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制冷剂容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制冷剂 功能 储存器 所述 接收器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汽车空调等热泵式制冷循环(以下称为热泵系统)中使用的制冷剂容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的制冷剂容器,所述接收器功能是将制冷剂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并仅将该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向膨胀阀侧导出的功能,所述储存器功能是将所述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包括油)向压缩机吸入侧导出的功能。


背景技术:

2.作为构成汽车空调等的热泵系统,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除了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流路切换阀、开闭阀等之外,还具备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并仅将液相制冷剂引导到膨胀阀的接收器和用于进行气液分离并将气相制冷剂(包含油)引导到压缩机的吸入侧的储存器。
3.在具备这样的接收器和储存器的热泵系统中,期望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等。
4.为了应对该期望,本发明的发明人等首先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提出了一种制冷剂容器,该制冷器容器具有能够暂时积存制冷剂的罐,在该罐的上部设置有气液流入口、液相用流出口及气相用流出口,所述制冷剂容器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所述接收器功能是将从所述气液流入口导入的制冷剂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并仅将该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所述液相用流出口导出到膨胀阀侧的功能,所述储存器功能是将所述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伴随所述液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油经由所述气相用流出口导出到压缩机吸入侧的功能。
5.更具体而言,在该提出的制冷剂容器中,所述罐的上表面开口由设置有所述气液流入口、所述液相用流出口及所述气相用流出口的盖部件气密地封闭,在该罐内的所述盖部件的下侧配置有直径比所述罐的内径小的斗笠状或倒薄盆状的气液分离体,在所述盖部件与所述罐的底部之间配置有气液流出管,所述气液流出管划分为下送流路部、上送内管部及液相用内管部,所述下送流路部的上端向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开口并用于将所述罐上部的气相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罐底部附近,所述上送内管部用于将来自该下送流路部的气相制冷剂引导到所述气相用流出口且其上部比所述下送流路部的上端向上侧突出,所述液相用内管部用于将所述罐底部附近的液相制冷剂引导到所述液相用流出口,在该气液流出管的下端部设置有过滤器。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184596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

105552号公报
10.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11.在上述提出的制冷剂容器中,为了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将本来需要的
接收器用流出管和储存器用流出管(通常为双重管构造)汇总成一根气液流出管,因此能够使接收器和储存器中的罐部分、流入口部分、气液分离部分、流出管部分及过滤器部分等共用化,因此,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削减、小型化等。
12.然而,存在需要在盖部件设置横向l形的通路部分等,盖部件、流出管与流出口的连接部分等成为复杂的构造,而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变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13.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理构造的制冷剂容器,其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能够实现盖部件等的构造的简化,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较低。
1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基本上具备:有底筒状的罐,该有底筒状的罐的上表面开口由设置有气液流入口、液相用流出口及气相用流出口的盖部气密地封闭;气液分离体,该气液分离体在该罐内的所述盖部的下侧与所述气液流入口相对地配置;接收器用流出管部,该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具有液相制冷剂吸出口,并用于仅将由该气液分离体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所述液相用流出口向膨胀阀侧导出;储存器用流出管部,该储存器用流出管部具有回油孔,并用于将由所述气液分离体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伴随着所述液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油经由所述气相用流出口向压缩机吸入侧导出;以及过滤器,该过滤器用于捕捉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具有:筒状壳体部,该筒状壳体部载置在所述罐的底部上;挡板部,该挡板部覆盖该筒状壳体部的上表面开口的一部分;以及网眼过滤件,该网眼过滤件覆盖所述筒状壳体部的上表面开口中的至少未被所述挡板部覆盖的部分,在所述挡板部并列设置有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和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
16.在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挡板部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有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和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
17.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液相用流出口及所述气相用流出口分别形成有中间大径部,并且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及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上端部分别扩管固定于该中间大径部。
18.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上端部分别插入到所述液相用流出口及气相用流出口,并且该插入的部分的下侧部分铆接固定于所述盖部。
19.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由液相用管和液相用管保持部构成,所述液相用管的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液相用流出口,所述液相用管保持部为了保持该液相用管而设置于所述挡板部。
2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气液分离体形成有供所述液相用管的上端部插通的通孔,并且在所述液相用管的上部设置有在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部,所述气液分离体由所述盖部的下表面和所述下侧卡定部夹持。
21.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液相用管的上部设置有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的凸缘状部或厚壁部。
22.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由双重管构成,该双重管由内管和外管构成,所述内管的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气相用流出口,所述外管为了保持该内管而设置于所述挡板部。
23.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由双重管和气相用管保持部构成,所述双重管由内管和外管构成,所述内管的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气相用流出口,所述外管与该内管一体化,所述气相用管保持部为了保持该双重管而设置于所述挡板部。
24.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气液分离体形成有供所述内管的上端部插通的通孔,并且在所述内管的上部设置有在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部,所述气液分离体由所述盖部的下表面和所述下侧卡定部夹持。
2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内管的上部设置有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的凸缘状部或厚壁部。
26.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铆接固定于所述盖部。
27.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绕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或绕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铆接固定于所述盖部。
28.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过滤器的所述筒状壳体部以压入的方式内嵌于所述罐的底部。
29.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气液分离体形成有供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所述内管插通的通孔,并且在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中的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设置有作为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的至少一个肋,该至少一个肋将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互相连接,并且在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所述气液分离体。
30.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和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通过连结部一体地相连,至少该连接部的上端部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
31.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连结部的下端部与所述挡板部连续设置。
32.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由双重管构成,该双重管由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构成,所述外管为了保持该内管而与所述挡板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外管,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所述至少一个肋,该肋中的从所述外管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的延伸部形成为所述下侧卡定部。
33.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内管的比所述下侧卡定部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大径部或厚壁部,所述上侧按压部能够从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上侧按压所述气液分离体,所述气液分离体由所述下侧卡定部和所述上侧按压部夹持。
34.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由双重管和气相用管保持部构成,所述双重管由所述内管和与该内管一体地设置的所述外管构成,所述气相用管保持部为了保持该双重管而与所述挡板部一体地设置。
3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的所述至少一个肋而一体化,所述肋中的从所述外管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的延伸部形成为所述下侧卡定部。
36.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体由所述下侧卡定部和作为上侧按压部的盖部的下表面夹持,所述上侧按压部能够从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上侧按压所述气液分离体。
37.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为了封闭形成在所述罐的内周面与所述过滤器之间的间
隙,在所述过滤器配设有始终与所述罐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的环状密封部件。
38.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为了封闭形成在所述罐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壳体部之间的间隙,在所述筒状壳体部安装有所述环状密封部件。
39.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环状密封部件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为圆环板状,在插入所述罐内时,所述环状密封部件的外周部向上侧挠曲,通过该挠曲而形成的筒状挠曲部始终与所述罐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
4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筒状壳体部的外周设置有密封保持部,所述密封保持部由上下的保持板部构成,供所述环状密封部件的内周部嵌入并保持所述环状密封部件的内周部。
41.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筒状壳体部的外周设置有凸缘状部,所述环状密封部件由始终与所述罐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的截面半圆状或c字状的环状压接部和与该环状压接部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相连并夹持所述凸缘状部的上下一对夹持部构成。
42.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筒状壳体部的外周设置有凸缘状部,所述环状密封部件由筒状压接部和上下一对夹持部构成,所述筒状压接部与所述罐的内周面始终弹性地压接,所述上下一对夹持部与该筒状压接部的内周侧相连并夹持所述凸缘状部。
43.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环状密封部件的外周侧的上部或者上部及下部双方设置有环状突部,该环状突部在自然状态下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在插入所述罐内时被强力地压靠于该罐的内周面。
44.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对所述筒状压接部的外周侧下端角部实施圆角或倒角。
4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筒状壳体部形成有用于使制冷剂在该筒状壳体部的内周侧和外周侧流通的切口部。
46.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为了封闭形成在所述罐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壳体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筒状壳体部由所述环状密封部件构成,所述环状密封部件具有:截面波形状的环状内周连结部,该环状内周连结部与所述挡板部相连,并且能够在半径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以及筒状对接部,该筒状对接部与该环状内周连结部的外周侧相连,并且与所述罐的内周面及底部对接,且该筒状对接部的端面始终与该罐的内周面及底部弹性地压接。
47.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过滤器、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及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
48.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由液相用管构成,该液相用管的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液相用流出口,所述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由双重管构成,该双重管由内管和保持该内管的外管构成,所述内管的上端部插入到所述气相用流出口,所述过滤器、所述液相用管及所述外管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
49.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液相用管和所述外管通过连结部一体地相连。
50.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连结部形成为在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部。
51.在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连结部也与所述过滤器连续设置。
52.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气液分离体形成有分别供所述液相用管及所述内管插通的通孔,并且在所述液相用管及所述内管设置有在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部,在所述内管的比所述下侧卡定部靠上侧的位置设置有能够从所述气
液分离体的上侧按压所述气液分离体的上侧按压部,所述气液分离体由所述下侧卡定部和所述上侧按压部夹持。
53.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外管,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至少一个肋,该肋中的从所述外管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的延伸部形成为所述下侧卡定部。
54.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内管设置有作为所述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大径部或厚壁部。
55.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液相用管设置有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的凸缘状部、大径部、厚壁部或肋。
56.发明效果
57.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能够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并且能够使接收器和储存器中的罐部分、流入口部分、气液分离部分及过滤器部分等共用化,因此能够形成为零件数量少的合理构造。
58.此外,由于在过滤器的挡板部并列设置有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因此,例如,在盖部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笔直的液相用流出口和气相用流出口即可,因此,与前述的以往提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盖部、流出管与流出口的连接部分等的构造的简化。
59.而且,除了罐与盖部的接合(焊接、钎焊等)以外,即,盖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过滤器(挡板部)以及罐之间通过不伴随加热的压入、扩管、铆接等而被机械地组装,因此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组装,并且能够比此前多地使用廉价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及过滤器(挡板部)的原材料。
60.另外,由于过滤器的筒状壳体部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内嵌)于罐内并被载置在罐的底部上,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固定机构就能够可靠且稳定地保持过滤器及设置于该过滤器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
61.因此,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较低,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成本降低、小型化等。
62.而且,在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中,不是利用将流出管的一部分设为薄壁而成的下侧卡定部在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而进行支承,而是将储存器用流出管部设为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重管,利用由在内管与外管之间以将它们相互连接的方式设置的肋构成的下侧卡定部在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而进行支承。在该情况下,作为下侧卡定部的肋设置于与挡板部一体地设置或被压入并保持于该挡板部的流出管部分,挡板部设置于实质上固定于罐(以压入的方式内嵌于罐内)的过滤器。因此,即使气液分离体被从气液流入口喷出到罐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向下按压,该按压力也经由流出管部分被过滤器(挡板部)承接,因此气液分离体不会被按下。
63.由此,与仅通过将流出管的一部分设为薄壁来形成下侧卡定部的以往的制冷剂容器相比,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气液分离体的保持力(特别是来自下侧的支承力)变强,稳定性增加,气液分离体的晃动、倾斜得到抑制,能够得到所需的气液分离性能。
64.而且,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为了封闭形成在罐的内周面与过滤器(筒状壳体部)之间的间隙,在过滤器(筒状壳体部)配设有始终与罐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的环状密封部件,因此即使罐与过滤器的热膨胀收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热膨胀收缩量的差异也会被环状
密封部件的弹性变形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异物的制冷剂不通过网眼过滤件而侵入到过滤器内或者过滤器破损的情形。
65.另外,如上所述,通过能够防止含有异物的制冷剂不通过网眼过滤件而侵入过滤器(筒状壳体部)内的情形,能够减少循环制冷剂中的异物量。因此,能够防止构成系统的设备类(压缩机、四通切换阀、膨胀阀等)中的形成于滑动部之间的间隙、节流孔(小孔)等由异物引起的堵塞等,由此,能够减少工作不良、故障等的发生。
66.而且,由于过滤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构成过滤器的筒状壳体部、挡板部、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的液相用管及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外管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进一步简化,并且能够在确保所需的刚性、耐热性等的同时,增加能够以低成本制作的合成树脂部分。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较低的合理构造的制冷剂容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成本降低、小型化等。
附图说明
67.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68.图2是图1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
69.图3是沿着图2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
70.图4是图1所示的一体地设置有液相用管保持部和外管的过滤器的纵剖视图。
71.图5是沿图1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72.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73.图7是图6所示的一体地设置有液相用管保持部和气相用管保持部的过滤器的纵剖视图。
74.图8是沿着图6的b

b向视线的剖视图。
75.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76.图10a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组装工序(铆接工序)的、示出组装固定前(铆接固定前)的状态的图。
77.图10b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组装工序(铆接工序)的、示出组装固定后(铆接固定后)的状态的图。
78.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79.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80.图13是图12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
81.图14是沿着图13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
82.图15是将图12的过滤器部分与一体地设置于该过滤器部分的外管、液相用管、气液分离体一起示出的纵剖视图。
83.图16是沿着图12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84.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85.图18是将图17的过滤器部分与一体地设置于该过滤器部分的液相用管、外管一起示出的纵剖视图。
86.图19是沿着图17的b

b向视线的剖视图。
87.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88.图21是沿着图20的c

c向视线的剖视图。
89.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90.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91.图24是图23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
92.图25是沿着图24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
93.图26是沿着图23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94.图27a是示出图23的j1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95.图27b是示出图23的j1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96.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97.图29是沿着图28的b

b向视线的剖视图。
98.图30a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99.图30b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0.图31a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1)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1.图31b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1)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2.图32a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2)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3.图32b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2)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4.图32c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2)的、拆卸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5.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106.图34是沿着图33的c

c向视线的剖视图。
107.图35a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8.图35b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09.图36a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1)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0.图36b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1)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1.图37a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2)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2.图37b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2)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3.图38a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3)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4.图38b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其3)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5.图39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116.图40是沿着图39的d

d向视线的剖视图。
117.图41a是示出图39的j4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8.图41b是示出图39的j4所示的部位的、罐内插入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119.图42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120.图43是图42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
121.图44是沿着图43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
122.图45是将图42的过滤器部分与一体地设置于该过滤器部分的液相用管及外管一起示出的纵剖视图。
123.图46是沿着图42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124.图47是示出图42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的另一例的、沿着图42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按实施方式所具有的作用效果划分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126.<第一~第四实施方式>
127.[第一实施方式]
[0128]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4是图1所示的一体地设置有液相用管保持部51和外管32的过滤器40的纵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1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0129]
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例如用于构成电动汽车用汽车空调的热泵系统,具有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罐10。该罐10的上表面开口由相同的金属制的盖部件(盖部)12气密地封闭。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罐10)如图所示纵向放置,也就是说,将盖部件12设为上(顶)侧,将罐10的底部13设为下(地)侧而设置。
[0130]
在盖部件12,设置有均贯通该盖部件12并在其上下开口的、气液流入口15、具有中间大径部16b的带台阶的小径的液相用流出口16以及具有中间大径部17b的带台阶的大径的气相用流出口17。此外,在盖部件12的上侧安装有导管连接适配器等,但省略了该导管连接适配器等、用于将它们螺纹固定的内螺纹部等的图示。
[0131]
在盖部件12的下侧,以与气液流入口15相对的方式配设有直径比罐10的内径小的斗笠状或倒薄盆状的气液分离体18。另外,在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连结有用于仅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该液相用流出口16向膨胀阀侧导出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另外,在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连结有由内管31和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构造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在后面详细叙述各部件),该存储器用流出管部30用于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伴随着液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油经由该气相用流出口17向压缩机吸入侧导出。
[0132]
在所述罐10的底部13配设有用于捕捉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的过滤器40。过滤器40具有:短圆筒状的筒状壳体部42,该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内嵌)于罐10内并载
置在罐10的底部(底面)13上;以及十字架状的挡板部43,该挡板部43为以覆盖该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的俯视平板状,且在俯视时(图5)具有横桥架部43a和纵桥架部43b。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面、横桥架部43a及纵桥架部43b的上表面中央部分设置有加强用的肋状凸部43f。
[013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图1之外还参照图4、图5可知,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的左端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小径短圆筒状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压入固定于该液相用管保持部51。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中的相当于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底部的部位,形成有直径比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内径稍小的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
[0134]
另外,在挡板部43的比中心稍微靠右的横桥架部43a与纵桥架部43b相交的部位一体地垂直设置有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在挡板部43中的设置有外管32的部位(相当于外管32的底部的部位)的中央形成有回油孔35。回油孔35的孔径例如设定为1mm左右。
[0135]
而且,以覆盖所述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的方式在挡板部43的下表面侧一体地设置有圆形状的网眼过滤件45。网眼过滤件45例如由金属网、合成树脂制的网材等制作。由此,参照图5可知,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未被挡板部43覆盖的由筒状壳体部42、横桥架部43a和纵桥架部43b划分出的大小各一对的叶片形的四个窗部44a、44a、44b、44b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的外周一边与罐10的内壁抵接一边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因此从罐10的上部向底部13侧流下的液相制冷剂全部通过网眼过滤件45。因此,经由网眼过滤件45流入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中的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
[0136]
此外,在本例中,在所述四个窗部44a、44a、44b、44b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但也可以在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或回油孔35也粘贴网眼过滤件45。
[0137]
此外,网眼过滤件45无需如上述那样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只要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至少未被所述挡板部43覆盖的部分即可。
[0138]
在此,所述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液相用管保持部51及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在该一体成形时,网眼过滤件45也例如作为嵌入物一体化。
[013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罐10的内径为60~90mm,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的直径与罐10的内径大致相同,挡板部43的板厚约为1~2mm,从罐10的底面到挡板部43(的下表面)的高度h(图1)设定为5~10mm。
[0140]
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挡板部43的外管32的下部内周,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多块(在图示例中为四块)板状肋36。在各板状肋36中,与下端部36m相比其上侧部分的宽度(半径方向的宽度且向内侧的突出量)稍微变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内管31(的下部)以压入的方式内插于该窄幅部36n的内周侧,直到内管31的下端卡定于板状肋36的下端部36m的上端(与窄幅部36n的台阶部分)。在此,为了容易压入内管31,板状肋36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外管32的高度的1/3至1/2左右。内管31的上部比外管3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此外,在本例中,板状肋36设置于外管32侧,但也可以设置于内管31侧或其双方。另外,板状肋36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当然不限于图示例。在内管31中的气液分离体18附近的高度位置,设置有用于防止系统的运转停止(on

off)时的
向压缩机侧的回液的均压孔31f。
[0141]
另外,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被压入保持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挡板部43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直到抵接于挡板部43)。
[0142]
在所述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中间大径部16b扩管固定有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扩管部)21a。在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中间大径部17b扩管固定有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扩管部)31a。
[0143]
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具有圆板状的顶部18a和从顶部18a的外周向下相连的圆筒状的周壁部18b。所述气液分离体18以覆盖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的外管32的上端开口(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且后述的下送流路部33的上部)的方式(以外管32的上端位于顶部18a与周壁部18b的下端之间的方式)配置于与盖部件12中的气液流入口15的下端面相距预定距离的下侧(参照图3)。
[0144]
另外,在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横向排列地)形成有供扩管前的直线形状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及内管31的上端部分别稍微紧地插通的通孔18u、18v。
[0145]
相对于此,在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的上部,作为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u、18v的周缘部)的下侧卡定部,设置有通过胀成形等进行压缩弯曲加工而成的凸缘状部21k、31k。并且,气液分离体18由盖部件12(详细而言,盖部件12的下表面中的从液相用流出口16、气相用流出口17的周围突出设置的厚壁圆筒状的下凸部12d、12e)的下表面和凸缘状部21k、31k夹持。此外,液相用管21的凸缘状部21k与内管31的凸缘状部31k位于从罐10的底部13起的同一高度,因此,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被保持为水平。
[0146]
此外,在本例中,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使用凸缘状部21k、31k,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液相用管21、内管31的一部分(比气液分离体18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比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18v的上端部厚壁的厚壁部,利用盖部件12的下表面和厚壁部夹持所述气液分离体18。
[0147]
此外,虽未图示,但通常将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于外管32等而配置于罐10内。关于装有干燥剂的袋等,如果需要,则请参照专利文献2等。
[0148]
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1的组装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0149]
(1)首先,将设置有由凸缘状部21k构成的下侧卡定部的液相用管21压入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设置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并且将设置有由凸缘状部31k构成的下侧卡定部的内管31同样地压入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设置的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内周侧)。
[0150]
(2)接着,在形成于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18v中分别插通扩管前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及内管31的上端部,在由凸缘状部21k、31k构成的下侧卡定部上载置气液分离体18。
[0151]
(3)接着,将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及内管31的上端部分别插入到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及气相用流出口17,将盖部件12载置在气液分离体18上。
[0152]
(4)接着,将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扩管固定于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中间大径部16b,将内管31的上端部31a扩管固定于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中间大径部17b。由此,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与盖部件12一体地连结,并且气液分离体18由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d、12e)的下表面和凸缘状部21k、31k夹压保持。
[0153]
(5)然后,得到由过滤器40、液相用管21、内管31、气液分离体18、盖部件12构成的组装体,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该组装体的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1),将过滤器40以压入的方式按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
[0154]
(6)最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由此,罐10内被气密地密封。
[0155]
对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1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156]
如图3所示,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均从冷凝器经由气液流入口15导入到罐1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碰撞,呈放射状扩散而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含油)以沿着罐10的内周面的方式流下而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被引导到罐10的上部空间。
[0157]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过滤器40的网眼过滤件45而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在通过网眼过滤件45时,液相制冷剂中的淤渣等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被吸出到液相用管21并经由液相用流出口16被引导到膨胀阀。
[0158]
因此,在该制冷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作为接收器(也称为接收干燥器)发挥功能。
[0159]
相对于此,在制热运转时,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切换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罐10的上部空间

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被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160]
在该制热运转时,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因压力差的关系而几乎不向膨胀阀流动。
[0161]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向罐10的底部13侧移动,被经由前述的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而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设置于挡板部43中的与外管32的底部相当的部分的回油孔35

内管31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162]
因此,在该制热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作为储存器发挥功能。
[0163]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并且使接收器和储存器中的罐部分(罐10)、流入口部分(气液流入口15)、气液分离部分(气液分离体18)及过滤器部分(过滤器40)共用化,因此能够形成为零件数量少的合理构造。
[0164]
此外,由于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液相用管21被压入保持于液相用管保持部51,内管31被压入保持于外管32,因此,例如,在盖部件12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笔直的液相用流出口16和气相用流出口17即可,因此,与前述的以往提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盖部件12、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与液相用流出口16的连接部分等的构造的简化。
[0165]
而且,由于除了罐10与盖部件12的接合(焊接、钎焊等)以外,即,盖部件12、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过滤器40(挡板部43)以及罐10之间通过不伴随加热
的压入、扩管、铆接等而被机械性地组装,因此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组装,并且能够比此前多地使用廉价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及过滤器40(挡板部43)的原材料。
[0166]
特别是,由于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内嵌)于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因此无需另外的固定机构就能够可靠且稳定地保持过滤器40及设置于过滤器40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
[0167]
因此,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较低,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成本降低、小型化等。
[0168]
此外,通过试制实验等,确认到在将罐10的内径设定为60~90mm、将挡板部43的从罐10的底面13起的高度h设定为5~10mm的情况下,能够与现有产品同等地确保气液分离性能、向压缩机的回油性能。
[0169]
[第二实施方式]
[0170]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一体地设置有液相用管保持部51和气相用管保持部52的过滤器40’的纵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6的b

b向视线的剖视图。
[0171]
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2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的差异点仅在于与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相关联的部位,与其他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相关联的部位等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172]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2中,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中的外管32而一体地设置有大径短圆筒状的气相用管保持部52。由内管31’和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30a的外管32’的下部被压入该气相用管保持部52(直到抵接于挡板部43)。另外,在挡板部43中的相当于气相用管保持部52的底部的部位的中央形成有回油孔3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由气相用管保持部52和双重管30a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的内管31’的上部比外管3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内管31’的上端部31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扩管固定于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中间大径部17b。
[0173]
本实施方式的双重管30a例如以铝合金等金属为原材料通过挤压加工一体成形,该双重管30a中的内管31’和外管32’通过在它们之间以等角度间隔呈放射状设置的沿着长度方向的多块(在图示例中为三块)板状肋37一体地相连。另外,所述多块板状肋37的上端部从外管32’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该延伸部37e(的上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状部31k同样地作为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此外,该延伸部37e也可以称为形成为比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的上端部厚壁的厚壁部。
[0174]
因此,气液分离体18由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d、12e)的下表面和设置于液相用管21的凸缘状部21k及双重管30a中的多块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夹持。
[0175]
此外,在本例中,内管31’和外管32’经由板状肋37而一体化,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内管31’和外管32’分体(作为不同部件)构成,在内管31’和外管32’的一方或双方设置板状肋37。
[0176]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2中,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由于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设置短圆筒状的
气相用管保持部52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中的长条的外管32,因此过滤器40’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更加容易成形,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177]
另外,作为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使用通过挤压加工一体成形的双重管30a,因此与内管和外管分体且材质也不同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组装性提高。另外,内管31’的上端部31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扩管固定于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中间大径部17b,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缘状部31k同样地作为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在内管31’设置凸缘状部31k,能够抑制加工组装成本。
[0178]
[第三实施方式]
[0179]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0180]
图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3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的差异点在于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相对于盖部件12的组装固定方法以及气液分离体18的组装固定方法,与这些组装固定方法相关联的部位,除了这些以外,其他部位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181]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3中,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及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在向盖部件12组装前的状态下是遍及全长没有凹凸、台阶、突出部等的大致直管形状,即使在向盖部件12组装后的状态下,它们的上端部也仅插入到盖部件12中的液相用流出口16及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下部大径部)而不进行扩管。
[0182]
图10a示出了将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的上端部插入到液相用流出口16及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的状态(组装固定前(铆接固定前)的状态),图10b示出了通过铆接加工将液相用管21、内管31及气液分离体18组装固定(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的状态。
[0183]
如图10a所示,预先在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端周缘部,向下突出设置有内径与液相用管2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短圆筒状部12i。另外,在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端周缘部,设置有内径与内管3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厚壁短圆筒状部12j,并且与该厚壁短圆筒状部12j的外周部下端相连(换言之,绕插通于气相用流出口17的内管31)向下突出设置有外径与形成于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的开口直径大致相同的薄壁短圆筒状部12k。
[0184]
另外,在本例中,气液分离体18中的供液相用管21插通的通孔部分成为为了提高保持性而向下弯折形成的短圆筒状的通孔18u’。
[0185]
在组装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3时,例如,首先,将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插入到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下部大径部),将短圆筒状部12i铆接于内侧,将液相用管21组装于盖部件12(铆接部12i’)。接着,将内管31的上端部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下部大径部),并且使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18v’从下方通过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使其顶面18a移动至到与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如图10b所示,使用铆接夹具65对厚壁短圆筒状部12j和薄壁短圆筒状部12k进行铆接。
[0186]
在此,铆接夹具65具有滑动自如地外插到内管31的圆筒状基体部65a、突出设置在该圆筒状基体部65a的上端内周部上并具有截面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刀尖的圆环状刀部65b、以及从圆筒状基体部65a的上端面的圆环状刀部65b向外周侧扩展的平坦面部65c。因此,通过将铆接夹具65外插到内管31并打入厚壁短圆筒状部12j和薄壁短圆筒状部12k,从而厚壁
短圆筒状部12j的内周侧被向半径方向内侧压弯而稍微陷入内管31(铆接部12j’),由此,内管31组装于盖部件12,与此同时,利用平坦面部65c将薄壁短圆筒状部12k向外侧弯折(铆接部12k’),由此,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周缘部被夹持并保持在薄壁短圆筒状部12k(铆接部12k’)与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之间。
[0187]
这样,在将液相用管21、内管31及气液分离体18组装固定(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后,将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压入到液相用管保持部51,并且将内管31压入到外管32,得到由盖部件12、液相用管21、内管31、气液分离体18及过滤器40构成的组装体。然后,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该组装体的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部分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9),将过滤器40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最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
[0188]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3中,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以压入的方式固定于罐10,并且将内管31压入固定于与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外管32,从而保持固定内管31的下部,仅通过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侧进行一次铆接工序,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内管31)侧也进行一次铆接工序,从而能够在不进行扩管工序的情况下将液相用管21、内管31及气液分离体18组装固定于盖部件12。因此,组装工序变得简单,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189]
另外,无需对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进行任何加工,对于气液分离体18也无需较大的改造,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加工组装成本。
[019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体18绕与气相用流出口17侧连结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但也可以绕与液相用流出口16侧连结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
[0191]
[第四实施方式]
[0192]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0193]
图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4与前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3的差异点仅在于,在盖部件12未设置用于通过铆接加工对内管31进行固定的厚壁短圆筒状部12j,在盖部件12的气相用流出口17与内管31的上端部之间夹装有作为密封件的o型环67。因此,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3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194]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4中,内管31的下部被压入到设置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的外管32,但其上端部仅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下部大径部)而未被固定。另外,为了防止制冷剂从气相用流出口17意外地漏出,在气相用流出口17与内管31的上端部之间(详细而言,设置于气相用流出口17的内周槽)夹装有作为密封件的o型环67。其他结构与前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0195]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4中,也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进行基于扩管、铆接加工的内管31向盖部件12的组装,而是将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以压入的方式固定于罐10,并且将内管31压入固定于与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外管32,在盖部件12的气相用流出口17与内管31的上端部之间夹装o型环67,由此保持固定内管31。因此,组装工序变得简单,能够
抑制制造成本。在该情况下,在气相用流出口17与内管31的上端部之间夹装有o型环67,因此制冷剂不会从气相用流出口17意外地漏出。
[0196]
<第五~第八实施方式>
[0197]
[第五实施方式]
[0198]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图14是沿着图13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15是将图12的过滤器部分与一体地设置于该过滤器部分的外管、液相用管、气液分离体一起示出的纵剖视图,图16是沿着图12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0199]
图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例如用于构成电动汽车用汽车空调的热泵系统,具有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罐10。该罐10的上表面开口由相同的金属制的盖部件(盖部)12气密地封闭。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罐10)如图所示纵向放置,也就是说,将盖部件12设为上(顶)侧,将罐10的底部13设为下(地)侧而设置。
[0200]
在盖部件12,设置有均贯通该盖部件12并在其上下开口的、气液流入口15、具有下部大径部16a的带台阶的小径的液相用流出口16以及具有下部大径部17a的带台阶的大径的气相用流出口17。此外,在盖部件12的上侧安装有导管连接适配器等,但省略了该导管连接适配器等、用于将它们螺纹固定的内螺纹部等的图示。
[0201]
在盖部件12的下侧,以与气液流入口15相对的方式配设有直径比罐10的内径小的斗笠状或倒薄盆状的气液分离体18。另外,在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有用于仅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该液相用流出口16向膨胀阀侧导出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另外,在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有由内管31和设置于该内管31的外周的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构造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在后面详细叙述),该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用于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伴随着液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油经由该气相用流出口17向压缩机吸入侧导出。
[0202]
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具有圆板状的顶部18a和从顶部18a的外周向下相连的圆筒状的周壁部18b。所述气液分离体18以覆盖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的外管32的上端开口(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且后述的下送流路部33的上部)的方式(以外管32的上端位于顶部18a与周壁部18b的下端之间的方式)配置于与盖部件12中的气液流入口15的下端面相距预定距离的下侧(参照图14)。
[0203]
另外,在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横向排列地)形成有供直线形状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及内管31的上端部31a分别稍微紧地插通的通孔18u、18v(也参照图15)。
[0204]
在所述罐10的底部13配设有用于捕捉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的过滤器40。过滤器40具有:短圆筒状的筒状壳体部42,该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内嵌)于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底面)13上;以及十字架状的挡板部43,该挡板部43为以覆盖该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的俯视平板状且在俯视时(图16)具有横桥架部43a和纵桥架部43b。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面、横桥架部43a及纵桥架部43b的上表面中央部分设置有加强用的肋状凸部43f。
[020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参照图12之外还参照图15、图16可知,在挡板部43中的横桥架部43a的左端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小径短圆筒状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构成接收器
用流出管部20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压入固定于小径短圆筒状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中的相当于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底部的部位,形成有直径比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内径稍小的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
[0206]
另外,在挡板部43中的比中心稍微靠右的横桥架部43a与纵桥架部43b相交的部位一体地垂直设置有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在挡板部43中的设置有外管32的部位(相当于外管32的底部的部位)的中央形成有回油孔35。回油孔35的孔径例如设定为1mm左右。在该外管32压入固定有铝合金等金属制的直线形状的内管31(在后面详细叙述)。
[0207]
而且,以覆盖所述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的方式在挡板部43的下表面侧一体地设置有圆形状的网眼过滤件45。网眼过滤件45例如由金属网、合成树脂制的网材等制作。由此,参照图16可知,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未被挡板部43覆盖的由筒状壳体部42、横桥架部43a和纵桥架部43b划分的大小各一对的叶片形的四个窗部44a、44a、44b、44b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的外周一边与罐10的内壁抵接一边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因此从罐10的上部向底部13侧流下的液相制冷剂全部通过网眼过滤件45。因此,经由网眼过滤件45流入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中的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
[0208]
此外,在本例中,在所述四个窗部44a、44a、44b、44b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但也可以在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回油孔35也粘贴网眼过滤件45。
[0209]
此外,网眼过滤件45无需如上述那样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只要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至少未被所述挡板部43覆盖的部分即可。
[0210]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液相用管保持部51及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在该一体成形时,网眼过滤件45也例如作为嵌入物一体化。
[02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罐10的内径为60~90mm,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的直径与罐10的内径大致相同,挡板部43的板厚约为1~2mm,从罐10的底面到挡板部43(的下表面)的高度h(图12)设定为5~10mm。
[0212]
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被压入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挡板部43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直到抵接于挡板部43)。在被压入保持于所述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液相用管21的上部,设置有作为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u周缘部)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的、通过胀成形等进行了压缩弯曲加工而成的下侧凸缘状部21b。
[0213]
此外,在本例中,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使用下侧凸缘状部21b,但例如也可以采用直径比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的上端部21a大的大径部、在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的下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肋、厚壁部等,通过它们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u周缘部)。
[0214]
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挡板部43的外管32的内周,沿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多块(在图示例中为四块)板状肋36。各板状肋36从下端侧至上端侧,包括载置内管31的下端并卡定的宽幅最下部36a、宽度(半径方向的宽度且向内侧的突出量)比该宽幅最下部36a稍窄的下侧窄幅部36b、以及宽度比该下侧窄幅部36b更窄一些的上侧窄幅部36c。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内管31(的下部)通过压入内插并固定于所述
下侧窄幅部36b的内周侧,直到其下端卡定于宽幅最下部36a的上端(与下侧窄幅部36b的台阶部分)。在此,为了容易压入内管31,下侧窄幅部36b的上端位置为外管32的高度的1/3至1/2左右的位置,下侧窄幅部36b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外管32的高度的1/4至1/3左右,在上侧窄幅部36c的内端与内管3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外,在本例中,板状肋36设置于外管32侧,但也可以设置于内管31侧或其双方。另外,设置于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的板状肋36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当然不限于图示例。
[0215]
另外,所述多块板状肋36(的上侧窄幅部36c)的上端部比外管32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该延伸部36e(的上端)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周缘部),与所述液相用管21的下侧凸缘状部21b同样地作为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此外,液相用管21的下侧凸缘状部21b(的上端)与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的上端)位于从罐10的底部13起的同一高度,因此,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被保持为水平。
[0216]
下部被压入固定于外管32(的下侧窄幅部36b)的内管31的上部比外管32(及板状肋36)的上端向上方突出。
[0217]
另外,在内管31的上部(比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的上端部31a靠下侧的预定位置)设置有作为能够从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侧按压部的、通过胀成形等进行了压缩弯曲加工而成的上侧凸缘状部31b。气液分离体18由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的形成于液相用管21的下侧凸缘状部21b及形成于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以及作为所述上侧按压部的形成于内管31的上侧凸缘状部31b夹持。
[0218]
此外,在本例中,作为所述上侧按压部,使用了上侧凸缘状部31b,但例如也可以采用直径比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的上端部31a大的大径部、厚壁部等,通过它们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
[0219]
此外,在内管31中的气液分离体18附近的高度位置,设置有用于防止系统的运转停止(on

off)时的向压缩机侧的回液的均压孔31f。
[0220]
并且,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插入到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31a(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
[0221]
此外,虽未图示,但通常将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于外管32等而配置于罐10内。关于装有干燥剂的袋等,如果需要,则请参照专利文献2等。
[0222]
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5的组装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0223]
(1)首先,将形成有下侧凸缘状部21b的液相用管21压入到设置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
[0224]
(2)接着,在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中插入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使气液分离体18从上方落入,载置在下侧凸缘状部21b(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的下侧卡定部)及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的下侧卡定部)上(图15所示的状态)。
[0225]
(3)接着,将内管31的下端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将内管31的下部压入到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下侧窄幅部36b的内周侧,将该内管31的下端按入直到卡定于宽幅最下部36a的上端。在该情况下,气液分离体18的下表面侧由下侧凸缘状部21b和板状肋36的
延伸部36e卡定。因此,当将内管31如上述那样压入时,形成于内管31的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31b压接于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表面,气液分离体18由作为下侧卡定部的下侧凸缘状部21b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h和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31b夹压保持。
[0226]
(4)接着,将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外插)到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另外,将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外插)到内管31的上端部31a,将盖部件12载置于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
[0227]
(5)如上述那样得到由过滤器40、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气液分离体18及盖部件12构成的组装体,然后,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该组装体的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部分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12),将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按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
[0228]
(6)最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由此,罐10内被气密地密封。
[0229]
对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5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230]
如图14所示,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均从冷凝器经由气液流入口15导入到罐1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碰撞,呈放射状扩散而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含油)以沿着罐10的内周面的方式流下而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被引导到罐10的上部空间。
[0231]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过滤器40的网眼过滤件45而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在通过网眼过滤件45时,液相制冷剂中的淤渣等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被吸出到液相用管21并经由液相用流出口16被引导到膨胀阀。
[0232]
因此,在该制冷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作为接收器(也称为接收干燥器)发挥功能。
[0233]
相对于此,在制热运转时,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切换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罐10的上部空间

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被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234]
在该制热运转时,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因压力差的关系而几乎不向膨胀阀流动。
[0235]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向罐10的底部13侧移动,被经由前述的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而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设置于挡板部43中的与外管32的底部相当的部分的回油孔35

内管31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236]
因此,在该制热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作为储存器发挥功能。
[0237]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并且使接收器和储存器的罐部分(罐10)、流入口部分(气液流入口15)、气液分离部分(气液分离体18)以及过滤器部分(过滤器40)共用化,因此能够形成为零件数量少的合理构造。
[0238]
此外,由于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液相用管21被压入保持于液相用管保持部51,内管31被压入保持于外管32,因此,例如,在盖部件12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笔直的液相用流出口16和气相用流出口17即可,因此,与前述的以往提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盖部件12、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与液相用流出口16的连接部分等的构造的简化。
[0239]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中,不是利用将流出管的一部分设为薄壁的下侧卡定部在气液分离体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而进行支承,而是将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设为由内管31和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构造),利用由在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详细而言为外管32的内周)以将它们相互连接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以及设置于液相用管21的下侧凸缘状部21b)构成的下侧卡定部,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而进行支承。因此,即使气液分离体18被从气液流入口15喷出到罐1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向下按压,该按压力也经由外管32(以及液相用管21)被压入固定于罐10的底部13的过滤器40的挡板部42承接,因此气液分离体18不会被按下。
[0240]
由此,与仅下侧卡定部是将流出管的一部分设为薄壁而形成的以往的制冷剂容器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的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力(特别是来自下侧的支承力)变强,稳定性增加,气液分离体18的晃动、倾斜得到抑制,能够得到所需的气液分离性能。
[0241]
另外,由于除了罐10与盖部件12的接合(焊接、钎焊等)以外,即,盖部件12、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过滤器40(挡板部43)及罐10之间通过不伴随加热的压入等而被机械性地组装,因此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组装,并且能够比此前多地使用廉价的合成树脂材料作为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及过滤器40(挡板部43)的原材料。
[0242]
特别是,由于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内嵌)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因此无需另外的固定机构就能够可靠且稳定地保持过滤器40及设置于过滤器40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
[0243]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较低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力的合理构造的制冷剂容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成本降低、小型化等。
[0244]
此外,通过试制实验等,确认到在将罐10的内径设定为60~90mm、将挡板部43的从罐10的底面13起的高度h设定为5~10mm的情况下,能够与现有产品同等地确保气液分离性能、向压缩机的回油性能。
[0245]
[第六实施方式]
[0246]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8是将图17所示的过滤器部分与液相用管及外管一起示出的纵剖视图,图19是沿着图17的b

b向视线的剖视图。
[0247]
图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6与前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差异点仅在于,主要是与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相关联的部位,其他与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相关联的部位等是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
点。
[0248]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6中,没有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部分,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仅由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垂直设置的液相用管21’构成。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中的相当于液相用管21’的底部的部位形成有与液相用管21’的内径同径的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
[0249]
该液相用管21’的右侧面部和同样与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外管32的左侧面部(即,液相用管21’与外管32相对的部分彼此)为了加强等而由在中央具有细长的圆角长方形的开口24a的框状矩形的连结板(连结部)24一体地相连。详细而言,该连结板24的下边部(下端部)与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一体地相连,右边部与外管32的左侧面部(结合于外管32的左侧面部的左侧的板状肋36)一体地相连,左边部与液相用管21’的右侧面部一体地相连。另外,连结板24(的上边部)的上端面与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的上端面齐平(同一高度位置)。
[0250]
液相用管21’中的比连结板24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上端部相比于比其靠下侧的部位稍微薄壁(换言之,比连结板24的上端面靠下侧的部位相比于比其靠上侧的部位稍微厚壁),其上端薄壁部21a’与比其靠下侧的部分(厚壁部或大径部)的台阶面(肩面)21c与连结板24的上端面齐平(同一高度位置)。
[0251]
如上所述,在本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6中,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另外,在液相用管21’未设置第五实施方式的下侧凸缘状部21b,作为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设置有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的上端面)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
[0252]
此外,所述连结板24的开口24a例如在将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并保持于外管32时使用。关于装有干燥剂的袋等,如果需要,则请参照专利文献2等。另外,通过该开口24a,也能够实现轻量化、材料成本削减等。
[0253]
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6的组装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0254]
(1)在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中插入液相用管21’的上端薄壁部21a’,使气液分离体18从上方落入,载置在由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的上端面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的上端面构成的下侧卡定部上。
[0255]
(2)以后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内管31的下端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将其下部压入到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下侧窄幅部36b的内周侧,将该内管31的下端按入直到卡定于宽幅最下部36a的上端。在该情况下,气液分离体18的下表面侧由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卡定。因此,当将内管31如上述那样压入时,形成于内管31的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31b与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表面压接,气液分离体18由作为下侧卡定部的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和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31b夹压保持。
[0256]
(3)接着,将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外插)到液相用管21’的上端薄壁部21a’,另外,将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外插)到内管31的上端部31a,将盖部件12载置于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
[0257]
(4)如上述那样,得到由过滤器40、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
气液分离体18及盖部件12构成的组装体,进行将前述的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并保持于外管32等的作业,之后,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该组装体的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部分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17),将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按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
[0258]
(5)最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由此,罐10内被气密地密封。
[0259]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6中,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因此不需要另外的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因此,能够削减零件数量、工时,并且与金属零件相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的合成树脂材料部分比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多,其结果是,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更低。
[0260]
另外,液相用管21’与外管32通过连结板24一体地相连,连结板24作为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的加强件和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因此刚性变高,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稳定性等提高。
[0261]
[第七实施方式]
[0262]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c

c向视线的剖视图。
[0263]
在图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7中,也对与前述的第五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6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或相关联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264]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7中,在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有液相用管21’和气相用管保持部52来代替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及外管32。
[0265]
具体而言,没有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部分,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6同样地,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仅由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垂直设置的液相用管21’构成。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中的相当于液相用管21’的底部的部位形成有与液相用管21’的内径同径的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
[0266]
另外,在该液相用管21’的外周部,参照图21可知,以等角度间隔呈放射状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图示例中为三个)板状肋26。在此,该板状肋26从液相用管21’的下端(挡板部43)到上端薄壁部21a’的下端的台阶面(肩面)21c沿着长度方向设置。该板状肋26发挥作为液相用管21’的加强和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的作用。
[0267]
另外,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有大径短圆筒状的气相用管保持部52来代替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中的外管32。由内管31’和设置于该内管31’的外周的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30a的外管32’的下部被压入该气相用管保持部52(直到抵接于挡板部43)。另外,在挡板部43中的相当于气相用管保持部52的底部的部位的中央形成有回油孔3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由气相用管保持部52和双重管30a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的内管31’的上部比外管3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内管31’的上端部31a’与第五、六实施方式同样地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
[0268]
本实施方式的双重管30a例如以铝合金等金属为原材料通过挤压加工一体成形,该双重管30a中的内管31’和外管32’通过在它们之间以等角度间隔呈放射状设置的沿着长
度方向的多块(在图示例中为三块)板状肋37一体地相连。另外,所述多块板状肋37的上端部从外管32’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该延伸部37e(的上端)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延伸部36e同样地作为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
[0269]
在此,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板状肋26的上端面及双重管30a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的上端面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0270]
此外,在本例中,内管31’和外管32’经由板状肋37一体化,但也可以与第五、第六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内管31’和外管32’分体(作为不同部件)构成,在内管31’和外管32’的一方或双方设置板状肋37。另外,板状肋37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当然不限于图示例。
[027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上侧凸缘状部31b的部分(由于在通过挤压加工而对双重管30a进行成形的情况下上侧凸缘状部31b的加工困难),气液分离体18由盖部件12(详细而言,盖部件12的下表面中的从气相用流出口17的周围突出设置的厚壁圆筒状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和作为所述下侧卡定部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夹压保持。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成为能够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侧按压部。
[0272]
如上所述,在本第七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7中,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气相用管保持部5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另外,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使用例如金属制的一体构造的双重管30a,作为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设置有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板状肋26及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成为能够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部。
[0273]
此外,在本例中,仅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换言之,通孔18v周缘部)设置有所述上部按压部,但也可以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换言之,通孔18u周缘部)、或者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和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双方设置例如与所述下凸部12e相同形状的上部按压部,通过它们从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u周缘部或者通孔18u、18v周缘部)。
[0274]
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7的组装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0275]
(1)首先,将双重管30a的外管32’压入到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气相用管保持部52,直到其下端与挡板部43抵接。
[0276]
(2)接着,在形成于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18v中分别插入液相用管21’的上端薄壁部21a’及双重管30a的内管31’的上端部31a’,使气液分离体18从上方落入,载置在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板状肋26(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的下侧卡定部)及双重管30a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的下侧卡定部)上。
[0277]
(3)接着,将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外插)到液相用管21’的上端薄壁部21a’,另外,将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外插)到内管31’的上端部31a’,将盖部件12载置在气液分离体18上。
[0278]
(4)如上述那样,得到由过滤器40’、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气液分离体18及盖部件12构成的组装体,进行将前述的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并保持于外管32’等的作业,之后,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该组装体的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
部分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20),将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按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在该情况下,气液分离体18的下表面侧由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板状肋26及双重管30a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卡定,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上表面侧,载置有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在将罐10如上述那样以压入的方式进行外装时,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与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表面压接,气液分离体18由作为下侧卡定部的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板状肋26及双重管30a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和作为上侧按压部的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夹压保持。
[0279]
(5)最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由此,罐10内被气密地密封。
[0280]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第七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7中,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作为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例如使用通过挤压加工一体成形的金属制的双重管30a,因此与内管和外管分体且材质也不同的第五、第六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相比,组装性、刚性、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稳定性等提高。
[0281]
[第八实施方式]
[0282]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0283]
在图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8中,也对与前述的第五、第六、第七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6、7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或相关联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284]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8中,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是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是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0285]
即,在挡板部43的左端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小径短圆筒状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在该液相用管保持部51压入固定有设置有作为下侧卡定部的下侧凸缘状部21b的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
[0286]
另外,在挡板部43的右端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大径短圆筒状的气相用管保持部52,在该气相用管保持部52压入固定有例如金属制的双重管30a的外管32’的下端部。另外,在双重管30a(的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设置有用于夹压保持气液分离体18的作为下侧卡定部的一个或多个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另外,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成为能够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部。
[0287]
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8时,将形成有下侧凸缘状部21b的液相用管21压入到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并且将双重管30a(的外管32’)压入到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气相用管保持部52,直到其下端与挡板部43抵接。
[0288]
接着,在形成于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18v中分别插入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及双重管30a的内管31’的上端部31a’,使气液分离体18从上方落入,载置在液相用管21的下侧凸缘状部21b(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的下侧卡定部)及双重管30a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的下侧卡定部)上。
[0289]
之后,将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外插)到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另外,将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外插)到内管31’的上端部31a’,将盖部件12载置在气液分离体18上,进行将前述的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并保持于
外管32’等的作业,之后,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部分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22),将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按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此时,气液分离体18由作为下侧卡定部的液相用管21的下侧凸缘状部21b及双重管30a的板状肋37的延伸部37e和作为上侧按压部的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的下表面夹压保持。并且,当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时,制冷剂容器8被组装。
[029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仅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换言之,通孔18v周缘部)设置有所述上部按压部,但不详细叙述也知道可以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换言之,通孔18u周缘部)、或者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侧和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侧双方设置例如与所述下凸部12e相同形状的上部按压部。
[0291]
在这样的结构的本第八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8中,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五、第七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5、7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使用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及双重管30a,因此刚性变高,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稳定性等提高。另外,在接收器用流出管部、储存器用流出管部为合成树脂制的情况下,担心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时的热影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具有难以受到热影响这样的效果。
[0292]
<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293]
[第九实施方式]
[0294]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4是图23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图25是沿着图24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6是沿着图23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0295]
图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例如用于构成电动汽车用汽车空调的热泵系统,具有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罐10。该罐10的上表面开口被相同的金属制的盖部件(盖部)12气密地封闭。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罐10)如图所示纵向放置,也就是说,将盖部件12设为上(顶)侧,将罐10的底部13设为下(地)侧而设置。
[0296]
在盖部件12,设置有均贯通该盖部件12并在其上下开口的、气液流入口15(参照图24、图25)、带台阶的小径的液相用流出口16以及带台阶的大径的气相用流出口17。此外,在盖部件12的上侧安装有导管连接适配器等,但省略了该导管连接适配器等、用于将它们螺纹固定的内螺纹部等的图示。
[0297]
在盖部件12的下侧,以与气液流入口15相对的方式配设有直径比罐10的内径小的斗笠状或倒薄盆状的气液分离体18。另外,在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下部中径部16c)插入有用于仅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该液相用流出口16向膨胀阀侧导出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另外,在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下部中径部17c)插入有由内管31和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构造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在后面详细叙述各部件),该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用于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伴随着液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油经由该气相用流出口17向压缩机吸入侧导出。
[0298]
在所述罐10的底部13配设有用于捕捉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的过滤器40。过滤器40具有:短圆筒状的筒状壳体部42,该筒状壳体部42形成为直径比罐10的内径da小,以竖立的姿势插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底面)13上;平板状的挡板部43,该挡板部43以覆
盖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网眼过滤件45,该网眼过滤件45为了捕捉制冷剂中的异物而设置于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附近且挡板部43的下表面侧;以及环状密封部件71,该环状密封部件71安装配置于筒状壳体部42。
[0299]
在本例中,所述环状密封部件71以橡胶等弹性材料(epdm、hnbr等)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如图27a所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为其外径dd比罐10的内径da(图23)大的圆环板状。
[0300]
另外,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外周一体地设置有由上下的圆环板状的保持板部42a、42b构成的密封保持部42a,该上下的圆环板状的保持板部42a、42b以使所述环状密封部件71的外周部突出的方式供所述环状密封部件71的内周部嵌入并保持所述环状密封部件71的内周部。该密封保持部42a的外径比罐10的内径da短预定长度(本例中为环状密封部件71的厚度的1.5~2倍左右的长度)。
[0301]
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在将过滤器40插入到罐10内时,所述环状密封部件71的外周部与罐10的内周面(内壁面)接触而向上侧弹性地挠曲,通过该挠曲而形成的短圆筒状或倒圆锥台状的筒状挠曲部71u的最外周部如图27b所示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由此,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1始终被完全封闭。
[0302]
另外,在筒状壳体部42,为了在所述间隙s1被所述环状密封部件71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使制冷剂在筒状壳体部42的内周侧和外周侧流通,以预定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下端开口的侧视矩形状的切口部42e。
[0303]
参照图26可知,所述挡板部43的外径与筒状壳体部42的外径相同,所述挡板部43包括:与构成所述密封保持部42a的上侧的保持板部42a的内周侧齐平地连续设置的外环板部43a、(横向排列地)并列设置有大小的圆形板部43c、43d且通过外环板部43a的中央部的横桥架部43b。
[030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b的左端附近的小径的圆形板部43d一体地设置有小径圆筒状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该液相用管保持部51压入固定有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在挡板部43(的圆形板部43d)中的设置有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部位(换言之,相当于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底部的部位),形成有直径比该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内径稍小的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
[0305]
另外,在位于挡板部43中的比中心稍微靠右的、横桥架部43b的右端附近的大径的圆形板部43c一体地垂直设置有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在挡板部43(的圆形板部43c)中的设置有外管32的部位(相当于外管32的底部的部位)的中央形成有回油孔35。回油孔35的孔径例如设定为1mm左右。
[0306]
而且,以覆盖所述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的方式在挡板部43的下表面侧一体地设置有圆形状的网眼过滤件45。网眼过滤件45例如由金属网、合成树脂制的网材等制作。由此,参照图26可知,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未被挡板部43覆盖的、由外环板部43a和横桥架部43b划分的一对叶片形的两个窗部44、44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
[0307]
如上所述,利用环状密封部件71将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1完全封闭,因此从罐10的上部向底部13侧流下的液相制冷剂全部通过网眼过滤件45。因此,经由网眼过滤件45流入到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中的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
[0308]
此外,在本例中,在所述两个窗部44、44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但也可以在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回油孔35也粘贴网眼过滤件45。
[0309]
在此,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液相用管保持部51以及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在该一体成形时,网眼过滤件45也例如作为嵌入物一体化。
[0310]
此外,网眼过滤件45无需如上述那样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只要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至少未被所述挡板部43覆盖的部分即可。
[0311]
在本实施方式中,罐10的内径为60~90mm,挡板部43的板厚约为1~2mm,从罐10的底面到挡板部43(的下表面)的高度h(图23)设定为5~10mm。
[0312]
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挡板部43的外管32的下部内周,沿着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多块(在图示例中为四块)板状肋36。在各板状肋36中,与下端部36m相比其上侧部分的宽度(半径方向的宽度且向内侧的突出量)稍微变窄,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内管31(的下部)以压入的方式内插于该窄幅部36n的内周侧,直到其下端卡定于板状肋36的下端部36m的上端(与窄幅部36n的台阶部分)。在此,为了容易压入内管31,板状肋36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外管32的高度的1/3至1/2左右。内管31的上部比外管3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此外,在本例中,板状肋36设置于外管32侧,但也可以设置于内管31侧或其双方。另外,板状肋36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当然不限于图示例。在内管31中的气液分离体18附近的高度位置,设置有用于防止系统的运转停止(on

off)时的向压缩机侧的回液的均压孔31f。
[0313]
在所述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下部中径部16c)插入有下端部压入固定于液相用管保持部51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在所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下部中径部17c)插入有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并且,液相用管21和内管31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的下表面)(铆接部12i、12j)。
[0314]
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具有圆板状的顶部18a和从顶部18a的外周向下相连的圆筒状的周壁部18b。在顶部18a(横向排列地)设置有用于分别供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和内管31的上端部插通的通孔18u、18v。该气液分离体18以覆盖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的外管32的上端开口(换言之,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的空间且后述的下送流路部33的上部)的方式(以使外管32的上端位于顶部18a与周壁部18b的下端之间的方式)配置于与盖部件12中的气液流入口15的下端面相距预定距离的下侧(参照图25)。在本例中,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部分与内管31一起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的下表面)(铆接部12k)。
[0315]
此外,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内管31、外管32)、气液分离体18的设置/固定方法当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例如,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也可以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形成。另外,外管32也可以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分体地形成。另外,内管31、外管32以及板状肋36也可以通过挤压加工等形成为一体物(一体成型件)。另外,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内管31)、气液分离体18也可以代替铆接固定而通过压入、扩管、基于凸缘状部的夹压保持等进行固定。
[0316]
此外,虽未图示,但通常将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于外管32等并配置于罐10内。关于装有干燥剂的袋等,如果需要,则请参照专利文献2等。
[0317]
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9的组装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0318]
首先,将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插入到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下部中径部16c),将液相用管21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铆接部12i)。接着,将内管31的上端部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下部中径部17c),并且使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18v从下方通过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使气液分离体18的顶面18a与盖部件12的下凸部12e抵接。在该状态下,使用未图示的铆接夹具将内管31和气液分离体18同时铆接固定于盖部件12(铆接部12j、12k)。
[0319]
接着,在设置于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的密封保持部42a(上下的保持板部42a、42b之间),一边扩展环状密封部件71的内周部一边进行按入,将整周嵌入至深处,使环状密封部件71保持于密封保持部42a。
[0320]
之后,将液相用管21的下端部压入到与过滤器40一体地设置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并且将内管31的下部压入到与过滤器40一体地设置的外管32。
[0321]
这样,得到由盖部件12、液相用管21、内管31、气液分离体18、过滤器40及环状密封部件71构成的内装组装体61,然后,将该内装组装体61中的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插入到罐10内(换言之,将罐10外插到内装组装体61中的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将过滤器40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
[0322]
在插入载置该过滤器40时,安装于过滤器40的环状密封部件71的外周部向上侧挠曲,通过该挠曲而形成的筒状挠曲部71u如图27b所示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
[0323]
在插入载置过滤器40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由此,罐10内被气密地密封,组装完成。
[0324]
对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9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325]
如图25所示,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均从冷凝器经由气液流入口15导入到罐1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碰撞,呈放射状扩散而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含油)以沿着罐10的内周面的方式流下而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被引导到罐10的上部空间。
[0326]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过滤器40的网眼过滤件45而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在通过网眼过滤件45时,液相制冷剂中的淤渣等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被吸出到液相用管21并经由液相用流出口16被引导到膨胀阀。
[0327]
因此,在该制冷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作为接收器(也称为接收干燥器)发挥功能。
[0328]
相对于此,在制热运转时,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切换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罐10的上部空间

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被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329]
在该制热运转时,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因压力差的关系而几乎不向膨胀阀流动。
[0330]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向罐10的底部13侧移动,被经由前述的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而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设置于挡板部43中的与外管32的底部相当的部分的回油孔35

内管31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331]
因此,在该制热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作为储存器发挥功能。
[033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并且使接收器和储存器中的罐部分(罐10)、流入口部分(气液流入口15)、气液分离部分(气液分离体18)及过滤器部分(过滤器40)共用化,因此能够形成为零件数量少的合理构造。
[0333]
另外,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有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保持部5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在液相用管保持部51压入保持有液相用管21,在外管32压入保持有内管31,因此例如在盖部件12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笔直的液相用流出口16和气相用流出口17即可,因此,与前述的以往提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盖部件12、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与液相用流出口16的连接部分等的构造的简化,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较低。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成本降低、小型化等。
[0334]
而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在将过滤器40插入到罐10内时,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环状密封部件71的外周部向上侧弹性地挠曲,通过该挠曲而形成的短圆筒状或倒圆锥台状的筒状挠曲部71u的最外周部如图27b所示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由此,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1被完全封闭,因此即使罐10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的热膨胀收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热膨胀收缩量的差异也会被环状密封部件71的弹性变形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异物的制冷剂不通过网眼过滤件45而侵入到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内或者过滤器40破损的情形。
[0335]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能够防止含有异物的制冷剂不通过网眼过滤件45而侵入到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内的情形,能够减少循环制冷剂中的异物量。因此,能够防止构成系统的设备类(压缩机、四通切换阀、膨胀阀等)中的形成于滑动部之间的间隙、节流孔(小孔)等由异物引起堵塞等,由此,能够减少工作不良、故障等的发生。
[0336]
[第十实施方式]
[0337]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9是沿着图28的b

b向视线的剖视图。另外,图30a、图30b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31a、图31b及图32a、图32b、图32c分别是示出图28的j2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0338]
图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a与前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的差异点仅在于环状密封部件(72a、72b、72c)周围的部位,其他部位是与第九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九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339]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a中,在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外周,以与挡板部43齐平地相连的方式(向外)一体地设置有凸缘状部42b。该凸缘状部42b的外径比罐10的内径da短预定长度。
[0340]
并且,在该凸缘状部42b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环状密封部件72a。本实施方式的环状密封部件72也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以橡胶等弹性材料为原材料来制作。
[0341]
本第十实施方式的环状密封部件72a形成为由外周部72u和一对圆环板状的内周
部72v、72v构成的单侧开口的大致半跑道形,外周部72u的圆环带部分为截面半圆状,一对圆环板状的内周部72v、72v与该外周部72u的内周侧上下的端部(上侧内端部及下侧内端部)相连。在该环状密封部件72a中,上下一对内周部72v、72v成为夹持凸缘状部42b的夹持部,并且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成为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的环状压接部。
[0342]
详细而言,如图30a所示,环状密封部件72a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为其外径de比罐10的内径da大的圆环板状,此时的圆环带部分的宽度为la。
[0343]
在将环状密封部件72a安装于凸缘状部42b时,扩大环状密封部件72a的内周部72v、72v而利用两者夹持凸缘状部42b的外周部。此时,在凸缘状部42b的外周与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的内周之间形成比较大的空隙α。
[0344]
并且,在将过滤器40插入到罐10内时,如图30b所示,使环状密封部件72a的外周部72u与罐10的内周面(内壁面)接触,将环状密封部件72a按入到罐10内。由此,环状密封部件72a向半径方向内侧被压缩。详细而言,环状密封部件72a的外径de缩小至罐10的内径da,伴随于此,形成在凸缘状部42b的外周与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的内周之间的空隙从α缩小为α’,环状密封部件72a的圆环带部分的宽度从自然状态的la稍微压缩而成为la’。由此,一边利用圆环板状的内周部(夹持部)72v、72v夹持凸缘状部42b,一边使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环状压接部)72u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2始终被完全封闭。
[0345]
图31a、图31b示出图30a、图30b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其1)。在该变形例中,环状密封部件72b与上述环状密封部件72a同样地形成为由外周部72u和一对圆环板状的内周部72v、72v构成的单侧开口的大致半跑道形,外周部72u的圆环带部分为截面半圆状,一对圆环板状的内周部72v、72v与该外周部72u的内周侧上下的端部(上侧内端部及下侧内端部)相连。在该环状密封部件72b中,除了上下一对内周部72v、72v成为夹持凸缘状部42b的夹持部之外,如图31a所示,在环状密封部件72b的外周侧的上部、即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的上部,设置有在自然状态下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外径df比外周部72u的外径de大的环状突部72t。该环状突部72t成为前端(外周部)带有圆角的、比正侧面稍微向上的截面山形状,在过滤器40向罐10内插入时,该环状突部72t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
[0346]
详细而言,在将过滤器40插入到罐10内时,如图31b所示,使环状密封部件72a的外周部72u的环状突部72t与罐10的内周面(内壁面)接触,将环状密封部件72b按入到罐10内。由此,环状突部72t被压扁(在图示例中,大致一半被压扁),环状密封部件72b(环状突部72t)的外径df缩小至罐10的内径da,伴随于此,形成在凸缘状部42b的外周与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的内周之间的空隙从α缩小为α”,环状密封部件72b的圆环带部分的宽度从自然状态被稍微压缩。在该情况下,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从罐10的内周面稍微离开,与上述的环状密封部件72a相比,本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2b的压缩量(特别是环状密封部件72b的上侧的压缩量)变大。而且,与上述的环状密封部件72a(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相比,本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2b(截面山形状的环状突部72t)与罐10的内周面压接的部分的面积较小。因此,与上述的环状密封部件72a相比,本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2b以较强的面压与罐10的内周面压接。由此,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2的密封性在本变形例中变高。
[0347]
图32a~图32c示出图30a、图30b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其2)。在该变形例中,环状
密封部件72c由圆环带部分为截面c字状的外周部72u和与该外周部72u的内周侧上下的端部(上侧内端部及下侧内端部)相连的一对圆环板状的内周部72v、72v构成。在该环状密封部件72c中,上下一对内周部72v、72v如图32c所示,在拆卸状态(换言之,相对于凸缘状部42b的非安装状态且单品状态)下相互对接。另外,在该环状密封部件72c中,与上述的环状密封部件72a同样地,上下一对内周部72v、72v成为夹持凸缘状部42b的夹持部,并且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成为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的环状压接部。在将该环状密封部件72c安装于凸缘状部42b时,以将对接的上下一对内周部72v、72v拉开的方式使截面c字状的外周部72u弹性变形,利用该上下一对内周部72v、72v夹入凸缘状部42b。
[0348]
如图32a所示,本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2c也是在罐10插入前的自然状态下形成为其外径de比罐10的内径da大的圆环板状,此时的圆环带部分的宽度为lc。
[0349]
并且,在将过滤器40插入到罐10内时,如图32b所示,使环状密封部件72c的外周部72u与罐10的内周面(内壁面)接触,将环状密封部件72c按入到罐10内。由此,环状密封部件72c向半径方向内侧被压缩。更详细而言,环状密封部件72c的外径de缩小至罐10的内径da,伴随于此,形成在凸缘状部42b的外周与截面c字状的外周部72u的内周之间的空隙从α缩小为α’,环状密封部件72c的圆环带部分的宽度从自然状态的lc稍微压缩而成为lc’。由此,一边利用圆环板状的内周部(夹持部)72v、72v夹持凸缘状部42b,一边使截面c字状的外周部(环状压接部)72u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2始终被完全封闭。
[0350]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本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a中,即使罐10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的热膨胀收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热膨胀收缩量的差异也会被环状密封部件72a、72b、72c的弹性变形吸收,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九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0351]
[第十一实施方式]
[0352]
图33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34是沿着图33的c

c向视线的剖视图。另外,图35a、图35b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36a、图36b、图37a、图37b及图38a、图38b分别是示出图33的j3所示的部位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
[0353]
图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b与前述的第九及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1a的差异点仅在于环状密封部件(73a、73b、73c、73d)周围的部位,其他部位是与第九及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1a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与第九及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1a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354]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b中,也与上述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a同样地,在过滤器40中的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外周以与挡板部43齐平地相连的方式(向外)一体地设置有凸缘状部42b。该凸缘状部42b的外径比罐10的内径da短预定长度。
[0355]
并且,在该凸缘状部42b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环状密封部件73a。本实施方式的环状密封部件73也与第九、第十实施方式同样地,以橡胶等弹性材料为原材料来制作。
[0356]
如图35a所示,本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环状密封部件73a由在罐10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下外周面为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弯曲面的短圆筒状的外周部分即筒状压接部73u、和
与该筒状压接部73u的内周侧相连的上下一对圆环板状的内周部分即夹持部73v、73v构成。上下一对圆环板状的夹持部73v、73v分离与凸缘状部42b的厚度相应的量左右。
[0357]
在本例中,在筒状压接部73u中,外周面最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外径dh小于罐10的内径da,其上下、即弯曲的外周面的上部和下部成为截面大致三角形状的环状突部73t、73t,该环状突部73t、73t在自然状态下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直径比罐10的内径da大,在插入罐10内时被强力地压靠于该罐10的内周面的最大外径为比所述dh大的dk。
[0358]
在将环状密封部件73a安装于凸缘状部42b时,扩大作为环状密封部件73a的内周部分的夹持部73v、73v并利用两者夹持凸缘状部42b的外周部。此时,在凸缘状部42b的外周与截面半圆状的外周部72u的内周之间形成空隙。
[0359]
并且,在将过滤器40插入到罐10内时,如图35b所示,使环状密封部件73a的外周部分即筒状压接部73u的环状突部73t、73t与罐10的内周面(内壁面)接触,将环状密封部件73a按入到罐10内。由此,环状密封部件73a(环状突部73t)的最大外径dk(>dh)缩小至罐10的内径da,伴随于此,形成在凸缘状部42b的外周与筒状压接部73u的内周之间的空隙被缩小,环状密封部件73a的圆环带部分的宽度从自然状态被压缩。在该情况下,一边利用圆环板状的夹持部73v、73v夹持凸缘状部42b,一边使环状突部73t、73t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弹性地压接。因此,与例如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面不被设为弯曲面且未设置有环状突部73t、73t的情况相比,相对于罐10的内周面的面压变高,形成在罐10的内周面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之间的间隙s3的密封性提高。
[0360]
图36a、图36b示出了图35a、图35b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其1)。如图36a所示,该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3b在罐10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下,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面不设为弯曲面,在该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上下设置有外径为dk的截面半圆状的环状突部73t、73t。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35a、图35b所示的例子的环状密封部件73a相同。
[0361]
在使用该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3b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使用上述的环状密封部件73a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下侧的环状突部73t为截面半圆状,因此与使用下侧的环状突部73t为截面大致三角形状的环状密封部件73a的情况相比,容易将环状密封部件73b插入到罐10内,组装性提高。
[0362]
图37a、图37b示出图35a、图35b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其2)。如图37a所示,该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3c在罐10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下,仅在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上部设置有截面大致三角形状的环状突部73t。另一方面,对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侧下端角部实施圆角或倒角73r。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35a、图35b所示的例子的环状密封部件73a相同。
[0363]
图38a、图38b示出图35a、图35b所示的例子的变形例(其3)。如图38a所示,该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3d在罐10内插入前的自然状态下,仅在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上部设置有与图36a所示的例子同样的截面半圆状的环状突部73t。另一方面,对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侧下端角部,实施与图37a所示的例子同样的圆角或倒角73r。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35a、图35b所示的例子的环状密封部件73a相同。
[0364]
在使用这些变形例的环状密封部件73c、73d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使用上述的环状密封部件73a、73b的情况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对作为向罐10内的插入侧的角部的筒状压接部73u的外周侧下端角部实施了圆角或倒角73r,因此与使用未对该角部实施任何
处理的环状密封部件73a、73b的情况相比,容易将环状密封部件73c、73d插入到罐10内,组装性提高。
[0365]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本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b中,即使罐10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2)的热膨胀收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热膨胀收缩量的差异也会被环状密封部件73a、73b、73c、73d的弹性变形吸收,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九及第十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1a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0366]
[第十二实施方式]
[0367]
图39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40是沿着图39的d

d向视线的剖视图。
[0368]
图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c与前述的第九、第十、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1a、1b的差异点仅在于,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7周围的部位。因此,对与第九、第十、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9、1a、1b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以下重点说明差异点。
[0369]
在本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c中,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7自身由环状密封部件构成,形成在罐10与过滤器40之间的间隙s4的密封在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7的端面(外周面、下端面)进行。此外,在筒状壳体部47的结构与第九、第十、第十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关系下,在本例中,网眼过滤件45张设于挡板部43的上侧。
[0370]
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壳体部47以作为弹性材料之一的尼龙系树脂(或橡胶)为原材料进行制作,由与所述挡板部43的外周一体地相连并且能够在半径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截面波形状的环状内周连结部47r和与该环状内周连结部47r的外周侧相连并且与罐10的内周面及底部(底面)13对接的短圆筒状的筒状对接部47q构成。并且,筒状对接部47q的端面(外周面、下端面)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及底部(底面)13弹性地压接。
[0371]
更详细而言,与图39所示的罐10内配置状态相比,在自然状态下,筒状壳体部47的截面波形状的环状内周连结部47r向半径方向外侧伸长扩展,该自然状态下的外径dr(图41a)比罐10的内径da大。
[0372]
因此,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c时,如图41b所示,将截面波形状的环状内周连结部47r向半径方向内侧压缩而缩小其外径,将包含过滤器40的内装组装体61插入到罐10内,之后一边使筒状对接部47q与罐10的内周面滑动接触一边按入,将筒状对接部47q的下端面压靠于罐10的底部13。从该状态进一步从上方按压内装组装体61(盖部件12),将盖部件12压靠于罐10的上端面,在保持该状态的状态下将盖部件12焊接于罐10。
[0373]
由此,通过截面波形状的环状内周连结部47r的弹性(以及筒状对接部47q的弹性),筒状壳体部47的筒状对接部47q的端面始终与罐10的内周面及底部(底面)13弹性地压接,由此,罐10(的内周面及底部(底面)13)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7)之间的间隙s4被完全密封。
[0374]
因此,在本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c中,即使罐10与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7)的热膨胀收缩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热膨胀收缩量的差异也会被截面波形状的环状内周连结部47r(以及短圆筒状的筒状对接部47q)的弹性变形吸收。因此,能够防止含有异物的制冷剂不通过网眼过滤件45而侵入到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7)内或者过滤器40破损的情形。
[0375]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能够防止含有异物的制冷剂不通过网眼过滤件45而侵入到过滤器40(筒状壳体部47)内的情形,能够减少循环制冷剂中的异物量。因此,能够防止构成系统的设备类(压缩机、四通切换阀、膨胀阀等)中的形成于滑动部之间的间隙、节流孔(小孔)等由异物引起的堵塞等,由此,能够减少工作不良、故障等的发生。
[0376]
<第十三实施方式>
[0377]
图42是示出本发明的制冷剂容器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43是图42所示的制冷剂容器的盖部件部分的俯视图,图44是沿着图43中的通过o的v

v向视线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图45是将图42的过滤器部分与一体地设置于该过滤器部分的液相用管及外管一起示出的纵剖视图,图46是沿着图42的a

a向视线的剖视图。
[0378]
此外,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前述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实质上相同,但在此,与作用效果一起对其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379]
图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例如用于构成电动汽车用汽车空调的热泵系统,具有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罐10。该罐10的上表面开口被相同的金属制的盖部件(盖部)12气密地封闭。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罐10)如图所示纵向放置,也就是说,将盖部件12设为上(顶)侧,将罐10的底部13设为下(地)侧而设置。
[0380]
在盖部件12,设置有均贯通该盖部件12并在其上下开口的、气液流入口15、具有下部大径部16a的带台阶的小径的液相用流出口16以及具有下部大径部17a的带台阶的大径的气相用流出口17。此外,在盖部件12的上侧安装有导管连接适配器等,但省略了该导管连接适配器等、用于将它们螺纹固定的内螺纹部等的图示。
[0381]
在盖部件12的下侧,以与气液流入口15相对的方式配设有直径比罐10的内径小的斗笠状或倒薄盆状的气液分离体18。另外,在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有用于仅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该液相用流出口16向膨胀阀侧导出的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另外,在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有由内管31和外管32构成的双重管构造的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在后面详细叙述),该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用于将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伴随着液相制冷剂中含有的油经由该气相用流出口17向压缩机吸入侧导出。
[0382]
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具有圆板状的顶部18a和从顶部18a的外周向下相连的圆筒状的周壁部18b。所述气液分离体18以覆盖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中的外管32的上端开口(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且后述的下送流路部33的上部)的方式(以外管32的上端位于顶部18a与周壁部18b的下端之间的方式)配置于与盖部件12中的气液流入口15的下端面相距预定距离的下侧(参照图44)。
[0383]
另外,在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横向排列地)形成有供直线形状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及内管31的上端部31a分别稍微紧地插通的通孔18u、18v。
[0384]
在所述罐10的底部13配设有用于捕捉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的过滤器40。过滤器40具有:短圆筒状的筒状壳体部42,该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内嵌)于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底面)13上;以及十字架状的挡板部43,该挡板部43为以覆盖该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一体地设置于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部的俯视平板状且在俯视时(图46)具有横桥架部43a和纵桥架部43b。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端面、横桥架部43a及纵桥架部43b的上表面中央部分设置有加强用的肋状凸部43f。
[038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图42之外还参照图45、图46可知,在挡板部43中的横桥架部43a的左端附近一体地垂直设置有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在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中的相当于液相用管21的底部的部位形成有与液相用管21的内径同径的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
[0386]
另外,在挡板部43中的比中心稍微靠右的、横桥架部43a与纵桥架部43b相交的部位一体地垂直设置有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在挡板部43中的设置有外管32的部位(相当于外管32的底部的部位)的中央形成有回油孔35。回油孔35的孔径例如设定为1mm左右。在该外管32压入固定有铝合金等金属制的直线形状的内管31(在后面详细叙述)。
[0387]
而且,以覆盖所述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的方式在挡板部43的下表面侧一体地设置有圆形状的网眼过滤件45。网眼过滤件45例如由金属网、合成树脂制的网材等制作。由此,参照图46可知,在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未被挡板部43覆盖的由筒状壳体部42、横桥架部43a及纵桥架部43b划分出的大小各一对的叶片形的四个窗部44a、44a、44b、44b张设网眼过滤件45。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的外周一边与罐10的内壁抵接一边以压入的方式插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因此从罐10的上部向底部13侧流下的液相制冷剂全部通过网眼过滤件45。因此,经由网眼过滤件45流入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中的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
[0388]
此外,在本例中,在所述四个窗部44a、44a、44b、44b张设有网眼过滤件45,但也可以在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回油孔35也粘贴网眼过滤件45。
[0389]
此外,网眼过滤件45无需如上述那样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整个上表面开口,只要覆盖筒状壳体部42的上表面开口中的至少未被所述挡板部43覆盖的部分即可。
[0390]
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挡板部43的外管32的内周,沿着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设置有多块(在图示例中为四块)板状肋36。各板状肋36从下端侧至上端侧,由载置内管31的下端并卡定的宽幅最下部36a、宽度(半径方向的宽度且向内侧的突出量)比该宽幅最下部36a稍窄的下侧窄幅部36b、以及宽度比该下侧窄幅部36b更窄一些的上侧窄幅部36c构成。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内管31(的下部)通过压入内插并固定于所述下侧窄幅部36b的内周侧,直到其下端卡定于宽幅最下部36a的上端(与下侧窄幅部36b的台阶部分)。在此,为了容易压入内管31,下侧窄幅部36b的上端位置为外管32的高度的1/3至1/2左右的位置,下侧窄幅部36b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为外管32的高度的1/4至1/3左右,在上侧窄幅部36c的内端与内管3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外,在本例中,板状肋36设置于外管32侧,但也可以设置于内管31侧或其双方。另外,板状肋36的个数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当然不限于图示例。例如,如图47所示,也可以在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以120
°
间隔配置三块板状肋36。
[0391]
另外,所述多块板状肋36(的上侧窄幅部36c)的上端部比外管32的上端向上侧延伸设置,该延伸部36e(的上端)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作为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
[0392]
除此之外,与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液相用管21的右侧面部和同样与挡板部43一体地设置的外管32的左侧面部(即,液相用管21与外管32相对的部分彼此)为了加强等而由在中央具有细长的圆角长方形的开口24a的框状矩形的连结板(连结部)24一体地相连。详细而言,该连结板24的下边部(下端部)与挡板部43的横桥架部43a一体地相连,
右边部与外管32的左侧面部(结合于外管32的左侧面部的左侧的板状肋36)一体地相连,左边部与液相用管21的右侧面部一体地相连。另外,连结板24(的上边部)的上端面与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的上端面齐平(同一高度位置)。
[0393]
另外,液相用管21中的比连结板24的上端面靠上侧的上端部相比于比其靠下侧的部位稍微薄壁(换言之,比连结板24的上端面靠下侧的部位相比于比其靠上侧的部位稍微厚壁),其上端薄壁部22与比其靠下侧的部分(厚壁部或大径部)的台阶面(肩面)21c与连结板24的上端面(以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的上端面)齐平(同一高度位置)。
[0394]
下部压入固定于外管32(的下侧窄幅部36b)的内管31的上部比外管32(及板状肋36)的上端向上方突出。
[0395]
另外,在内管31的上部(比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的上端部31a靠下侧的预定位置)设置有作为能够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所述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侧按压部的、通过胀成形等进行了压缩弯曲加工的上侧凸缘状部31b。
[0396]
另外,在内管31中的气液分离体18附近的高度位置,设置有用于防止系统的运转停止(on

off)时的向压缩机侧的回液的均压孔31f。
[0397]
并且,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上端薄壁部22)(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插入到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31a(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插入到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
[0398]
如上所述,在本第十三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中,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在该一体成形时,网眼过滤件45也例如作为嵌入物一体化。另外,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由作为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的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及形成于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和作为能够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部的形成于内管31的上侧凸缘状部31b夹持而水平地保持。
[0399]
此外,所述气液分离体18的固定(保持)方法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内管31中的所述上侧按压部,使用了上侧凸缘状部31b,但例如也可以采用直径比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的上端部大的大径部、厚壁部等,通过它们从气液分离体18的上侧按压气液分离体18。另外,作为所述液相用管21中的所述下侧卡定部,使用了由大径部或厚壁部形成的台阶面(肩面)21c,但也可以采用在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的下侧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部、肋等,通过它们在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气液分离体18。另外,也可以通过铆接、扩管等来固定(保持)气液分离体18。
[0400]
此外,所述连结板24的开口24a例如在将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并保持于外管32时使用。关于装有干燥剂的袋等,如果需要,则请参照专利文献2等。另外,通过该开口24a,也能够实现轻量化、材料成本削减等。
[04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罐10的内径为60~90mm,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的直径与罐10的内径大致相同,挡板部43的板厚约为1~2mm,从罐10的底面到挡板部43(的下表面)的高度h(图42)设定为5~10mm。
[0402]
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1d的组装例如能够如下进行。
[0403]
(1)首先,在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u中插入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上端薄壁部22),使气液分离体18从上方落入,载置在由液相用管21的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的上端面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的上端面构成的下侧卡定部上。
[0404]
(2)接着,将内管31的下端通过气液分离体18的通孔18v,将其下部压入到外管32的板状肋36的下侧窄幅部36b的内周侧,将该内管31的下端按入直到卡定于宽幅最下部36a的上端。在该情况下,气液分离体18的下表面侧由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卡定。因此,当将内管31如上述那样压入时,形成于内管31的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31b与气液分离体18(中的通孔18v周缘部)的上表面压接,气液分离体18由作为下侧卡定部的台阶面(肩面)21c、连结板24及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和作为上侧按压部的上侧凸缘状部31b夹压保持。
[0405]
(3)接着,将盖部件12的液相用流出口16(的下部大径部16a)插入(外插)到液相用管21的上端部21a(上端薄壁部22),另外,将气相用流出口17(的下部大径部17a)插入(外插)到内管31的上端部31a,将盖部件12载置于液相用管21及内管31。
[0406]
(4)如上述那样,得到由过滤器40、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气液分离体18及盖部件12构成的组装体,进行将上述的装有干燥剂的袋卷绕并保持于外管32等的作业,之后,将罐10(从下侧)外装于该组装体的内装部件60(盖部件12以外的部分或者比盖部件12靠下侧的部分)(图42),将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以压入的方式按入到罐10内并载置在罐10的底部13上。
[0407]
(5)最后,将盖部件12焊接接合于罐10的上端部。由此,罐10内被气密地密封。
[0408]
对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制冷剂容器1d的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409]
如图44所示,在制冷运转时及制热运转时均从冷凝器经由气液流入口15导入到罐1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体18(的顶部18a)碰撞,呈放射状扩散而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含油)以沿着罐10的内周面的方式流下而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被引导到罐10的上部空间。
[0410]
在制冷运转时,例如,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被引导到罐10的下部空间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过滤器40的网眼过滤件45而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在通过网眼过滤件45时,液相制冷剂中的淤渣等异物被网眼过滤件45捕捉而从循环制冷剂中除去。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吸出口25被吸出到液相用管21并经由液相用流出口16被引导到膨胀阀。
[0411]
因此,在该制冷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作为接收器(也称为接收干燥器)发挥功能。
[0412]
相对于此,在制热运转时,对夹装于未图示的制冷剂流通路的一个至多个开闭阀进行切换操作(参照专利文献2),由气液分离体18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经由罐10的上部空间

外管32与内管31之间的空间(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被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413]
在该制热运转时,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液相制冷剂因压力差的关系而几乎不向膨胀阀流动。
[0414]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积存于筒状壳体部42内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向罐10的底部13侧移动,被经由前述的下送流路部33

外管32的下端部

内管31内

气相用流出口17而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设置于挡板部43中的与外管32的底部相当的部分的回油孔35

内管31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到压缩机吸入侧而进行循环。
[0415]
因此,在该制热运转时,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作为储存器发挥功能。
[041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兼具接收器功能和储存器功能,并且使接收器和储存器中的罐部分(罐10)、流入口部分(气液流入口15)、气液分离部分(气液分离体18)及过滤器部分(过滤器40)共用化,因此能够形成为零件数量少的合理构造。
[0417]
此外,由于在过滤器40的挡板部43(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有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在外管32压入保持有内管31,因此例如在盖部件12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笔直的液相用流出口16和气相用流出口17即可,因此,与前述的以往提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盖部件12、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与液相用流出口16的连接部分等的构造的简化。
[0418]
而且,由于过滤器40、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至少一部分及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构成过滤器40的筒状壳体部42、挡板部43、构成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的液相用管21及构成储存器用流出管部30的外管32以合成树脂为原材料一体成形,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进一步的简化,并且能够确保所需的刚性、耐热性等,并且能够增加与金属零件相比以低成本制造的合成树脂材料部分。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零件成本、加工组装成本抑制得更低的合理构造的制冷剂容器。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实现系统整体的占有空间的缩小化、零件数量的削减、成本降低、小型化等。
[0419]
另外,液相用管21和外管32由连结板24一体地相连,连结板24作为接收器用流出管部20(液相用管21)的加强件和气液分离体18的下侧卡定部发挥作用,因此刚性变高,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稳定性等提高。
[042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中,在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中不使用盖部件12(即,并不是由盖部件和设置于流出管的下侧卡定部夹持并保持气液分离体),而是用液相用管21、设置于内管31的下侧卡定部(下侧凸缘状部21b、板状肋36的延伸部36e)及上侧按压部(上侧凸缘状部31b)夹持并保持气液分离体18。因此,即使气液分离体18被从气液流入口15喷出到罐1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向下按压,该按压力也经由液相用管21、内管31由压入固定于罐10的底部13的过滤器40的挡板部42承接,因此气液分离体18不会被按下。
[0421]
由此,与仅通过扩管、铆接等将设置有下侧卡定部的流出管的上端部固定于盖部件的以往的制冷剂容器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容器1d的气液分离体18的保持力变强,稳定性增加,抑制气液分离体18的晃动、倾斜,能够得到所需的气液分离性能。
[0422]
此外,通过试制实验等,确认到在将罐10的内径设定为60~90mm、将挡板部43的从罐10的底面13起的高度h设定为5~10mm的情况下,能够与现有产品同等地确保气液分离性能、向压缩机的回油性能。
[0423]
符号说明
[0424]
1制冷剂容器(第一实施方式)
[0425]
2制冷剂容器(第二实施方式)
[0426]
3制冷剂容器(第三实施方式)
[0427]
4制冷剂容器(第四实施方式)
[0428]
5制冷剂容器(第五实施方式)
[0429]
6制冷剂容器(第六实施方式)
[0430]
7制冷剂容器(第七实施方式)
[0431]
8制冷剂容器(第八实施方式)
[0432]
9制冷剂容器(第九实施方式)
[0433]
1a制冷剂容器(第十实施方式)
[0434]
1b制冷剂容器(第十一实施方式)
[0435]
1c制冷剂容器(第十二实施方式)
[0436]
1d制冷剂容器(第十三实施方式)
[0437]
10罐
[0438]
12盖部件(盖部)
[0439]
12d接收器用流出管部侧的下凸部
[0440]
12e储存器用流出管部侧的下凸部
[0441]
13罐的底部
[0442]
15气液流入口
[0443]
16液相用流出口
[0444]
16a液相用流出口的下部大径部(第五~第八、第十三实施方式)
[0445]
16b液相用流出口的中间大径部
[0446]
16c液相用流出口的下部中径部(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447]
17气相用流出口
[0448]
17a气相用流出口的下部大径部(第五~第八、第十三实施方式)
[0449]
17b气相用流出口的中间大径部
[0450]
17c气相用流出口的下部中径部(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451]
18气液分离体
[0452]
18a顶部
[0453]
18b周壁部
[0454]
18u液相用管用通孔
[0455]
18v内管用通孔
[0456]
20接收器用流出管部
[0457]
21液相用管
[0458]
21a液相用管的上端部(扩管部)
[0459]
21b下侧凸缘状部(下侧卡定部)(第五实施方式)
[0460]
21c台阶面(肩面)(下侧卡定部)(第六、第十三实施方式)
[0461]
21k液相用管的凸缘状部(下侧卡定部)
[0462]
22上端薄壁部(第十三实施方式)
[0463]
24连结板(连结部)(第六、第十三实施方式)
[0464]
24a开口(第六、第十三实施方式)
[0465]
25液相制冷剂吸出口
[0466]
26板状肋(第七实施方式)
[0467]
30储存器用流出管部
[0468]
30a双重管(第二、第七实施方式)
[0469]
31内管
[0470]
31a内管的上端部(扩管部)
[0471]
31b上侧凸缘状部(上侧按压部)(第五、第十三实施方式)
[0472]
31k内管的凸缘状部(下侧卡定部)
[0473]
31f均压孔
[0474]
32外管
[0475]
33下送流路部
[0476]
35回油孔
[0477]
36板状肋
[0478]
36a宽幅最下部(第五、第十三实施方式)
[0479]
36b下侧窄幅部(第五、第十三实施方式)
[0480]
36c上侧窄幅部(第五、第十三实施方式)
[0481]
36e板状肋的延伸部(下侧卡定部)(第五、第十三实施方式)
[0482]
36m板状肋的下端部
[0483]
36n板状肋的窄幅部
[0484]
37板状肋(第二、第七、第八实施方式)
[0485]
37e板状肋的延伸部(下侧卡定部)(第二、第七、第八实施方式)
[0486]
40过滤器
[0487]
42筒状壳体部
[0488]
42a密封保持部(第九实施方式)
[0489]
42a、42b保持板部(第九实施方式)
[0490]
42b凸缘状部(第十、第十一实施方式)
[0491]
42e切口部(第九~第十一实施方式)
[0492]
43挡板部
[0493]
43a横桥架部
[0494]
43b纵桥架部
[0495]
43a外环板部(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496]
43b横桥架部(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497]
43c、43d圆形板部(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498]
43f肋状凸部
[0499]
44窗部(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500]
44a、44b窗部
[0501]
45网眼过滤件
[0502]
47筒状壳体部(第十二实施方式)
[0503]
47q筒状对接部(第十二实施方式)
[0504]
47r环状内周连结部(第十二实施方式)
[0505]
51液相用管保持部
[0506]
52气相用管保持部(第二、第七、第八实施方式)
[0507]
60内装部件
[0508]
61内装组装体(第九~第十二实施方式)
[0509]
67 o型环(第四实施方式)
[0510]
71环状密封部件(第九实施方式)
[0511]
71u筒状挠曲部(第九实施方式)
[0512]
72a环状密封部件(第十实施方式)
[0513]
72b环状密封部件(第十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1))
[0514]
72c环状密封部件(第十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2))
[0515]
72u外周部(环状压接部)
[0516]
72v内周部(夹持部)
[0517]
72t环状突部
[0518]
73a环状密封部件(第十一实施方式)
[0519]
73b环状密封部件(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1))
[0520]
73c环状密封部件(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2))
[0521]
73d环状密封部件(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3))
[0522]
73u筒状压接部
[0523]
73v夹持部
[0524]
73t环状突部
[0525]
73r圆角或倒角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