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自动输送印刷机的供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1-11-10 03: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动输送印刷机的供料机构。


背景技术:

2.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3.现有的用于印刷片材与纸袋的印刷机在对承印物输送时,承印物堆叠在工作台上,吸盘吸附承印物将顶部的承印物提起后,通过输送机构进行输送。堆叠在工作台上的承印物由于重量的作用,导致承印物堆叠时中心容易向下凹陷,从而使得吸盘难以进行吸附,输送过程中容易松脱,即使完成了输送也会导致承印物在输送至传输机构处歪斜,印刷机构在对其进行印刷时,印刷位置偏离,影响印刷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了印刷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稳定且能够降低劳动工作强度的用于自动输送印刷机的供料机构。
5.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动输送印刷机的供料机构,包括进料装置,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杆、设在进料杆上的吸盘、与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转动轴、与转动轴传动配合的传动组件以及用于将承印物朝向传输机构输送的输料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转动轴同心连接的转动盘、偏心连接于转动盘上的传动轴以及与传动轴呈枢接的摆动板,所述摆动板包括与传动轴相连的连接部以及一端与连接部相连,另一端与进料杆端部相连的活动部,所述连接部与活动部相连的一端通过固定轴固定于印刷机的机架上,形成铰接,所述转动盘与传动轴的偏心配合,控制摆动板相对固定轴摆动,以实现进料杆往复位移,带动吸盘将承印物输送至输料组件上。
6.上述结构中,印刷机包括机架、驱动电机、设在机架上的印刷机构以及位于印刷机构下方的传输机构。可在供料机构前端设置工作台,将承印物斜向放置于工作台上,通过送料带自动送料,以便于吸盘吸附前端承印物进行输送;或将本实用新型接于承印物生产的流水线上,来吸附承印物进行印刷。通过机架上的控制面板启动设备,驱动电机控制转动轴进行转动,转动轴带动转动盘进行转动,转动盘控制传动轴带动连接部相对固定轴上下摆动,而活动部带动进料杆相对固定轴与连接部反向位移,从而实现了进料杆带动吸盘形成弧形轨迹往复位移,吸盘朝下位移时对承印物进行吸附后,向上位移,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上,输料组件将承印物输送至传输机构上,通过印刷机构进行印刷完成后,从印刷机构的输出端输出,进行堆叠收纳。进料杆带动吸盘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的速度是活动盘
转动一周的速度,从而相比于目前的印刷机,其输送速度明显提升。通过转动盘与传动轴偏心配合,能够使得吸盘准确快速吸附承印物至输料组件上,且通过吸盘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上时,与其配合形成一定的夹持力,从而提高了承印物在吸盘将其释放至输料组件时更加的稳定,避免其歪斜,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及印刷效率。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组件设有两组,分别位于转动轴的两端。
8.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进料杆位移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供料机构输送承印物的速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印刷速度。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杆一端连接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摆杆以及连接板,所述摆杆一端固定于印刷机机架的侧壁上,另一端与连接板呈活动铰接,所述连接板一端套接于进料杆上。
10.上述结构中,机架朝向承印物输入端的一侧开设有与进料杆相对应的开口槽,通过设置开口槽能够便于进料杆带动吸盘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处时,进料杆位于开口槽内,从而能够便于吸盘与输料组件配合,将承印物稳定的进行输送,且能够在设备不运行时,进料杆收回至开口槽内,减小了占用空间,避免工人撞击到进料杆而受伤或进料杆损坏,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摆臂通过连接板与进料杆的配合与其进行联动,从而提高了进料杆位移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料组件包括位于进料杆下方的固定辊、与固定辊间隔设置的输送辊、用于固定辊与输送辊传动配合的输送带以及用于驱动输送辊转动的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固定于相对定位组件另一侧的机架上。
12.上述结构中,固定辊靠近承印物输入端设置,控制电机控制输送辊转动,带动输送带进行输送,吸盘将承印物吸附至固定辊上,通过输送带将承印物输送至传输机构后通过印刷机构进行印刷。通过将控制电机固定于相对定位组件另一侧的机架上,能够合理利用机架上的空间,避免零部件安装的过于密集而影响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运行,从而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拆装维修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料组件还包括压紧杆,所述压紧杆位于固定辊与输送辊的下方,所述压紧杆上套设有位于输送带两侧的定位轮,所述输送带与定位轮相对固定辊轴向方向均设有若干个。
14.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压紧杆能够提高输送带的松紧度,从而提高了输送带输送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定位轮能够对输送带进行限位,避免输送带左右位移晃动而导致承印物的歪斜,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活动轴、第一摆杆、第二摆杆、压轮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活动轴位于输料组件的上方,且位于进料杆朝向承印物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一端均活动套接于活动轴上,另一端分别朝向承印物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端部均设有所述的压轮,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活动轴转动,以实现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朝向承印物输入端与输出端方向的往复摆动。
16.上述结构中,当承印物输送至输送带上时,控制组件控制活动轴朝向输入端转动,使得第一摆杆上的压轮抵于承印物上,当承印物输送至第二摆杆上的压轮下方时,控制组件控制活动轴朝向输出端转动,使得第二摆杆上的压轮抵于承印物上,辅助输送带进行输
送。通过设置限位装置能够避免承印物输送时歪斜,从而提高了输料组件输送承印物的稳定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转动板以及驱动气缸,所述转动板一端套设于活动轴,另一端与驱动气缸的气缸轴呈活动铰接。
18.上述结构中,驱动气缸固定于机架上,驱动气缸的气缸轴推出时,带动与其相连的转动板的一端向上位移,另一端与活动轴配合,控制其带动第一摆杆、第二摆杆朝向承印物输入端摆动;驱动气缸的气缸轴回位时,带动与其相连的转动板的一端向下位移,另一端与活动轴配合,控制其带动第一摆杆、第二摆杆朝向承印物输出端摆动。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相对活动轴轴向方向对称设置有至少两组或第一摆杆、第二摆杆与活动轴相连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端部连接有所述压轮。
20.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限位装置抵于承印物时的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承印物输送时的稳定性;且通过配合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上的压轮反向设置能够防止承印物左右晃动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输料组件输送承印物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通过第一摆杆、第二摆杆与活动轴相连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端部连接有所述压轮,能够提高第一摆杆与第二摆杆两端压轮的水平度,从而提高了安装时的便捷性,提高了限位装置的稳定性。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位于输料组件朝向承印物输出端一侧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台、位于输送台下方的两组输送轴、套设在输送轴上的输送齿轮、连接两组输送轴且与输送齿轮相配合的链条以及固定于链条一侧的卡爪,所述输送台上开设有输送槽,所述卡爪沿链条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且其顶端突出于输送槽设置。
22.上述结构中,所述机架包括有两相对设置的侧板,输送台固定于所述两侧板之间并与传输机构相接。输送轴通过驱动电机或通过增设一个电机来控制其中一个输送轴转动,使得链条进行输送,控制卡爪进行位移。输送台与侧板相连处设有限位板,输送台上位于输送槽的一侧设有朝向限位板转动的纠偏辊,纠偏辊的转动方向朝向限位板设置。输料组件将承印物输送至输送台上,卡爪抵于承印物的一边,即纸袋袋的一边,朝向传输机构进行输送,通过纠偏辊控制承印物的侧边与台阶相抵,从而能够对承印物进行定位输送,提高承印物输送的稳定性,且能够避免印刷机构误差过大,提高本实用新型印刷的准确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通过设置若干个卡爪能够在链条的转动下,持续对输送至输送台上的承印物进行输送,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输送的效率。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印刷机上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印刷机上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料装置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料装置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标号含义:1

机架;2

印刷机构;3

传输机构;4

供料机构;41

进料装置;411

进料杆;412

吸盘;413

转动轴;414

传动组件;415

输料组件;4141

转动盘;4142

传动轴;4143

摆动板;41431

连接部;41432

活动部;11

开口槽;12

定位组件;121

摆臂;122

连接板;4151

固定辊;4152

输送辊;4153

输送带;4154

控制电机;4155

压紧杆;4156

定位轮;42

限位装置;421

活动轴;422

第一摆杆;423

第二摆杆;424

压轮;425

控制组件;4251

转动板;4252

驱动气缸;13

侧板;14

输送台;43

输送装置;141

输送槽;431

输送轴;432

输送齿轮;433

链条;434

卡爪;6

连接段;7

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2.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用于自动输送印刷机的供料机构,包括进料装置41,所述进料装置41包括位于机架1输入端处的进料杆411、设在进料杆411上的吸盘412、与驱动电机传动配合的转动轴413、与转动轴413传动配合的传动组件414以及用于将承印物朝向传输机构3输送的输料组件415,所述传动组件414包括与转动轴413同心连接的转动盘4141、偏心连接于转动盘4141上的传动轴4142以及与传动轴4142呈枢接的摆动板4143,所述摆动板4143包括与传动轴4142相连的连接部41431以及一端与连接部41431相连,另一端与进料杆411端部相连的活动部41432,所述连接部41431与活动部41432相连的一端通过固定轴固定于印刷机的机架1上,形成铰接,所述转动盘4141与传动轴4142的偏心配合,控制摆动板4143相对固定轴摆动,以实现进料杆411往复位移,带动吸盘412将承印物输送至输料组件415上。
33.上述结构中,印刷机包括机架1、驱动电机、设在机架1上的印刷机构2以及位于印刷机构2下方的传输机构3。可在供料机构4前端设置工作台,将承印物斜向放置于工作台上,通过送料带自动送料,以便于吸盘412吸附前端承印物进行输送;或将本实用新型接于承印物生产的流水线上,来吸附承印物进行印刷。通过机架1上的控制面板启动设备,驱动电机控制转动轴413进行转动,转动轴413带动转动盘4141进行转动,转动盘4141控制传动轴4142带动连接部41431相对固定轴上下摆动,而活动部41432带动进料杆411相对固定轴与连接部41431反向位移,从而实现了进料杆411带动吸盘412形成弧形轨迹往复位移,吸盘412朝下位移时对承印物进行吸附后,向上位移,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415上,输料组件415将承印物输送至传输机构3上,通过印刷机构2进行印刷完成后,从印刷机构2的输出端输出,进行堆叠收纳。进料杆411带动吸盘412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415的速度是活动盘转动一周的速度,从而相比于目前的印刷机,其输送速度明显提升。通过转动盘4141与传动轴4142偏心配合,能够使得吸盘412准确快速吸附承印物至输料组件415上,且通过吸盘412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415上时,与其配合形成一定的夹持力,从而提高了承印物在吸盘412将其释放至输料组件415时更加的稳定,避免其歪斜,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及印刷效率。
34.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414设有两组,分别位于转动轴413的两端。
35.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进料杆411位移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供料机构4输送承印物的速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印刷速度。
36.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杆411一端连接有定位组件12,所述定位组件12包括摆臂121以及连接板122,所述摆臂121一端固定于印刷机机架的侧壁上,另一端与连接板122呈活动铰接,所述连接板122一端套接于进料杆411上。
37.上述结构中,机架1朝向承印物输入端的一侧开设有与进料杆411相对应的开口槽11,通过设置开口槽11能够便于进料杆411带动吸盘412将承印物吸附至输料组件415处时,进料杆411位于开口槽11内,从而能够便于吸盘412与输料组件415配合,将承印物稳定的进行输送,且能够在设备不运行时,进料杆411收回至开口槽11内,减小了占用空间,避免工人撞击到进料杆411而受伤或进料杆411损坏,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摆臂121通过连接板122与进料杆411的配合与其进行联动,从而提高了进料杆411位移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38.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料组件415包括位于进料杆411下方的固定辊4151、与固定辊4151间隔设置的输送辊4152、用于固定辊4151与输送辊4152传动配合的输送带4153以及用于驱动输送辊4152转动的控制电机4154,所述控制电机4154固定于相对定位组件12另一侧的机架1上。
39.上述结构中,固定辊4151靠近承印物输入端设置,控制电机4154控制输送辊4152转动,带动输送带4153进行输送,吸盘412将承印物吸附至固定辊4151上,通过输送带4153将承印物输送至传输机构3后通过印刷机构2进行印刷。通过将控制电机4154固定于相对定位组件12另一侧的机架1上,能够合理利用机架1上的空间,避免零部件安装的过于密集而影响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运行,从而便于本实用新型的拆装维修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40.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料组件415还包括压紧杆4155,所述压紧杆4155位于固定辊4151与输送辊4152的下方,所述压紧杆4155上套设有位于输送带4153两侧的定位轮4156,所述输送带4153与定位轮4156相对固定辊4151轴向方向均设有若干个。
41.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压紧杆4155能够提高输送带4153的松紧度,从而提高了输送带4153输送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定位轮4156能够对输送带4153进行限位,避免输送带4153左右位移晃动而导致承印物的歪斜,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4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装置42,所述限位装置42包括活动轴421、第一摆杆422、第二摆杆423、压轮424以及控制组件425,所述活动轴421位于输料组件415的上方,且位于进料杆411朝向承印物输出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摆杆422与第二摆杆423一端均活动套接于活动轴421上,另一端分别朝向承印物的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第一摆杆422与第二摆杆423端部均设有所述的压轮424,所述控制组件425用于控制活动轴421转动,以实现第一摆杆422与第二摆杆423朝向承印物输入端与输出端方向的往复摆动。
43.上述结构中,当承印物输送至输送带4153上时,控制组件425控制活动轴421朝向输入端转动,使得第一摆杆422上的压轮424抵于承印物上,当承印物输送至第二摆杆423上的压轮424下方时,控制组件425控制活动轴421朝向输出端转动,使得第二摆杆423上的压轮424抵于承印物上,辅助输送带4153进行输送。通过设置限位装置42能够避免承印物输送时歪斜,从而提高了输料组件415输送承印物的稳定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
44.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425包括转动板4251以及驱动气缸4252,所述转动板4251一端套设于活动轴421,另一端与驱动气缸4252的气缸轴呈活动铰接。
45.上述结构中,驱动气缸4252固定于机架1上,驱动气缸4252的气缸轴推出时,带动与其相连的转动板4251的一端向上位移,另一端与活动轴421配合,控制其带动第一摆杆422、第二摆杆423朝向承印物输入端摆动;驱动气缸4252的气缸轴回位时,带动与其相连的转动板4251的一端向下位移,另一端与活动轴421配合,控制其带动第一摆杆422、第二摆杆423朝向承印物输出端摆动。
4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杆422与第二摆杆423相对活动轴421轴向方向对称设置有至少两组或第一摆杆422、第二摆杆423与活动轴421相连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段6,所述连接段6的端部连接有所述压轮424。
47.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提高限位装置42抵于承印物时的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承印物输送时的稳定性;且通过配合第一摆杆422与第二摆杆423上的压轮424反向设置能够防止承印物左右晃动位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输料组件415输送承印物时的稳定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通过第一摆杆422、第二摆杆423与活动轴421相连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连接段6,所述连接段6的端部连接有所述压轮424,能够提高第一摆杆422与第二摆杆423两端压轮424的水平度,从而提高了安装时的便捷性,提高了限位装置42的稳定性。
48.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输料组件415朝向承印物输出端一侧的输送装置43,所述输送装置43包括输送台14、位于输送台14下方的两组输送轴431、套设在输送轴431上的输送齿轮432、连接两组输送轴431且与输送齿轮432相配合的链条433以及固定于链条433一侧的卡爪434,所述输送台14上开设有输送槽141,所述卡爪434沿链条433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且其顶端突出于输送槽141设置。
49.上述结构中,所述机架1包括有两相对设置的侧板13,输送台14固定于所述两侧板13之间并与传输机构3相接。输送轴431通过驱动电机或通过增设一个电机来控制其中一个输送轴431转动,使得链条433进行输送,控制卡爪434进行位移。输送台14与侧板13相连处设有限位板7,输送台14上位于输送槽141的一侧设有朝向限位板7转动的纠偏辊,纠偏辊的转动方向朝向限位板7设置。输料组件415将承印物输送至输送台14上,卡爪434抵于承印物的一边,即纸袋的一边,朝向传输机构3进行输送,通过纠偏辊控制承印物的侧边与台阶相抵,从而能够对承印物进行定位输送,提高承印物输送的稳定性,且能够避免印刷机构2误差过大,提高本实用新型印刷的准确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通过设置若干个卡爪434能够在链条433的转动下,持续对输送至输送台14上的承印物进行输送,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输送的效率。
5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