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2020-10-20 16: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申请 壳体 日本国 部件 具备
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9年4月1日在日本国申请的申请号2019-070134号要求优先权,并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并入本申请。

本技术领域涉及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壳体以及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号平07-24417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构造的手表壳:在壳体主体的外周安装环状的连结部件,利用该连结部件在壳体主体的外周安装外装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施例为一种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外装主体部,其在片状部件的一面设有第一树脂层,且在设于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面的上述第一树脂层设有供上述片状部件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以及保护部件,其覆盖上述第一树脂层的上述切口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壳的外装壳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外装主体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5a是在图4的b-b向视以截面表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b是在图4的c-c向视以截面表示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6a是图4所示的外装主体部的碳片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图4所示的外装主体部的碳片的放大主视图。

图7a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一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a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7b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一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b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a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二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a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b表示图3所示的外装壳体的二次成形,是表示与图5b对应的部位的成形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b,对一实施方式的手表进行说明。此外,将手表的显示面侧设为上,将显示面的相反侧的面侧设为下侧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1。在该手表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安装表带2的表带安装部3。另外,在该手表壳1的2点侧、3点侧、4点侧、6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分别设有按钮开关4。

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1的上部开口部隔着垫片5a安装有表玻璃5。在位于该表玻璃5的下侧的手表壳1的内部设有划分部件6。另外,在该手表壳1的下部经由防水环7a安装有后盖7。

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1的内部设有钟表模块8。虽未图示,但该钟表模块8具备使指针运行的钟表机芯、光电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面板、电驱动它们的电路部等钟表功能所需的各种部件。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该手表壳1具备壳体主体10和外装壳体11。壳体主体10由例如向聚酰氨树脂混入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合成树脂形成,且为在内部埋入有金属制的加强部10a的结构。该壳体主体1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壳体主体10的外周部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有表带安装部3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5b所示,外装壳体11构成为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上部外周而安装。而且,该外装壳体11具备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外装主体部12和设于该外装主体部12的预定部位的多个保护部件13。外装主体部12构成为,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及表玻璃5的外周部的缘部的上表面,并且覆盖壳体主体10的外周面的上部侧。

该情况下,如图1~图4所示,在外装主体部12的作为一面的上表面,与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对应的设有多个切口凹部12a。在多个切口凹部12a分别配置有多个保护部件13。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多个保护部件13构成为,分别配置于在外装主体部12的四个部位分别设置的多个切口凹部12a。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构成为,分别由聚氨酯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另外,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构成为,通过利用多个螺纹部件14分别安装于壳体主体10,能够将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分别具备:覆盖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及切口凹部12a的周缘部而配置的主体部15;以及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的罩部16。切口凹部12a与主体部15一体形成。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主体部15从主体部15的上表面到下表面贯通设置有供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插入的插入孔15a。在该插入孔15a的上部设有配置螺纹部件14的头部14b的锪孔部15b。该情况下,在壳体主体10的上部,与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在同一轴上对应地设有供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结合的螺纹孔10b。

由此,如图2所示,外装主体部12配置于壳体主体10的上部外周,在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配置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并且保护部件13的罩部16配置于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该状态下,多个保护部件13分别利用螺纹部件14安装于壳体主体10,由此多个保护部件13使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

即,如图2所示,这些多个保护部件13分别构成为,在配置于外装主体部12的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所设置的插入孔15a与壳体主体10的螺纹孔10b在同一轴上对应的状态下,将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穿过插入孔15a结合于螺纹孔10b,由此安装于壳体主体10。

另外,如图2所示,在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与壳体主体10的螺纹孔10b结合而紧固时,螺纹部件14的头部14b配置于主体部15的锪孔部15b。于是,多个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将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向壳体主体10推。由此,多个保护部件13将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并且加强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确保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a以及图5b所示,外装主体部12具备有碳纤维形成的碳片17、设于该碳片17的作为一面的上表面且设有使碳片17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凹部12a的第一树脂层18、以及设于碳片17的与上表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即下表面的第二树脂层19。另外,外装主体部12形成为大致环状。

该情况下,碳片17是将碳纤维编成布状层叠多层,并利用树脂涂层而成。该碳片17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上表面及表玻璃5的外周部的缘部的上表面,并且覆盖壳体主体10的外周面的上部侧。另外,如图6a及图6b所示,该碳片17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大致山形形状的环状。碳片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大致山形,也可以为与实施的壳体的形状匹配的形状。

如图6a及图6b所示,该碳片17在与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对应的部位、也就是与多个切口凹部12a对应的部位设有多个切入部17a和多个连结部17b。多个切入部17a设于碳片17的外周侧。

如图6a及图6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个连结部17b与设有多个切入部17a的位置对应地设于碳片17的内周侧。由此,碳片17即使设有多个切入部17a,通过利用多个连结部17b连结,也能够整体形成为大致环状。

如图4及图5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树脂层18例如由向聚酰氨树脂混入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的合成树脂形成于碳片17的作为一面的上表面。在该第一树脂层18与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对应地设有分别配置多个保护部件13的多个切口凹部12a。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图5b所示,多个切口凹部12a设置为从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碳片17的外周侧到碳片17的内周侧。由此,设于碳片17的外周侧的多个切入部17a和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地设于碳片17的内周侧的多个连结部17b露出。

如图4及图5a、图5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树脂层19由例如向聚酰氨树脂混入玻璃纤维或碳纤维而成的合成树脂形成于碳片17的与设有第一树脂层18的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即下表面。即,该第二树脂层19设于碳片17的下表面,并且也设于与多个切口凹部12a对应的部位,也就是碳片17的与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对应的部位。

由此,如图2所示,在第一树脂层18的多个切口凹部12a配置有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时,该各主体部15的下表面碰触与多个切口凹部12a对应的第二树脂层19的上表面和在多个切口凹部12a露出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的上表面而配置。

在第一树脂层18的多个切口凹部12a配置有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时,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碰触在多个切口凹部12a露出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由此碳片17利用多个保护部件13加强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与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部位的第二树脂层19设有供多个螺纹部件14的各螺纹部14a插入的多个插入部19a。这些多个插入部19a是设于碳片17的外周侧的切口部。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这些多个插入部19a设置为,在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配置于第一树脂层18的多个切口凹部12a时,与各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在同一轴上对应,并且在外装主体部12配置于壳体主体10的上部外周时,与壳体主体10的螺纹孔10b在同一轴上对应。

接下来,参照图7a~图8b对这样的手表的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具备:将碳片17固定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在碳片17的作为一面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树脂层18而成形一次成形品21的第一工序;使该一次成形品21配置于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内,在碳片17的另一面即下表面形成第二树脂层19而成形作为外装主体部12的二次成形品的第二工序;以及在作为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配置保护部件13的第三工序。

即,在第一工序中,如图7a及图7b所示,首先,将碳片17的一部分、也就是与设于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分别对应的多个连结部17b夹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将碳片17固定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

该情况下,如图7a及图7b所示,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具备上金属模具23和第一下金属模具24。第一下金属模具24形成为,其内表面形成为与碳片17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陷入设于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内而配置,并碰触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

另外,如图7a及图7b所示,该第一下金属模具24形成为,在其内表面陷入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内而配置并碰触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将与它们对应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推碰到上金属模具23。上金属模具23构成为,其内表面的一部分将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推碰到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

因此,如图7a及图7b所示,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在使碳片17配置于第一下金属模具24内的状态下,使上金属模具23配置于第一下金属模具24上并重合,此时,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的一部分陷入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内而配置,并推碰到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在该状态下,将与它们对应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用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和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夹住。

由此,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被夹在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与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之间,碳片17固定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此时,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在碳片17的上表面与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之间,除了上金属模具23的一部分、也就是与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相对的部位,设有称为腔的一次空间25。

该状态下,向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的一次空间25流入树脂,在碳片17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树脂层18。该情况下,树脂不流入作为上金属模具23的一部分的与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相对的部位,因此在第一树脂层18形成多个切口凹部12a。因此,在这些多个切口凹部12a,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对应地向第一树脂层18的上侧露出。由此,形成一次成形品21。

在第二工序中,如图8a及图8b所示,将由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所形成的一次成形品21配置于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内,在碳片17的下表面形成第二树脂层19,成形作为外装主体部12的二次成形品。该情况下,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具备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相同的上金属模具23和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不同的第二下金属模具26。该情况下,在第二下金属模具26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在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部位形成插入部19a的多个模切部(未图示)。

因此,在将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的上金属模具23和第一下金属模具脱模时,以将一次成形品21留在上金属模具23内的状态卸下第一下金属模具24。该状态下,将配置有一次成形品21的上金属模具23配置于第二下金属模具上并重合。此时,在一次成形品21的碳片17的下表面与第二下金属模具26的内表面之间除了多个模切部(未图示)形成有称为腔的二次空间27。

在该状态下,向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内的二次空间27流入树脂,在碳片17的下表面形成第二树脂层19,形成作为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此时,在与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及被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压紧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的下表面,除了多个模切部(未图示),设有二次空间27,因此在这些部位也形成第二树脂层19。

该状态下,第二树脂层19形成于碳片17的下表面的整个区域,也就是,在一次成形品21的多个切口凹部12a的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部位及多个连结部17b的下表面形成第二树脂层19。此时,在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地形成的第二树脂层19,通过第二下金属模具26的多个模切部(未图示)而形成有多个插入部19a。另外,此时,多个连结部17b的各内周侧从第一、第二树脂层18、19向内周侧突出而露出。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得到作为如下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如图4所示地,在碳片17的上表面形成有第一树脂层18,在该第一树脂层18的四个部位形成有露出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的多个切口凹部12a,在碳片17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树脂层19,在该第二树脂层19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地形成有多个插入部19a。

在第三工序中,在作为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的多个切口凹部12a及其各周缘部分别对应地配置多个保护部件13。即,将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配置于外装主体部12的多个切口凹部12a及其各周缘部,覆盖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及多个连结部17b而进行保护。此时,将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罩部16配置于在壳体主体10所设置的表带安装部3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

在作为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的多个切口凹部12a及其各周缘部分别对应地配置有多个保护部件13的状态下,设于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与在对应于外装主体部12的多个切口凹部12a的第二树脂层19设置的多个插入部19a在同一轴上对应,并且与设于壳体主体10的多个螺纹孔10b也在同一轴上对应。

在该状态下,将多个保护部件13通过多个螺纹部件14分别安装于壳体主体10。此时,将多个螺纹部件14的各螺纹部14a分别从上方插入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使该插入的各螺纹部14a插入设于外装主体部12的第二树脂层19的多个插入部19a,并分别插入壳体主体10的多个螺纹孔10b。

于是,若将多个螺纹部件14的各螺纹部14a与壳体主体10的多个螺纹孔10b结合而紧固,则多个螺纹部件14的各头部14b配置于多个保护部件13的各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的锪孔部15b,各主体部15将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推到壳体主体10。

由此,外装主体部12通过多个保护部件13固定于壳体主体10,并且外装主体部12的多个切口凹部12a被多个保护部件13加强。即,碳片17通过多个保护部件13保护与碳片17的多个切口凹部12a处的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第二树脂层19及多个连结部17b,并且加强与多个切入部17a对应的第二树脂层19及多个连结部17b的强度。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具备:第一工序,将由碳纤维形成的碳片17的一部分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夹紧而固定碳片17,在该状态下在碳片17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树脂层18,成形在第一树脂层18设有露出碳片17的一部分的切口凹部12a的一次成形品21;第二工序,使该一次成形品21配置于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内,在碳片17的下表面形成第二树脂层19,成形作为外装主体部12的二次成形品;以及第三工序,在该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配置覆盖碳片17的一部分而保护的保护部件13,由此,能够良好地制作外装壳体11。

例如,在日本国进行了专利申请的公开号平07-244170号公报记载的手表壳中,出于提高强度、实现轻量化等目的,期望使用由碳纤维形成的碳片形成外装部件。该情况下,在使用碳片形成外装部件时,由于碳片脆,因此需要在碳片的表背两面分别形成树脂层。

但是,在碳片的表背两面分别形成树脂层的情况下,在碳片的一面形成第一树脂层时,有时由于流入金属模具内的树脂而碳片卷缩。因此,存在不能良好地制作外装部件的一次成形品的问题。

但是,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一工序中将碳片17的一部分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夹紧而固定碳片17,因此在向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流入树脂而在碳片17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树脂层18时,不会因流入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的树脂而导致碳片17卷缩。

因此,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通过第一工序在碳片17的上表面可靠且良好地形成第一树脂层18,并且能够通过第二工序在碳片17的下表面可靠且良好地形成第二树脂层19,因此能够高精度且良好地形成作为外装主体部12的二次成形品。

另外,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三工序中,在作为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配置覆盖碳片17的一部分而保护的保护部件13,因此即使设置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也能够通过保护部件13可靠且良好地保护该切口凹部12a。另外,即使外装壳体11从外部收到冲击,也能够通过多个保护部件13缓冲冲击,因此能够防止在外装主体部12中强度较低的多个切口凹部12a的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第一工序中的碳片17形成为大致环状,该碳片17的一部分在外周侧设有切入部17a,在内周侧设有被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夹住的连结部17b,由此,在第一工序中在碳片17的上表面形成第一树脂层18时,能够将碳片17的连结部17b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夹紧,可靠且良好地固定碳片17。

即,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具备上金属模具23和第一下金属模具24,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在陷入设于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内而配置并推碰到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的状态下,将与它们对应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推碰到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因此,即使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在碳片17的上表面与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成为腔的一次空间25,也能够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可靠且良好地固定碳片17。

该情况下,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在碳片17配置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的第一下金属模具24内的状态下,在第一下金属模具24上配置上金属模具23并进行重合时,在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陷入碳片17的多个切入部17a内而配置并推碰到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将与它们对应的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夹紧于第一下金属模具24的内表面与上金属模具23的内表面之间,因此,能够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内可靠且良好地固定碳片17。

另外,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和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分别具备作为第一金属模具的上金属模具23和作为第二金属模具的第一、第二下金属模具24、26,按压碳片17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也就是碳片17的连结部17b的上表面的上金属模具23对于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和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而言,为相同的金属模具,由此能够实现金属模具的简化,并且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

即,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使上金属模具23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和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共通,因此能够实现金属模具制作的简化,并且能够在通过第一工序成形一次成形品21并将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脱模时,将一次成形品21留在一次成形金属模具20的上金属模具23内,在该状态下,使该上金属模具23与二次成形金属模具22的第二下金属模具26重合,形成作为二次成形品的外装主体部12,因此,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化。

另外,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将在第三工序中配置于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的保护部件13通过螺纹部件14安装于壳体主体10,将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由此,能够通过保护部件13覆盖在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露出的碳片17的连结部17b而保护。另外,能够通过保护部件13加强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因此能够在外装主体部12中确保切口凹部12a的强度,防止强度低的切口凹部12a的破损。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由聚氨酯树脂等合成树脂形成的保护部件13具备:覆盖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及其周缘部而配置的主体部15、和覆盖壳体主体10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的罩部16,因此,能够在使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配置于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及其周缘部,并且使保护部件13的罩部16配置于设于壳体主体10的表带安装部3的一对安装突起部3a的外表面的状态下,通过螺纹部件14将主体部15可靠地固定于壳体主体10。

即,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若向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从其上方插入螺纹部件14的螺纹部14a,使该插入的螺纹部14a插入设于外装主体部12的第二树脂层19的插入部19a而与壳体主体10的螺纹孔10b结合紧固,则螺纹部件14的头部14b配置于保护部件13的主体部15的插入孔15a的锪孔部15b,主体部15能够将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可靠地推到壳体主体10。

由此,在该外装壳体1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将外装主体部12由保护部件13可靠且良好地固定于壳体主体10,并且能够将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由保护部件13可靠地加强。即,碳片17能够利用多个保护部件13保护与碳片17的切口凹部12a处的切入部17a对应的第二树脂层19及连结部17b,并且能够加强与切入部17a对应的第二树脂层19及连结部17b,防止外装主体部12中强度较低的切口凹部12a的破损。

另外,根据该外装壳体11,具备:外装主体部12,在由碳纤维形成的碳片17的上下两面设有第一、第二树脂层18、19,且在设于碳片17的上表面的第一树脂层18设有露出碳片17的一部分的切口凹部12a;以及保护部件13,配置于第一树脂层18的切口凹部12a,且覆盖碳片17的一部分而保护,由此,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制作外装壳体11,能够良好地保护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

即,在该外装壳体11中,在外装主体部12设有切口凹部12a,因此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制作外装壳体11,并且即使在外装主体部12设置切口凹部12a,也能够利用保护部件13保护该切口凹部12a,由此,即使外装壳体11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通过保护部件13缓冲冲击,因此,能够可靠防止外装主体部12中强度较低的切口凹部12a的破损。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该外装壳体11中,设于碳片17的上下两面的树脂层具备设于碳片17上表面且设有露出碳片17的一部分的切口凹部12a的第一树脂层18和设于碳片17的下表面的第二树脂层19,由此能够通过第一树脂层18和第二树脂层19良好地保护碳片17的上下两面,由此,碳片17轻且强度高,而且即使为较脆的性质,也能够防止碳片17的破损。

另外,在该外装壳体11中,碳片17形成为大致环状,与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对应的碳片17的一部分在外周侧设有切入部17a,在内周侧设有连结部17b,由此,即使在与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对应的部位的碳片17设有切入部17a,也能够通过连结部17b使碳片17连结形成为大致环状。

进一步地,在该外装壳体11中,保护部件13通过螺纹部件14安装于壳体主体10,将外装主体部12固定于壳体主体10,由此,除了能够通过保护部件13保护在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露出的碳片17的连结部17b外,还能够通过保护部件13加强外装主体部12的切口凹部12a,因此,能够确保外装主体部12中的切口凹部12a的强度,防止强度低的切口凹部12a的破损。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装壳体11为大致环状,因此碳片17也设为大致环状,但碳片17的形状不限于此。碳片可以按照与外装壳体的形状匹配的形状配置,该情况下,也只要以流入树脂时碳片不会卷缩的方式用金属模具夹住,在树脂流入后设置覆盖碳片露出的部分的保护部件即可。另外,外装壳体和碳片也可以不采用相似的形状。例如,可以根据外装壳体的想要加强的部分的形状适当变更碳片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碳片17的多个连结部17b设于碳片17的内周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适于外周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多个保护部件13合计设于四处,但设置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若制造时碳片露出的部分还具有多处,则也可以适当追加。进一步地,关于保护部件的配置,也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碳片露出的部分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多个保护部件13配备了罩部16,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覆盖碳片露出的部分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多个保护部件13通过螺纹部件14固定,但固定方法不限于此。

进一步地,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实施方式无需一定是手表,也能够应用于例如旅行手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包括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