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梁加固吊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6: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固 装置 补强 建筑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梁加固补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加固吊模装置。


背景技术:

2.根据社会不断发展,为适应生产或生活的需要,对既有民用与工业建筑原有使用功能进行改变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工业厂房楼层设备上楼,民用公共建筑内部拓展空间等原因,为满足新的使用要求对建筑进行改造而进行结构加固。在新增荷载比较少的情况下,平面结构梁采用黏贴碳纤维或粘钢加固技术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但新增负荷比较大的工况下,原平面结构梁截面尺寸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对结构梁采取截面加大措施,构件截面加大就产生混凝土湿作业,从而要对截面加大部分进行支模板和支架支模体系,特别是建筑层高比较高的情况,支撑体系要求更严格,某些情况受现场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支架支模,而且不经济,特别是木支架支撑模板重复使用2

3次后强度大大降低随即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便捷的梁加固吊模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梁加固吊模装置,包括梁本体,所述梁加固吊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梁本体连接的吊杆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梁本体与吊杆组件之间的组合模板,所述组合模板抵靠于所述吊杆组件,所述梁本体与组合模板之间构成用于容纳加固浆料的加固空间,所述吊杆组件包括第一钢臂、承托件和第二钢臂,所述第一钢臂的一端和第二钢臂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梁本体的两侧面,所述第一钢臂的另一端和第二钢臂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承托件的两端活动连接。
5.优选的,所述组合模板为组合塑钢模板或组合木模板。
6.优选的,所述组合模板呈凵型。
7.优选的,所述组合模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三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一钢臂抵靠,所述第二模板与承托件抵靠,所述第三模板与第二钢臂抵靠。
8.优选的,所述第一模板和/或第三模板设置有与所述加固空间连通的灌浆口。
9.优选的,所述梁加固吊模装置还包括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一钢臂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钢臂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贯穿所述第一螺栓孔并与所述梁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螺栓贯穿所述第二螺栓孔并与所述梁本体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钢臂的另一端和第二钢臂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承托件的两端铰接。
11.优选的,所述梁加固吊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承托件配合的锁紧件,所述承托件的一端开设有调节孔,所述锁紧件贯穿所述调节孔并与所述第二钢臂连接,所述第一钢臂与承托件铰接。
12.优选的,所述锁紧件为销栓或螺栓,所述调节孔呈长条形。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梁加固吊模装置,采用吊杆组件,第一钢臂、承托件和第二钢臂结合梁本体,使组合模板无需采用支架支模体系即可进行支模板,替代了传统的木支架支撑体系,且减少了施工作业空间,吊杆组件可重复多次利用。第一钢臂的另一端和第二钢臂的另一端分别与承托件的两端活动连接,安装更灵活。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面图;
16.图3是实施例1所述吊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图;
18.图5是实施例2所述吊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实施例2所述吊杆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20.附图标记为:1、梁本体;2、加固空间;3、吊杆组件;31、第一钢臂;32、承托件;33、第二钢臂;4、组合模板;41、第一模板;42、第二模板;43、第三模板;5、灌浆口;6、第一螺栓;7、第二螺栓;8、锁紧件;9、调节孔;10、第一螺栓孔;11、第二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2.实施例1
23.如图1

3所示,一种梁加固吊模装置,包括梁本体1,所述梁加固吊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梁本体1连接的吊杆组件3、以及设置于所述梁本体1与吊杆组件3之间的组合模板4,所述组合模板4抵靠于所述吊杆组件3,所述梁本体1与组合模板4之间构成用于容纳加固浆料的加固空间2,所述吊杆组件3包括第一钢臂31、承托件32和第二钢臂33,所述第一钢臂31的一端和第二钢臂33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梁本体1的两侧面,所述第一钢臂31的另一端和第二钢臂3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承托件32的两端活动连接。
24.该梁加固吊模装置,采用吊杆组件3,第一钢臂31、承托件32和第二钢臂33结合梁本体1,使组合模板4无需采用支架支模体系即可进行支模板,替代了传统的木支架支撑体系,且减少了施工作业空间,吊杆组件3可重复多次利用。第一钢臂31的另一端和第二钢臂33的另一端分别与承托件32的两端活动连接,安装更灵活。进一步的,所述吊杆组件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吊杆组件3之间的距离为500

600mm、优选为550mm。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模板4为组合塑钢模板或组合木模板。
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支模板,优选的,所述组合模板4为组合塑钢模板,避免多次使用后出现强度下降而损坏,提高组合模板4的利用率,更节省建材。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模板4呈凵型。
2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在加固空间2灌浆后承托住加固浆料而避免漏料。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模板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模板41、第二模板42和第三模板43,所述第一模板41与第一钢臂31抵靠,所述第二模板42与承托件32抵靠,所述第三模板
43与第二钢臂33抵靠。
3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固定住组合模板4,提高组合模板4的连接稳固性,避免其在灌浆过程中偏移而影响梁加固效果。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板41和/或第三模板43设置有与所述加固空间2连通的灌浆口5。
3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经由灌浆口5向加固空间2灌浆。优选的,所述灌浆口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模板41和第三模板43均设置有与所述加固空间2连通的灌浆口5。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梁加固吊模装置还包括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所述第一钢臂3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栓孔10,所述第二钢臂33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栓孔11,所述第一螺栓6贯穿所述第一螺栓孔10并与所述梁本体1连接,所述第二螺栓7贯穿所述第二螺栓孔11并与所述梁本体1连接。
3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吊杆组件3与梁本体1的连接稳固性,保证施工安全可靠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栓6和第二螺栓7均植入所述梁本体1从而实现固定连接。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臂31的另一端和第二钢臂3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承托件32的两端铰接。
3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更灵活、方便。
37.实施例2
3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39.如图1、图4

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梁加固吊模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承托件32配合的锁紧件8,所述承托件32的一端开设有调节孔9,所述锁紧件8贯穿所述调节孔9并与所述第二钢臂33连接,所述第一钢臂31与承托件32铰接。
4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钢臂33与锁紧件8配合,通过调节锁紧件8的松紧度移动第二钢臂33以增大/缩小第一钢臂31和第二钢臂33之间的间距,以便适应不同宽度的梁本体1进行加固吊模,避免了携带更多尺寸的吊杆组件3适配施工。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8为销栓或螺栓,所述调节孔9呈长条形。
4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销栓或螺栓实现其与第二钢臂33螺纹连接,提高连接稳固性;设置的调节孔9呈长条形以留有足够的位置调节第一钢臂31和第二钢臂33之间的间距。
43.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