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食品容器的上碗体及食品容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6: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食品容器 包装容器 食品 上碗体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包装容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品容器的上碗体及食品容器。


背景技术:

2.传统食品包装用容器的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呈杯状或碗状,在容器顶部覆盖一层密封膜从而将食品或其它物品封装在容器内。使用时,需要将密封膜撕开,将佐料包一一取出再分别撕开添加至主料中,最后进行烹饪加工。上述食品容器的使用过程繁琐,难以实现自动化;且在食用过程中,食品暴露在外,易造成溅撒或污染。
3.为了解决传统食品容器无法实现自动化的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包括上、下两层碗体结构的食品容器,下层碗体用于装主料,上层碗体设有用于装盛佐料的容腔,该容腔具有向下的开口,开口处覆膜密封;在食用时利用工具刺穿或撕开上层结构容腔的密封膜,使佐料落入主料上,进而进行加工处理。此种食品容器能够实现自动化,且在食用过程中,食材不会暴露在外,避免食材溅撒或污染,更加方便和卫生。
4.然而,上述食品容器仍存在如下不足:由于上层碗体容纳佐料的容腔的开口设置在底部,因此在装入佐料的过程中,需要将上层碗体翻转以使开口朝上,待装入佐料后覆膜密封,再进行上下碗体的组装。此种结构设计导致装入佐料的工序增多,降低了上层碗体的封装效率,最终导致整个食品容器的出厂效率降低。
5.有鉴于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容器的上碗体及食品容器,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佐料封装流程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8.一种食品容器的上碗体,设有上开口及下开口,所述上开口处覆盖一层上膜,所述下开口处覆盖一层下膜,所述上膜与所述下膜之间设有用于容纳第二食材的第二容腔。
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容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容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下开口至少覆盖所述第一腔室。
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隔板上设有格栅。
11.一种食品容器,包括:
12.下碗体,设有第一容腔,所述第一容腔用于容纳第一食材;
13.如上所述的上碗体,所述上碗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的内部或上方;及
14.转轴,设置于所述上碗体上,所述转轴通过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下膜,以使得所述转轴转动时,能带动所述连接件撕开所述下膜,以使得所述第二食材经过所述下开口落入所述第一容腔内,进而与所述第一食材混合。
1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碗体沿所述上碗体相对所述下碗体的装配方向上固定
设有中空的轴套,所述转轴与所述轴套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转轴能够绕所述轴套相对所述上碗体进行转动。
1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轴的顶部设有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用于将所述转轴可转动地限定在所述轴套内;所述转轴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以使所述转轴能带动所述连接件进行撕膜。
1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分布在所述转轴中心轴周围的至少两片弹片,每片所述弹片的外周壁均设有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向外凸出的卡缘;所述转轴与所述轴套插置连接,所述卡缘在装配后卡持在所述轴套顶端开孔的端面上。
1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轴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平面,所述平面用于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1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轴的下部设有蒸汽管道,所述蒸汽管道的底端部设有多个喷孔;所述蒸汽管道用于连接外部蒸汽源,进而对食材进行蒸汽加热。
2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多个所述喷孔开设在所述蒸汽管道的侧壁上。
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带来以下技术效果:
22.本实用新型的上碗体设置有上开口和下开口,因此,在装入第二食材时,可先将下开口覆膜密封,再从上往下装入第二食材,最后将上开口覆膜密封,该过程无需将上碗体进行翻转即可装入第二食材,简化了上碗体的封装流程、提高出厂效率;同时,在上开口处覆盖一层上膜即可实现食品容器的密封,代替现有技术中采用盖子或其它结构来密封的方案,更省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食品容器的立体图(省略上密封膜);
25.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食品容器的立体分解图;
26.图3示出了图1中上碗体装配转轴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上碗体背面的立体分解图;
28.图5示出了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的立体图;
30.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的纵向剖面图;
31.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食品容器的剖面图;
32.图9示出了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4.食品容器

100;上碗体

10;上开口

11;下开口

12;上密封膜

131;下密封膜

132;第二容腔

14;隔板

15;第一腔室

161;第二腔室

162;轴套

17;下沉台阶

170;第二凸棱

171;加强片

172;凸台

18;下碗体

20;第一容腔

21;转轴

30;卡扣结构

31;弹片

311;卡缘

312;第一凸棱

313;缺槽

314;平面

32;限位板

33;蒸汽管道

34;喷孔

341;连接件

40。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9.实施例
40.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品容器100,该食品容器100包括上碗体10、下碗体20及转轴30。
41.本食品容器100能够实现对两种食材的分别独立封装,两种食材分别为第一食材和第二食材,示范性的,第一食材包括面条或米粉等,第二食材包括食用油、肉、菜或调料等。
4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食品容器100整体呈圆形,因此,上碗体10和下碗体20均具有圆形外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食品容器100还可以是矩形、方形或其它几何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43.请参阅图2,下碗体20具有碗状结构,设有第一容腔21,该第一容腔21用于容纳第一食材。
44.请参阅图1至图4,上碗体10具有环形主体结构,设有上开口11及下开口12,上开口11处密封覆盖一层上密封膜131,下开口12处密封覆盖一层下密封膜132,上密封膜131与下密封膜132之间设有用于容纳第二食材的第二容腔14。
45.请参阅图2及图3,转轴30可转动地设置在上碗体10上,转轴30的下段伸入于下碗体20内部,并通过连接件40而与下密封膜132连接,因此,转轴30转动时能带动连接件40撕开下密封膜132,进而使得第二食材可经过下开口12落入第一容腔21内,再与第一食材混合。
46.本食品容器的出厂包装流程如下:在第一容腔21内装入第一食材,在第二容腔14内装入第二食材,然后再将上碗体10与下碗体20上下对齐并组装在一起,从而完成食品容器100的出厂包装。食品容器100在组装完成后,下密封膜132、连接件40及转轴30的底部均位于食品容器100内部,而转轴30的上部则是贯穿上碗体10,可与外部工具进行连接配合,转轴30在外部工具的作用下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件40完成撕膜。下密封膜132撕开后,第二食材经由下开口12落入第一容腔21而与第一食材混合,进而可进行后续的加工及食用。
47.其中,对于上碗体10的出厂包装流程描述如下:先将下密封膜132密封覆盖在下开口12处,然后从上往下装入第二食材;此后,再将上密封膜131密封覆盖在上开口11处,从而完成第二食材的包装。
48.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上碗体10在进行包装出厂时,由于可以从上往下装入第二食材,因此可免去将上碗体10进行翻转、待装入第二食材后,再将上碗体10翻转以与下碗体20进行组装的操作方式,简化了第二食材的包装流程、提高了效率,进而提高整个食品容器的出厂效率。
4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碗体10设置上开口11,因此,对食品容器100顶部的密封仅需一层密封膜即可,相比于通过盖子或其它采用食品容器100主体材料进行密封的方式,更节省原材料,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50.请继续参阅图1、图2及图4,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腔14内设有隔板15,隔板15将第二容腔14分隔成两个腔室,两个腔室用于对第二食材中的固形物和液体进行分隔储存;隔板15上设有供第二食材中的液体流通的格栅(图中未标识);下开口12至少覆盖用于容纳固形物的腔室。
51.请参阅图1至图4,示范性的,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161和第二腔室162,第一腔室161用于容纳固形物、液体或固液共存体,第二腔室162用于容纳液体;下开口12开设在第一腔室161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带格栅的隔板15,可将第二食材中的固形物和液体进行分隔储存,即第二食材中的固形物不能从第一腔室161进入第二腔室162内,而第二食材中的液体则可在两个腔室中随意流动。当转轴30转动将下密封膜132撕开后,下开口12敞开,固形物直接落入下碗体20内,液体食材则经过格栅而流入下碗体20内,以使第一食材和第二食材混合。将下开口12设置为至少覆盖用于容纳固形物的腔室下方,可确保固形物全部落入下碗体20内,不会有残留。
5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61和第二腔室162均呈半圆形,二者的体积大致相同。与第一腔室161轮廓相匹配的,下开口12和下密封膜132二者的外形也均呈半圆形。另外,第二腔室162的底壁可以是封闭的,即采用与上碗体10同样的材料制得;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62也可以设置成敞开的,此时第二腔室162的敞口处也需要进行覆膜密封。
53.请参阅图2至图5,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碗体10上固定设有与转轴30相配合的轴套17,轴套17的轴线方向与上碗体10和下碗体20的装配方向一致。转轴30与轴套17转动连接,因此转轴30能够绕轴相对上碗体10进行转动。具体的,轴套17的位置为距离下密封膜132的撕膜点最远的位置(如图3所示),因此,当转轴30带动连接件40撕膜时,能够实现最大程度地敞开下开口12,有利于第二食材中的固形物顺利落入下碗体20内。
54.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具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碗体10的侧壁向第二容腔14
内凸出形成凸台18,轴套17设置在凸台18的中部,轴套17贯穿上碗体10的上下表面。
55.请参阅图2、图6及图7,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0的顶部设有卡扣结构31,卡扣结构31用于将转轴30可转动地限定在轴套17内;示范性的,卡扣结构31包括分布在转轴30中心轴周围的两片弹片311,每片弹片311的外周壁均设有沿转轴30的径向向外凸出的卡缘312;转轴30与轴套17插置连接,卡缘312在装配后卡持在轴套17顶端开孔的端面上,以防止转轴30脱落。
56.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弹片311还可以设置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目。
57.请参阅图2、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0通过连接件40而与下密封膜132连接,具体的,连接件40的一端连接下密封膜132的撕口处,另一端连接在转轴30的中部,以使转轴30在转动时能带动连接件40进行撕膜,并且,连接件40在撕膜后能缠绕在转轴30上,使撕膜更规则。连接件40可以是带状、线状或其它起到连接下密封膜132与转轴30的物件,例如连接绳或带状膜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而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连接件40选用带状膜,带状膜的一端连接在下密封膜132的撕口处,带状膜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30中部,因此,转轴30进行转动时,可使带状膜卷绕在转轴30上,进而拉动下密封膜132完成撕膜动作。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采用带状膜是为了便于与下密封膜132之间的连接。
58.请结合参阅图6及图7,本实施例的转轴30的中部外周壁设有至少一个平面32,该平面32用于与连接件40进行熔接固定,示范性的,转轴30设有两个平面32,两个平面32相对设置。将连接件40与转轴30进行固定连接,通常采用熔接方式,而在熔接时,需要对连接的两个物体进行贴合定位,本实施例将转轴30中部设置平面32,是为了更方便地将连接件40贴合在转轴30上,进而进行熔接。尤其是当连接件40采用带状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将转轴30外周壁设置成平面32,可增大带状膜与转轴30的熔接面积,确保二者连接更稳固。
59.在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中,转轴30中部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一限位板33,上、下两个限位板33之间形成供连接件40卷绕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限定连接件40在卷绕时的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以使得撕膜过程更加整洁和平稳。
60.其中,与卡扣结构31相邻的限位板33的面积大于轴套17的横截面,因此,转轴30的上段连接在轴套17上时,转轴30在轴向上的位置得以限定。具体的,转轴30插置连接于轴套17的过程描述如下:
61.请结合参阅图8及图9,插置的方向为从上碗体10的底部指向顶部;先对弹片311施力,以使两个弹片311往转轴30的中心轴方向压缩,然后将转轴30对准轴套17从下往上插入并前推,当弹片311的前端冒出轴套17的顶端面、且弹片311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弹时,完成二者的插接。此时,弹片311的卡缘312卡持在轴套17顶端开孔的端面上,可防止转轴30往下滑;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轴套17的顶端设有下沉台阶170,该下沉台阶170在转轴30插置到位时刚好容纳弹片311的卡缘312,此设置确保上碗体10顶面无突起,更加美观;而与卡扣结构31相邻的限位板33则抵在轴套17的底端面上,防止转轴30往上滑动,从而实现转轴30在轴套17上的定位,且转轴30可绕轴转动。
62.请参阅图7及图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卡缘312的截面设置成楔形,该形状有利于卡扣结构31与轴套17更加顺利地插置连接。
63.请参阅图5及图6,弹片311的外壁设有第一凸棱313,轴套17的内壁设有第二凸棱171,第一凸棱313和第二凸棱171均与转轴30的轴向一致;第一凸棱313与第二凸棱171用于
相互干涉,以使转轴30相对于轴套17转动到某些特定的角度时受到阻力,该设置用于确保转轴30在轴套17上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而不会轻易发生转动,用于防止连接件40出现松弛现象。
64.请参阅图4至图7,本实施例的两片弹片311之间形成有缺槽314,该缺槽314一方面的作用是用作连接外部工具的部位,使外部工具能够带动转轴30一起转动;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在对食材进行蒸汽加热时,内部蒸汽可以从缺槽314处溢出;与之对应的,位于上碗体10上的轴套17也设计成由多片弧片(图中未标识)组成的结构,多个弧片之间形成供蒸汽溢出的缺口。优选的,每个弧片的外壁与上碗体10之间还设有加强片172(如图5所示),用于支撑弧片,使轴套17具备更高的强度。
65.请参阅图5及图6,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方案,组成轴套17的弧片的数目与转轴30的弹片311的数目不相等,例如弧片数量为三片,弹片311的数量为两片,因此,无论转轴30旋转到哪个角度,转轴30与轴套17之间均可形成溢汽缺口供蒸汽通过,避免发生蒸汽闭塞现象。
66.当然了,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轴套17壁上开设透气孔,以与弹片311之间的缺槽314相配合形成供蒸汽通过的缺口,这样的技术方案均可,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67.请参阅图6至图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转轴30的下部设有蒸汽管道34,蒸汽管道34的底端面设有多个喷孔341;蒸汽管道34用于连接外部蒸汽源,进而对食材进行蒸汽加热。需要说明的是,转轴30是中空结构,当需要对食材进行加热时,外部蒸汽从转轴30顶部导入最后从蒸汽管道34的喷孔341中喷出,蒸汽管道34伸入第一容腔21内,进而对食材进行加热。
68.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喷孔341开设在所述蒸汽管道34的侧壁上,此种喷孔341结构,蒸汽沿水平方向喷出,并沿着第一容腔21在下碗体20内形成蒸汽环流,蒸汽经过食材时对食材起到翻滚及搅拌的作用,利于冷热交换,使得食材获得更均匀的加热效果。
69.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喷孔341设置在蒸汽管道34侧壁上的方案,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喷孔341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蒸汽管道34的底端面上,或者以上位置的组合,均能实现对食材进行蒸汽加热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7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转轴30为一体式结构,即转轴30的上段和下段是连成一体的,这种结构具有更简单、利于生产制造及装配的优点。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转轴30还可以设置成分体式结构,两种结构均可,只要转轴30与连接件40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平面32,均能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7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
行结合和组合。
7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