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6-22 15: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炉渣 余热 尾部 锅炉 吸收
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燃ii类烟煤层燃锅炉前拱覆盖率在0.25~0.3,后拱覆盖率在0.6~0.65,预燃段较长,主燃区相对偏后,燃料在炉排面上燃烧时间相对较短,燃烧不充分。后拱采用混凝土全覆盖技术,炉渣余热没有充分回收,然后将炉渣置于除渣槽中,用水淬法对900℃的高温炉渣进行降温,产生大量低压蒸汽以及热水(约80℃左右),再将炉渣通过除渣槽内的刮板将其循环带走,极少数企业将热水能量回收用于冬季供暖,其余能量白白浪费掉了。

另外,目前公知的除渣水余热回收技术是将除渣槽内的水流引出,在除渣机外安装换热器进行换热,设备投资大,故障率高。或者在刮板区安装换热器,然而在此区域安装换热器影响落渣,适用性不强。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其不仅能够回收除渣水热能,降低能源损失,提高锅炉效率,而且设备投资低,高效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其不仅能够回收除渣水热能,降低能源损失,提高锅炉效率,而且设备投资低,高效稳定,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包括锅炉、省煤器和除渣槽,所述除渣槽设置在所述锅炉的下游用于接收所述锅炉排出的炉渣,所述省煤器具有左侧进水联箱、右侧进水联箱、左侧出水联箱和右侧出水联箱,所述锅炉具有左侧水冷壁下联箱和右侧水冷壁下联箱,其特点是,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包括水箱、第一水流输送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连通管,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除渣槽中且位于所述除渣槽的落渣刮板区外,所述水箱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一水流输送装置管路连接所述左侧进水联箱,所述左侧出水联箱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管管路连接所述左侧水冷壁下联箱。

较佳地,所述第一换热器是排管式换热器。

较佳地,所述第一换热器沿所述除渣槽的长度方向设置。

较佳地,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开关,所述第一水流输送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开关管路连接所述左侧进水联箱。

较佳地,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流输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除渣槽中且位于所述的除渣槽的落渣刮板区外,所述水箱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水管,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水流输送装置管路连接所述右侧进水联箱,所述右侧出水联箱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管路连接所述右侧水冷壁下联箱。

更佳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设置在所述除渣槽的两侧。

更佳地,所述第二换热器是排管式换热器。

更佳地,所述第二换热器沿所述除渣槽的长度方向设置。

较佳地,所述锅炉包括前拱管和后拱管,所述前拱管的前拱覆盖率在0.2~0.25范围内,所述后拱管的后拱覆盖率在0.65~0.7范围内。

较佳地,所述锅炉包括后拱管和混凝土,所述混凝土覆盖在所述后拱管上,所述后拱管的尾端的1300mm~2000mm区段的下部裸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包括锅炉、省煤器、除渣槽、水箱、第一水流输送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连通管,除渣槽设置在锅炉的下游用于接收锅炉排出的炉渣,省煤器具有左右侧进水联箱以及左右侧出水联箱,锅炉具有左右侧水冷壁下联箱,第一换热器设置在除渣槽中且位于除渣槽的落渣刮板区外,水箱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的进水管,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管通过第一水流输送装置管路连接左侧进水联箱,左侧出水联箱通过第一连通管管路连接左侧水冷壁下联箱,因此,其不仅能够回收除渣水热能,降低能源损失,提高锅炉效率,而且设备投资低,高效稳定,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实用新型的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包括锅炉、省煤器、除渣槽、水箱、第一水流输送装置、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连通管,除渣槽设置在锅炉的下游用于接收锅炉排出的炉渣,省煤器具有左右侧进水联箱以及左右侧出水联箱,锅炉具有左右侧水冷壁下联箱,第一换热器设置在除渣槽中且位于除渣槽的落渣刮板区外,水箱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的进水管,第一换热器的出水管通过第一水流输送装置管路连接左侧进水联箱,左侧出水联箱通过第一连通管管路连接左侧水冷壁下联箱,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左视透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部分水路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符号说明)

1锅炉;2省煤器;3除渣槽;4水箱;5第一水流输送装置;6第一换热器;7第一连通管;8第一管路开关;9第二水流输送装置;10第二换热器;11第二连通管;12第二管路开关;13前拱管;14后拱管;15混凝土;16左侧进水联箱;17右侧进水联箱;18左侧出水联箱;19右侧出水联箱;20左侧水冷壁下联箱;21右侧水冷壁下联箱;22省煤器左管;23省煤器右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包括锅炉1、省煤器2、除渣槽3、水箱4、第一水流输送装置5、第一换热器6和第一连通管7,所述除渣槽3设置在所述锅炉1的下游用于接收所述锅炉1排出的炉渣,所述省煤器2具有左侧进水联箱16、右侧进水联箱17、左侧出水联箱18和右侧出水联箱19,所述锅炉1具有左侧水冷壁下联箱20和右侧水冷壁下联箱21,所述第一换热器6设置在所述除渣槽3中且位于所述除渣槽3的落渣刮板区外,所述水箱4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6的进水管,所述第一换热器6的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一水流输送装置5管路连接所述左侧进水联箱16,所述左侧出水联箱18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管7管路连接所述左侧水冷壁下联箱20。

所述锅炉1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锅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炉1是角管锅炉。

所述第一水流输送装置5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水流输送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流输送装置5是水泵。

所述第一换热器6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换热器,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6是排管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换热器6可以沿任何合适的方向设置,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6沿所述除渣槽3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其它构成,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开关8,所述第一水流输送装置5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开关8管路连接所述左侧进水联箱16。

所述第一管路开关8可以是任何合适的管路开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开关8是阀门。

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其它构成,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流输送装置9、第二换热器10和第二连通管11,所述第二换热器10设置在所述除渣槽3中且位于所述的除渣槽3的落渣刮板区外,所述水箱4管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10的进水管,所述第二换热器10的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水流输送装置9管路连接所述右侧进水联箱17,所述右侧出水联箱19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11管路连接所述右侧水冷壁下联箱21。

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可以设置在所述除渣槽3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6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分别设置在所述除渣槽3的两侧。

所述第二水流输送装置9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水流输送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流输送装置9是水泵。

所述第二换热器10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换热器,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10是排管式换热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10可以沿任何合适的方向设置,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10沿所述除渣槽3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其它构成,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开关12,所述第二水流输送装置9通过所述第二管路开关12管路连接所述右侧进水联箱17。

所述第二管路开关1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管路开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开关12是阀门。

为了使得燃料充分燃烧,请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炉1包括前拱管13和后拱管14,所述前拱管13的前拱覆盖率在0.2~0.25范围内,所述后拱管14的后拱覆盖率在0.65~0.7范围内。也就是说,将现有前拱管缩短,将现有后拱管加长,将现有的主燃烧区前移例如1m,增长燃烬时间,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为了充分吸收炉渣的热能,请参见图1~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锅炉1包括后拱管14和混凝土15,所述混凝土15覆盖在所述后拱管14上,所述后拱管14的尾端的1300mm~2000mm区段的下部裸露。即将现有后拱管的混凝土覆盖面积减少,所述后拱管14的后下方1300~2000mm区域裸露,管内流动的水会吸收炉渣的热能,降低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锅炉1的热效率。

使用时,通过启动第一水流输送装置5和第二水流输送装置9,水箱4内的水分别进入第一换热器6和第二换热器10,分别与除渣槽3里的除渣水进行热交换后,分别进入省煤器2的左侧进水联箱16和右侧进水联箱17,分别经省煤器左管22和省煤器右管23进入左侧出水联箱18和右侧出水联箱19,然后通过第一连通管7和第二连通管11分别进入锅炉1的左侧水冷壁下联箱20和右侧水冷壁下联箱21。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设置在除渣槽中且位于除渣槽的落渣刮板区外,水箱管路连接换热器的进水管,换热器的出水管通过水流输送装置管路连接省煤器的进水联箱,经省煤器管进入出水联箱,然后通过连通管管路连接锅炉的水冷壁下联箱,这样通过换热器可回收利用除渣水热能,降低能源损失。

(2)本实用新型的锅炉的前拱覆盖率降低、后拱覆盖率加大,将主燃烧区前移,延长燃料燃烧时间,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烬;

(3)本实用新型的锅炉的后拱管的混凝土覆盖面积减少,后拱管的后下方1300~2000mm区域裸露,管内流动的水会吸收炉渣的热能,降低固体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锅炉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流程简单,节能且运行费用低。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锅炉尾部炉渣余热吸收利用系统不仅能够回收除渣水热能,降低能源损失,提高锅炉效率,而且设备投资低,高效稳定,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