的环境空气经由主进风口310拖曳到低压区。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流线型突起的第二引导表面362可选地设置在远离第一引导表面360位于第一配合表面380的相对面。第二引导表面362可以促进将来自导风管120近侧的环境空气到达该低压区,起到增大风量的作用。
47.图7示出了除了主进风口310之外,或者取代主进风口310,在紧接第二引导表面362近侧设置第一辅助进风口312,以将导风管120周向外围的环境空气引导到该低压区。第一辅助进风口312能够将环境空气引导到喷嘴300形成的低压区。该第一辅助进风口312可以在导风管120壳体的圆周上连续分布。例如,第一辅助进风口312可以是孔隙阵列或孔洞阵列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开口,优选围绕纵向轴线x轴呈轴对称分布。可以理解,当不设置第一辅助进风口312时,第二引导表面362可以是图5和6所示的构型。通道350可设置在导风管120的中间位置附近,例如中间偏向近侧或远侧1/3的导风管120的长度的范围内。
48.通道350的其他位置与定向也是可能的。例如,通道350可仅部分地位于导风管120中,或者通道350可基本上位于手柄壳体110中。通道350的喷嘴300朝向导风管120的风道设置。
49.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气流形成装置200位于导风管120中,例如位于导风管120的中间连接管126中,使得电机210的输出轴位于导风管120的纵向轴线上。这样布置的好处在于,气流形成装置200生成的气流不经历大角度的转向,减少风力的损失。在该实施例中,主进风口310位于气流形成装置200的近端。可选地,主进风口310也可以设置在气流形成装置200的侧面。与图5和6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导风管120的至少一部分应具有双层结构的通道350以构成喷嘴300,该通道350设置在气流形成装置200的远侧。为此,在导风管120中设置具有中空内部的导风结构390,该导风结构390构成通道350的内层。导风管120的壁面构成通道350的外层。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管120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通道350和喷嘴300的剖面,箭头指示了空气流动的方向。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导风结构390具有流线型突起的第一引导表面370,第一引导表面370将气流形成装置200生成的气流引导到通道350的内部。导风结构390还可以设置成其它构型。在图9的实施例中,喷嘴300设置在导风管120的远端末端并与通道350流体连通,通道350的远端末端终止于导风管120的远端末端。喷嘴300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与通道350流体连通的地方。
50.为了将环境空气引导到通道350的中央区域(即导风结构390的中空内部)以增大风量,导风管12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辅助进风口314。图9所示由一列孔洞构成的第二辅助进风口314仅是示意性的,不代表第二辅助进风口314实际外形和尺寸。第二辅助进风口314穿过通道350的外层和内层。第二辅助进风口314将外部环境空气与通道350的中央区域连通,
但是不与通道350的内部连通,即不进入通道350的外层与内层之间。第二辅助进风口314可以在导风管120壳体的圆周上连续分布。例如,第二辅助进风口314可以是孔隙阵列或孔洞阵列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开口,优选围绕纵向轴线x轴呈轴对称分布。第二辅助进风口314的作用在于,当高速气流从喷嘴300喷出时,环形的喷嘴300附近直到其中央区域会形成低压区,通道350中央区域的空气会补充到该低压区,第二辅助进风口314能够将环境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到通道350的中央区域。
51.图10示出了图9实施例中的通道350和喷嘴300沿着x轴线的横截面,示出了喷嘴300的细节。喷嘴300由流线型突起的第二引导表面372和第一配合表面382构成。通道350内部的气流贴附在第二引导表面372上流动,随后从喷嘴300的夹缝中高速喷出到通道350的外部。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喷嘴300设置在导风管120的远端末端,气流离开喷嘴300的同时也离开了导风管120。在部分实施例中,当喷嘴300位于导风管120的远侧附近时,气流始终会贴附在第二引导表面372上流动,并在离开喷嘴300后,在导风管120的风道中继续向远侧行进,优选引导至导风管120的纵向轴线x轴附近区域向远侧行进。
52.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流线型突起的第二引导表面372设置在通道350的外层,第一配合表面382设置在通道350的内层,流线型突起的第四引导表面376可选地设置在远离第一配合表面382位于第二引导表面372的相对面。设置第四引导表面376的目的在于将喷嘴300附近的环境空气引导到喷嘴300附近形成的低压区。在部分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引导表面372设置在通道350的内层,第一配合表面382设置在通道350的外层。此时,如果喷嘴300位于导风管120的远端末端,则第四引导表面376可选地设置在远离第二引导表面372位于第一配合表面382的相对面,即第四引导表面376通常设置在通道350的外层接触环境空气的一侧。
53.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通道350还设置有流线型突起的第三引导表面374,第三引导表面374引导通道350内部的气流,第三引导表面374与第二引导表面372错开地相向布置,使得通道350的内部的气流能够在具有康达效应的引导表面上被引导两次,可以加速气流的流动。
54.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辅助进风口312和第二辅助进风口314可以具有从导风管120的外部近侧向着导风管120的内部远侧斜向延伸的边缘,有利于环境空气与导风管120内的气流流动的方向一致。
55.以上结合附图详细示出和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其应被视为是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应该理解,仅示出和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本文描述的任何特征可以用于任何实施例。说明性实施例并不排除彼此或排除本文未列举的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包括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组合。可以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和变型,因此,只应该如所附权利要求所指示的那进行此种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