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7:4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2.汽车悬架是传递垂向、纵向和侧向力到车身的重要系统,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悬架系统对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车型后悬架形式为多连杆结构,中级车普遍采用四连杆结构,在中大型车上普遍采用五连杆结构。在现有的五连杆后悬架方案中,车轮跳动的避让性与抗车身俯仰性难以平衡,并且五连杆的位置布置会限制整车驱动电机的x向位置,牺牲二排的x向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五连杆后悬架的布置方案会限制整车驱动电机的x向位置,从而牺牲二排座椅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及汽车。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包括前上臂、前下臂、后上臂、后下臂、前束臂、副车架和转向节;
6.所述前上臂包括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二连接轴连接副车架,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中心坐标为2898~2888mm、-411~-421mm、77~87mm;
7.所述前下臂包括第三连接轴和第四连接轴,第三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四连接轴连接副车架,所述第四连接轴的中心坐标为2718~2728mm、-493~-503mm、-86~-96mm;
8.所述后上臂包括第五连接轴和第六连接轴,第五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六连接轴连接副车架,所述第六连接轴的中心坐标为3287~3297mm、-390~-400mm、72~82mm;
9.所述后下臂包括第七连接轴和第八连接轴,第七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八连接轴连接副车架,所述第八连接轴的中心坐标为3159~3169mm、-263~-273mm、-144~-154mm;
10.所述前束臂包括第九连接轴和第十连接轴,第九连接轴连接转向节,第十连接轴连接副车架。
11.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2.所述副车架通过第十一连接轴和第十二连接轴与车身连接。
13.所述第十二连接轴与车身连接点的坐标为3330~3340mm、-505~-515mm、61~71mm。
14.所述后下臂连接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一端连接车身。
15.所述后下臂连接减振器的一端,减振器的另一端连接车身。
16.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三连接轴、第五连接轴、第七连接轴和第九连接轴分别铰接于转向节。
17.所述第二连接轴、第四连接轴、第六连接轴、第八连接轴和第十连接轴分别铰接于副车架。
18.一种汽车,包括前项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悬架结构。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发明通过设置汽车后悬架中前上臂、后上臂、后下臂和前束臂上关键控制点的坐标范围,对汽车后悬架结构的整体布置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副车架上后横梁到后轮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的后移,进而增加了二排的座椅空间。
21.进一步的,本发明中的汽车后悬架结构能够在x方向上进行坐标变化,从而实现整车的轴距变化。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至图4为本发明的汽车后悬架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的汽车后悬架结构的车轮避让性坐标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的汽车后悬架结构x向避让位置示意图。
26.其中:1-前上臂,2-前下臂,3-后上臂,4-后下臂,5-前束臂,6-副车架,7-转向节,8-弹簧,9-减振器,101-第一连接轴,102-第二连接轴;201-第三连接轴;202-第四连接轴;301-第五连接轴;302-第六连接轴;401-第七连接轴;402-第八连接轴;501-第九连接轴;502-第十连接轴;601-第十一连接轴;602-第十二连接轴;603-后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
以稍微倾斜。
32.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34.参见图1-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后悬架结构立体示意图,包括前上臂1、前下臂2、后上臂3、后下臂4、前束臂5、副车架6、转向节7、弹簧8和减振器9;定义车身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车身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车身高度方向为第三方向z,三个方向互相垂直,以第一、第二和第三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第一方向x以车身后向为正方向,第二方向y以副驾驶位置方向为正方向,第三方向z以车身朝上方向为正方向,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位于两前轮轮心连线的中点。
35.前上臂1包括第一连接轴101和第二连接轴102,第一连接轴101与转向节7连接,第二连接轴102与副车架6连接,第二连接轴102为关键控制点,第二连接轴102的中心坐标为2898~2888mm、-411~-421mm、77~87mm。前下臂2包括第三连接轴201和第四连接轴202,第三连接轴201与转向节7连接,第四连接轴202与副车架6连接,第四连接轴202为关键控制点,第四连接轴202的中心坐标为2718~2728mm、-493~-503mm、-86~-96mm。后上臂3包括第五连接轴301和第六连接轴302,第五连接轴301与转向节7连接,第六连接轴302与副车架6连接,第六连接轴302为关键控制点,第六连接轴302的中心坐标为3287~3297mm、-390~-400mm、72~82mm。后下臂4包括第七连接轴401和第八连接轴402,第七连接轴401与转向节7连接,第八连接轴401与副车架6连接,第八连接轴402为关键控制点,第八连接轴的中心坐标为3159~3169mm、-263~-273mm、-144~-154mm。前束臂5包括第九连接轴501和第十连接轴502,第九连接轴501与转向节7连接,第十连接轴与副车架6连接。其中,第一连接轴101、第三连接轴201、第五连接轴301、第七连接轴401和第九连接轴501分别铰接于转向节7;第二连接轴102、第四连接轴202、第六连接轴302、第八连接轴402和第十连接轴502分别铰接于副车架6。通过将前上臂1中的第二连接轴102、前下臂2中的第四连接轴202、后上臂3中的第六连接轴302、后下臂4中的第八连接轴402设置为关键控制点,通过限定关键控制点的坐标范围,对汽车后悬架结构的整体布置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副车架上后横梁到后轮心之间的距离能够满足驱动电机的后移,进而增加了二排座椅空间。
36.副车架6通过第十一连接轴601和第十二连接轴602与车身连接,第十二连接轴602与车身连接点的坐标为3330~3340mm、-505~-515mm、61~71mm。能够较好的兼顾车轮的避让性与抗车身俯仰性,参见图5,为车轮的避让性曲线图。
37.本发明中的汽车后悬架结构还包括弹簧8和减振器9,弹簧8和减振器9相对设置,弹簧8的一端和减振器9的一端分别与后下臂4连接,弹簧8的另一端和减振器9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身连接。
38.参见图6,为本发明中汽车后悬架结构x向避让位置示意图,汽车后悬架结构中的副车架6为框架结构设计,后横梁603与第十二连接轴602在整车x方向上接近,后横梁603前侧与后轮心在整车x方向上的距离

可以达到310mm,便于驱动电机的后移,从而增加了二
排的座椅空间。本发明中的汽车后悬架结构允许在x方向上进行坐标变化,以实现整车轴距变化。
3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悬架结构。
40.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