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蒸汽锅炉自动给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1-30 05: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给水 锅炉 蒸汽锅炉 系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给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蒸汽锅炉自动给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他热能将工质水或其他流体加热到一定参数的设备,蒸汽锅炉锅炉工质为水,输出工质为水蒸汽,蒸汽有饱和蒸汽及过热蒸汽之分,在使用过程中,锅炉内的水不断蒸发,需要及时向锅炉内补充水,以避免锅炉干烧。
[0003]
公开号为cn11028540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余热锅炉自动给水装置,包括锅炉体和蓄水箱体,锅炉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顶部连通有倒u形管,倒u形管连接有水泵,蓄水箱体的顶部左侧设置有与水泵连接的抽水管,抽水管伸入蓄水箱体内腔底部的一端设置有过滤嘴,锅炉体的内腔设置有炉水位传感器,箱水位传感器电性输出连接有处理器,处理器与水泵电性连接;当水位低于炉水位传感器设定的水位值时,炉水位传感器将信号输送到处理器中,通过处理器控制水泵工作,将蓄水箱体中的水源由抽水管抽送到进水管中,由进水管向锅炉体中注入水源。
[0004]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锅炉在正常使用时,锅炉内水位要保持在一定高度,既不是锅炉的最高水位,也不是锅炉的最低水位,而上述余热锅炉自动给水装置在锅炉内水位到达低水位时,才启动水泵向锅炉供水,并且一直供水到高水位时,水泵才关掉。如果要保持锅炉内水位在一定高度,水泵将频繁启动,这样电机和水泵很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锅炉自动给水系统,具有使用机械式控制,无需频繁启动水泵的优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蒸汽锅炉自动给水系统,包括锅炉本体,所述锅炉本体内设置有浮球,所述锅炉本体外壁设置有自动给水阀,所述自动给水阀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连接有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所述壳体上还连接有位于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之间的水源端,所述水源端与水源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分别与锅炉本体连通,所述壳体内滑动连接有阀芯,所述阀芯通过连杆机构与浮球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所述阀芯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顶面抵接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锅炉内水位充足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抵接在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上,自动给水阀内的水对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阀芯受力平衡,不会在水压作用下移动,当锅炉本体内的水位下降时,浮球随之下降,浮球通过连杆机构带动阀芯移动,阀芯驱使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分别与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脱离,水流通过自动给水阀进入第一进水端和第二进水端,然后进入锅炉本体内,使用机
械式控制,使锅炉本体内的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较为稳定。
[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固定在锅炉本体内壁的支座,所述支座上滑动穿设有竖直设置的连杆一,所述连杆一的底端固定有浮球,所述连杆一的顶端铰接有连杆二,所述锅炉本体顶端连接有连接套,所述连杆二穿设在连接套内,并与连接套铰接,所述连杆二远离连杆一的一端铰接有连杆三,所述连杆三与阀芯铰接。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球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向上移动时带动连杆一竖直移动,连杆一带动连杆二转动,连杆二通过连杆三带动阀芯移动。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杆一上设置有铰接球,所述连接套内设置有分别设有位于连杆一两侧的上密封板和下密封板,所述上密封板和下密封板上分别设置有与铰接球滑动配合的弧形板。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密封板、下密封板和铰接球将连接套分为独立的两个腔体,起到了密封的作用,避免锅炉内的水蒸汽通过连接套漏出,同时上密封板和下密封板能够对铰接球和连杆一起到支撑作用。
[0013]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球上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杆一与连接座螺纹连接。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连接座能够调节浮球在连杆一上的位置,能够对锅炉内的预设水位进行调节,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0015]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底面分别设置有密封垫。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能够增强连接的密封性,使避免当锅炉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高度时,水仍能从阀门和阀板之间的缝隙流到锅炉内。
[001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源端连接有过滤管,所述过滤管内设置有过滤板。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板能够对进入锅炉内的水进行过滤,避免水中的杂质进入锅炉并粘连在锅炉内壁上,进而影响加热效率。
[001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管上垂直连接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过滤板插接固定在支撑板上,所述排污管上螺纹连接有与支撑板远离过滤板一侧抵接的锁紧套。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将锁紧套旋出,即可将支撑板和过滤板取出进行清洗,并将排污管内累计的杂质排出,避免过滤板堵塞导致水流不能顺利进入锅炉内。
[002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污管内壁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与限位块滑动配合的限位槽。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和限位槽的配合能够对支撑板进行限位,避免过滤板和支撑板在水流冲击下发生旋转。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4]
1.使用浮球和连接机构控制阀芯移动,使锅炉本体内的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较为稳定;
[0025]
2.自动给水阀内的水对第一阀板和第二阀板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阀芯受力平衡,不会在水压作用下移动。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是图1中浮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是图1中自动给水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是图1中过滤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1、锅炉本体;2、浮球;3、自动给水阀;31、第一进水端;32、第二进水端;33、水源端;34、阀芯;35、第一阀门;36、第二阀门;37、第一阀板;38、第二阀板;39、密封垫;4、支座;5、连杆一;6、连接座;7、连接套;8、连杆二;9、铰接球;10、上密封板;11、下密封板;12、弧形板;13、第二进水管;14、第一进水管;15、连杆三;16、过滤管;17、排污管;18、支撑板;19、过滤板;20、限位块;21、限位槽;22、锁紧套;23、转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蒸汽锅炉自动给水系统,包括锅炉本体1,锅炉本体1内壁固定有支座4,支座4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滑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杆一5,连杆一5的底端设置有浮球2,浮球2为泡沫材质,浮球2上开设有供连杆一5穿设的过孔,浮球2上固定有连接座6,连杆一5与连接座6螺纹连接。
[0033]
参照图3,锅炉本体1顶部固定连有连接套7,连接套7内腔与锅炉内腔连通,连接套7内设置有连杆二8,连杆二8一端伸入锅炉内腔,并与连杆一5的顶端铰接,连杆二8上固定设置有铰接球9,连杆二8位于铰接球9靠近锅炉本体1一侧的长度大于交接球远离锅炉本体1一侧的长度,连接套7内竖直设置有上密封板10和下密封板11,上密封板10和下密封板11处于同一平面且相互抵接,上密封板10和下密封板1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弧形板12,两弧形板12分别抵接在铰接球9上下两侧,且滑动配合。
[0034]
连接套7下方设置有自动给水阀3,自动给水阀3包括壳体,壳体顶部竖直设置有第一进水端31,壳体底部设置有与第一进水端31同轴的第二进水端32,壳体上还设置有位于第一进水端31和第二进水端32之间的水源端33,水源端33水平设置,第一进水端31通过第一进水管14与锅炉本体1连接,第二进水端32通过第二进水管13与锅炉本体1连接。
[0035]
连杆二8远离连杆一5的一端铰接有连杆三15,连杆三15远离连杆二8的一端铰接有阀芯34,阀芯34滑动穿设在壳体内,阀芯34上固定有平行设置的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第一进水端31和第二进水端32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阀板37和第二阀板38,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的底面分别设置有密封垫39,第一阀板37和第二阀板38中心分别开设有过水孔。
[0036]
参照图4,水源端33连接有过滤管16,过滤管16上垂直连接有排污管17,排污管17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板18,支撑板18朝向过滤管16的一侧插接固定有过滤板19,排污管17内壁固定连接有两组限位块20,支撑板18边缘开设有与限位块20滑动配合的限位槽21。
[0037]
排污管17上螺纹连接有锁紧套22,锁紧套22与支撑板18底面抵接,锁紧套22远离支撑板18的一端固定有转柄23。
[0038]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锅炉本体1内的水位处于预设高度时,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将两密封垫39分别抵接在与第一阀板37和第二阀板38的上表面抵接;
[0039]
当锅炉本体1内的水位下降时,浮球2随之下降,浮球2带动连杆一5竖直向下移动,连杆一5带动连杆二8绕铰接球9中心转动,连杆二8通过连杆三15带动阀杆向上移动,使第一阀门35和第二阀门36分别远离第一阀板37和第二阀板38,水流通过第一进水管14和第二进水管13进入锅炉本体1内。
[0040]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