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图像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提取 装置 图像 光源 包括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提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包括补光光源的图像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今相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举例来说,红外线相机能够提供使用者在黑暗的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拍摄效果。目前市面上部分的红外线相机中,红外线作为补光光源,需通过用以扩散光线的透镜以输出光线至远处。由于用以扩散光线的透镜通常会位于镜头旁,因此,红外线经常会通过用以扩散光线的透镜而进入镜头的收光区,导致镜头收到非预期的光束,使得最终的成像的边缘容易产生曝光的现象,进而影响相机的成像效果。
3.传统上的解决办法例如是在用以扩散光线的透镜与镜头的收光区的周围之间增设不透光的物体,例如橡胶,以阻挡红外线经由用以扩散光线的透镜进入镜头。然而,上述做法的缺点在于,增设零件会影响原有的外观设计,且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提取装置,其可避免非预期的光束进入镜头的收光区。
5.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提取装置,包括一壳体、一透镜、一光源以及一镜头模块。壳体具有一开口以及一容置空间。镜头模块配置于容置空间内,镜头模块具有一收光区。光源配置于容置空间内,并用以产生一光束。透镜配置于开口以覆盖容置空间,透镜面向容置空间之一内表面包含一扰光结构。扰光结构位于收光区和光源之间,以干扰光束进入收光区。
6.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扰光结构呈长方形或h型分布于该透镜的该内表面。
7.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光源具有一发散角,该扰光结构配置于该透镜对应于该发散角的该内表面的范围外。
8.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扰光结构包括多个凹部以及多个凸部,各该凹部与各该凸部彼此间隔排列,其中邻近的两个凹部之间的距离介于0.8毫米至1.7毫米之间。
9.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扰光结构在该水平方向上呈锯齿状、波浪状或不规则状。
10.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透镜包含一穿孔,该镜头模块并对应于该穿孔设置。
11.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透镜的该内表面还包含一吸光涂层,且该吸光涂层围绕于该穿孔。
12.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吸光涂层的材质为黑色油墨。
13.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图像提取装置还包括一基板,配置于该
容置空间,该光源配置于该基板上,该光源对该基板的正投影与该扰光结构对该基板的正投影相隔一距离。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图像提取装置还包括一阻隔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且位于该光源以及该收光区之间,以避免该光束通过该透镜以外的路径传输至该收光区。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图像提取装置还包括一支撑结构,配置于该基板上,该透镜配置于该支结构上,以维持该透镜与该光源之间的间距。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光源包含红外光源。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该透镜与该扰光结构为一体成型。
18.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提取装置的扰光结构配置于透镜,当光源输出的光束经过透镜上的扰光结构时,扰光结构能够干扰光束,以避免光束进入镜头模块的收光区,而可用来提升图像提取装置的成像效果。
1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图像提取装置的示意图。
21.图2是图1的图像提取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22.图3是图1的图像提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a是图2的图像提取装置的透镜的仰视示意图。
24.图4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透镜的仰视示意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透镜的仰视示意图。
26.附图标记如下:
27.100:图像提取装置
28.110:壳体
29.111:开口
30.112:容置空间
31.120:光源
32.130、130a、1301:透镜
33.131、131a、1311:内表面
34.132、132a:穿孔
35.133:第二定位部
36.134:外表面
37.140:镜头模块
38.141:收光区
39.142:镜头
40.143:承载座
41.150、150a、1501:扰光结构
42.1511:凹部
43.1512:凸部
44.160:基板
45.161:上表面
46.162:容置槽
47.170:吸光涂层
48.180:支撑结构
49.182:顶面
50.183:第一定位部
51.190:阻隔元件
52.l:光束
53.h:孔洞
54.n:水平方向
55.t1:厚度
56.t2:高度
57.d:距离
58.r:导圆角
59.α:发散角
60.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6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图像提取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图像提取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1的图像提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a是图2的图像提取装置的透镜的仰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4a,本实施例的图像提取装置100包括一壳体110、一光源120、一透镜130以及一镜头模块140。此处,光源120例如是红外光,但在其他实例中,光源120例如是白光或紫外光,光源120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
62.如图2以及图3所示,壳体110具有一开口111以及一容置空间112。透镜130配置于开口111,且包含一穿孔132。光源120配置于容置空间112内,并用以产生一光束l,且光束l穿过透镜130,详细来说,透镜130位于光束l的传输路径上。镜头模块140配置于容置空间112内并对应穿孔132设置,且具有一收光区141。如图3所示,光束l会通过透镜130而朝镜头模块140的方向传递。需注意的是,图3的光束l仅示意地简单以虚线箭头示出,而仅供参考。
63.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与镜头模块140沿一水平方向n相邻于彼此。一扰光结构150配置于透镜130,且介于光源120与收光区141之间。当光源120输出光束l时,光束l经过透镜130,且部分光束l经过扰光结构150。此时,扰光结构150能够干扰光束l,以避免光束l进入收光区141,而可用来提升图像提取装置100的成像效果,举例来说,可以避免产生光斑。此处,透镜130与扰光结构150为一体成型,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64.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30具有朝向光源120的一外表面134及一内表面131。光源120具有一发散角α,扰光结构150配置于发散角α对应于内表面131的范围(如虚线所示)外。此处,光源120的发散角α例如是120
°
,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20的发散角α可依实际工艺所需而选择不同的发散角度,发散角α的范围并不以此为限。此处,外表面134为平
面,以维持完整的外观设计,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上述为限。
65.请参考图4a,在本实施例中,扰光结构150包括多个凹部1511以及多个凸部1512,各凹部1511与各凸部1512沿水平方向n彼此间隔排列,以构成连续的锯齿状轮廓。
66.在本实施例中,凹部1511与凸部1512的形状例如是锯齿状,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凹部1511与各凸部1512的形状例如圆弧状,以构成连续的波浪状轮廓,凹部1511与凸部1512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
67.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30的厚度t1介于1毫米至1.5毫米之间,优选为1.45毫米。凸部1512的高度t2介于0.2毫米至0.5毫米之间,优选为0.45毫米。相邻两凹部1511之间的距离d介于0.8毫米至1.7毫米之间,优选为1.3毫米。相邻两凹部1511之间的斜面角度θ介于100
°
至120
°
之间,优选为105
°
。在本实施例中,凹部1511与凸部1512的导圆角r介于0.1
°
至0.3
°
之间,优选为0.2
°
。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透镜130与扰光结构150的尺寸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凸部1512是低(凹陷)于内表面131,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凸部1512也可以是高(凸出)于内表面131,并不以此为限。
68.在本实施例中,扰光结构150整体呈长方形分布于透镜130的内表面131,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图4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透镜的仰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b,扰光结构1501例如是呈h型分布于透镜1301的内表面1311,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69.在其他实施例中,扰光结构150包括粗糙表面。换言之,将光源120的发散角α对应于透镜130的内表面131的范围外进行粗糙化,以使部分的内表面131呈粗糙表面。由于粗糙表面分布在光束l通往收光区141的传输路径上,如此一来,当光源120的光束l经过透镜130的粗糙表面时,粗糙表面能够干扰光束l,以避免光束l进入收光区141,进而避免最终成像的边缘产生曝光的现象,而可用来提升图像提取装置100的成像效果。
70.此外,请参考图2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图像提取装置100还包括一基板160,配置于容置空间112内,且具有朝向透镜130的一上表面161,光源120配置于上表面161。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对基板160的上表面161的正投影与扰光结构150对基板160的上表面161的正投影相隔一距离。这样的配置方式的好处在于,扰光结构150并不会影响光源120原本欲经由透镜130而扩散至远处的效果。
71.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60具有一容置槽162,镜头模块140包括一镜头142以及一承载座143。镜头142配置于承载座143上,承载座143位于容置槽162内。镜头142通过穿孔132,以外露于透镜130。
72.在本实施例中,图像提取装置100还包括一支撑结构180以及一阻隔元件190,配置于基板160上,支撑结构180连接于阻隔元件190,在本实施例中,阻隔元件190介于光源120以及收光区141之间,用以阻隔光源120以及镜头142。如此一来,阻隔元件190可以避免光束l通过透镜130以外的路径传输至镜头142的收光区141,换言之,光源120输出的光束l仅能够通过透镜130传输。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80与阻隔元件190为一体,例如是由不透光的材质所制成,但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80与阻隔元件190可以由两不同的部件所组合而成,只要能够隔绝光束l进入镜头142的元件,皆属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围内。
73.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80用以支撑透镜130,以使透镜130能够稳固地配置于开口111。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支撑结构180包括一顶面182及位于顶面182的
至少一第一定位部183。透镜130配置于支撑结构180的顶面182上。透镜130包括至少一第二定位部133,第一定位部183固定于第二定位部133。
74.此处,第一定位部183为凸柱,第二定位部133为凹孔,也就是说,透镜130固定于支撑结构180的方式,例如是卡合。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的方式例如是粘着或锁附,并不以上述为限制。
7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83的数量示出为两个,第二定位部133的数量示出为两个,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83、第二定位部133的数量并不以此限。
76.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80位于光源120以及镜头模块140上方,且具有多个孔洞h,各孔洞h分别对应且露出光源120以及镜头模块140,透镜130配置于支撑结构180,以维持透镜130与光源120及镜头模块140之间的间距,而可以避免光源120以及镜头142受透镜130压迫。
77.以下将列举其他实施例以作为说明。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78.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透镜的仰视示意图。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30a与图4a的透镜130略有不同,差异在于:透镜130a的内表面131a还包含吸光涂层170。此处,吸光涂层170的材质例如为黑色油墨,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79.请参考图3以及图5,当图3的透镜130替换成图5的透镜130a时,由于吸光涂层170配置在光束l通往收光区141的传输路径上,如此一来,当光源120的光束l经过透镜130a时,吸光涂层170会吸收光束l,而扰光结构150a用以干扰光束l,以避免非预期的光束l进入收光区141,而可用来提升图像提取装置100的成像效果。
80.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吸光涂层170围绕于穿孔132a,且延伸至扰光结构150a。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光涂层170的范围可依实际工艺所需而订,并不以此为限制。
81.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扰光结构150a与吸光涂层170两者互相搭配作使用,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仅采用吸光涂层170也可以达到提升图像提取装置100的成像的品质的效果。
8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图像提取装置的扰光结构配置于透镜。进一步而言,扰光结构配置于光源的发散角对应于透镜的内表面的范围外。因此,当光源输出的光束经过透镜上的扰光结构时,扰光结构能够干扰光束,以避免光束进入镜头模块的收光区,而可用来提升图像提取装置的成像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扰光结构包括多个凹部以及多个凸部,用以改变光束的传输路径,进而达到干扰光束进入收光区的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透镜的内表面还包含吸光涂层,用以吸收光束,进而提升阻挡光束进入收光区的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