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1-10-24 10: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联网 冲激 信道 响应 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联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车联网信道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没有区分动静态散射簇,不能够精确描述车联网场景中环境散射簇(静态散射簇)和车流散射簇(动态散射簇)的区别。同时,在针对大规模mimo技术带来非平稳特性进行建模的过程中,未能针对不同车流量密度下的空时非平稳特性进行合理精确地建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能够合理捕捉不同车流量密度下的空时非平稳特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5.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包括:
6.获取车联网通信环境的初始参数;所述初始参数包括:动态散射簇的生成率、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静态散射簇的生成率、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动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
7.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8.根据发射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9.根据发射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10.根据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
11.根据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
12.根据每对天线对对应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以及相应的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相应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13.确定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更新动态散射簇的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个数;返回所述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的步骤,确定下一时刻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14.可选地,所述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具体包括:
15.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16.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17.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18.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19.其中,为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d
t
和d
r
分别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间隔,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λ
r,n
为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e为自然对数,为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
20.可选地,所述根据每对天线对对应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以及相应的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相应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具体包括:
21.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m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
22.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n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
23.利用公式
确定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24.其中,ω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功率,i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φ0为初始相位,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到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距离,ω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功率,i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距离,k为直射路径参数,η1为静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η2为动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是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子信道的直射路径信道冲激响应,m(t)和n(t)为t时刻下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的个数,i
m
和i
n
为每个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内的射线数量,为直射路径的时延,和为非直射路径的第m个静态散射簇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时延。
25.可选地,所述确定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具体包括:
26.利用公式确定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27.利用公式确定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28.其中,v
t
、v
r
和v
n
是发射端、接收端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移动速度,

t为时间间隔。
29.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系统,包括:
30.初始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联网通信环境的初始参数;所述初始参数包括:动态散射簇的生成率、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静态散射簇的生成率、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动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
31.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
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32.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发射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33.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发射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34.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
35.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
36.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每对天线对对应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以及相应的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相应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37.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更新模块,用于确定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更新动态散射簇的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个数;返回所述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的步骤,确定下一时刻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38.可选地,所述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39.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40.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41.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42.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43.其中,为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d
t
和d
r
分别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间隔,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λ
r,n
为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e为自然对数,为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
44.可选地,所述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45.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m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
46.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n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
47.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48.其中,ω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功率,i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φ0为初始相位,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到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距离,ω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功率,i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距离,k为直射路径参数,η1为静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η2为动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是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子信道的直射路径信道冲激响应,m(t)和n(t)为t时刻下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的个数,i
m
和i
n
为每个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内的射线数量,为直射路径的时延,和为非直射路径的第m个静态散射簇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时延。
49.可选地,所述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更新模块具体包括:
50.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51.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52.其中,v
t
、v
r
和v
n
是发射端、接收端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移动速度,

t为时间间隔。
5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54.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分别根据动静态散射簇进行区分,通过调整动静态散射簇的个数和参数,模拟车联网通信场景下不同车流量密度下的信道空间

时间非平稳特性。解决了现有的车联网信道模型不能适用于不同车流量密度下信道场景的难题,提高了信道模型的精确度和通用性。
附图说明
5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6.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57.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9.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及系统,能够合理捕捉不同车流量密度下的空时非平稳特性。
60.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6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方法,包括:
62.s101,获取车联网通信环境的初始参数;所述初始参数包括:动态散射簇的生成率λ
g,n
、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λ
r,n
、静态散射簇的生成率λ
g,m
、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λ
r,m
、动态散
射簇的初始个数n(t0)以及静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m(t0);
63.s102,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64.s102具体包括:
65.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66.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67.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68.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69.其中,为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d
t
和d
r
分别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间隔,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λ
r,n
为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e为自然对数,为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
70.s103,根据发射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71.从第一个静态散射簇开始,即m=1,依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生成第一个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生成m(t0)个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72.从第一个动态散射簇开始,即n=1,依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生成第一个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生成n(t0)个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73.s104,根据发射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74.s105,根据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
75.s106,根据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
76.s107,根据每对天线对(子信道)对应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
冲激响应、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以及相应的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相应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77.s107具体包括:
78.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m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即
79.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n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即
80.利用公式确定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81.其中,ω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功率,i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φ0为初始相位,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到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距离,ω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功率,i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距离,k为直射路径参数,η1为静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η2为动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是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子信道的直射路径信道冲激响应,m(t)和n(t)为t时刻下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的个数,i
m
和i
n
为每个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内的射线数量,为直射路径的时延,和为非直射路径的第m个静态散射簇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时延。
82.s108,确定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更新动态散射簇的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个数;重复s102

s107,确定下一时刻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83.s108具体包括:
84.利用公式确定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85.利用公式确定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86.其中,v
t
、v
r
和v
n
是发射端、接收端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移动速度,

t为时间间隔。
87.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车联网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系统,包括:
88.初始参数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车联网通信环境的初始参数;所述初始参数包括:动态散射簇的生成率、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静态散射簇的生成率、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动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初始个数;
89.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模块202,用于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90.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模块203,用于根据发射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91.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模块204,用于根据发射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
92.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确定模块205,用于根据动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
93.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确定模块206,用于根据静态散射簇的可见发射端天线集合和可见接收端天线集合确定每个天线对的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对和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
94.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模块207,用于根据每对天线对对应的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不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以及相应的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确定相应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95.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更新模块208,用于确定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
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每个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更新动态散射簇的个数以及静态散射簇的个数;返回所述根据每个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并根据每个静态散射簇的结合率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和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的步骤,确定下一时刻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96.所述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模块202具体包括:
97.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98.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99.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100.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
101.其中,为发射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动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d
t
和d
r
分别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间隔,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λ
r,n
为动态散射簇的结合率,e为自然对数,为发射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接收端对应的静态散射簇的空间演进幸存概率,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非平稳的空间相关距离系数。
102.所述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确定模块207具体包括:
103.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m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静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
104.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中,当第n个静态散射簇属于可见动态散射簇集合时,利用公式确定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反之,相应的非直射路径的信道冲激响应为0;
105.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
106.其中,ω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功率,i
m
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φ0为初始相位,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到第m个静态散射簇的距离,ω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功率,i
n
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中射线的个数,和分别为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接收端和发射端的多普勒频偏,和分别为接收端和发射端到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距离,k为直射路径参数,η1为静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η2为动态散射簇的比例参数,是第p根发射天线到第q根接收天线的子信道的直射路径信道冲激响应,m(t)和n(t)为t时刻下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的个数,i
m
和i
n
为每个静态散射簇和动态散射簇内的射线数量,为直射路径的时延,和为非直射路径的第m个静态散射簇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时延。
107.所述天线对的总信道冲激响应更新模块208具体包括:
108.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动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109.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确定单元,用于利用公式确定静态散射簇的时间演进幸存概率;
110.其中,v
t
、v
r
和v
n
是发射端、接收端和第n个动态散射簇的移动速度,

t为时间间隔。
111.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112.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
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